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写实风格拍摄的电影。描写西南小城中,普通人的普通烦恼。
风格有点像日本著名导演小津安二郎 和 是枝裕和,这两位导演都是擅长拍摄家庭生活题材影片,细腻纪实、自然洗练的手法。小津安二郎的《东京物语》,是枝裕和的《步履不停》和《海街日记》《比海更深》等都是经典。
全程使用四川方言。比起普通话(注意如果是纯北京话也是方言),方言往往可以更好地让剧本和场景融于一体,甚至里面的脏话都很有味道,比如「你个批婆娘。」当然,前提是演员也必须是以方言为母语的。本片演员都是四川或者云南人,所以这一条件满足了。
(以下小小剧透,不影响观影)
五年级的洋子是美惠的女儿,美惠的妈妈早年离异。两代母亲都有自己的执念。
美惠是有故事的女人。她受教育程度不高,但年轻的时候曾远赴东京打工,在那里有她的初恋。回到国内后,嫁给了前夫生下了孩子洋子。生活打败了爱情,二人离婚了。
美惠对自己的婚姻充满遗憾,但是因为个性和工作繁忙,没能力(主观上也不太想)照顾洋子。她向往爱情,哪怕遇到了杀猪盘 “睡了你哩人,骗了你哩钱” 。
洋子不理解为什么母亲不要她了,所以趁母亲接她来家里小住的几天,偷了母亲的日记,这就是所谓洋子的困惑。洋子看完了日记,因为其中确认了是妈妈决定让洋子去与父亲生活,对母亲产生了怨恨。同时,在父亲的家,她总是面临晚妈生的弟弟的竞争。
另外一方面,美惠的妈妈自从离婚后独居生活,也有自己的寂寞和执念。直到她的前夫,也就是美惠的父亲决定帮她张罗六十岁生日。两代人的前夫,两代子女,一起在院子里吃饭,当年的痛彻心扉,在时间和无法斩断的亲情面前都被消解了。
几位主演的演技都很在线。这个大概要占2颗星。另外1.5星给了故事中的人物设定——没有脸谱化地描写离异后的家庭关系。例如,老父亲专门提醒儿女给孩子他妈摆酒祝寿,美惠的前夫在她新男朋友面前说尽好话,都是很温暖的地方。
写实的拍摄手法展示了西南小城的生活细节和日常风俗,同时又藏着导演内心的小魔幻——广场舞的桥段,用了日本的电音音乐。
镜头单个来看也都很有味道。但是,剪辑和镜头组合欠缺火候。有几个地方本来可以烘托起小高潮,比如小朋友发现洋子书包里的日志拿出来当众念,洋子进来前观众都在期待冲突——这种冲突不一定是打架,可以近景描写面部和细微动作。
再比如洋子因为看到日记后,不愿上妈妈的车那场戏。机位太单一,如果能从车外先拍雨中的孩子,在拉进穿透进入车内妈妈的视角,会有更好的效果。
结尾的高潮部分,美惠亲吻装睡的洋子,镜头语言过于单一。如果不是黄小蕾的演技在线,可能就要跳戏了。
这部戏里,如果洋子爸爸的戏份更多一些,表现的张力可能会更好。
首先大大感叹,黄小蕾又好看演技又好,我第一次深切感受到她的美,这部电影很适合她。
这部电影很细腻。
开头镜头是饭桌上的洋子,背景音是爸爸的聊天话语,妈妈扔掉的日记本。可能这个结构安排只是想呈现主人公视角,离异家庭背景,以及贯穿全文的线索——日记。这个结构安排意义不大。
视角选在洋子的困惑。外婆、妈妈,她们都很少直接表露自己的内心,我们看到的都是她们的行为表现。在洋子的角度观察这一切,就是困惑的,不知道她们为什么要那么选择。
三代女性主人公,似乎都是某种程度上的局外人。洋子在爸爸新的组合家庭里,像个局外人。她竭力不想让弟弟知道自己不是他的亲姐姐,她努力示好,但还是感觉隔了一层。外婆在前夫的重组家庭里,也像个局外人。儿女们跟爸爸和继母关系处得不错,对还没有原谅过去的母亲来说,也是一种伤害。洋子在自己的婚姻选择里,也像个局外人。周围人乐此不疲地为她考虑婚姻问题,甚至最后她的前夫和现任,在没有她的参与下谈论着跟她有关的事。好多时候她的思绪游离在周围环境之外,这一刻我觉得很真实。
