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活在迷離境界下的脫韁野馬
實在是奇葩電影,可能導演本身是一個影評人和劇作家,實在看過很多電影也有很多想法在內,但執行起上來不知是budget問題還是經驗不夠,變成為一套眼高手低之作,很多不明所以的鏡頭或片段,你覺得剛好找著想說什麼但一下子又飛到了另一處,非常迷離,後段更加是瘋狂的connection,像是在看雷雨的感覺,導演很落力將台灣問題一一呈現,但併砌出來的東西實在是太超現實,還有很多梗或段落,完全是過時及生硬,還有對焦光暗音軌的失控,整片尤如觀看志在必得的新手騎師應付一隻脫韁野馬的有趣
2 ) 觀影心得:廢到笑的台灣奇片
先來說廢到笑的技術層面問題。
本片最廢也是最有梗的地方就是他在所有可以出問題的地方都出了問題,而在整部片都是問題的狀況下,演員竟然還能百分之百認真投入絕對是反差萌的最高境界。
凌亂到無法輕易解釋的「劇情」,雖然看起來好像很順,但是支線故事插入的地方真的超怪而且劇情真的是朝超級八點檔的方向發展,而在這麼“有梗”的故事情節中,演員竟然還能照常發揮,這不笑真的對不起演員。
另外,「演員」的安排也是非常的趣味,整個故事有Tony可以沒Tony也可以,但是Tony卻是整部戲最上鏡的演員,讓人不得不為Tony偷流一滴眼淚;然後是一句台詞都沒有卻超搶鏡的“吊扇”,讓我忽然悟出了“吊扇精神”:無論你是明星是凡人甚至是邊緣人,你都要相信自己存在的意義,只要你存在這個世界上就一定有被關注的價值,「士農工商各司其職」你懂的,無論如何你都是有價值的,就連只是轉呀轉的吊扇都有其存在的意義;最後是我超愛的「大麥町犬」,全片最重要的片段是一個長達10多分鐘的長鏡頭,這個鏡頭裡不偏不倚剛剛好塞了8個人+1隻狗,這麼重要卻擁擠的鏡頭中大麥町犬就是坐在了最上鏡的Tony旁邊,而且還給他3次的表演機會,你說這樣的戲份安排是不是趣味十足!
然後是我整場最受不了的「收音」,完全沒有在給你客氣的連環境音也全部收進來,演員還不用開口,環境音先告訴你“演員要講話囉”;還有有些時候,因為環境聲音實在太熱鬧,導致演員的聲音小到只能看字幕,如果前面有一顆爆炸頭那你就會錯過那句台詞的程度。
這個部分真的讓我從頭到尾和旁邊的朋友討論超久,不過我還是從頭到尾都很專注喔,沒有一刻忘記他收音很爛的這件事。
「燈光」打的位置總是很怪這件事,就放他一馬,因為總是有比燈光慘的事,例如Tony顏值很高可是卻不被重視這件事。
還有總是非常搶鏡又讓人出戲的「背景音樂」真的超好笑,都是你超熟悉的罐頭效果音喔!而且永遠出現在不該出現的地方!
「攝影」(我已經不想說運鏡了,他沒有要運的意思)也是廢到讓我笑到爆的部分,也讓爺爺和小三之間的飲料之爭更顯得記憶深刻,總之你記得,拍城市的故事卻不知道怎麼轉場的話,就放城市的街景,如果覺得太多城市街景,那你把鏡頭zoom in 只take人的腳或輪胎可以多些變化,如果想來點浪漫的感覺,失焦會是不錯的處理手法,當你覺得以上招數都太老套,那不妨試試瘋狂旋轉的運鏡手法,絕對讓觀眾印象深刻,搭配瘋狂旋轉鏡頭就連西門町附近到底有沒有飲料店這件事都可以一直讓你惦記著。
而把這一切比八點檔還要八點檔的東西弄成一部電影就要多虧「神剪接」了!
他永遠在最不會出錯的地方,剪入一段超級神奇又無關緊要到極致的片段,而且還能讓你印象超級深刻喔!
