文 | 乐一狸
这是杨幂自黑最狠的一次。
首次拍文艺片的杨幂,依然担纲大女主。只是这次,她扮成又犟又丑的傻姑娘,让人第一眼认不出是杨幂。
在电影《宝贝儿》中,杨幂饰演南京近郊的农村女孩江萌。确切地说,她是福利院的弃婴,合法寄养在附近无子女的村民家中。
养父死后,江萌与年迈体弱的养母相依为命,靠老人的低保生活。
故事发生在江萌成年后。
按规定,福利院的孩子年满18岁后,要解除与福利院及寄养家庭的监护关系,进入社会。
先天残疾的江萌,初入社会便遭遇了就业歧视与生存危机。在福利院长的帮助下,江萌被派到医院当护工。
在这里,她遇到一名有先天缺陷的新生儿,与当年的自己同病相怜。
可孩子的父亲徐先生(郭京飞饰)却放弃治疗,将病孩接出院,带回老家自生自灭。
为挽救病孩生命,江萌开始了秘密的追踪和营救行动。
史上最“犟”杨幂:不救治,就是变相杀人 影片隐晦交代了江萌的先天缺陷:心脏病、子宫切除、没有直肠,经过8年6次手术才恢复健全。
被亲生父母遗弃、手术正畸和福利院的生活经历,让江萌长成一个犟女孩:
被求职黑中介欺骗,她坚决上门讨说法退钱;
常年走访寄养家庭,监督弃婴们的成长;
一定要找医院相关的工作,为了接触和服务更多新生儿。
当她遇到与自己病情相同的患儿,而孩子父亲和外公瞒着孩子妈妈,决定放弃治疗时,她本能地愤怒了!
先天残疾的江萌,有着超乎常人的求生欲,她想拿自己手术成功的案例,去说服孩子家长继续治疗,却被拒。
江萌随即放下工作,从南京追到马鞍山,想尽一切办法打听到孩子的下落——被徐先生安置在当地养老院,等待死亡。
患儿的揪心处境让江萌炸了毛,在劝说无果后她报了假警,逼孩子母亲现身,因为“她不相信世界上有哪个母亲是不想救自己小孩的。”
警方走访的结果是,患儿全家都默许放弃治疗。
江萌的执拗十足可气,而她的善心又十分可敬,办案民警没有追究她报假警、拦警车的行为,放她回到南京。
此时,江萌想到另一对策——偷孩子——既然亲生父母不救,她便把孩子偷出来,谎称捡来的,然后送到福利机构,自然就能复制她当年就医的流程。
福利院的青梅竹马小军(李鸿其饰)成了江萌的后盾,二人连夜驱车返回马鞍山,趁着夜色,把孩子从养老院中偷了出来。
在送医途中,江萌被民警盘查,先天聋哑的小军帮不上忙,只能束手就擒。
为送孩子及时治疗,江萌冲破法律边界,被列为拐卖儿童嫌疑人。她身陷囹圄,却得到福利机构和公益组织的声援。孩子家属也在警方劝解及舆论压力下,放弃起诉,并同意送医。
刑拘释放前,女警问江萌,你为什么非要救这个孩子,就是觉得她身世和你很像吗?江萌答:就是觉得,她有权利活着。
女孩的犟,是对生命的强烈渴望与尊重。
史上最“傻”杨幂:人要活得干净、有良心
剥离救孩子的主线,电影在诸多细节上,也勾勒出生活中的江萌,是一个在常人看来很“傻”的女孩。
小军要江萌办残疾证,租给店家白拿一份工资,自己另找份工作,每月领双份工资,她不答应;
她在市医院做护工,放弃就近的员工住宿,每天坚持坐公交回乡下陪伴养母;
老家房子面临拆迁,养母在墙上贴复合板,想以精装标准索要更多拆迁款,被江萌叫停;
为找到患儿母亲,让孩子及时手术,她背上人贩子的恶名,还因旷工丢掉了医院的工作;
这个女孩在遭遇了双亲、社会、职场的多次抛弃后,仍对偏私徇枉留有反抗和求真的勇气。
与收养不同,我国寄养政策规定:养子成年后必须解除寄养关系,保障养父母财产不被非法侵占。
养母生病被送到老人院,江萌也依法搬离了老家。这对母女虽非亲生,却在十多年的共同生活中情浓于血,可碍于法规,江萌连给养母送终的资格都没有。
在政策框架内,只有当江萌拥有个人房产时,才能将养母从老人院接回家赡养。
深陷情感撕裂的三个人,都在默默为对方考虑:
江萌接受小军的建议,办了残疾证,另到餐馆洗盘子,拿两份工资攒首付,希望把养母从福利院接回身边;
养母祈求老房子赶紧拆迁,拿到补偿款,给江萌多留一点嫁妆;
小军想跟江萌搭伙过日子,江萌却希望他找个有生育能力的女人,留下个孩子,不然老了还得去养老院;小军说,他俩可以收养孩子,可两个人的收入水平远达不到收养标准……
虽然养母的身体未必能撑到女儿结婚买房的那天,但所有人都在为这个渺小且唯一的团圆希望,做着最大的努力。
面对压迫、掠夺和孤单,他们的回答,是继续生活。
史上最“丑”杨幂:回归电影的本质
近几年,观众对大IP和华丽视觉产生了审美疲劳,他们更愿意看到演员的平常面貌。
从赵薇、范冰冰、马伊琍、杨子姗到本片的杨幂,女演员们开始在文艺片中把自己弄得“面目全非”,重新找回生活中的“地气”。
谈到选角,导演刘杰多次在宣传活动中,呼吁大家“不要有傲慢与偏见”:不给演员划三六九等,也绝不歧视偶像明星。
神奇的是,刘杰给大女主杨幂配置的两片绿叶,是文艺骄子李鸿其和演技大拿郭京飞,三人在片中搭戏并不违和,且产生了可喜的化学反应。
