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同性电影比较高产的一年,除了今天推荐的这部,还有《爱你西蒙》、《好朋友》、《我的冠军男友》、《小小巨人》、《哥哥》等,平均评分都在7分左右。《最好的朋友》是阿根廷的同性影片,片场90分钟,豆瓣评分7.1,讲述了两个青少年互生好感的故事,影片拍摄的比较隐晦,他们之间到底是友情还是爱情,观众自己说了算。Lorenzo一家四口过着平静的生活,与其说是平静倒不如说枯燥无味,Lorenzo性格内向害羞,在学校没有什么朋友,年纪轻轻就似乎对生活失去了激情。有一天,父亲朋友的孩子Caito来他家借宿,Caito是个有点放荡不羁孩子,破碎的家庭塑造了他坚毅的性格,可以说不是父母喜欢的那种乖孩子。就连Lorenzo的父亲都告诉Lorenzo要监视Caito,不要留他自己在家里。Caito是个不太好命的孩子,生病的母亲和再婚的父亲,继母还将他和打拳击的儿子放在一起,并且还要收取房租,受到排挤的Caito将拳击手儿子用铁棍打进了医院。可以看出,Caito表面的坚强都是对自己的保护,以至于在醉酒后的他会崩溃大哭。哪怕是半夜回家也不觉得有什么异常,因为在他的观念里,没人会等他回家,Lorenzo的父母出去找他,太多的关注也让他觉得很不自在。也许是对友情的渴望,Lorenzo开始有意无意的接近Caito,他们一起骑车、一起聊天、一起踢球、睡在一个房间。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出Lorenzo对Caito的好感,用自己攒下的钱,给Caito过生日,可是Caito对Lorenzo更像是友情,在别人都歧视自己的时候,只有他愿意真诚相待。影片中最欢快的片段,就是两个人骑车出去旅行,一路的风景美不胜收,Lorenzo对Caito的感情开始升温。也是在这次旅行中,两个人坐在篝火旁互相表白,说了一句I Love U,但也只是面颊上的轻轻一吻而已,可是从Caito的微笑和他拉过Lorenzo拥抱来看,怎么看都是对自己兄弟的拥抱,也许存在着好感,但是却还没有勇气承认。后来,Lorenzo的母亲从Lorenzo穿衣的细节和对Caito的方式看出了端倪,并安慰他没有什么大不了,表示可以接受,这一点看和《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中有些类似,都获得了单方家长的认可。影片的结尾是开放式的,Caito的继母找上了门,Caito怕连累他们一家选择离开,虽然Lorenzo一再挽留,可是Caito还是走了。是友情还是爱情,可能每个人的理解都不同,但是对于主人公来说,这一段都会是他整个人生中不可消逝的美好回忆。
公路上骑来两位少年。前边的反扣一顶棒球帽,三叶草撞色复古卫衣,藏不住的叛逆,后一位紧紧跟随,基本款灰色帽衫,乖巧邻家范儿,刘海被风拂乱。
两人皆身负厚厚行囊,干净的脸上,嘴角微扬,似乎带着少年才有的某种倔强。天空流云淡淡,正一点点被阳光晕染,耳畔有风呼啸,仿佛穿透了画面,拂过眼前。
逆风飞扬的海报让我有一刹那想起“像少年啦飞驰”之类的句子。画面定格的气场固然只与青春有关,却也不妨碍观众去追念——大概以这种情绪观看阿根廷影片《最好的朋友》(Mi mejor amigo),才能体会到若有若无之间,一种“韶华不为少年留”的微妙感受。
粗看之下情节似曾相识:沉默少言内心丰富的男孩A,忽然来到家中寄宿的男孩B,同为配角戏却不少的父母C、D,懵懂之间忽然生发的情感体验,故事发生地都在美得不像话的僻远小城……在《用你的名字呼唤我》里,也有大体类似的架构设置。
与其说这是一部LGBT电影,不如把它严格限定在少年成长的意义范畴,剥离有色眼镜仅仅关注影片本身。这样说来,似乎只是年少回忆里一段寻常往事,忽然来到家中的朋友打乱了生活的正常节奏,他迥然不同的成长背景将你吸引,打开了一扇窗,窗外景象纷纭。
