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色块切换皮肤

    眼前的生活

    剧情片美国2007

    主演:乌玛·瑟曼  埃文·蕾切尔·伍德  伊娃·阿穆里  Ted Yudain  Emily Rose Branigan  

    导演:Vadim  Perelman  

    播放地址

    猜你喜欢

     剧照

    眼前的生活 剧照 NO.1眼前的生活 剧照 NO.2眼前的生活 剧照 NO.3眼前的生活 剧照 NO.4眼前的生活 剧照 NO.5眼前的生活 剧照 NO.6眼前的生活 剧照 NO.13眼前的生活 剧照 NO.14眼前的生活 剧照 NO.15眼前的生活 剧照 NO.16眼前的生活 剧照 NO.17眼前的生活 剧照 NO.18眼前的生活 剧照 NO.19眼前的生活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2-07 16:44

    详细剧情

      高中女孩戴安娜(埃文·蕾切尔·伍德 Evan Rachel Wood 饰)似乎等不及成年,就要开始她狂野热烈、放纵不羁的人生,毒品、性爱这些成人游戏皆不在话下,然而她的好朋友莫琳(伊娃·阿穆里 Eva Amurri 饰)却是个相对保守的女生,对戴安娜担心抱怨却又无可奈何。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校园枪击案,彻底改变了两个女孩的命运。  如今的戴安娜(乌玛·瑟曼 Uma Thurman 饰)已经是一所大学的艺术史教授,有一个同为教授的丈夫和一个可爱的小女儿。然而她的心却始终不得安宁,枪击案15周年纪念日临近,那个深藏在戴安娜脑海中的血色阴影又再次弥漫开来……  本片根据美国作家Laura Kasischke的同名小说改编。

     长篇影评

     1 ) 解讀《眼前的生活》

    內含嚴重劇透,未看勿入

    因電影分成「十五年前」與「十五年後」兩個時空,故下文將以各自的演員名稱代表不同年代的Diana,以茲區別。

    1. 英文片名《The Life Before Her Eyes》其實是源自「My life flashed before my eyes.」這句說話。西方傳言,一個人臨終前,他的一生會於他眼前掠過。不過電影中的Diana更厲害,不止過去,連未來的生活也一併出現。即是說,Uma Thurman (成年Diana)從未真實存在過,她所有事蹟都是在Evan Rachel Wood (17歲Diana)腦海中發生。順帶一提,IMDB Board上有不少網友投訴片名揭穿了結局。

    2. 當持槍者Michael第一次質問Wood:「But if I don't kill you, then who should I kill? 但如果我不殺你,那我該殺誰?」,Wood啞口無言,並甩開好友Maureen的手。但受到Paul Mcfee教授有關「良心」的演講所啟發,內容提及:「人需要運用想像力來策劃自己的將來,希望藉著想像力,能於當前一刻,作出可在後世修成正果的抉擇」,Wood因而幻想十五年後的她會過著怎樣的生活。直至片末,她終於洞悉自己生還可能帶來的後果,所以面對Michael同一條問題時,手握得更緊,堅定地回應:「Shoot me.」,將生存機會讓給更高尚、更配得起的Maureen。

    3.Thurman 成為了藝術科教師,普遍學生反應冷淡,唯一看重的學生是Anna。不止學生反應,連她倆的一席對話都是從早前Mr. McCleod的課堂中倒模過來:McCleod稱讚Wood擁有天資,但需要轉變一下角度;Thurman則指Anna的潛力比她想像中還要高,有資格考入四年制大學。Anna拒絕機會,解釋她不打算離開鎮上的男友,因為人生太短暫了。此處的Anna既象徵著Maureen選擇留在鎮上的取向,同時讓 Thurman看見自己昔日的影子。片初Wood說她們已到達結婚的合法年齡,Maureen回應:「或者我們應該先上大學」。反映Wood信奉不顧前程的享樂主義,Maureen則處處心思熟慮,為未來設想。

