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我们大多在无助中生存
我们大多在无助中生存
——观《今年夏天》
文/3rdROCK
1、
说来惭愧,我是冲着市场宣传的那句“中国第一部女同性恋故事片”找来《今年夏天》。对其中“中国第一部”五个字抱有好奇。另外作为一个也打算拍个长片的人,我想看看导演李玉——她的(和现在俗不可奈的张艺谋先生当年的《大红灯笼高高挂》一样得到威尼斯国际影展艾尔维拉·娜塔莉奖)处女作究竟如何。
去年的好几份刊物都拿《今年夏天》说事。除了表扬导演,猎奇禁片。言外之意还是中国性开放。文化人人士以外的人士也开始关怀一种“特殊”性类群的存在。特殊两字没有堂皇出现,但大多数报道都带着奇怪的颜色。看了些同姓恋电影能拉出来的名单就一大串,伪同姓恋电影更是一箩筐。我个人对特殊题材不挑剔。如果片子拍不好,照样上板砖。
2、
读者也可以在网络上找到电影故事。但我的侧重是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我写下去。换行。
3、
某动物园的大象饲养员小群是个三十岁的女人。在民间该谈婚论嫁的年龄,她被迫去赶一场场矫情无聊的相亲仪式。可是她其实不喜欢男人。小时候她哥哥像揍一个男人一样的揍她。她觉得挺好,以后哥娶什么样的女人,她就娶什么样的。后来哥死了,哥的愿望成为小群的夙愿。
在失去爱人两年后,小群找到了开小服装店的女人小玲。两人相爱。两件事情惊动了逐渐成熟的两人世界。
一是小群的妈妈赶来看女儿,督促小群去找对象。小群和小玲就不能在自己家里公开缠绵。与爱人在一起却不能表达爱意在导演纪实拍摄处理下和屋子里的鱼缸一样既可以装入安详还可能预示生命的突变。
另外一件事是,前爱人军军为多警察来小群处避风头。小群后来才知道,并非如军军所讲,她抢了银行。军军在和一个警察睡了一觉后,偷了那人的手枪,回家杀了从小就强暴她的父亲。
4、
这部电影让人满意不是它涉及的同姓恋领域。这只是一个叙述的借口。下面一段话是导演李玉说的——“我想表达的是女人真正的痛苦和无助……”这就能解释,为什么导演李玉并非同性恋者却能拍了一部同姓恋电影。
我们大多在无助中生存,差别在于有人得到帮助有人遭到拒绝,遭到拒绝的就得承受痛苦。在影片中四个女人都展现了各自无助的一面。
小群的无助来自诸多方面,家庭,前爱人和现在的伴侣小玲。她必须在社会和个人之间找到平衡点。她在迷离一段时间后终于可以在自己的屋子里——即自己的空间里找到幸福的感觉。良宵苦短,小群没想到,母亲的出现会让自己必须公开“秘密”,军军的出现会导致爱人的猜忌还终要结束她和小玲美好的两人世界。
小玲的无助在于对这段感情的痴情,她把小群当作归属。从异性男友那里出来后,她把一切都放进小群的世界。她可以接受小群的亲人(母亲),但不能原谅小群把对自己的感情分享给别人(军军)。这里就无所谓什么同性还是异性的爱情,只能强调小玲的感情很真。唯一拒绝她是大概只有影片没有言说的,军军被捕后她和小群的生活。
军军的无助来于为自己的自由复仇后的被法律的报复,她得到了小群的帮助,得于藏身动物园,然而对自由渴望出卖了她的身体,她最终还是被一个和小群相过亲的警察逮捕。
小群母亲的无助来自和丈夫离婚后对幸福失去的信心,她得到在给女儿介绍对象的时候居然给自己找了个老伴,而且得到了双方儿女的同意。爱听崔健音乐的老太太的影片中唯一的润滑剂。她不是为了打破沉闷基调,而是为了强化女人在无助面前的一种积极的状态。如同老太太为了迟暮的爱情改变了着装习惯,如同她从歌曲里听到的真理: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
5、
