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规中矩的美国家庭问题反思篇,主角是两位个性鲜明且有所隐喻的花季少女。
一个女孩是高智商,曾杀死良种马的中产家庭的女儿,可她为何要杀死良种马?她缺失正常人情感,没有恐惧,失去至亲不悲痛,网络赢牌不欣喜,甚至从未思考过人生的意义,但她为了尽量融入社会,自习而成装哭绝活,尤其是出席葬礼这种带有“考验”的场合。我又猜,她只剩下一种强烈的情感,嫉妒,这也许正是她杀马的唯一动机,一个出身并不显贵的人,竟会嫉妒一匹血统高贵的马。
另一个女孩是随母嫁入豪门的叛逆少女。
她们代表了情感麻木与性格叛逆的美国新一代。我有点喜欢这两个人设。
这两个女孩多年后重逢,麻木少女目睹了叛逆少女不堪的家庭处境,便提议叛逆少女谋杀她那位颐指气使的继父,语气不比杀一匹马更凝重。
叛逆少女几经挣扎采纳了该建议,并告知麻木少女,已在她饮料里下了药,她若喝下,便会晕过去,等杀父成功后会嫁祸给她。
高智商的麻木少女果然很麻木,明知这个计划,却把饮料全喝了,甘愿被嫁祸。叛逆少女问她为什么?她说,人生真的没有意义。
好悲哀,也好耐人寻味的结局。说她从未思考过人生的意义显然是不对的,她不仅思考过,且把所有通道全堵死了。
整部电影就像女主角阿曼达一样,透着一股冷漠的感觉。导演大概追求的就是这个效果,但是实在太平淡了,很容易吓跑没什么耐心的观众。
电影的主线是两位少女的友情。主角之一的阿曼达看似冷酷无情,还有些反社会倾向,其实单纯平和,是个十足的佛系少女。
另一位主角莉莉表面乖巧,却心机极深,敢想敢做,在上流家庭被溺爱惯了,以至于性格都已扭曲。
全片的最大戏剧冲突,就是两个女生合谋要杀死莉莉的继父。一开始在看剧情简介时,还以为安雅扮演的角色跟《分裂》当中一样,又遭遇了鬼父。结果全片看下来,发现她这个继父也不是什么十恶不赦的人,顶多是脾气差一点、缺乏耐心。
整个观影过程中,我完全没认出继父的演员竟然就是《纸牌屋》里面克莱尔的作家小狼狗汤姆。胡子对于脸盲症的强化效果太明显了。这部影片中间有一段,是他在房间当中锻炼,两个女生在楼下听到很大的响声,阿曼达问莉莉楼上在搞什么鬼,得到的答复是一个名字很复杂的运动器械,“类似划船机的东西”。我最早知道划船机,就是看《纸牌屋》第一季,不知道这个继父是不是在总统夫妇的影响之下,才喜欢上了这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当安东·尤金的脸出现在屏幕上的时候,我一瞬间有了时空错乱的感觉。都快两年了。如果再给他多一点时间,照着这部电影里的演法,他也差不多要跻身老戏骨的行列了,虽然外表还是一样鲜嫩。
片中有不少能设置笑点的地方,比如莉莉在自行车上动了手脚之后,继父摔得鼻青脸肿,感觉导演也抓住这些点了,但是难以调和这种喜感和贯穿全片的冷漠气质之间的关系,没有把握好搞笑的节奏。节奏失控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过度卖弄致使受众尴尬脸酸,几乎没有喜剧能完全避免这一点;还有一种截然相反的情况,就是像本片这样,过度克制,有可能带来冷幽默的高级感,但是如果没办法让观众准确get到笑点,那就只剩下冷了。
安东•尤金的表演在一定程度上融化了这种冷,影片的全部娱乐性基本上都集中在他的戏份当中。安东身上那种让人忍不住想要欺负一下的呆萌弟弟气质完美融合于片中这个志大才疏的蠢贼。同样的角色,如果按照传统思路找一个演惯了丑角的喜剧熟脸来演,观众看到他的倒霉境遇可能只会捧腹大笑;而安东来演的话,观众笑完之后还会有摸摸头安慰他一下的冲动。
