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色块切换皮肤

    播放地址

    猜你喜欢

     剧照

    底特律 剧照 NO.1底特律 剧照 NO.2底特律 剧照 NO.3底特律 剧照 NO.4底特律 剧照 NO.5底特律 剧照 NO.6底特律 剧照 NO.13底特律 剧照 NO.14底特律 剧照 NO.15底特律 剧照 NO.16底特律 剧照 NO.17底特律 剧照 NO.18底特律 剧照 NO.19底特律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27 20:38

    详细剧情

      《拆弹部队》(The Hurt Locker)和《刺杀本拉登》(Zero Dark Thirty)女导演凯瑟琳·毕格罗(Kathryn Bigelow)即将和《拆弹部队》编剧马克·鲍尔(Mark Boal)再度合作,拍摄一部讲述1967年底特律黑人骚乱的电影。  该片目前暂无片名,计划三月开始选角,今年夏天开机拍摄。  1967年的底特律黑人骚乱是美国历史上破坏性最大的种族骚乱之一,起因是警察7月23日凌晨进入黑人区一家酒馆逮捕黑人。这次执法行动引发黑人不满,他们闻讯而来向警察投掷石块和砖头。  后来警方增援到来,强行驱散黑人,但适得其反,黑人越聚越多最终引发波及全城的大规模骚动。这场骚乱持续了五天,造成43人死亡,许多建筑被毁、许多人受伤。骚乱还蔓延到伊利诺伊、北卡罗来纳、田纳西、马里兰州。  这部电影计划在这场骚乱50周年,也就是2017年上映。

