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把自己的一生演成电影,她把她的一生演成了爱国主义宣传片。
19年春晚歌曲你记住哪首了?那就对了,它们跟这个电影一样的主旋律。一样是别人想让你记住但是你觉得有个雷锋叔叔就够了。
这么右派的事竟然发生在一个左派政党国家,好奇妙啊。
这么奇妙的电影应该参加朝鲜电影节,拿个最佳影片什么的大奖。
首先给战斗在一线的英雄们点赞。每个人看待工作的方式和方法都不同,不可否认每个人也多多少少都会在工作中存有利己的私心,但是每个人也同样有着对岗位的责任与担当。当后者大于前者时我认为就可以算是英雄。我认为电影主题是让社会给Hiv携带者更多的空间,当然切入点就是女主的爱岗敬业。这个不冲突,你做不到不代表别人做不到,你生病了去旅游,而有的人却会把放不下转化为做好手头的事,就像女主一样,列一个清单一点点的完成。身边的人得知她生病了也是首选想到完成她儿时的愿望,岂不知她的愿望是工作有接班,病人有着落。我们都希望在生病无助的时候有一个好大夫,但真的把这种理想大夫搬到荧屏上时大家反而觉得不太相信了。缺乏沟通是最大的鸿沟,在一线的工作者有几个不是舍家忘我的,起码大部分时间都是,不然有些地方早停摆了还提什么运转,信不?这让我想起一个笑话,吸血鬼公司吃了一个保洁,马上就让人知道了,老板大发雷霆,告诉你多少遍了,不要吃干实事的,管理层少多少的人都不会有人发现的。
对于单位组织集体看电影这件事对别人来说也许是负担,对我来说则是享受。
不管怎么上纲上线,在荧幕前面上班无论如何都是幸福感爆棚的一件事。
对甚至都没到院线的主旋律电影当然要有一丝宽容,影片一开始的节奏还是令人欣喜的,不知情的医生给艾滋病母亲接生,险些被感染,没有啰里八嗦的旁白和春晚式的背景音乐,迅速抓住了现场观众的心。
虽然她们大多数只是来拎着包闲聊的。
不过坚持不过三分钟,又是不所云。
该一笔带过的地方没完没了的写,该着重表现的情节又一笔带过。
片子里丝毫看不出主角在业务上有啥过人之处,除了两次危机时刻充当谈判专家和充当患者的知心姐姐,最应该着重表现的工作场景总是一笔带过,不但如此一名工作多年的医生了解自己病情就靠百度。也是让人无语。
相反一些与主题无关的细节反复地演来演去令人陷入困倦。
艾滋病题材敏感但同时也有无限发挥空间,但是看过全片表示这颗本该脆弱的心没有任何波澜。
你要说别刻薄了这是影片性质所限导致?红海行动表示主旋律不背这锅。
多么希望这么多可歌可泣的人物事迹不要被一些敷衍了事的制作团队一再糟蹋了。
比如机长。
要真正实现主旋律,
就先从踢走那些带资进组的女演员开始。
黄玫瑰
黄玫瑰是花中的仙子,不仅颜色娇美,寓意也深,其花语是美好的祝福。看到黄玫瑰,心生喜欢,但从未收到过一束祝福的黄玫瑰,也从未送出过一束祝福的黄玫瑰,今天看一部名为《黄玫瑰》的电影,对黄玫瑰已不是喜欢,多了一份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电影中,黄玫瑰共出现三次。
一次是邹医生带一束黄去看望一个垂死的爱滋病患者,爱滋病患者有一个可爱的女儿,可疾病无情,不能久伴女儿长大,故托附给邹医生,医生自己也命不久长,又托附给自己的亲姐姐,那一束黄玫瑰是对垂死者祝福,也是对其女儿的祝福,生命在延续,给新的生命以新生。
一次是邹医生得知自己患上了癌症晚期,为减轻家人的痛苦,隐瞒病情,捧一束黄玫瑰去父亲的墓前自述其痛。她不是贪恋生命的长度,而是还有更多的事想做,有更多的心愿未完,那含泪的倾诉中,有无限的悲愁和对无法延续生命的无奈,那束黄玫瑰与其说是祝福父亲安好,不如说是自己痛苦的眼泪。
第三次是在所有人知道邹医生病情后,其丈夫在滑雪场,为其补办一个简单的婚礼,献上的黄玫瑰。那束黄玫瑰在寒冬,在雪地,盛开得尤其艳丽,那束黄玫瑰是对爱情坚贞的表达,是对生命久长的期待,然而一切都如那束漂亮的黄玫瑰一样凋落,剩下的是无奈,是眼泪,是悲戚,是对职业道德考问,是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黄玫瑰,别落泪,即使告别了尘世,你依然最美,一束花,一个人,一份职业道德,一种人生。花会谢,情不老,美好的祝福总会来到。
