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美国拍了一部《再见人生》,由萨维奇·史蒂夫·霍兰德执导,青涩的约翰·库萨克主演。十七、八岁的年纪,青春期的萌动,转化为浓烈的冲动。失恋后的小伙子车道没有其它招术,唯想通过自杀了结肿胀和痛苦,没料遇到了法国交换女生詹妮。奇妙的爱情又一次开启了人生新旅程,并在与同学一起的高山滑雪中大发神威。
影片充满奇幻色彩,却并不感觉遥远,现实中的插科打诨,恰到好处,不显多余。如投递报纸的怪异男孩,总是会砸破他家的门窗,且如鬼魂般的一直跟他们讨要两块美金。而詹妮借住在车道邻居家的奇胖母子二人,欲通过所谓“国际语言”,逼詹妮成为胖男孩的女朋友。
离奇的是,车道身边总有一个外星人般的“良友”,喜用不靠谱的方式激励着他往前行,却总是错上加错。另外,只要他开车一上路,就有两个小日本玩着“神风”敢死队般的车技,要与他搏命赛车。更神奇的是家中的小弟弟一贯不苟言笑,一门心思搞发明创造,竟然关起门来搞成了一个“成人PART” 。这些无厘头的搞笑元素,无不彰显了创作者用心之处,想不笑都难。
美国的电影发展,从未忽视青年人的喜怒哀乐,此类题材时有佳作,如1973年卢卡斯出道时所拍的《美国风情画》,就是一部至今看来都津津有味的好片,百分之九十多的镜头都是在夜间拍摄,主要表现毕业生前的一个狂欢夜,各类有款有型的学生卸下了面具,皆放荡不羁起来,上演着各类奇形八怪的故事。想必这是卢卡斯既向自己已逝青春年代的致敬之作,又有不舍的“祭奠”意味。影片通过一夜的光怪陆离,从侧面表现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即肯尼迪时代的美国景象。
所谓“再见人生”,其实就是“再见青春”。狂欢过后,他们就真正是成年了,或步入大学校园,或步入社会找工作。
1985年,对于我们来说,还算是一个渐趋平缓的年份,双卡录音机已进入喜欢音乐的家庭,十九寸彩电渐将取代十二寸的黑白,邓丽君、凤飞飞和刘文正及台湾校园流行歌曲已在大陆流行了六、七年,罗大佑和苏芮的歌曲也劲吹着,译制片如日、法、美等国影片,还不时有得看。
1985年最流行的一部影片可能就是史泰龙主演的《第一滴血》。七月流火,我上午开完会吃完午餐,就惦念着这部电影,于是去打票准备看中午场,却发现眼镜没在包里,那时不会如现在总会戴眼镜,只是看电影总是要戴的。于是骑单车赶好几公里,从家里拿来眼镜,大汗淋漓进了影院,虽已放了一会,还能过把瘾的安心看完。
这些观影的有趣过往,构成了一个人观影史,也完整的记录着这个国家的发展史。想起那早已流逝的青春,不免让人感叹,种种未了心迹如爆干的一块块斑驳的泥块,亦如我们这个国家的某种记忆。
2012、10、30
好嫩的qsack,给五星吧
很正统的校园喜剧,约翰库萨克年轻的时候还真帅。那个2美元让我想起来了勺子杀人狂,怨念啊,哈哈~
虚度吧,尚且十七八,跑到赛璐珞里,当个白日梦想家。
最赞的是解说员和弟弟
一开始聒噪用力的不太适应,但发现风格是延续统一的,有一份真诚在故事里,后面感觉好很多。故事浮夸荒诞,但每个角色代表的故事线方向也是明确,前后铺垫完整。John Cusack和音乐都不错。
融合了喜剧,恶搞,体育,校园,爱情多种元素,整个就是一锅杂烩饭,许多桥段都非常有意思,厨艺富于探索精神的妈妈,一直跟车库玻璃过不去的爸爸,研究火箭的小弟,执着于2美元消费的送报小孩儿,结局照例是大团圆,主人公夺回了尊严,把前女友晒在一边,抱得十项全能的美人归。
见什么都嗑果冻都嗑的学校长老逗死了 ,拿 科普小玩具 造激光炮的小情巅也够厉害 片中动画都出自比尔普林顿~ 库萨克 外在的演技 实在受不了! 中世纪法国女孩儿的幻想设定 太愚蠢了!简直是青春片儿杀手,作逼流油的
约翰·库萨克主演的八十年代校园喜剧片,当时可能挺新颖的,现在看起来就一点不好玩了。
满街都是FREAK,很恶搞,很搞笑,很俗,很浪漫,很八十年代~CUSACK的脸果然一向很受气包~
plus ★★★★★
荒诞不经又傻气可爱的爱情小品,每个角色即使夸张也不惹人讨厌,老妈做的黑暗料理,老爸永远补不好的车库玻璃,闷声搞大事的弟弟,为了2美金上演雪道追逐的小报童,充满灵气的法国姑娘,当然最让人心生荡漾的是帅气稚嫩的John Cusack~没有那么深刻,贵在自然轻松。
库萨克。嗯,谁没有年轻过呢!
还不错耶好多疯狂想象 在汉堡店那个frankenstein的段子笑死我了!!JC好年轻啊好嫩啊完全高中生的样子
这片太有爱了
什么踏马累个逼
最好玩儿的是那two dollars 只有一些傻傻的人做些夸张的事,看起来很舒服,我个人最喜欢LANE和法国女孩一起烛光晚餐那一段,实在太浪漫了
恶搞荒诞的轻喜剧,最后的单腿滑雪很酷,23岁的Diane看起来像个16岁的美丽小女孩,就是法国口音不像。
really amazing!!!
远没有“传说的中的cult片”的强大程度
还是这样的校园青春片能让我有些感触,现在的那些青春片大多没什么思想没什么内涵,也就只有无厘头的搞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