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开文化宗教不谈,至少有两点可以指摘的:辛格国王两次遭阿拉丁算计,阿拉丁的确是阴险毒辣,但是不得不说辛格过于自信甚至自傲了,第一次被算计,第二次还不知防备,死也是必然了,可悲可叹但不可怜,以勇气来掩盖自己无谋略,后面王后的死,与国王的无能有很大关系;王后拉着所有女性火焚也有失人道,部分女性还怀着孩子,应当遵循所有人的个人选择。不过既然是根据历史改编的,也没什么好说的了!
阿拉丁的对手简直弱爆了,智商低。情商也低。总为了历史对自己的评价而反复轻敌。自己老婆把自己从阿拉丁收下救出来的时候,还要跟阿拉丁道别!你能不能再傻点儿?
连续三次的没有诚信,为啥还要相信阿拉丁?!渣渣……
有这样的皇帝,何愁不亡城池?有时候保命会比跟一个没有节操的对手去谈诚信要聪明很多好么?
皇后还是很漂亮的,但是又怎么样呢?自己老公是个渣渣……
作为文明古国,印度有足够的文化积淀、源远流长的传统,不会缺少史诗的素材和作品。老实说,在本人的有限视野内,印度电影能成为史诗的《阿育王》是一部,这个几乎也是一部了。
电影很惊艳,故事立意扎实,场面大气,服道化美轮美奂,演员表演到位,遮住演员的脸和印度特色歌舞,完全与国际主流史诗大片找不到区别。当然,歌舞也很好,动听,而且从里面能听出许多以前没听过的乐器,可以说很好的融合了印度特色乐器和伊斯兰音乐元素。期待电影原声,尤其想听阿劳乌丁(阿拉丁?)苏丹和他的宠臣的那一曲,大概是“心爱之人就在埃及”,突厥风,好听至极。
气质惊艳,翩翩惊鸿,剧终宛如斯人远去,悠然而生一丝感动和眷恋,然而,咀嚼美感、滴滴惆怅之余,又觉得有一分缺憾。这种缺憾比较主观,但正这正是缘于比较喜欢。
1、导演的叙述角度问题。或许印度有感情色彩比较外露的传统,像撒红节一样浓烈而易于沉浸其中,导演过于带有主观倾向,黑白极端,这并不利于复杂历史、宗教背景下的叙事,如果能以《天国王朝》里的俯视、平等视角更好,更显平衡一些;
2、故事的逻辑问题。史诗虽不等于历史,但也需要基本的逻辑支撑,影片把基本冲突定位在对一个人(帕德玛瓦蒂)的争夺,显得不那么立的住。求之不得,辗转反侧可以,到举国生死相搏,这就过了,相对来说,特洛伊战争中争夺海伦只是利益博弈的由头,这就比较有说服力;影片完全可以立足阿拉丁的扩张野心;
3、表现手段缺乏。片子在情节设置、场面营造方面投入不够,渲染气氛的战争过于单薄,原有的强化感情逻辑的床戏也删了,这就造成整个片子的情绪几乎就靠阿拉丁、帕德玛瓦蒂和歌舞来支撑了,其它要素和表演的存在感很低,好在这三个支柱表现的太好了,瑜可掩瑕,才不至于质感崩塌;
4、宗教园囿:关于片尾自焚,我既不赞成所谓女权主义者抛开特定历史、传统原因来否定这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做法,人类历史上从来不缺这种以死抗争的不屈精神,也不赞成电影把这夸大成一种居高临下的道德威权,甚至渲染成以死获胜的偏执。与之一脉相承的甘地的“不抵抗运动”精神胜利法,某些时候总让人感觉思路奇葩,这也是印度特色。影片对帕德玛瓦蒂实际挖掘并不够,她少有的几次表现机会,其形象、智力、果决、魄力都非常惊艳,可惜着墨太少,却把重头放在了渲染最后的自焚。难道是不能接受女性表现的过于强势?如果给帕德玛瓦蒂前面更多的表现机会,做足与阿拉丁棋逢对手的对手戏,最后慷慨赴死,就像圣女贞德,这才配得上人性的合理思维和《帕德玛瓦蒂王后》这个片名。实际上,片子隐含的理念是王后只能依附于王,王死了王后就该去自杀;而这个呆头呆脑的王代表的是宗教正统,王后和满城妇女奔向火海像是向宗教的献祭,这就不得不让人感觉到有些变味。
总之,如果导演不受印度在推行的大民族主义、大宗教主义的影响,这个片子可能会更加精彩,给人更多的回味。
《帕德玛瓦蒂王后》可能是近期印度电影影迷们最为期待的一部作品了,这不仅仅是因为影片在上映前所遭遇的一系列激烈抵制,也不仅仅是因为21亿五千万卢比的制作费创造了印地语片的记录,更不仅仅是因为三位主演是目前宝莱坞炙手可热的一线明星。
而是因为,影片的导演是大名鼎鼎的桑杰•里拉•布汗萨里!
