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色块切换皮肤

    播放地址

    猜你喜欢

     剧照

    宁静的热情 剧照 NO.1宁静的热情 剧照 NO.2宁静的热情 剧照 NO.3宁静的热情 剧照 NO.4宁静的热情 剧照 NO.5宁静的热情 剧照 NO.6宁静的热情 剧照 NO.13宁静的热情 剧照 NO.14宁静的热情 剧照 NO.15宁静的热情 剧照 NO.16宁静的热情 剧照 NO.17宁静的热情 剧照 NO.18宁静的热情 剧照 NO.19宁静的热情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3 13:07

    详细剧情

      影片展现美国传奇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一生。

     长篇影评

     1 ) 诗人,照我算计,该列第一

    “我的灵魂是我自己的!”影片前半部,是艾米莉•狄金森与宗教的抗争。在曼荷莲女子学院,她选择孤独地站在中央,不肯往右,也不愿往左,因为她没有也无法感受到自己的罪,面对教师严厉的批评与指责,她坦承自己将是个“毫无出息的人”。当新来的牧师要求全家跪下听他布道,连父亲都服从了,她却庄严地坐着,绝不肯违背自己的内心。当父亲对她大发雷霆,她嘴上顺从,却在父亲嫌餐盘脏时将盘子用力摔碎,然后平静地告诉他这样就不脏了……一个自尊,独立,智慧,顽强的女性形象已经树立。

    “我看世界——诗人 当列第一,第二,太阳——”

    影片后半部,是艾米莉诗与爱的世界,也有病与痛的折磨。

    每天半夜三点至凌晨,是她独自享受宁静与诗歌的时刻,她喃喃自语,她若有所思,她呕心沥血,哪怕只发表了几首,她依然孜孜不倦地写作,因为那是她最自在也最富有的时刻。

    她爱过神父沃兹沃斯,那是难得的能欣赏她诗作的人;她珍惜过与魏若琳的友情,那是个风趣与智慧并存的女友;她享受与家人在一起的时光,哪怕他们都不是完人;她欣喜地看到哥哥奥斯汀的新婚妻子竟是自己的儿时好友,向往着大家成为勃朗特那样的姐妹……然而,神父后来离开了,好友也嫁作他人妇,父亲病逝,母亲去世,连哥哥都被肤浅的美貌所吸引背叛自己的妻子……幻灭太多,痛苦太多,而真正的爱情,却从未到来。她变得更加激烈,尖刻,锐利,而病痛也在变本加厉地折磨着她。

    留下一千七百多首诗作,她终于离开了人世。那半夜就着油灯写诗的时刻,那与好友在花园中散步闲谈的时刻,那和姐姐温妮开心大笑或抱头痛哭的时刻,那一家人闲闲坐着各干各事的时刻,那些所有或含笑或带泪的时刻,留在了她的诗作里,留在后世所有读者心里,留在被这部舒缓,优美,宁静的电影感动的观众心里。

    我啜饮过生活的芳醇 付出了什么,告诉你吧 不多不少,整整一生 他们说,这是市价。 他们称了我的分量 锱铢比计,毫厘不爽, 然后给了我我的生命所值 一滴,幸福的琼浆!

    我一直期待着这首诗在影片中恰到好处的出现,可惜,直至最后,导演也未曾安排它的露面。就让我再次引用这首至爱的小诗吧,某种程度上,我也是那个孤独终老的女子,“跳着舞过黯淡的日子,使我飞翔的是一本书。”还有一部可以静静沉醉的电影。

     2 ) 改变自己是神,改变别人是神经病

    《宁静的热情》(2016)一部关于美国传奇女诗艾米莉·狄金森的一生的传记电影。看过这样的电影,再想起之前看过的《掬水月在手》,只觉得脸一阵阵发烫。

    为什么,《宁静的热情》拍得就像狄金森的诗一样美好充满艺术气息,而《掬水月在手》徒有其名,拍得狗屎一般(说是狗屎已然也是太客气了。)

    虽然没吃过狗屎,但是踩上狗屎的感觉也是令人作呕。

    如果不是足够安静的观赏《宁静的热情》,大概会觉得太过无聊,整部影片都在展示艾米莉的叛逆与愤怒,以及她的道德批判与精神洁癖。

    影片从艾米莉对别人让她皈依上帝的叛逆中开始,用每首诗的创作背景拼凑出她或许快乐却不幸福的一生。

    可怜的艾米莉啊,她叛逆不顺从,保持着灵魂的独立,可是又无法规避作为人的弱点,她终其一生也都在不屑中追求普世的认同与赞赏与爱!