    4.離開 Briar Hill小鎮是Diana一直以來追求的夢想。在夢境裡,即使當上了教師,也不忘向學生灌輸這個觀念。「You may think you'll never leave this town, but you just have to give it a chance. 你或者認為你將永遠離開不了這城鎮,但你只需要給它一個機會」這段對白意味著Wood知道自己終日耽迷玩樂,以她這種成績,是不可能考上大學,離開 Briar Hill的(幻想中的Thurman果然留在鎮內)。此外,她還受到另一種生活態度的衝擊,原來不是所有人都眷戀大城市物質生活的。Wood經常揶揄 Maureen終生只能留在Briar Hill湊仔,但Maureen毫不介懷,她認為只要與心愛的人(Nate)過著簡約平凡的生活,即使留在Briar Hill,已很滿足。相反,Wood清楚男友愛她只是因為她得17歲,她是不可能擁有像Maureen般幸福美滿的生活。

    5.Thurman 曾向丈夫抱怨過,Emma年紀少少便遺傳了自己的反叛基因,活像她年輕時的寫照。之前Wood因傷人被捕,Diana母親到警局保釋她時便下過命令:「You have two seconds to wipe that smirk off your face. 你有兩秒時間擦掉臉上的笑容」,當時Wood漫不經心地以粗口回應。後來這句對白再度出現,是在Thurman給女兒氣壞時衝口而出的。她才體驗到自己年幼時的頑劣行為,為母親帶來多少重負,也諒解母親的憤怒是不無道理的。

    6. 在進入洗手間前,Maureen曾講過凍乳酪為她帶來第二次約會,Thurman請Emma吃乳酪,就證明她有多疼惜女兒。可是Emma對此毫不領情,並直指Thurman憎恨她。這句對白當時聽起來似乎不太合情理,不過當觀眾得悉Wood曾做過墮胎手術,便知道這其實代表Diana一直飽受打掉胎兒的內疚感煎熬,所以幻想中的Emma才會指責Diana因憎恨她而親手殺死她。而這控訴亦未必是毫無根據的:Wood討厭小孩所以不喜歡到公共遊泳池,並且認為小孩是阻礙她逃離Briar Hill的絆腳石。

    7.Wood是個反叛青年,對基督教素來抗拒,寧在教堂外等候Maureen,也不願參與主日崇拜,甚至藉引用母親的話來嘲弄Maureen出席分享神蹟的聚會。直至她把胎兒打掉,對此深感內疚,所以才會態度一百八十度轉變,主張Emma入讀教會學校。鑒於Emma在夢境中是Diana的縮影,這可視為她潛意識下希望生命能從頭來過,並避免重蹈覆轍 (婚前性行為、墮胎)。其後Emma因為在學校到處東躲西藏而要見家長,修女指她disappears and hides,則可理解為Diana心裡的另一股勢力,催促Wood不要再躲進夢境,逃避現實(詳見9.)。

    8.Thurman因為目睹丈夫偷情,一時失神而發生交通意外。片尾再次flashback,發現那位 「第三者」原來就是Evan Rachel Wood。這說明了片頭Wood談及那位被她塞爆留言信箱的professer其實就是Paul Mcfee,較早前他與Thurman在門廊的對話也透露了,他倆是在Diana年輕時候認識的。Paul在現實中很可能早有家室,因此Wood認為假如她於事件中生還的話,便大有機會破壞對方美滿家庭。由於是夢境,Paul Mcfee的外表沒多大轉變,也正好解釋了早前Thurman雖然貴為中學教師,卻依然受到Emma學校的修女所輕衊。「Is it possible that nothing changes in this town?」「Except you.」

    9.緊接Wood觀看演講一幕,Thurman憶起當年Maureen說她兒時很愛在雨中逗留,發覺有些花會遭受風雨催殘,有些卻能在雨後開得更加燦爛,若有所思地說了句:「I have to go.」。照字面解釋是指她決定要出席槍擊案的十五週年紀念會,但也可解作她必須要離開,捨身成仁──這個靈魂終於意識到不該留戀眼前生活,選擇回到自身軀殼,面對現實中的生死抉擇。她在班房裡屬於自己的座位擺上了鮮花,只是臨走進洗手間之際,因學校致電通知Emma的失蹤消息而打斷。最後Thurman 於森林中尋獲女兒蹤影,Emma不停哭喚著母親的幫助(懇求Diana不要打掉她),但因另一邊廂Wood在墳場找到Emma的墓碑,令她意識到Emma只是心中幻想,故Emma突然在面前消失。而儘管Diana早已立定心腸要犧牲,可Thurman死前還是心不甘情不願地說了句「No.」,顯示墮胎事件是她一生中最大遺憾。