《宝莱坞生死恋》、《黑色的风采》、《雨中的请求》、《帝国双璧》......这些让影迷们忍不住如数家珍的作品,全都出自布汗萨里,事实上,在《帕德玛瓦蒂王后》之前,布汗萨里执导的7部电影,全都获得了成功(起码口碑上是这样),算的上是宝莱坞的顶级导演,三大汗都和他合作过。
不但如此,人们也十分着迷于布汗萨里强烈的个人风格。他十分注重色彩的运用以及场景的布置,这让他的作品看起来总是美轮美奂令人惊艳,而浪漫的天性,又让他不论在讲述什么样的故事,如描述困于种姓囹圄下的爱情,亦或探讨安乐死的德道与否,都能从中发掘出美感,而使得他的影片总是如诗如歌让人沉醉。
但这一次,布汗萨里拍砸了!
《帕德玛瓦蒂王后》改编自印度同名史诗,讲述了13世纪,面对来自德里苏丹的穆斯林入侵势力,帕德玛瓦蒂王后带领拉齐普特人勇敢反抗,宁死不屈的故事。
影片在视觉上的追求,堪称登峰造极。
人物精致的服饰与妆容,自然不在话下,布置奢华的内景,总是保持着左右对称的构图,并时不时运用镜头的前移或后退,制造景深上的变化,让人真切的感受到宫殿的宏伟。
与此同时,大量运用特效,打造出令人惊叹的奇观,如茂密森林中,岩壁上神态自若的巨大雕像,又如车队经过时,脚下壮丽而雄伟的瀑布等等,都是让人十分震撼的场面。
在上映时,影片还借助了3D技术和IMAX去进一步加强画面的视觉效果,毫不夸张的说,这真的是一场视觉盛宴。
甚至可以说,丰盛的有点油腻了。布汗萨里似乎过于沉醉在“作图”中,忘记了他是来讲故事的,片中有多处非常没有必要的空镜头,它们除了壮观,一无是处,反倒显得故事节奏拖沓。
除此就是令人抓狂的战争场面!片中出现了至少三次战争戏,拍的都十分壮观,庞大的军队在平原上整齐的冲过来,踩踏起的沙尘烟雾缭绕,湛蓝的天,土黄的地,巨大的山脉下,人如蝼蚁,冲啊!冲啊!冲啊!镜头左拍右拍、俯拍仰拍,然后......就没然后了,没有短兵相接、真正打起来的场面,三次都这样,而且看上去都差不多!看的我想捶墙!这种虚张声势的战争场面,来一次都够掉价了,居然搞了三次,布汗萨里到底是多痴迷“兵马走秀图”啊?!
不过,真正摧毁这部电影的是令人发指的故事线。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这部电影的名字是叫帕德玛瓦蒂王后吧?为什么,很长一段时间里,我觉得自己在看一部叫《苏丹王》的片子?
反派苏丹王的戏也太多了吧!?占到整个电影的三分之二都不止!
