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带来的副作用正在席卷全球。最近,在微信上与好友聊天,她生活工作在日本东京,从她口中得知,大量的裁员和公司倒闭风潮已经波及日本。
在没有疫情袭来的时候,日本就面临着各种大的社会问题。曾经去过日本旅游的我们,也只看到了它生活中惬意美好的一面,不在那里生活,是体会不到生存压力的。
想起之前写过的一篇文章,引用了诗人芒克一首诗里的句子美好的地方,却没有美好的生活。
关于日本社会话题的讨论,有几本书陆续进入人们视野,《下流社会》《女性贫困》和《老后破产》,可以说是从不同年龄到社会分层,分析了日本面临的各种困境。
《儿童食堂》也涉及相关问题。首先谈到的是抛弃儿童,关于这件事情,是枝裕和最知名的电影《无人知晓》已经表现得非常彻底。
在《儿童食堂》里,有一对小姐妹,和落魄的父亲生活在一个破旧的汽车里。
按照影片里表现的年代,他们的父母应该就是80后左右,正是《下流社会》一书中讨论年龄段所说的这样一批人(以及90后群体也加入此行列)。
这些年龄在三四十岁的父母,处在低收入,低欲望的生活状态中,在沟通能力、生活能力、工作和学习意愿上都全面下降,那他们也就无法,也无心去养育自己的子女。
正如影片中的父亲,我们看不到他每天在做什么,只是会把车停放在桥下,等到晚上才回来。
没有房间洗澡,身上有了臭味,只能到附近的公共水池洗漱,姐姐给妹妹洗头的时候,妹妹被冷水刺激得大叫。
这还算是有条件可以解决的,但人生存最重要的就是温饱,当饥饿难耐,又没有钱买东西的时候,姐姐木下就只能去超市偷东西。如果这不是第一次偷窃,早晚会被发现。
超市的工作人员很凶,要她说出名字,女孩的难言之隐被另外的店员阿姨看出来,她偷的两袋面包,免费让她拿走其中一个。
但这终究不是办法,这种窘境,被经常路过这里的男孩勇人看到,他们家是开小餐馆的,于是就偷偷地从家里带吃的给她们。
有意思的是,勇人总是让平时的受气包贵志把食物递过去,而姐姐木下不太好意思接受,只有年龄更小的妹妹小光把它接过来。
贵志这个角色是一开始就出现在电影里的,显得笨重愚蠢,靠着勇人一家接济。他的家庭状况比两姐妹好点儿有限,起码他还有住的地方。
但他经常看到妈妈带着其他男人到家里私会。他的懦弱,让他经常遭到班上同学的霸凌。
这类母亲,也是《女性贫困》一书中探讨过的,里面曾介绍过更加悲惨的故事:一个单身母亲,把两个孩子放到自己工作的风月场所,自己去接客,之后孩子们就死在了堆满垃圾的房间里。
贵志这条线断断续续,他成为勇人身边的影子,很少说话,面对霸凌从不还手。在遇到木下姐妹后,他突然意识到自己和她们身上的某种相似性。
某个夜晚,他突然去敲那辆汽车的车门,两姐妹没有开,他就那样睡在外面一整夜,直到转天,小光以为他死了,勇人也不解他的做法。
贵志继续选择沉默。影片总是会安排一些场景,让观众猜测。既然剧中人没有说明,我们也猜出个大概。
他除了比这对姐妹多个容身之地外,其他没有什么区别,他也感受不到父母的存在,有房子,但却没有心灵的归宿。
总是暗地里给姐妹俩带饭还是不方便,而且也有限,为了能让她们好好吃顿饭,勇人把他们接到自己家中,让父母做饭给他们吃。
大人对这样的事情总是敏感的,但又问不出什么,只好作罢。而这份热情却让年长一些的木下感觉不安,匆匆带着妹妹离开。
木下姐妹的生活每况愈下,影片一直没有交待他们的母亲去了哪里,只出现在姐妹俩的幻想和梦中。她们的父亲终于也扛不下去,逃跑了。
现实的不公,让幼小的孩子提前体会到生活的绝望。木下会独自冲开车门,在大雨中呼唤母亲;甚至会在小光的玩具熊从桥下坠落时,而想到死亡。
连他们赖以生存的汽车也被无良青年砸烂,走投无路的小姐妹只好在勇人家住了一夜。
但小光还是希望姐姐带着她去找爸爸妈妈,木下本来还有些犹豫,却是勇人在一边支持他们。
勇人之所以这样,是对父母感到失望,虽然他们没有拒绝给木下二人提供餐食和住宿,但他没有看到父母真正能解决根本问题的行动。
四个孩子一起外出的情节,让我们想到很多相似场景的日本电影,比如《再见,我们的幼儿园》,以及是枝裕和另一部关于孩子的电影《奇迹》。
