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靠,早点说不就没事了吗
男主是GAY,男朋友车祸挂了,男朋友的妈妈在老人院,不知道男主与儿子的关系,男主去照顾妈妈,但因为妈妈是中国人语言不通,找了个翻译,帮妈妈找了个老头当男朋友,妈妈是难以捉摸的老人,反正妈妈和男主都经常幻想看到死去的儿子(男朋友),最后男主向妈妈坦白自己是gay和他儿子是好基友,妈妈貌似也没什么特别的反映,靠,早点说不就没事了吗?
2 ) 轻轻摇晃
影片前一半看得很不解,尴尬的母子对话,尴尬的老年对象相处。后面却也慢慢能够理解这份尴尬,并且感到这份尴尬最是真实。来自于文化差异,不同年代人的思想差异,一代移民的难以融入,等等这些就是会造成各种各样的尴尬。一开始我还惊讶于珍生活在英国29年竟然对这个国家的语言只有会打招呼的程度,但一细想代入我身边这样年纪的长辈却也能明白,尤其是本身社会阶级不高,受教育程度不高,对于很多新信息的接受和处理能力都不是时间能解决的。这从珍对英国大叔date方式的不接受也能看出,这里虽然很大还是个体差异和文化背景差异有所影响,珍的固执和不愿意接受改变或者别人的喜好跟自己不同,我的理解是她很难接受改变,不论是改变自己对事物的看法还是自身的言行等。而这正是我从我身边这样年纪的长辈相处感受到的,他们很难接受别人改变自己思想或言行。这种特性也让人更加难融入和理解一个完全不同于自己原生环境的地方。
另外,Ben的角色诠释的真实太棒了!
不过为啥片名是这样的呢?
3 ) 《轻轻摇晃》:不知该说什么
看完《轻轻摇晃》(Lilting),有些征住了,不知该说些什么,且胡乱说几句吧,作为观后感。
这是一部很有想法的英国影片。导演想要讲的故事,大致是凯去逝后,凯的男友Richard代替凯照顾母亲,两个毫无血缘亲情的陌生人,在碰撞中互相理解了彼此。这是主线,东西文化的冲突,爱人与母子情感的冲突,性取向的冲突。副线是凯与母亲珍之间的母子情,母亲因儿子不接自己与他同住而不满,认为儿子喜欢室友多于自己,儿子因不能接母亲及对母亲隐瞒了自己的性取向而内疚,却最终在去接母亲来家里吃饭的路上遇到车祸而死。副线配合主线,推动剧情的发展,相互交叉,转场频繁,将一个并不复杂的故事演绎得风生水起。
忧伤是影片的基调。长镜头的运用让剧情显得缓慢而又凝重,但适时出现的音乐冲淡了悲伤,风趣老头亚伦频频给影片增添笑料,从而,观众不会陷入伤感。
男女主角很大牌。男主角是本·卫肖是英国一个很红的影星,曾主演过《香水》、《云图》。在此片中他饰演同志爱人Richard,表演也很精彩,一些表情细节很到位,基本上由他撑起了这部戏。女主角是郑佩佩,国人都知道她,香港最早一代的武侠女星,演过李安的《卧虎藏龙》中碧眼狐狸一角,最知名的角色莫过于《唐伯虎点秋香》中的华夫人。郑佩佩饰演的柬埔寨华人母亲珍,脸部表情僵硬不柔合,满怀戒备,独居老人院,不懂英语,是个令人同情的角色。但她却很自尊,隐忍悲伤,不肯示弱,即使在见到儿子的骨灰、遗物时也没有落泪或号啕大哭,和一般的中国老太太不一样。这两位主演对感情的处理,让人恍然不觉那是发生在英国的故事。
这是一部小成本制作的影片。据说,拍摄这部影片的仅花费12万英镑,折合人民币120万不到,这样的经费,难得能邀请到本·卫肖参演。导演Hong Khaou也是位华人,初次执导,他很欣赏王家卫的电影。所以,我们在观看这部影片时,会发现片名很文艺,镜头拍摄也文艺,片初的歌曲《夜来香》,及片尾的独舞及窗外的阳光照亮室内,都隐有王家卫的影子。