苏丹王像一个强大的磁铁般,不停的把叙事主线拉回到自己身上,他如何篡位,他如何打战,怎么玩女人,怎么虐待俘虏,甚至怎么洗澡,怎么睡觉......影片简直是事无巨细的在刻画这个人物。
设定一个强有力的反派,去更好的衬托出作为主角的正面人物,这是有的,但是基本也只是勾勒出他的个性特质即可,毕竟他不是主角,何况《帕德玛瓦蒂王后》还是一部非常明显的大女主戏。
扮演苏丹王的是宝莱坞当红男星兰维尔•辛格,他的表演受到了很多印度影评人的称赞,认为他对苏丹王的塑造非常成功。然而,这种成功只属于兰维尔本人,他凭借这个角色再次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但对于这个影片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败笔。
相较于对反派男事无巨细的描摹,真正的大女主帕德玛瓦蒂王后却被塑造十分潦草。
在那个时代,女性地位低下,许多事情上,没有机会参与,这让女人很难成为事件尤其是战争的主角,但是今天既然是在讲帕德玛瓦蒂的故事,那么即便她不是事件的中心人物,起码可以从她的视角来讲这个事件,着重刻画她在目睹这一切时,内心的想法、心理的变化,这样才能丰富这个人物,也为她随后的挺身而出,作足铺垫。
可惜,影片采取的就是常规叙事,那么毫无意外的,交战双方的男人成了故事的重点,迪皮卡•帕度柯妮扮演的帕德玛瓦蒂,在影片的前100分钟几乎沦为一个漂亮的道具,毫无存在感,影片一共也就164分钟,这都过半了。
终于,正派男也就是帕德玛瓦蒂的丈夫被俘,帕德玛瓦蒂才开始上线参与对抗敌人。首先她要设计借苏丹王之手除掉出卖自己的叛徒,随后将前往德里,营救被囚禁的丈夫。看起来,大女主终于有机会,展现自己不凡的品质了。
然而, 这两场想象中的大戏,都以几近走过场的方式,就交待完毕了,尤其是牢房救人的那一段,拍的如同儿戏,布汗萨里的想象力看样子在“作图”上都耗尽了,不但不知道怎么拍战争戏,也不知道怎么拍营救脱险戏。
随后,故事又回到描述交战双方的男人身上,先开嘴炮,再走兵马秀,最后单挑决胜负......待到帕德玛瓦蒂再次担任起故事主线的时候,已经是她最后自焚了。
一部大女主戏拍成这样,差不多就是砸了!而布汗萨里在最后自焚戏上的不当处理,则成为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印度有寡妇自焚殉葬的传统,被称为“萨蒂”,这个传统由来已久,甚至还有相应的典故。
在印度教神话中,湿婆的第一任妻子萨蒂,因为丈夫受到诸神嘲笑,当众投火自尽来捍卫丈夫尊严,而在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罗摩的妻子悉多被十首魔王所俘虏,罗摩将她救回后,怀疑她已经失贞,悉多也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投入火中以示清白,最后火神从熊熊烈火中托出悉多,证明了她的贞洁。
印度电视剧《罗摩王子的传奇》中悉多投火以示清白
不难发现,这个残忍的传统是一种典型的男权产物,并用宗教包装过后,美化为一种道德信仰,寡妇自焚无非就是通过消灭女性肉体,以保证去世的丈夫对妻子身体的独享权。
原著《帕德玛瓦蒂王后》也是这种思维下的产物,除了对抗敌人的勇敢、机智,帕德玛瓦蒂最后自焚殉夫以保贞洁的举动,也是她被视为英雄人物的重要原因。
在现代人看来,这是一个非常令人不适的故事。
但这是一本16世纪的著作,自然带着那个时代的印记,我无意去批判。何况在那个时代下,要求一个女人作出具备现代思维的抵抗,也不现实,她不惧死亡,达到那个时代女人捍卫尊严的最高境界,大体上也算值得尊敬,毕竟自焚是违反人性生存本能的,也不是人人都做得到。除此,出于对历史的尊重,影片也不可能安排帕德玛瓦蒂去杀了苏丹王。
因此,我能理解、也能接受帕德玛瓦蒂最后自焚殉夫。但是,影片起码可以改变一下看待自焚殉夫的态度吧?毕竟现在都21世纪了!