影片讲述了抚顺市传染病医院艾滋病治疗与关爱中心主任邹笑春在患胆管癌后,仍坚守在抗艾第一线的感人事迹。影片中的她在得知患病之后,没有第一时间住院治疗,而是给自己定了几个在生前要完成的事情。首先是为艾滋病医生建立预防暴露治疗基金,并且不设立病人联网名单。在影片开始便讲述了一位妇产科医生手术当中暴露创伤的问题,基金的创立便是为了存在这样风险的医生所建立的,但同时又要求不能设立联网名单,保护艾滋病人的隐私,乍看起来是有矛盾的,但是全电影始终呈现的状态是艾滋病人现阶段不能被社会大众所接受,被得知患病的病人会被爱人抛弃,被学校驱逐,被单位辞退,最后导致病人不积极配合治疗放任死亡。为了让艾滋病人也能活得有尊严,她始终鼓励每位患者积极面对病痛。其次是追查恶意传播的病毒携带者,有些患者会在患病后报复社会,对这种人的绳之以法才能控制住艾滋病的传播。最后是治疗与关爱中心的下一任主任的安排,由于艾滋病情特殊,能够在能力上和心理上胜任的人实在是少之又少,需要在生活上有人支持和鼓励。最终邹笑春因病去世,享年44岁。对普罗大众来说,艾滋病至今仍然是难以接受的病例,需要通过正面报道去科普去认知,这样也能够及时在暴露风险后得到有效的治疗。影片通过邹笑春的事例,为大家展现一个寻常无法探知的社会一角,残酷却又富有希望,希望观影后能够受到启发,在工作中不畏艰难,从容面对困境,用百分百的热情去做更多力所能及的事。
意外还不错的主旋律电影,说起来主旋律好评的概率好像比院线爆米花都高了现在……
看到医生本生也在百度,顿时感觉这个世界不会好了
说实话,这个片儿,嗯,不能算是特别优秀,但是呢,它因为它是主旋律,你从这个角度来看,他就算拍得不错的了,至少还有戏剧冲突,演技也都不错,最关键的是其中那个她的好姐妹配角是演那个闯关东里面的媳妇秀儿
作为邹姐的朋友,作为宣传了她3年的同事,从电影剧本的筹备到拍摄到上映,参与了许多,开始还有许多感情,开始还会流泪,但后来就慢慢麻木了。但首映式上整个剧本路线改成温馨版本,让人感到意外的温暖。到抚顺首映,身边的艾滋病感染者满面泪痕,哭的惨烈,我突然发现,当你站在感染者的角度去看这场电影,会是另一番感受。不过我不是感染者,我想大部分写影评的人也都写不出站在患者角度的感同身受,感受不到他们的崩溃、躲避、轻生等等的念头。也许我们看这部主旋律电影只是走个形式,但从感染者的角度,我觉得这部影片是成功的,更何况它还是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也希望每个人爱惜自己的身体,也希望感染者树立信心,社会少一些歧视,多给感染者一些空间!
看了首映 的确不错
这是大学统一组织的观影,在看之前还以为只是一部又红又专的主旋律片,很多同学也只是强制出观众才来的。结果电影一播放,所有人都被吸引住了。 看似只是一部人物传记似的电影,却包含了很多很多,它反映的不只是主人公奉献于职业,奉献于社会的短暂一生,而是直指现今的医疗现状,尤其是医院的传染科室的现状,HIV携带人群的在个人层面与家庭层面的苦痛与破碎,敏感与脆弱。以及广大群众对其的态度。 观影过程中,并不只是一味地悲伤,虽然哭的稀里哗啦,观影厅里却总能听见观众被剧情牵引着会心一笑。 影片结束时,没有人带头,放映厅自发地响起了掌声,为这无私奉献,兢兢业业的医疗工作者,为这活得艰难的患者,也为这将这一切呈现出来的朴实电影。 不论别的人群,广大医疗工作者也许可以看一下,能够找到不少共鸣。
场景很美。生命里有些东西,因可畏而可敬
#19SIFF#悬疑感的主线及风格引入还是将主旋律质感唱出了别样味道。
其实挺好看,哎…
怎么没一个人看,影院都上映了啊
单位组织看的,挺感人,拍的水平也还行。比预期高
其实电影不错
单位组织党员观影,叙事和展现人物性格的剧本写的不够感人,说不出来的赶脚……只能说一般吧!不太真实,只是觉得邹笑春走的太早了,可惜啊!
很朴素的故事,就像墙角开出的花,所有的花儿你最美。
挺感人 看哭了
单位组织。主题挺好的故事拍的稀烂,这还说是第六代导演?台词摄影剪辑网大水平,拍夜景的时候噪点爆炸。我还是在巨行荧幕上的看的,散场还有人说这个电影特别感人,80后90后应该多看看这样的电影。原型的医护人员值得尊重,打一星是对电影和尊重。
医者仁心。结构和叙事都很一般了,结构太乱。
这个片的评分是##吗?故事发生在辽宁地级市,被单位抓到万达看了20分钟。真的没有难看的感觉,讲述艾滋病人与他们的医生的种种困境。主角女主角肿瘤晚期,看到这张脸,就想起我的初中班主任,那么苍老,面黄肌瘦。10多年前就已经是全国优秀教师,省特级教师。为了事业,牺牲家庭,牺牲身体。不值,我虽然不想这么做,可是也,身不由己!
不错的主旋律电影,好几个桥段都看哭了
同事几度落泪,我也亦然。这种主旋律电影就不要用影评的眼光要求了,是否被感动是唯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