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家辉是个不幸的孤儿,妈妈因为父亲的外遇杀死了他然后自杀,家辉和姐姐相依为命,而姐姐有了男朋友,家辉害怕失去唯一的亲人而焦虑不安,想扮演姐姐的爱人,还想戳死企图抢走姐姐的人,同时家辉利用录音机与幻想的父亲对话,试图感受一点亲情,从中得到慰藉。
姐姐透露的真相彻底击溃了家辉,幻想中的父亲原来是强奸犯,唯一的亲人姐姐是个撒谎者;幼年的痛苦经历使家辉形成了分离型人格障碍,多重人格趋向整合,成年后的家辉为了解脱,踏上了消除各种人格的不归路,母亲的人格杀死了45岁的单身汉(代表父亲)然后留下遗书表示同归于尽,代表母亲人格的消失,以成年家辉的人格杀死了代表父亲人格的高利贷者,父亲人格也被消灭,以幼时家辉的人格杀死了琪琪姐(代表爱撒谎的姐姐的人格),杀死琪琪姐有着确凿的目击证人,那一朵插在舌头上的玫瑰花,代表着儿童家辉仍然爱着不说谎的姐姐。
至此,家辉消灭了父亲、母亲和姐姐的人格,他的多重人格只剩下了童年家辉和他自己,这时候,阿探也找到了录音带,发现家辉的目标是2+2,和前面的发展吻合,即童年家辉,家辉自己和泽少以及阿探,因此家辉抓了一个孤儿(代表童年家辉人格)和泽少。
这时候,电影中出现了一些不合理的因素,首先是妓女的死,可能的解释是父亲人格占据了他,奸杀了妓女,但是这一行为不能消灭任何人格,相反只会加强父亲人格的影响,即加深家辉的痛苦,另一个解释是杀死妓女的另有其人。
然后则是结局,按照动机的强度来说,家辉杀死孤儿的动机应该强于杀死泽少和阿探,可是家辉却在杀死泽少,打伤阿探后自杀?为什么家辉会放弃整合人格的最后一步,即杀死孤儿(童年家辉人格),选择自杀?最可能的解释是阿探说了谎,阿探为什么说谎,最后究竟发生了什么,要等A+的上映了。
首先是电影的背景莫名其妙。几个香港警察在泰国玩得风生水起。不了解的人估计还以为泰国有香港的管辖区呢。了解的人知道不是这么回事,然后就要把这个逻辑圆起来。几个香港演员们演的是泰国人?但是郭富城黑板上写的电脑里搜的都是汉字啊。其实这是个无关紧要的问题,导演只是把拍摄地选在了泰国而已,不管在哪里不都一样地讲故事么?但关键是,导演在好几处地方还刻意给了泰文特写,提醒观众这是在泰国;还刻意选了几个香港警匪片里的老熟脸当主角,提醒观众这些人都是香港人。退一步说,既然已经是在泰国拍了,就好好利用,拍出异域风情来,也是电影常用的一个噱头。但实际情况是,要不是那些泰文,我真的以为这是在香港的贫民区或者是70年代的大陆。
其次是电影呈现出比较松散的状态。拍拍小男孩和她姐姐的故事,拍拍卢sir和丰泽的内讧,含蓄地拍拍犯罪过程,拍拍陈探独立断案,拍拍犯罪嫌疑人。我们的关注焦点一直在切换、游移,并且有一定艺术素养的观众都会以为这些零散的线索肯定最后能归于一点,于是在一边观看的过程就一边试图找出这些线索之间的关系。同是孤儿的陈探就是那个和姐姐生活的小男孩?用车撞丰泽的人是谁?如果是卢sir的话,难道卢sir就是杀人凶手?在电影前部分好几处丰泽的表现都很反常(比如在陈探推测凶手应该是警察局内部的人时,丰泽很紧张,甚至有些心虚,立马果决地否定掉),难道丰泽才是那个小男孩?(这里蒙太奇的运用产生了这样的提示效果)为什么陈探能拥有超能力听到杀人凶手跟他讲话?难道陈探有分裂型人格障碍?我们产生了这么多的猜测,结构剧情没有顺着任何一条向下发展。到最后,我觉得我再也不相信导演了,再也不相信任何事情了。就在这个时候凌家辉出现了,我条件反射式地认为这又是一个幌子,再也懒得去关注他了。直到陈探和小男孩姐姐的一番对话,我才又非常不情愿地相信了这回真的是真的,同时顿悟,原来,凌家辉才是焦点啊。