国亡了,丈夫死了,一个女人无力反抗,只能往火里跳,来挫败敌人的野心,是多么无奈,又多么悲惨啊?请可怜可怜她吧!
然而,我们的大导演布汗萨里却觉得这是一件十分美丽的事。
他一改塑造帕德玛瓦蒂时的潦草,用了超长篇幅来展现这场自焚仪式。镜头从侧面、正面、远处、近处,极力展现着这场仪式的全貌,并用大量几近重复的镜头,把整个仪式的进度拖的很慢,似乎生怕观众看不清楚有人要去跳火了。
他在战争场面和营救脱险戏上的想象力匮乏,也突然治好了。帕德玛瓦蒂手捧白纱,先是在回廊里转圈,随后又在阶梯上缓步前进,成千上百的女人们,身着统一的服饰准备殉葬,一些人神色肃穆的举着火把,一些人有组织的向殉葬坑投炭块,她们护送着自己的女王先行殉葬,她们奋力将敌人抵在门外......真是一场别开生面的自焚仪式。
整场自焚戏被拍摄的庄严、神圣,充满诗意和美感,激昂的音乐和优美的吟唱交替出现,帕德玛瓦蒂跳火的那一刻,还出现了光......
在大女主的戏份被大幅压缩、表现潦草的同时,唯独着重表现她的自焚,且怎么美怎么拍,不由得让人觉得她的闪光点大约就是敢于自焚,更让人觉得影片就是在赞美自焚殉夫的这种行为。
就这样,布汗萨里还嫌不够!
为了以示贞节,殉葬的女人们面对敌兵来袭,纷纷遮住了脸;奔跑过程中,经过一堵墙,墙上全是以往殉葬女人的手印;奔入火中的女人里,居然有孕妇,影片还特地给了她的肚子一个特写!!!
影片结束后,旁白特意告诉大家,帕德玛瓦蒂的自焚仪式,是国家的最大胜利......
布汗萨里对女性维持贞洁这件事,看起来癖好十足啊!甚至能上升到整个国家胜利的高度,这得有多阿Q才会在国破家亡,男人被杀死,女人被烧死的情况下,还觉得自己赢了,就因为女人没被他人睡到......
如文章开头说的那样,布汗萨里总能在不同的故事里发掘美感,但这一次的自焚之美,我真的没法接受!
随着近代印度女性意识的不断提高,寡妇自焚殉葬的传统受到了许多批评,印度官方也表示反对,但寡妇殉葬仍时有发生。2015年,印度北方邦一个35岁的妇女就被逼为夫自焚殉葬,数百名村民围观了这一过程,都见死不救。
可见,反对寡妇殉葬在印度只是一种政治正确性,并没有真正深入每一个印度人的心中。
布汗萨里在《帕德玛瓦蒂王后》中对自焚戏的美化,可能反映出很多印度人在潜意识里对寡妇自焚殉葬的肯定态度。
前段时间,不少中国影评人嘲弄好莱坞电影的政治正确性。我想说的是,一味的追求政治正确性确实是偷懒的表现,它造成的是电影艺术的没落,但是没有政治正确性,那可能就是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崩塌。
——————————————————————————————————————
想看更多有关印度电影的评论,欢迎订阅公众平台“Indianmovie”
“火光弥天,她的容颜仿佛水中摇曳,终不可再见。” 看之时,一直在想起相同的类比,从《蓝调之歌》到花蕊夫人。 整个叙事非常简单的从头到尾可以概括,国王与美丽的公主相遇,而因叛徒招来觊觎。最终国王战死沙场,王后追随而去。 在知道故事情节以后,观看时非常抗拒最后自焚的情节。但是带入到当时情景下古代的情况,妇女如何在国家的败落背景进行有限的选择。 历史可以很清醒的表述妇女在战争中的下场,民族融合背后是血淋淋的侵略占有杀戮。 面对残酷命运,自焚是可以理解的。 但绝对不值得宣扬,并且架上神坛冠以神圣之名。 (如果想拿这种鬼东西教化民众,民众真的会自焚的哦(`Δ´)!) 作为一个历史上的传说,它首先预设了一个完整的背景,你很难从中分离出来来对它进行抨击,但是你还是会意识到不对。 如果要谈论爱情,这其中确实有爱情,所有人(演员)都在勉力的完成一个美好的片面的传说。 我得承认,从头到尾阿拉丁面对王后,有的只有野心和占有欲。 导演充满恶意的,死都见不到背影的设置,实在是…… “帕德玛瓦蒂王后的自焚仪式,是阿拉丁人生中最大的失败,也是其图尔最伟大的胜利,那么多年以后,帕德玛瓦蒂王后自焚仪式的声音依然回荡在印度各个角落。如今人们说起帕德玛瓦蒂王后,也会将它比作战胜恶魔的女神。” 来自片尾。 花蕊夫人被尊为芙蓉花神,帕德玛瓦蒂战胜恶魔的女神。呵。 最后推荐一下《蓝调之歌》,豆瓣一篇影评〔波普解构的千年史诗〕很好。 我是吐槽分割线 导师对于干扰别人办事有特别的爱好啊 大家漆黑的内眼线瞩目 突然想吹个笛子 阿拉丁绝对是直男,仆人就不能保证了 (嘿嘿)
