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惘惘的威胁
波士顿人是一出女人戏,电影里出现了各种类型的女人(好像名角不少),虽然作者只是有距离地表现她们:女权主义者、虚荣世故的妇人、友善仁慈的老小姐,还有独立实际的女医生,和偏执狂热的女主角Vanessa Redgrave与受她庇护/控制的美丽小友Tarrant。这肯定不是Ivory & Merchant出品的最佳电影,但还是比较有趣。波士顿人的主题(可惜没有看过小说),在我看来是性。没有明说明写,但人物的矛盾或挣扎都与此有关,绕不过去。电影中一个高潮是Vanessa Redgrave跑去找Tarrant和表弟Christopher Reeve,到处也没寻到他们的身影,焦灼万分,一瞬间眼前出现了幻觉:女友的尸身漂浮在海里。另一方面那个单纯善良的女孩却慌里慌张和Christopher Reeve在沙滩上拥抱,这个画面语焉不详。但随后Vanessa Redgrave在家中看到她疲倦地坐在沙发上,电影暗示我们,她已经被Christopher Reeve所征服,意志瘫软中。
其实这种模糊暧昧的表现不止一次出现在James Ivory的电影里,热与尘里也有有类似的情形(女人昏厥为异性攻击),却是抄自福斯特的印度之旅。福斯特也不擅长实写,但Henry James就更变本加厉,文风之闪闪烁烁,所以那个一贯偏激的奈保尔痛骂他“从未直面过任何事物”恐怕也道出了几分真相。其实说穿了,他们想要表达的意思未必复杂,对Henry James,我疑心他之所以着迷于微妙的心理描写,迷宫一样的表现阴险的人心,一方面也是因为他没能力实写,也许他有障碍。
波士顿人里的Vanessa Redgrave也有她的障碍,原因不详,但导致她痛恨一切女性的不平等,是低调却更顽强(顽强到可怕)的女权分子。她视男人为敌人,尤其是像表弟这样老派的、有时显得粗鲁的男人。她对Tarrant的占有欲看起来有点女同性恋的苗头,但其实并不比女学生式的迷恋更进一分。她居然要求她的女友像她一样永不结婚。还是她的妹妹看得透彻:Tarrant是那种天生就很自然要被人爱和去爱人的女人,理想敌不过天性,演讲的时候再怎么铿锵有力,她是肯定要结婚的。Vanessa跨不过去的障碍,她迟早要跨过去,虽然她为此付出了代价。
http://www.usembassy-china.org.cn/infousa/literature/GB/CHAPTER10.HTM 2 ) 层次丰富的准百合片
看来80年代是Merchant-Ivory的黄金期,同样是改编亨利詹姆斯,和79年的《欧洲人》相比进步巨大,关键是他们给了角色更多呼吸空间,而非一场对手戏紧接着一场对手戏,多的是不说话和意在言外,整体流畅度一流,当然以某些艺术片爱好者而言,可能是修饰的过分光滑可以骂一声洛可可了。我觉得这部能与《莫里斯》比肩,层次可能还更多些,颇为公允地展现了19世纪美国女权运动众生相,
