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没有女王,没有魔头,只有那些向往prada的女人
没读过原著小说,尽管一年多前这个小说粉色的封面时常出现在我视线的边缘。我不知道编剧改编了原著多少,也无从揣测当时读原著的女人心里所想。我只知道的是,劳伦·微丝的故事和我经历过的有着太多类似。局促的空间,劣质的生活,徒劳的努力以及那段急剧变化疏离的关系,唯一不同的是结局。因为有了太强的个人感受,我不断被隔绝于电影那些娱乐元素之外,被迫用别样的眼光去解剖,电影的故事以及自己的故事。
这个故事无关成长,无关品德,无关对错,只是关于一段失去平衡的生活。虚荣是原罪,女人以穿的上prada为荣,男人以送的起prada为荣,都是一路货色。与虚荣并列的罪是嫉妒,当做不到荣光的主人,便成了嫉妒的仆从,这也是放之四海的真理。这两样罪过都关乎自尊心,自尊心失了衡,人就不一样了。得志的女人开始排斥男人的无能,失意的男人开始批评女人的堕落,于是生活也失衡了。失衡的生活只会导致死亡和疯癫,所以需要重新寻找新的平衡点。这不仅是编剧的逻辑,也是人生的逻辑。
这时,重归平衡的方式无外几种:要么女人辞职回家过苦日子,要么男人一夜暴富成了款爷。大家都不是弱智,都知道这都太不显示,所以通常的结局是一拍两散,本是南辕北辙,何不分道扬镳?但是好莱坞就是好莱坞,生生给安置一个中庸的结局,男人有了新工作,女人认识到行业的可悲,卖方提高了质量,买房降低了需求,为了自圆其说,还加上了老板感情不幸的前车之鉴。好吧,时尚行业就是一个制造奇形怪状性生活不协调心理变态欧巴桑的大染坊,这下大家满意了吧?那些买不起prada的男男女女们?高挂替罪羊头,兼卖高价狗肉,这就是好莱坞的生财之道。可这不是生活,It's fiction。
人生是个等价交换的过程,要得到就要付出。要别人的尊重,你得有成绩,要感情幸福,你得放低工作,要德艺双馨,你得付出超人的时间和艰辛。于是我们知道,感情不幸,职场倾轧这些乌七麻糟的事情跟行业无关,只跟职业有关,跟你交换职业成就的代价有关。换句话说,去报社也好,做厨子也好,都得拿出提前搞到哈利波特的劲头,都得学会笑眯眯踩过别人的脑袋。因为只有做得好,那个讲上帝的幼儿园阿姨才会奖给你一块小手帕,并且绣上prada字样,让你忘记伤痛,恣意炫耀。
明白这个道理对很多人是如此的痛苦,要经历如许的纠缠和挣扎,和我一样。于是人们把这种理解称之为成长,把那些被抛弃的感情和回忆称之为growing pains。多么显见的一个伪命题。因为你根本没有成长,你只是在自我安慰。就好像被抛弃的男人哭诉自己多么的忠贞,多么的伟大,企图用道德的伪善面具掩饰自己无能的事实。什么才是成长?不是你理解规则之后被规则控制,美其名曰适应社会,而是在充分理解规则利用规则坚持自己,不抱那些君子固穷的教条,也不沦为营营苟苟的实用主义臭皮囊。于是在你看来,那个圈子没有女王,没有魔头,只有那些向往prada的女人,仅此而已。
又于是,下一次你爱的女人在你眼前眉飞色舞,憧憬着那个行当华贵斑斓的行头和前程。你没有鄙夷,也没有亢奋,只是静静的聆听,礼貌的附和,只顾着欣赏那对眸子透出似曾相识的神采:有盼头的人生真是美好……
2 ) 普拉达精神
去了解高奢品牌,就会发现他们均蕴含深刻含义,或者说是富有某种精神,代表某种态度。
“坚决不在温柔可人的道路上迷失自我。”身为一个女性主义斗士,Miuccia Prada女士靠自己建起了一个王国。她的女权观念也无不投射在其时装设计作品中:不会用意大利西西里式的田园与海滨浪漫粉饰一身,不会让蕾丝和雪纺爬进女人的衣橱。Prada女士用服装告诉每位姑娘:女人当自强。
是的,普拉达的精神就是“女人当自强”!就像《穿普拉达的女王》中的女魔头原型——美国版《Vogue》杂志主编安娜·温图尔(Anna Wintour)所说:希望我的读者是那些充满活力、独立自强、用着自己的钱并且热爱生活,向往品位的女性。