     长篇影评

     1 ) 底特律:在强权面前,我们都是沉默的大多数。

    概述 1967年7月26日夜-26日凌晨的“阿尔吉尔汽车旅馆事件”发生在美国密歇根州的底特律市。旅馆距离当时发生暴乱的12街只有一英里之遥。事件至今的疑点在于当时三名黑人男性青少年被枪杀。整个事件有许多解释,这篇文章参考了维基和当事人的回忆录,只求客观还原,帮大家省去自己查资料翻译的时间,毕竟我既不是当事人也不是新闻工作者。最后再说说我自己的看法。 -----------------------------------------基本等同于剧透的历史本身----------------------------------------------------- 事件背景 事件发生在底特律著名的12街暴乱期间。12街暴乱起因是底特律警方抄查了一间非法营业的地下酒吧 (Blind Pig)。当时的底特律警方有93%白人,而酒吧又是黑人营业,黑人顾客居多,当时又正在为一个越战归来的士兵接风,所以一次‘抄查非法营运小酒馆’的任务,在醉酒顾客的不理智行为、警方的粗暴言行、围观路人的煽动下,成为了一次种族冲突性质的暴乱。其中突出的冲突为Blind Pig老板的儿子混乱之中向警方投掷了玻璃瓶,这也是普遍认为的事件导火索。政府对事件的消极处理(包括设置宵禁等)并没有使暴乱得到有效的控制,相反的,早已饱受种族分化和歧视的黑人开始逐渐失去控制,大量的建筑被烧毁,也有一些袭警、袭击消防员的事件。密歇根政府甚至启用了国民警卫队、州警察、以及陆军部队来控制暴动的发展。 阿尔吉尔汽车旅馆 (Algiers Motel) 阿尔吉尔汽车旅馆是两名黑人老板合营的,在当地以吸毒、窝藏犯罪团伙、允许性交易闻名,因此经常被警方抄查。旅馆呈‘U’形,左侧是办公室、泳池、露台,右侧是两层高的客房,停车场被环绕其中,而电影的核心故事则发生在位于U形最底端的庄园房。庄园房临街,所以可以看到远处的街区。 核心人物 (括号中为电影对应人物) 当时旅馆鱼龙混杂,再加上后来又有多个官方势力插足,所以先做一个梳理。 三位死者:Carl Cooper (发带男,电影中朝对街开枪,第一个被杀),17岁,死于枪杀。Aubrey Pollard(电影中白衣服,第二个被杀),19岁,死于枪杀。Fred Temple,18岁,死于枪杀 (电影中绿衬衫,被陆军从后门放走)。 两位白人女性:Juli Hysell(电影中被欺负之后比较彪悍的那个,后来眼角被磕破), 18岁。Karen Malloy (电影中疯狂尖叫,后来被扯掉裙子),18岁。 一位退伍军人:Robert Greene (由帅气的Anthony Mackie饰演!电影中本来只是想约炮,结果被诬陷成皮条客),26岁,参与了越战。 两个歌手:Larry Reed (爱唱歌会把妹的男主),组合‘The Dramatics’成员。Roderick Davis (没姑娘爱的小哥),组合‘The Dramatics’成员 三个警官:David Senak (恶魔小哥),Robert Paille (北美朱孝天),Ronald August(老实人背锅侠)。 一个保安:Melvin Dismukes (热心肠老好人)。 四个陆军:Pillip Martin,John Fonger,Archie Davies,和Hubert Rosema。 其他客人: Michael Clark,Lee Forsythe,James Sortor,和Charles Moore。 事件还原 根据证词,当时Carl为首的一群年轻人正在二楼听音乐,Carl用一把发令枪朝窗外开了两枪,不想没过多久,窗外就飞来真的子弹,把房间窗子都打碎了。一帮年轻人吓坏了,各自回了房间。建筑很快被持枪队伍包围。这时发生了第一起枪杀。Carl倒下了。后来进入建筑的人都在证词里说,他们进门的时候Carl就已经死亡。至今无人解释Carl为何被击毙,但是从伤口和子弹看,他是被底特律警察局所配枪支所伤。由于相对较后进入建筑的国民警卫队员、州警察、保安都说当他们抵达时Carl已经身亡。在之后的庭审中,警察的律师一直企图证明Carl是被旅馆的租客杀害,而且最先进入建筑的两名警察拒不承认杀人,Carl的死成为了悬案。 之后就是电影用最长笔墨描写的部分:所有客人被面向墙壁排开,分别施暴、提审、恐吓、威胁。其中有多人被强迫从地上捡刀,以便为警察杀人制造借口。两位女性被分别扒光衣服,还被称作‘nigger lover’。审讯过程中,一个警察将一名青少年带进房间,命令其安静,然后空开了一枪,之后回到走廊,宣布少年死亡。之后几名警官、警卫队员故伎重演,直到Ronald August将19岁的Aubrey带进房间并真的枪杀。之后由于其他地方继续出现枪声,大部分警力转移,最后的两名警官挨个威胁了剩下的客人,说如果保持沉默就绕他们不死。之后客人们都逃出了旅馆。只有18岁的Temple再也没有回来,直到第二天被发现陈尸旅馆中的一个房间。 事发的第二天,警官并没有向警局汇报有人死亡,直到尸体被保安人员发现。事情被媒体曝光之后,所有匿名接受采访的人都说死者中没有开枪的人。三具尸体经病理学家检验之后,均被认为是被人从近距离后背方向连开两枪所杀。 后续 黑人保安Dismukes被指控侵犯了两位客人。缴纳1500保释金离开。警官August和Paille后来认罪,说自己参与了枪杀,分别在监狱里呆了1天,以5000美金保释。在后来的庭审中,一个警卫指认了August和Senak两名警官,分别枪杀和施暴。August的理由是他当时开枪是出于正当自卫。而Senak说自己没有看到任何警官开枪。由于后来传唤的当事人证词也不统一,法官DeMascio判了August杀人罪,而Paille和Senak的案件被搁置了。当年8月,Dismukes,Paille和Senak以共谋罪被逮捕,但是最终案件被解散。 尾声 警官Paille(北美朱孝天)之后做了很多体力工作,还卖过保险。警官Senak(大恶魔)开了一家建筑公司。警官August辞职。保安Dismukes多次受到黑豹党的死亡恐吓,最终搬离了底特律。而当年臭名昭著的辩方律师Lippitt,成为了奥克兰郡的法官,现在在密歇根州执法。Larry再也没有回到组合,而是在教堂唱诗班做领唱。 -----------------------------------------------------一些观后感------------------------------------------------------------- 一. 和种族无关,和阶级有关 虽然底特律暴乱到现在也被贴着种族冲突的标签,但看完之后总觉得,孰黒孰白,颠倒过来亦然。归根结底,冲突还是始于阶级本身。因为阶级如此稳固,被逼走投无路的黑人们,就连暴动,也是在烧毁自己的家园。这是多么绝望的一种反抗。既然家不是家了,既然没有退路,还不如索性毁灭一切。可惜的是,这其中总是不缺过于老实的人,老实到去超市买个东西,也会被警察当犯罪分子击毙;有些人又过于激进,只喜欢破坏、放火,不在乎目的。 不禁想,为何中国如此多阶级斗争中,总是被压迫者最后胜出,而黑人数载斗争以来,没有一次有组织、有规模的武装斗争?得出的结论还是,信上帝的黑人终归比信老天爷的中国人老实。美国历史是这样的,最先黑人连人权都没有,后来南北战争之后有了人权,就算低人一等,也喜大普奔。后来发现有了人权的同伴,仍然处于社会底层,于是开始抗议,我们要社会保障,我们要公平竞争。而美国政府呢?先容你闹一阵,知道你只会搞破坏,等破坏得差不多了,该镇压的镇压,该安抚的安抚,再象征性地改一两条法令,就这么缝缝补补地又可以再撑十年,五十年。五十年之后,当年暴乱的原因被遗忘了,黑人们庆祝着自己的权利日益得到提高,于是以为这是一条正确的路,直到现在,也延续着当年的一哭二闹三上吊,打打闹闹要改革的习惯。 而纵观我国历代农民起义,从来就不是‘我们应该多问政府要点什么’,而是,‘娘的,活不下去了,兄弟伙抄家伙,我们来推翻它!’。出发点不一样,士气就大有不同。而且中国百姓自古对于自己的土地有近乎偏执的热爱,所以为了自己的土地,他们可以牺牲一切,天王老子都不怕。而敦厚善良的黑人,从小被灌输的理念就是,我们那么漫长被压迫的历史,我们的英雄都是马丁路德金这样帮我们在白人社会中提高地位的斗士,所以我们要多搞罢工、多搞游行,要为了阶级权利斗争。殊不知,在一个‘民主’社会,罢工、游行被赋予的意义,和哭闹的孩子要糖吃并没有区别。他们根生蒂固地认为,斗争的目的是让政府把手里的糖平均分配,而不是去想,自己应该把糖抢过来,成为那个分糖的人。 所以我说他们善良老实,而且有些胆小,有些懒惰。 当然,他们总归没有被逼得狗急跳墙过。总归能拿到低保,能找到工作,能多生几个孩子,多打几份工来维持生计。而我国古代农民起义,是早就知道,自己贱命一条,不推翻政权,就面临着饿死的可能。 所以美政府一向擅长温水煮青蛙,你上蹿下跳要饭吃,可以,我一边煮你一边喂你点吃的,你被煮熟之前,还觉得自己要来了吃的很了不起。久而久之,就以为自己的人生追求在于要吃的,而不是从这口锅里跳出去了。 可怕。 可怕。 再想想那些酒吧里的黑人,穿着上流社会流行过的衣服,喝酒、抽烟、打台球,觉得自己萌萌哒。 总归还是想活成这样的吗,活成欺压你的,却被你羡慕的人的样子。 可怕。 二. 权利制衡 记忆深刻的是国民警卫队的上级,看到旅馆里警官疯狂举动时,对前来请求出面的属下说,警察也有人权,让他们自己收拾这个case吧。然后挥手撤退。 还有良心发现的陆军战士,给被扒光的女孩子披上毛巾,护送她们去了安全的地方,却并没有站出来停止整夜的暴行。 不瞎掺和,是否也是助纣为虐? 三.被仇视的中间人 在暴乱中爬到汽车顶劝大家冷静反抗的黑人议员,被暴民砸下了车。 想要调停冲突的保安Dismukes,被自己的同伴鄙视,认为他跪舔警察,终其一身生活在死亡恐吓中。 议员和保安,都是聪明人。他们知道,在某些情况下,保命第一,姿态第二。而这样的人总是被两端都鄙视。警察觉得,好呀来了个贴脸的,那我们那你来扛推,给你背锅。被他出手相救的年轻小伙子和酒店的客人觉都得,你小子到底站在哪一边,为什么要低三下四的地去为他们做事? 中间人往往是善良的,聪明的,但是却很孤独。因为他们没有队友。往上是一层层官官勾结的权力系统,往下是不解的民众。议员调停,保安给军队送咖啡,都是聪明的说客举动,想要抹掉两个团体的仇视,互相理解。 可是没有人理解他们。他们只能活在孤独里。 四.一些难忘的画面 1. 小女孩扒开百叶窗看军队,惊弓之鸟的士兵以为是狙击手,情急之下开了枪。 2. 背后中了两枪的年轻人躺在车子下,用最后的力气恳求奶奶不要报警,因为是警察要杀他。 3. 保安Dismukes给士兵倒上咖啡,两个人看着死寂的街道,问,‘你说还要这样多久呢’,答,‘我也不知道呀’。 4. 退伍军人被警官审讯的时候,拿出了退役证,疯子警察说,‘假的吧?’ 5. 惊惶的旅客们,纷纷开始祷告。 6. 疯子警官把枪伸进了姑娘的裙子里。 7. 教堂唱诗班领班对前来应聘的Larry说,你这么好,怎么不去那些club里唱歌呢。Larry说,‘那边有警察,不安全’。 8. 庭审的时候,面对律师的质问,所有当事人都仿佛自己犯了错一样,说话结结巴巴,底气不足,而疯子警官Senak在被判无罪之后,和前来道贺的同事们一一握手。 结语:暴乱之乱 纽约客杂志有篇文章说,导演Kathryn Bigelow片头部分将黑人暴乱过于概念化,没有突出群体中的个人,是典型的白人导演视角。相反,我觉得电影最出彩的,就是开头那一段没有主角的暴乱复原。暴乱之所以叫暴乱,就是因为其无组织无纪律,没有一张清晰的脸。也许有的人只是喝多了想砸一辆车,有的人只是看到店铺被抢自己也想分一杯羹。有的人只是喜欢混乱,有的人只是想在朋友面前耍帅,于是向街对面开了两声发令枪。 每个人都只做了一点点坏事。 如果是你站在车顶演讲,也不会知道是谁冲你喊出了‘不要脸’三个字,不知道是谁砸碎了路灯。是的,你可以去逮捕所有人。可是结果呢?警局被塞满了,监狱被塞满了,而每个人做的事都罪不致死。 就好像那些被网络暴力杀死的人,每个曾经的施暴者,都觉得自己只是煽风点火。 电影拍了那个向警察扔瓶子的黑人少年。历史也认为这是暴乱的始作俑者。 但是这真的是因为一个瓶子吗? 是什么让一次普通的搜查变得剑拔弩张? 是什么让黑人只能在地下酒吧聚会? 是什么让警察面对黑人总是动粗,心怀恐惧又夹带优越感? 是什么让黑人聚集在一个区域? 是什么让底特律如此等级分化? 是什么让黑人做着工人、保安、招待这样的工作? 所有人都心知肚明,但是没人能解释得了。 这就是暴乱之乱,它明明有更加深刻的起因,却被归结为一个杂碎在警察身边的酒瓶。 历史说,是瓶子的错。而瓶子已经碎了,历史还在今天换汤不换药的上演。 ‘我问你了,你为什么向他开枪?’ ‘我怎么知道他为什么跑那么快,他抱的袋子里说不定有枪呢。’ 这对白熟悉吧? 他‘可能’有枪。 可是自始至终,枪又在谁的腰间呢?子弹又在谁的身体里呢? 希望大家睁大眼睛,底特律的故事,50年之后,还发生在我们的身边。