买凶杀人一段走向了常见的蠢贼喜剧套路,让我一度期待电影最后的走向是莉莉和继父因为蠢贼搞出来的一系列误会,反而消除了父女之间的隔阂。当然这么一来就不符合电影冷酷到底的气质了,所以最后还是杀了。结局算是两个女孩各得其所。阿曼达无怨无悔地替莉莉背锅,来到了让自己更轻松的环境。她在信中的自白,翻译成通俗的语言就是,看守所里个个都是人才,说话又好听,超喜欢进这里,比家里面感觉好多了。
整个故事中,莉莉的成长主要体现在战胜认怂心理。千万不要犹豫,自私、邪恶,随便什么品性,都比犹豫要好。阿曼达的这条建议莉莉听进去了,最后像切菜一样完成了杀人计划。反过来想,阿曼达提到的那些除犹豫以外的人性缺点,也可能早就存在于莉莉身上,只是“犹豫”这一道最大的封印盖在上面,它们没什么机会发展成为大恶。
前半段莉莉表现出的乖巧,也跟她犹豫不决的性格有关。因为犹豫不决,所以一事无成,甚至连学业都无法进行下去,唯一能做的,就是以乖孩子的姿态讨好大人,期待自己的顺从能换来物质资源方面的支持。溺爱会导致孩子自私,但是自私并不总是表现为任性蛮横,无限度的依赖和榨取别人也是一种自私,而且这种自私因为经常隐藏在乖宝宝的面具之下,所以更难察觉。
一旦装乖的伎俩在大人面前失去作用,这些孩子发现自己唯一擅长的事情都带不来任何好处了,就会遭遇价值观崩塌。一部分人可能由此获得成长,学会独立生活,而另一部分人则可能走上极端,做出伤害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引起莉莉杀机的,是继父要给她办转学并且威胁不再供她念大学。莉莉弑父跟前些年中学生要不到去网吧上网的钱就捅死祖母的社会新闻本质上是一回事,只不过上流社会的大小姐就连行凶杀人都显得落落大方,而底层少年做出同样的罪行则显得分外low逼。故事最后,上了大学的莉莉阳光开朗,与安东尤金扮演的小毛贼之间反差更大了,然而前者能获得继续念书的机会,其实还是利用了家里的资源。可以想见,今后她会利用更多人,爬到更高的位置,然后会有继承她优良基因的后代在此基础上,沿着相似的路径继续向上攀登。
电影两位主演都很有“少女感”,也正是冲着她们的颜值,我才看了这部评价并不算高的影片(并且因此额外多打了一颗星)。奥利维亚·库克在《头号玩家》里让我小小惊艳了一下,不过目前还没看过她的太多电影作品,所以还是更偏爱安雅一些,这点通过本文的标题也能看得出来。
虽然我经常在写关于电影的文字时发车,但是像这种充分暴露我肥宅油腻本性的标题却很少用到。之所以这一次会这么放飞自我,实在是因为终于想通了安雅·泰勒-乔伊小姐姐的颜值对我如此有吸引力的原因,难掩兴奋之情。
我经常被批评缺乏审美,只能感觉出“可爱”与否,却看不出“漂亮”与否,当然我这不是在拿自己跟奶茶妹夫刘强东相提并论。实际上看到漂亮小姐姐我也是会像普通直男一样内心产生喜悦的,至于好看在哪里,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因此好不容易找到一个能给出理由的,那种感觉就好像万年垫底的学渣突然在课堂上听懂了老师的问题一样,忍不住要积极踊跃地举手,认真把握这次证明自己的机会。
在我看来,安雅的样貌之所以让我过目难忘,就是因为她是我所知的演员里,长得最像猫的,而且完全不是以一种诡异瘆人的方式,也不是以一种滑稽的方式(比如“松鼠”王迅和“柴犬”黄渤),而是完美复刻了猫神秘优雅又惹人怜爱的气质。中国古代文人最爱YY狐仙;身为一个当代猫奴,我向往的自然是“喵仙”,而安雅就天然拥有着喵仙该有的长相。