是的,普拉达的这种精神非常可贵。当一个品牌富有灵魂后,才能更有生命力长久的存活下去,也会对部分人群产生某些正面影响。
说回到影片,剧中的米兰达就是已经穿着普拉达的女王,而安妮海瑟薇扮演的安迪则是她的一面镜子,承载着女王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利益得失。
安迪作为主编副助理被招进杂志社,刚开始的她是时尚绝缘体,与办公室氛围格格不入。但是她想要保住这份工作,所以在设计师好友帮助下,她开始了“改头换面”,一步步走向了时尚之路。她踏实肯干、聪明机智,迅速适应了主编需要的快节奏,不久后就获得了米兰达的信任和赏识,直接取代了“第一助理”艾米莉,并亲自去发布任命通知。或许,此刻的米兰达,已经将她作为自己的接班人在培养了,教会了她寡情狠心。她也不负所望,一句“you know, l didn't have a choice”走天下,看似无奈,实为推脱。从头到脚,从里到外,看似可以称得起“穿普拉达的女王”了,所以,她盲目自负,终与朴实的男友、家人、朋友、同事越来越格格不入并愈来愈远。但是,根基不牢,地动山摇,她只是穿着时尚,并未彻底领悟时尚精神甚至拥有自己的时尚态度,她的时尚王国看似摇摇欲坠的空中楼阁,徒有外表。以至于米兰达的一句滚后,她的天都快塌了。她,已经彻底迷失了。
或许,刚开始,她只是想要做好一份工作,慢慢的,她发现她也可以足够优秀并到达一定的地位。但是,她不知这路上有不择手段,有众叛亲离,也有不知所措。更可怕的是,她自己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这一切。米兰达终其一生被自己的时尚女王身份所累,工作中永远是效率第一的女魔头,是她心中的目标。但她看到脆弱时候的米兰达也会素面朝天地掩面而泣、无可奈何时,她仿佛看到了未来的自己,她问了自己的内心,所幸她的心还是朴实的。于是,她毫无惋惜的挥别了米兰达,告别了可能会有的时尚圈一席之位,因为,她更知道要为此付出的代价。这一次,她打算为自己而活,按自己的心走。为她鼓掌!
其实,做自己的你,才是真正的普拉达女王。普拉达不是只穿在身上就是女王,真正的女王得有骨子里透出的自信以及精神绝对的富足。
愿每个平凡女孩都有自己的梦,并拥有独一无二的人生。做独立的自己,才是真的女王!
最后,表白安妮·海瑟薇,太美了,而且演技自如,每个时刻都引人入胜。开片时的好身材也是没谁了,穿着风衣就是行走中的衣服架子。好的,你就是女王😊️
3 ) (2021, after 15 years...) Just all about FASHION
2014, 与已故法国时装巨匠 Azzedine Alaïa, 北京SKP更名开业
2012, 与法国怪才设计师 Jean Paul Gaultier, 北京大秀
2012,与女演员 Tilda Swinton, Hugo Boss 北京大秀
[06/30/2021, 本片美国本地上映15周年]
写这篇影评的时候, 是2006年8月, 我刚大学毕业, 父母给我安排到了中石油系统单位, 在吉林油田前线做商务采办.
2011年, 我离开了石油公司, 进入时装行业, 从模特经纪人身份入行, 历经了时装编辑、买手店、品牌女装、市场公关, 现在的我是一名时装行业自由职业者, 日常是设计师品牌的咨询顾问, 帮几家大刊撰写时装专题, 以及封面明星的采访及撰稿.
依然能回忆起15年前这部电影带给懵懂的我多么大的冲击, 成为我入行的信念之一, 且在时装纸媒没落前夕能一睹夕阳的辉煌片刻.
我在做着我喜欢的事情, 它看似肤浅, 但仍然供我温饱、让我快乐, 能接触多元甚至奇怪且有趣的人群, 看着大家从无名小卒成长为行业翘楚.