但这部电影里,我们看不到奇迹。
木下和小光凭印象找到父母曾待过的旅馆,影片之前只是展现过一家四口看彩虹云的情景,让他们遗憾的是,宾馆里的工作人员在电脑里资料里搜索这对夫妇的名字,都没有找到。
两姐妹最终的命运还是被相关部门带走,未来不是在福利院,就是会被其他人领养。
勇人看着被车带走的木下和小光,在车后飞奔。而两个女孩此时却看到了他们一直梦想着的彩虹云,然后大声叫着“妈妈”。
结尾处,又再次强调了“儿童食堂”的意义,勇人一家会招待那些无家可归的流浪儿童,免费为他们提供餐食。
虽然是温暖的结尾,但影片在整体完成度上,还有所欠缺,处理方式较一般,比如找到彩虹云,就能见到母亲;比如海边,木下哭着唱起妈妈曾唱过的歌。
还有看到车被砸,小姐妹的父亲匆匆爬向草丛消失,也没有交待,也许是想说,这样的场景并不重要,我们的生活,也经常是一个过客的身份,看到事情的一部分而已。
影片里的两位大人配角,可以理解为是过气明星,扮演母亲的是常盘贵子,在上世纪90年代被曾被称为“日剧女王”,1999年和张国荣主演过李仁港导演的《星月童话》。
2000年与刘德华搭档,主演李仁港导演的电影《阿虎》。
扮演勇人父亲的是吉冈秀隆,是系列电影《永远的三丁目的夕阳》的主角。
小朋友们的表现还都不错,特别是扮演姐姐的小女孩,动作和表情都很很好地诠释了那种复杂的心理状态。
在日本,有称为“子役”的小演员,你可理解为是童星,年龄不超过15岁,处在这个年龄出道的他们,很多是被星探发现,或者参加比赛而走上星途的。
比如日本女星长泽雅美,就是在12岁时(2000年),从35000多人中脱颖而出,成为东宝公司举办的第五回“东宝灰姑娘”选拔赛最优秀奖而出道的,也是这个奖项目前为止最年轻的获得者。
还有更年轻的宫崎葵,也是4岁起,从童星出道的。
希望现实中孩子们都能有美好的未来,成为明星不一定幸福,只要能过上平凡而健康的生活,一生平安顺利,就已经足够了。
点击以下链接,查看往期影剧推荐(订阅号“楷威映画记”)
电影《刺杀尼克松》|英剧《问答》|电影剧集集合推荐|法国电影《阿尔德曼夫妇》|电影集中推荐|日本电影《大空港》|美国电影《莫娣》|美国电影《魅影缝匠》|美剧《大小谎言》第一季|中国电影《暴雪将至》|美国电影《三块广告牌》|中国电影《不成问题的问题》|美国电影《海边的曼彻斯特》|中国电影《村戏》|日剧《贤者之爱》|日本电影《蒲公英》|BBC版《无人生还》|韩国电影《计划男》|台湾电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美国电影《卡罗尔》|中国电影《山河故人》|华语电影《刺客聂隐娘》|英国电影《房客》|中国电影《双鱼陨石》
获得东京国际电影节的中国电影|获得东京国际电影节的日本电影|原著改编成的电影(4)|日本小说改编的电影(3)|关于日本艺术家的电影|日本小说改编成的电影(2)|日本小说改编成的电影(1)|15部悬疑电影推荐|关于日本艺术家的10部电影
如果说倚大欺小、恃强凌弱是人性,那么,日影《儿童食堂》(こどもしょくどう 2019)似乎讲出了另一面,即保护弱小、对抗强力也是人性。弗洛伊德曾说:“我们应多多探讨儿童心理学,就能更了解成人的心理。”如是,解读一下本片中的儿童心理,对了解成人的行为亦有意义。
保护弱小似乎不仅仅是怜悯心的表达。“儿童食堂”的二位大厨,即勇人的父母,是一对有怜悯心的善良夫妇,他们不仅照顾儿子的同学贵志的饮食,也愿意照顾儿子领回来的、被亲人遗弃的木下姐妹。因要经营食堂,他们对这些孩子的照顾也是有限的,不仅不能顾及太多,食物的提供上也就是个“顺便”,所以,他们被勇人指责:“你们不是什么也没做吗?”在勇人看来,根本性地解决贵志、木下姐妹的困境才算是有所行动,而他父母在食物之外并没有提供更多的“保护”措施,这点令勇人尤为不满。所以,贵志带着大家去寻找彩虹云、勇人竭力陪着木下姐妹去寻找她们的父母,便是他们在试图根本性地解决问题。