到菜市场体验过生活的杨幂,全程顶着暗沉斑点的特效妆,配上粗衣水裤旅游鞋,将江萌丢工作、蹲看守所、洗盘子的人物情绪,和长期干体力活的微残体态演绎得惟妙惟肖。
特别是深夜偷孩子的那场戏,只有养老院走廊的幽暗灯光、病室间此起彼伏的呼噜和呓语、值班护士的背影、突然冒出的起夜老汉、楼梯间运尸工人等外部环境,没有任何台词,像极了《罪与罚》中杀人逃亡的内心戏。
杨幂在长镜头和特写的紧张切换中,用眼神和肢体语言将这场默剧演绎得悬念丛生、危机四伏,成为全片的情绪高潮,也将成为她表演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片导演刘杰,曾指导《马背上的法庭》《碧罗雪山》《透析》等现实题材佳作,长期关注社会问题中边缘人群,推问现有制度,引发社会思考。
从缺陷新生儿的治疗,到残疾青年就业,从患儿家属救与不救的两难,到寄养家庭的养老困境,影片揭示了福利政策与法律之外的灰色地带,涵盖社会深度和人性厚度。
《宝贝儿》以完全真实的事件为脚本,获得侯孝贤导演的监制。为照顾患者的尊严和心情,片中所有病名和症状都以隐晦方式交代。
电影中出现了许多道门,房门、店门、车门,在医院、养老院、楼盘、派出所之间,门的开关完成了情节铺垫和情绪转换。灰头土脸的江萌,总出现在画面的明暗交界处,背着深深的黑暗,面朝光源,缓缓前行。
江萌是痛苦的化身,提醒我们珍惜健全体魄,竭力帮扶疾弱,社会将在寸蠕的长久注视下,一步步变得更好。
这个又犟又丑的“傻姑娘”激活了观众心中的善念。杨幂的这一波“自黑”,很走心,也很成功!
“她死了,我只是来告诉你一声。”当徐先生(郭京飞饰)如此告诉江萌(杨幂饰)时,两人尴尬地沉默着。
这是《宝贝儿》中诸多虐心的桥段之一,它的震撼力来自这样的基本事实:在永恒面前,每个人都是失败者,我们必须吞下它的苦果。
是的,从结果的角度看,努力改变不了什么,真诚必然落败,唯有爱与苦痛,会长久地在心中徘徊,见证我们曾经活过。
《宝贝儿》的故事并不陌生,它在日常生活中曾不止一次上演:
弃婴江萌在寄养家庭中长大,所谓寄养,指政府将儿童委托给符合条件的家庭养育,政府给予一定费用,故寄养不是收养,养父母并非孩子的监护人。
幸运的是,江萌在养父母的关爱中长大,养父去世后,她与养母相依为命。
因先天残疾,江萌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只好在医院当护工。恰好,医院收治了一名先天无肛的新生儿(与江萌当年是同样的情况),见治疗无望,女婴的父亲徐先生选择放弃治疗,将婴儿带到养老中心等死。
婴儿的遭遇激起江萌童年的苦痛记忆,她异常执着地要将婴儿找回。所有人都惊讶地质问:“她跟你有什么关系?你管这闲事干什么?”在所有的尝试都失败后,江萌铤而走险,将婴儿从养老中心偷出,并因此锒铛入狱。
在社会舆论干预下,江萌重获自由,婴儿也得到了及时的救助。
然而,一切努力最终徒劳,婴儿还是离开了人间。至少在理性层面看,徐先生当初的选择更正确。
江萌没能挽救小生命,她自己的生命却沦陷了:由于寄养期已过,按法律规定,她必须离开养母。她不解地追问:“我在这个家已经生活了20多年了,我为什么要离开?我为什么不能给我妈养老?”
然而,在冷冰冰的规定面前,追问是无用的。
将养母送入养老院,在终于意识到自己的脆弱后,江萌拒绝了身边的爱情。
上天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放置了一份辛德勒的名单,但红尘中有多少人能真正践行它?生活是如此沉重,何况江萌又是一名残疾人。她之所以挫败,因为她太年轻、太幼稚,还不知道冷漠、无奈、疲惫是多么可怕。
《宝贝儿》具有催人泪下的力量,因为它揭开了社会转型时期,每个小人物心中的伤疤。
几千年来,“人命关天”曾是我们这个民族绝不动摇的信仰。我们始终坚信,冥冥之中必有一种力量正在凝视着我们。我们活着,不仅是为了现世的成功,更是为了那些不可让渡的道德原则。“抬头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因为终有一天,我们会离开此岸,在另一个世界中与前辈相聚,那时,我们会骄傲地说:此生无愧。
然而,这个神话在现代世界被彻底粉碎。
从某种意义上说,《宝贝儿》可视为现代社会的成年教科书。涉世未深的江萌鄙夷养母为骗拆迁费而采取的伎俩;她以为人人都会视生命大于天;即使判罪,她也不愿意说假话……
江萌以为这世界是由真诚与虚伪、爱与恨、正义与邪恶而构成的,但现实让她明白,在清晰的二元对立间,更多的是麻木、冷漠、不负责和自我沉沦,它们像灰尘一样,锁住了人们的希望。江萌的每一次奋斗,都被应付挫败,即使她能战胜应付,却又无力挑战命运的裁决。
其实,哪颗心不是从清醒沦落为麻木的呢?
