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二个片段 章子怡导演的那一段真的惊艳到我——燃料燃烧自己,火箭抛弃自己,死亡验证生命,宇宙渺小死亡:立意已有哲义
黄轩饰演的科学家气质很儒雅:他是诗人,用最暴烈的火和最凝滞的烟雾,在孩子的天空中写一首无法言明的诗;他是爱人,在妻子的回忆中永远饱含真挚爱意;他是科研人,在那扇破碎的玻璃窗后带着从容慨然的微笑记录爆炸数据……
之前没怎么在大银幕上看过章子怡,这次真的为她的清冷坚毅的气质美而感叹:把孩子从礼堂里带回家时那片荒野,一片黑暗中远处天际黎明初现,风把头发扯乱,昏暗天光下,她的眉眼既呈现一种看破一切的淡漠,又饱含那种痛苦被深埋之后的绝望和崩溃,两种情绪打架就产生了她身上的矛盾和倔强感,我能真切体会到她的痛苦、无奈、希望与失望,真的值得仔细咂摸。
小男孩的演技也很让我惊喜,我有许多眼泪是为他流下的,实实在在地为他难过。在这里要夸倒叙的拍摄手法:先交代他和别的小孩打架,后交代他是为了爸爸打抱不平;先说大家的爸爸都不回家,再说是妈妈为了瞒着孩子而请其他同事帮忙;先写孩子在谈话后拿起孔明灯和解,再写他们的谈话内容…所有这些都很精妙,我会尝试着去猜测,并且在谜底揭晓时被其中蕴含着的巨大牺牲、理解和苦痛而深深震撼。我最喜欢他带着妹妹去荒野上放孔明灯那一段,画面是美的,但情感的充沛让我无暇顾及景——哥哥捂住妹妹的耳朵,对着融进深深黑夜的孔明灯把愿望哭喊出来,要妈妈不死,要妈妈不去重蹈两位爸爸的命运。我想,要是能听见,那被迫快速成长的稚嫩童音里如此深刻的悲恸和恐惧,神明也要落泪。
除了情节,镜头语言和色调也很美,一家人在一起时的暖黄灯光;暗色荒野中的一抹黎明或一盏孔明;雨夜中小女孩拿着的手电筒光因为恐惧而晃动,映着母亲和儿子同样震颤动乱的心;告诉儿子死讯后推他出门的那声惊雷;母亲隐忍的捂住大半张脸的抽泣;儿子在荒野上捂住妹妹耳朵,仰头对宇宙泪流不止地喊出心底的恐惧……一切都很打动我,一种四两拨千斤的、轻柔却直击灵魂的美和感动。非常感谢。
《长津湖》破9亿,《我和我的父辈》近4亿。
同档期有两部电影上映,而且票房、口碑都不俗。出手必不凡,早已成为一部电影品质保障的吴京,再次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长津湖》中,吴京饰演七连连长伍千里。八岁离家,十年后返乡,与弟弟伍万里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上演了一段细腻传神的兄弟情。
《我和我的父辈》中,他扮演的马仁兴看似粗豪严厉,实则温暖细心。明明满心都是对儿子马乘风的爱护,但身上承担的责任和使命,又让他不得不在关键时刻做出牺牲。
看着相似的两个角色,在吴京的演绎下骨肉鲜明,散发着不同的魅力与光彩。
其中区别,在于细节。
若用一句话概括,即伍千里是柔中带刚,而马仁兴则是刚中见柔。
《长津湖》的开篇,导演陈凯歌特意借助连绵青远的山色,平静宁和的湖水,构筑了一派“和平”风光。
带着兄长牺牲的消息归家的伍千里,向着已然苍老的母亲下跪磕头。额头触地的瞬间,一滴泪倏然滑下,滴落在地面上。
为国捐躯,男儿所愿。但对慈母,心有愧疚。
开篇的安宁美好,为后面战场上的残酷悲壮做了铺垫,家、国之间关联初现。伍千里这个人物的基本设定,在观众心里也有了轮廓。
这时的伍千里,是儿子,是哥哥,他的柔情归向是血肉亲缘。重返战场之后,身上多出一重身份的伍千里,则成了连队的决策者。
同时,也拥有了更多的“家人”。
有网友说,牺牲的兄长伍百里在剧情推动上毫无作用,但其实并非如此。
从戏外延伸角度来说,伍千里和伍万里,或许便是昔日的伍百里和伍千里。曾经的伍千里或许也像弟弟一样叛逆不羁。在大哥的关爱和影响下,才成长为现如今的七连连长。
吴京在处理这个角色的时候,根据人物的不同心境收或者放。比如在故乡时,伍千里的身上有一种放松感,某些时候甚至有点俏皮。到了战场上,则是外紧内松。紧的是角色的情绪和心理变化,松的是吴京的表演。
靠着对角色的把控和融入,吴京将伍千里这个人物演绎得内在饱满、外在传神。有时让人会心一笑,有时让人热血沸腾,有时又让人泪湿眼眶。