如果说,在怜悯“弱小”的同时还有真正的行动,我们才称之为“保护”的话,那么,受其子的影响,二位大厨最后在食堂门外贴出:“小学生以下免费”的告示,应当算得上是一种他们力所能及的“保护弱小”的举措了。也正是因为这一举措,贵志撕下了受人“特别照顾”的标签,他可以不用低着头自卑地来食堂吃饭了,可以像其他客人一样在大堂用餐了,这也为他后来挥拳解决“霸凌”提供了必要前提。不仅勇人父母,勇人和贵志在“保护弱小”上都有实实在在的表现,特别是贵志,对任何事都不表态、不吱声的人,在帮忙解决木下姐妹问题上,却有着异乎寻常的热情,就更能说明问题了。以上,我们似乎可以说,孩子都有保护弱小的冲动,这应当是一种人性的体现。
然而,在强力面前,保护的冲动常常受制于力不从心。勇人遵父母之嘱照顾贵志,但在那帮霸凌者面前,他也只能选择沉默;看到木下姐妹赖以歇身的面包车被砸,他们只能选择逃跑。然而,这些都是因为无力而非无心对抗强力,也就是说,对抗强力也应是出自人之本性,这点从贵志前后行为变化可以看出。贵志因勇人父母的善举而摆脱自卑心理,但这也只能说是他挥拳解决霸凌的必要条件。还有重要的条件就是:他和勇人一起在照顾木下姐妹的过程中,他的心理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就是他目睹了强力对弱小的摧残,这让他明白了:强力若不被阻止会逐步升级的。这不仅体现在他受霸凌的过程中,也体现在木下姐妹的车子被一步步摧毁的过程中。或许是想让衣食父母(食堂的二位大厨)不再担忧,或许是正义感被激发、想制止霸凌行为的漫延、升级,曾做出过“保护弱小”行为的贵志终于一改以往的懦弱向霸凌者挥拳了。当然,有力量对抗也是他行动的必要条件。可见,“对抗”之心应早已有之,只是先前受制于自卑而已。这是孩子自发产生的心理,当是本性使然。
可能有人会质疑:既然人皆有保护弱小、对抗强力之心,那为何最应有此心的木下姐妹的父亲木下次郎却做出抛弃亲生子女的行为呢?我觉得这是个案,应当具体分析。无论是基于何种原因,也无论我们作出何种猜测,我们只能肯定一点:他也是个弱者。我们不好为他行为辩护,个中原因实在弄不清楚。说不定他有意要将孩子留给社会,也说不定他已想好要轻生,还说不定他想在子女面前给自己留点尊严。无论怎样,让一个弱者再去保护另一个弱者,是没有多少道德强制力的;而且,他没做,不代表他不想做,毕竟带着孩子奔波,还保留着书包,说明他曾努力过。
如果说本片主要目的就是想通过孩子的行为说明人有“保护弱小对抗强力”的本性,那么,成人世界所主张的保护弱势群体、抑制强权的行为就有其合理性,因为这符合人性。(文/石板栽花 2020年5月4日星期一 感谢猪猪日剧字幕组提供本片中文字幕。)
这是一部以儿童的视角展开的电影,一种温暖的感觉。勇人,贵志…这几个孩子的世界,希望大家都做一个温暖有光的人,孩子的世界很单纯的。儿童食堂这部电影以没有食物饱腹的孩子做开展,在比较富裕的日本社会中,引起观众的重视,孩子们固然贫穷,但内心世界的善良足以温暖我们。这也是我第一部看到的家庭片类似的电影,很多的不一样,我没有太多的言语表达我对这部电影的感觉。希望大家看一下这类型的电影,孩子们的演技绝了,剧情什么的都不错。
【原文首发于 耶米电影 (Yemimovie)公众号】
在日本,有这样一种特殊场所:儿童食堂。
顾名思义,这是专门为儿童设立的饮食之所。
由当地志愿者组建经营,给部分儿童提供免费或者低价膳食。
第一家儿童食堂创立于2012年,近藤博子发现自己身边有孩子连一日三餐都无法得到保证,于是将自己位于东京都大田区的蔬果店改造成小食堂。
后来经过媒体报导,儿童食堂在日本国内传开,个人,团体和地区便纷纷效仿。
而今天要说的电影,就是在真实事件基础上,改编创作的《儿童食堂》。
影片开始于一场校园霸凌。
贵志被队友团团围住,成为他们掷球的活靶。
这是专属他的校园日常:单亲、贫困的家庭现状给他的人生加上被欺负的魔咒。
自卑、自闭、还有蓬松的头发,让他在勇人的眼中,永远是一副抬不起头的颓废状态。
勇人的家庭虽然不算上流,但父母开的料理店,维持家庭的正常开支还是足够。