在江萌刺激下,无肛婴儿的父亲徐先生崩溃了,他凄惨地哭喊道:“你究竟要干什么?你为什么要在我的伤口上撒把盐?”
注定会失败,那就没必要挑战,注定会伤心,那就不如忘记自己的心。生活就像剥洋葱,总有一片会让你落泪。江萌终于明白:唯有麻木,人才能接受命运的无情,才能让自己看上去还有尊严。
影片的结尾,江萌也成为说谎者的一员——开始为《残疾证》而奋斗。江萌别无选择,因为她要将养母从福利院中接回,她要挽救她最后的梦。
在我国,有接近1亿残疾人,占总人口的7%,也就是说,平均15个人就有1人是残疾人。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少能看到他们,因为他们为了避免受歧视,刻意远离人群。于是,现代都市提供了这样一幅幻像:人人都是健康人,没有人需要别人的帮助。
7%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其中一员,只是命运的不幸,让他们替健康人承受了苦难,难道,健康人真的无需对他们负责?真的不应承担一份义务吗?
世界上有太多像江萌这样的人,从出生那一天起,人生的天花板就已确定。无论怎样挣扎,他们都难彻底突破它。除了一遍遍追问“为什么”,他们无法释怀。
时代如此飞奔,在漂亮数字不断翻新的同时,会有多少人去追问:那些搭不上列车的人该怎么办?如果可以坦然地甩下他们,任时代列车从他们身上碾过,这样的速度又有什么意义呢?不论跑得多快,我们都已丧失了人之为人的根本。
值得一提的是,《宝贝儿》的表演特别精彩。在此之前,从没想过杨幂还能演这样一位边缘人——承受生活创痛,靠坚守原则来自我抚慰,遭遇生活百般挫折之后,她被动“成熟”。面对整天与自己吵吵闹闹的养母,曾经沧海的江萌说出了心中的感慨:“妈妈,谢谢你当年收养了我。”
杨幂如此细腻地演绎出江萌的性格成长历程,她从来不是宝贝儿,她必须活成一根刺。有多少个青春,就有多少个伤感的故事。因为所有自我的宿命都是遍体鳞伤,它最终会被抹去,会被遮天蔽日的麻木所窒息。
《宝贝儿》讲述的是几位残疾人的故事,但它的感慨却要广阔得多。在现代性的扭曲下,爱是否还有可能?我们还能重建意义吗?我们是否应继续坚持?我们还能找回曾经的人味?……这些问题也许永无答案,但我们必须不断追问下去。
看到很多网友说《宝贝儿》是美化天津无肛女婴“小希望”案件,是美化陈岚,于是给电影打了差评。
《宝贝儿》里的女婴(暂且称她为小徐)和小希望都是先天无肛,两位婴儿的家长都是放弃救治,再加上《宝贝儿》女主角江萌和陈岚都是偷走婴儿,最后两位婴儿又都离世了,这两件事有太多共同点,以至于“《宝贝儿》美化陈岚”的评论的误导性太大,从而得到大量网友的支持。
事实上,这两件事表面上相似,但本质上有很大的不同。
第一,小希望的情况非常严重,不能保证手术成功,假设手术成功也只是延长生命,并不能治愈,是医院建议家属放弃救治。
因此,陈岚救治小希望有一种道德绑架的意味,毕竟是医院建议家属放弃救治的。
但小徐不同,她的病并没有达到无法治愈的地步,是可以治愈的。
警察说,徐先生有救她或者不救她的权利,但他没有说,这种病是治不好的。
对小希望而言,只有快点离世和慢点离世两种选择;但对小徐而言,她还有存活、长大的可能。
第二,陈岚是毫无医学常识,私自给小希望喂奶,导致小希望病情更加严重,是在帮倒忙。
而江萌是偷走小徐,把她带到医院让医生救她,她不但没有让情况变得更坏,反而如果不是她,徐先生根本不可能带小徐去做手术。
虽然小徐最后还是离世了,但这至少是所有人尽力之后的结果,并不代表当初就不该救她。
顺其自然,是竭尽全力后对结果的不强求,而不是两手一摊的不作为。
是尽力救治小徐后的不后悔,而不是眼睁睁看着小徐等死。
第三,陈岚救小希望的目的是炒作、涨粉、塑造一个爱心人士的形象,目的非常不纯,但江萌是一心一意为了小徐,没有二心。
《宝贝儿》表达的思想是,中国每年有100万缺陷儿童出生,不能因为他们有缺陷就放弃救治,眼睁睁看着他们等死。
这个出发点肯定是没问题的。
至于陈岚,她恰好是一个反面教材,是一个个例。
不能因为有她这么一个人的存在,就否定所有人救治缺陷儿童的行为。
举个例子,扶老太太过马路是美德,小明为了扶老太太而扶老太太,明明老太太不需要过街,他还非要把老太太扶过去,从而成为扶老太太过马路的反面教材。
但小明是一个个例,并不代表所有人扶老太太过马路都是错的。
后来,有部电影是讲主角尊敬老人,扶老太太过马路,于是网友说:你这不是在美化小明吗?