在冲突中互相理解是影片的主调。母亲珍对儿子凯不理解,因为她觉得凯更喜欢室友,从而珍对凯的室友也有一点介怀、嫉妒和不满。凯与男友Richard同居,他不想让母亲伤心,却又不能接母亲来与自己和男友同住,因为那是男友的房子,且怕母亲察觉了自己的同性恋性取向。凯在两者之间左右为难,脸上一直带着淡淡的哀愁。凯的男友Richard在凯去逝后忍住悲伤,想方设法照顾凯的母亲,为她请来翻译,撮合珍与亚伦的感情,为她出老人院的费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情感的冲突,这样的故事情节,想来很有戏剧性,导演掌控得不错,没有歇斯底里,一切都是淡淡的,隐忍。因为爱着同一个人,Richard与珍在一场大冲突后,互相妥协了,他们俩一个说英文,一个讲中文,互相坦诚,互相听不懂,但眼睛凝视彼此,却又理解了对方。那一刹那,凝重的氛围豁然开朗,阳光照进心房,一对又一对相爱的人在音乐中轻轻摇晃。
轻轻摇晃(Lilting),旋律轻快,在观影时我曾疑惑于这个片名,这与剧情有何相关?但看到最后,我明白了,导演想要表达的是,情感在东西方文化的不同中左右摇摆,不管发生了什么,我们最终要战胜悲伤,向希望前进。
暂时写这些吧,我的思路也在轻轻摇晃,需要慢慢回味。
4 ) 是爱,也是嫉妒
同志电影拍到现在,除了尺度可以屡破新高之外,似乎很难再找到更特别,或更引人的切入口。儿子去世,身在异国语言不通的母亲面对儿子的老外男友,很容易让人自然而然地想到,电影一定会拿同性感情在东西方文化冲突时的尴尬与遮掩来作文章。似乎都可以想的到那些画面——东方儿子生前是怎样的欲言又止,母亲明明心知肚明却又故作镇定的逞强,西方男友面对永失我爱和沟通不能时的心急。没错,这些电影里都无一幸免的提及。
但是,这部电影最可贵的是给了人们另一个答案:一切并不只无法面对儿子是gay,而是母亲的私心和嫉妒,“我儿子的爱被别人分享了”。
人们谈及《断臂山》里的感情之所以那么动人,就是因为那是纯粹的爱,无关男女。很多时候,母亲面对儿子是同性恋时的抵触,也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嫉妒爱被分享,不只因性别。这一道理在人们讨论儿媳和婆婆之间天生的矛盾时很容易想到和想通。其实,这世间不仅爱相通,连嫉妒心都是一样的。
电影里,母亲在与儿子的对话中,唯一一句提及儿子男友的台词就是:“你对他太好了,我才是你的家人,我也很重要。”你看,母亲只是单纯地嫉妒。如果换成女友,母亲或许还是这句话,只不过会更加直接罢了。
除了儿子、母亲和男友这组三角关系之外,电影还加入了女翻译和追求母亲的老头两个角色。一个负责翻译母亲和男友、老外的对话,一个负责母亲在儿子之外的对异性的情感寄托。妙的是,这些关系恰恰又表达了电影的另一个主旨——阻隔人与人沟通的反而最不是语言本身。
在女翻译介入之前,言语不通的母亲与老头跳舞、送花、接吻,一切都进行得那么顺利与浪漫。反而是开始了解彼此所言之语后,嫌隙、差异、矛盾才纷纷涌出,最后一拍两散。儿子与母亲之间的关系也是一样。儿子虽然说中文,但与母亲的沟通却最最没有抓住要点。他以为是同性之爱让她嫌弃,她要的却只是他多陪在自己身边多一点。电影的最后,母亲和儿子男友的一番对话,吐露心声,没有再翻译,但从彼此的眼神和表情中却感觉得出,他们都懂了彼此。
不过,这部电影还是让人遗憾。前面近四分之三的部分都很流畅,情感与情节铺陈的都很好,感人之处和笑料分配均匀,音乐也非常动人。但结尾却一下子把这种淡定的氛围打乱了。母亲与男友激烈的争吵后,隔天两人就莫名其妙地袒露心扉,没有任何情感上的暗示与铺垫,好像硬生生地删了一场至重要的戏,然后就戛然而止。母亲和儿子的一些中文台词才有些生硬,太像照本宣科地念白,让人出戏。
最后不得不说,小本同学太适合这个角色了,弱受就是他的代名词!!
