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阳光下的黑暗
《惊杀大阴谋》(港译)令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全片大部份场景都是阳光明媚。堂室在阳光照耀下一片光明,角色被丽日抚照得闪闪发亮。然而,辉映之下,竟是一段不光彩的司法迫害。
电影的背景为美国南北内战结束,林肯总统、副总统和国务卿遇刺身亡,一众嫌疑犯被抓后开展了一场军事审讯。「大阴谋」是指当时政府想方设法,务求送这几名共犯上问吊台以泄公愤。在片中,司法部明目张胆,证人理直气壮,还有市民对犯人的种种偏见,看得人深感不平。
当中的唯一女囚犯,因涉嫌提供策划场地给予刺客,而牵扯入内。她也许是无辜,又或是死有余辜,但后世人已无法知悉真相,因为她所欠的是一场公平审讯。女囚犯让人同情,但向好的方面看,她的事迹也许成就了一个更完善的司法制度,因为美国高等法院其后规定任何公民均获得在民事法院公平审讯的权利。
在整件事中,男主角是更大的犠牲品。他贵为抗战英雄,也是一名律师,但女囚犯身为敌对一方,为她辩护令他陷入两难局面。仇恨与客人利益在内心角力,信与不信,有罪与无罪,偏见与公义等矛盾集于一身,加上爱侣好友不予理解,面对司法不公又彷然无助,他其实比死更难受。
究竟这件行刺事件该归究几名刺杀者,还是发动内战的始作俑者?这是值得细想的问题,毕竟战争才是挑起人民仇恨的祸根。导演罗拔烈褔把这宗历史事迹搬上银幕,讽刺当年的不公允,也带出战争的祸害,实在勇气可嘉。不过,电影篇幅相当详尽,是需要些许耐性,才会懂得欣赏。幸而剧情推进到最后,情绪已代入其中,看着这场历史黑幕,更不禁捏一把冷汗。
祁佳仕
2 ) 成年,谁与你共
乍看起来,这无可非议的是关于正义、自由以及国家的美国主旋律片。林肯总统被刺杀了,疑犯被逮捕了,最重要的疑犯逃了,妈妈被抓。在如此辱没国家之尊严,同时也确实给社会带来极度的动荡和不安的事件里,年轻的美国政府在战争与法的纠结中将疑犯们送上军事法庭。按照司法规矩,战争英雄归来的律师Aiken却不得不被指定为被告辩护。审理的过程中,Aiken 恪守着自己的原则,在利益、情感以及种种社会压力面前做了他所有能够做的。即使是秘書長問Aiken,你到底只是在乎這個女犯人的人權,還是公義,還是國家?Aiken並沒有正面回答,只是說,麻煩你明天中午之前把她轉送到民事法庭。当他在临刑前最后一夜敲开大法官的门,说服他签字将Mary转送民事庭的时候,他对于Mary是否犯罪依旧是:等待法庭裁判。
片子取材于真实故事,无法制造过于戏剧化的情节。然后,当行刑那刻到来的时候,Mary悲伤的视线里只有Aiken。当然,她没有期待儿子会来,因为不可能来。护犊心切的她在儿子要报名上战场的时候没有同意,所以她明白了,“我把儿子抓的太紧,没有给他成为男人的机会。他干刺杀总统的事败露,(自己这条命就是)帮助他成为男人”。
结尾处,儿子在母亲死后16个月被抓,Aiken来监狱里见他。对于这样的儿子,Aiken已经无话可说,只是把他母亲的遗物交回给面前这个依旧稚嫩的男孩。男孩羞愧的说:你留下,你比我更是这个妈妈的儿子。
Aiken是向着林肯的,无论是从战争英雄抑或是律师的背景,他不情愿替Mary辩护,这从电影一开始就很清楚明白。他也是有怀疑Mary的,所以他没有,从始至终没有说她是无辜的。然后,他坚持着一个律师对正义、法律流程的最基本的原则,即便如同唐吉珂德一般要去挑战社会主流时,他没有退缩。他为自己接受的任务做出了最好的担当。
而儿子呢?他知道,政府不会杀他妈妈只要他露面。他同样知道,他妈妈是宁可死也不会供出他的,所以即使Aiken给他消息,他退缩了,当然,美国政府也很够义气,一命换一命,所以,妈妈确实用死换来了他的生。
他爱妈妈吗?爱的,所以他会要求姐姐把照片烧了,这样可以避免危险,但是很遗憾,作为一个任性,想要追求自由却又没有能力为自己追求过程中所带来的一切影响担当的小男人(大男孩)来说,他的爱是如此地脆弱,缺乏力量,当需要他挺身而出的时候,他能做到???
