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色块切换皮肤

    七人乐队

    剧情片香港2020

    主演:洪天明  洪金宝  吴镇宇  马菀迎  余香凝  吴澋滔  元华  林恺铃  伍咏诗  胡子彤  徐浩昌  任达华  龚慈恩  林宇轩  张达明  张锦程  林雪  刘国昌  徐克  许鞍华  

    导演:洪金宝  许鞍华  谭家明  袁和平  杜琪峰  林岭东  徐克  

    播放地址

    猜你喜欢

     剧照

    七人乐队 剧照 NO.1七人乐队 剧照 NO.2七人乐队 剧照 NO.3七人乐队 剧照 NO.4七人乐队 剧照 NO.5七人乐队 剧照 NO.6七人乐队 剧照 NO.13七人乐队 剧照 NO.14七人乐队 剧照 NO.15七人乐队 剧照 NO.16七人乐队 剧照 NO.17七人乐队 剧照 NO.18七人乐队 剧照 NO.19七人乐队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9-02 18:22

    详细剧情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直至未来,七位殿堂级导演各自抽签负责一个年代,执导一个与香港有关的故事。《七人乐队》片名寓意各有风格才华的导演,尤如出色的乐手,走在一起便能合奏出令人共鸣的美妙乐章。其中包括洪金宝的《练功》、许鞍华的《校长》、谭家明的《别夜》、袁和平的《回归》、杜琪峯的《遍地黄金》、林岭东的《迷路》,及徐克的《深度对话》。其中林岭东的《迷路》更是导演的最后遗作。  《练功》:50年代,一群拜师学艺的孩子在师父严厉的督导下勤练功夫。徒弟与师父间的默契在呼喝声中形成,而躲懒受罚的那天也可成为一生难忘的转机。  《校长》:60年代,社会清贫,但求学者众。一位执笔忘饭的校长与善良淡雅的王老师让一座天台学校成为童年岁月里最温暖的家。  《别夜》:叶嘉琳与余雁飞,在80年代香港依然美丽的夕照中相恋。女方一家移民海外,二人无奈承受离别之苦,只余下相爱的记忆。  《回归》:90年代,儿子举家移民,孙女却因学业暂时留在香港爷爷家。爷孙两人隔代沟通,妙趣横生。在生活中消解代沟,隔阂打破,亲情更上一层楼。  《遍地黄金》:2003年沙士时期,大时代下三个小市民的发达白日梦。三人常胡扯投资大计,妄想一夜致富。一番进退争论后,总是错失发达机会。  《迷路》:2018年的新春,丈夫回到香港与妻儿团聚,当他拿着旧照片在日新月异的香港街头追忆当年时,却彻底迷失了方向。最后,回忆不幸化成追忆。  《深度对话》:未来,某所精神病医院正在进行一项关于精神分裂的研究。四位参与者投入忘我表演,已然分不清真正身份,到底谁是医生?谁是病人?

     长篇影评

     1 ) long long ago

    1. 杜琪峰用了两首老歌的吉他演奏曲:非典期间平均呎價跌至谷底,冰室外一幕对应了“風仿佛在夢中輕嘆 路和人茫茫”;到了《似是故人來》的过门一句“俗塵渺渺 天意茫茫 將你共我分開” 接的是08次按危机恒指的十年起落。看似命定的“错买也中”起因实际是服务员一句:自己寫 number 啦!从“我们是不是太恐惧”变成了“贪婪变恐惧”。 拍摄时候还没有这一两年的疫情变动,可大家看到冰室外老板娘拒绝一家人何其相似 2020 那些被拒之门外的武汉人或者后来高风险地区的他者。这种超出意料的宿命感就如同最后三份送错的餐,错愕又不知如何处理,仿佛吃了就会让刚刚到手的命金消散。

    2. 谭家明的标题 Tender Is the Night 我下意识当成是 blur ,自然而然想到“分手”的主题,可后来看时代对应的可能是 Fitzgerald 或男主读过的济慈《夜莺颂》。前路未知和时局变动下被迫分离,甄楚倩的《深夜港灣》歌词里与方思長詩〈豎琴與長笛〉喃喃读出的都是心理外化。人去屋空,墙上仅剩一张当初的《呼啸山庄》“你的第一次”与“我的最后一次”各有表意,也可以呼应 mla 的〈美麗新香港〉。结尾 credits 里可以看出全片除了邓晓岚,谭包揽了故事人物、音乐编排、剪辑匹配等等,保证了全部的作者中心。听说他是七人中唯一超额使用菲林的,可以理解成对两位演员互动的呼吸感与场景设置的意象化要求极高,反复打磨找寻最佳一条的缘故。我自己觉得谭更适合抽掉所有的现场角色对白,声画异步,依托剪辑与画外音做出另一条时间叙述线,交替互文更好。

    3. 林岭东的遗作半成品里人物注脚给得尤其丰富。任达华的青少年时期也向往过英美流行文化,和当年的父亲在远望大会堂时,也用拍照的介质变革表明自己支持的态度。后面父亲遗照下,自责反思对儿子的苛责态度。虽然早已移居英国,可保有过年回家乡小村落老屋守岁的传统,依旧是火爆脾气的港岛村落顽固老头,哪怕脏话只能内心骂骂。香港地标建筑迭代更新,早已不熟识,出租车上是 WeChat Pay 的广告,问路指路的语言再不是单一的粤语:有的不愿停下回应问路,有的回应是普通话,有的指点发问英文,这一切就停在了一次“狗血”的意外车祸那,任达华也就像导航指针在方寸内无头无序摇摆,永远停留在“可以买,可以卖,不能抽”的故土上。

    4. 许鞍华对开启自己文学爱好的女老师追忆,那个时代的很多光和影都有雕刻,“昙花一现”既是心语也是实情,糖水铺一幕学生可爱细腻,多年后聚餐时,镜头焦点从校长的脸渐渐模糊黯淡转移前景更是心情写照,墓碑上的祖籍番禺也是那个时代的特点;洪金宝对武行练功疤痕的烙印,儿子演师父肃穆严厉,不过结尾一镜里的金链子有点儿出戏;袁和平对回归后三年的祖孙心态对调设计,宝塔糖也能治好 97+3 的千年虫;徐克的玩心与鬼马点子,搞不清是世界的病症还是自己的妄想

