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爱尔兰,就会想起大片的绿色,而《夏日细语》这个中文译名也让人在脑海中对这部影片有了一定的想象。夏日是青翠的万物生长的炎热季节,而细语二字又让人联想到静谧的氛围。实际上,这部电影也确实如名字所透露的,是一部节奏平缓,带着夏日清新氛围的叙事片。“细语”与原片名A Quiet Girl相呼应,暗指电影的主角,安静乖巧的九岁女孩凯特。
整部电影如同缓缓剥开洋葱一样,刚开始故事缓缓展开,主角没有太多自我表达,更多是通过旁人的话语来刻画她的形象与处境。她在校园中格格不入,被人觉得是古怪的;在家中过分安静,藏在草丛中让家人找不到她在哪里。父亲当着她的面对外人说她是个四处游荡的人,而因为家中姐妹众多,母亲又即将生产,只能将她送走。
她被父亲开车送到远方亲戚家里,出乎意料地,这对夫妻对她十分友善,细心照料她。电影中用了许多篇幅描绘他们的生活场景。女主人艾琳给她洗澡、梳头发,带着她到井边打水,教她做家务。男主人肖恩一开始稍显生疏,有些抗拒和她独处,后来却载着她到镇上买衣服,带她一起喂奶牛,两人变得亲昵。电影用一个又一个的镜头不疾不徐地展示了爱尔兰乡村的自然风景和生活方式:绵延的绿色草场和湛蓝的天空;一户人挤牛奶、种土豆、做红醋栗果酱,自给自足;邻里间相互帮助,淳朴友善。
片中的对话不多,更多是由事件而推动的。但是在这种静默的氛围中,导演用一些细微的举动来衬托两夫妇对凯特的宠爱。艾琳看到凯特尿床后,没有指出来,反而是说旧床垫容易潮湿,给凯特换上了新的床垫。肖恩因为凯特乱跑不小心朝她发了脾气,第二天在厨房里,两人独处时,他默默地在凯特旁边放在一块奶油饼干便走出了厨房。看到这里,电影院中的观众都会心一笑,虽然有些别扭,但是这是肖恩表达歉意的方式,凯特也意识到了,把饼干小心地收进口袋里。
在两人的悉心照料和呵护下,凯特慢慢有了变化。艾琳看出她气色变好了,说她其实只是需要被照顾。每天早晨,肖恩会让她从家门口跑到车道旁的邮箱去拿邮件,并拿表给她计算时间。镜头跟着女孩移动,特写是她跑起来时的正脸,凯特的头发随着步伐左右摆动,阳光打在她的脸上,她看起来充满了活力。镜头又顺着女孩的视线上升,看向道路上空参天大树的枝叶,那绿意盎然的生机,似乎映衬着女孩内心的转变。她变得更加快乐,更有自信,话也逐渐多了起来。
故事的转折发生在一场葬礼上。凯特从参加葬礼的一位妇人口中得知,两夫妇此前因为一场意外失去了儿子,而自己之前一个月穿的旧衣服正属于这个去世的孩子。当艾琳看出她的不对劲,问那位妇人和她说了什么时,她沮丧地说出这件事。这里,影片气氛一下子降到了最低点,艾琳捂着脸哭泣,回到家后也径直回到房间里休息。凯特看上去有些不知所措,而肖恩把她带到海边,与她谈心,让她不要误会艾琳,她本是好意收留凯特。
这件事情过后,女孩仿佛填补了家中那个孩子的空缺,与两夫妻的关系更加亲密。电影的其中一个画面里,她和肖恩在客厅里看电影,昏暗的灯光里她困得睡着了,歪着头靠在肖恩肩上,在舒适的沙发中陷入了恬静的梦境,一点也没有作为客人的拘谨,倒像是在自己家中一样自在。我的眼睛一下子湿润了。无声镜头的画面力量不属于有声。