     2 ) 超出一部商业电影的表现力

    一部电影,前因背景,内战之后大量黑人劳工进入底特律,引发的种族矛盾逐渐激化。事发经过,在底特律全城动荡时期的一次汽车旅馆搜捕事件,让人窒息难捱的一夜。遗憾的结果,涉案警察全部没有被追究刑事责任。但在一曲圣经诗歌结尾中,仿佛听到了释放,怜悯,甚至宽恕。历史已经成为历史,敢于直面曾经的过错,并且如此深刻,我想反而对现在的种族仇恨是一种弥合,这是一个诚恳负责的态度。

     3 ) 【C+影评】底特律:看看人间的苦难,可听见人民在呐喊?

    种族问题是萦绕在美利坚文化深处的原罪和定时炸弹——对这一问题的讨论,自然是怎么都不嫌多。在50年前,发生在底特律的骚乱和暴动永远地改变了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命运。50年后,种族间的沟壑与伤疤依然难以愈合,极端主义的抬头再度将美国置于水深火热的灾难之中。

    在这个时候,回顾漫长的平权斗争历程就显得格外重要。仅在过去3年,就有《冲出康普顿》《一个国家的诞生》以及《底特律》这样从不同时空角度描绘美国历史上重大时刻的影片出现,而《底特律》更因其台前幕后的创作者而引人瞩目。

    作为奥斯卡获奖者的导演凯瑟琳·毕格罗和编剧马克·鲍尔在9年内的第三次合作(《拆弹部队》《猎杀本拉登》),《底特律》很好地保持了凯瑟琳·毕格罗令人神经紧绷的叙事和影像风格。很多场景,尤其是在第一幕的街头暴动,在镜头的抖动下有着强烈的纪实感——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保罗·格林格拉斯(《谍影重重》《菲利普斯船长》)的御用摄影巴里·埃克劳德,继《拆弹部队》之后再一次用他炉火纯青的手持摄影技法为影片增添了写实和震撼感。在没有60帧、高清摄影和IMAX技术的加持下,他证明了比起硬件技术升级,艺术上的卓越追求远远要更加令人印象深刻和肃然起敬,也同样能成功地将观众从被动的观察者,变成主动的见证者。

    但这并不代表,电影本身所传递出来的信息也是同样的卓尔不群。事实上,即便《底特律》很好地在技术上捕捉到了暴动的混乱和力量感,及其对美国社会烙下的恶劣影响,但电影却依然缺乏复杂性,仅仅停留在激起观众的“共鸣”,“同理心”乃至群情激奋的层次上,而缺乏对事件背后的历史原因的纵深和讨论。

    不可否认,本片会在本土的新闻行业和政治活动家之中有着较大影响,但对于普通观众来说,除了义愤填膺以外,是很难获得对历史的更深层认识的。

    而这本身就已经是个足够危险的信号了。

    和内特·帕克去年自导自演的《一个国家的诞生》相似,《底特律》同样改编自真实事件,以质朴的角度来回应当下美国的种族暴力事件。电影始于街头暴乱的肖像描摹,凯瑟琳·毕格罗将叙事的核心聚焦于当时一系列“12街暴动”犯罪活动中,于1967年7月25日在阿尔及尔汽车旅馆中发生的事件。该事件造成三名黑人男性死亡,七名黑人男性及兩名白人女性遭受无情殴打。借对此事件的再现,来展现强烈的阶级对立和种族冲突。而在事件结束后,将重心转向了对事件本身的再调查。在这一部分,由于过于依赖剪报和真实新闻片段来提供庄严感和使命感,显得单调和缺乏重量。简言之,12街暴动和底特律骚乱只是底特律地区以及整个美国的一个缩影,电影并没有很好地将这种以小观大的深层观察加以体现,显然其中有着不少取巧。

    原因之一,或许是在主演的肤色之下,表现的是以白人创作者为主导的思维和视点。当然,白人电影人也可以拍摄种族主义的故事(如2012年的昆汀·塔伦蒂诺《被解救的姜戈》),也曾出现过白人导演拍摄的优秀黑人传记题材电影,比如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在1985年执导的《紫色》。但《紫色》和《被解救的姜戈》类似,是有着黑人电影人参与主要创作过程的:如《紫色》改编自黑人女性小说家艾丽斯·沃克的作品,同时有着著名制作人昆西·琼斯把关。但这种参与的意识完全没有出现在《底特律》的身上:不仅编剧上缺少黑人视角,主要制片人也没有黑人的参与。这种全面的白人化,所引起的创作上的失衡,显然会导致对于素材上的理解偏差,进而让电影在思想表达上南辕北辙。

    虽然身为女性导演,凯瑟琳·毕格罗的电影作品中有着独特的美国男子主义气质,这在他的早期作品中尤其明显。这种英气也帮助了《底特律》的前半部分有着强烈的视觉冲击。但从整体来说,电影的角色显得有些脱离历史和表面化,缺乏深层认识。更为关键的是,电影将整个底特律暴乱微缩到了一场冲突,却在不知觉间忘记了将其表现为是时代的选择:电影中的种族和阶级冲突,似乎并没有带有历史性。这种历史观的缺乏,让几位主演虽然表现出了应有的状态和反映,却在有缺陷的整体设定下带有刻板的感觉,同时电影也没有为冲突提供思考或解决的方式。受影响最大的当属约翰·波耶加,而表现最为出众的则是威尔·保尔特,无论是戏份还是表现,都是电影中的最大亮点,甚至可以说是他职业生涯中最出色的表现。