难怪《长津湖》制片人于冬说“吴京贡献了从影以来最好的表演”。
伍千里演得“活”,马仁兴其实也不输。
初登场时,在玉米田里掰棒子的马仁兴,眉眼之间是卸去烽火之气的淳朴。发现原本盛放玉米棒的箩筐翻倒在地时,瞬间“暴躁老哥”上身。
一脚把儿子马乘风踹下河时,不自觉向上抬的手,以及忍不住上扬的嘴角,又泄露了他内心的温情。但随即,马仁兴便将这抹关心藏起,抱怨儿子把马肚子磕得太重。
明明是看到儿子受了伤担心,却偏偏要怪他毛毛躁躁。嘴里说着训斥的话,心里惦记的是他还饿着肚子。把手里的食物递过去时,对方却已经带着气转身走开。
这种矛盾感,一直延续到那场雨夜的父子谈心。“我只怕你不怕死”、“别死我前头”这样的话里,满满都是一位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与寄盼。
但是最后,为了更多人的安危,他又不得不亲手将儿子送入绝境。当马仁兴跪在枯萎发黄的芦苇丛中,捧着带血迹的手无声嚎啕的时候,银幕下多少人为之破防?
作为一部以单元模式叙事的影片,“乘风”只占据了《我和我的父辈》四分之一的篇幅。
但在有限的长度里,冲突密集、环环相接,小矛盾、大高潮彼此呼应,牵动着观众的情感与关注。无论是人物设定还是吴京的演绎,马仁兴这个角色都称得上鲜明生动。
作为男人,他无疑是个粗汉子。生气了抬脚就踹,被婴儿尿在手上,伸出去在雨里随便冲冲完事儿。
可同时,他又是细腻温柔的。
嘴里说不过是擦破了油皮,却惦记着给儿子采草药;陪他冲锋陷阵的战马,他当做眼珠子般去疼,连让它下地干活都舍不得。
除了成功演绎了马仁兴这个角色外,作为《乘风》的导演,吴京同样“粗中有细”,在影片中设置了多处带有暗喻作用的细节。
比如,用戏台上的罗通,来对应马仁兴和马乘风。
罗通武艺高强,曾身先士卒,带着部下以少胜多,打退瓦剌的进攻,保住了居庸关。而其父罗成更是少年英雄,可惜被人所害命丧淤泥河。
这一处设定,不仅是对马仁兴保家卫国的肯定。同时,与影片中颠倒的父子关系,背后藏着的是马仁兴的愧疚自责。
再比如,《长津湖》中易烊千玺扮演的伍万里,原型人物是长津湖战役的亲历者周全弟。多年后,当已然头发斑白的他举起残缺的右臂行礼时,无数人为之震动感慨。
《乘风》中也出现了一位右臂残疾的村民,向着马仁兴他们致礼的镜头。这两部吴京主演的影片,以这种方式产生了关联。
细节用心,场面同样出彩。
骑兵团纵马在田野间奔驰的一幕,让人想起那句“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骑兵团逆着光从远处飞奔而来,横列停驻时,唯美大气的宛如一幅油画;其间两场敌我之间的“小冲突”,处理得激烈紧张、扣人心弦。而临近结尾时的大战中,翻身上马、长刀出鞘、奋勇冲锋、悍勇杀敌等场景,更是每一幕都让人热血翻涌。
一句话,文戏情真,武戏热血。
作为背后的调度、完成者,如今的吴京与过往相比,无论是叙事还是光影运用、构图等,都有了显著的提升。
就像出道至今的他。
曾经那个俊秀白净中带着几分青涩的“功夫小子”,早已经脱离了最初的设定,蜕变成为“文武”兼修、能演能导的演艺圈实力派。
连续三年,《我和我的……》系列已经成为了国庆档保留节目。今年《我和我的父辈》在继承前作风格的基础上,和前两部相比也有了两点变化:
第一是四位导演均为演员出身,自导自演,其中吴京、徐峥此前已经有过导演作品,章子怡、沈腾则是首次执导筒;
第二是影片的章节数进一步缩减为4个,片长依然是两个半小时,这意味着每个章节的时间更长,故事也更丰满了。
四个章节,四位导演,不同口味的观众必然会有各自的偏好。我个人而言,最喜欢的是前两个故事,即吴京执导的《乘风》和章子怡执导的《诗》。
整体来看,影片依然按历史时间正序排列四个章节,从抗日战争到近未来,横贯近百年的时间。影片风格也由沉重起步(抗日题材打头阵),逐渐变为轻松活泼(开心麻花压轴),让观众在假日里不会感到过于压抑。
吴京自导自演,吴磊、张天爱等人出演的《乘风》是影片第一个章节,讲的是冀中地区抗日武装的故事,这也是吴京第N次出演军人角色了。