    10.最後重提一些鮮有人留意的瑣碎細節。

    Diana初時不屑Maureen:「I know that you and Nate are gonna have eight kids and be one of those perfect creepy Christian families that live happily ever after.」後來變成祝福Maureen:「I know that you and Nate are gonna have eight kids and be one of those perfect families that live happily ever after.」

    1.Emma跟Thurman猜C字開首的字謎,Thurman先後猜了Child和Car,最後答案是Cougar,三樣都是貫穿全片的元素。

    2.Emma收看電視放映的動物紀錄片,旁白指美洲豹會一直伴隨著兒女,直至牠們長大成人為止。我想美洲豹大概象徵著Diana的母性吧。

    3.歌曲《She's not there》於片中三度響起,「She」應該是指Emma,難怪觸痛Diana的神經,要求轉台了。

    4.Maureen向Wood道歉那幕,正是在Thurman家門口發生的。

    5.片初Wood說打過百次Mcfee的電話都給轉駁到留言信箱,後來Thurman在乳酪店拖走Emma時嘗試打給Mcfee,果然又飛去留言信箱。

    6.Thurman為女兒唸過童詩後,嘆了句:「Why does it have to be that one? 為什麼牠要成為(犧牲的)那一個?」接著鏡頭轉到一隻雀鳥屍體倒在地上,喻意Diana的死亡(Mr.McCleod提到的白努利定律)。

    7.「I don't deserve this. 我配不起」Thurman在床上低泣著。由初時質疑為何她要犧牲,中段開始覺得自己配不起這個生還機會,到最後「I have to go. 我要走了」。Diana於夢境經過三個階段,終於完成歷練。

    《完》

    此片解夢的邏輯和思路都像極《Mulholland Dr. 失憶大道》,可是David Lynch的編排手法顯然高明得多了:先是夢境佔了前大半,最後半個鐘則回歸真實,讓觀眾有時間消化之餘,亦加強了主角美夢破滅的失落感覺。再者,《失》打從第一個鏡頭已瀰漫著詭異的超現實主義,加上導演過往作品的風格,觀眾心知不必過份認真看待影片。然而《眼前的生活》(表面看起來)卻是正常不過的抒情作品,是關於Thurman克服夢魘的故事。將真實與夢境兩條主線平行對剪,到最後才揭盅原來有一大半情節都是幻想出來,那根本就是欺騙觀眾。

    Twist Ending從來只適合Thriller或者Horror類型,因為它們追求的都是震撼觀眾,配起來自然相得益彰。但對於《眼前的生活》這類 character study為主的劇情片,由於Twist意味著一定程度的資訊隱瞞,兩者肯定會互相排斥。果然,隨著Wood戲份漸重,Thurman淪為配角,一大堆毫不連貫、毫不重要的零碎片段開始不按牌理出現,看得人頭昏腦脹。直至片末兩個時空開始交疊,真相浮現,才重新拾回方向。

    為了將「未來是夢境」這真相押到最尾,首次任職編劇的Emil Stern在劇本剪裁上可說是完全失了方寸,甚至連墮胎事件──這個促使Diana改過自新的催化劑──都給刪剪到體無完膚,體現不出Diana墮胎前後的心態轉折以及痛楚。在片中,我們更常看到的是Diana與Maureen無關痛癢的對話,無助於建立兩人深厚且可信的友誼,使觀眾為後來Diana犧牲而感動。其次是角色塑造的問題,Diana真是個盪婦(slut)嗎?Maureen又真是個全然地單純善良的虔誠基督徒?以上是兩個導演再三強調的觀點。的確,她們經常就截然不同的生活取態起爭拗,但在行為上卻無法突出兩人的差異。Diana男友也猶如失蹤一樣,難怪看不見她slut的一面。

    Melodrama 主要目的是為了傳達感情,不是猜啞謎,不是越把電影拍得艱澀難明就代表技藝越高超。縱然片中每一條線索都能作出令人信服的解讀,但電影不止是要讓觀眾理解,最重要是令觀眾感受。由於劇情上種種的重心失衡,缺乏真實情節的基礎支持,例如Diana母親僅在現實中偶爾瞥現,觀眾單靠夢境推斷出Diana對母親的愧歉之情,自然難引起共鳴。