歌曲太好听了 特别是男宠那首 果然是宝莱坞巨作 场景肉眼可见的烧钱啊 阿拉丁是拿了大男主剧本吧 枭雄演的太赞了 长得像印度的布莱德利库珀 看到一半居然想看看阿拉丁和王后同框时能够迸发出怎样的火花了 虽然不能完全认同王后带领一众妇女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行为 但是不畏强权奋力抗争的精神可歌可泣 PS:王后和阿拉丁两演员现实居然谈恋爱了 也算是一桩秒事了
号称女版巴霍巴利,差远了好吗。苏丹的几段歌舞猝不及防天雷滚滚,音乐特技武打动作一般,情节更是简单到一句话就能说清,第一个小时看的我昏昏欲睡。结局王后率孕妇小孩集体跳火坑太吓人了。
发现在印度,传统题材的电影有更雄厚资金的支持,画面物饰美奂美仑。忠贞的故事不可谓不美,人物不可谓不尽心表演,所以在印度人心中,传统文化还是那么根深蒂固。
剧情都是浮云。制作真是精良。
非常美丽的两个多小时的MV......大反派太邪魅狂狷了吧,女主比所有其他女人都高出一头,果然大女神。全片波斯风浓重。个人比巴霍巴利要喜欢。传说是历史真事,当我宣布我看了这部电影之后,连孟加拉国和尼泊尔小伙伴都立刻来跟我交流。。。至于自焚争议,既然是历史片按历史眼光来好了。
看说批评结尾犹豫了很久怕被雷,看完发现是一部还不错的片,用现代道德观念和动机逻辑去贬低古代神话片的人能不能去学学辩证历史观再来评论。剧情相对单一,比起巴霍巴利王浓厚神话色彩这部更突出古典悲剧美感,尤其结尾在当时的情境下就是舍生取义,非常震撼感人。把绿教设成反派,导演也是勇气可嘉。
即将变成南京大屠杀里面的慰安妇,谈女权确实很可笑。
两颗星是为梅路妮莎皇后的美貌打的,我是觉得她比女主还美。那个国王简直印度版宋襄公,光说做王的话还不如苏丹呢……迪皮卡颜值比起帝国双壁下降了。而且全程表情严肃和国王在一起也感觉微妙。集体火葬简直可怕,男权社会总是要求妇女殉国
印度片就得逻辑全死完了看,看起来就超美超美,视效美翻到天上去。印度男人满脸是毛戴着大金首饰竟然可以美成这样,东北大哥修炼万万年也没戏。 画面真心是漂亮X10086遍。大夏天大沙漠里9999金男壮女艳的国度。不过迪皮卡·帕度柯妮和进化成邪魔霸主的兰维尔·辛格在这片里竟然死活不是一对,有点意外
丧事喜办,一个战败国,全国男的战死女的跳火坑“保贞洁”,最后吹个王后英明靠带着子民自焚打败大魔王…这种阿q精神值得嘉奖。这部片最大的亮点应该还是音乐舞美服装,当然,这也是印度电影优点,有些画面太暗,人物不够立体,剧情看着波澜壮阔,实际内容单薄,不过结局跳火坑那里还是挺燃的,凑合吧
服饰道具精良~但全程都真是在演戏~浪漫主义不切实际的演~就好像男女追尾了,男女不需要挪车,拍照走保险,而是就地立即相爱解决问题,印度电影总是这么让人啼笑皆非~挺逗的~最重要的就是通篇都是漂亮女人,如果是公主其实并不介意一夫多妻~相爱独立,媚来眼去不务正业。可以忽略滑稽的剧情~电影取景不错。
这电影的灯光师,让每个演员的眼睛里都放着光。 兰维尔·辛格演这种疯癫小伙儿可谓信手拈来啊。大美迪皮卡,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印度版的特洛伊海伦啊~!仁义道德敌不过混不吝~!