质量自然没的说,热血爆棚,含京量十足,尤其是骑兵团绕后冲击日寇阵地的大场面,马匹撞人的力量感,收割人头的爽快感,准确表现了二战时期骑兵冲锋的威力。
父子情是《乘风》的主线,不过与以往的中国式父子不同,这一次做出牺牲的并不是父亲,但恰恰是父亲一角在两难选择中做出的取舍,更加令观众动容。
对于影迷来说,《乘风》中也出现了不少令人惊喜的小彩蛋,如骑兵冲锋复刻了吴京在《战狼2》的举旗名场面,演员江水与吴磊的最后牺牲复刻了《亮剑》的骑兵连名场面。
而更隐晦的一个彩蛋,可能只有熟悉吴京早期作品“单挑必死”、“兵刃长度必吃亏”的影迷才能get到。即《杀破狼》《夺帅》等影片中,吴京与甄子丹、洪金宝的精彩对决最终都输在了兵刃过短上。
这一次吴京趁着自导自演的机会,终于过了一把“兵刃占便宜”的瘾,他饰演的战士在决斗前机智地换了一把比刀更长的刺刀步枪,成功将日寇刺落马下。
章子怡自导自演的《诗》一如片名所指,有着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这个章节讲的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国研制长征一号火箭,发射首颗人造卫星的故事。
曾经有一个段子广为流传,就是“我国首颗原子弹是前辈们用算盘算出来的”,这个段子虽然夸张,但也生动地说明了当时科研条件的艰苦。(实际上我国首颗原子弹是用计算机+算盘来完成的,不全是用算盘)
《诗》里面也有类似的情节,就是说我国火箭的助推火药是用人工雕出来的,而且一些危险的测试无法用相机捕捉,工作人员就直接在现场用眼看。试验现场危险频发,不少科研人员就这样献出了生命。
值得注意的是,片中的雕刻火药并非过去才有的现象。据悉,火药雕刻师的工作是雕刻固体燃料,工作性质极其危险,被称为是“炸药堆里的工作”。作为全世界范围内的技术难题,这一工作暂时无法用机器代替。目前国内仅有200多人从事这一职业,每一次火箭升空,都离不开这些人背后默默地付出。
平心而论,《诗》的前半部分就是一个很常见的苦情戏,黄轩则再次饰演了一名被牺牲的好人。但是当片尾“诗”的全文终于呈现给观众的时候,优美的文字与今昔对比的画面交相辉映,营造出了一种极度浪漫的意境,让影片的整体质量立即上升了一个层次。
影片前两个章节讲牺牲,讲物资匮乏的时代,后两个章节时间则来到了改开后,并由两位喜剧人自导自演,氛围轻松了不少。
徐峥的《鸭先知》聚焦改开初期,地点选在了改革开放的前沿上海,讲述了国内首支电视广告片诞生的故事,是典型的徐氏喜剧。
影片除了有一个张艺谋客串的大彩蛋,还有各种童年回忆级经典广告的混剪。
有意思的是,虽然现在广告被看做是一种很烦人的东西,但是在一些网友眼里,回顾经典广告已经成为了一种情怀和乐趣,甚至能产生一种近距离接触历史的穿越感,《鸭先知》给观众带来的感觉也是如此。
沈腾的《少年行》将时间定位在当下和近未来的2050年,讲述了一个涉及时空穿越和父子亲情的软科幻喜剧,最大看点自然是沈腾与马丽的再度合作。
虽然同为喜剧,但徐峥和沈腾明显采取了两种不同风格。
徐峥的《鸭先知》将包袱设置在营造尴尬上,如父子俩在公交车厢尬演广告的情节,用时下的流行词形容就是“社交牛B症”(带火该词的网红“马牛B”有几个名场面就发生在公交车厢)。而路人纷纷躲到车厢另一侧的反应,也复刻了《疯狂的石头》里道哥一行在地铁上诈骗被众人识破的情景。
沈腾及开心麻花团队在《少年行》抖包袱的手段主要是运用肢体语言,如沈腾降落时的用脸着地,马丽、沈腾等人在小区健身器材上的“花式健身”等等。
总的来说,两种戏剧表现形式各有千秋。不过徐峥作为导演经验更为丰富的电影人,在节奏把控和整体完成度上明显更胜一筹。沈腾的《少年行》则略有堆砌元素之嫌,立意放在父子亲情上,也与开篇的《乘风》有些撞车。
当然,每个导演都有自己的风格,每个观众也会有自己的口味。短片集的优势,就在于每个观众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盘菜。
补充:
发现很多人抬杠“二战时期骑兵冲锋的威力”这句话。贴一张美国人拍的阿富汗战争美国骑兵,《12勇士》的海报。21世纪都有骑兵,抗日战争怎么就不能有了?