可能我依然比在行业内扎根多年的同龄人落后很多, 那就慢慢补上吧, 毕竟所有的弯路都是要亲自去走过的, 戒骄戒躁, 仍然像初入职场的 Andy 敢闯敢拼咯.所以, 感谢这部电影, 也感谢当初自己做的决定.
==== 电影美国上映15周年的分界线 ====
在谈及所有关于这部电影的话题同时,我要做出郑重敬告:非时尚人士谢绝观赏本片。否则直到片尾,你也只会像片中Anne Hathaway所饰演的女主角、一个初入时尚杂志的二把手秘书Andy Sachs一样,抓着电话一通狂问:“Can you please spell ‘GABBANA’?”
如果我是Dolce&Gabbana的公关专员,我必定会当场悲愤到咬舌自尽。
这部改编自Lauren Weisberger同名小说的电影,是一场小众的时装晚宴,一部加长剧情版的米兰时装周,教导女人们:只有穿上高跟鞋才能将地球和男人才在脚下的女权教条……
反正,这是一部只言时尚,而非关电影的——电影。
好吧好吧,怎么说毕竟是出戏,不过是出土的不能再土的土鸡变凤凰——然后又变回土鸡的好像也不是那么老土的青春励志喜剧。不过有些疑问,就是关于美国人的时尚观念——1亿3千万美元的本地票房啊!还有那么多时装大牌亲自贡献衣料,甚至像超超超模Heidi Klum 和意大利著名设计师Valentino Garavani都亲自上场自“演”其说,同属超超超模的Gisele Bundchen更是委身作了片巨海的超大绿叶,成了一把手秘书那爱嚼舌根的同党Serena。
你说说,这不是空手套白狼是什么?啊啊!?
当然还有我们穿着Prada的Devil——女魔头Miranda Priestly的饰演者,两度摘取奥斯卡大奖的影坛常青树Meryl Streep女士。作为时尚杂志Runaway的首席主编,她在时尚界的影响力已经达到了拂远无疆的境界,看她那一出场人人敬而远之的气场啊……小宇宙啊小宇宙……其实以她的地位来说,她更多的是人在江湖的身不由己:每次参加派队的万人聚焦、谈笑风生,每次对别人的发号施令、决断独裁。最让我记忆深刻的便是她看到女主角Andy脚上那双平跟鞋时的眼神,我都被吓了一小跳,然后急忙换上了那双高跟鞋。
当然,使我们的女主角换上了高跟鞋,不是我。你有能耐给我弄一双42码的Ferragamo来啊?!一高跟鞋让你爆头!Sorry…太血腥鸟…会变成PG-13的…嗯…还是就踩在你的中指尖上,我一边奸笑着,脚后跟一边拧啊拧啊…此时导演给我背光加左45度侧逆光,再来个脸部特写~~~~~
扯远了。
事实上,铁娘子的内心同样有女人的一面:在Miranda看到Andy穿着时尚后,内心那种难以掩饰的高兴和自豪,在打电话间不经意的微笑就可以看出;还有与丈夫吵架,最后在巴黎决定离婚后,那种不施粉黛的苍老、无助和脆弱;最后与Andy再次邂逅时,先是一言不发的板着脸侧进车内,然后便摘下眼镜,向着Andy离去的方向,会心一笑,便再次戴上Dior的眼镜,低声对司机一声令下:“GO!”
是的,Miranda Priestly与原书中那个穿着Prada女魔头,现实中美国版Vogue主编Anne Wintour的形象相差甚远,毕竟版权卖给了制片商,人爱怎么改就怎么改,改好了那就是个乱世佳人的好四家,点儿背了就是我们圆环套圆环里的陈满神……
而正是因为Meryl Streep的出色演技,Miranda被演活了,角色更加完整丰富,一颦一笑更加具有戏剧张力,言谈举止的大方得体与她饰演的这位时尚主编的身份相彰得益:不怒则威风八面,声弱却震撼四方,尤其是那句“That’s All!”说得不留任何余地,在任何情景下的任何对话,都能用一个“That’s All!”完美收场,换得一片大音希声。
而一些影评家却抛出话题,说电影与真实的时尚国度相差太远,那是,这是电影,不是纪录片;这是在Hollywood,不是在Catwalk上。试问哪个员工敢偷穿服装商送来的Sample潇洒逛街?而主角在Madonna的Vogue伴奏下大玩换衣秀,Armani、Dior、Gucci、Prada、Fendi、Chanel、D&G,我就这么一边流泪一边流哈喇子的看着。拜托!一个刚入职场的新人哪有那么多银子购置奢侈品啊?真当美帝国主义人民群众生活好啊……
说来说去,导演的主题立意还是过于市侩:女孩子家家的,就是不要去沾这些浮华的东西,会失了自我迷了心窍,还是要回归社会回归大众回归草根,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云云。
实话实说,时尚产业的存在就是建立在人们酒足饭饱的物质基础上的,既然是高于现实的精神享受,就大可不必苛刻的鸡蛋里面挑排骨。人们吃饱穿暖是本能,爱美也是人之天性啊!