女权小姐Olive有偏执幼稚的地方但凡妮莎动情演绎让她成了错把小女人当成运动皇冠上的钻石、虽不便明言但实际上爱得疯狂可终究不能独占小女友的可怜人。那少女Verena(Madeleine Potter)外表年幼甜美、红发如火,结果确如剧中好几个角色所言:她的性格就是不能拂逆他人、天性喜欢取悦别人,投身女权演说不如说也是出于这种天性而非什么使命感,她和大姐姐并非同类同志(所以才异性相吸了吧),这里后半里面对男主爱得身不由己,大有一种被性冲得不知到哪里去了的意思(可怜大姐姐就不能跨出这一步,最多也就只能倾泻一堆热情的吻,女孩子之间这又不是什么太大不了的事儿),剧情走向显得她口是心非软弱可厌,叫人憋出一身气。若要把Verena看作颠倒众生美少女,那这演员恐怕是不行的,但若是一介奇特小女子,我以为演员的选择还是贴切的,要说是叛逆反传统吧好像又只是轻佻没教养,面庞好像某种扑了糖粉的甜点。片中两人初识阶段,Olive的妹妹已经点破小姑娘的平庸本质,而她能否被Olive改造、能否让一般世间的判断落空,成就了电影的悬念和引力
一般来说,在这种以监护人、控制者(Olive)与被控制、被操纵者(Verena)的关系为线索展开的故事里,同情心是给予被控制者,当她摆脱控制时观众读者会觉得松了口气,但同时,控制者可以被赋予恶役的魅力。看到过有文学评论把詹姆斯笔下这种关系与哥特小说设定比如《吸血鬼》什么作比的。不过本片中这种代入感是倒过来的,我觉得编导的同情很明显放在Olive这一边,让她表现出明显的但或许是非自知的爱意,她控制少女与男人交往的举动可以被看做是在一个不能出柜的社会里希望与爱人结成婚姻契约的变体,可见Merchant-Ivory,噢不,应该说Ruth女士确确实实是同志之友。但是对角色的偏爱并没有动摇编剧导演批判她缺点的意志。三位主角均不是平面的非好即坏、也都根植在各自的背景之中而形成性格。
两人的“蜜月期”还是养眼的,凡妮莎这么高挑的大姐姐,跟小姑娘身高差绝妙,有一段在海边的最唯美,小姑娘依偎着大姐姐,用极其曼妙的嗓音清唱了一首古风民谣版Annabel Lee(爱伦坡是波士顿人),合着歌声相拥起舞。光为这首歌我都想去下张OST。
Reeve演保守派南方绅士,人高马大气场十足大男子主义,他的南方口音听起来还挺美。假如站在同情Olive的立场上看他和小女友这一对能说是”狗男女“了,但这电影剧本好就好在让我能够理解他们的行动也都是合各自情理与出身的。以男主为线索还能牵出不少对女权运动的”异议人士“的意见,以及南北战争的余波,比纯粹的三角恋爱要层次丰富得多。
Merchant-Ivory古装片招牌式的典雅衣装与精致美工,就不用我废话了吧,反正你肯定不会失望的,这里还有不少女性着装的场景,帮你把内衣和外衣式样看个一清二楚。
PS 这篇标题起得太蠢了请无视吧,本来是感觉短评要写不下了所以在这框里填,根本没想过标题(顿时发现了短评的一个好处)
3 ) FIFF17丨DAY 2《波士顿人》:超越时代的女性思考
第17届法罗岛电影节无人知晓单元第2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波士顿人》,下面请看前线拥有先进思想的女性们面对庸俗世间的评价了!
该片中文字幕由法罗岛电影节成员“我们敏熙”独家翻译
RIVER:
表演出彩。
鲨鲨鱼维:
在那个年代应该算很先锋了,女权、女同,元素挺丰富故事没讲好。
yuch:
太美了。开头的管风琴演奏让人迷醉像诗一样,每一个眼神都是灵动的。一切都在暗示,所有的主义最终都会臣服于美和爱。
Spy Liu:
对女二维蕾娜来说这肯定是一个悲剧故事。难以想象1984年的电影就有这样的女权思考,更难以想象这片改编自1886年的小说,实在令人惊叹。
lebowski:
感觉中规中矩,是一部很普通的电影,不该在无人知晓单元出现,全片还算规整但没有什么亮点,不过在1984年排这样主题的电影,这一点还是值得嘉奖。