    只是她不知道,大部分世人本就无趣,那些恶意的揣测和冒犯的评价不过是平庸之辈的妒忌。

    写在最后:

    信仰这个东西,你自己信就行了,千万不要试图去说服别人信仰你的信仰。因为改变自己是神,改变别人是神精病!

    受过教育的表现之一就是对任何人的想法和态度持包容与理解的姿态:我不认同你,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3 ) 沉默的诗意

    与诗意相对的是琐碎的生活吧,为金钱,为人与人之间不太确定的关系。人类总是不安于现状,这是好处与坏处。很难达到中庸的状态,当你得到,便想得到更多。不止是在金钱上,而是个人的追求中。写诗也好,生活也好。总想过得更好,更自在开心。 这部影片中大部分都是在争吵,或许是为了还原一个平凡的狄金森,而不是被神化的狄金森。一开始以一场狄金森反对宗教学校的教化而开场,导演似乎想借这种观点来贯穿狄金森的一生。 她一直为了心中某种崇高的理念与特殊的想法来看待他人,而对其他人较为苛刻,甚至是自己的弟弟。导演所展示的只是她生活中的一角。我实在无法相信,写出那种诗歌的人,应该是会可以忍受孤独的人。

    导演的表达是她非常渴求异性,这在那个没有网络的时代,在那个结婚要靠跳交际舞的时代并不是不可以理解。但似乎有一些过激,让整个人物不真实。

    整部影片里面藉由她生活的变化出现了许多画外音的诗句。表明一种态度诗歌从来都不单单是语言的高级运用,而是用高级的语言来表达深层次的内心情感。

    最后附上两年前非常喜欢狄金森的一首诗。

    总有一天,我们会与曾经爱过的人重逢。

    他们在死亡里有了安全,我们也必须跨越死亡才能再次见到他们。想到这里,也就感到了些许的安慰。 亲爱的人啊,没有死亡,坟墓只是我们为他们悲叹的地方。 如果这是最后的一天 “最后”,又是何等的无限—— 我们所没有猜到的 是我们最终的会面

    (我居然没记诗名,艹!)

     4 ) 诗歌是我对包围我们所有人永恒的致敬!

    作者:方汉君

    1

    我一直说,传记片是很难拍的,百多年光影史,好的传记片并不多。传记片对于文学性的要求,一般来说要高于其它类型片。它既要突破编年史的概念,又要打破时空的固化,还要赋予角色灵动的生趣感。要让真实角色真正具有“第七艺术”的特殊印记和光彩,并非易事,这就有点像赌徒在赌场稳赚不赔的概率,要想赚得盆满钵满,真是微乎其微。

    身为剧作家兼导演的特伦斯·戴维斯执导的《宁静的热情》(2017),在表现其文学性一面的同时,夹杂着狄金森与家人、友人之间的亲情与友情,以及那停留于口头上模糊的“爱情”,都让影片始终弥漫着一种无尽伤感的基调。这其中有对自身的哀怜,也有对时光流逝的无奈。父母亲的相继离世,使得影片从暖色调迅即切换到冷色调,这种时光的跳跃,给人一种可怖感,那种对于亲人渐渐远去的深度隐痛。

    这位在世界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女诗人,给我们留下很多人生之谜。艾米莉·狄金森(1830、12、10—1886、5、15)生于马萨诸塞州阿默斯特镇,20岁开始写诗,早期的诗作大都遗失。1858年后闭门不出,70年代后几乎不出房门,在孤独中埋头写作,留下诗稿1775首,生前只有7首诗发表,由此,她被称为“阿默斯特的女尼”。