还是内句话,不要以一个挑剔的影评家眼光看这部电影,乃至任何一部好莱坞青春喜剧片,太小题大做自取其辱了。
还是内句话,觉得自己完全对时尚不感兴趣的人千万别碰这部电影,这样你会对自己的女友、老婆、母亲乃至全天下女性产生恐惧心理。
还是内句话,以后除了说:“我挑的这些都不要之外,其他统统给我包起来!”,我们现在还会作随意状说:“Yes, I’m wearing the Chanel boots!”(男士也可以说,拜Karl教皇所赐,小香也有男装了。)
4 ) 人生就是在不断地做选择题
这个标题是我从银魂那里借来的。Actually,我觉得这句话说得非常有道理。
据说我们敬爱的郭先生的《小时代》就是这部力作的山寨版,看完以后我觉得这部电影甩小时代几个光年,所以不知把它们摆在一起比较的是出于什么心态。
这是一部非常精彩的作品。虽然影片中生活场景跟我的生活可以说是两个世界来的,但是从女主的身上,或者说从每一个人的身上,都可以找到强烈的共鸣。为了得到推荐,女主心不甘情不愿地进入了一个完全不感兴趣的行当打算敷衍了事,但是在工作的过程中她逐渐对这个工作产生了一种矛盾的心态,自身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从而陷入了一个无奈的境地。最终她能够找到自己的方向,用自己的行动赢得了女魔头的尊敬,与男友破镜重圆,并且按照自己的理想进入了镜报成为了一名记者。
为什么说会和这样的人有共鸣呢?因为对于那种“生活的无奈”,我觉得显然每一个人在自己的生活中都遇到过。最初坚持的生活的原则和标准,都在生活的过程中不断地改变,改变。到最后,忽然发现它已经变得无影无踪,而自己也被卷入了生活的车轮中滚滚不断地向前驶去。自己不再认识自己,也不知道真正的生活该怎样前进。
女主很幸运,她最后回到了原点。这得益于她自己的决心,也得益于心怀“教化目的”的编剧所为。然而很多时候我们的生活并非如此圆满。我们学着和从前的自己说再见,冷眼看着曾经在自己的生命里占据重要位置的人和事,一点点从生命里剥落。有一天忽然想起,咦,什么时候我已经变成了今天这个样子的呢?变成了自己最不想要的,最鄙视的样子。可惜,这就是人,就是所谓“成长”的代价。
说是代价,也许显得严重了一些。我倒是觉得在人生的路上经历不同的自己,体会不同的生活,其实并非坏事。不停地和身边的人告别,走出一个圈子再进入另一个,认识新的朋友,新的爱人,然后有一天再和他们作别。只是在这个过程中,所要经历的就是两种刻骨的痛苦,一个是迷失自己的惘然,一个是坚守自己的孤独。
就电影来说,我不觉得女主进入时尚界,过上光鲜亮丽的生活有何不好。我也不觉得她不应该放弃前男友而和那个自由撰稿人混在一起。实际上,我觉得如果电影最终的结尾,是她最终走上了女魔头的道路,倒是显得更为真实。因为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把boss打来电话的手机轻巧地丢到水池里面去,这一来代表着丢失了饭碗,二来电池也会污染水资源【所以给我捡起来啊魂淡!】。大概也只有敢于怀揣梦想和冒险精神的富足而优越的美国人民才敢于做这样的决定,对于一个为生计所打拼的年轻人,更多的时候是在妥协的选择之中逐渐地丧失了自己的勇气。抛弃过去,哪里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
影片对于人物的塑造非常的成功,人性的流露比比皆是。女主踩在同事头上谋求前途的迫不得已,卸下武装之后感情生活一塌糊涂的女魔王短暂的软弱,每一点都没有明确地说明对与不对,是与不是,却让我有了一种更真切的实感。在影片的末尾,这位气质女王的那句“每个人都渴望我们这样的生活”,说的既无奈又霸气。是的啊。。。我们失去了许多,得到了许多,为了梦想努力,常常会将我们推向适得其反的道路。而对于生活,我们除了平静地苦笑,很多时候是无能为力的。而人生的选择题,我们还依然要不断地做下去。
2013.9.14
另:杰奎琳·芙蕾什么的,没有人觉得她长的好像羽佳姐姐么23333.