    总体还是诸位功成名就的老人怀旧。他们当然可以缅怀,尊重这门手艺,可今时今日却没人在意年轻一代抗争什么,所求为何。 這世界也不是我的地頭,就當我在宇宙飄流。

     2 ) 真心希望,这场“深度对话”能延续得更久

    自七月底上映以来,全港星阵容的电影《七人乐队》仅收获265万票房,着实令人唏嘘。有影迷说,这部“绝唱”再不看就真的没了。

    电影《七人乐队》全体主创

    对热爱港片的观众而言,这绝对是今年最不容错过的院线电影。影片网罗了港片黄金时代的七位重要导演,尽管受到体量限制,让他们无法最大程度发挥出个人优势。但在这批传奇电影人逐渐退场的今天,这样的阵容真的弥足珍贵。

    影片《七人乐队》是由杜琪峰和寰亚发起的电影项目,最初拟定片名为《八部半》,由洪金宝、许鞍华、吴宇森、谭家明、袁和平、杜琪峰、林岭东、徐克联合执导。但吴宇森因身体欠佳提前退出,电影遂改名为《七人乐队》。

    影片最初定名为《八部半》

    影片以洪金宝的《练功》开场。这是一部甚至不需要出现演职人员,我们就能笃定猜出导演身份的作品,讲述的正是练功出身的洪金宝再熟悉不过的属于武行弟子的集体记忆:

    童心未泯的徒弟们背着师父在天台偷懒,一次意外导致真相暴露。于是,徒弟们从师父那里得到深刻的教训,再也不敢偷懒。其核心冲突便聚焦于师徒之间猫鼠游戏的角力上。

    洪金宝《练功》

    这部短片乍一看似乎过于随意和短促,并没有完整地呈现出当时香港的时代面貌。但洪金宝导演的聪明之处,恰恰在于他会“藏”:50年代的香港穷人遍地,这种不需要学费、甚至包吃包住的武行学校,便是穷人孩子的一条出路。

    表面看来,这是洪金宝的个人回忆,实际上却是对穷人生活以小见大的写照,同时也是对香港电影其中一个生命源头的追溯:50年代的这批武行弟子,后来日渐成为70年代开始盛行的香港动作电影的中坚力量。

    洪金宝

    许鞍华执导的《校长》是一部柔情似水的作品。影片讲述60年代的一所小学里,校长和学生们以及一位年轻女教师之间的旧日往事。

    这部短片里,我们看不到完整的故事,只看到这些角色粗糙的生命走向。校长为学校废寝忘食的一生,调皮捣蛋的学生们成年后的各异人生,女教师因服用中成药不幸去世……

    许鞍华《校长》

    作为华语影坛最重要的女性导演之一,许鞍华在创作生涯初期可谓非常先锋,颠覆了大众对女性身份的刻板印象。但她后来的作品,渐渐转向讲述小市民生活的现实题材。这次会选择这样一个叹惋时光流逝、斯人不复的平民故事,显然是我们可以预见的。

    谭家明导演的《别夜》是整部电影中最大胆的作品,也是谭导继2006年《父子》之后的久违回归。

    故事发生在80年代,聚焦一对产生情感危机的年轻情侣。女主角即将随家人移居英国,出国之际,试图与恋人创造今后可以缅怀的记忆,而男主角却闹起别扭……

    谭家明《别夜》

    因电影风格较为激进,相比《七人乐队》中其他更具商业属性的导演,谭家明或许是内地观众最为陌生的存在。这位曾与徐克、许鞍华等人共同开启香港新浪潮的重要导演,非常值得港片爱好者补课,他的电影审美趣味甚至影响过王家卫。

    谭家明

    这部《别夜》再度证明了谭家明对新浪潮的拥护态度。短片中的镜头风格、剪辑逻辑,乃至角色们的行为动机都被完全地情绪化。导演似乎试图带我们回到那个《怒火青春》的浪潮时代,以此窥探80年代年轻人的情感世界。

    袁和平执导的《回归》则是最为通俗易懂的一部,讲述90年代的移民热潮背景下,即将随父母移民的孙女暂住爷爷家的故事。导演从饮食、穿着、功夫等话题介入,将爷孙两代的代际互动、东方传统与西方文化的双重碰撞搬上银幕。

    袁和平《回归》

    这部短片的叙事模式在华语电影中并不少见,李安的“父亲三部曲”、曲江涛的《孙子从美国来》等影片中都有过深度的探讨。也正因此,在《七人乐队》中反倒显得有些俗气。

    杜琪峰执导的《遍地黄金》很可能是《七人乐队》中最好的作品。短片讲述三个年轻人在香港经济跌宕起伏的三个时间节点上的三次会面。

    杜Sir借由三人炒股投机行为的戏剧性时刻,调侃了普通人的暴富心理,同时也感叹了世事无常。在大时代面前,小人物注定只有被捉弄的份儿。整部短片延续了杜琪峰导演惯用的悬疑色彩,颇有炒股版《夺命金》的意味。

    杜琪峰《遍地黄金》

    在已故导演林岭东的《迷路》当中,任达华饰演了一位有着恋旧情结的商人。眼下,他需要前往中环与妻儿汇合。但面对香港高楼林立的巨大变化,他恍惚有些不知所措。他去到曾经熟悉的地方,拿出照片比对着寻找熟悉的建筑……

    林岭东《迷路》

    遗憾的是,林岭东导演于2018年因病离世。不知是否因为寰亚对后续剪辑的干预,这部短片的观感并不是非常流畅。但总体而言,这是一部能够让人共情的作品。

    短片中那群迷失在时代洪流中的人,正反映出我们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智能设备越来越发达和普及,导致一部分不会使用的年长者被困,成为新世代的“残障人士”。

    徐克导演的《深度对话》则是最轻快、最具玩票性质的作品。这是一部悬疑短片,通过精神病医生与精神病患者的诊疗对话,以及房间外两名医生目睹该过程的实时交谈,不断地将观众所认定的医生和病患的身份推翻重建。

    徐克《深度对话》

    这部短片被安排在《七人乐队》最后,或许正是一种对未来的展望。似乎在告诉观众,如今毫无生气的香港影坛,终将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候,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

    杜琪峰曾在采访中透露过策划《七人乐队》的初衷,一方面是想聚集这些曾经经历过胶片时代的导演,共同拍摄这部电影来致敬胶片,致敬香港电影最好的年代;另一方面是想通过这部作品,向新一代青年导演表明香港导演们的团结。

    由此可见,电影《七人乐队》绝不仅仅只是一次纯粹的回望和致敬。在港片黄金时代的老一辈导演开始退场的今天,新旧电影人的换血势在必行。这七个乐手的表态支持,无疑是尚不被市场肯定的香港新一代电影人走下去的底气。

