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负今日——贯穿整部影片的思想,
从《大学》、《师说》到《青春》,跨越百年时空精神与传承不变。
“穿过斑驳的秋叶,阳光落在身上,今日此时,便叫希望。”鲁迅先生在竹林前阳光下坚定的回答深深地打动了屏幕前的我,梁先生的演讲仿佛也穿越时空回荡在耳边。
王梓坤老师将从恩师处点亮的灯火又传递给自己的学生,“耕耘在今日,收货在未来。”老师是用自己的生命点燃另外一个生命的人。
“我们能够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就是现在,但是如果现在没有过去和将来的话,它是很单薄的。”余华和莫言老师站在今天的讲堂和校园中,承载着过去的文化和记忆,给代表未来的学生以启迪。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在明明德,止于至善。
一朝一夕,今日即逝。
一时一刻,今日须惜。
今有一语赠诸君,
何惧流年匆匆,
但求无负今日。
影片讲述了在百余年时光流转中,不同时代的人和“今日”发生的意味深长的交响。以北京师范大学百年间师道的传承为主线,将大学、师说和青春三个不同时代的故事串联,由此组成了师道传承的一曲激荡长歌。 梁启超、黎锦熙、鲁迅、钱玄同、王梓坤、钟敬文、启功、莫言、余华……个人感觉更像是一个包含了浓浓“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氛围感的北师大宣传片,影片自曦园而始以曦园为终,以北师大百年间的变迁展示出师道的传承,见微知著。当然,以北师大的厚重历史在教育界也当得上这份传承的代表。 影片拍摄画面是我所喜欢的,低角度和空镜头的拍摄让人觉得画面十分舒服,既有历史年代感和学术氛围,又不失温馨。 大学篇 1925年,正值民族生死存亡的节点。黎锦熙、鲁迅对于学生关于青春、希望的传道授业解惑,梁启超对学生和社会大众的演讲,无负今日,更是用知识打开民智。在那个时代,希望不只是专属于青年学生的特权,更是所有民众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渴望。 师说篇 1984年,北京师范大学校长王梓坤为毕业生生上最后一堂课,结束后讲述了自己当初被迫辍学得益于黄子诚老师才能复学的一段往事。老师是用生命点亮另一个生命的人,至此,言传身教无负今日。 演讲结束王梓坤找到钟敬文、启功、陶大镛、朱智贤、黄济、赵擎寰等大师提出“尊师月”,几位大儒就尊师重教展开讨论。 1985年,教师节成立。 青春篇 着眼于当下,更偏向记录。以莫言余华为代表的北师大老师,汲取前人的力量,做出新的贡献,教书育人。学校的公开演讲和任公的演讲像极了跨越时空的百年对话——知之行之,无负今日。 就拍摄、内容表达完整度、清晰度和连贯性来讲,我更喜欢师说部分。不过大学篇对鲁迅牙疼又爱吃甜食的描写也显得格外可爱,仿佛先生从史书中走出来了,这处细节还是蛮喜欢。简短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不再是单纯凭借照片容貌的相似看到了先生,更是让我们也看到了他普通人的一面,距离感一下子减少了很多。 当然也有一些突兀的地方。比如黎锦熙和钱玄同的交流,可能缺少铺垫,感觉有些尴尬(个人感受)。还有师说篇两次关于信件都没看完(两张只看了一张就转手或者放下)。这些一度让我怀疑是因为影片时间太短然后剪掉了,所以看起来不太连贯,不过瑕不掩瑜。还有就是每个片段的点题也有点割裂,像极了为了呼应主题而故意显露出来的无负今日,这个还是有点不太舒服。 百年变迁,每个人都被时代的洪流裹挟着前进。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立足于当下,放眼未来,不管什么行业什么职位,都做好自己想做应做的事情,无负今日才是最好的选择吧。
光绪二十八年,梁启超发表了题为《新中国未来记》的政治小说,围绕“今日之中国”,想象了中国在未来六十年的巨大变化。某些构想,已然烛照了历史的重要走向与文化的发展道路。时流乱潮下,他的“时间意识”,尤为意味深长:“国家人群,皆为有机体之物,其现象日日变化,虽有管葛,亦不能以今年料明年之事,况于数十年后乎!”