5 ) 只有魔鬼的小助理知道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时不时会想到自己在IBM的三个月。同样是一个位高权重的老板,经过一个短短的面试,冒了一个险,把助理的位置给了一个初涉职场的女孩子。理由么,可能是原来的那些都不怎么如意,何不试试初生牛犊?
就这样,安迪得到了那个成千上万个女孩子都想得到的职位,成了头号时尚杂志《Runway》主编的2号助理。这个主编就是片名中那个穿着Prada的魔鬼米兰达。
米兰达有两个助理,首席助理负责日程安排,2号助理负责其余一切杂物,从买咖啡到几小时内帮她的双胞胎女儿搞到尚未出版的最新一集哈利波特,甚至在暴风雨之夜设法让她从迈阿密飞回纽约。在小助理应对这一切足以导致心脏病发作的mission impossible同时,还要注意自己的仪表,穿着尖细的高跟鞋一边打手机一边在任何地方奔跑。在一系列失败和考验之后,安迪渐渐适应了这份工作,几次置死地而后生的胜利,和她不屈不挠的精神被米兰达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渐渐的,米兰达开始把首席助理份内的事也交给她做……
影片进行到这里,它的用意才真正显现出来,这其实是一部为魔鬼翻案的影片。这就让他比原著高了那么一点点。也怪不得,梅里尔-斯特利普愿意接下本片,因为这不仅仅是一部喜剧。
片中对小助理“悲惨遭遇“的描写颇为让我感同身受,比如上班第一天,老板一边和人谈话一边歪过头对助理说“给我接XX的电话”,然后接着和他人谈话,留下小助理一头雾水。我也曾经经历了这小小一幕,记得首次见面的老板对我说“Get XX on the phone",这个XX是个印度人,名字比长江还要长,根本不认识,更遑论电话号码了。没办法,只能凭着零星的记忆问同事:“你们认识那个谁谁谁么?” 好不容易搞清楚身份,还得上网查他的联络电话,一查只有办公室电话,打过去没人,只能打对方助理的电话,问来手机号码,老板已经在隔壁叫“where is XX, I need to talk to him!“ 没办法,一边擦汗一边拨手机,电话接通了刹那,对方一声"Hello"听着比亲娘还亲。
尽管影片的前半部着力描写了魔鬼的种种苛刻,但是随着剧情的深入,观众也看到了魔鬼的身影不仅仅披着名牌,还在工作,要不就是是奔波在工作的路上。剧中有一幕米兰达卸了装在旅馆房间里吩咐安迪工作,气若游丝,那时的她简直一下子苍老了10岁。这让我想到了我的那位IBM的VP,在一次长途出差回来后倒在椅子里对我说“I'm tired, I'm so tired!" 那一秒,这个我们私下公认的酷似Brad Pitt的德国老帅哥,用我中学某男同学的话讲,瞬间激发了我的母性,让我想上去好好抱抱他。
在外企干了那么多年,有一个体会就是,从CEO到前台,都是打工的。拿多少钱干多少活,没道理多拿钱不干活的。职位高也意味着责任大,没有儿戏。米兰达作为头号时尚杂志的主编,一言一行要成为行业的风向标,不是天赐的,是自己打拼出来的。凡事有得必有失,关键是每个人的取舍。
影片最后两人在汽车后座上的交谈,其实让人感到了一种温暖。米兰达其实已经把安迪认定为自己的心腹,流露出些魔鬼不齿的真情。也正是这一席话,让安迪看清了自己究竟要些什么。汽车到达目的地,车门外蜂拥的记者和相机包围中的米兰达又变回了那个不可一世的魔鬼,而安迪第一次没有跟随左右。
盗版枪片画面质量不咋样,字幕一塌糊涂,很多对话没听懂。但是我相信,安迪之所以苦苦支撑了一年,是在等一个肯定,当她最终从米兰达口中确认了这一点后,一切都不再值得留恋。所以片尾选择离开的她,前所未有的自信。相比之下的我,当年着实有点狼狈,逃也似地走了。要不是老帅哥临走那天送的一大束粉红色的玫瑰花,我真觉得自己是个彻底的失败者。而所谓魔鬼,其实是外人看见的,魔鬼心中的苦,只有魔鬼的小助理知道。