    作者| 多尼达克;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3 ) 似是故人来

    已经记不得听说《八部半》开始筹划的时候距今已有多少年。那个时候的我,还不知道杜琪峰、林岭东是干啥的,认为徐克就是拍狄仁杰的,谭家明仿佛是个历史遗迹。

    《练功》

    看了三分钟能明显感到,《练功》就是拍练功。武师是香港电影全盛时期的中坚力量。现如今港片巅峰已过,武师日渐衰落,戏班的培养方式也不再为现代教育所接受。七小福的大哥洪金宝,对造就其辉煌的戏班生活,自然是一片深情,甚至过度美化。他不厌其烦的用各种俯拍和镜头运动来将他作为导演的眼睛与摄影机之眼同化,回望他的练功生涯。摄影机变成了他自己回顾人生的工具,而同时,他又反复展现戏班练功的情景,这又是他作为讲述者最简单的表达:让观众看他当年是如何练功的。一方面是极具个人情怀的回忆,另一方面又是面对观众的讲述,前者力图个性化,后者需要保持客观,两者的不兼容将短片变得索然无味,但或许这又是这部电影的一个注解:好像真的没什么限制,想拍点啥就拍点啥。

    《校长》

    真的无聊。

    《别夜》

    似乎提到谭家明,就要左手拿着戈达尔,右手捏着王家卫。或许《别夜》与早期戈达尔的最大差别,就是少了一个男人。色彩组合、跳切、情侣念书的情节、对话的人物姿态和调度、打乱行动顺序的剪辑方式,都透着戈达尔的影子。然而在戈达尔式风格之外,谭家明又在其中加入了被王家卫发扬光大的情绪表现方式。在《杀手蝴蝶梦》中,酒吧中王祖贤的父亲遭人羞辱,想要去找王祖贤的梁朝伟,望见王祖贤正在为讨人欢心卖力唱歌,忍住独自处理。两人都困在自己所处的情境中,而他们之间的话语联系又被阻断,只能在无力的目光下,任由情绪在空间中四处蔓延。类似的情境在王家卫的电影中反复出现,而在余雁飞和叶嘉琳面对别夜的无解时刻时,叶嘉琳坐在床头,余雁飞倚在窗前,类似的情境又复现出来。有趣的是,余雁飞不失尴尬的从窗前坐到了旁边的椅子上,一种行动是无效失能,使情绪更为浓重。略显遗憾的是,余雁飞最终还是不失俗套地将叶嘉琳拥入怀中。但又惊喜的是,余雁飞和叶嘉琳的身份发生了倒转,从叶嘉琳要出走,变成了叶嘉琳在挽留。在互相经验了对方所处的情境(甚至是不约而同的想到死亡)后,二者终于通过由情境的平衡转向身体的媾和,谭家明由此将性,赋予了一重新的含义。

    《回归》

    波德维尔曾表示,香港电影的一大特点,就是它并不拿好莱坞奉之圭臬的人物弧线太当回事。香港少见的在剧作上偏好此道的吴宇森早已因身体原因退出拍摄。在好莱坞风生水起的成龙,也一度有这种倾向。然而香港电影并不擅于通过环境和人物的互动,来表现人物所谓的本性如何一步步发生变化。仍然是《杀手蝴蝶梦》的例子,钟镇涛和王祖贤可以在十年中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钟镇涛摇身一变成为顶级杀手,而王祖贤则成为江湖大姐。两人十年间发生巨大转变的过程,被全盘忽略,仅由字幕提示就将十年一笔带过。在香港电影中更为关注不变,而非变化。有时是极端化的人物性格,疯癫式的人物形象最为明显,有时则是人物之间恒久不变的情感关系。元华与孙女的互动,是在一种祖孙之间的情感纽带中展开,而并不是中西文化上的彼此感召。事实上,为防身用的中国功夫并未加深孙女对中国的身份认同,元华学习英文更是早已失败告终。孙女一家在三年后的突然回归,是家庭亲情纽带的另一种呈现方式。尽管在香港这座城市,中国与英美的不同地域指向常常被赋予更为复杂的含义,而在《回归》中却抛弃复杂的意识形态表达,将地域选择、文化妥协转化为亲情的展现方式。武指半生的袁和平,用香港电影的方式,包装出一部亲情短片。

    《遍地黄金》

    杜琪峰对香港城市空间的展现,总有一些与众不同的方式。他总能在逼仄拥挤的香港城市里制造空间上的反差。他倾向用广角镜头拍摄街角,就连《柔道龙虎榜》中元华发传单的地方,都是十字路口。在《三人行》中,他也用空间的分隔和景深,扩大大空间容量。同时,他对防疫安全距离式站位的偏好,同样可以放大空间效果。然而在《遍地黄金》中,他反而不再试图制造空间反差,而通过近景特写,密集的餐馆座位,来制造空间的紧张。而短片结尾处,三人的分离,更是加入了方向,来强烈指示三人将走向不同的人生道路。不少人难免会将《遍地黄金》和夺命金进行比较,他们都同时指向金融市场乃至世界的无常。如果说长片中,金融市场存在于不同的场景,银行,ktv,交易所,不同的媒介:电脑,电视直播,而在这部短片里,复杂的金融市场被简单化约为参观中不断出现在话语中的数字和旁白电脑显示屏。而对无常数字的极致追求和对眼前吃饭的无视构成了杜琪峰对人物愈加偏好的戏谑嘲讽。

    《迷路》

    此片最独特之处在于呈现了不同时代对地点的感知方式,而现代生活在导航指引下变得目的性极强,而任达华之死则是现代城市的难以预知的凶险。

    《深度对话》

    在华语电影里应该还算新鲜,它呈现出人物同时处于观看/被观看的叠加状态,而又将这种状态指向电影与观众之间的关系。

    其他

    越写越潦草,想睡觉,不写完又睡不着。电影的主题曲叫《Long Long Ago》,看到这个标题,总会想到星战的开场,很久很久以前所指代的无非是一个高度架空的故事背景。而在这部电影里,无非是从上世纪中后期开始拍起,而除了《深度对话》外,都力图贴近不同时代的风貌。但仔细一想,不论是合拍片大行其道前的香港电影还是近三年剧变前的香港,都仿佛离现今很远。时间并非是一个数量上的概念。看这部电影,难免和我们印象中全盛时期或者说八九十年代的香港电影发生情感上的关系。除杜琪峰外,这几乎也是这些导演最为重要的时期。那一时期的香港电影,仿佛离现在已经很远。这并不是说所谓香港电影到底死没死的老命题,这就好比,旧好莱坞没了但好莱坞没死球。电影不过百余年的历史,哪怕是十年,都仿佛是很长很长。而现实或许比电影变得还快,短短三年,一座城市就可以突然死气沉沉。在一日不如一日的时期,每每回首哪怕是前一年,都可算是Long Long Ago了。