于美惠跟前夫背景板一样总在做饭和做家务接孩子的现任妻子相比,我觉得做单身女人挺好的。
当然,这是人与人的不同选择。每个人能接受什么能放弃什么是不一样的。我不知道美惠最终会不会再次走入婚姻,也许会。
但外婆一生没再走入婚姻,他们说她适合一个人过。适合一个人过的人不代表不会孤独,但有人在身边也很可能会孤独。
没有内心的直接表露,但导演表达了很多说不明的东西,我们也领会到了那些说不明的东西,这是很厉害的。
结尾没有硬行和解,只是暂时小小的理解。生活的事本就没那么容易解决,还大家还是会稀里糊涂一本烂账地过下去。
当然,这部电影还有稚嫩的地方。比如,环境拍摄的时候,明显会把我拉到戏外,而不是和故事融为一体的感觉。
女性题材文艺片,故事讲述了女孩洋子关于母亲美惠的困惑,实则导演是站在美惠的世界展开的创作,对洋子世界的描写充满了美惠的臆想。以母与女的双视角完成两条叙事线,同时以母亲美惠的日记本这一道具完成了女儿洋子与过去的母亲美惠,或说是在缺失女儿洋子成长过程中的母亲美惠的一次对话。
影片过半了仍旧觉得美惠太坏、太笨。对美惠内心的叙事深入了但打住了,情绪显露了但总是不够,导演总是很克制。但是结尾真的太棒了,一场尴尬又不寻常的寿宴临界尾声,所有人都不装了也发疯了,所有关系和秩序都混乱了。
女儿洋子装作睡着,母亲美惠流着泪、动作迟缓的在女儿洋子脸上落下了一枚吻。拍电影要拍的就是这一个动作,就是完整地把这一个动作给观众看,够慢,给够它时间,此刻也是全片中最能够体现黄小蕾表演的地方。
结局是女二洋子和母亲美惠一起为外婆端来点了蜡烛的蛋糕,在画面中外婆-母亲-女儿三人完成同框,女性的故事讲完了。点燃蜡烛这一处是非常能够帮助观众相信故事和人物的细节,看到了导演对电影本质的理解。
但最后一颗长镜头让人觉得是为了拍而拍的,树影绰绰,很想从技术角度问问看摄影是怎么实现的。
电影给我的总体感觉就是符合这个单元竞赛,很新人导演的一部电影。镜头和故事都中规中矩,很工整也很学生气。演员的形象和表演为故事增色了不少,勉强可以打六分。
电影最大的问题在于功力不足但野心太大。一个是电影结构上,层层建构。在没看电影前,我以为是一个特别精彩的故事。外婆、妈妈、女儿,三个女性之间的故事交相呼应,但没想到单个故事都没讲得很清楚,更别说相互了。本以为外婆会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毕竟作为妈妈的妈妈,她的性格和婚姻对妈妈肯定有很大的影响。影片就用了几句,“妈妈的婚姻不幸所以我的婚姻也不幸”“妈妈喜欢一个人,我也喜欢一个人”,太单薄了。对外婆的着墨太少了,太不立体了。
第二个是主题上,想表现的都太多了。最大的应该是母女之间的关系,但导演又加了很多,比如女性对爱情对自由的向往,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异同,父母教育子女的方式。太多了,主题看似立体实则单薄,感觉没一个讲到位了。片名叫洋子的困惑,但困惑开头立马就解开了,即就是她妈妈不要她的,后续就是为什么不要她?难道是这个困惑吗?但是整体传达出来的不是困惑,是一种愤怒。“你为什么不要我?”我设想中电影会从一个小孩子的世界表达出对于父母婚姻以及上一辈之间的家庭联系,乃至农村关系的疑惑。父母为什么会离婚?妈妈为什么要跟别的男人谈恋爱?外婆为什么不愿意搬离农村老房子?外婆为什么不愿意再找,但外公却愿意?