    故事意念上的先天缺陷注定了電影的失敗,但單純因為上述各種過失的話,對此片的批評頂多是不感人和混亂而已。真正令她惡化成「災難」的,是James Horner為電影創作的配樂。敢情是導演Vadim Perelman食髓知味,繼前作《House of Sand and Fog》後,再度起用同一風格的配樂。問題是,《眼》片的故事不像《House》具備足夠份量配搭這種陰沉不安的配樂:Thurman倖存後所背負的陰影是虛構的、Wood在遇上槍擊案前,過的只是一般青少年的悠閑生活、夢境中又充斥著大量有頭沒尾的超現實情節…統統都不如Perelman所想般撼動人心,過火的配樂只會使人倍感煩厭。

    失控紊亂的敘事加上刺耳配樂,觀看《眼前的生活》簡直就是精神折磨。中間過程不享受、不感動、不知所云,就算結局讓你解得通又如何?

    評分 : 2/10

    剛看了篇一針見血的影評,在此節錄最精要的一句:
    Although the ending tricks us into thinking everything now makes sense, it fails in making us think we have seen a good movie. - Bill White ,Seattle Post-Intelligencer

     2 ) 越堕落 越寂寞

      我是先看到结局再看的。
      我知道死掉的是她。
      所以从头至尾,年轻的戴安娜处处透着三十岁的坚强和隐忍的悲伤。
      和典型的叛逆的少女一样,她年轻,美貌,不矫情,不快乐。她成绩不好,爱上其貌不扬的生理课老师,记得他说人体最强健的肌肉是心肌,知道人体由72%的水组成......单纯的因为他是这么好的一个人。她塞爆他的邮箱,故意传纸条引起他的注意,前面恶作剧的喧嚣......缓缓的又弥散出哀伤,黑板上的slut,paul的演讲,甚至是在她死前的幻觉里,他都幸存下来,十五年以后颤巍巍的孤独的走在街上......
      大麻,堕胎,别人家的游泳池......她是雨水中迷茫的花朵。
      十几岁的孩子心里隐秘的疼痛:艾玛,还有很多很多的她其实很惊慌的血。
      她是个缺少爱的孩子,她说:我凭什么值得有你这样的朋友?死掉的是她,可是幻觉里死后十五年,她还以为活下来的是自己。
      她是热爱生活的,至少她想要一个女儿,好好养大,不让她和自己一样常常让人抓狂的头疼。她想做一个老师,帮助和自己一样看不清楚未来的学生--她和她一样,也有自己的梦想。
      她一直在寻求向善的方向。
      以道德和爱的名义,她选择了死亡。
      心酸的是,她自己都不知道其实她是这么好。
      
      

     3 ) beautiful but boring

    摄影和配乐极美,三位主演的表演都很出色,尤其是Evan Rachel Wood,她的表演是这部电影的灵魂所在。可惜情节开展的太过缓慢,导演过分聚焦细节,疏忽了观众和主角的情感联系。至于最后的结局,看似巧妙,实则并不新鲜,类似的电影有很多了。


    喜欢这两个女孩间的友情,我想女性观众会更容易喜欢这片子。相比于影片主要展示的"内疚感",我更喜欢片中表现的两个女孩的生活,悲剧之前,无所谓的浪费着自己的生命……Life is too short.

    下面关于结局的一点看法:(严重剧透!!!)


    1、死的是Dianna。Uma Thurman的部分,完全是她死前的想象:从中弹到闭上眼睛;

    2、她想象自己有一个女儿叫Emma,是由于她对于自己堕胎的后悔之情。还记得Diana和Maureen一起讨论自己未来孩子的名字吗?Diana选的是Emma。教堂前的十字架是最后的暗示;

    3、她想象教授成了她的丈夫,因为这是她最后感兴趣的。进入洗手间之前,她还在谈论她如何在给他留言。她丈夫正在研究的演讲内容,和年轻的Dianna聆听的那段一模一样。她想象年轻的自己成了第三者,因为Maurene刚刚建议她应该和教授再次约会;

    4、他丈夫并没有开车,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是她自己正在学习开车;