洋葱一瓣接着一瓣被剥开,情绪也慢慢堆积。时间来到了这个夏日假期的末尾,凯特的母亲来信,让她要回家为开学做准备。凯特知道这个消息后没有多说,只是小声地问了一句,“我一定要回去吗?”,声音轻得像是在叹息。两夫妇没有说出不舍的话,只是用一个全景镜头拍了肖恩站在凯特房间中的画面,傍晚的阳光勾勒出他的轮廓,他看着窗外静默无言,背影却透着几分落寞。
就在观众以为电影就要这样结束,凯特不得不回到自己家庭中时,故事突起一个小波澜。凯特即将离开的那个早上,肖恩去领居家帮忙母牛生产,艾琳临时顶替他喂奶牛,只剩下凯特一人坐在厨房中吃早餐。而她想起艾琳走之前说自己要打水,便拿起空水桶一人去井边。这里让人想起此前她的父亲向两夫妇抱怨道,这孩子胃口大,吃得多却不会说一句感谢的话。其实她懂得感恩,只是她不擅长用言语表达。而对一个常年不被重视和疼爱的小女孩来说,也不存在那么一个被倾听和关注的时刻,让她表达自己的感谢。
故事在这里突然变得有些惊悚,凯特一人离开的画面让人想起那个独自玩耍时溺亡的小男孩。而农场里的艾琳似乎也想到什么,转身回到房子里去找凯特。她找了一圈找不到人,急得往外跑。幸运的是,凯特没有出事,只是一身湿淋淋地走了回来。
随着波折过去,凯特最后还是被送回了家中。这里,场景转换到凯特家中,阴暗狭窄的饭厅与之前艾琳家中明亮宽敞的厨房形成明显对比,导演用明暗对比的镜头语言衬托出着两个家庭截然不同的氛围,一处和谐温暖,一处压抑凝重。两对夫妇的话语也反映了凯特在两处所受到的不同待遇。父母询问凯特有没有带来什么困扰和麻烦,艾琳和肖恩则说她乖巧懂事,欢迎她随时回去住。这种反差也让观看者更加对凯特感到怜惜,惋惜和抗拒即将到来的分别。
艾琳和肖恩道别后开车离去,凯特则跟了出去,在大门口站了片刻,此时我的心和她一样揪着,真希望她能够一起离开。下一刻,凯特拔腿追了出去,她在车道上奔跑着,一如她取信时在林荫大道上奔跑着,镜头切到她尚且崭新的夏日回忆,艾琳温柔地摸着她的脸庞、艾琳给她洗澡、肖恩失落的背影,洋葱剥开了,情绪渐渐沸腾,到达高潮。她一把冲到肖恩面前,肖恩也把她紧紧搂住。抬眼望去,她的亲生父亲追了过来。凯特喊着,爸爸,似乎是在喊远处追来的父亲。下一秒,她重新把头埋进肖恩的肩膀,又喊了声,爸爸。全片就此剧中。
这个结尾非常巧妙,两声爸爸把亲生父亲和不是父亲、胜过父亲的肖恩做了对比。一位虽有血缘关系却将她视为累赘,随意送去寄养,言辞中多有辱骂;一位原是陌生人,从最初的冷淡抗拒到后来的耐心呵护,小心宠爱,一点点建立起亲密的关系。故事在这里结束,留下开放结局,不知道最后凯特是否跟着艾琳和肖恩离开,还是只能留在原生父母身边,但是起码她开始懂得,带着爱意的家庭氛围应该是怎样的。
整个故事画面唯美,情感细腻。小女孩的表演很出彩,在人物特写镜头中,她细微的神情和动作被放大,弥补了语言的缺失;景物的空镜则营造着安静的氛围,配合缓慢的叙事节奏,帮助情感逐层堆叠。但是个别空镜显得有些冗余,比如有个倒水的镜头倒了两三秒,如果删去可能整体叙事节奏更流畅。
虽然人物对白不多,但是有对白的片段富有趣味,三言两语把人物性格刻画了出来,也交代了故事背景和发展。比如那位葬礼上多话的妇人,机关枪似的向凯特打探艾琳家的秘密,她的多言倒衬托出了凯特“不爱说闲话”的善良和质朴,正如肖恩说的,如果大家都能像凯特一样只说该说的话就好了。这讽刺的话语让影院中的大家笑出声来。