     4 ) 城市浪游者

    我绝大多数电影都是中学时代一个人在家看的。这次终于一个人去电影院看了,写一写感受。 以前放假的日子,妈妈留了午饭后去上班。我在家哪里学得进去,只有回校才行。于是我就看一下午,五点关电视,回房间装模作样学习,等他们回来。偷懒的事人人都经历过,老师和父母都当过孩童,但有时他们并不拆穿。想起席慕蓉写青春,大约是他们也在我们脸上看到神情,回味少年的自己,怜爱地想让我们也体会到“得意”的感觉吧。

    开篇是洪金宝的《练功》,也是关于偷懒。没怎么看过他导演的其他作品,只看过一点他演的。觉得这个“小短片”正如任何的“起步”,既是稚嫩的少年时期,又确实稚嫩。或许可以说习武之人,感情没有那么细腻。留下的记忆,多是刚毅和撼动他心灵的,由此便记了一生,指引了一生。故事简单,甚至单调,头上那道疤昭告世人此事为真。说他自我怀念和感动,诚然不假,但似乎我们也爱做同样的事。看港片听粤语歌,为这个电影前来回忆的人们,不也是怀念自由不羁和年少轻狂的黄金时代吗?

    那是一个遍地黄金的时代,随便投资都赚的时代。但没做成那个果断勇敢的人、狠心的人。不过,大多数人的一生不就是慢慢学会承认“我其实也是普通人”嘛。要得到必要舍弃,便是选择的重要,选择和努力一样重要。杜琪峯的《遍地黄金》挺俏皮,那快节奏仿似香港给人一贯的印象,稍稍一点幽默。然后想起了《大空头》。谁说金融中总是无情呢?不过虽然有“情”,也多是伤感吧,只叹无常了。“机会一直垂在你眼前啊”。

    谭家明的《别夜》也叹无常。它像一首诗,尤其是两个主角念诗,中英交错,十分具有美感。"Tender is the night."——夜色温柔。我真的好中意这个翻译。但其实最先蹦入脑海的是blur的那首《Tender》,歌词和画面都匹配:"Tender is the night, lying by your side. Tender is the touch, of someone that you love too much."它也很像舞台剧,两个人即将别离的拉扯,对白很多,拍人也很近,就如早期电影的形态。拍的80年代。女主说“不如我们一起死吧”的时候,其实我想到了《胭脂扣》。那也是80年代的作品,是梅姑走向她一个个高光时刻的开始。她和哥哥,短暂而灿烂的一生,在最美的年华留下光影,无憾,无憾。《别夜》中的二人 已是彼此初恋,是爱的第一个人也是最后一个。不过,对比起来,更觉得港片的衰落有其理由。除了环境,审美疲劳和题材难以推陈出新,还有青年演员,表现着实不佳。这个问题,在另外几个故事里也很明显。想想梅艳芳演《胭脂扣》的时候,她也只有24岁啊。但是另一个故事《校长》由吴镇宇出演,也觉得表演差点火候。去看之前补了许鞍华的《桃姐》,觉得真诚简单而动人。这个故事也简单,但篇幅过短,尽管王老师和校长可能有点什么联系,也没有具体表现,无法深入挖掘,只能做怀念作品,所以觉得平庸。

    王老师是教英文的,在香港英文也算官话了。殖民的历史,大陆是怎么也绕不过去的,那香港人自己呢?很难说,我也不知道。因为这是一个政治正确的时代,世界各国都是。所以产生作品总是不免想到那句"not forced at least not sincere" 这是外媒评价建国70周年阅兵场上的人的话。其实,我也不太赞同,因为除非是真的很恨很反对,“歌颂”时多少有一丝喜悦和参与的光荣吧。由此,在《回归》这段里,频频强调“功夫”“讲中文”“不吃洋快餐”以及坚守这片土地这类话,可能会有投大陆主旋律所好之嫌(不过对于袁和平导演的话,还是觉得他不至于)。但是,我还是愿意相信,说出这些话时,会有香港人是真的爱中国和她的文化。虽然可能老人居多,年轻人会叛逆不屑。但是,需要明白,你无法真正摆脱这个华人标签。文化是流淌在血脉里的,思维方式在童年就埋下种子。你看到月亮不会首先想到狼人而是故乡,你的肤色可能是枷锁。如果你真的向往异乡和其他文化,并不留念这里的一切,那带着最爱的中文书去别端彼岸。如果不能舍弃生养之地,又看她满目疮痍,那就尽力改变 使她更好。当然,文化没有高下之分,香港就把中西文化结合得挺好,只是你看她最后留在世界心中的样子,终究还是华人世界的缩影。

    看到元华时真的感叹“老了”。最初认识他还是在《功夫》里。任达华倒还好,大约是“少年老成”吧(hhh)。

    最喜欢最后两个故事,林岭东的《迷路》和徐克的《深度对话》。

    任达华饰演的老爸从英返港,看路标建筑大变。三代人见证的变迁,希望“儿子”最后也能懂得,“因为他爱香港”。使我尤其动容的是老爸在城市中迷途。满眼都是人、天桥、高楼。我开始以为他是故意想回味老街旧址,就像我若舍不得一地,但同行人催我,我会私心多独自徘徊一阵,撒谎迷路。最近好像有个游戏叫《Stray》来着,猫猫的迷途回家路。但是我也想到idle这个词。上次和朋友讨论去一个城市喜欢在街巷乱走,不爱景点。只想随便坐一个公交车到一个站下了再乘另一辆,坐到不知道的地方,实在不行再打车回去。一路上无所事事,只是看周围,像"motion picture"换了又换,只想沉浸在此刻。所以看到任达华大哥在街头张望,镜头拉远又拉近,在车水马龙中转场,他停止不动,闪现,人们自由欢笑地交谈,没戴口罩时,我真的很喜欢。可惜大团圆是庸俗。他帽子飞出去的时候,我佩服这样的情节安排。也在想,或许停在这里也可。但故事倒叙了。倒叙升华,无可厚非。只是,有点想吐槽,“儿子”的演技实在过差啦。