    5、她想象自己成为了一个老师,并注意到她的一个学生有着不寻常的潜质,因为这正是她自己的老师对她做的,这对于她很重要;

    6、在她被击中之前,她母亲在外面大叫……在想象中,她和自己女儿的关系就像是她和她母亲之间的关系,她说了很多和她母亲一样的,教育孩子的话。说明她明白了母亲是多么的爱她,而她自己是多么的不听话;

    7、在开头,我们看到Diana有一丝犹豫,并松开了Maurene的手,这是“成年的她”真正感到内疚的事情。电影最后,我们看到她死死的握住了Maurene的手,与此同时,成年的Diana对学校门口的接待人员说,自己不是幸存者的一员。

     4 ) 羊水和弹壳

    我经常难以自制地在影评的开头大肆褒奖一部电影。一是因为能让我想动手写评论的多为难得一见的好片,二是因为电影这个东西本身就是情绪化的,它翻译了导演的思绪、感情、观点、意见——以上均为主观词——然后用一种稳定的秩序或结构表达出来。所以总体上,它还是主观的、是我们只能拍案称好的、是细腻而难以实物化的。
      真正能够做到情感与秩序并长最不容易。在这方面,我认为格斯•范•桑特是个炉火纯青的大师。早先认识他是那部讲校园枪击的《大象the elephant》。那股强烈的秩序感马上吸引了我的目光。几条并行线的零散剪辑+第一人称视角+完全纪实的生活片段=校园枪击始末。简单吧,很简单,一看配料内容,就觉得这片特容易给拍枯了、干巴巴没有剧情、或者索性文艺得不知所云,可这片子可带劲了。他近来的那部《迷幻公园paranoid park》更加把“青少年犯罪纪实”这条特别难走的路线给压实了。

      我就纳闷了,为什么如此严峻而单一的主题能被他这么客观地记录下来,又带有这般强烈的主观情绪色彩——这不是矛盾的么?可他游刃有余啊,他的镜头魅力正源于此。《迷幻公园》里剪辑的硬功夫比《大象》更胜一筹,冷峻又迷茫的画面风格让我想到在《巴黎,我爱你Paris,je t’aime》里他那个小段子,整体青绿色的欧洲味,干脆利落,错位的语言不通把两位男主角之间的短暂情愫表现得异常迷人——我要的就是他这个简洁啊,比李安那个死不掉的娘娘腔在断背山里期期艾艾拖拖拉拉好得多得多了。(色戒啊,断背啊,我受够这个不像男人的东西了,man一点会死啊大哥!~)

      废话不表,直入正题——校园枪击和幻想。

      今天想起格斯•范•桑特和这个主题也是因为又看了一部好片:《眼前的生活the life before her eyes》。讲述了一个同样非常迷幻又纪实的故事——把青春挥洒到性和大麻之中的孩子、校园枪击案和十五年后她幻想内外都因此而崩溃的生活。

      我一直把幻想当作唯一的主题在写文章玩,但它其实不是什么好东西,弱者之所以成为弱者是因为他害怕自己不能对这个现实世界做出改变,就索性撤除了自己所有的干预性,闷头睡觉来逃避,有人觉得光是不想挫折还不够,于是就发明了幻想,把自己放在一个完美而虚幻的世界里生活。日本动画三巨头之一的大友克洋制作过一部《她的回忆》,可称得上是幻想主题里的佼佼者,它的结尾给所有人都留下一个巨大的问号——

      如果幻想世界永不破灭,你还会选择现实么?

      《眼前的生活》就用十五年前和十五年后两根及其复杂的线路描绘了这个女人(母亲)的幻想、忧虑和崩溃。题材全部很老套,但剪辑和剧本让我惊为天人,实在远远超出我的预计,纪实性的强烈和相应的震撼感让我想到索菲亚•科波拉的《处女之死the virgin suicides》,而其涉及到的敏感主题的宽广和深度也很好地分布在了短短两个多小时的片长内,错落有致。