当然,像我这种痴汉,如果说喜欢一个小姐姐完全是冲着她的可爱相貌,那就装纯卖萌得太明显了。毫无疑问,安雅小姐姐的身材也是让人无法把眼球从她身上移开的一个重要原因。明明整个人给人的感觉像猫一样轻盈纤细,却又有着可观的乳量。猫跟狐狸一样,都是以“媚”著称的动物,而安雅小姐姐的灵气五官和玲珑身材却让这种性感妩媚变得更加直观具体。假如《蝙蝠侠》真人电影又要重启,并且打算使用年轻化的阵容,那么安雅将是中扮演猫女的最佳人选。不需要服化道的辅助,她站在那里,就已然是一只猫了。
不过我这么说,估计另一位小姐姐卡麦伦·比康多瓦的拥趸要抗议了,毕竟这位《哥谭》小猫已经广受认可了,而且还在相当程度上与经典版猫女米歇尔·菲弗撞脸。
一时半刻是等不到安雅以猫女的形象出现在大银幕上了,反而她主演的另一部漫画改编电影《X战警:新变种人》已经定档。从预告片的画风来看,这部电影走的是恐怖片路线,看来安雅恐怖片小公主的定位一时半会儿是改变不了了。也正是因为画风迥异,看不出《新变种人》有跟之前的《X战警》联动的迹象,X教授等人恐怕不会出现了。可惜没机会看到安雅和一美继《分裂》之后在《X战警》系列当中再次合作。
《新变种人》为了突出“新”字,主演几乎都是90后,除了安雅之外,还有凭借《权力的游戏》家喻户晓的麦茜·威廉姆斯。话说二丫·史塔克也算是一个跟猫十分有缘分的小姐姐,不但妈妈被昵称为“猫姨”,本人在布拉佛斯进修时还使用过“运河边的猫儿”这个艺名。当然,她跟狼更有缘分,《新变种人》里的角色名字“狼毒”又带着“狼”字。
电影野心太大,两个人认识这么久,没有交代为什么她们友情还是那么塑料花,亦或是后来才变得塑料的,她们曾经真诚的对待过对方吗?
不存在的友谊,阿曼达当面拆穿莉莉收钱办事却不承认,一开始我还觉得阿曼达有点过分,好吧,你早就看穿了。莉莉苦恼继父步步紧逼,第一反应是利用,两人几乎没有谈心的镜头。 莉莉可能还能以家庭来解释心机,阿曼达是否从小就没有感情呢?阿曼达似乎是能看透一切的人,可以说是反社会有点 神经质的人格,按照通常的设定应该是个高智商的人,追求混乱、反传统、打破规则为目的,影片中没有给她加入高智商的设定,我不是很懂部分阿曼达的行为逻辑。我觉得影片大的框架是好的,完成度稍不足,像是色彩艳丽的蛋糕,抹了点毒。
晚上二刷了《良种动物》。90后导演的处女作。
首先,我想说,豆瓣剧情简介说“尽管两人身份差异巨大”,这是不准确的,她们并没有“身份差异巨大”,她们都是有钱人家的孩子,无论是在Lily的父亲去世之前,还是Lily的妈妈嫁给Mike之后,两人都是生于有钱人家,或者说生于美国典型的中偏上的中产阶级精英家庭。
Lily的原生家庭有钱,后面我会解释。Lily的继父有钱,不用解释了吧。虽然美国地大物博,很多人都是住house(独立屋),但是这个明显是那么大的三层别墅,草坪、高尔夫球场、水晶水龙头、家用美黑箱等这些硬件,还有Lily的继父Mike规律的饮食、健身习惯,无不透露着这是一个优渥的中偏上的美国精英中产阶级。
Amanda也出生于中产阶级,也许没有Lily继父有钱,也许一样有钱。
证据1. Amanda的妈妈送她去Lily家的时候,开的是宝马X5,虽然美国租车很便宜,租好车也便宜,但是据我在美国生活了一段时间看,没钱而租烂车开的也大把,所以Amanda家经济条件肯定不差的。退一万步,她妈妈愿意付500美金/小时给她找个玩伴,你觉得呢?