作为银幕首作,导演对影片整体风格和情感的把控能力不俗,故事讲述得有头有尾,偶有惊喜片段,期待他接下来的长片作品。
其实故事很简单,主角是一个缺爱女孩与失去孩子的一对夫妻,是一个他们互相治愈的故事。缺爱小女孩家里有很多的孩子,刚刚又生了一个小弟弟。但是他们夫妻两个一看就是本身有很大问题存在的,可能他们都不爱彼此,生那么多也没有照顾好他们。影片开始做了很多的铺垫,比如小女孩一个人躺在草丛里,尿床,读课文读不出来,拿别人的牛奶喝,从台阶上跳下去腿摔青了,衣服和鞋子都很脏,从这些细节看得出来她的父母对她的关注非常少,是教育与爱的缺失。在被寄养之后,她终于有了干净的衣服和新的鞋子,巧克力冰激凌和热热的洗澡水,家人的拥抱和体贴关怀,这成了她寄予希望的地方。可有一扇门,隔断了她的失望和希望,她试图用力跑,不再回到她的初始状态,那个让人喘不上气的原生家庭
这是一个安静的故事,就如同他本来的名字《安静的女孩》。8岁的Cáit是个安静的女孩,不太合群,不会表达,遭遇了任何意外和语言的攻击都只会逃跑。也因此当妈妈要生育弟弟的时候她被送到了一个远房的姨妈家里。姨妈的温柔和体贴逐渐影响了Cáit,她渐渐不再害怕,找到了一些乐趣。姨夫也在慢慢接纳她,甚至买了新裙子给她,也因此她触及到了这个家庭的秘密。夏天即将结束,开学前Cáit回到了自己的家,在姨妈和姨夫离开前,她叫出了心中的一声爸爸。
太细腻了。
这是我看完之后抹着眼泪想到的唯一的词汇,也是欧洲电影常常会让我叹服的部分。一个在大多数人眼里会被忽略的内向的孩子,只是一个夏天感受到的爱,关注,和温暖,也许在很多人的漫长人生里根本不值一提,也谈不上对她人生的改变,她或许还是会一直因为寡言被议论被忽略,但这颗爱的种子就是在这个夏天被埋下的,它被抓到,讲述,呈现。
很少的台词,4:3的画幅,每一个镜头都像画一样的光影,家里昏暗的光线和姨妈家暖黄色的一切,导演美术摄影一起讲这一点点的情感描绘的细腻细腻再细腻,让它渗透进心里,让观众去共情了一个沉默的8岁女孩的一切,这是多么难得又多么成功的作品。
无数的细节透露着爱的流动,那一次又一次的奔跑,一次又一次的牵手,共同做的家务和农活,井里照出的笑脸,代表原谅的小马卡龙,代表接纳的故事书和旧衣服…那些陪伴和在沉默中表达的关爱链接了这三个人,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和家庭不是吗?没有家庭会不面对困境和失去,在这个过程中都在学习着原谅和接纳,而这个意外的夏天我想带给他们三个人的远不止于此。
我爱每一个温柔的表达和细腻的镜头,我爱每一个在细小生活中被积累的美丽和爱意,我爱沉默中从眼神中流露的情感,我爱这个并不靠血缘维系爱的家庭。
希望每个人都能拥有自己的爱的夏天。
心是刚刚拥有彩色的底片晕晕、暗暗的像梦中不小心就变回黑白那种——〈照相术〉
那是一个短暂的夏天,又轻又重的溽暑。 轻的是,孤单的女孩,终于能够放下疲惫; 重的是,爱与道别往往紧密相连。 深受国际肯定、入围本届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的爱尔兰作品《夏日悄悄话》,单就结构来说,格局甚小,十分私密,却能以诗意的手法,徐徐勾勒一段令人动容、共感的家庭故事。 所谓灵光熠熠的演出,不仅让人沉醉,更让人在欣慰与心碎之间摆荡。