略长,略空。说这片是女版巴霍巴利的可以洗洗睡了,这跟我最爱的巴霍差远了。有几处场景大屏看应该很有感觉,但是我是手机看的,可惜了,没体会到太多的美感。最后几分钟略强。总结:印度电影,以传说翻拍的居多,都是什么什么王,什么什么后。虽不能说个个都是精品,但能感到拍的有诚意,不瞎搞。
这个故事真的值得这么大的制作吗?故事太单一,观众会期待剧情上的大冲击,可是一点都没有。单一的故事被拽成两个半小时的片长,导致到后面真想在电影院快进电影。
很有异域风情的一部片子,连我这种不喜欢印度佬的人都会觉得拍得不错。虽然对这段历史完全不了解但是还能跟上剧情。亮点在于两个男主的身材和最后一幕女主率人自焚的场面,太壮观了!
一刷结尾泪奔,二刷全场鼓掌,历史改编把基础扎实了,再有民族情结加持,音乐震撼到太洗脑啊…可以可以,比预期好!
是史诗级爱情片无疑,但也是有点替苏丹王可惜的是,他其实是个挺有人格魅力的人,相信爱情,为了一个女人不惜多次发动战争却连她的样子都没看清楚,的确是输的一败涂地了。而那个好国王跟巴霍巴利王一样,就算是个虚拟人物都好到有点难以置信,他们可以为了所谓的正义、规则、道德一次次的牺牲不后悔!
又一部帝国双壁。场景、服饰美轮美奂,剧情乏味得让人瞌睡,女主演什么都是一副拍杂志硬照的瞪眼表情,另外把穆斯林塑造成野蛮邪恶、印度教徒塑造成愚昧僵化,最后居然还赞美寡妇殉葬这种腐朽落后的残酷仪式,被民众抵制抗议一点也不冤。
不太了解人家的历史与典故,就不能说人家叙述的正确性如何。只能说这片子的演员演技是可以的,坏人与好人从眼神中就能看到。片子是想说明印度教厌恶伊斯兰教的原因?结尾战败国的女人们纷纷跳入火海,有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感觉。是要说明伊斯兰的残忍吧!比如古印度文明的消失。。。挺震撼的
看了那么多评论义愤填膺地对另一个自己不了解的文明指手画脚也是无语。看似人人道德正确的国度也滋养了最多的伪君子。演员颜值、演技爆表,场景歌舞精美极致,享受就好,那些都是已经发生的。批判种姓也好宗教也好,和电影本身无关。相比巴霍巴利符合中国人口味的宫斗剧情和还没进化好的特效好多了
都在吐槽舞蹈的时候,着眼看下演技其实也是可以的。服装很美,场景处理有些地方不太真实,故事性比较狗血,因红颜而起的战争,不服输的高傲气节,与干脆诀别的死亡焚烧。让我想问爱终究能带来什么?嘛,真要说丑化了伊斯兰教又有政治意味……我觉得这深度还达不到~(也许我不能理解宗教国的着眼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