像是本片的最佳無台詞演員—吊扇,只是在那邊要轉不轉的吊扇依靠“神剪接”讓你印象深刻,甚至還能讓人領悟“吊扇精神”是多麼的可貴。
還有像是「你那邊幾點」的無關緊要三位純天然熟女素人演員,也讓我好喜歡,甚至又讓我領悟了“熟女精神”:不管你幾歲,你都要相信自己,不需要在意別人、迎合別人、為別人調整自己,反正結果都是差不多的,都是5點多。
講了那麼多,這部廢到爛廢到笑廢到無可救藥的電影還是值得一看的!
除了影廳中本片奇特的「觀眾反應」真的此生一定要體驗過一次之外,也可以讓你重新思考究竟何謂電影、電影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我必須說,這部電影的觀影經驗真的是截至目前為止數一數二好的,全場一起笑、一起罵的感覺實在很有趣,你可以大膽地狂笑、大膽地跺腳、大膽地嗑爆米花、大膽地討論、大膽地質疑、大膽地罵,這是在一般電影裡甚至是影展中都沒有辦法體驗的,光是這樣的觀影經驗我就覺得此生體驗一次足矣!
但除此之外,電影存在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從一開始純粹的娛樂性質到現在我們終於把電影視為一種正事的時候,沒有任何技術的《台北物語》卻一反常態的奪下本年度討論度最高的電影,但光是高度的娛樂性就已經值回票價了,那試問喜劇片是否有其存在的價值?
先不論光是畫面就能讓人很享受的藝術電影、或是縝密的劇情安排的劇情片、還有精密的動作設計的動作片,就簡單的來討論喜劇片就好;可能我看的電影不夠多,但目前為止我真的沒有看過一部喜劇電影讓我笑得比看《台北物語》還要誇張、心情還能轉微低潮到亢奮,甚至許多時候在電影院看喜劇電影的時候,你只能乾乾的笑因為劇情只有幾段好笑、或是你只能偷偷的笑因為你會害怕影響到別人,那這時候喜劇電影存在的意義似乎很薄弱。
反觀《台北物語》他是一部想要很認真的電影,卻弄拙成巧的讓觀眾有了一個非常奇異且難忘的觀影經驗,我相信這是沒有參加過影展的觀眾未曾體驗過的,就算是常跑影展的朋友也很少擁有過如此萬眾一心的經驗吧(我假設他是比《洛基恐怖秀》再稍微不瘋狂一點的經驗),那相較之下喜劇片都不喜劇了。
何謂電影?電影對你來說的意義是什麼?
無論你的答案會是什麼,無非都是一種享受的過程吧,我們享受在平凡無味的24小時中穿插獨特的2個小時,好讓我們能去短暫的冒險;而我覺得《台北物語》給了我一個非常特別甚至是獨一無二的觀影經驗,我第一次能看著一群莫名其妙的人演著莫名其妙的故事,然後笑到翻笑到肚疼笑到下巴抽筋,無論這部電影究竟是好是壞甚至可能是很爛,對我來說他就是一部電影、他幫我開拓我忍耐的極限、他幫我在我也許此生都不會駐足的電影類型中立了全新的里程碑、他給予我一個也許我此生再也無法再次體驗的觀影經驗,就算我把他說的一無是處,可是那隻大麥町的演技就足夠說服我了。
3 ) 《台北物語》:我們去電影院是為了什麼?
