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色块切换皮肤

    受伤的心

    剧情片其它2016

    主演:Ilinca Harnut  Lucian Teodor Rus  

    导演:拉杜·裘德

    播放地址

    猜你喜欢

     剧照

    受伤的心 剧照 NO.1受伤的心 剧照 NO.2受伤的心 剧照 NO.3受伤的心 剧照 NO.4受伤的心 剧照 NO.5受伤的心 剧照 NO.6
    更新时间:2024-04-13 13:08

    详细剧情

      影片灵感来源于罗马尼亚作家马克思·布莱彻1937年的自传小说,故事围绕20岁的主人公埃曼努尔展开。埃曼努尔患有骨结核,在黑海海岸疗养院度过了大半辈子。期间他在疗养院中找到了爱情,并为此尽力尝试勇敢面对生活。虽然身体慢慢枯萎了,但他们的精神拒绝向命运屈服。

     长篇影评

     1 ) 一部文学化改编的登峰造极之作

    直至 2006 年《四月三周两天》在戛纳一举拿下金棕榈奖为止,罗马尼亚电影新浪潮运动已培育出一大批风格鲜明而主题相似的导演:克里斯蒂安·蒙吉、克里斯提·普优、柯内流·波兰波宇,他们不仅在电影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还深深影响了同辈及后辈导演。而近年来崛起的拉杜·裘德,相信是最有意识偏离新浪潮传统的罗马尼亚导演。尽管他最初的作品仍可看出新浪潮的影响,但自2015年《喝彩!》开始,便看出他创作风格和思路的转变。他远离当下现实的题材,转向遥远的过去,从尘封的岁月里挖掘罗马尼亚不为人知的黑历史。 凭《喝彩!》拿下柏林银熊最佳导演奖后,裘德继续拍摄年代剧,从 19 世纪跃进到 20 世纪 30 年代,正值二战即将爆发的关键时刻。与《喝彩!》虚构故事不同,这部《受伤的心》是他初次挑战人物传记,聚焦一位不为人知的罗马尼亚犹太诗人作家,他年轻时患上骨结核病后,在疗养院度过人生最后一段时光的故事,剧本改编自这位作家的自传小说。

    ▲别致的构图和摄影美学

    这可谓一部文学化改编的登峰造极之作:35毫米胶片拍摄,方形圆角画幅,散发着古典韵味;摄影采光和色调使画面如油画般幽雅;构图极尽完美,在受限的空间里利用镜子形成纵深感;每一个场景均由一个固定的长镜头完成,而作为分隔转场的黑屏字幕卡,则直接摘抄自原著的诗句,像是给观众在模拟阅读小说的情景,这种影像与文学介质交替出现的处理令人赏心悦目。 整部影片由片段式的静态场景组成,章节式的结构无法令叙事形成一种连贯的整体感,呆滞的节奏与这个在疗养院里等待死亡的青年主人公一样。不过,这并非一部彻头彻尾的悲剧,天性乐观的主人公使故事前半段充满着风趣幽默的情节。他与医生和病友建立起友谊,他虽然一直躺在病床上接受可怕的治疗,但是在这个受限的空间里,他始终对爱情和生命抱着强烈的渴求。主人公似乎忘却了自己身染沉疴,全然活在这个与世隔绝的海边疗养院里,纵情朗诵诗歌、讨论政治、把酒言欢、谈情说爱、打破道德的禁忌,直至死亡悄然降临。

    ▲主人公在病榻上接受可怕的治疗

    叙事腔调与氛围也随之暗藏变化,从喜悦到粗俗再到哀伤,剧本努力刻画出一位面对疾病和死亡而抱紧希望,从不轻言放弃的诗人。考虑到他的犹太人身份,以及30年代末二战爆发前夕的时代背景,影片似乎暗藏着微妙的政治和历史隐喻。随着希特勒上台掌权,罗马尼亚的反犹主义开始盛行,犹太人的命运遭遇悲剧的逆转,裘德的下一部作品《死亡的国度》便直奔此主题。 这位诗人不管世界政局的变化,始终沉浸在诗意美好的想象里,即便在病榻之上仍思考着人生哲理,对日益逼近的死亡阴影不以为然。欧洲人这种深入骨髓的存在主义思维与他骨髓上的恶疾一脉相承,似乎预示着欧洲人对即将爆发的人道主义灾难无能为力。不论是医学高明的医疗团队,还是诗人乐观积极的心态,都无法挽救垂死的生命,好比是高谈阔论和存在主义哲学根本无法阻止希特勒的崛起,以及纳粹大屠杀的到来。