*以下涉及剧情描述,请斟酌阅读
聚焦故事,作为《夏日悄悄话》主角的凯特,不擅言词,就连照着老师的指令朗读课文,都可能讲得支离破碎,遑论向亲友表达内心的徬徨与无助。 于是,字句之间的停顿,恰巧作为丈量的尺度,停得越久,那一份架空生命的苍白感也就越滋润。
甚者,久而久之,停顿变为沉默,一夜一吋,不被理解的寂寞,成了无所不在的孤寂,导致凯特即便身处在喧嚣的家庭,依然像是困在一座遭到遗忘的废墟里,仅剩挫折、沮丧还在低回不已。
幸运的是,凯特的人生,并未因此停摆。 她的童年,更也不用花费一生来治愈,仅需一个温暖的夏天,即能牢牢扎根。 随着寄养决定尘埃落地,前往姨父母家的路途中,后座的凯特侧着脸,瞇着眼,微微仰视窗外,和煦的阳光,正好轻巧掠过脸庞,预示着希望就要降临。
尔后,《夏日悄悄话》的色彩,逐渐开始鲜活——原来,阳光真能驱赶阴霾。 到头来,电影不过是翻转车内景象,就大大赋予作品能动感,非但揭示未来的走向,同时亦以温柔接住角色,而这一份美学意识,从头贯彻到尾,促使作品轻盈、克制,但又掷地有声,短短九十分多分钟,可谓富含深邃的情感关怀。
承前所述,剧情推展的过程,《夏日悄悄话》安排了数种比对情节,以便引领观众体会家庭对于孩子的影响力,其中,最为明显的差异正是宽裕与否。 凯特的原生家庭不仅拥挤,更也十分匮乏,除了物质上的贫困,还有精神层面的忽视。 嗜赌成瘾的父亲不说,濒临崩垮的母亲照样没有余裕,分神照顾「特别」安静的小女儿。
是故,凯特的沉默,实非无话可说,亦不是由于功能障碍,而是因为原生家庭实在太过贫瘠,没有余力再腾出空间去等待那些沉默发酵、成形。 所以,凯特的早熟,也不仅是天生体贴,更源于无所依靠,必须学会察言观色,甚至早早懂得保守秘密,以免遭到驱离、厌弃。 很遗憾,透过凯特的故事,可以发现,孩子的幸福来自于父母,但孩子的悲伤,一样来自于父母。
另外,正如《亲爱的童伴》所阐明「秘密之所以会是秘密,无关隐藏,重点在于无人可说」,只好尘封心底。 也因此,秘密总是伴随着孤单,让人感到凄凉,甚至疏离。 以此来说,姨父姨母跟亲生父母的差异,除了接纳女孩的缄默之外,亦还有分享秘密这一点。 以此足见,《夏日悄悄话》立体化家人的意义,不仅在于亲密,更因为信任彼此才能成立,互相明白对方不会让自己坠地,进而愿意选择倾诉。
只不过,就算姨父姨母能够给出足够的爱,看似相较富足的人生,背后同样藏着独特的伤痛,甚至是难以透过金钱估量的失落:失去孩子,失去前进的动力。 由此可知,不仅凯特的生活近乎停摆,姨父姨母亦是,各自都背负着愁绪蹒跚前行,直到遇见了彼此,才终于得到喘息以及救赎的可能性。 心底那一份萎靡,更因为日渐缤纷的生活细节,一天天越来越饱满。
当然,在生根之前,还得先落地,一步步将爱融入日常,踏着影子在森林中漫步,无论是一起畜牧也好,一起提水也罢,皆都因为朴实,所以显得尤其珍贵。 至此,曾经因为创伤而覆满裂痕的灵魂,得以因为靠近,开启修复的旅程,然后再从厚实的拥抱中,进一步找到笃定的依据。
来到尾声,电影特意让女孩迎着阳光奔向景框之外,可说是巧妙点明:脱框的幸福,虽非世俗价值能够捕捉,却仍旧具备撼动生命的力度。