    《别夜》里女主角的墙上贴了一张大卫鲍伊的海报好吸睛,片名也包含“乐队”,音乐似乎一直没停过。摇滚和香港的黄金时代同生共死。我每次还是会感叹,这两样恰好是构成了现在的我。所以我也是个怀旧的人。小学时爱听陈奕迅的歌,戴好耳机,把几条轻轨线从头坐到尾坐了个遍。现在,听着绿洲乐队的歌,还是地铁到电影院。它在小时候学棋的一个商圈,真是回归初心了。轻轨站修得更复杂了,绕了两圈才找到出口,出来的步行街还是原样。两年我走过很多,走过这片繁华,可从来没参与那些吃喝玩乐。我像城市中不合格的浪游者。一座城的灵魂更在那些人和普通的生活里,我却少有了解。

    《七人乐队》不是《我和我的祖国》那种宏大的故事,它停留在小故事上了。但是表达的也是对集体,归宿的思考。一直很想去香港的。香港和重庆挺像,什么赛博朋克,大厦霓虹灯,小街巷里泥泞油水。人们的故事也是江湖气十足,尤其是看到香港乐坛和影坛。香港也像在浪游,在新与旧之间,在走与留之间。回望并不可耻,但我更希望向前看。

    噢噢,忘了!还有《深度对话》呢。我反正被逗笑了,香港鬼马无厘头的一面。一层层向外,透出大银幕,你看我我看你,原来观众才是精神病呀。看电影,不就是为了被骗嘛~生活不易了,需要骗自己在另一个世界让自己休息休息吧。

    点映有一些周边嘞

    要是以后能去香港的话,一定得多喝几杯奶茶多点几种小吃啊!(确信)

     5 ) 温和的狂欢

    *涉及剧透,请观影后阅读。

    总体评价:林岭东许鞍华>徐克≈杜琪峰>谭家明袁和平>洪金宝

    较之大陆拼盘系列,《七人乐队》做得较好之处在于它仅以HK年代脉络来划分,在观影的时候,因为地域的一致性和变迁性,从始至终都将观众的心绪缝合在时代脉络之内,因此跳至下一篇章的时候不会有太强的割裂和不适之感,而是会下意识认为,这是岁月变化里错落有致的浮光掠影的集合。

    当然也没有说大陆拼盘的切题点不好的意思,相反,无论是我认为最好的祖国篇还是狗尾续貂之极的家乡篇,都以一种后主流电影的视角在入题,尽管收效甚微,但不能否认它的宏观角度。

    但港影却又不同,自它兴盛以来,无论是什么题材的片子,其主题最终往往会落脚到主体缺失的失落和公共空间、社会关系的抒发上。因而在找寻题眼之时,难免也只能将承载HK精神符号的空间文本作为舟楫——究其本质,即是HK电影历史和HK城市本体的互文。

    以下分析以个人评价由高到低排序,仅为主观判断,如有不同,请以您自我的标准为上。

    林岭东《迷路》★★★★

    不知是不是林导遗作的原因,这一篇的物哀之情格外深远。以较为老旧的抽丝剥茧式的叙事方法,在已知悲剧结果的情况下开始寻根溯源,让观众彻底浸入个体与时代的悲歌当中。任达华和龚慈恩在港影中淬炼的高超技术不费气力,仅以他们的脸庞就能将观众带进那个黄金时代里,所以当任达华开始为逝去的城市风貌而伤感时,其实对观众来说是移情到时代落幕的重锤之音上的。

    黑白的旧城和繁华的新城,火红的裙褂和洁白的婚纱,朴实的旧村和张扬的新人,这样几组对比渐次打出,“迷路”的主题便由此尽显,在这种车水马龙的HK电影最经典的街头迷茫中,反而会让人觉得,“迷路”之终,是活在过去时代里的人的解脱。

    林岭东的手法还是看得出上个世纪的风味,业已老迈的运镜在新时代命运下反而造就新的美感,那些以任达华的视角看出去的有山有水,很难说不是导演本人在新旧之交的迷失。骨灰入水的画面是这个片段里我最喜欢的镜头,似融非融,水的无言流动将生命长河的愁绪松散地包裹,除了怀念,只余一口怅惘。

    许鞍华《校长》★★★★

    许鞍华的风格一如既往的云淡风轻,很像天水围的拍法,将城市气质融进故事的线性流动中,蜻蜓点水般地告知观众在时代背景下面的城市文化符码。

    这一篇最成功的地方莫过于请了吴镇宇坐镇,他是影片中的另一只眼睛,说是“校长”为主角,然则是通过校长泪盈于睫的双目,来感怀那个年代里质真质朴的善良。

    许鞍华电影里的男性形象在我看来总是有些刻板,这里的吴镇宇也只是导演缅怀的形象里的一个残片,他承受了回忆里的消极部分——正邪莫辨的脸,并不那么尊重小孩,又有几分痴;而王老师则是秋水剪影一般的美丽和善良,从一开始的花瓶,到最后的相片,她是虚浮的影子,是回忆里不掺杂质的美好。这种脑海中的美化是心理作用,吴镇宇就是提醒观众现实苍老的存在——这里的处理就没有落进单纯的怀念式视点的窠臼。

    直到最后吴镇宇向墓碑鞠躬,我觉得不仅是感怀,更像是苟活至新世界的人,对消逝之年的告别。就像小的时候,爷爷奶奶喜欢看老照片,喜欢讲照片背后的故事,但相册翻过最后一页时,电视机上的新电视剧总会准时开场。

    徐克《深度对话》★★★☆

    这一篇让我有些无从下手,因为作为一个老爷的老粉,我真的没有办法确定这里是徐克在摆烂,还是他以自己老顽童的思路在认真拍摄。但这些天马行空的想象,又的确打上了徐克本人一以贯之的水印,就像《智取威虎山》最后的飞机场,荒诞,好笑,但一想到是徐克,ok,fine.