6 ) 穿普拉达的魔鬼
上星期六,酷热袭击了整个地区,无处可逃,躲进了电影院,碰巧看了Devil Wears Prada(“时尚女魔头”》,是我喜欢的梅利尔•斯特里普的片子,也算是一个惊喜吧。
漂亮的大嘴美女,安妮•海瑟薇不再是《断臂山》里那个委屈的乡下媳妇,摇身一变成了一个初入社会工作的聪明能干的女助手,时尚杂志的主编米兰达的助手,这可是所有女孩都梦寐以求的机会。梅利尔•斯特里普演的米兰达可不是一般的人物,她的出场有点象风姐的出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听到米兰达要到办公室,所有人如临大敌,一阵忙乱。
女魔头米兰达其实也没有那么可怕,一身名牌,高贵文雅,说话从不大声。虽然对下属苛刻,内心淡漠,但她对她器重的助手,是给予机会,大力提携的。女助手要为她买咖啡,接狗,安排孩子的日程,这在美国可能不能容忍,我想在中国的秘书们可能都习以为常了吧。女助手受尽奚落,忍辱负重,终于从那个土里土气的学生,扶摇直上成为首席助手,在一身名牌的包装下,漂亮能干,还引来了帥哥。了米兰达光鲜的外表后面,危机四伏,丈夫跟她离婚,投资方哗变,地位不保。但,米兰达不动声色,力挽狂澜。
女助手对米兰达的无情震惊。米兰达说,这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你不也无情的对待我以前的助手,取代了她。女助手说这不是我想做的,我是没的选择。米兰达不以为然,你不是自己选择的进这个圈子。自信的断定,这不是所有女人都梦寐以求的吗?女助手要的不是这样的生活,她选择离开,到一个破旧,拥挤的杂志社,去做一名普通的编辑,回到了平凡的男友身边。
这是故事的安排,在现实社会,真的可以一转身就这样离开的,回到平淡的生活吗?现实生活中,安然公司的前CEO肯尼斯•雷因心脏病发作而去世,在他就有入狱的前期。雷在审判的时候曾对陪审团提到,停止他的奢华的生活方式很难。他们没有想走到那一步,他们不想做那些事情,但是他们身不由己,很难停下来。 他占用了雇员和投资人的几十亿的资金,在他看来,他没有选择,他已经停不下来。
故事是老套的,但影片的亮点是时尚世界的光鲜亮丽,俊男美女。因为,这是大多数人所向往的。就象看“SEX AND CITY”,看的是时装,又有多少人把故事当真呢!
名牌充满了诱惑,但并不是人人都需要拥有它。某一天逛街,为自己买了一个名牌包做礼物,包装都没打开,收在家里。看到伟德体育最新网站卡帐单,才想起来。(也许是别人送的,感觉就会不一样吧)。 至今,一次也没用过。不是时尚的人,但不一定不爱看时尚。因为是隔岸观花,看的是个热闹。
7 ) 成为自己的女王
“你知道吗?也许你觉得奇怪,但能让你随时接电话的人,才是你真正在乎的人。”
没有一个女人能够随随便便强大到没有任何阻碍。生活和事业,只能择其一。 “当你的私生活一团糟的时候 ,意味着你该升职了” 影片中安吉丽雅从一个安安分分的时尚圈菜鸟助手华丽变身成为时尚达人首席助手。 一开始,她很努力却到处碰壁,一直达不到狠厉主编要求的高度。她泄气,想放弃。
“没有努力,只是在抱怨,不管喜欢与否,选择了就必须竭尽全力。this is your job. ” 她又变了,自信,漂亮,时尚,高效,真正地成为了时尚圈的一颗星。
结果在她距离时尚顶层只有一部之遥时,她选择了不忘初心,转身离开。
坚持不懈地追求高度也好,不忘初心远离权位也罢,人生是自己的,方向自己选择,要学会成为自己的女王。
很想跳进电影里跟安妮.海瑟薇说:你这份工作还是不错的!