真正高水平的导演,是在无数次地玩弄你的好奇心、捉弄你的智商后,在揭示真相的那一刻让你感到一种天地崩坍的震撼。而这部电影是玩得让你感到厌倦了,直到揭示真相的那一刻也吊不起胃口,反而觉得很狗血。从某些片段来看,悬疑氛围渲染得很到位,比如陈探在小巷子里被摩托车追的情景,比如三个凶杀案的发生现场,但这些片段都对推动情节发展意义不大,都是些没有下文的噱头,纯为悬疑而悬疑。所以听多了“狼来了”的观众没等到真正的高潮就早已泄了气。
中国没什么高智商的电影,这部电影努力向西方的高智商犯罪、心理悬疑片靠近,设计罪犯是分裂型人格障碍症患者。有这样的设计的片子数不胜数,佳片亦多,人格分裂早已不能像在希区柯克的《精神病人》里一样成为多大的亮点。《致命ID》里有令人匪夷所思的连环杀人案,《美丽心灵》里有一位诺奖获得者的动人成长历程,《一级恐惧》里有爱德华诺顿用高超的演技和智商和律师周旋,《搏击俱乐部》里有一个人对自己疯狂欲望的疯狂实践和对于人性和生存的哲理性思考。《B+侦探》还仅仅停留在希区柯克的心理分析式的形式上,布排下线索,最后运用心理学理论(主要是童年经历对人的深远影响,和人格分裂的相关理论)解释罪犯的杀人动因和一系列的举动。
关于这部电影名义上的主角,陈探先生,是如何追查出凶手的过程,跳跃性极大,丝毫没有逻辑的严密性可言,丝毫没有智商可言。不管是陈探信口开河地瞎猜猜对了真相,还是陈探把所有线索写了满满一黑板,看得自己眼花缭乱然后突然就明白了点什么,还是陈探拥有超能力能跟凶手对话,都没有智商可言。
我想,不管是拍惊悚片还是恐怖片,都不是靠拍摄技巧靠配乐靠表演营造点诡秘的效果随便在什么地方让观众提心吊胆一下就够了的。不管是惊悚片还是什么片,都一样是电影,在各方面都能达到一部好电影的标准,然后才能成为一部好的惊悚片。
人间五月天,草木芬芳,轻扬透亮,城中的小巷子氤蘊着华人的流经岁月,食品,神台,祖先的风俗是寄存回忆的地方,夏日东南亚的小城有着醇厚的成熟度,沉淀的质感确又清纯无比。彭氏兄弟的“香港-泰国”的双城电影童话,再次拉开帷幕,以续集模式创作了惊悚悬疑电影《B+侦探》,郭富城担纲出演神经质神探,用自己的方式,透过身体表达东南亚小城中华人移民文化的特色,当然,在类型电影中发挥自己的表演特色,流畅而愉悦,是一个演员成熟的表现,郭富城一直努力让自己企及一个表演的高度,从近年来的电影作品中感受深切。
有着TVB电视剧表演经历,歌手职业的郭富城在1991年,在《五亿探长雷洛传》第二部里出演刘德华的私生子,刘德华已经开始挑战年龄跨度几十年的表演能力的时候,郭富城还可以演出跟自己年龄相近的角色,有条不紊地找到自己的位置。接着,在《1991神雕侠侣》中还是跟刘德华合作,饰演一个反派,开始了动作武打的表演尝试,随后,《五亿探长雷洛传》完结篇里完成了这部系列电影的角色,在电影业崭露头角。1992年,接替了刘德华出演《天若有情2:天长地久》的男主角,尝试主演一部有悲情气氛的类型电影,随着感情戏份的加重,郭富城表演历练的积累不断增加。到了1993年,郭富城颇为惊艳地出演了《赤脚小子》,这部电影让观众极大地产生了对于赤脚小子丰曜的情感认同,郭富城将青春青涩幻化为一种执着的挚诚,在拳脚功夫的世界里表现一种乱世中小人物无奈的凄楚。