    这一段倒有点像《地球最后的导演》在整个扭蛋机系列里的作用,不同的是一个是以历史为节点开篇(导),而另一个是以概括为符号收束(深)。

    但总之我看得很爽,高密度的迷影梗集中输出,港影黄金配角的脸庞展现,关于医生和病人的站位一次次互换,大空间叠小空间的逐层扩大,间离效果的不断运用,是很目不暇接的。脑子和眼睛一起飞速运转至宕机。

    窥伺感一直贯穿该篇,起到了又讽刺又精准的评价作用:观众想从《七人乐队》里窥伺的,是时代症候和作者没落;而导演在从业生涯里窥伺的,是笔下人物或喜或悲的一生。徐克似是嘲讽,又像是回顾:那些对导演风格的名正言顺的腹诽(把吴宇森当做彩蛋吧~),堂而皇之的提出新浪潮,寥寥几语,真就是港影迄今为止的一生。

    品一口,甚是怀念。

    杜琪峰《遍地黄金》★★★☆

    《夺命金》的设定,杜氏电影经典的三点座位,数字人生的跌宕,反转再反转的心理把控,要点齐全到无从下嘴,太圆满以至于好像总是差了一口使之鲜活的仙气。

    而杜琪峰比较高明的是,他放弃了对整个HK的环境描写,以小见大,用茶餐厅这个太能代表HK平面的分区,让观众心理上产生了同理感——看过几部港影的观众就可以从茶餐厅的意象中,回忆起曾经发生在这里的所有故事,继而通过这个区域特征来达成自己对城市的意象概括。罗宋汤也好,鱼丸米线也罢,茶餐厅落单的数字也好,港股指数的起伏也罢,无一不是HK。

    而导演又并不对其中发生的故事佐以主观评价,这就让观众产生复杂的情感,惋惜是生命的常态,但时间没有一次会放过众生。个体的扼腕在时代洪流面前根本不值一提。

    而将时代节点作为片段感情推动的割点,使整个片段没有太多拖泥带水的无用功,03年,08年这些香江两岸都铭感于心的事件,虽然在茶餐厅的封闭空间之内,但是确实整个华夏都能共情的,更别说一些借古喻今的桥段了。

    谭家明《别夜》★★★

    我不喜欢。

    当然演员演技的生硬要占很大比重,但这种充满着王家卫风格的“你猜”一直让我提不起兴趣,尽管大家都能看出来在男女主人公别离的缠绵之后,包含着确实不能细说的母题。

    但纠结之处就在于,对于HK人而言,他们可能终其一生都在思考自己的原乡到底应该所归何处,谭家明又把这种挣扎通过小空间的置景表现得很好,一如他对王家卫早期作品的指点——由此可见,王家卫还是深得他的真传。

    而之所以不喜欢,是因为我能明白结尾从远到近的警笛声(或是救护车)意味着什么,但它真的有点苍白,像是不知如何结尾的无措,干脆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的投机取巧。总觉得它要表达有的人有的事偏执到不得不留在过去,但《迷路》这一章明显完成得比它好;或觉得它好像是在对“无脚鸟”意象的再度深化,又有几部墨镜王的表达珠玉在前。《别夜》在这里,难免不痛不痒。

    不过,男女主人公用书里的诗句对话那里我很喜欢,像极了戈达尔《女人就是女人》的经典场景,又施以中式+英式的美学在地化改造。既有作者电影的雄心,又有主旨立意的混杂,实在是智慧。

    还有就是,《深夜港湾》的确很好听。

    袁和平《回归》★★★

    袁和平武指的水平和元华积年的功夫仅凭街道上几个行云流水的动作就可见一斑,单凭这个镜头就能概括袁和平和元华这两类动作片影人对港影作出的卓越贡献了——无他,唯手熟尔。

    但单从剧情发挥来说,太像一板一眼的命题作文,好像抽到了固定的时代,只能从个人-集体入手,从亲情-大义延展,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袁和平在内地看得太多,甚至有了点【我和我的】系列的慧根(贬义),除了特有的搞笑和温情之外,唯一能让我感知到它应该是《七人乐队》中的作品的,大概就是电视里一直播放的武侠片和柜顶上总是占据整个画框一半的醒狮。

    洪金宝《练功》★★

    好像学生作业。

    洪天明的演技真的不行。

    大师兄的配音也好让人出戏。

    “我不管观众看得好不好,我年纪大我怀念过去我爽了就行了”。

    回到最初,从《八部半》改成《七人乐队》,从立意到成果,这组片子并不像是简单的电影圈的自嗨式团建。我从中看到的,也不仅是我在港影陪伴下的个人成长轨迹——尽管看到这一点,这个电影的使命就完成了一大半,还有比管中窥豹稍微宏大一点的、对港影兴衰的慨叹。读得到每个导演在面对宏大时代叙事下的无措,他们不只是在拍电影,也在回溯自己的人生。在那些非左即右的选择上,从他们入行开始直至今日,都是迷茫的。

    不过电影并不是一切的答案,电影只是要让观众自陈式,甚至自反式地思考一切。

    会回忆就会怀念,会思考就会进步,会迷茫就会肯定,会叹息就会铭记。

    你的答案,对他们来讲不重要,对整个时代来讲更不重要。

    你的答案,只是你的墓志铭。

    时代落幕的答案也一样。

     6 ) 七人乐队:我在期待什么

    首先,不得不感慨排片的惨淡。学校电影院曾经排了一场,可能因为无人购票而换成了沈腾的新电影,我跑到外面电影院看,整个场加上我也只有三个人。不过观后体验而言,确实也不太适合对港片无甚了解的大多数观众,毕竟几个故事的主基调就是怀旧,如果你对那个旧东西都不太了解,肯定会觉得没意思。

    对于这种多位导演合作的作品,虽然被同一个主题引领,但是由于各位导演的风格惯性和每part故事的完整性,观众的观影体验要经受极大的考验,在本片,许鞍华的部分因此在我看来是极为灾难的。杜琪峰召集的合拍片,《铁三角》的各自为战在前,这部我其实不该抱太多期待,再者致敬胶片才是所谓的主题。从五十年代开始,每人领衔一个十年,直到徐克的未来结束,胶片时代、港片时代、港城本身的兴盛与衰败,尽收眼底。

    第一段上来是洪金宝的《练功》,一个中规中矩的段落,把它看成武师自传就好了,不应该对故事的苍白和工整太过苛责,因为这就是洪金宝的私人记忆。如果对香港武师感兴趣,可以去看一部《龙虎武师》。“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故事,在群体叙事里才会被揭开,它曾经的荣光下,是不断挑战身体极限的残酷竞争,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年轻意气。