     2 ) 作為一個翻譯的小小嘗試

    先隨便放上來,後面有時間慢慢優化完整。

    when i seek to reconstruct each past moment,in its particular sadness or joy, i get the feeling of the transience of life and of the unimportance of what we call human existence. 当我试图重建每一个过去的时刻,在它特定的悲伤或快乐中,我感觉到生命的短暂和我们所说的人类存在的不重要 。 Dr. Ceafalan exhausting despair was buzzing around inhis head令人筋疲力尽的绝望在他脑海中嗡嗡作响。 but, as i suspected,this is no mere rheumatism.One vertebra is affected, a piece of bone is missing.但是,正如我所怀疑的,这不仅仅是风湿病。一块椎骨受到影响,一块骨头不见了。 it wasn't stolen, like from a store. it was worn away by microbes. cmopletely eaten. like a tooth with a cavity. in the spine? isn't that where the verte*(r)brae are? 它不是被偷的,像从商店里偷的。 它被微生物磨损了。 完全吃了。 就像一颗有腔的牙齿。 在脊椎里? 那不是椎骨所在的地方吗? pott's disease:bone tuberculosis. this scaredy-cat mewling won't help you. another suspicious thing good thing there is no gibbousness. otherwise,you'll end up like Richards lll. supine decubitus! there's an abscess here. we'll have to puncture. i'm sure-handed. as they say : doctors prescribe, but God only cures! splendid! do stop by some time. 波特病:骨结核。 这种害怕的猫叫对你没有帮助。 另一个可疑的事情 好在没有胡言乱语。 否则,你会像理查兹三世一样结束。 仰卧卧位! 这里有脓肿。 我们必须穿刺。 我很确定。 正如他们所说:医生开处方,但上帝只会治愈! 精彩! 一定要停下来。 in patria nostra multae silvae sunt 在祖国的怀抱中,我们的生活充满了阳光。 Quae bestiis abundant 丰富的动物资源 gefilte goby蝦🦐虎魚 it's disinfected with sulphur. corridor a leaky hole 它用硫磺消毒过。 走廊 一个漏洞百出的洞 you avoid any agitation.the pus will stop forming. a claw sank into the anaesthetic -petrified flesh. 你避免任何激动。脓液将停止形成。 一只爪子伸进麻醉剂石化的肉里。 when he pierced your belly with that thick needle, i felt my knees give way. any longer and i would have collapsed. 当他用那根粗针刺穿你的肚子时,我感到我的膝盖要塌了。 再久一点,我就会崩溃。 those around me seemed pitiable for how naively they. believed in all they did and felt. 我周围的人似乎很可怜,因为他们太天真了。相信他们所做的一切和感受。 the impression that nothing is real. 没有什么是真实的印象。 the feelings of immense abandonment 被拋棄的感覺 solidary with their illness, with their casts. each moment, each pain, each thought, each event i consider important is but an atom in the vast ocean of world events. 与他们的疾病,与他们的铸件团结在一起。 我认为重要的每一个时刻,每一个痛苦,每一个想法,每一件事都只是世界事件海洋中的一个原子。 a sudden disgust mingled with indescribable pity 突然的厌恶夹杂着难以形容的怜悯 an atro cious void in his chest, like a need to breathe or cry 他胸腔里的空虚像是需要呼吸或哭泣 in this void we create empty patches existing only in our inner world, where we fancy ourselves living, while it absorbs everything.在这个空虚中,我们创造了只存在于我们内心世界的空白补丁,我们幻想自己生活在那里,而它吸收了一切。 the perfect futility of this splendid day.这辉煌的一天完全是徒劳的。 the impalpable reality of passing days, like a quiet river, he could feel inside when he lay with his eyes closed.岁月流逝的无形现实,就像一条平静的河流,当他闭着眼睛躺着时,他能觸及到其幽冥處。 the vertiginous feeling of reality after a long wait.漫长等待后令人眩晕的现实感觉。 