妈妈只有一条命哦。
北美网站的宣传语是:一颗子弹射中了总统,但不是一个男人
不是每个人都有象Aiken那样战火中浴生的成年礼,可能,更多的人未必真正经历过成年?在这个日益富足的社会,即使精神上大家未必那么丰富快乐?
你的成年,谁与你共?
3 ) 猿不可杀猿,人可杀人
猿不可杀猿,人可杀人
比之20世纪福克斯、华纳兄弟、哥伦比亚、派拉蒙、米高梅等历史久远闻名全球的大电影公司,“美国电影公司”是一家新晋成立的电影公司。和其他电影公司不同之处在于,该公司题材固定、指涉明确,旨在拍摄更准确的还原美国昔日历史真面目的电影。
这和被誉为电影社会学家的马丁.斯科塞斯并不相同,斯科塞斯的作品虽然也指向美国的真相和真实,但更多的是描述当下的人群生活,“美国电影公司”则专事美国史,尤其是那些已被棺材钉钉死的历史,那些摆放在书架上的精装史书在灯光或日光照耀下的阴影部分。也可以说,这是电影途径的考古方式,不仅仅是艺术,也是学术。
《共犯》(《The Conspirator》2011)就是这家公司的“处女作”。影片叙述美国国家史中最重要的那个章节,林肯被刺案。关于林肯本人和林肯遇刺事件的影视作品已经不少,而其总体是一种对林肯的肯定和对整个历史事件的全景式展现。但是,这一次,导演罗伯特•雷德福却将镜头对准了这一事件的小人物,一位当时被认为是谋杀事件“同谋者“的女人玛丽•苏拉特,通过围绕这一事件的司法交锋,再现了一起政治谋杀事件背后更真实的社会现实。雷德福表示,“最让我着迷的正是这个故事并不为人所知,而同时这又是一个应该被大家好好记住的故事。对我来说,吸引我的是,深入这个故事背后的另一个故事,深入到这个故事情感所指的方向。”由普利策奖得主James McPherson、专门研究林肯刺杀案的专家Thomas Turner和美国历史学家Fred Borch上校所组成了电影顾问团,确保了它的学术质地和信史价值。
在林肯遇刺案发生后,七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立刻被逮捕,并被指控共谋刺杀美国总统、副总统,以及美国国务卿。那唯一被指控的女性名叫玛丽•苏拉特,42岁,拥有一个寄宿公寓,也正是在这里,朝林肯后脑开枪后在抓捕中遭击毙的凶手约翰•威尔科斯•布思和其他人碰面并计划了这场刺杀行动。昔日的美国内战战士,新晋律师弗雷德里克•艾肯,作为一个27岁的战斗英雄,极其不情愿的接下来为苏拉特在一个军事法庭辩护的任务。艾肯逐渐认识到,判处玛丽•苏拉特绞刑的不是公正的法律及其程序,而是没有陪审团的军事法庭以及因为失去伟大总统举国悲痛所转化而成的仇恨力量所组成的上下一致的“汹涌民意”。此外,玛丽•苏拉特的共犯罪行是否属实也因为仇恨和民意的干扰而模糊不清,最后这个女人的生命和真相被仇恨和民意的洪流彻底淹没。
虽然案件发生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电影也援引了古罗马的西塞罗“战争之时,法律沉寂”的著名论断,但这部电影没有这么一句话那么简单,它所申述的还有众多政治问题,比如执行正义难道必须抛弃程序正义?民主和暴政的为什么有时会以孪生形象同时出现?“民意杀人”是否正当?为了国家是否可以杀人?