      这是非常非常难的。我具体列一下它涉猎到的主题吧:堕胎和罪恶、母爱(主人公在两段时间段里分别经历了母亲和女儿两个身份)、生命中的抉择、暴力(校园枪击)、愧疚。

      随便挑一个就能拍一部电影,可想而知把这些全部捏把起来有多难。我最喜欢的是它还错落有致,每个镜头都带着一股落寞的温情——对每个角色都不遗漏。就好比片头那片暖色调的花园,你说不清是消极的幻想、还是留给你聊作安慰的一丁点希望,只是暧昧而模棱两可地扎着你的心。

      很多人都看不明白这个故事的结尾是怎么回事,他们争来争去其实完全没意思,这是一个关于幻想和暴力的故事,那你说到底是大麻的成分多一些,还是鲜血的成分多一些呢?我不想有任何剧透,写影评最没意思的就是剧透,有兴趣自己回去看吧,我就不解释结尾了,而且我的想法也有些异类,这让我又联想了另一个故事出来……

      归根结底,那是美国青少年们一半是羊水,一半是弹壳的孕育。

    原文地址:http://i.mtime.com/palegarden/blog/1464146/

     5 ) 死亡幻觉

    在镜头中逐渐恍惚,此时映照彼时, 幻想纷纭.

    开始以为是D在眼前的生活中因忏悔的回忆, 后才知道原来眼前的生活都是一场幻想, D永远没有离开她的少女时代, 她永远地死亡,在那个枪击案的凶杀之日.

    D选择了死亡, 眼前的生活是她的濒死幻想, 对于未来生活的幻想, 已经是最好的可能, 温和的教授丈夫, 稳定的工作, 漂亮的女儿, 只是她知道, 如果一切按照这样发生, 她依旧逃脱不出旧日的阴影. 她依然不会幸福, 她无法教育好女儿, 她真正的孩子已经在那场青春期的流产中死去;丈夫出轨, 而她自己年轻时候正是那轻狂的,给教授发信息调情的女孩; 少女D在刹那的幻觉中预感到即使她没有选择死亡,死亡依然很可能是她得到的最终结局.

    因此她选择了死亡.

    濒死的一刻在人的感觉中也许真的会无限拉长.

    水是关于无限, 可能性, 自由的象征.


    D的求生欲比好友更强烈, 她在道德可能的谴责下刹那不知所措. 当她在自己的幻想中也流血倒地时, 幻想和现实的线索终于合二而一. 好友面对着她的尸体, 过分惊吓的失措表情. M出自基督徒的死亡选择和D思想斗争后的死亡选择哪个更具分量呢?

     6 ) 给那些没读过原著的人

    1. 原著里,DEE 的幻象出现于她做出回答的那一刻:她说了kill her not me. 于是整本书开始了。至于现实中她的回答是什么,作者处理的很含糊(没有交代),个人倾向于电影导演的理解,她应该是牺牲自己才对。

    2. Dee 脑袋中枪,而不是心脏。成年dee一直有头痛的毛病,难怪。

    3. 小说中maureen和dianna的界定很模糊,作者故意用one of them 和the other 来称呼她们,似乎有意混淆两者,将她们融为一体。

    4. maureen 曾经称自己发生过什么事,使之有种born again的神触(然后虔诚信教),但是什么事我们不得而知;巧的是,DEE中弹途中抢救的过程中也有同样的形容,她觉得自己在死亡但同时仿佛被born again. (时不时地我们觉得DEE 和MAUREEN是同一个人,这点电影中没体现),毕竟成年的DEE,从行为举止上都更像是MAUREEN.

    5. 最后电影和小说最大的不同在结尾,书的结尾很隐晦,我们并不知道到底谁死了,而又似乎在暗示两人都死了,最后一章以DEE的视角描写向她送行的人,唯独MAUREEN没有出现。有两种解释:
    一,两个人都死了,她死去MAUREEN所在的地方。
    二, MAUREEN 活着,因为出现在DEE想象世界的人和事是和现实相反的,(比如成年D的母亲已去世,她的猫TIMMY死了,生物老师还活着,教授是她丈夫,EMMA的出生);以这样推理MAUREEN一直没出现洽说明她还活着。
    三,M 和DEE , 其实是一个人,作者似乎更隐含这种可能。书中不止一次提到DEE不能想象她们若是worlds apart会是怎么,这也让结局显得更悲催。。。

    我个人倒很欣赏电影的诠释,让DEE牺牲自己换回M.总的说电影非常成功传达了小说的精髓,但却没原搬情节,而加入导演自己的理解和思想。She reminds us to look hard at life, to notice its beauty and cruelty, even as it flashes before us and disappears.