“吸引”不等于“爱情”,后者也并非前者的必然归宿,二者仅仅具有近似的情感体验特征。是朋友之间的吸引,吸引的理由可以是单纯的好奇,毫无疑问各自成长经历造成的距离和神秘广泛存在,问题在于对这些东西的探寻应该采取怎样的姿态。
青春期少年荷尔蒙涌动,困惑面前,总要千方百计找寻问题的答案。一个比较重要的暧昧问题在于,男孩A是否是gay?他自己纠结其中,影片里的不少线索也在向肯定的方向暗示:喜欢大量的严肃阅读、弹吉他只偏好古典名曲、对运动不够热衷……看起来,答案不言而喻。
从刻板印象入手的推论存在武断的可能。怎么可以对一些事实选择性失明?比如男孩A与女同学的情感线,偷尝禁果的戏份也是某种程度的身份暗示,这大概是两人的第一次,事后两人的互动如同情侣,看起来初试云雨体验显然不坏。这样说来此前的答案需要质疑。
或许更合理的解释是,男孩A因为对友谊的极度渴求而对男孩B表现出了亲近,B的出现并非要迎合A的情感反应,只是让A在惯性人生的轨道上看到了另一种友谊的可能。完全陌生的成长背景催生了“吸引”,让A对B产生超越友谊的同情。
又要如何解释野营地那堆篝火旁的一吻呢?那场景出奇的干净:A让B闭上眼睛,蜻蜓点水一样啄了下脸庞,脸上映照着跳跃的火光,“我爱你,兄弟”,“我也爱你”,兄弟般相视一笑,伸手拥抱,拍拍肩膀,少年友谊在夜幕下升华为某种更坚固的情感联系,仅此而已。
因为理解,所以珍惜,这是“吸引”,不是“爱情”。与《用你的名字呼唤我》一样,影片也有个开放式结局,两位少年终于分离,唯有成长的插曲回荡在面朝大西洋的世界尽头——阿根廷巴格塔尼亚地区的绝美风景,记录了少年伴随困惑的青春记忆,正是这些与韶华同在的宝贵瞬间,让我们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最好的朋友》看上去是在处理青春期男孩之间青涩微妙的友谊,但实际上去关系与控制。
Lorenzo家里来了一个大男孩Caíto。这有点像泰西内的《那年我们17岁》。虽然泰西内在同性恋议题上加入了种族、阶级等因素,其实两个男孩之间的互动是相互的,他们在性倾向上的启蒙也是相互的。他们在经济上是不平等的,但是他们找到了关系上的平衡。
《最好的朋友》几乎在同性恋议题上浅尝辄止,两个男孩之间的关系也只是限制在微妙的友谊范围之内,没有进一步发展。或许这就是导演马丁·迪乌斯想要表达的主题。他们本可以进一步发生关系,但是,因为规则的束缚,错过了。
他们之间是不涉及性倾向的启蒙的,连接吻的戏都没有,遑论青春期的性爱了。Lorenzo的初次性行为是和女孩发生的,这可能在他认为最正确的规则之下了。两个男孩之间,只是清晨起床,Lorenzo用脚去调戏Caíto的脸,逼他起床,算全部电影最色情的地方了。
其实,这部电影有点像同性恋版的《艳贼》,中产阶级驯悍记。尽管希区柯克常常引用弗洛伊德的理论在他的电影中,但是《艳贼》中的弗洛伊德还是叫人极其不耐烦。但是有一点是极其迷人的:那就是男主角试图以举止上的规范,来约束和纠正人性上的原始般的混乱。寻根究源,我们能从一个人的过往,找出他为什么会是现在这样叛逆和混乱。
中产阶级的规则是重点。《最好的朋友》中,决不可忽略了有控制欲和焦虑症的母亲的形象。《最好的朋友》说的虽然是友谊,但是Caíto这个有着种种混乱生活的大男孩,在一步步接受着Lorenzo的改变。而Lorenzo也在Caíto的风采中,小心翼翼享受着越界的美妙。当然这一切都是在母亲的可控范围之内。
Lorenzo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虽然在阿根廷的这个风景秀丽的小城Patagonia,谈不上真正的中产阶级,但是,他们的生活仪式化的内容,也跟全球整齐划一的中产阶级家庭很类似。中产阶级家庭有它完整的一套规则:对安全与财产的重视,家庭秩序的建立,个人主体价值观的表达,等等,在这个电影中的家庭细节里,都得以展现。这个家庭也有着严格的作息,母亲对孩子的安全充满了焦虑,她就是因为父亲的朋友吸毒,才决定全家搬到这个僻静的地方,重新开始;父亲在告诉Caíto财产的重要性;Lorenzo喜欢读书和谈古典吉他……Lorenzo说:“你学会弹奏古典吉他,什么歌学起来也就不难了。”Caíto说:“可是你现在还是什么歌都也不会弹啊。”前者试图在学习规则,而后者不过是想享受片刻的人生。