    她的诗在形式上富于独创性,大多使用17世纪英国宗教圣歌作者艾萨克·沃茨的传统格律形式,但又创造了诸多变化,使正常的抑扬格节奏产生突兀的起伏跳动。直到她去世后,随着美国现代诗兴起,她的诗才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被誉为美国现代诗的先驱者。1955年狄金森全集出版,共有3卷诗歌和3卷书信。

    2

    相对照,影片《宁静的热情》的瑕疵显而易见,饰演狄金森的二位演员,给人多少有一种错愕感,形象相距过大。前20分钟的饰演者,尽显青春时期的微胖与明朗,在萨姆特堡的赫里约克山神学院(即现在的曼荷莲学院)毕业时,狄金森拒绝了里昂小姐要求对于神顶礼膜拜的指令,回家又与伊丽莎白姑妈有关诗歌论见的“顶嘴”,以及向父亲请求半夜三点起来写诗,直至一家人轮流照相,遂进行了狄金森的形象大转换。

    后100多分钟的饰演者辛西娅·尼克松,演技不凡,借助以往舞台剧表演经验,对于女诗人一生的境况有极为丰富又独到的演绎,但她的扮相过于老迈、瘦弱和憔悴,这种疲惫感,让125分钟的电影过早的进入了衰微期,似乎这样的狄金森是无法嫁出去的,任何前来求爱的人都会被吓跑。形象的落差过大,给电影只会带来负面印象,而不能带来狄金森作为一个女诗人的附加值。

    另外,狄金森对于宗教形式的抗拒感,在片中表现显得过多,整部影片都在表现这位女诗人对于宗教和现实的反叛和抗拒,这反而给我们造成一个印象,似乎她的隐匿写作,只是一种迫不得已,而非自我的主动选择,这显然有失公允也有违事实。写诗,乃出于她的天性,也是她从神学院返家后,深思熟虑的必然,唯有诗歌值得去倾心一生。因而,我更希望影片表达狄金森的写作心境,那种内心的宁静和有限的热情,而非一味的对抗。

    但我们却感觉不到影片中的热情,只有她的愤怒。比如她对于宗教的愤怒,置身事外不说,还在父亲面前摔碎盘子,她对于弟弟奥斯汀与其好友巴夫曼小姐(托德夫人)的劈腿,深感恼火,对于交往的男性及主动示好男人们的冷嘲热讽等等,都彻底颠覆了我们对于这位诗人静若幽兰一生的想象。

    也就是说,导演还停留于对于诗人狄金森现实表象上的描述,这种刻画显然是浅显的。对于狄金森这样一位终其一生隐逸的女诗人,从电影角度来说,一定要有一种空灵、静谧和微风轻拂之感,而非世俗的喧嚣。正如片中她的诗句“真相的美丽,理解的诗意。”

    我们可以想象,狄金森之所以能坚持三十多年的宁静写作状态,一定是她从一开始就选择避让现实的结果,而非与现实对抗。如果她总是沉浸于愤世嫉俗之中,那她写诗肯定坚持不了太久,也不符合当时她的处境,何况她的家庭是一个富裕之家,保姆都有好几个。她对于自己写作状态的要求,是近乎修女般的虔诚,而非如片中她过多的介入家人、友人等世俗事务,这并非说她不管不问,而是说大多情形下,她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倾听者。心静不了的人,怎会写诗,即便写诗,也不会是好诗。

    3

    我一直以为,虽然诗歌被称为文学上的皇冠,但就其体力消耗上来说,写诗却是一个投机取巧的活儿,相比小说及其它写作,可以说轻松极了,因此,诗人更容易成功。至少就其接近成功的路径,诗,相对要比写小说的要容易的多,这也就造成了诗人多于小说家。写作100首诗的体力消耗,肯定不及码10多万字长篇小说的容量。

    颈椎病是给小说家及编剧的大大奖赏。虽然写诗的体力消耗有限,但这恰恰说明诗是要耗竭心力的。诗人往往都是完美型人格,这就使得写好一首诗,抓住灵感乍现之余,必会反复“苦吟”。历史上“郊寒岛瘦”的“清新奇僻”,乃是中国诗人的普遍追求。因苦其心志,这也造成诗人多偏执和古怪的印象。