中日战场本来就没多少坦克,骑兵的作用依然很大。山地丛林,没有平整路面的地区,骑兵的机动性比坦克强。
防失联,关注豆瓣/知乎/公众号:大海里的针
说一说我的哭点。总体来说无论是硬煽还是纯纯被戳到,我都很蛮喜欢这部电影的。
1.生产与牺牲镜头相继出现的时候。我特别想哭但是强忍住了,但是后来名字乘风被重新赋予给那个小孩子的时候我就忍不住落泪嘞。
2.诗,“爸爸妈妈可能不能陪伴你成长”,伴随着那首旁白里的诗,我一直哭一直哭。这部分真的好细腻,喜欢。摘录如下: 我的孩子, 如果可以, 我想告诉你世间的一切奥秘。 告诉你, 山川大河日升月落, 光荣和梦想,挫折与悲伤。 告诉你, 燃料是点燃自己, 照亮别人的东西。 火箭是为了梦想, 抛弃自己的东西。 生命是用来燃烧的东西, 死亡是验证生命的东西。 宇宙是让死亡渺小的东西, 渺小的尘埃是宇宙的开始, 平凡的渺小是伟大的开始。 而你,我的孩子, 是让平凡的我们, 想创造新世界的开始。 (最后三句不是为人父母感受不到)
3.故事最后从上海中心推出去的镜头。是上海啊,她依旧美丽,希望她快点好起来。
4.走廊里机器人把烧坏的飞机拿回去的时候,就是这里感觉有点硬煽,但是还是哭了😭机器人他说我没看见,但第二次相同的问题他说我没看见,但我相信。
四个部分哭了四次,最喜欢鸭先知和诗!
2022.4.22浦西封控day22
这部电影上座率挺高,我买的快9点的票,散场后11点多,本来以为这样的场次人少点,现实是最佳观影位置满满当当。
说回电影,章子怡的《诗》很催泪很动人,特别是从放孔明灯到结尾这部分,感动到不行。我看过大国工匠,也稍微了解固体燃料这一段,毫不夸张的说,做这个的人就是准备好随时牺牲的。所以,就像片尾说的那样,我们能有今天的成就,要特别感谢那些默默燃烧过的人。
徐峥的《鸭先知》是正常发挥,讲了我们第一支广告片的诞生,该搞笑的地方搞笑,该紧张的地方紧张氛围拉满,冲突转折都很到位。
吴京和沈腾的部分是同一个问题,煽情戏不到位,最不及格的就是吴京吴磊父子的谈心部分和沈腾落水后救人谈心的部分,看到这两个片段只想拿出手机刷手机。不过这两个部分还是有高光时刻的。吴京《乘风》中的为了转移群众发了信号弹,导致儿子乘风牺牲,真是赚人眼泪。沈腾结尾回到2050,宣布实验成功后玻璃板落下,玻璃外人们举着红旗挥舞的场景让人想到了我们国家这些年来的成就,瞬间自豪感满满。
综上,《诗》值得二刷。
第一部 乘风 ,依然是吴导的风格,没啥剧情可言,只有一腔热血
第二部 诗 ,剧情最优, 章子怡表演最优,加一分。
第三部, 鸭先知 ,有剧情,就是小孩演得有点尬,脱离现实。
第四部, 沈腾导演的 少年行 ,全场最烂,通编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那孩子哭半天,响彻整个电影院,沈导宣扬啥? 遇事就哭吗? 结尾还故意拼凑各种红色镜头,各种煽情,让人感觉沈导在消费国人的爱国情结,赚取票房,镜头后能闻到资本的浓重的铜臭味。这骚操作,这算盘打的,总结:就是电影院里看大型春晚,不值得推荐。
果然章子怡的部分看着就细腻很多,吴京那里的内容可以精简一点,总体来说完成度还是非常不错的。