Caíto就是在被浸润在这样的环境中,一步一步开始调整自己之前形成的混乱。他的父亲就是因为没有节制,走上吸毒的路,给Caíto的整个青春期蒙上阴影。Caíto跟继母的关系不好,又受到继母的儿子的虐待,他试图反抗,用铁条袭击了继母儿子的头部。这也就是他被送到Lorenzo家中的原因。父与子都是不节制的典型。而节制几乎是中产阶级最大的美德了。这种美德其实在Lorenzo的一家能够得以集中体现。
Lorenzo严格遵守着他相信的价值观:Lorenzo告诉Caíto,我并不是指责你,而是你的暴力袭击,是不对的;这里的海水是不能下去游泳的,因为有旋涡,淹死过三个人;或者是天气太冷;他们宿营的时候,火是不能生的,因为森林里禁止明火;他虽然知道大麻,但是知道大麻是决不能吸的;他们说好了出来宿营一天,就不能不遵守时间;即使是早餐这样仪式化的事情,也要准时起床。有一个小细节,看着非常温馨:Caíto在Lorenzo父母的鼓励下,找到了工作,为了不迟到,Lorenzo硬把Caíto从座位上拉起,让他去上班,还不忘给他嘴里塞上一片抹了果酱的吐司。他像一个妈妈照顾儿子那样,让Caíto遵守规则,背后的妈妈露出欣慰的笑容。
这出家庭中试图容纳、试图改变的戏码,是走向光明的。但实际上,导演在冷静反思中产阶级价值观,这主要体现在Lorenzo与Caíto之前的关系,Lorenzo和母亲之间的紧张关系上。两个小男孩之间互相启蒙,建立起微妙而对等的平衡关系。但是这种关系始终也就约束在友谊的范畴之内。这种“最好的朋友”的友谊,带着强烈的忧伤的底子,其实也是一种控诉。而母亲轻易用她的艰苦和悲伤,就收买了儿子Lorenzo的同情和支持。
Caíto无疑是充满性魅力的男孩子,体格健壮,会踢足球,打台球,游泳,身上好多纹身,充满了叛逆。可就是这样一个男孩,在Lorenzo这种文弱的男孩面前,突然自动矮了一截。可是,电影一开头就把Lorenzo塑造成了一个不受欢迎的男孩子。两个人在选各自的足球队友,结果只剩下Lorenzo没有人要。他和Caíto成了好友,自始至终都不平等,而可互补。他们之间是钳制与被钳制的关系。
Caíto始终都是处于混乱状态,他的人生在Lorenzo的中产阶级价值观的审视之下,就是个错误。尽管他们之间正在一步步建立起更深切、更友好的关系,但是Lorenzo始终都站在道德的高点。因为Caíto始终都越界,并对此深感愧疚。电影的高潮,是两个男孩子为了钱,发生了争执。钱是Caíto自己挣的,保存在Lorenzo父亲那里,并给了Caíto一张收据。他们试图教会Caíto存钱。Lorenzo发现Caíto在父母的房间里试图偷自己的钱。他们发生了剧烈的争吵。Lorenzo一步步发现Caíto的背后的故事,其实并不容易。
Lorenzo教会了Caíto规则。这同时也导致了他的离开。因为被Caíto袭击的男孩死在了医院。Caíto出于遵守规则,不想拖累Lorenzo一家,选择了匆忙离开。Lorenzo阻拦不住,他知道他的家庭可能无法再继续容忍Caíto的存在了。因为容忍下去,Lorenzo全家的安全都会受到影响。这是他焦虑的母亲完全不能接受的。他能有什么办法呢?他不会跟Caíto一起上演逃亡的戏码。在他清白而桎梏的内心,是容不得这种生死浪漫的。而且,生死本身毫无浪漫可言,这是他的中产阶级信条。尽管母亲跟他提到了同性恋,并认为喜欢上男孩子也并不是错,但是,他有更加重大的敌人,不是出柜这种小事那么简单。