在美国科幻片“猩猿”系列中,带领猿族崛起的猩猿第一代领袖凯撒制定了一条伟大的法令,即“猿不可杀猿”。这显然是对人类历史的反讽和批判。人类史可以说就是一部互相残杀史。且不说万骨长枯的战争,所谓和平时期也是彼此侵略、互相迫害、生杀不已。它不仅指犯罪杀人,还包括权力杀人。“生杀予夺”是中国人对权力的描述,虽然赤裸裸血淋淋,但不可否认它的无比精准。中国人的权力崇拜可能是世界之最,一切官方和民间的智慧均基于此。每年拥挤在官衙门前报考公务员的青春群体已说明了这一传统和现实问题,并让人基本可以了解到这个国家的未来状况。此不赘。
关于杀人、法律以及正义,人类法则的大致状况是:一个人无权杀死另一个人,但你如果这么做了,我们就有权杀死你。其中的悖谬之处早已昭然若揭。废除死刑的呼吁基于对这一悖谬的惊醒。“杀人偿命”仅仅是“一命抵一命”的原始设想,事实是命是无法偿还的,血债用血是洗不干净的。也可以说,这不是对杀戮的制止,而是对杀戮的鼓励,因为它仅仅是报复而非有效的惩罚。(专栏)
4 ) 难得平衡
这是一个特别大的题材,我们看到了美国人民在努力寻求维护人权和国家利益之间的平衡点。 斗争和鲜血换回了天赋人权,人人平等,法律规定每一个审判结果都要遵从宪法,但是战时无法律,如果没有了国家还谈什么人权,这个理论也没有错。真理正义和国家稳定孰轻孰重? 结局血腥也不尽人如意,但是历史嘛,就是在曲折中发展的,只要是在发展的,大家就得去宽容历史上的污点。虽然约翰的审批结果对玛丽的死是个极大的讽刺,但是透着讽刺我们同样看到了和平年代宪法的神圣,人人平等的真正实现。
另外,既然影片可以上映足够表明此影片诞生在一个言论自由的国家。
我们就是发发牢骚,随便羡慕一下。
5 ) 黑色的伞
整部电影里面,除了艾肯的强烈辩护,最温情的一个地方,便是玛丽临刑前,士兵给她撑起这把黑色的伞了。在一片充寂静而冰冷的气氛里,一把小小的、黑色的布伞撑开了,像是一个仪式一般,那位中年的士兵,始终小心翼翼地,走在玛丽的左后方,避免强烈的光线射进她虚弱的眼睛里。这个仪式伴随着玛丽走上绞刑架,使得她的眼睛免于受到因多日在黑暗中而带来的刺激。
多么讽刺啊,人们原本是盼望乌云散去的阳光带来温暖,如同盼望战争的阴霾尽快散去,而玛丽,却得靠着这小小的黑伞遮蔽,来获得安全。
如同艾肯在总统去世的强大的仇恨的海洋里,四处奔走,为玛丽寻求正义,一把小小的黑伞,一座漂浮的孤岛。
那得是多么强大的仇恨啊!
战争之中,无有法律。
可是他们哪里是杀死了一个凶手,他们杀死的,明明是一位母亲。
“我始终以为他们不会杀死她。”
“你又不是她的儿子,为什么要为她挺身而出?”
在母亲节的这天看这片子,终至于哭到一塌糊涂,久久不能平歇。我们真的以为自己长大了么?我们所做的那些任性的事,所导致的后果,自己真的勇于去承担,自己真的能够承担得起么?还有,我们还做了多少的事情,那后果确实需要母亲去承担?
还有,你能在洪流之中为母亲撑起那一把黑色的伞吗?