第三个是叙事上,把握得不太好,很多情节该讲的没到位,很多情节没必要又拍。在女儿同学偷了日记本在班上念的时候,我以为洋子的情绪会迎来一次大爆发,结果没有。洋子扔小熊那个太突兀,突然出现的小熊,后续又作为一个空镜再次出现,作用很小,如同负作用。
第四个是人物,人物有很大的问题。洋子作为一个小孩子,她对于母亲的情感不应该是影片传递出来单一的讨厌。她为什么要偷日记本?背后不就是爱妈妈吗?渴望母爱却无法被满足。包括看到妈妈来接她,她就是单一的讨厌吗?如果能够刻画出洋子先是开心后是讨厌的复杂感情,或许更触动我。还有就是美惠。就说一个地方,我觉得特别奇怪。在发现是洋子偷了日记本后,美惠的反应就这么淡定吗?还需要闺蜜劝她去关心自己的女儿?给我的感觉是她对洋子真没那么上心,这个情节的刻画是失败的,在我眼中。
但电影也有很多出彩的地方,最后的家庭聚餐也太幽默了,很诙谐。很久没有见到这种能让人会心一笑的幽默了。
作为一部处女作还是很棒的表达。好喜欢片头那段书页翻飞,后来才知是倒叙,美惠扔掉了日记也是一种与过去告别吧。片子拍得不急不躁,可能对有些人来说太慢。开始以为是重庆,映后才知是盐津,一座云贵川三省边界的县城,以后有机会要去看看。导演用女儿对妈妈日记的画外朗读表达出女儿后来爆发的愤怒情绪,她认为妈妈不要自己了。这样的情感隔阂真的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消弭的。所有的情感都是时间的结果,比如美惠与前夫,美惠与妈妈,美惠与女儿。为了给女儿多挣钱可能是她一直以为可以不用多管女儿的最好的理由。结果女儿说出我恨你带来的冲击击碎这个貌似坚强的女人的心。虽然最后祖孙三代一起对着生日蛋糕好像是一种和解,不过导演也说了也许日子还是一如即往的不沟通和冷淡。可我还是喜欢这样的结尾,毕竟孩子会长大,会经历妈妈经历过的事情,也会释然一些事吧。
偶有闪光,黄小蕾是全片最大败笔。
一个黄小蕾,一个倪虹洁,这些年演啥都一个样,风尘气太重,看到她们已经神经衰弱了。
剧本设计还是用心了,叙事有趣的一点是用女孩偷看母亲日记的行为,和女孩的口吻读出母亲的内心,同时交代了两边的视角和处境。而母亲与她老辈儿的婚姻也存在着镜像关系。剧作一方面想做城市与故乡的疏离,一方面想做代际关系的疏离,但似乎又都不太够。如果能再多分点戏给姥姥就好了,现在只给姥姥安排了两场戏和在对话中片面交代,少了些层次。所以到最后生日宴时,力道不太够。
全片就像那本日记一样流水账,中式的所谓纪实却很丑的摄影,人物台词和动作都太刻意,那句妈妈也是第一次当妈妈这种烂梗台词真写得出来啊,到最后一场吃饭戏明明应该最复杂,结果身边观众都在笑。对女性处境的表现让我非常不适,清明回村那一大段达到了每句话都让我反感的惊人成效,痛点全踩没有问题,问题是不能只踩在表面。洋子在饭桌上说你们烦不烦是为数不多的有趣的片段,结果接个黑屏。前夫的情书前后对比有点意思是剧本最大的设计点了。最后我总结一句:金典广告是本片最大赢家
【平遥电影展展映】世界首映。片名令人困惑,因为影片并非以女儿洋子的视角为主要线索,而是母亲视角为主,女儿为辅。而女儿也未看出有什么“困惑”,演得也一般。更多的是“熊孩子”青春期的叛逆、对母亲的怪罪和对成人世界的不理解。即使读了母亲的日记也并未理解其中的苦衷。看不到女儿内心的成长,因此片尾的饭桌和屋内各个家人的“和解”就显得刻意。影片留白过多,很多剧情未交代清晰。包括女主新男友的出现、为何放弃女儿抚养权、海外打拼的经历等。如能展示女主更多的过往、深入挖掘坚强女强人表面下事业家庭不能两全的无奈、伤感的心路历程,会更好。黄小蕾选角很适合角色,表演可圈可点,值得一个演员奖鼓励。两星半
海报和片名很能迷惑人,成片完成度太差了,看完是观众的困惑。