继续几年,郭富城接到的电影,都是充分发挥他偶像阳光形象的类型电影,到了1996年梁柏坚的《浪漫风暴》不但让郭富城展示了骄人的身材,并演绎了一个多层次变化的悲剧人物:一个有过创伤,可以逆转命运,捍卫尊严的拳手。1998年,郭富城出演了刘伟强导演的《风云》,演绎一个亦正亦邪的武林高手,身世凄惨,迷失自我,为爱痴狂的步惊云,郭富城不负众望,演绎了一个广受欢迎的漫画人物,并得到认同。2004年,他朝向了动作电影发展,《冲锋陷阵》,《柔道龙虎榜》,《三岔口》,树立属于郭富城的雄性魅力。2006年,出演香港新浪潮导演谭家明的《父子》,在这一部以东南亚为背景的伦常故事里,郭富城出演了一个带有卑微质感的单亲父亲,表演能力得到了业界的高度认同。越是出演内心复杂的小人物,郭富城越是能发挥得酣畅淋漓,在《C+侦探》,《罪与罚》(《杀人犯》),《全城戒备》中,郭富城自信而变化丰富的演出,是一次次不小的进步,面对《白银帝国》的角色压力,郭富城也找到自己的方式,与内地演员的表演系统紧密结合,丝毫没有怠惰。2011年,郭富城继续以《B+侦探》发挥东南亚小人物的醇厚质感,又以《最爱》增加自己与内地表演体系融合的能力,加上仍旧在拍摄中的《全球热恋》,郭富城一直在不断地丰富自己,充实自己。
《B+侦探》延续了彭氏兄弟的恐怖诡秘东南亚热带城市的氛围,幽葱而静谧,炙热夏日的穷街陋巷,残旧警察署,电影中的异域风景一方面对于内地观众来说有距离感,而华人文化色彩浓郁的风土人情又能给内地观众情感认同,这是华语电影中悬疑电影的一个重要处理技巧,这部电影所体现的泛华语电影的概念,加上对于视听高标准有要求的彭氏“技术控”的表现,以及对于演员表演的调度与控制,使得电影显示出一种成熟的大气,内敛的精致,而郭富城所饰演的业余侦探凭借一种近似强迫症的方法去进入杀人犯的精神世界,哪次都把自己弄得伤痕累累,一种精深上的压迫感,在郭富城的表演里发挥得淋漓尽致,而容貌的俊俏,使得这种带有紧张感的表演产生出了魔法般的魅力,演员角色不因执拗跟神经质心理建制而变成了面容狰狞的落魄男人,也是郭富城在电影里表演的最大亮点。
这部影片结尾所揭示的与郭富城所饰演的阿探紧密相关的大悬案,预示着系列电影的后续,而《B+侦探》所充当的叙事策略,不但建立了阿探的侦探能力,也一步步揭示了他面对犯罪所产生的一种微妙的心理变化,似乎铺垫一种侦探与罪犯之间,正念与邪念之中的临界状态,难免让人想起那句经典的话:“最好的侦探也是最好的罪犯”,在彭氏兄弟“侦探”系列电影里,郭富城一直在挑战表演的极限,将一个有情怀的侦探的伤痛感完整地放置了这部电影里,他立住了这个“侦探”人物。
电影本身还是不错的,全程充满紧张悬疑,甚至还有些诡异,虽然很多地方很坑爹,但一部侦探片又不是益智游戏推理难题,不需要我动什么大脑筋,看到大家很多讨论得热火朝天的阴谋论我不禁莞尔。
这才是侦探应该做的,不断去找寻线索,不断去创造破案条件,靠近危险,接近真相,而不是i柯南金田一之流到哪哪死人(陈探一度也有这个死神潜质啊……),而凶手最终也就是身边那几个人。侦探的魅力在于,从未知中发现异样,联系已知。
说点跟电影无关的事。
我曾经也有过侦探梦,当有事件发生时酷酷地走进现场询问相关人等,思考,寻找线索,证据,推理,假设,最后不经意间突然灵光一现,なるほど、真実はいつもひとつ!犯人はあなたです!!华丽转身,解开迷题,众酱油恍然大悟五体投地。
高一那年,班里一个富二代的索尼CD机不见了,在那MP3还没多少人知道的时候,这可是相当贵重的奢侈品了。全班哗然,于是我临危受命,接下了这个索尼神秘失踪事件。