    所以,我对于当代诗人的成功,始终保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不会任意贬低,也不会过于拔高,一切还待时间澄清。不妨这样说,如果一部电影,过了10年仍有人津津乐道,那就有了经典电影的潜质,一部长篇小说过了30年,仍有人时常提及,也就有了经典的可能,而一首诗,须经过百年后,还能被后来者再三品味,我想这就是好诗。因为诗的星空浩瀚无际,多如恒河的沙粒,最终能被人记住的,寥寥无几。即便唐宋诗词,上千个诗人、词人,但好的诗、词总共也就上千首,大多是一种情感的浅显表露,以及意象的堆砌和重复。

    正因此,作为125分钟的电影,在其浓缩其女诗人人生精华的取舍上,也就要更加突出她作为诗人的一部分,而非着力表现她抗拒世俗的冲击,这就落入了俗套。想想,塔可夫斯基的《镜子》那种诗意影像,应该对于表现狄金森生涯影片有某种示范的作用。触及现实,而不过多拖泥带水,着重角色内心的阐释,即便挣扎和挤压,也是一种举重若轻的轻拂带过。

    当然,在时间跨度上,不同时期渗入了狄金森的诗,无疑给影片注入了一种活水,或者让影片弥漫着一种生动的诗意。如同片头,她在神学院所说的“我还没有觉醒,我要怎么忏悔,我对我的原罪没有感觉。”伊丽莎白姑妈也对她说过“只有你如此叛逆,狄金森小姐,恐怕是一个没有什么希望的人。”这种微弱的低语和戏谑,给影片带来一种冷倔的质感,只可惜渐渐被现实的棱角磨蚀了。

    我想,大多数情况下,狄金森是平静的,有一种一眼望穿世事浮云的冰静心境。如同她在诗中所说的:“心首先要求享乐,再从疼痛中抽离,那些小小的止痛片,减轻了痛楚,然后,进入梦乡,如它法官的愿望,而后应当是赴死的自由。”当然,片尾的忧伤令人动容,正暗含着这样的诗句: “我本可以容忍黑暗,如果我曾见过太阳,然而阳光已使我的荒凉,成为更新的荒凉。”

    4

    “内心先要愉悦,然后从痛苦中脱身,应该是出于审问者的意志,确有死亡的自由。”

    煤油灯下闪烁的诗句,温暖炉火的闪耀,父亲爱德华的愤怒,母亲抑郁症的困扰,薇妮妹妹的关爱,对于弟媳苏珊的同情,女友巴夫曼的插科打诨等等,都让女诗人态度诚恳,始终充盈于白雪般的明净之中。

    但这些都无法改变女诗人的恬淡寡欲。她写下了最为倾心的诗篇“我想死前得到认可”,并有了深刻的反醒:“如果你能在秋季来到,我会用掸子把夏季掸掉,一半轻蔑,一半含笑,像管家妇把苍蝇赶跑,如果一年后能够见你,我将把岁月缠绕成团,分别存放在不同的抽屉,免得混淆日期,如果只耽搁几个世纪,我会用我的手算计,把手指逐一屈起直到全部倒伏,在亡人国里,如果确知聚会在你和我的生命结束时,我愿意把生命抛弃,如同我抛弃一片果皮,但是现在唯以确知相隔还有多长的时日,这种状况刺痛我,有如妖蜂秘而不宣,是那毒刺。”

    显然,女诗人一直觉得“我不是神眷顾的人”。在她不幸罹患癫痫后,电击般的痉挛就像她痛苦而不断颤动的诗篇。她在作最后的抗争。诗人的怒火,总会构筑一个防御的世界。牧师沃兹沃斯的成婚,似乎给女诗人都带来极大的冲击,这让她歇斯底里。弟弟奥斯汀愚蠢地报复方式,便是念着曾经的友人鲍尔斯的评论“我们为何要写作”,那充斥着对于女诗人诗作不切实际的评价及人身攻击。

    慢慢,狄金森沮丧至极,她沉默了。只有妹妹薇妮的劝说“我们只是凡人,别再嘲笑我们。”但女诗人不再理会这个不可一世的世界,她在一阵长时间的痉挛后,安详地走了。她双手合握在胸前,就像保护着她神圣的名誉,也好像在说我跟这个迷雾的现实,本就不在一个平行的世界。