    在阿尔及尔汽车旅馆事件中,虽然没有黑人女性的身影,但电影中黑人女性角色的缺乏,毫无疑问是最大的败笔。《底特律》尽管花了相当多的时间来描绘汽车旅馆以外的冲突,却对黑人女性扮演的历史地位不感兴趣,也没有给予她们应有的关注。

    总的来说,凯瑟琳·毕格罗在《底特律》中展现出来了一种看似水泼不进,实则错误不断的复杂状态。她所擅长的动作和气氛塑造显然非常有效,但和克里斯托弗·诺兰类似,无力捕捉人物的丰富情感状态和更深层次的社会意义,从而难以捕捉到真正的历史感。和2015年的《聚焦》相比,《底特律》的确捕捉到了种族冲突和平民伤亡,但同时也显得中空,更忽视了司法系统,以及城市或社会本身在冲突中所扮演的角色。

    在黑人电影人话语权逐渐提升的今天,我们遗憾地看到,《底特律》虽然有着很强的可看性,但从潜在的政治惊悚,走向了纯粹惊悚,甚至成为了《稻草狗》那样着力感官体验的剥削电影,丧失了人物、时间和地点的历史特殊性,除了激起人们的愤怒,是很难产生更深远的影响和意义的。历史观的缺乏,使得《底特律》最终还是离一个个人很近,却离人民和种族都很远。

    这是个非常重要的事情,也是巨大的可惜。

    如果仅仅描绘令人作呕的暴力行径,却不对其背后的思想进行批判,又怎么能够阻止种族主义继续分裂国家和人民呢?

    答案在风中飘。

     4 ) 当下美国发生的一切,这部电影早就拍过

    明尼阿波利斯

    在五月最后的几天里,谁都不曾想到,刷屏各大平台的会是美国明尼苏达州百年难遇的暴乱。

    络绎不绝的游行群众,油画般被焚烧的警局大楼,驾车冲击超市的疯狂示威者,挥舞着的“我无法呼吸”的标语牌。

    怒不可遏的群众将不满诉诸暴力,目前明尼苏达州国民警卫队再次增兵一千平息动乱。

    恶搞《毁灭战士:永恒》的地狱之境:明尼阿波利斯

    而这场动乱的根源,在美国历史上已经不是什么少见多怪的事情——警察暴力执法与种族歧视

    五月二十五日晚,美国明尼苏达州最大城市明尼阿波利斯的发生案件——一家杂货店收到假钞。

    接报的警员们很快赶到现场,一膝盖把明尼苏达乃至全美推入了火海。

    根据之前被曝光的十分钟视频来看,视频里一位美国白人警察用膝盖死死的压住一位黑人男子的脖子。期间警察反复要求黑人起来上车,不要反抗否则有他颜色好看,同时毫不放松自己的膝盖

    黑人男子苦苦哀求,“求求你,求求你,我不能呼吸”,他无助的呼喊着“妈妈,妈妈”,直至失去意识。

    周围的群众纷纷指责警察执法不当,换来的却是其威胁,并被要求离开现场。

    当男子昏迷后,人们请求检查他的脉搏,警察仍然无动于衷。

    当救护车姗姗来迟时,压在脖子上的膝盖才总算抬起。

    可一切为时已晚,最终,年仅46岁的乔治·弗洛伊德经抢救无效,因窒息而亡

    警方之后称黑人乔治·弗洛伊德死于“与警方互动过程中的医疗意外”。

    乔治·弗洛伊德

    该视频于当晚在脸书发布,立刻引起轩然大波。

    视频中白人警察自相矛盾式的暴力执法,让每个看了完整视频的人都倍感不适。

    这已经是超出暴力执法接近故意谋杀的行为了,而且是光天化日之下对生命的践踏

    这同时也践踏了每一位公民的尊严,27日,暴乱一触即发。

    有网友把暴乱场景的录像和电影《小丑》最后的桥段无缝连接。

    有人cosplay蝙蝠侠参与示威活动

    《绿皮书》艺术海报中的小绿车被P成反向行驶的警车,暗示加剧了种族矛盾

    各大影视公司也纷纷声援,表示站在黑人权益这边。

    底特律

    回顾美国历史上发生的大大小小关于种族歧视的暴乱,巴尔的摩、洛杉矶、辛辛那提等等地方都有留名。

    而由唯一一位荣获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女性——凯瑟琳·毕格罗拍摄的,是1967年7月23日的底特律大暴乱

    七月,底特律平静的夜晚被警察浩浩荡荡的抓捕行动打破。

    他们扫荡了一间黑人区的酒吧,将派对上的男女老少一一押上警车。

    气势凌人的警方当即引发了群众的不满,荷枪实弹的警察前脚离开,后脚就开始了打砸抢烧的暴乱活动。

    最终暴乱持续五天,导致7200人被捕,43人死亡,2000座建筑被破坏

    导演凯瑟琳·毕格罗没有把视角放到这五天混乱的全局上,而是将冲突交到了三位暴力执法的警察,几位无辜的黑人少年身上

    第一个死于警察克劳斯枪下的冤魂,是在暴乱中浑水摸鱼抢劫便利店的黑人。

    面对毫无还手之力,慌不择路的犯人,克劳斯选择手起枪落。

    在之后的质问中,克劳斯百般狡辩自己开枪的正当性,而对于枪杀一个活生生的人仅仅表示“对不起”,并保证下次会更冷静些。

    而他的冷静促成了更多无辜者的死亡。

    在国民警卫队进入底特律时,暴乱已经形成了部分武装力量。躲在窗户后的狙击手让士兵和警察倍感紧张,秉着错杀一万不放一百的标准,他们错杀了不少民众。

    电影开头因好奇望向窗外的小女孩被警卫队射杀

    在惨案发生的阿尔及尔旅馆,年轻黑人卡尔不满白人警察的狂妄自大,拿着自己的发令枪向远处的警卫队射击,原本只想恶作剧式吓唬对方的卡尔被当作了狙击手。

    巡逻的克劳斯和警卫队火速来到了阿尔及尔旅馆,一阵乱枪扫射。

    当克劳斯冲进旅馆时,卡尔正在惊慌失措的逃窜,崩!