2017.05.29 台北。喜滿客京華影城
粽子節沒回家,這段連假便在台北城裡晃遊,上了妖山看說一個伊底帕斯的故事、在水源感受愛在愛滋蔓延時、在中正廟聽完整齣艾茵蘭德阿姨的四小時傳教話癆全集。歷經這些嚴肅劇場的地獄後,原本只是想輕鬆看個電影,但《台北物語》帶給我的震撼與感動過於強大,故為文紀念。
這一週,有一部被譽為台灣本土cult film的神片誕生。從精美宣傳海報首度露出到憑著口碑與考碑發酵,台北「文青」圈裡颳起十七級風,大家都想知道究竟是怎樣的奇片,能夠如此逆風高灰。於是我今早拚命起床只為了到京華城,趕上早上十點半的早場電影,這是《台北物語》上映至今以來的最大廳,我只能說是奇蹟。上一部我印象裡口碑發酵一直加場的電影還是湯姆哈迪主演的《勇者無敵》。
先說《台北物語》這部片帶給我的感動,是重新思考為何要「去電影院」看電影?甫落幕的第七十屆坎城,與NETFLIX的爭議才引發一陣究竟觀影的未來會如何的激辯;但就在此刻,這部國產電影證明了就算線上串流看似即將主宰閱聽人的視聽習慣,電影院空間的魅力仍是無庸置疑的存在。我不算影癡,不像那些一年進電影院看百來場電影的友人,我走進電影院都不是為了好萊塢的聲光效果奇觀,而是難得的集體觀影經驗(奇幻影展的狂歡場、K歌場、跨夜場之類的)。比起電影院我更偏好進劇場,畢竟戲劇與電影本質上不同在於「無可取代的當下」。因此這部電影的觀賞經驗給我感動正是它讓我在電影院裡感受到劇場性,跟我同一場看電影的觀眾在我的記憶裡也是無可取代的。如果說因為《阿飛正傳》裡張國榮和張曼玉所以我們都會記得一九六零年四月十六號下午三點之前的一分鐘,那正是這一群和我一起看電影的人讓我記住二零一七年五月二十九日早上十點半開始的兩個小時。一個被儀式化的黑暗空間裡,所有觀眾帶著朝聖的心,看著銀幕上的一切,眾人共感,一起狂歡。
這部片的「好」正在於它的糟。我認為這部電影的正確觀賞方式乃要先被網路上的劇情解析跟評論雷完一輪後,再去電影院看這部曠世奇作。必須得先知道這部片的爛,才能與其他觀眾一起嗨。整場電影看下來就像參加一場嘉年華,是巴赫汀(Mikhail Bakhtin)筆下的狂歡節,觀眾們大笑尖叫反轉了空間裡銀幕上的電影與看電影的人之間的關係。而我看完電影的遺憾是,電影院裡的笑聲大到害我沒聽見那神來好幾筆的狗叫聲!
但為什麼是《台北物語》,爛片那麼多卻只有這部不是爛到破口大罵,而是爛到花枝亂顫。這部電影很明顯要表達一些批判的觀點以及展示繁複的劇情結構,然後華麗麗的失敗了。諷刺在於編導黃英雄的身分與資歷,這樣的前輩卻交出連學生作品都不如的東西,荒謬到超乎想像。甚至能說黃英雄創作來批判當代政治的這部作品,本身就是要被獻祭置於更大的世代差距脈絡底下成為被批判的對象(一種計中計中計的感覺啦)。此際面對的是世代價值的巨大斷裂,掌握話語權的人可以花錢製作精裝的空洞,魯蛇如我們這一輩苦悶到連大笑也淪落到被視為一種反抗的姿態。
獨立音樂界的勸世宗親會擬仿長輩圖美學而走紅,如今觀眾等來一部真正的長輩圖電影。太值得讓我們進電影院大笑了,畢竟電影院是個躲避現實做夢的地方,厭世嘉年華一點也不尷尬。讓我們笑完獲得力量好繼續面對這個空洞的世界。
05.31追伸:
此篇文中提到這部電影給我的感動在其劇場性,這讓我想到前陣子TIFA凱蒂米契爾的《茱莉小姐》。
兩者的相同之處都是讓觀眾看見了「影像作為方法」以及「作影像的方法」。只是一個是以所有環節都爛到笑的方式提醒著我們電影製作過程中的各司其職,幕後工作人員因為呈現在銀幕上的一切都彷彿不存在而提醒我們,他們存在之必要(真的有後製嗎?有調光嗎?有混音嗎?有剪接嗎?)。另一則是以絕對精準的場面調度展現劇場表演當下與拍電影當下的同步性,即時的剪接、特寫、擬音、燈光轉換、攝影機切換、角色走位,實現在劇場裡同步拍電影的奇觀(七十分鐘的舞台劇等於七十分鐘的電影)。這兩部作品使用絕對相反的方式,包括技術執行層面上的天差地別以及劇場與電影的本質交纏,讓我們對於劇場與電影都有能更進一步質疑與解構的可能。
此外,這兩部作品還有一個相同之處是都引起嚴肅觀眾的批評,嚴肅的電影評論認為《台北物語》糟糕到引發熱潮是品味的毀滅國片的沈淪,嚴肅的戲劇學者則聲稱戲劇已死,茱莉小姐被舞台上的攝影機射殺而亡。(雖然劇場圈總是自認為優於電影圈但這裡可以看見一個很現實的現實,劇場比起電影小眾了不知多少倍,網路上的評論數完全是不同量級。光我部落格單篇點閱電影心得往往是戲劇心得的十倍以上,醜哭。)這些嚴肅的憤怒的評論對我這樣一個花錢消費的觀眾來說,發現了原來我這麼偉大,參與了中華民國又滅亡啦的各種變體版本。如果要在高端品味與壞品味之間選擇,當個拉低平均的人怎麼想都比較有趣,只看那些人森七七你品味低劣的姿態也值啊。
當我們看《茱莉小姐》,觀眾是在戲劇院見證一齣電影的完成,《台北物語》觀眾則在電影院體驗一齣浸沒式劇場(Immersive Theater)。兩者都超越了本身既有的類型框架,不過後者由觀眾自發參與的顛覆潛能比起前者刻意為之的效果更具有創造性。而且電影永恆的特性使得「觀看《台北物語》」此一行動而生的劇場可以隨著每一次的電影播放跟不同的觀眾組成而重生。(劇場不要再自視甚高啦!)