6 ) 备受争议的”战时无法律“
影片即将结束时的这句台词应该是援引自西塞罗的名言”Laws are silent in time of war.“( Marcus Cicero) -----”战时无法律“。
乱世无法捍卫自由,暴政无处伸张正义... 但正义的天平却是在混乱和抗争中逐渐找到支点的,这过程需要有胆识有良知的人去推动。
《共犯》讲的是这种有胆识和良知的人(------以辩护律师Frederick Aiken为代表,历史上还包括议员Reverdy Johnson,支持辩护直到结案陈词。和影片表现有所不同,历史上也有其他辩护律师出庭,并且有更多证人),至少Robert Redford尽一切可能要让观众认同这种勇气和”进步思想“。
但是作为关于美国史的剧情片,讲述一段为人熟知的背景,探讨非常有争议的林肯刺杀案同谋审判,无论怎样的手法和角度,肯定带来同样争议。对很多美国知识分子和”资深观众“来说,这段历史太熟悉,每个人早有固定看法,可能更希望在影片中看到有创新的视点,更犀利的表达,更能引发思考的意见,或者,更客观。
尤其这是一部Redford的电影。他热爱政治,仅仅客观和重复都不够Redford。结果很可惜,《共犯》就好像是另一部无悬念《狮入羊口》,Redford依然重复早已形成共识的见解(对美国人来说,对中国还为时过早),只是毫不意外地表达出来。而且Solomon是一个之前只有TV经验的年轻编剧,年轻又平庸。
Redford在这部电影里立场又鲜明又主流又共和-----战时军事法庭审理普通公民案情一定会带来非公正的审判,军方对平民的管辖权(jurisdiction---司法权,审判权)是一种逾越,在战争行将结束时,对军方和总统的权利收回要越快越好,否则就会造成阻碍司法,进而违宪。
这些写进美国历史是常识。
《共犯》却并没着笔太多在背景环境上,如此复杂富有争议的著名事件,却没有刻画多少众生相。完全拘泥于Mary Surratt和辩护律师的主干。像教科书一样平板。
美国观众不怎么需要一部普及历史的文教片。
Redford对待自己的同胞太小儿科,也过于语重心长。
你不能在法制发达的国家普法,这些观众常看电视和大众媒体上反思法制----通常是过度反思,所以他们才不关心初级教程。
普法,不信法的外国人才买账。
《共犯》可能的潜在观众应该是有待开启民那个什么智的国家,那种电视上不怎么演播律政剧,公民对庭审概念模糊的国家。那种能公开上映这部电影都是一种历史进步的国家.......
再说电影相关,和后来的米利根诉讼案(1866年3月)比起来,Mary Surratt可谓罪不逢时。米利根后来被无罪开释得益于最高法院对军事管辖权的驳斥,即便是叛乱罪也启用普通法庭审判,陪审团表决。最终,当片中主角Mary Surratt之子-------真正参与策划绑架,也许进而参与谋杀林肯的John Surratt被捕时,经由普通法庭审判,陪审团最终以8:4判决审判无效,无罪开释。结合片中对Mary Surratt那些充满争议的指控和证词,还有不靠谱证人和法官的objection ,多少算一种讽刺吧。
但是战时法制也有它存在的必要,大敌当前,如果军队受制等于拱手河山,等于战争不知何时结束。战争终止,平衡混乱的局面却不能依赖军队和政府管制,这是治国的平衡点。法治失效,必将贻害子孙后代。
究竟要不要为了眼前的社会和谐牺牲审判程序的正义?社会稳定和司法公正究竟哪一个更重要?--------这是影片后半段辩护律师Frederick Aiken面对的舆论压力、来自军方的压力和内心矛盾。看得观众也压力山大的。
美国内战在某种程度上也可说由审判激发,最终回归”正义“。所谓正义正需要合理的司法程序才能解释,管制不能带来正义。内战结束,美国最终由军控天下又回复了”律师治国“。当然关于军事法庭的争议却从来没有停止....
这部电影参考阅读《影响美国25个大案》----------总统比最高法院大?
理解起来再合适不过。 推荐阅读链接
http://news.163.com/08/0229/09/45S2A87I00012GGE.html电影里Mary Surratt的维基词条有详细的审判过程,影片和历史记载毫无创意地保持了高度一致
http://en.wikipedia.org/wiki/Mary_SurrattMary Surratt被控密谋刺杀林肯的寄宿屋,现在是一家餐馆,名字叫做”珍味楼“。( Mary E. Surratt House----
http://en.wikipedia.org/wiki/File:Mary_E._Surratt_House.JPG 去华盛顿唐人街的朋友~ 可以留意下哦)
7 ) 自由,公義,還是國家?