    这次克劳斯冷静的布置了现场,在血泊中放下了弹簧刀,作为卡尔袭警的证据。

    寻找那把根本不存在的狙击枪无果,克劳斯开始折磨旅馆中剩下的五位黑人(拉里、弗雷德、奥布里、李和格林尼)和两位白人女孩(凯伦、朱莉)。

    殴打谩骂不如他们的黑人,即便是为国家做出贡献的老兵格林尼也被打的半死不活

    那两位女孩则被视为与黑人厮混的妓女、婊子,克劳斯、弗林仿佛圣人老师一样教导着自己的种族歧视思想。

    克劳斯最后玩起了盘问游戏,他先把李拖进屋子,开空枪。

    然后对剩下的人说李被杀了,借此击溃其他人的心理防线,让他们招供。

    本应相安无事的审讯,克劳斯却在没有告知的情况下把“生杀大权”交给了新手狄曼斯。

    根本不知道是开空枪的狄曼斯,毫不怠慢的枪杀了奥布里。

    慌了神的克劳斯决定收拾现场匆匆离开,格林尼等人都在威胁下保证不透露三人的暴行。坚持真相的弗雷德被克劳斯杀人灭口。

    纸终究包不住火,而种族歧视是“野火烧不尽”。

    影片最后三十分钟,看上去平缓的起诉情节,其实比前面血淋淋的暴力执法更让人窒息。

    在旅馆,没有法官没有群众,在这黑暗的角落,种族歧视者可以为所欲为。

    而骇人罪行被公之于众时,幸存者们发现凶手竟然还是得不到司法的任何惩罚

    这也是为什么弗洛伊德之死令人愤慨,它让群众对整个社会的正义感到失望和绝望

    不再执行任务的克劳斯三人无一人为自己的暴行付出代价,只有一位死者获得了五千美元的赔偿。

    本拥有大好前程的拉里选择永远不给白人唱歌,一辈子在教堂唱诗班工作。

    影片极力构建了一个不是非黑即白的历史瞬间。

    克劳斯第一个枪杀的黑人确实是抢劫犯,被污蔑夺枪的卡尔也是自己惹火烧身。

    现实中的弗洛伊德在被警察杀害前,也涉及到假钞问题,但他故意犯罪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影片被杀害的黑人与弗洛伊德,警察可能有调查逮捕几人的必要,但绝无杀死他们的权力。警察残忍的杀害了他们,用自己极端的种族仇恨宣判了罪不致死者的死刑

    克劳斯,弗林,狄曼斯三个白人警察无疑是片中行走的人形种族歧视,前两人的极端、冷酷完美对应了被控三级谋杀和过失杀人罪的德里克·沙文。

    作为新人的狄曼斯更多反映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被两个种族歧视者包围的他最终铸成大错,连自首的想法都被“好老师”克劳斯亲自否决。

    而选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纵容三人暴力执法的州警,帮助凶手脱罪的司法体系是他们无言的帮凶

    白也不约等于恶,站在黑人一方的律师,为幸存者作证的警卫用自己的方法帮助着黑人。

    《底特律》用真实的暴行记录和不可思议的判决,重现了五十三年前就深植美国的种族歧视。而五十三年过去了,一切似乎都呈现愈演愈烈之势。

    仇恨与不平等

    回到这起席卷全美的暴力事件,其事关种族歧视、滥用职权的社会问题。

    它们看似离我们很遥远,是美国几十年的老病灶,不过细化出的警民冲突、种族矛盾、私人恩怨(弗洛伊德与德里克曾共事与一家酒吧,是否有私仇还未有定论)。

    以及之后变本加厉,即便弗洛伊德家人出面呼吁停止暴行,也走向失控的暴乱之夜。

    本质上其实都是通用于世界每个阴暗角落的“仇恨”与“不平等”

    记得有豆瓣网友说,美国现在是黑人对抗白人,中国则是男女之争

    也许你和身边的人与种族歧视、性别歧视都相去甚远。

    可放眼现如今的网络,有不少人直言不讳的将种族歧视,将对异性对他人的仇恨看作骄傲。

    混迹于柯洁微博评论下的斗鱼6324余孽,推特上刷爆NMSL,以抽象、孙笑川、祖安脏话之名为荣的人,他们在网上散播的仇恨不比种族歧视差到哪去。

    图源网络

    几个月前外国人永久居留管理条例出现时,他们说,嫁给外国人的女人是肮脏的坏女人,变着法的支持着“着汉服,坠高楼”的中二言论。

    人们还应砸烂现存的整个西方世界,建立自己的新秩序。

    图源网络

    他们当然也不会承认自己是带有仇恨色彩的种族歧视、极端主义或男子主义,因为“只要外国人不来中国就是好外国人,女人不嫁给外国人就是好女人”。

    他们审判女性的样子,就像《底特律》中警察弗林震怒于白人女孩和黑人在一起,粗鲁的殴打、谩骂她们是妓女一样。

    幻想着自己“保卫种族”言论的高尚,自己保护中国女人的高傲姿态,却从不在乎自己的言论多么卑劣和侮辱女性。

    你怎么能和黑人在一起?

    我当然不想借题发挥批判网民素质,更无意跑题到男女问题上。

    我想说的,只是种族歧视与和它相同的各种仇恨,在你我共同生活的2020年是相当广泛的存在,并不遥远。

    男女、种族、贫富亦或单纯的恶意,它是个相互的、无尽的闭环。

    你眼露仇恨,背后就会其他仇恨的目光,无人幸免。暴乱中被焚毁的店铺,被伤害的无辜群众做错了什么呢?他们只是成为了仇恨宣泄的对象。

    这甚至没有谁先谁后、孰是孰非之分,它就像病毒般传播,而且难以治愈。

    你以为大家都是人,可能语言不通。你以为语言通了,可心却不同。

    当年有影评说《底特律》有勇气上映,是美国自信的自嘲,我们需要学习这种精神。

    而三年后的今天,美国需要再次狠狠的自嘲,比如拍一部《明尼阿波利斯》?

    当下反观谩骂、举报成风,进一步恶化的网络生态环境中,我们也需反思,反思这些年信息爆炸、刻板传统带来的仇恨该如何化解,至少不要再期待用冷静期来解决婚姻、男女问题了。