【上海首映礼 in曹杨影城】(i人好惨,旁边一个大妈看电影一直讲话,手机也不静音,以为她自己好牛逼,我却不敢说她)为方言电影点赞👍👍。看的时候想起来了《春潮》和《水边维纳斯》,本片是近年来看的最舒服的女性主义电影。女主和大姐刷碗戏以及最后的饭桌戏都拍得很好,虽然是导演处女作,资金有限情况下还是拍得真实度和完整度很高且有亮点,我很喜欢。洋子偷看日记,揭开家庭伤疤,这种家庭应该很多,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没有各种伤痕叠加下女主的激烈反抗,只有继续生活。
没想到李珏是本届平遥华语电影藏龙单元唯一一位女导演。她用自己的人生阅历和生活观察,自编自导出一个关于母女三代人之间难以融洽的微妙关系和诡变张力的故事。三代女性之间的关系,同样应用于男性,这是东方式家庭的缩影,代际之间的缺乏交流无时不刻在让人疏离。电影也取景于云贵川三省交界,一个全世界最窄的城市:盐津,而电影也试图通过地域景观给出答案:一条路只能一直走下去 ,家庭需要沟通。
北影节,黄小蕾有点不太合适,她那场拒绝去跳广场舞的戏太不合理了,她完全就像个广场舞领舞啊。
本来想给三星,但映后导演的回答实在是太灾难了,导演想用一种取巧的回答来回避观众支出的非常不符合逻辑性的问题。。只觉得对观众不太真诚
最后的全家宴真是太热闹了 有天水围的日与夜的感觉 所有的矛盾与复杂最后不过是生活的点滴 也只是融入生命的长河一笑了之就可以了
挺会来事,片子还行,看了映后,导演很差劲。
最后的和解给我整破防了。越是真相大白越是意难平。黄小蕾的演技太有感染力了,洋子新演员也很出彩。
[平遥5]最近学到的新收获就是 太过自我 不放弃利己的快乐 就收获不到家庭的快乐,而家人的情感尤其是和孩子之间 是年轻时付出多少之后收获多少的,自我的边界越强 就越不愿意为了家人的笑脸去勉强自己。但每个人都是自私的 也值得自私的快乐,不想勉强我的妈妈,也有些害怕以后被人勉强自己。另 原生家庭不幸的孩子互相能一眼看得出 装不出来 也藏不进去。另 给你爱情的人除了爱情什么都给不了 给你家庭的人除了稳定也什么都给不了 女性很难选择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并且不去后悔 这会不会也是女性所面临的不公。
大人们估计是喝醉了,外婆拉着情敌说要搬过去一起睡,让外公睡沙发。爸爸叮嘱情敌说尽妈妈的好话,让他要对妈妈好。只有我偷走母亲的日记本,拒绝父亲的绘画本,把毛绒熊扔进江水,反感大人成天过不好自己的人生,还询问别人的生活。受过伤的人才会想一个人过,我们在最窄的城市里,找不到顺畅的通路。
初衷挺好,可惜虎头蛇尾,观感平淡,不痛不痒。开始不久房间大乱的剧情,以为是要承接《疯狂的赛车》,结果竟读起了母亲的日记。许多概念设置不错,但不知为何,最终选择了一种非常老套、保守的叙事来展开。尤其是本片最大的亮点——取景地选在世界上最狭窄的城市盐津,却没有利用好这个极有特色的地景空间,非常遗憾。平日挺喜欢黄小蕾,也很期待她作为大女主,以一己之力撑起一部电影。看完发现她不常担任女一号是有道理的。结尾和《过时·过节》一个路子,不管之前有再激烈的矛盾,似乎转瞬之间大家就能好好坐下来一起吃顿饭了——反倒削弱了前面铺陈已久的、三代女性的困境。映后有观众问及女性主义的问题,导演的回答相当忌惮。其实把创作意图或所思所想大方地表达出来,无论观点是否一致,都更能收获观众的喜爱与尊重。#平遥影展@2023.1
黄小蕾演的很好,我已经忘记《人潮汹涌》里飒爽可爱的晖姐和《人世间》热情的乔春燕了!
代入感太强了,好像是把我的童年搬上了大荧幕
打卡第六届平遥国际电影展第十五场。大概是本届藏龙单元未公映新片中最大的惊喜,叙事节奏张弛有度,议题是当下非常热点的原生家庭伤痛,故事非常真实,烟火气十足,“丢失的日记本”通过儿童旁白的呈现方式简直绝妙,镜头语言和场面调度的纯熟程度很难让人相信这是一部导演处女作,观感引起强烈舒适,中国电影如果都这么拍的话,不会全部玩完,只会未来可期,预感本片今年院线公映后会成为口碑黑马,能进入23年个人年度十佳影片的级别,精彩、高级、牛逼!
看到了吗,不是所有的女性都天生具有完美的母性,而这不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