1902年,横空出世的新鲜事物,不只有这部深具文学史意义的作品。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师范馆正式成立。后人可知,这同是梁启超投身国民教育的功不可没的成果,为开辟近代师范教育所作出的卓越贡献。小说虽未成,却埋下了育人育民的种子。
作为影片题名的“无负今日”,正是北京师范大学首任校董梁启超先生,在1925年为北师大学生题写的赠言。与此同时,梁先生写道:中国之采用新式教育,其首注意者,则师范也,而南北两高师成绩最良。北高师在首善之区,俊士咸造,所成就益重。比以时势之要求改建大学,而范君静生为之长,学风益以振厉,全国属耳目焉。然而政府弗恤,经费无著,范君以去就争,至今未得。当新造之师范大学,盖儳焉如不能终日,而一九二五年级之同学,乃于此时奋自淬厉,褎然各毕其所业。诗云:“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推斯志也,何艰阻之不可胜,而物务之不可成哉!诸君制同学录,而乞言于余,余谨以“无负今日”四字为赠。昔孔子思吾党小子曰:“进取不忘其初”。夫惟不忘其初,乃可以进取。诸君念之矣。
过去已过去,未来未到来。如今,两个甲子过去。先生赠予北师大的箴言——无负今日,伴随着一百二十年时空,激荡出心灵共振与精神回响,经由影片中各位师者的重新阐述,它也不断焕发出全新的内涵。譬如鲁迅眼中的希望,是今日此时的道路;黄少诚心中的执着,是雨夜行路的一盏灯火;王梓坤未来的愿望,是值得一生铭记的殷殷期盼;余华笔下的活着,是生而为人的力量;莫言手心托举的铜驼,承载了学者身上敢于跋涉的治学精神。
诚如梁振华老师《无负今日说》所说:知之行之,无负今日。这是知与行的方法,也是梦与想的坦途。一代先贤念兹在兹的“未竟之事业”,最终相传到“今日之少年”身上。试问,今日未尝辜负少年,少年何敢耽误今日?
无负今日,即是无负百年。
2022年9月8日,是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20周年;2022年9月10日,是第38个教师节。如此特殊的时刻中,《无负今日》的播映,的确是一份包含了深长意味的祝福。正如我们看到的,《无负今日》是一份轻盈、精致又温暖的礼物。
《无负今日》没有按部就班地陈列一百二十年的风云变化,避开了惯常艺术形象类影片的叙述窠臼,而是以三个篇章串联起三个时代、三个故事、三代师者。《大学》《师说》《青春》的互相勾连与相互诠释,构成了一种巧妙的互文性关系。细心看来,一个场景内出现的意象,皆是不同篇章中时时内烁的身影。青春梦想、大学之道与师者情怀,或许是一个同义的故事。
感动人心的故事下,自然是交织了浪漫与现实的情怀。然而,它并不仅仅是一个用文学讲述的故事。诗意盎然的艺术氛围之外,它更有坚实的现实素地与厚重的历史积淀。从鲁迅的《故乡》到余华的《活着》;从大山走出的校长,到走进大山的学生。巍巍师大,一脉相承的是一种文脉,一种文心,一种情怀。时空的措置,经由故事镜头的千回百转,方才让历史和现实成为了一首动人的现实诗篇,向过去、也向未来。
尽管我们有无数种想象过去与未来的方法,但仍不能忽视今时此刻的意义。漫漫长路上的拼搏与奋斗固然可贵,但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言,难能可贵的是“进取不忘其初”,惟有不忘其初,方能拼搏、方能进取。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无负今日》展示的是“伟大的平凡”与“平凡的伟大”。如何不忘其初,如何方得始终。一如鲁迅的《故乡》,它从第一句开始,从最后一句结束。跨越历史的长河,师者的精神,才是北师大赠予天下人的礼物。
一百二十年过去,北京师范大学走过了两个甲子的历程。如今,我们正是站在今日,也是第三个甲子的开始。今时此刻,北师大校园内的猫儿仍在菊圃悠游。历史正如那只贯穿全篇始终的猫儿一样平易近人、亲切可感,它辗转腾挪在阳光之中、在希望之中、在每个人之中。
运镜很好,鲁迅出现那一刻有些感动,但好到有些出戏,光太神圣了,仿佛在炫技,提醒了观众摄影的存在。
演员亦如此,塑造形象呈现了明显演绎的痕迹,让人出戏。
对编剧和导演最不满意,感觉作为片子的作者他们内功撑不起教育之内涵。
何谓教育,我想教育的起源是对人类的热爱,对人类幼崽的热爱,基于此热爱对纯净白纸的思想的呵护和疼爱,从对方开窍眼神中获得的成就感。
倘若此根源无法阐述清楚,仅一味喊口号是不行的。
我不知道是否人和人不一样,但我讨厌喊口号,喊口号像狼来了,用多了就皮了。
喊口号只适合在刀剑交锋的前一刻。
我觉得讲最大的道理要于无声中才能振聋发聩。
这部电影给我最强烈的感受便是青春这两个字,电影篇幅较短,但是其中渗透的意义非凡,让人知道读书的意义,以及青春是用来干嘛的,面对自己的现状,面对祖国的现状和社会的现状,我们只有不负青春才能更好的向前奔跑。
电影之中的画面感十分的温馨,读书带来的事对于生活的美好想象,不仅仅是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的还有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电影中,老师去寻贫困的学生带他出山读书的场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男孩对于读书的无限渴望,以及老师励志要将小男孩培养成才的决心。两人对话的场景让自己十分敬佩。
电影在镜头的处理上也十分的惟妙惟肖,特写镜头的运用更是讲小男孩读书的那种渴望展现了出来,更是在小男孩的眼神之中看到了知识改变命运的模样。在电影之中,莫言的个人言谈画面,让人懂得读书的力量,读书给自己以及社会带来的巨大改变。
救命🆘!除了北师大的学生应该没人想看了。莫言余华真的是全场最佳!