用一个反面教材,来否定所有正面行为,自然是没有说服力的。
江萌在乎孩子的生命,却被当成干涉别人的家庭。
她把孩子送到医院,人们却说她拐卖儿童。
讽刺的是,她生活艰难,却处处为他人着想。
而那些嘲讽她、反对她,说电影三观不正的人,却连帮助别人的勇气都没有。
因为人们觉得缺陷儿童救活了也没有未来,就应该让他去死。
于是,人们尊重“徐先生们”决定救或不救孩子的权利,却认为“江萌们”是多管闲事。
是啊,身为缺陷儿童的江萌,长大后的确像徐先生说的“没有未来”,没有文化,也没有金钱。
她什么都没有,只剩下了人性、善良、正直与爱心。
江萌、小军、小军的残疾人朋友,的确生活非常艰难,但他们不同样活得好好的吗?
徐先生说小徐没有未来,他的考虑有一部分是对的,但并不全对。
缺陷儿童长大后可能的确很苦逼,会自卑,甚至会轻生,但同样可能会像江萌那样热爱生活,并且帮助更多与自己相同的人。
甚至,正是因为江萌曾经是个缺陷儿童,所以才能在小徐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她感谢抚养自己的养母,所以也会义无反顾的救治小徐。
想要救治小徐的,不是医生,不是警察,不是她的亲生父母,而是和小徐同样有缺陷的人。
你救了她,她长大后就可能会回馈社会。江萌找对象不在乎对方有没有车房,也不在乎对方有没有离过婚,只看他愿不愿意照顾她的母亲,这么孝顺的人哪儿去找?
她知道自己先天残疾,所以对辛苦抚养自己成人的养母更加感激。
缺陷儿童长大后可能生活会很困难,可是,选择活着与否是他的事,但你首先得给他选择的机会,救治他,养大他,他才能自己选择是否活着、怎样活着。
澳大利亚人尼克·胡哲就是个典型例子,他天生没有四肢,但他会冲浪、游泳、溜滑板、踢足球、潜水……他还读完了大学,并获得会计与财务规划双学士学位,成为全世界最励志的人之一。
如果他能对1982年12月4日那一天的父母说一句话,他一定会说:我想活下来。
如果江萌的父母在考虑是否丢弃她的时候,她也一定会说:我想活着。
甚至我相信,任何一个先天缺陷的儿童都希望父母能延续自己的生命,而不是私自决定他的生死。
《宝贝儿》的确有很多缺点,所以我只给了三星,但我认可它的立意、题材、思想、三观。
以下内容较为偏激,请不喜欢这部电影的同学观看。其余观众谨慎观看。
以下为因观影引起剧烈不适的纯吐槽。
这是个屎片。 无力吐槽。你去医院当个清洁工,就不能把头发扎起来吗?那样的头发你闹那样啊?你就不能把头发扎好吗?医院不应该是个干净的地方吗,头发那样四处乱晃真的好吗?
导演是个近视眼。除了特别角色,全部都是景深,背景一片虚化,模糊。真她妈是个屎片。(原谅我的暴躁)去他妈的(ノ=Д=)ノ┻━┻题材,去他妈的纪实风格。纪实风格不代表拍摄放水,不代表全员模糊,不代表屎一样的分镜。举例,在江萌去找徐先生是,徐先生家里是218号房。当时呈现在画面上的是斜着切出来的一半218门牌号,然后镜头又上下来回晃动,完全是手持摄影的节奏。你不打光,你不化妆,你有本事拍的跟贾樟柯一样。没有金刚钻,你砸什么司马缸。 你个环保工你怎么这么多事儿,你是个弃婴行啊,你有妈照顾啊,你对你妈还那么叛逆。你就愿意救那个小孩?你偷他是为了救他,可你又救不了他。你他妈能救了他也行啊。你这是犯罪,还拖累了别人。你传达了错误的价值观!活脱脱一个圣母。
这位小同学在哪里看到了对亲人朋友的知恩图报重情重义,对生活工作的积极认真?
全剧故事线极其简单,就是一个弃婴拯救另一个弃婴的故事。这样看来故事不错。故事涉及了方方面面。你他妈倒是给我拍好了也行啊。拍摄手法极其粗糙,除了杨幂周边是清晰的,背景永远模糊,导演看了不恶心吗?你说题材,《亲爱的》和《药神》怎么没被喷的这么厉害。昏暗,仿佛没有一丝阳光。整个色调都是冷的。你想表达现实的残酷吗?对不起有一些部分,仅仅是一小段。剩下的都是脑残女主花样作死。真的是“没文化,很可怕”
先吐槽到这吧。
22:00,降了一点。我只想说,为什么你们都在关注杨幂的演技。这个电影他的叙事,他的镜头,他的所谓“纪实风格”你们一点也不关注吗?你们只关注所谓的题材,社会现实。可是他反映出来了吗?电影最基本的镜头语言都没有好吗?晃动的镜头传达出来的不是美感,只有粗糙。
2018.10.20,23:40掉到了5.8分。还是猫眼厉害,猫眼最低,5.5,逐梦演艺圈圈圈圈都要比宝贝儿高。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啊。
那些被遗弃的生命,以及我们不了解的群体和故事
关注这部电影一方面因为杨幂那张“毁容式”剧照(后来也就成了海报之一),另一方面也冲着拍摄过《马背上的法庭》《青春派》的导演刘杰,然而直到看完之后才发现这片是侯孝贤监制。
相信如果没有杨幂出演的话,这部《宝贝儿》应该不会获得如此的关注度,因为电影题材,这样的作品,在国内通常被称为“文艺片”。
虽然这个称谓早已约定俗成,但个人并不认为这种反映现实的作品就可以被称为“文艺片”,因为在大众眼中,凡是不以商业为目的的作品统统被划归文艺片行列,这显然是不科学的。因为恰恰是这样的电影,才更应该被大众所关注。
因为《宝贝儿》不仅仅关注现实问题,更描述了一个平时我们不太关注且不太了解的群体——弃婴、残障婴儿、残疾人群体,以及他们所要面对的命运。