总体来说,《夏日悄悄话》的叙事姿态,柔软且纤细,犹如波光粼粼的湖畔一般,表面看似静谧,却能卷起一波波情绪涟漪。 是故,即便《夏日悄悄话》表现手法内敛、低调,依然还是保有一定的通俗性,借此避免诗意沦于炫技,一帧一景,皆都冉冉呼应女孩的内心。 甚者,就是因为懂得沉默,最后两声爹地,才能层次分明,一是代表恐惧,二则代表一生的追寻:拥有被爱的权利。
好喜欢这些画面啊
很安静很有力量
喜欢电影里的奔跑
树下的阳光穿梭
死亡的安详
牛奶的探讨
男人不值得
她在原声家里像黑矮星一样存在
却对他们俩来说是太阳般的温暖
-
偷喝同学牛奶🥛
妈妈不让我晚上喝牛奶🥛
为什么我们不喝奶粉让牛宝宝们喝鲜奶呢🥛
餐桌上有牛奶又有橙汁
她收到了爱与关怀
被很好的照顾后
她也从黑暗中跑出来
拥抱属于她的光茫
好的电影总是让人浮想联翩,勾连起人最美好的回忆。这是一部温柔的电影,9岁女孩,夏日乡村,从在原生家庭不被待见,来到寄养家庭,被温柔以待,导演的镜头流露出深情,缓慢,触动了属于所有人心底的一抹美好的忧伤。从小说到电影文本,夏日细语,恰如片名,温柔且忧伤。
这让我想起一个小孩,人们都叫他鹏娃,至于他的真名,早已忘却了,他寄养在我们村,舅舅家,父母都去外地打工了,其实他们家就在隔壁村,小时候总感觉他是一个独特的存在,看完本片,我才似乎走进了他的世界,一个留守儿童,被遗弃,被遮蔽的小小世界。
这也让我想起自己的乡村生活,我们拥有广阔的田野和天地,也拥有紧巴巴的日子,小时候,我问爸,为什么不去外面打工,爸爸说,不想让我和弟弟成为留守儿童,可是我总觉得守着几亩薄田日子总是过的紧巴巴的。如果打工,也许我们的家庭就是另外一副光景了。
一个安静却十分有力量的故事。看到结尾我爆哭……有人对爱视若无睹,有人的爱却无处寄托。
安静而让人舒适的电影,很常见探讨原生家庭问题的简单故事,但进入另一个家庭的过程和感情表达是可以让人共情的,其实也是互相成就的故事,善良的心意,难解的心结。我一直以为爱尔兰也讲英语···
安静即自卑、怯懦和无助。往往是最操蛋的父母生最多的孩子。[B+]
十号线换五号线 金鸡百花好久不见/临场社恐近乡情怯片尾鼓掌映后交流真chill 为细腻沉静的夏天感动 做一个幸福的影迷不太舒适的点在于 以个例掩盖阶级之意象和国别之隐喻及其不可逾越 又或者是我太激烈爱多想 见山水便只醉心山水好了
在被寄养之后,她终于有了干净的衣服和新的鞋子,巧克力冰激凌和热热的洗澡水,家人的拥抱和体贴关怀,这成了她寄予希望的地方。可有一扇门,隔断了她的失望和希望,她试图用力跑,不再回到她的初始状态,那个让人喘不上气的原生家庭 ……
摄影十分突出——导演把整部电影近乎“偏执”的交付给大光圈浅景深,营造出似梦似幻的氛围感,工整,精致,宁谧,沉默;从一开始的略显隔膜,至结尾时的心灵交融,不善言辞的老与小,慰藉了彼此敏感的隐痛,成为真正的“一家人”;短暂沁凉的夏日,润物无声的爱意,到秋天已蔚然长成。// PS. 虽然风格迥异,但我直觉联想起[冬冬的假期],真是治愈的好电影啊!
柏林水晶熊奖,女孩版“狗脸的岁月”——同样是年代叙事,同样是从陌生人那里感受亲情。女孩很安静,导演拍得也很安静,克制而又真诚的感情。PS爱尔兰英语真是我的噩梦惹...