5 ) 轻轻摇晃,但无法触及心底
三星半吧,叙事非常一般,大段的对白写得非常的尴尬和书面化,不知道是不是刻意为之,如果是因为二代移民母语为英语,把汉语当作外语来学所以台词才故意写得极其不生活化的话我完全能理解。
一个半小时的故事基本上什么都沾了一点,移民在异乡的孤寂与格格不入、一代移民父母与二代移民子女对于亲情的不同理解与表达、思想上西化的性少数群体如何向传统的东方父母出柜、异国情侣间的文化碰撞、老年人对黄昏恋的向往与犹豫……
这些看似并不宏大的主题其实每个展开来讲都能写成一部电影甚至一部剧,而导演想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把它们全都讲一遍只能是什么都讲得急匆匆,每个主题都轻轻摇晃了一下观众的心,但却无法让观众引起共鸣。
当然整体氛围还是非常好的,萧瑟中又带有一丝暖意,只是这暖意也不过是下沉夕阳里的其中一抹余晖,终究是没有生气、没有希望的,几个空镜也充满了如此的惆怅与衰败,令人印象深刻。
话又说回来,关于移民的身份认同,这本就是个难写的主题,下面又有太多细碎的分支,那种模糊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受又会再次因为导演切入的视角和演员的表达而被稀释,尤其是考虑到本片不可能在国内上映,受众群体应该就是海外的一二代移民,也许他们本来的感受就如本片想要传达的一样,破碎中带着不易察觉的连贯,但整体仍是难以名状。
如果说《乡愁》道尽了异乡人对于家乡五味杂陈的情感,那移民的身份认同毫无疑问必须要在《乡愁》的基础上再叠加无数道深浅不一的阴影才能具有如《乡愁》般直击人心的力量,而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因此只能轻轻摇晃,若有似无地撩拨,因为身份认同太主观和碎片化,难以产出能引起群体共鸣的作品,所以在众多的共鸣点中能触碰到其中一点即为(我认为的)合格。
本老师的演技还是一如既往的出色,那种始终身为局外人,经过无数次妥协与尝试但仍是难以触及对方的真心,被完完全全接纳的无奈、懊恼和释然都被他收进了晶莹剔透的泪珠里,世界上再不可能有比Richard更好的男友了,香香软软、白白净净、听话可人,是个人都会产生想把他狠狠攥紧并揉碎在怀里的冲动 TAT,相比之下郑佩佩老师反而有些接不住本老师的戏,尤其是在结尾,当然这和导演眼看主旨暧昧不明强行让角色在最后说出全片立意也脱不了干系。
6 ) 但爱这个字
那南风吹来清凉
那夜莺啼声齐唱
月下的花儿入梦
只有那夜来香
吐露着芬芳
我爱这夜色茫茫
也爱那夜莺歌唱
更爱那花一般的梦
拥抱着夜来香
吻着夜来香
夜来香
我为你歌唱
夜来香
我为你思量
我为你歌唱
...
--邓丽君《夜来香》
蓝色毛衣的你,黄色T恤的你。哪个是真实,哪个是杜撰的回忆?
记忆有时会出些差错,而感情不会。我在英国29年,我变成了英国人,但我不是英国人。你爸爸是一半白种人,但他根本就是中国人。
这些年,生活不易。你说我老顽固也好,说我让你觉得愧疚也罢。我没有钱,没有丈夫,没法和周围人沟通。
就像每一个中国家长,我想和儿子住在一起。但是却来了个英国小卷毛,和我的凯住在一起。房间不够,儿子只能把我放在敬老院。
于是我认识了亚伦,他每天给我送花,觉得我是个有着异国风情的美女。虽然彼此语言不通,但有时候,我觉得我们真的能够 彼此理解。
可是后来,翻译的介入,让我发觉 我和亚伦的不同是那么的根深蒂固,我无法想象和他在一起生活。不理解为什么他说爱孩子却宁愿生活在敬老院,不喜欢他捏我屁股。
也不喜欢那个小理查。
我对理查的讨厌究竟是对这个扭扭捏捏的小洋鬼子的性格不接受,还是 只是 嫉妒。这个问题连问号都不需要。
那是我第二次去你家,我看到他穿着--你的那件--黄色T恤。
其实我早有预感,只是我以为我不能接受。
很可笑,我作为一个母亲,要跟一个外人,争自己儿子的爱。
丈夫没了,儿子没了,独处他乡,不通语言。我还剩下什么呢?
就剩下回忆,慢慢地模糊起来。
--------------------------------------------------------
The wine of Love is music,
And the feast of Love is song:
And when Love sits down to the banquet,
Love sits long:
Sits long and ariseth drunken,
But not with the feast and the wine;
He reeleth with his own heart,
That great rich Vine.
--The Wine of Love, by JAMES THOMSON
I thought
that you would
like it, like what I do.
All I am doing, all that I have done, I do it out of my conscience
Why can‘t you understand me, or this culture.
I am trying to help you!
So I can comfort you, and myself.
I know you miss him.
I miss him tremendously.