我们敏熙:
“薄弱”的女性力量被男性的野性魅力瞬间击垮。女主是一直被他人,时代裹挟着的人。而瓦妮莎,她最后的表演颇有以卵击石之感,但颤颤巍巍的声音中透着的是一股坚定。
松野空松:
先进思想会给相爱双方的感情带来巨大的痛苦,如果一方先进思想是被操控塞入大脑中,恐怕更甚,女主未来的生活可见是多么可悲,一方面爱着男主甘愿被“操控”,一方面被已经塑型的思想折磨着。
球球糖:
总是让追求解放和自由的女人深陷爱情的泥潭,继而构成一种讽刺。也许Verena本就不是女权主义者吧,在她身上有太多外界的催促和自身的妥协。结局两位女性的灵魂都得到了解脱,一个直面内心选择爱情,一个面对大众勇敢发声。
法罗岛帝国皇后:
歌里唱的好:“男人不过是消遣的东西,没有什么了不起。”况且女性在女权理想和爱情间必须二选一的逻辑也十分诡吊,女权运动本来就讲究人格和权利上男女平等,恋爱过程中人格平等这个大前提都不满足,我不断言爱情一定是虚假的,但它至少是脆弱的,不纯粹的,非无私的,有代价的,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婚姻和爱情或许也是女性自我意识崛起的牢笼。
子夜无人:
除了已经荣升为必修教材的《第二性》之外,也许所有对女性议题仍然感兴趣的人都该看一看这部电影,一切观点交锋尽在其中,正反方立场都得到充分呈现。活得太清醒的人永远都是可悲的,所以非理性的情爱的吸引力最后战胜了理性的辩论的互斥,有意思的是一个要为女性发声的人,我们衡量和考验她的最大标准仍然是她是否足够坚贞。被男人拐跑的固然软弱不堪大任,而最后顶替她站上舞台的“战士”几乎只剩下孤勇。
DAY2的无人知晓场刊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4 ) 女主角没有说服力
电影里的女主角比较失败,论漂亮比不上Mrs.Luna,论演讲的魅力比不上Olive后来的演讲,按设定应该是个有活力、魅力和亲和力的女人, 但演员的气质就象一个小市民,气质上跟另一个矮个子的追求者倒是很配。如果说超人爱上的是一个平凡得让他没有危机感的女人,这个演员来演倒是非常合适。
亨利·詹姆斯的原著小说没看过,但文字描述的女主人公应该会比这个表演出来的好很多,看到这样一个女主人公作为一个引起轰动的女权主义演说家,被Olive和Ransom奉为至宝,觉得这个电影真是难以服人。但Redgrave和超人还是可看,尤其Redgrave演得相当不错。
2021044 导演双周。结局振聋发聩的演讲迅速泛黄,跌进历史的尘埃,而近四十年后美国妇女才拥有了选举权。本片描述的不仅是一个女人在爱情中的败仗,更是整个女权运动所遭遇的社会阻碍:Verena的父母明码标价的出卖,听众只倾心于其演讲魅力而非内容,媒体只在乎能否创造历史的第一次——一切都导致了最终反女权的男主的得逞。Redgrave Slays! 因为她的表演,这个女权先锋人物才更易被观众接受并共情,而不显得偏激且歇斯底里。
本片由 Bank of Boston 出资拍摄,哈哈哈哈,Merchant很会拉赞助啊!在开拍前,Vanessa Redgrave还先跟波士顿交响乐团干了一架(演出取消的合约纠纷官司)
#FIFF#对女二维蕾娜来说这肯定是一个悲剧故事。难以想象1984年的电影就有这样的女权思考,更难以想象这片改编自1886年的小说,实在令人惊叹。
一股英伦风扑面而来,不过不够圆熟,片尾曲大赞!