    许鞍华的《校长》。唉,如果说电影其实就是冰山一角,那么导演就是在用剧情、台词、画面展示他想让我们看到的东西,引导观众顺着线索去思考,在脑中尽量还原出导演藏起来的整座冰山,。许鞍华的冰山总是很细腻很丰富的,但是Ann用大段大段的无深度对白企图把冰山露出来的那一角快点搭起来,再搭配她一贯的平实镜头,对准那碗白饭,那朵花,小孩搬来的那块挡板,校长再念两句诗,熟悉她的人都知道这是她的经典法宝。整部戏在呈现上像是破产版的《男人四十》,只有十几分钟的篇幅,深度和广度不能兼得。导致我都到了下一part,还得回味她的部分,也没回味出什么。另外,吴镇宇的校长往讲台上一站那段,是不是在致敬麦兜呢?把声和姿态都好像黄秋生。

    谭家明,香港新浪潮主将,《别夜》这个故事我觉得是拍的最好最用心的,这位新浪潮老炮的技艺已经炉火纯青。两个人,一间漆成绿色的空客厅,一间突兀的粉色系卧室,创造出一种舞台剧的紧张气氛,从许鞍华的松散里让人一震。念诗、争吵、拍照、性爱,围绕着两个人的纠葛,一次次把氛围推向高潮,仅有从封闭空间解脱出来的空间竟然是天台,男生最后走上天台,结束处后退的街景镜头传来凄厉急促的救护车笛声。整个part都是离开者歇斯底里发泄自己的恐惧和不舍,殊不知,留低的人才是最心痛,“今夜最冷已是我心间”,隐忍但却绝望,别夜在即,我早已决定不再苟活。这个故事实在是太美太棒了,胶片的质感也体现的很好。简单,决绝,猛烈,其中的隐喻,尽在不言中。

    两首插曲用的很棒,一首是甄楚倩的《深夜港湾》,一首是张伟文的《别了,亲人》。

    袁和平《回归》,没什么好说的,亲情是未来最后的底牌。理解是互相的,如果你一直坚持肠粉比汉堡好吃,你的东西对他的东西错,那未来只会更加隔阂。

    杜琪峰的《遍地黄金》以小见大,在这次命题作文中别出心裁,杜琪峰说自己拍电影完全靠灵感,从这个小故事就可见一斑,他总能拿出新东西,而不太拘泥于自己的传统。一开始我以为这一切仅仅只是个开始,没想到杜sir确实只讲这么多,点到为止。股市风云、SARS冲击,在乐心冰室一间小小的茶餐厅上演,而且这次杜sir基调是有点乐观的,跟《夺命金》完全反着。变化是必然的,“我们是否太过于恐惧?”即使次贷又如何?再过十年,恒生指数又是一条好汉!杜琪峰想用之前几次困难的安然度过,劝说我们相信“明天会更好”。他骨子里对香港是真爱。这种人,在大家垂头丧气的时候,他总是会给你慰藉和希望,《柔道龙虎榜》在前,《遍地黄金》在后。香港有他,真好。

    林岭东《迷路》:在最后徐克的《深度对话》中,“精神病”说“杜琪峰和林岭东是同一个人”,我个人猜测是不是这part对任达华的使用太杜琪峰了哈哈:徕卡相机往前面一挂,西装外套往身上一穿,这不是《文雀》吗?故居岸边钓鱼,这个取景也太《黑社会》了,乐哥您自己钓鱼只带鸭舌帽不戴头盔吗?任达华在找寻往日的建筑,我们坐在电影院里在找寻什么呢?走出电影院,满街的人啊,车啊,我感到和他一样的迷惘无措。林岭东我实在不了解,这个岁月静好的取向我也摸不着头脑。任达华还来了一句“年轻人,世界未来是你们的,由你们话事”,当年吉米仔差点信了,我们该不该信呢?

    徐克《深度对话》。一扫前面六人的怀旧基调,徐克把观众带到了科技高度发达的未来时代,精神病院开发出了病人和医生身份互换的新玩法。病人、医生、病人、医生、导演、观众,高频率的身份反转颠覆,不仅仅是港片中经典的身份认同模糊的调子,这个故事是非常福柯、非常后现代的:时空是无法定位的,是2046?还是2122?一个坚固的逻各斯中心被解构了,到底是医生在治病人,还是病人在治医生?是观众在电影院看导演的电影,还是导演躲在那个方框后面窥探众生?他者形象再也不是福柯式的权力斗争的失败者,再也不是作为话语体系中心的陪衬出现。在后现代,病人与医生平起平坐,导演与观众讨论文本,疯癫与理性沟通对话。以现在为界线,过去和未来只是一张被我们折起来的纸。过去可有定论?未来更是无限未知。徐克把我们抛掷入一个没有希望但是又满是希望的时空。立意是最取巧的,怀旧方式是最fashion的。

    “断肠字点点,风雨声连连,似是故人来。”伴着梅艳芳《似是故人来》敲完最后一段,都忘记自己写了些什么。不吐不快,一吐为快,醒后归去罢。

     短评

    谭家明在干什么啊?我跟旁边的女孩看得白眼直翻,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5分钟前
  • 野生
  • 还行
  • 个人喜爱度排行:杜琪峰≈谭家明>徐克>>>>其他人。《天台练功》《校长》《回归》《迷路》就是过时的故事,死气沉沉的镜头,平庸勿扰的演技,无趣拉跨。《深度对话》要是认真你就输了,根本没深度,就是玩。《别夜》和《遍地黄金》比较有趣,也挺有导演特色,是我的菜。

    7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较差
  • personally To>Ann>老爺>八爺>洪金寶>林桑>Tam 每個人都有在做自己 吳鎮宇用力過猛as 近年always 老爺其實不應該被這樣比較 他完全在自己的宇宙放飛(kinda重複)自我 但不減可愛 譚家明實在太拉垮 可惜了余香凝

    12分钟前
  • igrɛkonze
  • 还行
  • 短片集锦最不友好的一面就是导演水平直接的竞技比拼。非常尴尬,杜琪峰的水平是远远地把其他导演甩出了两条街,大概也就只有墨镜王上阵才可以抵挡了。杜琪峰最上层的发挥,一定是叙事+调度双配合情况下的张力气氛营造,这部几乎可以看作夺命金翻拍版短片的精髓是三人组的三角张力,餐厅女老板、牵线人的呼应则是另一层助力的张力。三人组的面相选择也相当讲究。一张无辜脸,一位改良的嫰版林雪,一位中性职场面孔女性,化学反应是这么来的。之前一直高速运转的影像张力,临到收尾显现杜琪峰站位,又以吉他慢板“似是故人来”的配乐卷起,轻柔的勾起情怀,直抵心田,通透。谭家明好像一直是活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又是高度形式主义包装下的烂俗言情故事。袁和平与林岭东的段落是纯纯的情怀喷洒。看到最后突然有点想念拍过《胭脂扣》的关锦鹏。3.5