电影并没有过度批判与煽情,平缓的力量但内里暗涌,就是告诉我们一个个“无解”的现实。
这样的片子,怎么会“文艺”呢?我们来慢慢讨论。
反映现实的电影,它的题材其实要具备一定话题性,如《一年到头》中的春运、《一句顶一万句》中的婚内出轨、《我是植物人》中的医疗黑幕等等。《宝贝儿》与这些电影有相同之处,也有区别的地方。
★相同之处在于,电影具备有个很有噱头的话题,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因为严重先天缺陷而被父母抛弃的弃儿江萌(杨幂),拯救另一个被父母宣判了“死刑”的缺陷婴儿的故事,在述说无效的情况下,她甚至“偷走了这个孩子”。
★而不同之处呢?就是《宝贝儿》并没有去刻意营造一些意识视角,不歌颂也不批判,也没有抨击现实这些情绪,只是在记录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故事,他们的存在只是为了让影片有一种时代和环境被还原的现实质感,也体现了创作者的一种态度。
PS,同样涉及到“偷小孩”,这部《宝贝儿》和前不久公映的《找到你》算是两种类型的作品,后者个人认为是一部商业电影,只不过被包装成现实题材。因为《找到你》的剧本更像是一个犯罪片,融合了凶杀和偷婴儿事件,剧情跌宕起伏,但现实不太会出现电影里的曲折情节和因果宿命,只是借助一个戏剧化的故事来衬托人性。
但《宝贝儿》就不同了,电影的故事平铺直叙,很简单的叙事,电影情节冲突点不算多,但所以矛盾关系都隐藏在故事之下。从个体到现实,法理与人情,理智与情感,甚至生存与死亡。
电影始终在围绕着“救与不救”这个话题展开。
刚出生的婴儿被确定为先天缺陷,父亲及亲人决定不予治疗。而杨幂饰演的江萌,其人设是该片的核心,她当年也是先天缺陷的弃婴,但最终活了下来,且长大成人。她认为孩子需要被救助,自己就是成功案例。
这样一来,本片的视角就很清晰了,电影避免了道德制高点,以江萌的“过来人”身份入手,来探讨这个生与死的话题。(电影故事跟一起现实案例最大的区别就是江萌的人设)
注意,是“探讨话题”,而不是“回答问题”,因为这问题没有答案。
电影用了大量篇幅去表现江萌(杨幂)的生活状况,确切的说她在是生存,本身就有缺陷的她,求职中被无数次拒绝,能找一份果腹的工作已经非常不易了。而且整日操劳,医生诊断她不能过于劳累,转眼她就披星戴月的打工,用尽全身力气去擦地、倒脏水。她生活条件可以说很惨,且未来还不知道是否她能坚持下来,但起码她努力去活着。
同时,电影也从侧面描述了郭京飞饰演的父亲,当他决定放弃自己孩子生命的时候,他所面对的痛苦、所承受的绝望之情,这些都是我们身外之人难以体谅的。因为当这个孩子长大后,不但会拖垮一个家庭,其所面对的人生该是多么悲惨的世界,会承受多么大的痛苦?父母面对这样的情况又是多么的伤心?
说白了,电影所营造的观点,双方都有理,很难说对错是非。而且其中不涉及到任何法规方面,完全是站在一个于情于理的天平之上:一方面是人类所坚持的人性、人道,另一边是人类自恃的理性。
所以说《宝贝儿》所呈现这个话题,是“无解”的,更像是一个道德悖论。
从“父亲是否有权决定婴儿的生死”的问题,到“每个生命的生存权利”,甚至“安乐死”方面,就是这些大众往往会避之不谈、一旦说起便会争论不休、无限惆怅的话题,这部《宝贝儿》或多或少的都有涉猎。
且没有任何主观情绪,只是单纯的呈现故事,完全依靠电影语言和镜头呈现,杨幂偷婴儿那场戏,气氛和镜头张力十足,最终孩子的死或生,这座“伦理”的天平朝向哪方倾斜,整体带来了强大的情节推进力。
这就是隐藏在本片简单故事之下的强大矛盾冲突和戏剧张力,由此反映一个“无解”的现实。
本片的观感是很压抑的,也很揪心,不单单因为这个无解的道德悖论,更在于电影整体情绪非常非常克制,这个本该生离死别、悲悯天人的故事中,所有人的情绪被隐藏着很深,大家都是少言寡语,因为他们是一群“边缘化”的群体,代表了“失声”。
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原本以为本片是另一个版本的《亲爱的》,但最后却发现电影是另一个版本的《万箭穿心》。
如果说《万箭穿心》是中国平民史诗的话,那么《宝贝儿》就是一平民悲剧。或者说“平民”这个词有些笼统,电影中的视角人群,以残疾人为主,是社会的边缘人士。
关于角色,除了电影中出生缺陷的婴儿等待命运宣判之外,还有江萌为首的残障人士,寄养家庭中的留守老人。乃至故事背后,所表达他们从小到大的境遇、步入社会后所面对的困境、甚至弃婴、福利等社会话题。
这些群像化的角色中,无论何种阶层,都有一个共同点——没有安全感。
这个“安全感”是建立在当代社会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础上,而残疾人,外来人员,寄养关系,雇佣关系,所有一切社会关系和人类情感,都是模糊不清。
而作为处于上帝视角的观众,自然对事件的来龙去脉了解,且更能体会到这个阶层人士在人与人关系之上的孤独与飘摇。生活没有保障,未来无处安放,又无端的被人误解。一个众生相的百态就这样呈现在观众面前。