--------------------------------------------------------
但爱这个字
这个字 逐渐变暗,
变得沉重 和摇摆不定,
并开始侵蚀 这一页纸。
你听--
--雷蒙德·卡佛《爱这个字》
Richard是个很好的人,Kai的妈妈是,Alan也是。
请我来翻译的目的,是为了让Junn和Alan理解彼此,也为Richard能像照顾自己母亲一样关心她。
说句真心话,我是想帮他的,我愿意帮她。只是有时弄巧成拙。无论是帮二老彼此的沟通,还是Richard一心想的让她更好,抑或是我想要的弥合他们二人间的矛盾。事情总是朝着我希望的反方向跑去。
原来语言的沟通,远不如看在眼里、留在心里的想象美好么。
一开始,我说Junn是lazy bitch. 后来我听说,很多亚洲移民的老人都是这样的。我想他们也许只是,抵触这里,拒绝融入。这样想来也许我们应该对她多一点的理解和包容。毕竟作为第一代移民,他们有太多我们无法体会的苦难与委屈。
--------------------------------------------------------
P.S 这部影片的配乐很好。细节上导演有很多想法,但处理得稍显生硬。剪辑也有些突兀。
P.P.S
小本生日(10.14)前后中文Lilting的字幕会由@小本钟字幕组 放出,大家期待吧~(虽然这部电影的中文字幕并没有什么特别好期待的。。。orz不过翻译会加上各种奇奇怪怪的东西啊哈哈哈哈哈哈哈)
心塞,小本和佩佩都是心头好,都是不可多得的好演员,片子的切入点也让人眼前一亮,只是导演还是欠火候,出来的片子并没达到预期…
全片最喜欢的一句台词,是女翻译的那一句“Lazy bitch!”。台词很生硬,演员讲得也别扭,总之看完的观感就是怪怪的。
本老师哭戏无敌
最后10分钟破坏了全片的温柔,感觉就像刻意拍给西方人看的。除此之外满分。小本,柔软的小本,忧伤的小本,流泪的小本,我要拿什么来爱你才够...
喜欢的原因是细腻的情感,淡淡的基调,小本的一颦一笑都显演技。
我喜欢本卫肖,我也喜欢郑佩佩,可这部片子要不是有这俩位演员可看,基本可以不用看画面。轻轻摇晃,什么也没晃到。
Ben Whishaw是男神,完毕。
2014.3.25 HKIFF2014。体现了导演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审视,不过是不是父母老了儿女就一定会内疚,得两说。一些语言不同造成的细节很有趣,但人物性格不够鲜明,特别是凯,弱到不行。(为啥豆瓣分那么高…)
小本哭戏太绝了,跟着心抽抽。但也不影响痴汉如我,全程暂停截图舔小本。。。可惜关机前忘记保存,全没啦QAQ
如此一个小小的故事,却在小本和郑佩佩的简单眼神和对话太极中发出光芒。如同梦呓的拼拼凑凑的剪切或许是对繁杂感情最好的表现,声音不断被掩盖被置换,画面不断被重放被审读,小品片轻轻摇晃出别样韵味。年轻的男孩们,快找个英国男盆友然后向妈妈出柜吧( ^ω^ )
Ben脱衣服,身体不再是年轻时候的线条清晰,模糊成一片奶白,散发着蜂蜜香甜。哭,笑,甚至生气爆粗的时候都是软糯的,真可口。对于片子没什么好说的,角色在Ben能力范围之内,只是导演功力远远低于演员的实力,像一个文盲不会用准确的词汇表达自己的思想,遗憾。
其实这么稀薄的情节拍成短片可能更合适,里面靠翻译交流拍成这样,实在是导演功力的问题(大概只有一两个点还算有些想法,不过也只对汉语语境有效……)。本卫喵和郑佩佩这种卡司也是天外飞仙一般啊。另外则是,从这部片可以看出[喜宴]发明的那个叙事“性少数与移民受到的压力是相似的”的确是好用,不过本片也只是略略提到而没有展开(尤其还有移民二代这个可以大做文章的点),很可惜。
這個簡單的小品不值得多說,無論同志、母子關係、中西文化差異、長者關懷都是點綴,片子美在它的feeling,不是實在的事物,而是觸摸到那些事物的時候的觸覺。整部影片就像片中的陽光一樣,遙遙地照射過來,感受不到它的炙熱,只有一丟丟溫柔的延伸拂過臉龐。這種濕潤的細膩與含蓄,確實是很亞洲的。
台词和表演太舞台化了,感觉都放不下身段。摄影颇为考究,朦朦胧胧,有种疲惫的忧伤之美。憔悴的本猫太叫人心疼了。
评分略虚高,小本很好看没得说,摄影之类的也很美,但是台词不喜欢,特别是因为小本和郑佩佩无法沟通,所以一直需要翻译,以至于总觉得怪怪的。。。。最后郑佩佩的一段有点说教意味或者点题意味的独白更是一点都不讨喜
richard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勇敢,意识很强烈,化柔为刚那种。
虽然感觉台词设计有些问题,但故事不显平淡。
想说的太多,说出的又太浅,倒还真是轻轻摇晃了一番
导演很懂得详略,在爱情方面,将同性感情收敛地表现,没有激情画面,ben的无言胜过任何语言。背景和人物都设计巧妙,缺一不可,多一不可。唯一不足是镜头切换有些突兀,导演的手法也略显生硬。#2014香港国际电影节#
真的很一般啊大段对话都生硬。不仅仅是口音问题。文化冲突这个题材导演完全没把握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