富二代是走读生,那晚晚自修回家忘了带,第二天回到学校遍寻不到,于是,开始回忆,录口供。
富二代回忆。第一节自修的时候班里有个美女前来借CD,想听一下周杰伦新歌。于是富二代屁颠屁颠借了。之后,他就没见过CD机。
OK,找到美女。
美女,自认美貌,经常让男生为之差遣,女生中口碑极差。
美女回忆,第二节课结束之前,她被老师叫去了办公室,等她回来时候已经下课了,富二代已经回家,于是她把CD机交给了富二代的同桌,大叔。
第三个人物,大叔。富二代同桌,物理神童,眼神深邃,胡子拉碴,为人低调。
大叔继续回忆。他拿到机子后就放进了富二代桌子内,继续埋首做题。直到教室内要熄灯。
很明显,这个案子是内贼,不然犯人不可能这么清楚知道机子所在并且全班只有富二代
被偷。
接着就是作案时间了,大叔一直都在教室直到熄灯,又是最后一个关灯离开,所以这之前犯人没有作案时间,而富二代发现东西被偷是早自修,这之前的一段时间,最有可能的作案时间,也只有清晨来早读的人了……
继续寻找线索。
找到清晨来早读的几个人,一问之下,今天
清晨最早来班里的人是公认班里最勤奋的姑娘绿子,绿子说她来的时候教室的门是开着的,询问了学校管开门的人说并不会开教室的门,于是时间再次前移(当然也不排除说谎的可能)
也就是说,此人极有可能在门卫开门前就伺机等着,一开门就进入教室拿走机子然后回去。
这时一个女生神秘的告诉我平常都会很早来早读乖巧女生小W今天没来早读。她的话中有话,我明白她暗指什么。
接着我去询问了几个寝室的寝室长,早上可有人一大清早起来然后又回来的。
这时我们寝室的寝室长拉过我到一边忽然神秘兮兮的对我说,你早上有没有发现小G起得很早然后去了很久又回来了。
我早上都睡得跟猪一样怎么会发觉,但小G可不像是会早起的人,于是我心中不禁嘀咕。
似乎相关人等都已经出现,接下来的环节,就有点不好做了,我总不能像审问嫌疑犯一样去审问自己的同班同学吧。
于是我们想了一个笨办法,在出早操的时候我和一个好弟兄留下,分别检查教室和寝室相关人等课桌床铺。
于是,
我在小G的课桌深处发现了一张纸条:明早六点,操场,我有话对你说。
在小w的课本夹层发现一封信,好吧,那是封情书。
这下子明白了这两人早上做了什么了……
做侦探爽的地方就是你总是会发掘一些奇妙的八卦。
接着,雷人的事情出现,我惯性的开完我同桌开自己的桌子时,赫然发现一个索尼标签的东西向我招手……
妈了个逼的,这时什么状况?
当时我就蒙了,当然不可能是我偷的,我又不是人格分裂暗夜蝙蝠侠。莫非是那小偷出操前偷偷放在了我这个“侦探”桌子里,好一招贼喊抓贼啊,这下我有嘴说不清了。
想了想这事情只能交给班主任处理了,于是找到班主任把事情一说明,班主任领会,接下来一切都变成一场戏。
班主任叫去富二代说那个小偷已经把东西还给了她,那个人只是拿出来玩玩忘了还回去,希望富二代念在同班一场就不要追究了,不然以后大家相处都别扭。
富二代见东西回来了,嘀咕了几下也就不违逆老师了。
于是,索尼神秘失踪案件就这么鬼使神差的结案了。
事后很多人问我是不是破了案但不说,我只是笑笑,心里在苦笑。
从那以后,我对身边的人总充满了防范,因为一群天真烂漫的青春少年,转过身不知多少男盗女娼。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有些人事总是防不胜防。
故事还没有结束,大学毕业后曾经的一帮高中好友聚会,酒过三巡放浪形骸,大家都开始口不择言。
我去外面上了个厕所在阳台抽着烟,这时高中好友兼同桌过来拍着我的肩膀激动的说:“我一直很感激你啊,你知道吗?”