无负今日中余华说:怯懦,是一种美德,善良的人,才会有恐惧。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学生们尊敬老师,先生们治学严谨,鞠躬敬礼谈吐不凡。LIVE FOR THE DAY.
非常应景地在今天看了。前两个部分有挺多细节,尤其《师说》还是很感人的。然而《青春》篇真就是师大宣传片了,不如讲个未教赛的故事,让学生做主角才是前辈当年“无负今日”的收获啊。莫言余华当然名气大,宣传效果好,但说实话和师大的日常没有太多联系哦。
校庆电影至今只有两种走向,一是学校成为背景,讲述人的故事。或是人成为背景,讲述学校的故事。《无问西东》是第一种,《无负今日》是二者的混杂。前两个篇章演的有多么卖力,最后一个篇章就有多么可笑…前辈的意志在前两个故事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最后一个故事急转直下卖弄两位文坛红人的名气。余华离不开《活着》,莫言离不开山东故事,北师大也离不开余华和莫言,不然为何要两位压份量成为总监制。这是否也体现着北师大百年来价值取向的转变,从为国为民,到为校为名。其实这个片子只值两星,第一个故事一星 第二个故事一星,剩下一星送给学校,算是一句迟到的一句生日快乐。
说实话真的比较一般…除了《师说》那段确实是有打动人心,其他大部分都是场面很美但没啥干货硬煽情,而且表演意味太浓很不自然实在尬。不过换个角度,也可以说整部片子和北师大的校风很符合,远看巍巍在上,走进发现也不过如此。
真的只是宣传片而已,有些情节设计很尬!(每一次不恰当的形塑一定程度上都在消解原本可能拥有的荣光)
北师大的宣传片,感觉要比无问西东好,很舒服,而且是属于文科生的片子
莫言真的是社恐,念台词真是难为他了。。。
七分
看到莫言给《活着》签名那一段,眼圈一红——影片有很多暗含的态度——那一刻突然让我相信:这个世界还会好!片中有三处让我跳戏和“尴尬”的地方——王劲松在课堂上追忆老师、尹昉向余华提问、孙茜在最后一部分的回眸之笑——都让我感到编排和表演的痕迹略重了。越来越觉得梁启超确为中国近代以来于各界都至为重要的一大人物。本片的产生不枉我一路以来对余华和莫言的喜爱。要永远记住:无负今日。
北师大百年校庆电影,教师节上线,全片仅有1个小时,三个部分三个时代,分别介绍了早期师承,教师节的起源,最后一部分余华与莫言的部分,光是这个就值四颗星。前一阵余华讲述关于《活着》的片段和截图,就是出自这部电影
“肩住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光明宽阔的地方去。”一首献给师者的赞美诗。在无数个过去与未来的重峦叠嶂之中,只有今日,是我们每一个人值得全情投入与把握的时刻;只有现在,是充盈着青春的丰沛与生命的力量的时刻;只有当下,是满怀着对未来的希冀和向上的意志的时刻。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九层高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当下。
零散而没有主线主题,为大师们的精神加两星
九月的第一部影视,来北师大看的第一部影视,也是关于北师大的。没想到是这么几个小部分,黄少诚老师那段最好看,算是北师大的历史纪录片。学生太有现代气息了,其实很多时候都很出戏,有些台词说教味太重。Anyway, 祝北师大120岁生日快乐!
原来是北师大宣传片,能拍成一部电影也是厉害。情节略割裂略尬,但很有历史厚重感,演员也都很棒。多给一分为了余华和莫言的本色出演,才知道他俩都是北师大教授,早知道我当年考北师大了。
余华莫言你们收了多少钱!!!!浪费了人生中的三十分钟……但还是祝老师们教师节快乐!
不知所谓啊?俩人自吹自擂啊😂这也不能叫电影吧
六十分钟宣传片,只剩空洞口号。
看完电影对北师大历史有了更多了解,也第一次知道了教师节的来历。ps:参加映后莫言老师说:“余华演技越来越成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