从前看的时候质疑过换一身行头就能在工作能力和人际关系上有这么大的改善么,再看才感受到,换行头是Andrea对于所处行业的接纳,她不再认为自己只需要做好事务性工作而不需要主动研究吃透这个产业,这种工作态度的转变才是她处境改善的根本。另一个观感上的变化是,从前觉得Andrea放弃工作和男友重归于好很可惜,再看能感觉到,女主本身不是能够为了事业而搁置他人感受的性格,压倒她的最后一根稻草不是男友,而是Miranda伤害了Nigel的感受。而且Andrea始终没有产生对于时尚产业发自本心的热爱,她的新闻理想和创作抱负从未熄灭,以她的职业规划来看,这份工作的价值在于能够结识更多的出版资源,最后在Miranda的推荐下如愿进入新闻机构工作,恰恰是求仁得仁。佩服Andrea这样不忘初心且有能力守护初心的人。
其实蛮好看的,但是我总觉得电影在教育我们追求梦想,但现实往往告诉我们放弃梦想。
well,不要说我势利,我就是更喜欢变身后穿着CHANEL 和 JIMMY CHOO 的Andrea .
“等到你的生活一团糟,你的工作就成功了”
片中的残酷是真的,理想是假的。
梅姑向我们展示了哪怕在一部爆米花的商业片里她也能贡献出神入化的演技
职场丑小鸭的故事。极具讽刺意味。编辑们的真实生活写照。在什么圈子里,就跟什么样的人打交道,就穿什么样衣服,干什么样的事情。再变态也没办法,因为他们停不下来。又有几个人能以此为乐呢?绝对的精英!其实这种经历,只要有体验,就足够了。谁又能保证这样就是幸福呢?
不知道为什么不是很喜欢结尾,我倒是希望最后andy背负着一切的无奈成为了新一个米兰达。 因为everyone wants us. 奋进就是需要那么多的无奈心酸。但也许每个人的追求不一样。
为了把到Anne Hathaway,我愿意每天工作24小时。这是真的。
大学毕业生必看,可以重塑职业观。真正的时尚电影、职场电影。有关曲线救国,有关不忘初心,有关工作对生活的破坏性,有关勇于放弃得到的和追求想要的。一份光鲜亮丽的工作背后,可能是外人难以承受的不堪。双女主的形象饱满极了,她们都故作坚强、掩饰脆弱,但区别在于是否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
当你众叛亲离的时候 那就意味着你该升职了
3.6星,如果结局是女主人公不是离职,而是逐渐变成Miranda的翻版,这片子也许会更震撼。
呵呵这不是关于时尚而是关于努力、迷失和找回的故事
女性拼职场要比男性狠十倍牺牲得更多才能活得与之一样的地位。
本来觉得平平,想留到以后大学毕业工作时再好好研究。后来发现是一部没有太多职场营养的片子,但是。。。故事发展到最后20分钟。尤其是最后马琳达和安迪的街头偶遇,马琳达最后的表情实在是戳中了我的泪点兼笑点。不管工作怎样努力,都不要忘了自己最初的梦想和想要的生活,小心被一些花草迷了眼睛。
故事很老套,但Meryl Streep真不愧是老戏骨,光芒万丈!
商业片做的我这么喜欢的``真难得!
郭敬明的小时代完完全全就是模仿这部电影,不过他本人貌似忘记了结局的十分钟。那句“我们还给互相梳了头发,就像电视剧里那样”真的笑死我了。
所谓的觉醒,就是因为做了份自己男友不喜欢的工作然后跟风流浪子上了床之后内疚的抛下工作跑路?如果这称之为觉醒的话她什么工作都还是不要做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