    如同画外音她的诗篇“逝者因此看到了天堂,生者因此看到了地狱,永别了,我曾生活和了解过的世界,再次为我亲吻那些山丘,我已准备好离去,因为我们无法阻碍死亡,灵车带走的只是我们的死亡,还有不朽……”

    这一句“我曾生活和了解过的世界”,足以说明她对于世事烟云的看淡和安然的生活,影片聚焦于女诗人对于世俗的对抗状态,的确有失公平,真是有点捡芝麻丢西瓜。实际上,她的对抗性,是有限的,也是局部的,这注定没有触及到女诗人内心的本质,也是让人颇为遗憾的地方。但影片在整体上,仍不失为一部倾心用情之作。我只是就片中的瑕疵说说。

    女诗人的人生,乃是宁静与热情下,一曲抑郁、幽邃又沉缓的生命哀歌。我宁愿相信,作为一生都献给诗歌的狄金森来说,她是有史以来最为纯净的女诗人之一,她乐享安然状态下的纯粹,应包含着她心性的博大和沉静,如同她说过的“诗歌是我对包围我们所有人永恒的致敬!”这也正是她的诗作恒久于世的秘密所在。

    2017、8、11

     5 ) 聊一下这两天做了病的“刻薄”

    这个电影很适合用来自我反思。我想我对迪金森是“敬畏”的,敬的是她高尚的灵魂,畏的是她充满肃穆性的庄严而单调的生活,也许只有这样高贵的品质才能写出那些触及灵魂的诗歌。只是我想迪金森其人一眼望去首先看到的应是她那孤傲的骨骼而不是带有体温的血肉,而她的诗歌虽然没有读很多,也应该大多是透着凉气而使人自省的。我敬畏她,且出于所学专业的缘故或许曾经还很向往成为她,但现在看来这种“不食人间烟火”让我觉得很可怖,圣人是属于上帝的,他们散落在人间又怎会快乐,因此他们大多苛求而又刻薄。或许就像电影里演的,知识分子有时候说起话来难免带几分刻薄,但这种“刻薄”是不是最好保持在与密友间絮叨悄悄话以内比较好,而不是用来在严肃的场合与别人进行直白了当的针锋相对呢?很喜欢巴芬小姐说的那句“be outwardly docile, but in your heart, you can be as revolutionary as you like”,毕竟我们都是生活在“后伊甸园”中的人,傲骨虽然不能丢,但也要有血肉、有温度。

     6 ) 宁静的热情

    狄金森像一团包裹在冰封外表之下的熊熊烈火,寂静地燃烧在整部片肃穆沉郁的气氛之中。时间不是流动的,而是被几近残忍地切割,诗句不以为意随时跳出,格格不入又仿佛本该如此。她反叛的心在岁月中疯狂跳动过,被伤害过,最终渐渐止息、遁入虚无。两段魔幻现实的戏极好,戴维斯剧本还是那么棒。虽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好看,但也还不错。

     短评

    妳有我 ——是妳让我的灵魂如妳的一般成为我的骄傲。而我有妳 ——此后还有什么孤独和恐惧能让我觉得难熬?

    8分钟前
  • 力荐
  • 作品依旧深赋导演一贯的影像风格,对称的构图,细致的打光,舒缓的平移镜头。灵性的诗句穿插在剧情的角落,艾米莉·狄金森的诗人形象深入人心,尖锐、自我却又充满独特魅力。

    12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 镜头很棒,拍照换演员和两次环拍印象深刻。剧本用心,整部片诗化完成度很高,每一场对话都精彩至极!更不用说完美穿插其间的诗句了!