待人热情,为人正直,勇人的父母通过自己的双手,为小店积攒了很多常客,生意不错,家庭和睦,在允许的情况下,他们也容纳了来自单亲家庭的贵志。
为他提供免费的食物,偶尔还会送贵志一些小礼物。
虽说如此,勇人对贵志在学校的遭遇,也没有很勇敢地站出来替他打抱不平。
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桥下的姐妹二人。
勇人可谓是非常上心:瞒着父母去送餐,熟悉后就直接带回家住,最后还翘课陪着她们去找彩虹云。
到这里,其实导演和编剧犯了煽情电影的忌讳:表里不一。
在一般的温情电影中,勇人的人设应该是热情阳光,富有朝气,正义感强烈。
但在屏幕中表现出来的,却是一个对待贵志旁观冷漠,对待陌生姐妹无比热情的奇怪人物形象。
这中间,他既扮演了冷暴力的执行人:目睹霸凌的发生而无任何作为,甚至还是和这群人继续成为朋友,某种层面,他也是这个欺负贵志群体的一部分,因为他打心底不在意这个来自单亲家庭、说话声音小、并且自闭的所谓伙伴。
同时,他也扮演了爱心泛滥的大圣母:对生活在面包车里的姐妹俩格外关照,虽然她们在桥底,风餐露宿,但是他没有丝毫嫌弃,相反还表现出与之前完全不同的性格,真挚和勇敢,敢于和父母叫板,并公然质疑他们的不作为。
而这,就是影片自相矛盾之处。
人物性格转变突兀而造成的剧情割裂。
让观众不仅不会同情,反而会很膈应,以至于到最后的追车桥段,因为前期感情铺垫不够,依依不舍就成了一种鸡肋的存在。
所谓的用力过猛,就是这种感觉。
苦难并非比惨,真情也不是吼叫,当贵志躲在角落处,神情落寞,而勇人却和伙伴们开心玩耍,他的孤单其实远超过桥底的姐妹。
那么,在电影中,勇人的善举,就没办法完全立于人物形象。
这是一种失败的表达。
电影是艺术的表达形式,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在《我不是药神》中,程勇从一个药贩子转变为救世主,中间发生了很多事,对于人物形象的刻画在细节及节奏上把握上,可谓是文火慢熬。
反观《儿童食堂》,勇人区别对待贵志和两姐妹,让善意存在双重标准,这使人设与剧情分离的同时,还将演员的表演推入了吃力不讨好的境地。
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四面环海不说,人口基数还尤为庞大。
竞争激烈,资源短缺,致使这个国度,一度成为社畜的聚集地。
然而,并非所有的人都有一腔热血,也不是任何社畜都能善终,世界变数很大,一次次贷危机就能引发的金融海啸,失业、待岗、优胜劣汰,他们的压力比想象中的大许多。
影片中通过勇人之口,控诉包括自己父母在内的成年人的冷漠。
虽说很有道理,但不无道德绑架的嫌疑。
首先,父母的一方,对自己子女的养育是义务,然而对其他孩子则是善举。
勇人的父母并没有投身慈善的能力,他们已经做了力所能及的事情,而且在众多父母之中,他们是很照顾家庭的那一类。
对比贵志的母亲,还有姐妹俩的父亲。
一个荒淫无度,一个无所事事。
其次,冷漠的并不是成年人,而是社会。
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不断标榜社会福利健全的国家,儿童食堂这种民间机构却遍地开花,足以见得儿童问题的严重性。
只是儿童在社会中属于弱势群体,他们的诉求根本没办法获得社会的关注和足够的重视。
最后,社会的快节奏,让很多成年人自顾不暇,子女的存在反而累赘。
这也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意过早生孩子的原因。
某种程度上而言,他们的考虑属于比较成熟的,总不至于成为影片中那个父亲一样,狼狈不堪,妻离子散。
现实世界的本质就是弱肉强食,抱怨没有任何意义。
成年人在社会的竞技场,与同类搏斗,伤痕累累,感情早已麻木,保护好自己的家庭都困难,哪里来的精力去呵护他人。
这是赤裸裸的真相,但在人性的加持下,却又合情合理。
残酷有的时候并不带血,一个冷漠的眼神就足够解读出可怕的故事。
那么,真的就只能如此,用呆滞的神情伫立旁观?