简单的故事,恰如合适的兵器被出身拍纪录片的李玉拿捏在手。这不是说拍纪录片的导演只适合拍摄朴实的镜头,相反,拍得好纪录片的导演适合做任何种类的电影。这部电影以朴素的镜头语言,偏暗的影调(几次亮色,比如小群和小玲在鱼缸边,在阳光下小玲回到小群身边,让人在压抑的同时,得到一个饱满的呼吸)。影片流水似的推动和生活一般无二,导演逃脱了猎奇或卖弄意识的卑鄙群落,只是一个诚实的讲故事者。使片子在冰冷语气中有了温暖的人性。
6、
好电影。
关于电影以外的花絮就不废话了。读者可以在网络上找到,那是娱记的工作。
2002年12月31日晚看片
2003年1月1日凌晨文
2 ) 我老了还会记得青春美丽的你
“我老了还会记得青春美丽的你”。是另一部女同电影《美丽在唱歌》的一句台词。主角是平庸的刘若英和比她还平庸的曾静。我不喜欢那部电影,情节闷得让人昏昏欲睡。所以只记住了这句台词,和刘若英孤独寂寞的背影。
晚上看了《今年夏天》。去年买过一张盗版碟,画面差的让人看不下去。没想到这个从学校内网上下到的版本更加惨不忍睹。但是,它打着国内第一部女同电影的旗号深深地勾起了我的好奇,还有我迷恋了相当一段时间的那个在舞台边缘唱歌的张浅潜。我只知道她在电影里杀了自己的爸爸。
电影的调子很灰,情节流动的还算自然。生活,就是生活。大概是因为导演李玉拍纪录片出身的原因,整部电影充斥着令人压抑的长镜头,大多是对话。据说有些还是非职业演员的即兴发挥。那些中远景,让我无数次的以为自己是在窥探四个女人的生活。没错,四个女人,小群,小玲,君君,还有小群的妈妈,那个喜欢崔健的老太太。
电影还有个名字,叫《天堂上的灰尘》,英文名却是《fish and elephent》,鱼和大象。鱼是小群,在大都市里游荡;大象应该是君君吧,渴望自由的心被束缚在牢笼里。
其实是不太喜欢某些情节的,比如君君的自慰,比如最后小群和小玲的做爱。明明知道导演想要表达的,却又觉得有些东西过犹不及。很多女同的电影我都不太喜欢,比如《蝴蝶》,作做得一塌糊涂。除了年少时的真真,周身散发着引人入胜的诡秘气息。
电影平稳的前进,有时让人唏嘘不已。人生如戏,不只是同性恋。我宁愿认为,小群,小玲,君君,大可以忽略她们的性别。她们只是在社会中挣扎的矛盾的个体。她们相爱,不被理解和祝福。她们如异性恋一般会吃醋,会彼此思念。君君背叛过小群,却只有小群可以依靠。小玲就像相爱中最坚定的人,认准了,就决不反悔。小玲会吃醋,会痛苦,因为她认准了小群。小群爱着小玲,我相信也同样爱着君君。三个女人,彼此依靠。因为她们要的只是一个爱人,尽管她们的爱人是女人。
小群的妈妈是电影中的调剂品,让人不至于太绝望。喜欢崔健的老太太,在给女儿相亲的时候找到了自己的夕阳红。不能不说有趣,电影的结尾处,她说,你是我的女儿,你做什么都是对的。老太太的痛苦,是和丈夫离婚后寂寞,或者,还有对失败婚姻的无可奈何。“不是我不明白,是这世界变化快”。到最后才发现,原来老太太才是最明白的人。
小群说,喜欢自己的哥哥,因为他像打男人一样的打她。哥哥娶什么样的女人,我就娶什么样的女人。可是她的哥哥在找到真爱之后就死了。大概就是造化弄人吧。不知道是不是一种思维习惯,很多同性恋电影的主角,都会被安排一个不寻常的生活背景。比如《东宫西宫》里的阿兰,比如这部电影里的小群和君君。
说到君君,其实,张浅潜的表现很一般,只是比另外两位主角要自然一些。从小受到父亲性侵犯的君君,在和警察睡过之后用警察的枪杀了自己的爸爸。君君的哭,在我看来是有些突兀的。它不是啜泣,也不是嚎啕。我总想,那样的情景,总应该是撕心裂肺的。
一部同性恋电影,讲了一个关于痛苦和挣扎的故事。最后的一声枪击,让人彻底的感到压抑。生活这出戏,悲欢离合交替上演,是不是,我们就该习惯并享受这样的人生。一句歌词,“没有眼泪的悲伤没有人清楚/志能体会着不被了解的孤独/一个人静静祈祷一切会结束”,也许我们都是在无助中苟且的生存吧。
3 ) 不同时期。不同心境。
