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那里的时候 觉得 这就是我啊 但G是比我还要勇敢的我
想到了Into the wild 但导演说 这部片子是以别人的视角来讲故事 而Into the wild是从自己的视角来讲 当然 还有 Into the wild是逃离 而这部片子是融入
他没有以纪录片而是以Fiction来创作这部电影是因为他希望他的朋友 也就是影片主角Gabriel 永远是现在式 他不希望把他留在过去 希望他永远是living着的
我问他是什么让他拍这部片子 是因为被Gabriel这种探险精神impress到而拍 还是只是出于朋友角度 想要记录下他的故事 以此纪念他?他回答说 是出于朋友角度 也是因为在Bresil人们都不知道Gabriel真正的死因 有很多瞎猜测 而他想告诉他们真正的原因 他想告诉他们不是因为非洲人或者非洲怎样 他想告诉他们这个fact
为了拍这部片子 他重走了Gabriel走过的的路 重新遇见了Gabriel遇见的所有人
我觉得这部片子很真实 我觉得我仿佛不是在看电影 而是真的置身于那个环境中 仿佛就是我在旅行 每一个镜头每一秒都好真实 甚至Gabriel和Louis的拥吻 都好真实 爱从荧幕溢出来
提问的时候 有位Madame说 对我来说这个故事很平庸 因为我也在这个领域工作 在非洲待了几十年 见过太多这样的年轻人 但你不平庸 作为朋友 能用这么大的勇气记录下这个故事 我为这样的友谊感动 谢谢你 特别是替Gabriel谢谢你
看完出来追着导演问问题时遇到一位在NGO和世界银行工作的 得知我也在这个领域时 跟我探讨发展学到底是什么的madame 原来就是当时提问的那位madame 后来她给了我建议 并且一再提醒一定要往上走 要努力地学 然后留了联系方式说很愿意帮助我 告别的时候 我说 我的路才走到一半 可你的路已经走完了 她回答说 走不完 路是永远走不完的 她还说 我的同事八十多岁了还在岗 我们至少还很希望帮助这一行年轻人 让他们成长得更快
同行人看同行人的故事 一样的人看与自己一样的人的故事 奇妙
看完电影,从电影院钻出来,14街没有人,两侧的大道上是刚刚结束的同志游行队伍,地上是彩虹和避孕套,站在马路上,有种离开成熟文明很久的感觉。躲在街角抽完一根烟,又是一个寂寞的夏天结束。看电影总是看到自己,谈论自己却总觉得羞耻。
在城市里呆久了,总想逃到野外去,逃到陌生的文明里去。想起中国之于布莱特是异域,是放逐与解放的地方。而美国对我而言,却是一个更深的漩涡。
看过最真实旅行电影!智能手机时代之前,还依赖《孤独星球》、需要一路开口交谈的旅行时代。肯尼亚、坦桑尼亚、赞比亚、马拉维,精力旺盛的年轻人,通过沙发客、临时结交当地人、讨价还价、斤斤计较,一路走来,碰过旅游陷阱,也或多或少总在利用着第三世界的友好享受点超国民待遇。登顶乞力马扎罗一定要选到最自虐最便宜的那个方式,为的是省下钱等女友远道而来,报名昂贵的动物旅行。在桑吉巴尔,探险家始终免不了回到游客身份;到马拉维和莫桑比克边境,又固执地回到作死青年的初心。相比《荒野生存》里选择隐入尘烟的克里斯托弗,这个巴西的加布里埃尔才是更普遍的重度旅行者。虽然这一人群依然小众,但我相信只要在旅途中不听劝阻地一意孤行过,就能找到共情点。电影太过真实,本不值5星,但置身出不去的当下,更多是因为回不来的死轴青春,加分吧
戛纳主竞赛单元不对普通观众开放,所以只能看一下周边单元的电影。片子拍得四平八稳,对男主的描绘非常到位,是一个明明就是游客但是非常迫切想要甩掉一切和游客有关头衔的人。但是看完电影发现并不知道导演想讲什么,还不如麦兜妈妈给麦兜讲故事来得直接:从前有个孩子每天早睡早起,后来,他死了。