小電影。在英國幾乎沒幾家電影院上映,慶倖自己在首府城市,但是就算是在卡迪夫,也只有兩家電影院間斷地上映了幾天。
開始根本是沖著一美去看的。原本也以為又是一部沉悶的歷史片。我不是美國人,對林肯刺殺自然毫無私人感情。所以開頭就是抱著看畫的心情走進電影院的。
去那天幾乎包場,一個小廳總共就5個人。
結果出乎意料的好看。看完以後一直想為他寫點什麽。這部新生電影公司的小製作片,讓我看完之後一直在電影院坐到cast頁完結。
我電影看得不多,要說分鏡敘事等等他比不上那些經典物。畢竟只是新電影公司的試水之作,感覺上就是那種不敢太大手筆,卻每一個細節都用心製作的處女作吧?
劇情很簡單,劇情簡介就涵蓋了所有的大綱了。
整部電影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就是秘書長問Aiken,你到底只是在乎這個女犯人的人權,還是公義,還是國家?Aiken並沒有正面回答,只是說,麻煩你明天中午之前把她轉送到民事法庭。我想著就是這個片子所要說的全部了。作為一個內戰的戰鬥英雄,如果說Aiken不在乎國家,那麼他的戰績又是什麽呢,但是面對秘書長維護國內和平的說辭,他又似乎一點也不在意這所謂的大局。他只是覺得,這是錯的,平息眾怒不應通過復仇來實現。滿足民眾的復仇心理,這本身就是錯誤。他曾經說過,如果我的人權都不能被保證,我要如何爲了國家上戰場?這裡又引出了另外一條線,那就是在Aiken心目中,那種個體,政府,憲法和國家之間的雙箭頭關係。
事後我回憶了一下整部片子,覺得從頭到尾,其實並沒有誰對誰錯的問題。秘書長或者Aiken或者是Mary和她的兒子,都是順應著自己的想法和信仰在行事。Mary說,他的兒子只是用這種方式來得到自由罷了。美國憲法倡導自由平等,卻在這樣的局勢下要求通過一個人的死來滿足國家的前途和穩定(當然這可能只是秘書長的一廂情願)。Mary的死或許意義重大,因為在當時滿足了人們的復仇心理,又在後世推進了人權和法律的改革,可謂一箭雙雕……但是這種不公的,強制性的"以退為進",又把個體置於何處呢?Aiken對她的維護,我不覺得他是真的看到了如此長遠的影響,或者他只是比較一根筋得相信自己的直覺和刻板的憲法,這類人其實沒有很多花花腸子,只是抱持著世間所有的事都不能違背最低最基本的原則這種簡單直白的觀念而已。
基本上來講,我覺得不能光從結果上來評斷一段歷史。秘書長,內閣大臣,Aiken,Mary和她的兒子,他們各自所代表的角色和立場,最後帶來的,僅有深思,沒有答案。
這片子體現和值得思考的東西太多。有些地方其實只是一句臺詞,一個場景,卻能牽出無限的聯想。年齡或者經歷不同的人,能從這片子里讀出各種各樣的信息。這種高杆的抛磚引玉,其實往往會使電影出現極端的兩種評價,但是比較出乎意料的是,我身邊看過的所有人都還沒出現說這片子好無聊的說法。我個人認為,就算是對這段歷史毫不瞭解也從來對這類片子無感的人也不會覺得它無聊,這要歸功於編劇的另一個安排。那就是Mary的生死問題。其實片子進行到中段,她實際是無罪的這一點已經很明顯了,但是國內和內閣一邊倒的態度,又不禁讓人擔心她的命運。片子到結尾,稍微搞了點一波三折。這一點貫穿全片的懸念,大概是吸引所有人看下去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得不說,如此平鋪直敘的故事線有如此效果,編劇實在很功不可沒。
另外我要說的就是,看簡介的時候,製作人就說過,想從小人物的視角來看待這件重大的歷史事件。整個片子最後結束與Aiken和兒子John關於母親的對話和Mary的死換來他兒子無罪釋放的結局,可說是點睛之筆,說到底,這片子所說的一切,不過起源於一個兒子對自由的追求,和一個母親對兒子的維護。而那些深奧的高尚的難懂的大道理,不過都是這些簡單的小心思上生長出來的錯中複雜的枝幹。
最後來說說一美。(必然的啊)
這個小短腿貨【喂,留著大鬍子依然秀色可餐……【喂喂!這片子的打光師非常GJ,把那個沒有電燈的年代的場景拍得美不勝收。日間從巨大的窗子里透出來的光線,打在厚厚牆壁里的室內,光影分明,乾燥空氣里的塵埃纖毫畢現,膠片里所呈現的那個世界,僅從場景上來說,也完全具有把人帶回那個年代的效果。一美的淺色眼珠在那種光線下簡直美得瞎眼。有一幕他靠在椅子上抬頭和人說話,正迎上窗外投下來的光線,我一瞬間想到小時候拿著新的彈珠在陽光下轉動的那種炫目和美麗。
另外這貨穿制服實在太犯規了……!!!!!