今天看到的一条关于李玉的新闻。然后追溯到这部片子。看下来以后才发现这是我对同性感情萌芽时候看过的众多拉片之一。走到2012年。同性电影已再不是什么稀罕之作。可让我失望的是。至今依然没有哪部片子能深刻反映同性恋爱中面对社会、亲人和前途的时候在感情上的微妙变化。这些种种也只有一步步走过来的人才能深有体会吧。但是。有些情感就是经历过的人也无法准确表单。时隔5年。再一次观看。更多的是对十年前中国街头景象的一种怀念。特别是小群和警察在马路边蹲着吃雪糕那段。来往的车辆。还有今天已不多见的盖着棉被的冰柜。然后顿时觉得自己真的老了。
留下的竟只剩唏嘘。。。。
4 ) 李玉和今年夏天(转自崔子恩)
在威尼斯国际影展上获得艾尔维拉.娜塔莉奖的《今年夏天》同样是一部处子作。这是中国影片第二次获得这个奖项。第一次获得该奖的是《大红灯笼高高挂》。
在威尼斯给评委和影评人首场放映《今年夏天》的时候,导演李玉才惊骇地发现,影片拷贝莫名其妙地缺失了关键的第六本。这种情况在威尼斯电影节上从未出现过。一时陷于绝望的李玉只想放弃比赛,打道回府。幸亏电影节主席及时安慰挽留她,又经过周密安排策划,最后决定用拷贝放映与录影带放映相结合的方式,才使影片得以完整放映。
编剧兼导演李玉拍电影虽是初出茅庐,却平静娴熟得令人吃惊。影片以清晰明净的镜头语言讲述了三个女子的交叉爱情。潘怡与张浅潜的“老”爱情,潘怡与石头的“新”爱情,以及穿插其间的女男故事:潘怡不断地去会见准男友,石头与男友聚了又散、散了又聚,潘怡的母亲为了女儿的婚事特意从外省来到北京为她操持与陌生男人的约会。影片剧作线索看似复杂,导演工作运行起来却全不见渲染,不见猎奇、夸大与强调。简省的画面构成和干脆的场面衔接,使这部影片显现出一种凝重单纯的品质。
这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女女同性恋题材的影片。导演李玉并非同性恋者。这同当年张元导演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部男男同性恋影片《东宫西宫》的情形一致。张元也并非同性恋者。他们以严肃诚挚的态度关切同性恋主题,体现的是一种对同性恋者的友谊。两部影片所表现的关怀角度虽然各有曲折,但是,探讨和深一步认识被社会边缘化的新文化群落的努力是不无相近之处的。
“今年夏天”明显标识着朴素的现在时空。不是悠远的过去,不是被期待的明天或未来。这其中蕴藏着热量和高温。有爱本身。也有环境对爱的考验和蒸发。也可以把它看成一个简单的陈述句:今年夏天------。今年夏天发生了什麽呢?这就像讲一个古老的故事,从前呵------。从前发生过从前的故事。今年夏天发生的故事只有在今年夏天才能发生。它并不是古已有之,并不需要“古已有之”来为它正名,或者添加合理性的脚注。
在今年夏天,一个女子与一个女子的爱情将要走到尽头,一个女子与另一个女子的相会与相恋刚刚开始。然而,在《今年夏天》里这种故事并不新鲜,它同男人在不断地寻找女人、女人在不停地靠近男人的异性恋生物故事别无二致,它甚至比不上一个上了点年纪的独居女人与她苦心介绍给自己女儿的男友结婚来得更有戏剧性。
潘怡与石头在影片中的相识与相恋,来得相当朴实。她们只是在石头的服装摊儿上见了一面,然后就自然而然走到了一起。后来,同样是很自然的交往和相处,是很日常的日子和很日常的日子中的女女性爱。她们之间的欲情戏全不见一丝表演色彩。导演和演员如此沉着冷素,体现出的是平和笃定的创作心态。李玉把较为具有戏剧性的段落放在主戏的边缘:石头与男友的聚散,张浅潜的犯人身份和环绕着她的罪案情节剧,以及潘怡的大象饲养员身份。倒是潘怡母亲在接二连三为女儿筹措丈夫的灰色喜剧结束之后,挺身嫁给了一个提亲者,上演了一出黑色喜剧。李玉谨慎地把握着全剧的布局和节奏,从而使一些有可能显得蹩脚的段落经过影片整体风格的过滤之后,显得别有用意。
李玉大胆地使用一些类型片的元素,在分解与冷却之后,把它们坚硬地修筑在女女爱情的背后。或者说,她是把女女爱情打散在种种世俗类型剧的框架里,避免潘怡、石头、张浅潜在影片中闹出那些哭哭啼啼、悲欢离合的言情场面。她有意让她们与正统的情节链条疏离,或者说是让她们一定程度地破坏掉情节链条的完整性,相对独立,内在空间不受情节过场的阻隔。