i think of the rivers of blood in all the people on earth, this hidden rush under their skin while they or sleep, of the veins carrying the same vapours and the same roar of blood.我想起了地球上所有人的血流成河,想起了他们睡觉时皮肤下隐藏的涌动,想起了带着同样蒸汽和同样血液咆哮的血管。 so sad and impressive, a funeral in the bright heat, when all seem s bigger, as if seen through a magnifier.如此悲伤和令人印象深刻,在明亮的高温下举行葬礼,当一切看起来都更大时,就像通过放大镜看到的一样。 a man's life is to worms no different from his body; he ends in stench with all the fine objects in his life.一个人的生命是蠕虫,与他的身体没有什么不同;他以他生命中所有美好的事物的恶臭告终。 the plaster's indifferent barrier created an impersonal, rough organicity.石膏的冷漠屏障创造了一种客观、粗糙的有机体。 darkness lay around us like thick wine.黑暗像浓酒一样笼罩着我们。 he remembered he had been a student…with ambitions, desires.When had that happened?他记得他是个学生…有抱负,欲望。什么时候发生的? what if, thought Emanuel, the building had sailed out on the ocean's waves, with its patients, before sinking with all the casts, infirmities and despair?伊曼纽尔想,如果这座建筑和它的病人一起在海浪中航行,然后带着所有的石膏、虚弱和绝望沉没呢? he felt a sudden tenderness for objects, houses, squares.''Goodbye!'', Emmanuel bid them in his mind.他突然对物品、房子、广场产生了一种温柔。“再见!”,伊曼纽尔在脑海中吩咐他们。 the washed-out day goes on, boiling with illnesses, trifles and discouragement.疲惫的日子还在继续,充满了疾病、琐事和沮丧。 despite my pain and death, everything around will keep.its shape and volume, and maybe a man will stop on the street and light a cigarette.尽管我痛苦和死亡,周围的一切都会保持它的形状和体积,也许一个人会在街上停下来点燃一支烟。 i felt my head squeezed within the skull's ghastly, painful prison.我觉得我的头被挤在头骨可怕而痛苦的监狱里。 each day, new pain, new torment, more suffering, more despair.每一天,新的痛苦,新的折磨,更多的痛苦,更多的绝望。 a new inner light full of sadness.充满悲伤的新内心之光。 so many lives had expired in that darkness,. yet it stayed thick, with no trace of the lives that had passed inside it.那么多的生命在那黑暗中消逝了,但它依然厚厚的,没有任何生命的痕迹。 futility filled the world like oozing liquid, and the sky, ever fair, absurd and undefined, took on the colour of despair.徒劳像渗出的液体一样充满了世界,曾经美丽、荒谬和不确定的天空呈现出绝望的颜色。 her whole right leg is covered in sores and open fistulas.她的整个右腿都布满了疮和开放性瘘管。 such selfishness, security and petty moral guile in watching an ill man, knowing he will die soon while he suspects nothing.这种自私、安全和卑鄙的道德诡计,看着一个生病的人,知道他很快就会死,而他什么也不怀疑。 her death was my death and all i've lived since bears the immobility of my future death, cold and obscure.她的死就是我的死,从那以后我所生活的一切都带着我未来死亡的不动,冰冷而模糊。 only his mother tucked him in like that, back. when he was a boy.只有他妈妈在他小的时候那样给他盖被子。 i was on the. concrete, shivering, and I didn't know what to do.我在混凝土上,瑟瑟发抖,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all my despair was roaring painfully inside me.我所有的绝望都在我内心痛苦地咆哮。 dirt fell onto the planks, and the sweaty, tired people continued their imperious life.泥土落在木板上,汗流浃背、疲惫不堪的人们继续他们专横的生活。