喜欢诗和鸭先知。我看评论很多人对鸭先知无感,但我个人觉得这个题材真的很棒。敢为人先,多么美好的品质啊。
吴京的章节依旧很燃,复刻各种名场面,章子怡最后那首诗意境不错。
王菲>吴京>徐峥>章子怡>沈腾
章子怡的《诗》是最惊喜的
吴京单元的布景和打斗太假了,强行煽情最为致命
从四个小电影的观感来看:章子怡>徐峥>沈腾>吴京
王菲片尾曲排第一,建议大家都听完。徐峥part排第二,章子怡part第三,沈腾part和吴京part并列第四
章子怡给了最大的惊喜。一开始会觉得诗这个意象对于这个故事来说像是浮在表面雕花,中间一些部分也有些过于煽情,但结尾父母念诗,父母子女的情感、个人理想、民族责任直至生死思考,却成了令人震撼的升华。章子怡的部分应该放在最后一个,之后接的徐峥的故事太弱了,除了讲清楚了一个投机分子的故事之外没有任何余韵。最后,章子怡单元,唯一好好刻画了母亲,也是唯一描写了女儿传承。虽然说这是“父辈”,天然的排除了女性,但我们不应该遗失女性表达。
熬到沈腾太难了
《乘风》很乱,《诗》很空。最令人费解的是把后面两个喜剧单元和他们配在一起,不伦不类。徐峥的《鸭先知》最出彩,沈腾和马丽最搞笑~
吴京的乘风竟是最好的
吴京部分硬煽情,延续了战狼的风格,形式大于内容😓章子怡部分很惊喜,情感很细腻感人。徐峥部分个人特色很鲜明,同我和我的祖国。沈腾部分剧情太仓促了,也有点硬煽情…
前两个故事的难看突出了后两个的好看,4个全非科班的导演只有徐峥靠模仿韦斯安德森有了些视听亮点,沈腾靠麻花最擅长的台词梗不至于太差,吴京和章子怡那两段,只能说无章法无想法,硬煽情,大家前半段坚持住!
虽说片子还没上不知道质量如何,但是发行方中影往影片前头塞了18个预告片这种事很显然是不够尊重观众也不够尊重电影本身。
只有徐峥那一part有点意思
个人观感:章子怡>徐峥>吴京=沈腾
最喜欢章子怡导的《诗》,小演员表现力很好,黄轩很适合这类角色不至于同质化,开篇的长镜头很惊喜~其他几个故事都挺一般的哈,韩昊霖又叫冬冬又是上海老胡同里的故事,有点出戏呢…
章子怡惊艳。真的是 惊艳两字可评。来武汉出差,想着无聊不如看个点映,的确是被章子怡的《诗》惊艳到了。从拍摄手法到光影处理,从故事设置到情感处理,章子怡所展现出的能力和用心都显而易见。尤其是作为女性导演,感受到了十足的温柔凝视。最感动的点在于首先她没有去特意丑化父亲来突出母亲,父亲是一个像白月光一样美好的。而母亲的坚毅独立是通过她对孩子的教育来展现的。包括在这里所展现出的人类的渺小,以及直面生死的讨论,都实在是太棒了(讲真 全靠章子怡拉高了整个片子的高度 才能给到4星)
第一个故事太过拉胯,吴京片子中对集体主义崇高感的强调和对个人英雄主义的追求和我的价值观相冲,乘风牺牲时我被气得哇哇哭。第二个故事讲得太好太好了,章子怡的美貌演技毫无疑问,做导演的才华也非常令人惊艳。第三个故事很“小聪明”,深度谈不上,轻松快乐还可以。第四个故事是很典型的“开心麻花”式喜剧,即使知道故事的发展走向,也忍不住随着里面的人物又哭又笑。沈叔叔和马丽真的好可爱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