    15分钟前
  • LOOK
  • 还行
  • 杜sir的最好,一水温情怀旧中唯一戳了大都市痛点的部分。作为一个时序递进的编排,老怪的结尾算是对现在和未来的消极抵抗。香港电影,活在过去,但起码活过。

    20分钟前
  • Methy
  • 推荐
  • 七个殿堂级导演拍了五段不知所谓又略催眠的学生作品。杜琪峰以小见大,拍出了世事的无常,以及无法预料和阻挡的历史洪流。徐克最会整活,调侃谈笑间不失深度。杜琪峰>徐克,其他人并列倒数第一。

    23分钟前
  • 女神的秋裤
  • 还行
  • 戛纳2020片单→FIRST青年影展开幕片。也就看在几个很尊敬的导演面子上不送一星了。改名叫我和我的HK不香吗?也太对付事儿了吧,连故事都懒得编了吗?里面唯一用了点心的是林岭东的「迷路」(有个很有意思的幽灵叙事和档案影像的用法),但所有七部都缺乏打磨,真的连「我和我的」系列都不如。不是当年戛纳病急乱投医这片哪有机会啊。实话说,港片完了就让它完了吧,相见不如怀念。

    25分钟前
  • 胤祥
  • 较差
  • 洪金宝,你在拍学生作业?

    28分钟前
  • 不求上进的皮蛋
  • 还行
  • 徐老怪撒欢的玩,导演演员观众互相观察,互相觉得有病。杜sir的夺命金番外果然最犀利真的没看够。林岭东的温柔有意外到。谭家明的寓意蛮深,就是演员拉胯到频频想翻白眼【情怀命题,港片困境,也是渔村困境,似乎只有过去,看不到未来】

    33分钟前
  • 推荐
  • 是几位大导演对于香港的记忆、情感与爱,因为导演名会放在每部短片结尾,所以大概会猜下是谁的作品,不过风格和关注的点其实都还蛮有辨识度,或者叫导演标签吧。而这种标签刚好是这套短片集的魅力所以,是我们曾经喜欢这些导演的原因。如果个人选,最爱的或许是谭家明一段,很有旧味。

    37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 挺有意思,每位导演的个人情结、风格都很明显,一般都是片尾才出导演署名,不用等署名就能看出是谁拍的了。胶片感、复古美术和妆容让人一度有种看老港片的感觉,大部分导演都对过去显露出深情的怀念,尤其林岭东的发问,新的就一定是好的么?为什么一定要改旧的呢?只有徐老怪完全不恋旧,已经放飞在新的高科技时代里了……哈哈,人和人的心理年龄不一样。蛮喜欢杜琪峰的三段式金融风波,有短片体裁的机灵劲儿。可惜吴宇森导演退出了。

    40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还行
  • 气人乐队

    42分钟前
  • 无情羊咩头
  • 较差
  • 嗯,怎么不算《我和我的香港》呢

    43分钟前
  • 寒露微霜
  • 还行
  • 尽管有不同年代的限制,但撞题的还是有,三位都选择了“移民”有关的题材,两位都出现了同样仰拍视角的楼宇飞机等。短片的体例,迅速让老导演们变回学生,他们都不太习惯在这个时长内做出表达,各自堆砌不同的怀旧元素,剪辑和结构稍欠,显得匆匆忙忙,只能当成他们重回初心的短片习作了。更多的是真诚,有思念故人,有“去”与“留”的得失,有“归来”的乡愁,有“昙花一现”的美好,还有对香港“身份认同”的属性。

    46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较差
  • 第一档:杜琪峰、谭家明、徐克;第二档:许鞍华、林岭东;第三档:袁和平、洪金宝。在篇幅与命题作文的限制下,各位的发挥都有限,但杜、谭、徐仍然能在故事、寓意、结构上玩出花样而不只是贩卖情怀,不过整体其实还是很不错的

    51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推荐
  • 乍一看还以为学生毕业作品……洪金宝的《练功》,枯燥但真实。许鞍华的《校长》很私人,略伤感也略无聊。《别夜》当爱情片看矫情做作,当恐怖片看还有点意思。袁和平的《回归》中规中矩,但也仅限小打闹。杜琪峰的《遍地黄金》以小见大,造化弄人,个人的命运淹没在时代的洪流中。林岭东的《迷路》怀旧感伤,但也割裂,让人不明所以。最后许可的《深度对话》看似轻描淡写,嘲弄讥笑,但充满深意,让人思考。整体没有什么框架脉络,更没有主题,七拼八凑,各玩各的。代表香港,回照历史?不见得。

    53分钟前
  • 影探
  • 还行
  • 1950-2030,越活越苦的八十年。七个导演是不是商量好了,水平咱可以参差,但调子得唱齐了。

    56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还行
  • 师父的皮鞭抽打出留了疤不流泪的精神,校长的学费退回了昙花开无可追的时光。爱人记得别离的房间念过的诗,爷孙记得相聚的街头打过的架。一爿冰室菜单搅扰股号错失暴富梦,一间病房医生混作病号难辨真患者。香港的旧貌在与新颜交替,返回的人迷了路,分别的人失了魂,有人错过了机遇,有人分裂了心神。

    57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 期末考试议论文,杜琪峰满分答案,徐克写了小说,林岭东提前交卷,袁和平抄了背好的范文,谭家明新概念读多了,许鞍华保送了随便糊弄,洪金宝拿出了自己的小学日记。

    59分钟前
  • 鬼腳七
  • 还行
  • 本身担心被独行月球挤得很惨,看完两部觉得全院线都排月球算了,减少冤大头。p1知道是洪金宝不抱希望但看完很难不为浪费十三分钟的人生骂街;p2看完许鞍华字出来心凉一大半;p3演员颜值和演技出来默念没事还有一大半部;p4第一眼,又是功夫,好吧,知道杜琪峰徐克放后仨还行,但是你们真的写剧本了吗;p5之后大家的掌声让我明白前四块是真的很无语,我的提案我朋友糊弄我也不好说但我一定好好做;p6剧本没丢剪辑师丢了;p7徐老怪真的谢谢你,年轻的思维好珍贵,您自己把这段放网络还能小出圈。今年怀念港风港乐之气盛行,但看看金像获奖名单,会想起披哥大湾区的摆烂,浪费胶片和浪费情怀都很气人。(ps观众看完会知道我和我的家乡、我和我的父辈的好)

    60分钟前
  • Damaged Goods
  • 较差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