     5 ) 本片应取名为Algiers Motel

    影片开头,由Jacob Lawrence的蛋彩作品构成的动画交代了向北部移民时期,美国黑人面临的社会不公:居住隔离,就业以及司法系统歧视。 导火索:1967年7月23号凌晨,警察搜查了一家在黑人区非法经营的酒吧。当晚酒吧在为两个越战老兵举行派对。警察决定带走所有在场的82人。在这个过程中,导演加入了一个不知道是否完全真实的片段:一名黑人警察带着一名顾客进入了一个单独的房间,关上了门。警察用椅子摔打墙壁,同时顾客默契的假装被打发出惨叫,外面的顾客听到之后显然受到了惊吓。这个片段,也就是所谓的“game”,为之后影片叙述的核心事件作出了铺垫。就在这82人依次上警车的时候,街上出现了很多围观的人,他们叫喊着抗议不公。一个人向警方扔了玻璃瓶,骚乱拉开序幕,以12街为初始地点的打砸抢烧开始了。 随后故事以三个看似无关的视角分别进行: 警察:随后我们转换到了一个白人警察 Krauss(威尔·保尔特饰)的视角。街上一片狼藉,Krauss从背后射杀了一个疑似趁乱在商店抢劫偷窃的黑人。因次被警方约谈。这时候,本片第一“反派”为他的罪行狡辩道:只是偷窃不会逃跑,不开枪他们(黑人。“他们,我们”是本片多次出现的对黑人,白人的代称)不会害怕。。。警探听完这一堆种族歧视发言,只给了一个关爱智障的眼神:少来这套。本片第一个较大的意外点出现了,至少在我的印象中,过去,甚至现在,警方对于警察针对黑人的暴力执法都是偏袒包庇的态度。然而本片从一开始就远离了这种极端的角度。 歌手:本片最主要的视角,larry 和 fred。两人因为骚乱而无法登台演出也无法回家,来到了Algiers Motel。黑人住客们在这里喝酒作乐,放佛外面什么也没发生。两名主角和两个来自ohio的白人女孩,在她们的朋友房间里调情。其中一人用玩具枪假装射杀另一人取乐。此时观众也不知道是玩具枪,感受到了悬念的刺激,也是为之后类似的悬念预热。也是这把玩具枪,给一屋子的人带来了之后的噩梦。 保安:在超市看店,从警察手里搭救了一个黑人小伙,但是被对方称做“uncle tom” -黑人电影里经常出现的一类符号人群:被其他黑人看作是讨好白人,想要和白人合作的黑人。通常是有侮辱性的戏称。冷静,和警方/军方合作就是这个人物最大的特点:给national guards倒咖啡以防被枪击。 一个恶作剧,玩具枪朝警方的方向响起,三组人的独立叙事汇合到了一起。影片的核心以及高潮即是反复的,无休无止的恐吓,暴力,虐待镜头。马拉松式的虐待对观众的精神也是一种考验。然而我的一个很大的疑问是,没有人想到警察听到的是玩具枪吗?为什么没有人解释玩具枪的事情?虽然这种解释或许于事无补,毕竟最开始的冲突就是玩具枪主人的死亡,随后的虐待主要是以找到一把枪来为第一起枪杀脱罪而产生的。但是在影片紧张的节奏里,以及历史片确定结局的前提下,我依然心存侥幸。 途中有路过的state police,national guards。有人对这种暴力感到不满,却没有出手阻止。也有人放走了larry,送他去医院。电影对Krauss暴行的解释似乎缺少制度,历史的原因,毕竟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军,警系统中的好人。Krauss这个角色似乎本来就有暴力,极端的种族歧视倾向,很多表演甚至让人觉得在看一个变态冷血杀人犯的惊悚片。(连威尔·保尔特抢戏的眉毛都透露着变态气息。。。)甚至他的同事,一开始拒绝了枪击“game”,在真的杀了人后,松了一口气说,it feels okay。在没有前史的前提下,邪恶的反派显然是观众无法理解的。 之后的庭审阶段一笔带过,导演也承认并不想拍司法题材。但是我心里本片的演技时刻正是在这个章节:警探审讯保安,质问是否是他犯下了Algiers Motel的枪杀。那一刻,保安甚至没有愤怒的反驳,而是双手颤抖,眼神失焦,留下冷汗。这里的表演甚为精彩,在那一刻,我也感到了深深的绝望。一个一直维护理性,种族交流的黑人,如果在努力安抚警察,试图拯救同胞之后,还要被当作枪杀同胞的替罪羊,或许他真的绝望到无法发出一丝反抗的声音。然而,最后他依旧坐在了被告席上。 诚然,本片对于大的历史背景的刻画停留在开篇精短的小动画里。甚至片名detroit就是一种误导,Algiers Motel显然更合适。关于这次骚乱的很多知识,譬如经济背景,之后的黑人运动等都只能在其他资料而不是电影里了解到。和 拆弹部队 猎杀本拉登一样,本片依旧是集中发挥了导演对于暴力冲突,动作,紧张心理的刻画能力。《底特律》最大的意义不在于历史教育,而是带观众在两个小时里,尽量真实投入的感受那一晚Algiers Motel受害者们走过的地狱,或许为一种跨越时间,种族,地域的共情增加了一点可能性。

     6 ) 50年前清除一家酒吧,结果导致了一个城市的大骚乱

    1967年7月23日,凌晨3点45分。

    底特律市第十二街与克雷蒙街角,警察突击检查一间酒吧(因为酒吧涉嫌无照经营),发现有82名黑人,正为两名从越战归来的黑人士兵庆祝。

    无照经营酒吧,在美国是比较严重的违法行为,警方就决定大力清除这间酒吧,把所有在场的黑人全部逮捕。

    白人警察的大动作逮捕引起众人围观,并点燃了黑人社群的愤怒,最终导致民众暴动,使底特律陷入火海。

    一次执法引发的暴乱,被拍成了今天要介绍的这部电影 ——《底特律》

    面对此情此景,州政府不得不出动国民兵和联邦军队来镇压。

    清查无证酒吧,只是这场大暴动的导火索。

    真正让黑人奋起还击的,是底特律警方多年来的暴力执法种族歧视

    美联社拍摄的底特律警方执法照片

    整个六十年代,底特律的白人警察,经常4人一组巡逻街头,随便在街上命令黑人接受检查,一边用“Niger”(“黑人”的蔑称)羞辱他们,一边要求他们出示证件。

    如果谁刚好没带,逮捕还算是轻的,虐待致死的案例都发生了很多起。

    美联社拍摄的底特律暴动期间军队的执法照片

    白人警察面对黑人时的傲慢、粗鲁和歧视,以及他们对职权的滥用,最终导致底特律黑人奋起还击。

    1967年7月23日凌晨,围观黑人越来越多,他们用石块、砖头和酒瓶等,赶走了执法者。看到白人警察的怂样,黑人们高兴坏了。

    为了让白人警察能更看清他们的愤怒,一小部分黑人激进分子,对着商店打砸抢烧。

    7月23日当天,白人警察彻底失去了对该地区的执法效力。为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当地的黑人领袖呼吁大家要冷静克制。

    但多年挤压的愤怒情绪一旦找到宣泄口,任何组织和个人都难以抵挡。黑人社群把领袖赶下台,在市区肆意表达要求平等和自由的情绪与意愿。

    7月24日,眼见城市彻底失控的州政府,做出了比当地白人警察更傲慢的决定:

    他们在完全不考虑黑人要求平等民权意愿的情况下,悍然发动军事级别的行动,镇压黑人的嚣张气焰——有多高的军事级别呢?