2. Amanda从小练马术,而且练得相当优秀,得了非常多奖,看下图她卧室的墙上的奖牌和奖杯。从小练马术还有练得好,没钱根本不可能;
3. Lily去Amanda家找她,Amanda的妈妈开得门。虽然之前Amanda说她妈妈在做化疗,但是大家看看她妈妈这气色,即使真在化疗,也是用很好很贵副作用很小的药吧!另外,看她妈妈的牙齿,洁白整齐---美国精英中产阶级标配;
4. 最直白的一点证据,tim说杀人会坐牢时,Amanda回复他的:
所以,豆瓣关于说“两人身份差异巨大”,这是不准确的,“身份”二字包含太多东西。两人身份并没有差异巨大,都是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只不过两人因为性格差异巨大,Lily由于对继父Mike的顺从,或者更多说自己内心对优渥生活、名校学历、名媛外表等的虚荣追求,让她真的表现得就像个高贵优秀的名媛了。而Amanda因为生理性缺失人类最基本的感情(应该是大脑某部分功能残缺导致),虐杀了自己的马,照片流出,面临虐杀动物指控,是同龄人乃至整个社区眼里的有心理疾病的残忍异类。所以与其说两人身份差异巨大,不如说她们完全是两个世界、两个形象的人,一个乖乖女,一个变态虐动物狂。
之所以纠结于这个问题,是我不希望有些观众觉得是因为Amanda穷,所以她就活该去顶罪,或者说没有上诉的能力。
第二个,有些观众说这一切都是Lily的圈套,是她知道Amanda杀手利落,所以从最开始的见面到后面杀Mike,都是Lily一手策划的。我个人认为是不可能的,原因如下:
1. 最重要的一个原因,Lily既没有强大的心理,更没有强大的智商,可以策划这整盘棋。智商问题:1)看过电影的小伙伴都知道了,Amanda马术了得,但Lily似乎并没有,大家有在Lily房间看过任何马术奖杯吗?没有。骑马的照片上笑得那么甜,奖杯却没一个,不是懒就是没天分喇!2)SAT考试的套路,出现“矛盾的”这个选项时,一定是选这个,这是Amanda的朋友说的,知道考试套路而且百发百中的一定是学霸,而不是学渣。Lily连这个都不知道,我估计她SAT的分数一定较低。3)Lily之前在Andover高中念书,这是美国排名第一的私立高中,可是Lily居然因为在网上抄论文而被学校开除了,不会自己写论文,显然仍然是懒或者成绩不好,抄论文的大把,就她被发现了,说明抄了后都没怎么改直接交了,这简直是典型的学渣呀!4)学习这么差最初怎么进的Andover?原因如下图:
2. 也是很关键的一点:杀Mike的计划,是Amanda提出来的,而且是被Lily否定后Amanda又说了一遍;
3. 刷了两遍后,我觉得一开始Lily虽然讨厌Mike,但真的没想杀他。那Lily是什么时候开始下决心杀了Mike呢?就是上图的场景时,Mike要把Lily送到brookmore高中去上学。这个brookmore我真的没听过,上网都没怎么查到。而且Lily说了,念这个高中的都是有大问题的妹子啊。那么我们设想一下,你是Lily,天天光鲜亮丽,出入豪宅,念着全美国排名第一的私立高中,大家都还不知道你被开除了,因为你正准备重新申请再读呢。就在这时,平时天天没给你好脸色的继父说,要把你送去跟一帮小太妹一起念书。自己本来就念书不行,那去了这个辣鸡高中,自己还有可能继续念好大学吗?没有好大学这么棒的履历,那怎能继续维持上流社会的光鲜亮丽,怎么继续做名媛、嫁给高富帅、担任CEO、走向人生巅峰呢?这辈子就要毁了呀?此情此景,你起不起杀心?肯定要起的。尤其第二天还看到他对自己妈妈大吼大叫。所以3天后,Lily找到Amanda说,一定要杀了Mike;
综上所述,从智商和产生杀机的时间来看,都不是Lily一开始就设的局,确实是随着事情的进展,她被压迫到暴走了。
第三个:全片有3个长镜头,意味着什么?