     短评

    故作深沉的意象太多

    10分钟前
  • rhine
  • 还行
  •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4456994/

    12分钟前
  • 摇滚玄奘
  • 较差
  • 其实我的理解是死前的戴安娜幻想了自己15年后的生活,而这一切都是由戴安娜看到小十字架上的艾玛的名字才逐渐清晰的。艾玛只不过是她幻想出的一个自己未来的女儿。所有一系列生活细节的幻想只不过是她和朋友平时生活里的点滴所拼凑的。  而戴安娜死前想到了自己15年后会良心不安,自己不会过的很好,所以做出了选择,决定让同学杀死自己。

    16分钟前
  • 眼角的花朵
  • 推荐
  •   个人并不倾向《穆赫兰道》式的解释,我坚持认为:一个人幻想的未来无法用影像展现,因为他所幻想的未来一定不是完全正确的世界——Diana不可能“幻想”出自己开着的最新型号奥迪是什么样子。      那么我的理解简言之:Diana在事件中死了,而Maureen替代D继续生活。

    17分钟前
  • 力荐
  • 21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较差
  • 人在选择死亡前扫视了如果活着,这一生将会如何~

    22分钟前
  • luluya
  • 推荐
  • 新女星诞生。

    26分钟前
  • JKL
  • 还行
  • 道德说教编成谜来让你猜.呵呵,什么样的道德选择决定什么样的命运.那要昧了心的呢?

    27分钟前
  • 枫露茶
  • 推荐
  • 有人说死的那一霎那会出现走马灯的情况,就是将一生好像看映画一样扫一遍.不过D是将未来的虚设景象创造性地预览一遍,才下定决死你说出"shoot me".当抛开一切的牵挂,只直面生死的时候.人造出的抉择,才能最正确

    32分钟前
  • 不是大野
  • 力荐
  • 青春的放纵,良心的抉择。拍摄美。那年女主20岁,9年后有了《西部世界》

    35分钟前
  • 寒狐居士
  • 推荐
  • 道德是上帝在人内心深处的声音。新颖的多线并进手法,缺陷是剪辑穿插不够流畅,有时甚至生硬。

    39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 很好 看过以后觉得人生其实并不很长 正如介绍的那样 一件事可以改变人的一生 不过最终也没明白到底选的是谁。。。。

    42分钟前
  • 老猫卡
  • 力荐
  • 摄影很美,不限于大多数影评都赞美过泳池的画面。传说人死前会走马灯回顾自己的一生,但女主更有效率,畅想了二十年后的生活。也因此更觉得生命被剥夺的悲惨了。反正我是看哭了。

    43分钟前
  • 推荐
  • 就算不给导演面子,也要给九弟面子啊!!!单给Evie加一星!!!

    47分钟前
  • RIC
  • 推荐
  • 生命的意义

    48分钟前
  • 多田
  • 推荐
  • 电影名字已经解释了剧情:the life BEFORE her eyes,意识消亡之前充满假设和臆想的人生走马灯。// 抛开其实没啥意思的剧情,这电影还是胜在选角出色——乌玛·瑟曼和德妹——怎么看都不会无聊啊。

    49分钟前
  • GIVIND
  • 还行
  • 好一个现实和幻想交错的世界,看着我感动。和大多叛逆少女一样,她漂亮任性不矫情也不快乐,甚至都不爱自己,都未曾发现自己的好。你以为她只顾自己贪欢,却也从未尝试理解她的内心。至少她是热爱生活的,也有着最简单梦想对未来有温暖的想象。游泳池边纵身一跃,那一瞬间的她似最绚烂的花朵,带着忧伤

    54分钟前
  • Cheer.S
  • 力荐
  • Evan Rachel Wood 真美

    59分钟前
  • Yuyueeva
  • 还行
  • 临死的挣扎。

    1小时前
  • 小柒゜
  • 推荐
  • 心脏是人体最强健的肌肉。大脑中的细胞比银河中的繁星还要多。人体中有72%是水份。良心,是上帝的声音。

    1小时前
  • 小彻
  • 推荐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