结尾两个情节让我印象深刻:
其一是郭京飞找到杨幂,木讷的告诉她孩子已经死了。
简单的一句台词,说者有意,大概是作为孩子父亲的郭京飞对她的“惩罚”:你的行为不但让一个家庭遭受非议,更无端的承受痛苦,最终还是没有救回孩子。对于杨幂饰演的江萌来说,大概只有万箭穿心的痛。
PS,电影有意淡化了舆论方面的影响,只有一个镜头表示郭京飞他们家被泼墨“杀人犯”,尤其是杨幂被抓之后到释放,这个事情被捅出,按理说会有一些展示社会舆论的情节作为加持,但电影并没有这样的情节。可能涉及到审查方面的问题,总是感觉这段情节内少了点东西,可能遇见了“剪刀”。
其二就是李鸿其饰演的哑巴小军,向江萌表达希望今后在一起的情节,江萌告诉他自己不能生育,应该去找一个健全的女子,生一个孩子过日子。
这段平静的手语对话,无声胜有声,太扎心了。杨幂的话言外之意,我们的生活都是困难,甚至连领养孩子的能力都没有。
(没有相关政策说残疾人不能领养孩子,因为在国内领养的门槛很高,像电影中的二位,双方经济状态不达标且有缺陷,是不可能领养到孩子)
残障人士的生活,就像是风中的蜡烛,那样的飘摇不定。
所以这部电影中,大家的情感都很克制,因为没有安全感,甚至不敢表露自己情感。
仅有一场情感宣泄的戏份,就是在警察局杨幂跟郭京飞对峙的戏份,这几乎是全片唯一能看到“人间情感”的段落。
加上电影冷静的镜头,展现我们一直浸淫其中的一种现实,电影以上帝视角,没有任何盖棺定论,而是留白,给了观众思考空间,去思考这样的无解现实。这种现实并不离奇,但很残酷,身处其中,我们每个人都会产生同样的焦虑和不安。
最后说说杨幂的表演,可以说尽力了。
在电影整体焦虑和不安的氛围之下,电影的情绪渲染都很克制,也决定了角色的表演方式。
不同于我们在《三生三世》里见到的那位身世跌宕的女子,此次她饰演的江萌其实让人可怜的。化妆技术下灰头土脸的造型,且根据人设,这位少言寡语的角色眼神戏很多。很多场景中就感觉整个人是怯生生的,说话都不敢大声的样子,也从侧面决定了该角色这样“没有安全感”的状态。
我相信这不仅仅是化妆的功劳,这是演出来的。尤其是出狱那段,这位目光游移不定,感觉危机四伏的样子,整个人都是焦虑不安,演出这样的状态其实值得鼓励。
而对于口音来说,南京口音,矫正的稍显出戏。
要说《宝贝儿》没有什么大开大合考验表演的地方,因为电影的风格就是如此,所有人的状态都是内敛的,但并不是“呆滞”,因为一些上述细微的东西,角色状态对了。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杨幂少见的在自然光和真实市井下拍戏的电影。
最后说点题外话,之所以开篇说这样的作品更应该被大众关注,不单单是电影中这个道德悖论的故事,更因为故事背后,这群“边缘人士”,在这个世界上,这是我们完全不了解的群体,他们来到这世界上所面临的困境。
弃婴是一个大问题,杨幂饰演的江萌就是弃婴,什么样的孩子会被遗弃?就是出生先天有缺陷的残障婴儿,甚至还有女婴。
查了一些资料,如下:
★我国出生缺陷发生率在5.6%左右,每年新增出生缺陷数约100万例,平均每半分钟就有一个出生缺陷儿降生。(《中国出生缺陷防治报告(2012)》 *此报告未有更新版本)
★全国每年近100万出生缺陷儿,其中30%在出生前后死亡,40%造成终身残疾,只有30%可以治愈或矫正。
★中国每年大约有10万名儿童被遗弃,其中大多数是残疾儿童或女童。
★寄养在非亲属家庭与其他供养方式的孤儿占到孤儿总数的17.9%。
以上数据来源于《中国儿童福利政策报告(2010)》
这些是官方保守数据,真实什么情况,我们也不知道。
我记得小时候,暑期去我爸部队玩,他部队有个靶场,靶场后面有个山头就是乱葬岗,其中就有大量的遗弃死婴,也不知道是生下来就是死胎还是有缺陷被扔到的。里面好点的给你装一鞋盒,其余的基本埋都不埋,直接露天。当时我记得后山我都不太敢去,太吓人。 那时候有淘气的小伙伴用木棍把其中一个鞋盒子盖子挑开,看里面的死小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死孩子三个脚趾,四个手。。。
我们都知道外面很多偷孩子、拐卖儿童的事件,说句不好听的,TM孩子是可以被丧尽天良的人拿去卖钱的,却还有扔孩子的现象,足以说明,究竟什么样的孩子会被扔掉。
那些弃婴侥幸活下来的,被福利院收养,从小缺爱,而且这些先天有缺陷的孩子,被领养的几率很小。在我国还没有如此健全的福利制度和意识,去让一个家庭有足够的动力和保障去领养一个有缺陷的孩子。
所以就出现了寄养家庭。
我国寄养家庭大多数是在农村,政府每月拨款,寄养家庭负责照顾弃婴,起码让孩子们可以在家庭的环节中成长。农村家庭也不会亏,因为每月有钱拿,孩子长大后,可能的话可以成为劳力。但这样的比例其实不大,而且万一弃婴有些比较严重的缺陷话,寄养都无法实现。
电影中杨幂跟留守老人的关系,是寄养关系。但有个问题,他们不算法定监护人和继承人,所以电影中老人最后要被送到养老院,杨幂打算跟“母亲”一起住,为她养老送终都不行,因为他们没有法定关系,老人被认定无后,只能送到福利院。
还有,就是那些出生有缺陷的婴儿们,家长最终选择了救治,孩子活下来会面对一个怎样的世界?