    州政府不仅派驻了国民卫队,更出动了美国陆军的两只王牌军,第101空降师和第82空降师——这阵仗,创下了美军所有镇压城市骚乱的纪录。

    第101空降师(101st Airborne Division),是美国陆军的一支空中突击部队,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诺曼底登陆、市场花园行动等战役,越南战役后被整编为“空中突击师”(Air Assault),之后参与了阿富汗及伊拉克战争。82空降师(82nd Airborne Division),是美国陆军中最早建立的空降师(1917年8月25日),二战时参与西西里岛、诺曼底登陆及市场花园行动等战役,是美国现存唯一的现役正规空降师。

    州政府不顾及汹汹民意,反而采用更高级别的军事镇压,直接导致了更混乱的局面。

    背弃民众的政府,势必被民众背弃。

    底特律大暴乱,就是这样彻底而又全面地展开的。

    也就是在这一天,极端狂热的种族主义者,同时也身兼警察一职的白人克劳斯,在追捕一个趁乱搜刮商店的黑人过程中,把他枪击身亡。

    也正是在这一天,努力追求歌唱事业梦想的黑人小哥拉里,本可以在舞台一展歌喉后获得签约唱片公司的机会,却因为大暴动导致会场陷入混乱。

    但无论对白人警察克劳斯,还是黑人小哥拉里来说,这都是再寻常不过的事。

    身为黑人居民,拉里不是第一次遭受意料之外的失败和挫折。身为白人警察,克劳斯不是第一次在对黑人执法时使用暴力。

    所以拉里只是惊慌失措地穿过军民对峙的混乱街区,回到自己狭窄拥挤却温暖安全的小屋;

    而克劳斯被凶杀案组的探员警告要起诉他谋杀后,继续配枪出勤。

    在底特律,一部分白人警察跟克劳斯一样,习惯了对黑人傲慢粗鲁和歧视。

    对他们来说这就跟看见随地小便的狗就一脚踢开一样,再正常不过。

    在底特律,一部分黑人居民也跟拉里一样,习惯了被歧视的生活。

    他们毕竟是带着枪的政府武装,虽然自己满心愤怒和不甘,但也只能忍着。

    或许正是因为这种相互之间的习以为常,不少人才会觉得暴乱没有什么大不了。

    否则他们也不会在警察和军队命令禁止靠近窗户,免得被当成狙击手误杀的情况下,依旧靠近窗户,想看看外边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更别提和黑人小哥拉里聚会的“黑胖哥”卡尔(Carl),会拿出一把赛场上发号施令的信号枪,对着一大群朋友戏仿白人警察对黑人的暴力执法。

    不过没人提前知道这是把信号枪。

    包括俄亥俄州来的两个白人姑娘朱莉(Julie)和凯伦(Keran)在内,他们都被吓坏了——也正是卡尔的这段戏仿,让观众得以看到白人警察平时暴力执法时的样子,有多么恐怖和可怕:他们就拿着枪,随便指着黑人的脑袋,一遍又一遍地喊着“Niger……”

    种族歧视一旦被权力加持,黑人就成了这帮白人警察眼里,能随时随地被干掉的畜生。

    美联社拍摄的暴动期间军队执法时强迫黑人趴在地上的场景

    但包括卡尔在内的所有人都没想到:这个年轻人之间开玩笑的举动,竟然给他招来了杀身之祸——

    正在附近执勤的白人警察克劳斯,和他的搭档,以及部分军人,误把信号枪声当成了狙击手的袭击动作。

    他们以“非常时期用非常方法”的态度和手段,迅速冲进年轻人聚会的二楼。

    克劳斯在混乱中击毙了惊慌失措的黑胖哥。

    不受约束的权力,和加诸在克劳斯身上的种族歧视,让他彻底失去了人性中善良的一面

    他先是在黑胖哥还没死时,就在旁边放一把打开的匕首,为自己开枪杀人伪造合理性;

    然后把包括黑人小哥拉里在内的所有人都拖下楼,让他们供出狙击枪的藏匿点。

    电影在这里,借克劳斯和他的搭档,以大暴乱为背景,全景展示了底特律白人警察暴力执法的过程:

    为了莫须有的罪名,他们完全不在乎黑人的死活,甚至连跟他们走得太近(或抱有同情心)的人,都一律不放过。

    美联社拍摄的暴动期间部分黑人被白人暴揍的照片

    比如那两个白人女孩朱莉和凯伦,就被克劳斯和他的搭档,以带有性侵和虐待意味的执法方式,“惩罚”得尊严无存——

    这既是对真实事件的真实还原,也是电影对失去约束力的白人警察的厉声控诉

    克劳斯把枪撩过凯伦的大腿根部,他的同事还在推搡中,扒光了朱莉的衣服。

    失去权力约束的警察对待白人同胞尚且如此,对待黑人的暴虐程度,更是可想而知。

    这也是《底特律》着力要展示的地方:权力和法律一旦失序,城市和公民的尊严会荡然无存。

    法律与秩序,特别是执法机关在执行公务时的责任和界限,一直是凯瑟琳·毕罗格导演关注的重心所在。

    这位曾凭借《拆弹部队》在奥斯卡打败前夫詹姆斯·卡梅隆的女导演,几乎把这个主题贯穿了自己所有电影。

    片场照,导演凯瑟琳·毕罗格在给演员讲戏

    这次为纪念“1967年底特律大暴动”而拍摄的《底特律》,更把她关注的主题推向了极致:

    当公权踏破道德底线,当偏见主导政府部门的抉择,执法部门就会变得跟无法无天的流氓一样,成了对善良世人和弱者的严重威胁

    美联社拍摄的暴动期间被强制执法的黑人

    所以在电影里,观众能看到军队和坦克浩浩荡荡开进底特律,看到警察和军人肆意围堵大街上路过的年轻人,看到他们手执警棍把黑人往死里打……

    这不是电影戏剧化的视觉呈现。

    恰恰相反,这些残忍的场景,就真实地发生在50年前的美国底特律。

    说白了,这就是执法机关对公民傲慢、无礼甚至歧视后的恶果

    这恶果严重到什么程度?

    连一部分白人,都觉得应该遏制滥用权力的白人警察。

    比如克劳斯非法拘押审问克劳斯和他的朋友时,始终站在一旁的白人士兵,趁乱放走了拉里的一个朋友;

    比如拉里的朋友满脸是血地逃出屋子后,被一个口口声声叫他“Brother”(兄弟)的白人警察救起送到医院;

    比如对克劳斯无故枪杀黑人感到愤怒的白人警探,愤怒地吼着要扯断他的脖子;

    电影着重暴露了种族歧视和暴力执法,却也用相当篇幅的细节,展现了部分白人对黑人的同情,以及对执法机关滥用权力的愤怒。

    正是因为有这些人,底特律暴乱才有可能得到控制。

    也正是因为有这些人,法律、秩序和文明,才不会沦为一纸空文。

    但官方完全没意识到这一点。否则他们也不会越过安抚民众的环节,直接派驻军队前来镇压。

    这种粗暴、无礼和蔑视,还延续到司法审判环节:全部由白人组成的陪审团,裁定枪杀黑人的白人警察克劳斯无罪,当庭释放。

    至于拉里,见证朋友在眼前死去的经历,和暴力执法带来的心理冲击,让他沉溺在哀恸和凄惶里无法自拔。他没办法再去追求歌唱事业,跟朋友去唱片公司试音时心不在焉,即便被取得成功的朋友们邀请归队,他也摇摇头拒绝了。

    拉里说:死了那么多人,这歌我没法唱……

    最后穷困潦倒的拉里,选择去了教堂,在合唱团里,教大家唱赞美诗。

    暴乱最终平息了,并不意味着灾难就结束了。

    持续5天的底特律大暴动,共造成43人死亡(黑人33名,白人10名,黑人死者中有24人是被警察和国民兵射杀),1189人受伤,388户家庭支离破碎,7231人被警方逮捕——他们有近一半的人无犯罪前科,其中还有个年仅4岁的黑人幼童。