http://littleursaminors.blogspot.tw/2017/05/blog-post_29.html 4 ) 太多人物出现在同一场合,然后太多线索在同时碰撞,导演想的太多,但是控制不住啊。
太多人物出现在同一场合,然后太多线索在同时碰撞,导演想的太多,但是控制不住啊。太多人物出现在同一场合,然后太多线索在同时碰撞,导演想的太多,但是控制不住啊。太多人物出现在同一场合,然后太多线索在同时碰撞,导演想的太多,但是控制不住啊。太多人物出现在同一场合,然后太多线索在同时碰撞,导演想的太多,但是控制不住啊。
5 ) 关于你为什么一定要看《台北物语》
1. 小成本的黑马逆袭
电影制片是台北当地药商,没有任何电影拍摄经验。据估计电影成本约为100万新台币(23万人民币),其中因为导演坚持不租借器材,所以其中50万成本被用来购买摄影器材。
台北开画当天仅售出11张电影票,然而由于后期口碑发酵,影迷纷纷涌入影院,电影也从台北限定放映转战台南、高雄,本省人和外省人在真正伟大的电影佳作前握手言和,这是艺术的胜利!
最终迫于影迷三刷四刷的狂热观影热情,台北院线不得不顺应民意将档期延长达两个礼拜,最终电影票房收入450万新台币,同档期票房碾压来自大陆的冯小刚(我不是潘金莲)和来自香港的成龙(铁道飞虎),不失为台湾本土电影挑战大陆和香港的巨大突破。
2.艺术电影的迷影狂欢
《台北物语》对应小津安二郎的《东京物语》就不说了。
它的英文名《Taipei Story》和杨德昌的《青梅竹马》完全一致,继承了台湾电影新浪潮的遗志。
然而导演又曾在采访中表示,《台北物语》其实继承的是道格玛95精神。
对了,对于争议最大的“陶瓷狗”桥段,主演表示这是偷师《纸牌屋》的设计。
导演曾提出《台北物语》意犹未尽,下一部《台北物语》续集将拍摄台湾版《我不是药神》。
3.众星云集的海天盛筵
演员表中只有李宓、張哲豪及建商三人是科班出身曾有过表演经验。
其中建商来自赖声川的表演工作坊,目前在中国大陆制作儿童节目。
演员邱志宇通过《台北物语》积累巨大的演艺资源,迅速窜红,凭《我的灵魂是爱做的》获得金马奖最佳新演员提名
总而言之,看什么反派影评金马十年,这十年台湾电影,看这一部,就够了(波米语气
6 ) 十八线演员集体出街了……
1.出轨家族 : 爷爷、父亲、母亲都有"另一半",女助理跟蒙圈的弟弟一起黑吃黑、标榜自己跟小白兔一样清白的承包商、环游世界六次后癌症痊愈的女勒索犯、连出租车都抢的闯空门惯犯、四处留情的男医生……
2.这演员都是扫大街扫出来的吧!台词都没背下来就开机了?
3.没有人死的低配版《无人生还》
#极致的烂片胜过平庸的佳片#没有收音,没有打光,没有镜头语言,没有剧本设计,完完全全的大烂片。《东京物语》有多牛逼,《台北物语》就有多烂。华语电影新烂潮的扛鼎之作,汤米猥琐的东亚转世,莫名其妙到爆笑如雷!