3.5;基本还是靠原著制胜,片子本身平平。不算隐晦的女同元素压抑在Olive心里,可能自己都无法明晰哪种情感更占上风——究竟是女权运动的志同道合,还是出于不能明说的爱慕与嫉妒;打着自由的旗号,然而最终也是流于对对方的掌控,最关键的是Verena绝非拥有她想象中的坚定立场,只是出于柔顺的性格——其实结尾也并不坏,Olive算是走出了自身藩篱,勇敢走上演讲台。
3.2/10
挺无趣的一部电影,不知道原著是啥样,但本片拍的就像是一男一女争夺一个女孩的故事,所谓的女权运动就是个幌子,拍的不明不白的,故事不能说难看,就是很无聊,让人提不起兴趣,男女主的爱情也被这个背景弄得让人看了很不舒服,感觉电影对于很多情节都没太讲明白,而且有的角色说消失就消失了,感觉编剧写的写的就写忘了。本片的美术做的还不错(为数不多的优点),演员方面瓦妮莎的表现自然是最佳,但这个表演确实是止步提名的表演,超人里夫长相很帅气,颜很耐看
歌里唱的好:“男人不过是消遣的东西,没有什么了不起。”况且女性在女权理想和爱情间必须二选一的逻辑也十分诡吊,女权运动本来就讲究人格和权利上男女平等,恋爱过程中人格平等这个大前提都不满足,我不断言爱情一定是虚假的,但它至少是脆弱的,不纯粹的,非无私的,有代价的,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婚姻和爱情或许也是女性自我意识崛起的牢笼
爱情电影?一个女权主义者的选择。但我也怀疑她到底是不是一个女权主义者,虽然她说得很“漂亮”。/ 有些男性角色只是想推出一个“女权明星”,把她当摇钱树,在他们眼中,女权运动和拳击运动无分别。有些男性角色口头称赞她的演说,其实内心只在乎一个社交晚宴,一次自我陶醉。/ 男主角追求她,但他也不认同她的观点,我觉得他无非是被她的美貌和肉体吸引,他口中的爱又有多真诚呢?而一直引导她的那个年长的女权主义者也同样渴求她的爱,但我看到的更多是她的掌控欲,我想起了我的母亲,我在她们的身后都看到了恐怖的母性阴影,这种爱令人颤抖。/ 最后关头,她选择了他,放弃当晚的女权演说,跟他私奔了。日后她将何去何从呢?她从前的信念都将变成泡影吗?她认为自己得到了更为原始的快乐?很多疑问。最后,我只喜欢那个女医生。
当女人可以用演讲征服世界的时候,男人却要用演讲征服女人,这不是男人或女人的错,是演讲的错,而能用演讲征服的世界,也是一个舔狗的世界,也许不怎么值得去征服,毕竟单向输出口水怎么可能比得上互相交换口水?——《故事》之四百三十九。
在他说从前对自己前景不乐观时,她应该能找到一种平衡,抛开户口、性别、外貌,眼前的男人有更真诚、健康、务实的情感,时代对于任何类型的人都有伤害的可能
发现《小偷家族》盗了至少一场戏的时候才决定看完。
总是让追求解放和自由的女人深陷爱情的泥潭,继而构成一种讽刺。也许Verena本就不是女权主义者吧,在她身上有太多外界的催促和自身的妥协。结局两位女性的灵魂都得到了解脱,一个直面内心选择爱情,一个面对大众勇敢发声。
困得要死
對於女人來說愛情更重要,亨利詹姆斯很理解女人。電影的調調有點像《純真年代》,就是男豬腳的南方口音聽起來費勁影響一點觀感。
A,“薄弱”的女性力量被男性的野性魅力瞬间击垮。女主是一直被他人,时代裹挟着的人。而瓦妮莎,她最后的表演颇有以卵击石之感,但颤颤巍巍的声音中透着的是一股坚定。
7.5 先进思想会给相爱双方的感情带来巨大的痛苦,如果一方先进思想是被操控塞入大脑中,恐怕更甚,女主未来的生活可见是多么可悲,一方面爱着男主甘愿被“操控”,一方面被已经塑型的思想折磨着
有一种VR是本色出演的赶脚。
作为一个独立思考的观众,我全程都固执地认为Olive才是主角。O最后的独立于V证明了女人的身份是可以摆脱社会塑造的。O一直都是真正具备独立女性潜质的人。V第一次出现的演讲是在父亲“治愈”的魔术表演之后才出现的,间接指出当时那个年代对女性运动的大众态度就是娱乐,轻视,女权运动和魔术没什么区别。这层意思在后面的剪辑中频繁验证。标新立异的娱乐态度是大多数。只有O把女权当现实。可是当O遇上V时却像个家庭主妇一样每天等着V回来,望眼欲穿地期待V自己主动回家。等待V的O莫名其妙地变成她最不想成为的女人模样。另一方面O又不得不像男人一样写支票给V的父母获得V的拥有权。最后只有O是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充斥着女权与百合的元素,虽然里面的女性角色都非常的有个性,但却不讨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