本片是导演花7年时间去完成的作品,只为纪念逝去的朋友,这个举动任谁都要感动。最神的地方就是除了主角之外的其他人,居然全都是当年真实遇到的人,真正的还原了一段历史。可以想象导演在复原场景的过程中做了多少调查,才能达到这个地步。在这样的基础上,画外音穿插着人们对于这个朋友的印象,通过他们的旁白来多维度了解朋友的为人。难能可贵的地方就在于,导演并没有为了维护朋友的纯洁性而美化或者拔高他的形象,而是忠实展现出他的人性特点。开头就揭示了朋友的结局,奠定好这是个悲剧的基调,导演的意图并不在这个结局上,只是为了记录下朋友最后的生命旅程。群山那么多,加布里埃尔只有一个,缺乏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最终还是受到了惩罚。
“真正的生活/诗意的那一瞬间/已足以告诉我们永恒之真谛/因为永恒/是生活碎片的相加/但却不能被拆分”, “身上淋湿了,但灵魂却充满阳光。” #2264#
用轮胎做成的拖鞋可以征服群山,被煤油沾染的本子能够记录永恒。如果还有机会,你会不会再去跳桥,骑乘大象,看角马迁徙,去惹怒斑马。或者与那些旅途中说了再见的人再见一面,看看他的疟疾好了没有,拖欠的工资发了没有,或者要回狩猎之旅多刷掉的钱。神明栖息的圣山不容亵渎,你便选择永远留在那里。
#2018IFFR# 戛纳影评人周。看到最后确实会震惊,导演这才是真朋友啊,花了7年时间完成了这部纪念亡友的电影,除了两个主角竟然找的都是本人出演!!!完全复刻!虽说男主角还是有点不作不死的意思但也没有刻意拔高人物。结构非常严整(预叙平添不少悲剧意味),画外音用得很有结构意义。
7.2分,加布里埃尔人人向往,人人又觉得无趣的人物,导演没有刻意的美化,形散神不散的叙述下,100个人就有100个哈姆雷特!但加布里埃尔却很少,群山很多!
影评人周选了一部比较常规的片子啊。
北京节“瞩目未来”国际处女作展的开幕片,根据在非洲登山死亡的大学生真实事迹拍摄。导演是位80后,但已有多部电影的编剧、剪辑、导演经验,在片中显示了出色的拍摄、组织、再现场面的能力。作者在尽力刻画人物,开掘思想,但仍未成功地将影片摆脱风光旅游、民俗猎奇过重的缺陷。可看。
所有的赞美和批评都不重要了,我就想说:挺了不起的,做这样一部电影。
巴西小伙加百列穿行肯尼亚,坦桑尼亚,赞比亚,马拉维的七十天。他拒绝被加上观光客的标签,自认比当地人更当地人,生性潇洒。作为好朋友,导演用一种故地重游的追溯方式,去告诉世人:征服了东非山峰的加百列,快活地存在过。然而,对虚无胜利的狂热,对赶时间征服山峰的英雄疲惫,让结局有点虚软。
无数次想 这就是我呀 那个一个人在denali camping的我 在annapurna trekking的我 那些我所害怕的旅途上的争吵 那个我虽然没有死在山里 但是死在了现实生活的前进途中了
真实事件改编,巴西青年环游世界、体验各地风土人情、最后命丧非洲山中的故事。电影截取的即是他在非洲的时光。这种题材比较吸引人,一是在探险,二是在风光。不过导演对此两点关注不多,更想展现主角的日常,可惜故事又不多,讲述得有些平淡。
一个白人小伙穷游非洲的故事,放在戛纳影评人周还算不错。走了很多国家、认识了很多朋友、女友来了又走、最后永远留在了群山之中...纪录片的叙事风格,真实的游历故事,不需要主题升华。艾玛小伙子性格太讨喜了~
真正让这些看似平庸的影像蓬荜生辉的是——经由导演的手法所唤醒的电影最本能欲望——作为时间复制机器的灵光。所以他要重访故去好友生命最后的旅程,一样地点、事件、衣物,甚至找到所有真实的旅伴重新搬演(追忆)往昔……
预叙的结构让每一分钟都惊心动魄。死亡的预兆无处不在,但一一失效。不像Into The Wild,Christopher步向命定的死亡;Gabriel如精灵般逃过了一次次的死亡。而这正是作者至诚之处,他不想好友再死一次,他想好友多活片刻。
呵
弱化版的摩托日记,情感还是太单薄
0609 l'amour est un voyage en soi,mais mais malgré tout,nous sommes des voyageurs..donc touristes,et nous y restons.(Gabriel e Cristina段佳)
东非七十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