     3 ) 终将消散的爱情与终将逝去的生命

    “我们的爱情终会走向尽头!”

    面对男主人公的求婚,女主人公先是推脱说以后在说,接着又将婚姻比作囚牢,最终,在面朝大海沉思许久之后,她歇斯底里地向男主人公呐喊了这么一句。

    对此,男主人公的回答是:“我们也总将消亡。”

    《受伤的心》,罗马尼亚导演拉杜·裘德(曾以《喝彩》获柏林电影节最佳导演奖)2016年作品,改编自罗马尼亚诗人马克思·布雷赫的自传式同名小说,讲述的是诗人因病住院后生命里的最后几年时光。它像《红楼梦》一样驳杂,充满了日常的生活碎片,却没有一个单一的、戏剧张力强烈的叙事主线,因此概述它的剧情不仅困难,而且意义不大。我们单就它的主题来谈一谈,正如片子一开始就以字幕卡的形式向我们宣告的那样,这是一部关于消逝、关于人之必死的电影——

    “当我试图重建每一个过往的瞬间,在那些快乐或悲伤的当下,我感受到的却是人生的无常,以及我们称之‘生存’的东西,有多么微不足道。”

    入院之时,诗人年纪尚轻,虽然带着康复的希望,不过打从电影一开始,甚或可以前溯到诗人出生之日起的每一个生命瞬间,死亡和虚无就已悄然潜入他的身体,他历经的每一个场所。电影以诗人的死亡告终,但这个结局无关紧要,因为死亡,并不专属于他一个人,这是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有机生命的处境。

    那么,关键之关键,怎么办?如果爱情终会走向尽头(远在我们死亡之前),我们是否还要踏入爱情?如果我们的生命终将消逝,我们是否还有必要活着?或者说,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开开心心地活着?

    倘若我们把爱情和生命理解成一个状态,爱情的状态与无爱的状态对立,活着的状态与死亡的状态对立,我们必然会遭遇到这个状态终结的时刻,也必然会因此失落爱情与生命的意义。然而实际上,爱情和生命根本不是某个状态,而是某种运动。爱情的正确名称应该是,“去爱”,“不断去爱”。爱情不会固化成一个像实存物那样的状态,它永远处于从无到有的过程当中。在爱情中,每一分每一秒都有爱从我们身体里流溢出来,投射向那个爱的对象。而这每一分每一秒的爱都是一种新生。因此,爱情无所谓终结与否,因为它自始至终就不存在,是我们自己创造出爱情,而这一被创造“物”根本就不能持存,我们唯一的选择是不断去创造。同理,活着也不是一种状态。活着的正确名称是“去活”,“如此活着”。我们的生命不是闭锁我们在我们的身体里,而是处于我们与外界的每一次联系中。生命就在这与外界的一次又一次联系中绽出。倘若我们割舍掉与外界的联系(实际上我们不能),那我们将无生命可言。那么,既然生命向来并不存在,我们又如何谈论它的消亡?

    不过,即便我们对生命做了这样一番解释,仍然没有解决那个根本的问题,即,生命的意义何在?我们不是仍然必将感到虚无吗?在近处,我们尚且谈论干某一件事的目的;可是在远处,在那遥远的未来,我们丝毫看不到目的的踪迹,问题出在哪儿?

    问题出在一直以来我们对世界进行的一个假设:世界存在着,或者,有某个东西存在,这个东西可以脱离与外界的联系存在,可以自由自在地决定做不做某件事,并且可以为做这件事设置一个目的,而它就是做这件事的原因。但是根本就没有这么一个东西存在(或者说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做如此断定),有的只是联系,不是某个东西跟某个东西联系,而是联系本身。是先有了联系,我们才凭着我们迟钝的感官虚构出了这些被联系的东西。而且,这些东西以何种样貌展现出来,完全取决于是什么样的联系与它相联系。并且,即便是面临一样的联系,它也有可能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样貌。总之,无物存在,因此也就既无所谓原因,又无所谓目的。

    认为世界虚无的人,其问题在于,他们已经从这个世界上消灭了上帝(上帝是世界存在的原因和目的),但仍然将上帝的位置保留着。在他们固执的脑袋里,坚定地认为这个世界的存在应该有某个原因,应该有某个目的,既然现在他们认识到原因和目的并不存在,那么这个世界就是一个不值得活的世界。但这是一个不合逻辑的推理。从原因和目的的缺失,并不能推出来世界是否值得活这一问题的答案,换句话说,并不能推出来生命因此就没有意义了。意义仍然在,但不在原因和目的那儿,却是在另一个地方。

    意义就在我们的运动中,在联系中,在创造中。当我们创造出爱时,我们创造出来的不是别的东西,正是意义本身。或者说,我们不仅创造出爱,而且一同创造出了爱这个东西的意义。爱不是抽象的,它能让我们产生某种强烈又丰富的感觉,这是一种价值的感觉。当我们说“这就是爱!”的时候,我们正是在肯定一种价值,是在做一种估价行为。爱的意义就在这爱的过程当中,而永远无法抽离出来,放到爱的行为的外面。同样的,生命也是。生命的价值在我们的生命活动行为中被创造,被感受。我们如此活着,并如此对我们自己的生命进行肯定。