“感激我什么?”
“你还记得高一那时候XX丢了cd机那事么?”他醉眼迷蒙,看来醉的不轻。
我猛地一激灵……“莫非……?”
“没错,那晚美女在听周杰伦新专辑时我问她借不肯,骂了隔壁,后来下课我在厕所拉稀,回来灯全灭了,然后我想听听周杰伦新歌不是就拿出来听了,谁知脑子短路了放在自己课桌里了。第二天看你在查我整个人都慌了,幸亏你仗义什么都没说出去,不然我怎么做人。”
听到这我不禁大火,“草,不是你把CD机放在我桌里的吗你还好意思说?”
这时他好像也突然酒醒了,弱弱道:“不可能啊,我确定在我桌子里,出操时候我看你没来就觉得什么都完了……”
我心中大惊。
虽说真相只有一个,但这世界的暗流,我们实在无法看清。
世上有太多的真相,实在是不堪直视……
自此之后,我就跟那人失去了联络……
种种原因拖到今天才写了影评,其实早在27号就参加了“广州万达影城”举办的《B+侦探》(后面简称阿B)悬疑场的试映,第一次看胶片试映,感觉新鲜,也因为碰到这么好的片子而庆幸。
之前一直担心的由于没看过《C+》而导致这部看不太懂的情况并没有出现,阿B还是相对独立的一部悬疑精品。除去环环相扣的情节和刺激的画面(有部分重口味场面,谨慎观影)让我的脑子一直发热外,我认为最大的亮点在于原创的配乐(注意是配乐,不是配音,在这里要提醒各位,我看到有人反映国语配音太操蛋,尽量选择粤语版的看吧),音乐与剧情的深入搭配的很合适,不时的敲击乐冲击着耳膜,但又不会让你对紧张剧情做好防备,少了刺激。
其实看过这部电影之后,我最大的感受不单纯停留在剧情是否够悬疑够吸引人,它更教会我这个社会有很多的弱势群体需要我们去关怀,只有社会的关注多了,弱势群体不再孤独,他们的压力才能有合适的地方去释放,而不是演变成一场场悲剧。
《B+侦探》,必佳电影,彭导已经赚到我的口碑,如果有《A+》,一定去捧场!
家辉的童年背景:家辉的外婆知道外公有外遇,就杀了外公然后跳楼自杀,家辉的妈妈变成了孤儿...后来他妈妈13岁的时候被人强暴了,生了家辉,他妈妈不想家辉知道自己的身世,就骗家辉自己其实是他的邻居姐姐,是他妈妈知道他爸爸有了外遇然后杀了他爸爸,他妈妈然后抱着他打算一起跳楼自杀,被她知道了救了家辉,但是他妈妈还是跳楼死了...之后她一个少女把家辉拉扯大...家辉长大后爱上了这位“邻居姐姐”,“邻居姐姐”觉得再这样下去会乱伦,所以告诉家辉其实她就是他妈妈...
导致家辉人格分裂的导火线是"姐姐"告诉了他真相,和他自我幻想能保护他的"爸爸"产生了人格冲突,这才直接导致他人格分裂.
家辉人格分裂的导火线是"姐姐"告诉了他真相,因为他苦心经营的幻想给他"姐姐"破灭了,于是他必须通过人格分裂来维护自己的幻想.