女孩怯怯的声音,像树荫下的泉水,萦绕在这部简约、细腻、安静的电影之中,考究的构图(大量利用门的构图)和怡人的日常景物,让观影过程非常舒适,尽管关于儿童视角选的角度,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但这部淡雅的片子,在追求刺激的当今电影世界中,显得分外难得。这当然得益于原小说《寄养》(克莱尔吉根),结尾的“爸爸”和《小偷家族》的那句“爸爸”,简直不谋而合。在不断强调“个性”的潮流之中,人类共通的情感显得如此隽永。淡中显味,清而不寡,平中出奇,境界高远。一个普通人的普通故事,在任何国家都不会不过审的故事,值得静下心来,去看一看这部,清淡却会让你感动到恰到好处的电影。
#72nd Berlinale# EFM online-VOD, Generation Kplus-水晶熊特别表扬+国际评审团奖。怀旧的时代气氛和农场的劳动,温情及“牵绊”的建立。
【HKIFF46】她奔跑着舍不得他们离开,那段日子是女孩最幸福的时光
电影以一种缓慢而冥想的节奏拍摄,慢慢地将你拉进女孩的世界。小演员非常棒,她在片中几乎不说话,可通过面部表情和眼睛,观众深知她此时此刻的感受。电影不是关于情节和事件的,你必须感受它的节奏和韵律,并与电影同步,最重要的还是情感,它也不是表现出来的,而是隐藏着的。
把某种原生家庭的苦痛陈述得异常温和细腻,但也少了一点控诉的力道。是一部需要沉下心来感受的电影。
留下她吧。
可以说毫不相干,但结尾让我想起了《放牛班的春天》,家里最不起眼的那个在陌生人眼里竟成了瑰宝,安静的女孩并非在哪都安静的不想说话,最后那声爸爸太戳心了。
原生家庭没能感受到的却在陌生的家园中明白了,有爱的家才是家,有爱的父母才是父母,虽然是失去了才知道珍惜,但是结尾一场简单的奔跑足以触动心灵,小孩能懂得谁在爱她,我们也该知道。
6.5/10。静谧而舒适,让人毫无负担看完的电影,适合夏日午后沐浴阳光观看。导演处女作完成度很高,知道了隐去与呼应。是枝裕和在他的电影中不断强调亲情并非血缘,《夏日细语》有其形而无其神,最后的分离高潮需要更多的细节和铺垫。
今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五部之一,爱尔兰导演处女作。又是一个像另一部提名电影《亲密》一样,是描写一9岁女孩的童年生活故事,单纯、细致,有力。数字技术取代胶片后最大的好处是解放了演员,给了导演拍摄的极大自由,不用再为了省胶片、打灯弥补感光度、对焦点等原因而分切镜头,去跳拍、断拍、棚内拍、单机拍等等,可以像本片这样自如、长久地去扑捉9岁儿童演员的自然表现,这在胶片时期是非常难办到的。本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我估计是“西线无战事”和“亲密”之中一个获奖。
喝井水不长痘是她的秘密,深夜被褥潮湿是我的秘密,穿着去世男孩衣服是这个家的秘密。我记得推销奖券的男人,也记得那一小块夹心饼干。记得海滩上马厩的门,也记得月光下为我系好的纽扣。记得制作的红醋栗果酱,也记得洗澡时给我脚趾搓掉的泥。在我练习奔跑被男孩追上之前,请让我追上这将逝去的夏天。
看哭了,仿佛又看到了一些自己的影子。导演最会拍片子了,懂得在观众最想看到的情节的地方和观众说拜拜。凯特会回到原生家庭还是和约恩艾琳一起离开不得而知,没有理想的十全十美,只有一些对现实未知的留白。凯特妹妹演的真的很好,回避怯懦到一些勇敢表达的变化,每一个眼神都恰到好处,约恩夫妇也是理想型父母了,这样一个阳光且美好的family,凯特和约恩艾琳都是值得的。那就让我梦一下,最后一幕是双向奔赴吧。
多了太多成年人的感情投射,导致完全看不见所谓“孩童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