答案是否定的。
温暖人心的,往往就是最简单纯粹的事物。
影片末尾,当料理店开始为小学生提供免费餐饮时,儿童食堂的雏形就逐渐显现。
这是电影中的温情瞬间,也是给现实中已经发生的和正在发生的美好事物的完美注脚。
世界虽然残酷,但是天使还在人间。
从现实层面出发,儿童食堂的出现是对成年人责任心的反抗与嘲讽:自己生的孩子,却无能到让他人照顾的地步。
电影虽然有做这方面的努力,但遗憾的是,电影对于主题的把握非常松懈,以至于从头至尾,儿童食堂都没有很好的发挥自己的作用。
镜头前写满了姐姐的无助眼神,并用大量的笔墨渲染姐妹二人的悲惨境遇。
本来这是一部反抗现实的温情故事。
却因为姐姐一句去死吧,就让剧情瞬间陷入过量的黑暗,并且把故事拉入妥协甚至是放弃抵抗的矛盾之中,成为现实的对立面。
观众需要的不是比惨现场,而是在了解现实基础上的温情食堂。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并不合格。
但是其背后涉及的社会问题值得深思。
儿童食堂作为孩子的温暖之所,不光守住了人性的底线,而且也给成年人以警醒:生而为人,虽然不易,但这并非舍弃下一代的理由,没有温度,自私自利,你和动物也只差一件衣服的距离。
温暖人心的,是善良,是行动。
更是由无数弱小火种汇聚成熊熊烈焰时刻的动人心弦。
请善待孩子!
温暖可以传递,恶意可以留痕。
人间还是地狱,全在一念之间。
这个社会,小孩也好,大人也好,都不容易。
行动远比观望难
期待梨央。
这家食堂太温馨了
体会到了什么叫无病呻吟的痛!一切都是那么没有前因和后果。唯一点出了,大家都是嘴炮选手键盘侠,真正遇到问题了大家都是看客
现实 的生活
常盤貴子真的太好認了!我甚至覺得那被高中學生混混糟踐的小麵包車是在隱喻小姐妹們可能會有的處境,以及之前有部關於日本福利院裡的兒童性侵紀錄片,也令我無法為結尾感到暖心,職能缺位人手不足的機構還是太多,進福利院是必然但肯定不是最好的結局。以及,誰家開小餐館的能管五六個小孩伙食還能小學生免費用餐,以及讓孩子帶小姐妹們去個海邊渡假村,然後大言不慚說我們可以入住我們有錢?簡直離譜。
202005我吉冈是真的合适和孩子们在一起演戏。懦弱孩子、普通孩子与被抛弃的孩子之间的相互治愈。春日的温暖,我终于看到老公吉冈出来演戏了!!!
海边的彩虹云,美好又虚幻。
别长大了,成年人的世界,太多对利弊的选择而忘了剩下。
3.5。不揭不煽,儿童视角,点到为止。一场相遇,终究殊途。姐妹俩去福利院吉凶难测,好在小哥俩一个开始反抗一个开始发声终于开始长大了。全片最重一句话大概是对观众说的:你们大人只是看着,什么也不做。
著名童星吉冈秀隆先生看着这一群儿童露出了忧伤的表情:现在我都是儿童他爸了。
结尾出现的彩虹云也许代表希望,但我只看到了绝望
真的没有多煽情,但是看的太难受了
日版DVD
本片值得思考的地方:欺凌弱小似乎根植人性,但保护弱小,对抗强权是否也是人的天性呢?
大部分时间看得压抑而难受;日本神子役层出不穷啊,真厉害!
也太好哭了吧。
为什么总有能狠心抛弃自己孩子的人呢。既然选择有了孩子并生下来,不是应该好好负责么
虽不合理但很心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