1.第一个长镜头, Lily去Amanda家,两人比赛泳池憋气,Lily把自己憋到横膈膜抽搐,玩自由潜的人知道,这非常危险,要么BO晕厥致死,要么呛水溺死。Lily为什么会这么做?我分析是,这是在转校风波之前,这时候她虽然讨厌Mike,但不确定是否真的要杀Mike,于是心里斗争:to be or not to be, this is a question, 生存(杀人)还是毁灭(自杀),这是个问题;
2. 第二个长镜头,tim去Lily家踩点,镜头不仅长而且是慢镜头,为了表达什么呢?估计是为了表达tim那种底层人物对上流社会浮华生活的无限向往吧,所以用了歌剧作bgm和梦幻般的滤镜加慢镜头;
3. Lily把Amanda药昏后,自己上楼去杀Mike。Amanda在沙发上睡觉的长镜头。这个长镜头,我想是用来对比碰撞吧!楼下平时看似神经的Amanda酣睡如婴儿,楼上平时看似名媛的Lily正在杀人如屠夫;
第四:Lily杀了Mike后躺在Amanda身上的哭,是真哭还是用了技巧的假哭?
其实我个人觉得,这个不是很重要。如果是真哭,也可以理解,毕竟杀人了呀,总归有点害怕吧!但我个人更倾向是用了技巧的假哭。因为1)从Amanda昏了,到Lily上去杀Mike,其实这里没过多久,这么迅速就把人杀了,而且Lily在看到Amanda喝下自己下药的果汁鸡尾酒时,只是嘴上说“stop”,并没有动手阻止,我觉得她的“stop”也就嘴上说说吧!2)从明天起,Lily就要一辈子隐藏这个杀人秘密,继续扮演自己白富美的身份,那不得从今晚就开始练练演技?
第五:为什么Lily可以杀了自己的继父而且嫁祸给自己的朋友,而在接下来仍然可以“无愧于心”地继续自己的优渥人生?
原因其实在继父Mike与Lily的那一段对话里已经有了,如下图:
在咱们虚荣、自私的大小姐Lily眼里,她的继父、朋友等都是她的仆人而已。为了自己的美好人生,杀个仆人,让另一个仆人去坐牢,有什么大不了的?这也是我觉得Lily最后是假哭的原因之一。也正是因为她的这种冷漠无情自私,才会让她在接到帮自己顶罪的Amanda写给她的信之后,看都不看就扔了。
第六:Amanda为什么愿意顶罪?
1. Amanda是个生理性感情缺失的人,她没有任何感觉,既不会因为自己马术得了N多冠军而光荣,也不会因为杀了与自己相伴多年的马而伤心后悔,自然也不会觉得坐牢这种常人觉得要命的事情而痛苦、或烦恼、或生气、或感受到各种你能想到的不好的感觉。一句话,她对任何事情都没感觉,那坐牢和上大学、和吃饭,对她而言,有任何区别呢?
2. 我想,Amanda可能更愿意生活在精神病院吧(因为她有精神疾病,而且之前说啦,她家有牛逼律师,所以杀人后不是去监狱,而是去了精神疗养院)记住她是没感情,而不是弱智,而且她很聪明又非常善于观察,她自然一开始就知道如果顶罪会面临什么,但是在精神病院里,她至少不用装成什么样去顾及自己妈妈和周围人的感受,就像她在Lily生父去世的时候,装哭,因为她知道Lily这样会好受。在精神病院里,她生活得很自由。记住这里的“自由”两个字。
第七:Amanda最后的梦境是什么意思?本片的片名是什么意思?本片想表达什么?