即使观影前已做好心理建设,仍被这部华语电影新烂潮扛鼎之作震撼得五体投地。仅前20分钟就有念白生硬、同期录音、声画错位、焦点失现、手持晃动、遮幅消失、画幅变化等丰富多彩的前卫手法。再加上莫名其妙的台北街拍混剪、跳跃的环境音剪切、若有若无不知所云的配乐,全方位冲击心灵。看似东一拳西一脚杂乱的多线叙事故事线,随剧情发展竟然神奇收拢归一。集政治黑暗、情感纠纷、官黑勾结、都更拆迁、入室抢劫、医疗事故等元素于一体,烧脑程度堪比《知音》+《故事会》。高潮撕逼戏的复杂角色关系更是超越小四的《小时代》,结尾突破俗套的反高潮处理也是罕见的高级。反复强调的狗狗玩偶喜剧符号意象应该是在向影史经典之作《房间》致敬。如此集狗血之大成之华语神作,如利剑般戳破成人世界的虚伪谎言,秒杀一众无病呻吟伪文艺!
回家在仔細想想,真的不是那麼簡單一件事,難以複製,我本來就不是把電影放在高殿堂的人,他的拙劣無包袱真的讓他自由了。看到小連導演說的:電影沒被資金資源階級壟斷,只被你自己的想像力壟斷。
一定要在電影院看!後面根本史詩!!!求ost~
虽然知道导演的意图,但说这部电影是台湾新烂潮电影的代表作,应该也没啥问题。
剧本真的是大吃一斤,导演把节奏缓一缓这片绝对能改个一百集电视剧出来
「《台北物語》是文青版的《大釣哥》。」儘管爛得千瘡百孔,《台北物語》還是大勝許多假惺惺的文藝片。你那邊幾點?我對中廣報時、我對車站報時。即使都堅信自己的對時是正確的,但還是對自己的決定感到懷疑。這、就是台北人吧?明明可以有定見,卻還是盲從於大眾,就像是排隊美食那樣。
笑翻。
湾湾版的小烂片,堪比《逐梦演艺圈》
我发现了这些so bad it's good的片子里都会有一个亮眼的狗狗角色,《房间》里的oh hai doggy,《超强台风》里的不死狗,还有这部《台北物语》里被封印在了假雕像里的狗 1.0分★
電影本身1星,在電影院裡集體狂笑4星,看得出導演「手法」有些想法,無奈能力不太夠,但弄巧成拙反倒渾然天成,數度忍不住鼓掌XXD,太爽了!2017.06.06@喜滿客
堪比台灣富春山居圖的扛鼎 Cult Film,笑瘋兩個小時,全場喝采不斷。出來不知看了殺小。
台湾版《房间》当之无愧,甚至比前作眼界更宽广,对现实的关照也更直接。几个跟主线无关的小插曲(打银行客服电话,三个人对时间,“真的假的”)也是神来之笔一般
怀着朝圣的心情看完了本片,无论是剧本表演摄影剪辑调度后期等任何方面来看,本片都具有新时期华语cult片的气质,这要在西方,说不好会被人误以为是艾德·伍德式的创作风格,放在大陆,那基本上就是城乡结合部草台班子的网络大电影水准,大家喷这部电影烂到没有底线的,一定是很少看内地的网大吧,一星
太好笑了!
还以为是一页台北之类的电影呢,这可真是台北无语
台灣新爛潮扛鼎之作!一個人看是狂翻白眼自虐的一星,戲院集體吐槽起鬨看是歡樂的一星!
流弊了,导演学艾德伍德学得到位,烂得不如网大
笑到起笑喉嚨都痰,到後面好感動(感動這兩個字 好像太輕)一路陶醉傻笑著騎回家,都快飛起來。一鍋無法再現的魔法藥水,原料必須要有電影院(台中共只放映四場今天第三場 超限量,除了前兩排以外全部都滿座!讚讚讚~)(旁邊胖妹第一個鏡頭出來就大聲狂笑ㄌ然後笑整場什麼都要笑我想他就是來笑的ㄅ
其實看得出來企圖,經過一個晚上及白天,台北人物多少有些領悟,也可能沒有。但不知為何執行得如此離奇。最喜歡的大概是台北銀行電話客服冗長無果過程、松山機場前莫名失焦長(?)鏡頭,以及大家在戲院狂笑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