片尾十分好聽,來自Ray LaMontagne的Empty。前奏的木吉他和綿長的大提琴,配上羊皮紙質感的Cast頁,十分帶感,也和片子本身很合。
總之各種推薦。看多了經典或者大製作的商業片,換換口味吧。
由林肯被刺引出的一个小故事。无论什么时候,公民权利都不该受到侵害,要公平对待之。唉,一个让老美纠结一生,我们只能幻想一生的事儿
战时无法律!男主演得很棒!政治片,整体沉闷!
1星是給這部電影的良心,雷德福值得尊敬
从过去到现在,公义其实一直在流血,战争抑或和平时代,皆是如此。
Justin Long是专门来搅一下基而已的吗??
美国的主旋律片总是能让人看到希望……
其实说的还是程序正义的问题,美国佬又显摆了一下他们牛逼哄哄的宪法,当然,人家有这个底气
国家机器绝无善恶观,任何拦路的事物都会被无情地压平
哪怕是刺杀总统的嫌疑犯,也有为自己辩护的权利。
其实她必须死,放在中国就是满门抄斩。不过,通过James McAvoy的辩护,我渐渐同意这位母亲罪不该死,因此我非常憎恨政权的黑暗,他们硬是让正义不见天日。
本来是非常好的courtroom drama素材,题材绝对值四星;但RR导演还是不够客观冷静,收不住说教欲又缺乏足够的掌控能力,结果拍的平铺直叙又缺少情绪酝酿和角色成长的铺垫。表演倒是不错,配角们出色,但男主角有很大进步空间。
历史题材剧,希望与绝望交替穿插。影片中大量阳光照进冰冷的囚房和法庭给画面增添了一份柔和,也算是一种心灵慰藉吧。无处伸张的正义,孤军奋战的单薄之力。一直到最后,那绳子似乎套在了自己的脖子上使我喘不过气,不禁瑟瑟发抖。。。
比白开水无聊的简爱好多了.本来看见古装片 是打算边上网边看的 渐渐就被剧情表演镜头吸引了 7分~
8.5和当年“偷走”斯科塞斯的奥斯卡那会儿比起来,雷德福的艺术造诣基本没什么提高。剧本有些莫名其妙,摄影,美术,服装和化妆还算养眼,怀特的表演不错,演员阵容蛮好,不过如果雷德福的电影连表演都没得期待的话,他这样一个靠着纽曼出名的演员还能让我们有什么期待?
好题材,烂电影
导演说戏一定很牛逼 所以才能如此调动演员们的情感和激情 但和观众没交流 打动人的只能是故事本身
with chloe~
好心酸的故事,任何一个文明的进步总是要有牺牲。卡司好棒熟脸好多片尾好美,唯独看到justin long就想笑
剧本的很强大,演员们的表现也很亮眼,只可惜导演的手法过于刻板说教,尤其在观影情绪的掌控能力上最差劲。导演学院范儿十足的摇移摄影,艺术指导的时代感还原,演员们演开了花,情感却很难和观众对接,告诉我你有没有想睡的冲动?好在有如此强大的故事文本支持,导演再失控,片子至少还能看。★★★
“如果我们的权利都没有办法得到保障,那为什么我还要替合众国卖命?” 野史杜撰与真实历史相结合,压抑与不公正贯穿全片,从始至终让人揪心受堵;演员们的表演十分出彩,虽是老套情节,但节奏紧凑沉稳,并不沉闷。我想,如果在同样的情况下,我们会是选择人权还是国家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