这3个问题,在我看来,是一个答案。每个电影全片提及最多的一件事情,大多是非常关键的线索。本片贯穿全片的事物是什么?是“马”。
1. Amanda最后的梦里,城市消失了,人类消失了,只有thoroughbreds在“自由”地交配,看下图,Amanda用的词;这个词就是本片的片名:良种动物。
2. 本片名就是“良种马”的意思。这里提到一点,大家看到上面那张照片了,还记得Lily家的这张照片吗?没错,Lily家的照片,只有Lily一个人。所以其实,两个人是从小就一起练马术的,照片估计也没少拍。至于为什么Lily家的照片只有她自己一个人呢?原因我猜有2个吧:1)自己练得不好,Amanda却得了那么多奖,Lily心里肯定觉得丢脸的;2)谁不想在自己家,自己是一株独秀的美丽呢?尤其是如此虚荣的Lily大小姐。
3. 本片想表达什么?这个问题我刷了两遍都没想明白,又去刷了一遍结尾,终于发现,原来导演早就说了自己想表达什么喇!先看下图
整片文章看得清楚的单词:to, horse, ferus.最关键的就是这个ferus,我上网查了下,发现了Equus ferus,怎么样?Equus,是不是和文中ferus前面那个词很像?那么Equus ferus是什么---普氏野马---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什么意思---良种动物呀,本片的片名。然后再结合上图下面的翻译,想到自由,就想到马。所以,已经很直白了,本片想表达的就是---自由!
浅层地说,例如Lily,当没有了父权、道德等的束缚,便有了经济自由、人生自由。
深层地说,哲学层面地说,例如Amanda,
当你再没有任何感情的束缚了,你就得到了真正的、如良种马般、放飞自我的、最高级的---自由。
现在独立电影的套路越来越少,“黑色幽默”,“文艺惊悚”、“变态心理”,题材性、包容度越来越小,看来,独立电影的衰退期提前到来了。
美国电影《Thoroughbreds》(良种动物)
作品类型:剧情
主要演员:Olivia Cooke(饰演Amanda)、Anya Taylor-Joy(饰演Lily)
故事概述:讲述两个“病态”女孩的“杀人计划”
上映时间:2018年3月9日在美国上映
典型的小成本独立电影,故事怪诞、人物怪异、文艺气场,这种套路、这种风味,一年看一次,尚可,看多了,完全无感。
简短截说,进入点评。
演绎篇
本作的两名主角——Olivia Cooke、Anya Taylor-Joy,是影片最大亮点。
Cooke饰演面无表情、特立独行、冷峻干练的“独行侠”Amanda
Joy饰演外表光鲜、内在阴暗,看似人畜无害、实则居心叵测的“乖乖女”Lily
两人看似正常,却都患有“精神类”疾病,且在“精神病”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面对这两个“病态”人物,Cooke与Joy发挥出色,尤其是对于主角们内心变化的把握,可以说是“做到了极致”。
剧情篇
关键人物:
Lily+Amanda,编外人物Tim,Lily的继父(Mark)
事件起因:
Lily不喜爱自己的继父
事件过程:
Lily与Amanda联手,想要设计杀死Mark
事件结果:
Lily亲手杀了Mark,并嫁祸于Amanda(前提是,L由于良心发现、告诉了A自己所要做的一切,A欣然答应了)。最终,Lily开始新的生活(依然光鲜亮丽)、Amanda进入了监狱(享受孤独的熏陶)
这样的剧情,这样的结果,很怪诞、很奇异,却直白的写明了影片的意图——“关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导演用一种近乎“疯狂”且“不合常理”的叙事内容向观众传递着自己心中的呐喊。
内涵篇
与以往小众影片相似,本作的内涵远比故事情节有看头的多。接下来,简单聊一下。
①“马”指代的意义
a,象征着“驯服”
b,象征着“自我牺牲”
c,象征着“父亲”
②“Tim”出现的意义
片中有三个年轻人,两个女主角+Tim。其中,Tim是看上去最不正常的,但正是这个人,却是三人中唯一一个拥有正常心理的人。这个“反差”很关键,是导演特意安排的,意在暗示观众。
a,人的心理状态与外貌修饰没有过多关联
b,行为怪异的人不一定都是“精神”疾病患者,行为得体的人不一定都是“正常”人士
c,人的内心是怎样的?无瑕?善良?丑陋?卑劣?自私?变态?人怎能看清?!