在他的人格世界里是分为两大派的,所有犯罪都是两大派展开的死亡斗争,我们来编个号:幻想派(好色爸爸A,知道爸爸A有外遇后杀死爸爸A再去跳楼的妈妈A,自称是"邻居姐姐"的姐姐A,从小由姐姐A带大的家辉A);另一派是现实派(现实中强奸"邻居姐姐"的爸爸B,由"邻居姐姐"变成的妈妈B,知道了真相后的家辉A,还有告诉他真相的姐姐B!所以他的人格世界里有8个人,他们之间展开了殊死斗争,长大成人后的家辉一直活在"家辉A"里,这部剧的最关键的一句话是"杀人是可以解决问题的!",怎么杀的,家辉怎么证明这句话的,且听以下分析:
家辉第一个杀死的就是好色徒,此人扮演了爸爸A,是他好色所以母亲才捅死他的,所以杀人时他的身份是妈妈A,当她知道自己丈夫有外遇,她告诉自己"杀人是可以解决问题的!",于是她杀了自己丈夫写了遗书,然后她醒过来了变成"家辉A",然后帮妈妈A处理好现场擦干净指纹后逃走,所以泽少望下去没有发现死尸,对不对?大家注意:妈妈A并没有跳楼死,这里决定了泽少后面的死,大家注意!!!
家辉第二个杀死的就是妓女,此人扮演了妈妈B,他接受不了这个现实版的妈妈,是她害他所有的幻想破灭!他狠不得妈妈B从来没有生下他!所以他心里潜意识里想如果"那个人"强奸妈妈B时,还把妈妈B杀了那该有多好,他就不会出生了!于是此时他的身份爸爸B,他要把爸爸B犯下的罪行犯得更为彻底!再次验证了"杀人是可以解决问题的!".
家辉第三个杀死的就是高利贷,此人扮演了爸爸B,上一段,他利用了现实版的爸爸B达到了"广播剧"的"幻想版"的剧情安排,当然要除之而后快了!所以杀爸爸B时是"家辉A",大家注意此时的"家辉A"和爸爸B没有血缘关系,他们是两个世界里的人,他们是真正的敌人!是因为爸爸B的出现才令妈妈B怀孕才有家辉B,家辉A恨死他们了,当然要恨罪魁祸首爸爸B了!当晚高利贷打完电话看到一个美女,就冲向前去非礼,此时"家辉A"以英雄身份出来搭救妈妈B,这样妈妈B就不会怀孕了,就不会有后面的故事了!
家辉第四个要杀死的就是泽少,此人扮演了"假警察",是他和陈探阻挠了剧情的发展,在他的"幻想版"广播剧里他们俩是假警察哦,他命大逃了一劫!但大家请注意了,第六个杀死的泽少,扮演的是姐姐A!后面会说!
家辉第五个杀死的就是棋棋姐,此人扮演了姐姐B,那个居然告诉他真相的姐姐B,那个居然让他梦想破灭的姐姐B,他要剪了她的舌头,因为他把姐姐B告诉他的真相宁作谎言,都是大人骗小孩的!当然不用说,大家想到了此时杀人的是"家辉A".
第六个杀死的泽少,扮演的是姐姐A!家辉情愿活在幻想里,这就决定谁能活下来,大家想想陈探冲进家辉家里时,还有多少人没有死:妈妈A,姐姐A,家辉A,家辉B.刚好此时有四人在场,他们充当了以上四个角色.当然刚开始时家辉很混乱,他一直在问:你们是谁?为什么来到我家里?翻乱我的东西?注意他此时并知道该如何将他们两个人代入哪个角色.(镜头可以倒前点,我们可以看到家辉一时把泽少痛扁,一时又痛哭流涕,证明他时而把泽少当做妈妈A,时而又当作姐姐A.他恨姐姐A,恨她出去交男朋友忽视了他,背叛了他,他爱妈妈A,只有妈妈A才可以给他无私的爱,所以本该跳楼死的妈妈A一直“活”到现在!)但他有两个身份是很清楚的,此时拿枪的是家辉A,绑在右边的小孩是家辉B.泽少临死说救小孩,说明了泽少已经想到了办法了,此时陈探也知道办法但是很犹豫,因为他只要说出他是妈妈A,那么泽少就是姐姐A了,所以陈探一说完"我就是妈妈啊",家辉马上应道"那他就是姐姐了!"就立刻开枪杀了姐姐A(由泽少扮演).