    我们肯定生命中的诸种感受,既肯定快乐,又肯定痛苦,因为这些统统都是一种价值感。我们肯定实在,也肯定虚无。这里的实在与虚无,不应该被当作世界的本质去看待,而只应被当作一种关于价值的感受去思考。实在感和虚无感,相对于我们所有其他感受并不具备先天的优先性和根本性,它们只是这所有感受中的一部分,让我们的生命感受更加丰富。我们在生的时候忧虑着死,在有的时候畏惧着无,正是这一切,让我们的生命充满张力和质感。

    因此,即便是时光逝去,万物消亡,仍然不足以让我们去贬低生命的价值。相反,它们是让生命变得丰富的东西。过去、现在、未来,不是什么既存事实,或是束缚我们的框架,而是我们自己创造出的用来感受时间的手段。在量子力学中,时间不是自在的,而是像别种粒子一样,存在于每一次与其它粒子发生关系的时候,当关系发生的瞬间,时间、空间、物质一同绽出。我们经常以一种伤感和悲楚来对待过去,但过去并未过去,它始终就在当下。当过去还是当下之时,它并不让我们伤感,相反还常常让我们厌恶。在过去和当下的对比中,我们看到的只是两个不同的当下。那么我们为什么伤感?因为伤感是过去的本质。这一本质由我们自己创造出来,它发生于我们从现在这个当下向过去那个当下回望之时。过去不在过去的那个当下那里,它始终就在我们的回望之中。我们在当下,在当下的这种回望中,拥有着这个过去。

     短评

    心会受伤,是因为你的感情真实。

    3分钟前
  • LoudCrazyHeart
  • 还行
  • "我们病得这么重,不应该担心中产阶级的道德问题" 病床成了哲学温床 疗养院是诗人伊甸园 电影节盲看的 惊喜

    6分钟前
  • 镇镇
  • 推荐
  • 做成了4:3的圆角画幅,而影片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打了石膏的主角躺在床上,为了扩展空间,纵向的墙壁和支架安装了许多反射的镜子(导演甚至想过要做成纵向长方形)。原作诗歌除了直接展示主角当下境况,也解决了转场问题。可惜我很难进入政治议论的语境。

    10分钟前
  • 刘浪
  • 还行
  • 像这次电影节的很多片,没什么雷点,但就是看不进去,还好长。。只有诗和性的人生实在是太无聊了。。所以自己的绝望并不一定能成为别人的好戏。。当中插的那些诗句感觉很日本,大概因为不能不想到住宅顕信吧:https://m.weibo.cn/1708828231/3662337070344111

    13分钟前
  • 橙子换马甲
  • 还行
  • 伦勃朗解刨课reenact和Moby dick可以加一星

    18分钟前
  • mideastsptfire
  • 还行
  • 以年轻诗人的沉疴侧写法西斯主义在罗马尼亚的兴盛等战前史实。炫技不仅体现在布景用光调度,张口就来的典故显然能触到一些观众的G点,直接让角色大段诵读作品原文更体现导演的自信,后作中也有承续。

    20分钟前
  • zitsunari
  • 推荐
  • 由影像的文学性,拉杜裘德与米古尔戈麦斯或可归于同类(与他们像的导演有哪些?),延续前作的一场一镜,内容的趣味性更强,但问题依旧是调度的匮乏(除个别多人物场景外),全固定镜头需要空间与调度的纵深感以补充影像活力

    25分钟前
  • Ada的B计划
  • 推荐
  • 摄影非常优秀,拍出了一股子油画质感,而且这个疗养院就像是阻隔于现实之外,虽然每日上演着病痛与死亡,但却有种浮生偷得半日闲的感觉,也正是这种氛围和诗歌能很好的融合,让这个等死的过程充满了忧伤与浪漫。

    28分钟前
  • 超cute侠
  • 推荐
  • 1. 二战阴云下,罗马尼亚诗人的医院纪事;2. 大量中远景镜头增强隔离感,黑屏日记字卡和影像中人物性格反差;3. 年代戏+35mm+academy ratio,制片人筹款能力太强。3.5

    31分钟前
  • Meng
  • 还行
  • 柏林威尼斯的主竞赛水准

    33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 一横一纵的固定机位 上楼梯时可能是唯一还 pan 了一次的镜头 幕间都是内心的意识文字化表达 偶尔在构图上有名画戏谑 偶尔在景中有浅景深的点缀 总体上转译到影像上比起主题「死亡の道」还是死板了些 虽然很美 但石膏毕竟限制了真实的感触嘛 最后的墓碑致敬也算是圆满一笔

    38分钟前
  • wangzhy
  • 还行
  • he ill, he suffers, he fucks, he laughters, he die.