我无法举例,很多社会新闻都有报道,我们也耳濡目染。只是借用心理分析医生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所著的《论死亡和濒临死亡》中的一句话:
“对于病人来说,治疗的痛苦已经超过了对死亡的恐惧,但是对于家属来说大都会一厢情愿地抢救;更令人难过的是相反的情况。”
除此之外,就是杨幂和李鸿其所表现的残障人士的生活,前文已经说过,不再赘述。
《宝贝儿》所关注的就是这部分群体,在讲故事的同时,将一些我们不了解的事实和现象,融入在电影的情节之中,我认为这是有价值的地方。
公号:电影文酷
dreamcrowflim
微博:乌鸦火堂
看完电影后,我忽然想起我的一个表哥刚。刚的父亲(我叫他表叔)罹患癌症,辗转各大医院,经过多次化疗,病情依旧没有好转。我跟家人去探望时,表叔在重病房里,远远地看了一眼,人已经昏迷不醒了。刚为了治好表叔的病,卖掉了房子和车子,还欠了不少外债。现在表叔每一天住院都要好几千的住院费,这对刚来说是一笔沉重的负担。探望完毕出来,我看到几个亲戚围着刚在说话。听了一会儿,大概明白亲戚们的意思:人已经没救了,与其这样躺在医院浪费钱,不如带回家吧。刚听完后,没有说话。大家说了一会儿,也都静了下来。这是一个困难的决定:是要尽最后一丝力量挽救父亲的生命?还是选择放弃,既然人已经快没救了?
回到电影上来,同样提出了这样一个伦理上的难题:如果我的孩子生出来后,是个缺陷婴儿,治疗他会因此倾家荡产,结果可能还是个傻子,那我还要不要治疗?如果我知道的余生都要面对一个有缺陷的孩子,时时刻刻都害怕他犯病,那我还有勇气继续养着他吗?……这是影片里徐先生面临的问题,也是千千万万有同样境遇的父母最难以抉择的问题。在观看时,我一直在扪心自问:如果我是他,我该怎么办?一边是很多人会选择像江萌那样指责他,“这是你的亲生孩子啊,你为什么选择放弃治疗他?”一边是他的家人们为了未来的生活,建议他放弃这个孩子——一个会带来无穷无尽麻烦的累赘。这中间,选择哪边都是绝路,都需要承受着内心极大的折磨。
当一条生命,无论是你得癌症的父亲,还是你的缺陷孩子,其生死取决于你的一念之间,在情感上都是难以承受的。从理性上来说,人不做无用之功。一旦涉及到生命,理性往往呈现出来的是无情和冷血。回到现实中来说,有人选择了继续治疗和抚养缺陷孩子,虽然日后承受了沉痛的代价;有人选择了遗弃孩子,让其自生自灭。电影中的江萌就是被遗弃的,她先天心脏不好,通过福利院寄养在别人家中长大成人。不只是她,电影中还呈现了一批跟她一样通过寄养长大的孩子们,他们或帮别人搬运蔬菜,或在医院当护工,因为身体都不是太好,所以用人单位都不愿意用他们,所能选择的工作也很少。他们能依靠谁呢?原生父母早就抛弃他们了,寄养的家庭十八岁按照规定必须离开,在感情上他们可以说是无依无靠,在生活上也难以看到希望。
然而日子如此艰辛,但依旧要坚韧地活下去——毕竟他们已经在出生时已经“死”过一次。电影的主线是江萌想尽办法拯救被徐先生放弃治疗的孩子,我们不妨把这个行为看成是“自救”。她是父母遗弃的孩子,这是她一生的创痛。因而当她看到徐先生的孩子被“放弃”时,她一根筋地想要去挽救,哪怕触犯法律也在所不惜。我认为她是看到了是十八年前的自己,“我是可以被治好的啊!爸爸妈妈你们当年为什么要抛弃我?你们看,我现在不是活得好好的吗?!”她无法把这个质问抛给自己的亲生父母,她抛给了徐先生,“孩子是可以治好的!你看看我!孩子是可以治好的!”她还有很多的质问,按照国家规定,像她这类孩子寄养到十八岁必须离开寄养家庭,她理解不了:她的养母已经老了,需要她赡养。可是他们不能生活在一起。她一遍遍地质问福利院的领导,“我为什么不能跟我妈妈住在一起?为什么?”她被迫“遗弃”自己的养母。爱他的男人想跟她一起过日子,她也拒绝了,因为自己的子宫被切除,无法生孩子……她的生命充满了缺憾和无奈,但活着就意味着希望——她决不放弃。
电影没有多少跌宕起伏的情节设置,平平淡淡的,看完后心里却是揪着的,不敢去深想。多少人间辛酸事,都潜藏在电影叙事之中。我想起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不能承受之轻》里说的,“人的生命之轻也就在于此,生命不能够永世轮回,此生的所有决择都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仅此一次,一笔略过,所以一个人的责任感很重要,对自己仅有一次的生命负责,对他人仅有一次的生命负责。”这句话,对我的表哥刚,对徐先生,对江萌,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个提醒。
好怕被人骂,但剧本真的很粗糙,作为流量明星,素颜出演很拼,但演技尬到不行!