③“变态”性格的养成
无论是Amanda的病态孤僻,还是Lily的病态自私,都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的积累、演化过程,怎么理解?
a,家庭成因(残缺家庭)导致两个孩子的心理产生偏差(初级状态)
b,得不到心理安慰,得不到众人理解,进一步激化了“心理扭曲”的态势(中级状态)
c,(变态)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不是慢慢消化,而是爆发,最终彻底演变成“变态心理”患者(究极进化)
简评终。
导演★★★☆☆(自编自导,小制作的一贯套路,导演正常发挥)
演员★★★★★(演技太棒了,Cooke的盛世素颜,美呆了)
剧情★★★☆☆(新意不足,但是最后的反转,及将作品划分成若干章节的创意不错)
视效★★★★☆(文艺的格调+风格迥异的双女主+迷人的镜头语言)
音效★★★★★(配乐比画面还要深入人心,尤其是几处定格画面的背景乐设计,有一套)
推荐度★★★★☆(适合偶尔观赏独立电影的人)
其实故事线路超级简单,但导演用了一种无比迂回,无比缓慢的速度讲述着,配上诡异的音乐和满满的套路,中间差点睡着。三星中有一半是给两个小美女的颜值的。特别是Anya,太美了。
言归正传,故事讲述的是两个发小,Lily和Amanda,长大之后重聚然后手刃Lily继父的故事。Lily的娘亲在她爹去世之后带着Lily改嫁了有钱人Mark。Mark的职业是个谜(或者我忘记了这个重要的信息)。反正Mark这个人最大的特点除了长了一张讨厌的脸之外,就是对Lily特别mean。虽然他对Lily娘也不好,但至少还有点夫妻间的尊重。Lily在这个家生活得很不快乐,爹不教娘不管,最终因为作弊被贵族高中开除了。
后来有一天,Amanda到Lily家去,Lily努力装成一个学霸乖乖女的模样,在家居然拉着Amanda复习SAT……然而机智的Amanda两个电话就识破了Lily的伪装(一个打给学校,一个打给实习Program)。然而这个Amanda 也不是个省油的灯,有很严重的心理问题,包括杀掉了自己的马,包括说自己没有感情啊之类的。Amanda她妈觉得孩子太孤独了应该找个伴儿,所以花了四五百块请Lily带Amanda玩儿。可惜的是一开始Amanda并不买账,和Lily俩人的一点火花都没有,气氛很尴尬。
偶然的一次Amanda发现Lily和Mark不和,于是建议Lily杀掉Mark。一开始Lily不同意,直到听说继父和亲娘准备把她送到给坏学生呆的女校,她实在受不了了,和Amanda合计找当地一个有性犯罪记录的小毒贩伪装抢劫毙了Mark。可惜的是小混混是个胆小鬼,临阵逃脱了。转学迫在眉睫,Mark甚至威胁Lily说只供她读完高中就不管她了。Lily心怀鬼胎设计了一套杀掉Mark并且嫁祸Amanda的计划。她把Amanda骗到家里来,给她喝带有drug的饮料,想把她迷倒。然而聊了两句掏心掏肺的话之后Lily后悔了,告诉了Amanda自己邪恶的计划,并请求她别喝了。然而不按套路出牌的Amanda直接一饮而尽,然后倒头呼呼大睡。Lily见状就提刀上楼杀了Mark,然后下楼将血抹在Amanda身上。所以证明闺蜜还是闺蜜,有事儿的时候可以帮你想计谋,还可以帮你顶罪。
结局就是Amanda“如愿”进了精神病院,Lily准备进入名校。摊手。
3.5 显然在创作者眼里这是个言之凿凿的剧本,但成品就像女孩轻易粉饰的哭戏般“技巧”,冰冷的疏离,唯有角色上达成“病”得动人。第一眼以为是火车怪客,却发现诡计没什么蹊跷,而是真正烂透了、却如愿了的两个女孩,彼此沉溺的亲密倒饶有趣味。Anya的恍然失心,哎呀太迷人了!