要知道,Lorenzo在母亲的影响下,都没有半点抵抗。电影《离别是美丽的》中,艾略特也喜欢上了一个直人小男孩,他们发生关系之后,他还试图争取对方的感情;《那年我们十七岁》中德米安直接对托马斯进行同性恋启蒙和肉体上的勾引。而Lorenzo的最大尺度,就是趁着火苗,面对大海,映着夕阳,在Caíto脸上轻轻吻了一下。
Lorenzo重新来到他们宿营的地方,泪流满面。他肯定会想起他和Caíto在这里的那种种越界的美好。这里的水不能下,因为太冷,可是Caíto也试图骗他下去了;这里不能生火,他们也找到了办法生火;他们在寻找吸大麻后的美妙;他们只被允许出来一个晚上,但是他们仍旧在这里过了两晚。没准他从此以后在学习弹奏古典吉他的时候,也会试着先去学习几首好听的歌,去愉悦性情。但是无论如何,他和Caíto之间的青春萌动,是永远都不可能再追回来了。不管过去多少年,再提起当初那微妙的友谊时,他会不会后悔不再继续冲动一些呢?那样他们就不会仅仅是“最好的朋友”了。
Lorenzo和父母弟弟生活在阿根廷小城Patagonia,一天父母朋友的儿子Caíto借住他家。Caíto是个羞涩又沉默寡言的男孩。爱好不同的两人成为朋友,经常骑车登山,有了很多共同语言,也产生了暧昧情愫,就在这时Lorenzo的父母将Caíto赶了出去…
看了这不错 喜欢的可以去了解一下
Lorenzo和父母弟弟生活在阿根廷小城Patagonia,一天父母朋友的儿子Caíto借住他家。Caíto是个羞涩又沉默寡言的男孩。爱好不同的两人成为朋友,经常骑车登山,有了很多共同语言,也产生了暧昧情愫,就在这时Lorenzo的父母将Caíto赶了出去…善良乖巧懂事的洛伦佐会是生活中想要做朋友的类型,但粗暴任性不时耍脾气、纹身吸烟抽大麻的凯多虽然同情他如今的遭遇,但却不太喜欢他的为人处事:骑车外在不告诉洛伦佐一家害人家担心受怕了一晚、在湖里假装溺水让洛伦佐情急之下赶去抢救……
这出家庭中试图容纳、试图改变的戏码,是走向光明的。但实际上,导演在冷静反思中产阶级价值观,这主要体现在Lorenzo与Caíto之前的关系,Lorenzo和母亲之间的紧张关系上。两个小男孩之间互相启蒙,建立起微妙而对等的平衡关系。但是这种关系始终也就约束在友谊的范畴之内。这种“最好的朋友”的友谊,带着强烈的忧伤的底子,其实也是一种控诉。而母亲轻易用她的艰苦和悲伤,就收买了儿子Lorenzo的同情和支持。
Caito也太帅了吧!看到Caito的颜很身体,再性取向迷茫的青少年也要被掰弯成蚊香了吧!同屋住了那么久没有睡,真是暴殄天物了
实在等不来字幕,只好自己啃了。caito只有望着lolo的时候,眼里才会有青少年特有的温柔和调皮;可惜一个是“I LOVE YOU MAN“,一个是”ME TOO“。但更多的还是两个孤独的人彼此取暖,一个承受着太多生活中操蛋的事情,一个在青春期的自我认同里摇摆。lolo在篝火边亲吻caito脸颊时,caito睁眼的浅笑又暖又虐。只是他们终究都还太小,而生活尽是操蛋的无能为力。
还未热恋就已失恋,最好的朋友却不是最好的男朋友。你忘的衫今天我在穿,未留住你却仍然温暖。
让你发大水的人走了
临走时握个手,简直复刻我去年的初夏。爱啊,悸动啊,克制啊,之类的,闻对方的衣服这种蠢事我跟你说,不足为奇。
我去到你假装溺水的池塘,我帮你的捣蛋行为找借口,我理解你的成长伤痛,我害怕我的感情冲动,我闻着你曾穿过的衣服,我用你求我留下的方式求你留下,我不知道这叫什么,但我只知道我希望的,是我叫你闭上眼睛时你心知肚明,是我亲完你脸颊以后你嫣然一笑。
这么多年都以为是那部2013年巴西短片的同名长片,原来不是。
朴实的情节,却用极其精湛的演技和摄影充实,特意淡化了爱情,而突出了家庭,婚姻,牺牲,友情,母子二人关于父母婚姻的一段谈话极为精彩,阿根廷的电影已经比美国同类电影成熟得多,也许好莱坞商业至上,大成本向大众审美妥协与小成本随意粗糙二选一模式,确实不如有诚意的独立电影
结局:“物是人非,留我一个人”
这片子拍的也太隐忍了吧。深有体会男主的孤独,两个人的相遇只不过是生命中的擦肩而过,the show has to go on.