女主表现全无层次感,浮在人物表面,方言根本谈不上。郭京飞亦比想象中平淡,不过台词好过女主太多。口碑不是单靠炒作发通稿就行的,要靠真质量好的作品,观众自然认可,一直演烂片,想回血口碑,也得多演几部合格的戏,表现一下诚意,突然扮个丑就到处发通稿演技翻身就想一次洗清,难度太大扯着蛋
导演对社会问题并没有很深地挖掘,在放弃小孩治疗问题和寄养家庭身份问题上都是浅尝辄止,让人搞不清主题是什么,如果这些都只是为了铺垫女主自身的发展转变,又有些牵强,给人难以留下深刻的感受。大幂幂总体完成得不错,南京话还可以,能接这个本子说明是想做个好演员,还有李鸿其演技很出众,有前途。
杨幂很努力了,支持
tiff上真人比电影里更不走心
号称是“杨幂的转型之作”,扮土扮丑就叫转型了?麻烦focus演技。台词超级差,全片都没什么表情。剧本也很差,叙事性为0,让人昏昏欲睡。还有,真的很想抽江萌一嘴巴子,超级圣母婊。
李鸿其,巨星级。
虽说女主的行为圣母婊,但还算情有可原,遗憾的是电影在人物塑造和故事节奏上还是有点欠缺
杨幂瞪眼怒喊都比不上演她母亲演员的一个眼神(会查她的名字的)三星不能更多
本以为杨幂所谓转型之作能给我带来对她演技的改观。但是让人很失望的是,她似乎还是沉浸在自己程序化的表演中,对情绪的把握都体现不出人物的立体性。男主的演技还不错,但是更衬托出女主对人物诠释不足。
空洞
TIFF首映。整部电影就是一部感动了自己恶心了别人的电影。人家父母因为不愿意让孩子受那个苦,医生说孩子也有可能支撑不下来,你就去偷医院档案打电话疯狂骚扰人家,跑到人家家里骚扰人家,然后就偷孩子了?杨幂的演技的确进步了,但是一半方言一半普通话有意思吗?
更多是关于困惑,而且是无解的困惑。主角一根筋式的行为,更多是想搞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被遗弃。当然了,这事她也搞不明白,最终,也只有默默接受。
证明演技不需要扮丑,利用外形博好感和饰演大女主戏本质上没有区别
她也曾是缺陷儿童,所以她在孩子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她在乎孩子的生命,却被当成干涉别人的家庭。她把孩子送到医院,人们却说她拐卖儿童。讽刺的是,她生活艰难,却处处为他人着想。而那些嘲讽她她的人,却连帮助别人的勇气都没有。因为人们觉得缺陷儿童救活了也没有未来,就应该让他去死。于是,人们尊重徐先生们决定救或不救孩子的权利,却认为江萌们是多管闲事。是啊,身为缺陷儿童的江萌,长大后的确像徐先生说的“没有未来”,没有文化,也没有金钱。她什么都没有,只剩下了人性、善良、正直与爱心。缺陷儿童长大后可能会放弃生命,但同样可能会像江萌那样热爱生活,并且帮助更多与自己相同的人。他的生活可能会很困难,可是,选择活着与否是他的事,但你首先得给他选择的机会,救治他,养大他,他才能自己选择是否活着、怎样活着。
杨幂的演技真是从来没让失望过,一如既往的棒棒啊。全影评片的高潮就是杨幂和郭京飞争执的那段,呵呵,就没了。号称磨了九年的佳作啊,这次导演被坑了
多伦多首映打卡!整个电影节奏有些散,冲突和人物塑造并不完美。但是杨幂首次尝试这种类型的影片,我觉得是及格的。有感触的一点是,Q&A环节杨幂讲到,我们并不能以一个上帝视角去评判他人的喜怒哀乐,而认为别人可怜。虽然这是一部讲残疾人的电影,但这点拿捏的很好,并没有故意渲染苦难。
不黑也不粉,想来想去,还是给三星吧,最起码电影纪实的风格不会像很多其他中国片一样让人恶心。但全片关注点涣散,主题难辨,剪辑凌乱,讽刺也没讽刺到点上。至于演员,我只能说很勇敢,毕竟特写镜头不是通过化妆就能应付的,台词功力也不是通过说方言可以提升的,更何况情绪一激动南京话就变北京话实在太好笑。
刚好人在加拿大 有幸作为第一批观众看了首映。第一次见杨幂素面朝天出现在荧幕前 讲述普通人 不 甚至可以说社会底层人民的故事。但她似乎又有些不同 自己受到了不公的待遇 不甘屈服 甚至能够为了不让素不相识的孩子也受到这样的待遇 去奔走。有些意外的是 故事结局不是像大多数故事一样 女主光环 你努力了就有结果。我想 导演想表达的大概是 这就是现实。
导演想要表达的东西太多,却又重点不是很明显(突出)。演员演技ok,就是剪辑有点乱。怎么说呢,代入感挺好,杨幂也挺有勇气的,演得挺棒的,台词可能稍微不那么好,可是过关。本来想三星的,可是尬黑的人太多,李鸿其饰演的角色会说话,台词吊打杨幂?我觉得挺好的,不好意思,我认为的好,就是能带动我的情绪让我关注她的心理,她的故事。我觉得这次杨幂很ok。因为对一个女明星的厌恶,竟然可以给为残疾人说话的电影泼这样的脏水,有的人怎么能恶到这种程度?本来想四星的,不好意思,看不下去尬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