比想象的好,导演与两位特立独行的女主演,呈现了一则滑稽又令人意外的黑色幽默,全片的观感与预期大不相同,可以说是视与听的小惊喜。
从进化上来说情感本来就是人类适应社会性的一种生存技巧。但经过几千年的进化以及和意识形态的融合人类自己都搞不清楚是生存更重要还是情感更重要了。配乐布景和镜头都特别赞,新人导演处女作,安东叶利钦遗作,有Anya的电影又都会沾点仙气,这么低分应该还是因为故事太简单了。
故弄玄虚的处女作。想把十八般武艺全耍一遍却忘了去讲故事,配乐摄影剪辑摆的各种高逼格故事却拍的像一滩撒了葱花的稀屎。白瞎了这么美好的演员
奥利维亚·库克那段哭戏真该拿到国内给流量小生们展开教学,好好上一课。
合格的视听语言,但这种人物立不起来、情节一塌糊涂、情绪十分别扭的作品,实在喜欢不来。如此故作“高级”姿态的作品,俨然成了很多独立电影、处女作的标配。
和看The End of the F***ing World有种相似的煎熬...预告片那么难看,就不应该相信烂番茄的
Taker的故事,这个taker抓住了有精神疾病(情感缺失)的朋友的可利用之处,杀掉即将毁掉自己光鲜前程的继父,嫁祸给精神病朋友,编造一套完全不一样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她朋友是个操纵狂一直计划杀掉亲爱的继父不肯停手所以她是受害者,这套故事还能利用继父的朋友帮忙推荐去大学。在爱尔兰top1%圈两个月,见识了各种takers之后,觉得这故事也就小儿科,就近拿我身边例子,虽然我那么帮树懒社交,一旦出点什么事,她就很可能加害我并编造另一套故事给别人听。
三星半。有点故作高深,有点急于求成,但最终完成度却意外的还行,那些通常会给观感产生消极影响的留白和“神秘”的地方,放在本片中却又极其合理。而且,最重要的,影片跳脱了以往那些千篇一律类型片的桎梏;何况,还是导演处女作,更何况还有两个前途无量的小妞斗戏,以及,让人唏嘘的安东·叶利钦。
神棍风
都在说安雅·泰勒-乔伊,我倒是觉得面无表情的Amanda内心更充满故事,一方面可能也是创作者的讽刺心理令前者的富家女身份更加冰冷,而后者的所谓假哭更令人同情了,角色很有趣但电影本身比较平庸,摄影展现出来的唯有学生作业般的套路和虚假。
这种未成年(快成年)女孩可能是世界上最可怕的动物,男性再婚时一定要看对方带了个多大的孩子啊,呵呵。继父有对继女性侵吗,应该没有啊,我理解是有些强迫症,两个女孩的世界其实也是她们想象出来的,哎,悲剧。
D / 私以为文本除了怪味青春故事之外没有什么值得解读之处,要说阶级的处理还真是模糊单薄到完全像装饰小花边。倒是视听上的一些小心思,比如兼具颗粒感与粘着性的诡谲配乐,比如时而轻度扭曲的镜头处理,让人偶尔眼前一亮。
所谓的自恋的狗比型电影
聊马的事儿聊太多了
古怪而躁动的音乐外化了富家千金丰富的内在心绪,贯穿全片的冷色调摄影既是那位不受任何情感支配女孩状态的写照,也影射了两人间看似美好实则冷漠单向的关系。由此可见简单的弑父故事背后暗藏了潜在的阶级矛盾:它以一段极端的虚伪情谊揭示阶级间不存在沟通,只剩下利用与欺骗的冰冷现实。
66/100 第一章是惊艳的,两位真正让人眼前一亮的角色跃然纸上,而且很难预测故事的走向。后来,故事脉络逐渐清晰,似乎无可避免的走入女性嘲讽懦弱男性,对抗强势男性的路数,并把美国中产家庭黑了一遍。电影对我个人来说最大的问题是库克的角色或许很酷但太单薄,双女主在后半部分名存实亡。
1.5.这不就是《罪孽天使》的杀老爸版本...也没够彼得大帝拍得好看。
又一环绕着阴森气息的惊悚故事,两个曾是好朋友的女孩在生分后再次一起玩耍,却是在一同酝酿杀人计划,或者说这段故事注定要以血迹作结。结束后背后传来阵阵掌声,一脸凝重态度庄严的中老年影评人倒是对扭曲的青少年故事宠爱有加。
塑料姐妹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