看到泽少中枪了,陈探决定放手一博,用妈妈A的身份来换取家辉的信任,因为只有母亲才不会开枪打自己的孩子.家辉A开枪发泄了心中的怨恨,陈探没有开枪但是博取了家辉A的原谅与信任,此时以前的一切都化作云烟散去,家辉A心里再没有怨恨,所以他不会再杀家辉B(由被绑架的小孩扮演)和妈妈A了.他要杀的是家辉A,因为在妈妈A面前,他自觉罪孽深重,是他杀死了一家人(当然是他幻想的一家人),所以他只有以死谢罪,这出广播剧只差一声枪声就可以完美落幕了,他把妈妈A和家辉B留在这个世界上,幸福的生活下去.他知道自己和家辉B的角色冲突,所以以上这几个原因,他选择了不幸的家辉A死去.证明他内心对美好世界的向往!
网上看到的。大家都在说陈探是凶手,但是我觉得这篇分析的还挺有道理的,就转发过来了。
原文链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f600b80100u0ho.html
要讲好一个好的引人入胜的故事,前提有两个,一个故事本身,另一个就是讲述技巧好,本片两者都稍欠。模仿《七宗罪》的仪式杀人,也只能稍稍形似,显得勉强,最后十多分钟,悬疑已名存实王,只剩“切洋葱”的被眼泪苦撑。
幼稚 无趣 催眠 中间那段SB的推理过程让我想自插双目 人物也都中邪了 讲话煽情的要命 琼瑶版精神病院啊~ 某女演员还好意思说自己投入角色近乎失控 流个眼泪表情扭曲得像吃屎 两个男配演技不错让人期待 偏偏戏份少得可怜 这他爹的就是一部拙作到一定境界的影片啊~ 欢迎前往膜拜~
滥用配乐制造刻意惊悚效果导致全片压抑低沉..结尾案件真相大白时缺少张力...至于那他妈的恶心配音.哎不说了.
处处都在规避审查,景别少的可怜,走心理惊悚路线完全不是港片所长
前半部分有足够悬念,但从中间开始就让人感觉是在胡编乱造、东拼西凑,不合逻辑,凶手塑造的也不够立体。惊悚和悬疑感的营造到最后只靠背景音乐和演员大吼大叫。至于最后……感觉应该还会有个《A+侦探》★★☆
没看过《C+》看结尾是要拍《A+》,凶手的作案动机演绎的不俗,我们应该庆幸杰克.尼克尔森没有变成这样杀人狂。
就我一人包场
要是凶手是郭富城的话就好了
浓厚的彭氏风格,但是剪辑上可能是由于审查的原因而显得支离破碎,太多风格化的段落被拆散打落,格局很小,有一定推理惊悚电影观影经验的影迷不到半段差不多都能猜得出,没有惊为天人也不用捶胸顿足,除却用意与故事架构上的不足之外,标准的彭氏影像,三部曲尚未结束,这个系列如果更有脉络体现就完美
手持摄影与片头风骚的泰国小曲依然能找到C+的影子。问题在于剧作实在是太怪了,人为过重的情节,支离破碎的叙事,毫无张力的结局。看完电影胸口一直很闷,挺没着没落的就结束了。太多不合理与想当然,或者又要怪在广电剪刀手上,既然那样,那这个只能不及格,期待粤语完整版有惊喜。
对于犯罪和惊悚片还是有点儿怵,总是见不得黑灯瞎火和昏暗路灯
《B+》的故事比《C+》更复杂了,看来彭顺在编剧上花了很多心思,但谜底揭晓得有点早,差不多在2/3处就可以猜出凶手了,惊喜没了,当然结尾的处理还是出乎意料的,彭顺留点悬念准备拍《A+》了
如果跟剪切版的《c+侦探》相比,还是《B+》更完整一点,但跟未剪切版的《c+》比,它就没优势了。可以看出,《B+》也是动过手术的,但不像《c+》那样伤筋动骨。暗线没有《c+》那么多了,相对来说是一个略简单的悬疑故事~郭富城的表演不错,阿探这个角色他是越来越有心得了~
如果它是一部惊悚片,我唯一一次被吓到,是在电影结束被媳妇儿叫醒的时候⋯⋯
B+你姐!
万达试映……其实很狗血地有一段不伦之恋……
就还可以。。
我总以为郭富城是凶手
影片告诉我们女人被强奸后请报警,还有就是在社会上广泛普及性教育知识。
看的粤语版100分钟,如果是删减版,看的最后就是希里古怪,不如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