    16分钟前
  • Ecane
  • 力荐
  • #TIFF# 不是我的菜……太直白了中心思想全靠吼……

    19分钟前
  • 何何
  • 还行
  • 为何片里那么多人眼中常含泪水,可能是因为对生活的失望又对人生充满热情吧。

    24分钟前
  • 狗富贵
  • 推荐
  • 放心了,诗人电影里没有可以超过bright star的。

    27分钟前
  • 黄小米
  • 较差
  • 狄金森小姐,你之後的世界更醜陋啊,我也不明白,我也想哭。終於,看到一部電影。

    30分钟前
  • 667DJP
  • 还行
  • 宁静是Emily在人生大部分时期的深居简出更是对生死独特的领悟,也是她清晨做诗时周遭的安静。热情却是她对自由,女性,道德和信仰有着自己独到而又诚挚的理解。穿插着的诗篇搭配着细致的处理,让人对Emily有了更深的认识。我的五颗星全部送给生涯以来最佳发挥的Cynthia。

    33分钟前
  • 基瑞尔
  • 力荐
  • 很平稳的一部传记片,但也仅限于此,除了表现出色的女主几无能称道的地方。

    37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 3.5;镜头轻移宛如滑过无波无痕的时间长河,拍照的推进镜头中她遽然老去,逝去的时光多么平淡而珍贵,她至死都守住了心灵的净土和原则;特伦斯·戴维斯常见的父权主题依然有带到,但已非重点;“直到青苔爬上了唇际将我们的名字遮掩。”结尾的诗句正是狄金森独有的生死观。

    41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 如果能做到人物隐后,诗作里的音节与风景来串起一生就够了。片尾真是败笔,她喘的像只风箱,以及对他人的咆哮情绪化,谁要看这种写实,她是最该写意的一个。

    45分钟前
  • 珍妮的肖像🦄
  • 还行
  • 比【日暮之歌】好些,台词极富文学性,影像还是不及【蔚蓝深海】诗意,平实的叙事也使得拍出来的感觉还是淡了点。女诗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人对己越来越具有毁灭性,除了坚持自己那套价值信仰之外,跟内心的渴望也脱不了干系,毕竟即使接近圣人却也终究只是凡人。

    48分钟前
  • 奥利
  • 还行
  • 照相馆里老去

    50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 这不是艾米丽·迪金森,是特伦斯·戴维斯的“艾米丽·迪金森”。

    55分钟前
  • 把噗
  • 推荐
  • 拍得不像好莱坞,这太值得尊敬了。狄金森对华兹华斯牧师的单相思,冷若冰霜的独居生涯,拒绝自己有原罪的说法,当过议员的律师父亲带来的影响,肾炎的痛苦,内战的岁月。我看五遍都不觉得厌烦

    60分钟前
  • 昊子
  • 力荐
  • @balmes 狄金森像一团包裹在冰封外表之下的熊熊烈火,寂静地燃烧在整部片肃穆沉郁的气氛之中。时间不是流动的,而是被几近残忍地切割,诗句不以为意随时跳出,格格不入又仿佛本该如此。她反叛的心在岁月中疯狂跳动过,被伤害过,最终渐渐止息、遁入虚无。两段魔幻现实的戏极好,戴维斯剧本还是那么棒。

    1小时前
  • Lycidas
  • 力荐
  • 分了几天多次才看完,过程都在熬,努力抑制拉快进度条的念头。人物塑造又空、又作、冲突来得又莫名,立不起来,大概真素材太少,单凭精致画面+两小时诗朗诵,是无法撑起一部丰满传记片的。特伦斯.戴维斯《蔚蓝深海》中是用“诗的方式”讲故事,而这部,是试图直接用诗讲人物。絮絮叨叨闷坏我。

    1小时前
  • 匡轶歌
  • 还行
  • 又美又做的女性传记电影。像艾米莉·狄金森这样一位生前波澜不惊、死后被推上神坛的诗人,如何拍出戏剧性非常考人。导演巧妙的把诗歌和女主生活中的细小相结合,让人感受到这位从未谈过恋爱、甚至房门都懒得出一步的“老姑娘”内心隐藏着一片燃烧的平原,很契合片名。

    1小时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 看十分钟就需要站起来喘口气干点别的。人物之间的对话基本就没什么正常的沟通,不是在打机锋就是在斗聪明要不然就是在直抒主题思想。所有冲突都跟山区暴雨似的,说来就来,一来就猛。我中途吃不消了。全程诗朗诵得再好也吃不消。

    1小时前
  • 小斑
  • 较差
  • 被女主角病情发作时的演技折服。

    1小时前
  • 慕詩
  • 还行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