    《底特律》里军人误伤小女孩的镜头

    在这场暴动里,共计有2059间商店遭抢劫或烧毁、412栋建筑物被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4000~4500万美元。

    这不仅是一个城市缺少包容性的必然结果。

    更是政府部门借助权力肆意践踏民众人权和尊严的下场。

    巴塞电影,尽享每寸光影

     短评

    毕格罗真是在美国主旋律中找到了一条永远不会错的套路。整体很喜欢,真实感和戏剧化的平衡,营造紧张氛围,操纵观众情绪的熟练工。看trailer原本以为可以摆脱单视角叙事的沉疴,但是没有,仍是不那么典型的一部好莱坞大片而已。缺乏反思,好的坏的都归于个人,避而不谈历史与制度。一贯讨巧。

    10分钟前
  • 似零
  • 推荐
  • 中段长达48分钟的旅馆审讯戏,比今年的任何一部恐怖片都让人不寒而栗...#感觉拍到后面,毕格罗阿姨就有点累了...#

    12分钟前
  • 朝阳区陆依萍
  • 推荐
  • Stunning! Unbelievable powerful!!

    15分钟前
  • closer
  • 力荐
  • 真实而绝望。毕格罗让观众和主角一起,在一个普通的黑人兼职保安视角下看底特律旅馆的警察暴力事件。近几年很多种族冲突主题的电影,它们无一例外地给人希望,就算法律操蛋,光明不灭。而这部真是黑暗,是目睹了一切却无法做出任何改变的绝望,看完我只想和主角一样抱着恐惧和自责在路边干呕不止...

    19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 最震撼的难道不是片尾字幕+真人照片里面,男主选择一辈子待在教堂圣诗班吗?自断前程,把自己一辈子锁起来不接触白人,这得是经历了多大的恐怖折磨。看完电影和同是华人的男票交流,说的最多的是什么时候Asian能把这么多年受到的压迫摆到台面上来说一说。只因为我们面对的不是子弹、流血和斗殴……

    20分钟前
  • 水脉
  • 力荐
  • 毕格罗阿姨的又一部水准之作,相对于之前两部作品的冷静,本片更加注重氛围的营造和矛盾冲突的渲染,叙事视角由大到小再由小到大,以一个个体惨剧带出整个时代的创伤,不论是故事的代入感还是震撼力都是极强的。

    23分钟前
  • 谢谢你们的鱼
  • 力荐
  • 从整个城市的骚乱,到绝望到底的个体悲剧,导演格局伸缩自如,视角灵活丰富,像寓言,却是黑人悲痛史的真实缩影。他再也走不出那一夜的底特律,那是他的肤色带给他的,永世不能驱散的恐惧。

    26分钟前
  • 哪吒男
  • 力荐
  • 女孩百叶窗,yellow,逃出遇白人警察的反应,觉得节奏很好,结尾较弱 / 50年,一些事情一点没变

    31分钟前
  • 木上立
  • 推荐
  • 凯瑟琳·比格罗处理这类题材实在是得心应手,手持、纪实感,尤其是宾馆那一大场戏,都拍得紧张又有压迫感。不过最后是有点弱下来了,略有些可惜。

    33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 今年目前看过的最佳候选。毕格罗导演真是比众多男导演还狠,揭开历史的疮疤,直面悲剧,震撼虐心。开头用油画交代背景,凌厉惊艳。新闻纪实般的镜头穿插史实资料展现事件群像,太真实。聚焦旅馆谋杀案处处戳心,结局唏嘘悲凉,放到现在依然应景。所有演员表演都太精彩,不少年轻演员都是生涯突破表演!

    36分钟前
  • JIN
  • 力荐
  • 虽然知道是真实事件改编,但最后30分钟太影响观感了。它让一部本来凌厉得心跳爆表的事件电影沦为絮絮叨叨的历史课程。毕格罗毫无疑问是这个时代最优秀的女性导演,前110分钟把纷繁的人物剧情驾驭得层次分明,心理强度真是比爷们还爷们。没有人、只有两种肤色的底特律!

    37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 虎头蛇尾。开头展现暴乱的伪纪录呈现反而是全篇高潮,精彩激烈,以假乱真,在大背景中穿插引入了主线人物的设计也格外新颖。中段聚焦旅馆事件对于擅长营造紧张感的Bigelow反而显得中规中矩。结尾则过于仓促温吞,在开头大格局的期待下,电影后半程在力度和深度上感到严重脱节。

    40分钟前
  • ballsirius
  • 还行
  • 从导演角度看的话满分没啥悬念。

    42分钟前
  • 郭连凯
  • 力荐
  • 叙事和摄影都很好,但是剧本有些问题,宏大的历史事件转化为个体和个案,然而最后没有讲整个事件的影响,缺少反思。不过依然是好电影,电影两个多小时却毫无尿点。

    44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 他拿起发令枪,向远处执勤的军人开了几空枪,人家正在防范狙击手...最后他被一个前来搜查的恶警不当射杀,后面似乎还引发在场的多人被杀...这种事,你说该怨谁呢——而且一哥始终不能原谅这些在场者的,这么大的事,怎么在场的就没一个人站出来说这是场误会,这哥们放的是空枪,大家伙儿都是无辜的呢

    47分钟前
  • 东遇西
  • 很差
  • 多好的一个题材啊,拍成这个样子。无谓的展现一段又一段街头暴乱但是毫无目的。故事散乱。网飞如果把这个题材拍成剧会怎样剪裁?

    51分钟前
  • frozenmoon
  • 还行
  • 毕格罗一贯的毛病,有技术,没脑子,有场面和冲突,但完全没有温度和节奏感。影片以令人兴奋的大阵仗开场,结果缩小到一件案子,再缩小到一个人,出场人物虽多,却个个脸谱化,以配合影片的政治正确。可见技术并不能保证深度,手持摄影和新闻图片也堆砌不出艺术的真实。

    55分钟前
  • 风间隼
  • 还行
  • 凯瑟琳.毕格罗真是让人大失所望!她得奥斯卡的那点特色尽失,整电影更看不出她雷厉风行的风格。底特律事件50周年这样强大的故事和背景,居然被她拍成了一部仓皇一夜的惊悚片,完全丧失了这部电影应有的意义。

    58分钟前
  • 饮歌
  • 还行
  • 看似种族冲突题材,实际上内核仍然是讨论在极端状况下人的异化。面对这样一个真相早已遗失在历史中的事件,第三人称视角叙事显然不是最好的选择

    1小时前
  • 舌在足矣
  • 推荐
  • 在如此敏感时期,《底特律》来的不能更及时。50周年后,回过头来再看美国的警察暴力与种族问题,其实有太多没变。毕格罗不像斯通那样有自己的政治意图,新闻工作式的摆事实和纪实与前两部如出一辙。失望的是强烈紧张的气氛和各种特写盖过了对骚乱本身的解读,人物刻画与深度成了弱点。

    1小时前
  • 阿拉斯加
  • 推荐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