5 ) 朴素的生活,真挚的爱
《今年夏天》
这部电影,朴素得如同一幅会被任何人忽略的生活素描,如果不是电影后半部出现了一个女杀人犯这样让我们感觉还比较戏剧化的情节,我们几乎都可以猜想是不是同样的故事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最近最近的地方发生着。当然,也确实是这样的,这部电影本身便是要描画最真实的生活吧。
其实电影本身情节倒不是多么动人心弦,不过那些毫无雕琢的画面,服装,以及所有的业余演员们在一种松弛的状态下敬业的表演,生活化的场景和感情故事的波折起伏,本身便已经足以让我们感受到一种似乎能够闻到大街上汽车尾气味道的亲切感。
电影中女主角小群的母亲其实反而给我最为深刻的印象。她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敢于向压抑沉闷的生活现状提出挑战,当她面对不可多得的机遇的时候能够把握机会,果敢决断的及时出手,为自己的幸福生活努力争取。她性格中的那种略带豪爽大方然而又羞涩,时而细心时而又有一点粗枝大叶的幽默,纵然有着许多世俗的观念但是却善良热情,而且更让人觉得有趣的是她竟然最喜欢听崔健,轰隆隆的几句“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还成为了征服小老头的时髦招数。
其实电影中主人公与家庭的矛盾并没有激发出什么高潮,而是几乎有点风平浪静,和风细雨便度过了。女儿和母亲在一间咖啡厅里面有点尴尬生疏的谈话,虽然有惊讶有茫然,有一个从无法接受到默许的过程,但是却几乎没有出现真正的冲突和抗争。两代人的理解沟通并没有出现什么隔阂,其实在现实生活中状况,比这个电影里的描述,大多时候都是更加让人痛苦而且难以解决的。
在这部电影中,矛盾冲突很大一部分都是因为缺乏自信或者信心而引起的。创作者似乎希望我们明确,亲人对我们的爱能够包容我们的选择,能够支持我们寻找自己的幸福。如同女儿希望母亲找到伴侣过上幸福生活,也如同母亲最终接纳女儿的爱情方式,然而我们自己却不能确定身边的人是否能够因为对我们的真挚的爱而去改变他们自己的观念想法。
其实生活中所有的人都并非满怀自信,即便是与别人无关的生活中,我们都说不准到底明天是怎样的。我常常怀疑以后漫长的年月到底自己会以什么样的状态度过,是惨淡还是平淡,很多的时候都会感到茫然没有方向,感到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无奈,感到一种畏首畏尾的胆怯,或是对自己达到的当下的生活状态感到陌生而厌倦,感情的变迁或者其他生活中出现的各种不可预知的突变,都会影响到我们的生活,所以其实有时候瞻前顾后的想得太多,反而让我们负担更沉重,而生活本来就已经让我们很疲惫,又何必还要让自己肩负更多呢?
6 ) 看不了
进步去诈看/////????????????????????????????????????????????????????????/////
7 ) 也说"大陆第一拉片"
找了好久,才搞到这片,名声很大,号称"大陆第一拉片".看着没太大感觉,2000年的电影像90年代初的,只是演员让我眼前一亮,搞艺术的,上过凤凰卫视的石头,和她的伴潘怡,两人都算公开"出柜"了,还有大名鼎鼎的张浅潜,演的很放的开,说换卫生巾就换,说自慰就自慰,一点不扭捏.遗憾的是她没在里面唱歌.
李玉基本上是想把写实进行到底的,可是却弄个大象,金鱼么的,最后还弄了几个拘谨的警察来了场假模假式的逮捕.在我看来还是太花哨了,这些都可以省掉,腾出空间来深入的描述故事和人物.而且不知是出于剧本的幼稚还是经费的不足,影片漏洞百出,操着一口山东话的妈简直是败笔,满口崔健,经常不合时宜的说一些很时髦的话,更吓人的是,末尾竟然说了一段流利的北京话.