    43分钟前
  • 杰诺拉泽
  • 还行
  • 人的生存欲望可能在生病的时候最强烈,该干的事情一一的做到。

    46分钟前
  • Sabrina
  • 推荐
  • 3.5;摄影一如既往出彩,黑海风光明丽动人,圆角画幅别致,固定机位下的构图堪称精致(尤其是镜子的运用),纵深空间的景深引入瞩目,形式感颇强的风格化。非常喜欢字幕卡这个形式及其内容,作为一个大谈哲学诗歌、渴求情欲、希冀梦想的张扬青年,这些文字无疑是无法与任何人交流的心声,充满绝望的无声呐喊,死亡的气息慢慢渗透进来,生命微不足道,人类徒劳地与死神搏斗——“我们的爱情终会走向尽头,我们也总将消亡。”“她的死亡也是我的,自从知晓我的死期已注定。”结尾处,他告诉她有关一匹马的梦,这就是结局。

    51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 圆角画框和极美的大景深4:3构图,频频出现在画面正中的镜子和只能向远方一个方向延伸的局限空间,同一个镜头中见证病房里阳光的自然变化,甚至无需配上诗篇也会有促人看向自己内心深处的力量。

    54分钟前
  • BLTEmpanada
  • 推荐
  • 浓郁的颜色,深焦浅焦交换,画面很美。academic ratio,小说语言作分割线,也很炫技。但是故事是神马。。。中长景让人很难同情主角,没完没了的name drop和empty intellectualism也只会further alienate the viewer.

    57分钟前
  • Salzig
  • 还行
  • 可以列入小说语言转译成影像语言最出色的作品的榜单之中,显然易见的文学性,让人会想到加缪,也许叫布莱彻的罗马尼亚作家要是活下来,会是另一个加缪,相似被放逐的灵魂,相似的被肉身抛弃的境遇,相似的欲望和对资产阶级道德的憎恨,相似的海水和眼泪的混合物,连内心的灰暗和对世界的热忱都如此相似,更何况那些句子,“褪色的日子在沸腾的疼痛、沮丧和绝望中行进”,而打石膏的人生是“美妙年华的完美虚度”,可惜最后也没过上好日子,“灰尘掉到支架上,疲劳无聊的人们继续他们飞扬跋扈的生活”,确切的人生存在的证据居然是一场和solange的相爱和另一次对病友的挑逗,如“铸模大师搭配屠夫风格的针脚”。所有人,包括剧中的角色、原作者和观众,都关在精神的颅骨之内承受着同样的悲伤。他代替我们承受不自由,并对肉身的滞重深表抗议。

    59分钟前
  • 茂树
  • 力荐
  • #2017SIFF# 摄影简直太赞,对罗马尼亚这个逗逼民族的讲(冷)笑话能力有着极好的展示。整体比起[喝彩]稍差点意思但是美服化道表演都堪称一流(年代戏这行有了Radu Jude,Nae Caranfil可以退休了吧)。

    1小时前
  • 胤祥
  • 推荐
  • 马克思布雷赫的死亡纪事。罗马尼亚的佐杜,在隐忍之痛下的欢乐,犹如4:3画幅中取代尖锐直角的圆角,结尾火车站众人的抬举,托起了影像的灵魂。

    1小时前
  • 文森特九六
  • 力荐
  • 【台北金马影展展映】罗马尼亚诗人自传改编。全片采用独特的圆角4:3画幅,配以原著中摘录的字幕卡反映诗人内心。但有些过于泛滥、直白。绝大部分取景地都是医院&病床,很考验演技。等死题材电影其实不少见,本片并未有太多新意且篇幅过长。主角相比诗人、作家,更像个普通小文青。写诗泡妞,无助死去

    1小时前
  • 汪金卫
  • 还行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