多年以后,你回到我身边,看着我也告诉我,你的心依旧燃烧着
C,故事本身比较破碎,什么都没讲清楚。其实青少年不是这样的啊,就算横冲直撞,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也至少有真情。也许多年后你会发现,当初那个你很不屑的人,其实你从来都没有忘记过,你从来都只是表面坚强骗自己罢了。
演老爸的吉列尔莫·普宁刚演了一部同志片叫【无人注视】,也是一部不错的片子。以为这是一部同志青春片,其实并没有那么gay,男孩的性取向还处于摇摆的状态,在家庭面前,他在努力的克制。前一场梦是更衣室里同龄男生们的裸体,下一场戏就是男孩主动找同龄女生破处,当另一个男孩出现在他的生活里,他的性取向在摇摆挣扎。离开家,抽点大麻,他就会让男孩主动闭上眼睛,主动在他的脸上亲一口。回到家,清醒之后,就算母亲主动告诉他,爱上一个男孩不是错的,他还是会努力地否认。这种青春的状态处理的很微妙,在青春期的某个阶段,自我认同完成之前,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一个阶段吧,第一个爱上了一个人,却又不敢承认。
淡如水,毫无戏剧张力啊。
符合我对此类电影的所有审美与要求。淡淡的,自然的,合理的,最重要是隐忍的。甚至不想给它打上同性标签,真正的那样的感情真的就是这样的,淡淡的横在那所谓的界限上,又有谁知道到底是什么呢?
蓝色阿根廷的蓝色青春,情感像风景一样纯粹干净剔透。戛然而止的结尾是每个少年时代的记忆中那段珍藏情谊突然落幕的无言结局。
家里突然来了一位陌生帅哥,我是该爱上他呢还是该爱上他呢还是该爱上他呢?听起来像是cmbyn般的情事,实际却有很大不同,阿根廷导演似乎都有马可·伯格那般玩弄暧昧的能力,但马丁·迪乌斯却克制纯净到让你甚至怀疑这到底是不是暧昧的地步,两位风格迥异却各自身负重担的骚年擦出的火花就如同我们都曾有过的擦肩而过经历般让人沉浸和难忘,老爸居然是《无人注视》男主,没看出来。(74)
看这两位小清新的长相非要碰上个沉郁的故事,原来阿根廷的男孩们也并不能在专属的青春年龄上放飞自我而只能受困于原生家庭和社会里的人情世故。也许有这结伴出行的暧昧发展,男主在看到最好的朋友脱衣露出腹肌时表现出的小害羞和局促,从无话不谈的互诉衷肠到之后彼此都懂的沉默。醉后方知酒浓,告别才觉情深,错过的都是短暂的美好。继续探索青春里的性取向觉醒和那个独一无二却又渐行渐远的他,加上成长获得的性格原因,哪怕来再多闷闷的我也还是吃得消的。
拍得有点太平淡了,观赏性不是特别强,但是阿根廷电影真的很细腻感性啊
隔着屏幕都感觉到Patagonia的风,还有少年们的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