相比这片儿,对李玉来说,更有生命经验的<<红颜>>就成功的多.可见李玉并不了解这个圈子,她挠了半天,却只是隔靴搔痒,没找对地方,所以<<今年夏天>>不够深刻也不够好看.还是希望有个实打实的有思想的同志来拍拉子的片子,我相信年轻一代的拉拉很快就成长起来,这不会是奢望.
不管怎么样,感谢李玉关注这个隐秘的世界,并尝试改变世人的观念.我们也一直关注她,并且永远支持女性电影,支持用女性视角来观察这个世界.
8 ) 幸福,婚姻,女同性恋
大龄女青年,老是不结婚,着急的母亲上杆子要给女儿找个对眼儿的,怎料想搂草打兔子,给自己找了一个,原本是介绍给女儿的。
片中有句台词:“我和他女儿和他生活了这么多年,都没感到幸福,你能得到?!”那个女人走了。
因为了解而结婚,因为不解而离婚,贤妻,贵妇,荡妇,男人想的不少,得个老女人倒也开心。
因为幸福而结婚,因为结婚而幸福?好像没什么联系。
Sometimes, home is just a feeling.
一直靠发型认人。。
相比红颜,这片稍好
李玉对苹果情有独钟,今年夏天、红颜、苹果三部都有涉及。该片取材于两个女同性恋者的真实故事,也由她们自己出演。但拍完这部戏就分手了,因此,我的电影使她们逝去的情感成为永恒。fish and elephant群和玲成了鱼缸里的一天到晚游泳的鱼,君成了笼子里独自嘶鸣的母象,三者皆是禁锢的动物,无人倾听
⒈今年夏天原本打算看《今年夏天》,无奈阴差阳错地却下载到林志颖《今年夏天》的演唱会就没促成观影,后来也无心插柳地找到了李玉的《今年夏天》的资源,于是乎,最后在今年秋天看了《今年夏天》;⒉中国第一部女同性恋电影,取材于两个女同性恋者的真实故事,也由女同志演出;⒊拍摄较差,故事不错。
些许粗糙,李玉还是可以考一考的,总比考什么叶问好吧
片子头衔是中国大陆第一部女同电影。低制作,场景、选角、光影等不用说是粗糙了,但它就是有种吸引力吸引人看下去。李玉要体现的是对同性恋者善良的关注和认同,片中小群的母亲从维护父权的女性,到最后祝福女儿,这是一种包容和进步,也是导演的意旨。
群和玲成了鱼缸里的一天到晚游泳的鱼,君成了笼子里独自嘶鸣的母象,三者皆是禁锢的动物,无人倾听。
外文名字棒!
一直看不清主人公外貌囧==
比苹果好得多……苹果的热炒看似一个闹剧……
就这样就算把李玉的作品看完了(还在等二曝的枪版),竟然有喜欢过一段时间的张浅潜。电影的调调非常的中国独立小电影,讲述的是拉拉这个 边缘群体的挣扎,又好像与拉拉身份无关。是有深意的电影,却又十分刻意,比如堕落是为了弥补突如其来的空虚感、比如试图为同性恋寻找一个诱因,表现手法很粗糙。
启蒙片。
社会人间,有贫富有贵贱,有男尊,有厌女,有恐同,背离上帝和宇宙。同性恋也许不是金子,但肯定是这个时代黑白美丑的试金石。
【法国文化中心·爱酷电影周展映】李玉导演处女作,中国首部女同题材电影。关注女同志的自我身份认同和社会认同。放映的版本画面差效果差。电影也很青涩、粗糙。但充满努力向社会发声的勇气,有大胆的女同性场面。原以为会是悲剧结尾,但听石头讲,开放式结局中二女主缺失的缘由原来是“睡迟到了”哈!
也就学生作业水平吧,较高的学生作业水平
仅做标记。很希望没看过。。。
二十年前的电影,但很贴合现代女性生活,纯粹而写实,是喜欢的那种长头发女生的恋爱。
大陆第一拉片
听说喜欢鱼的人很好色呢
故事看起来很真实,就像李玉的纪录片一般。喜欢那个军军,可怜的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