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演员,由于和某些人物(尤其是近代领导人)长得非常相似,在拍摄电影或者电视剧的时候,只演这一个人物,不经常出演其它角色,被我们称为特型演员,我国比较出名的有唐国强、王震、陈国坤、古月等等。
还有一种演员,由于天生的气质,只适合演某一类角色,导致他如果演其它角色的时候,观众会感觉到不适应。
比如我国的的著名女演员张凯丽。
26前的一部《渴望》让她成为了国民媳妇儿。
多年后又凭借《裸婚时代》成为了国民丈母娘。
在多部电视剧中,张凯丽都在居中饰演了妈妈的角色。
所以,张凯丽被很多观众称为“国民妈妈”。
而在韩国,也有一位这样的女演员,由于在韩国的影视剧中经常扮演母亲形象的角色,同样被韩国人誉为“国民妈妈”——
金海淑
1955年出生的金海淑曾主演过多部影视剧,常饰演的角色就是亲切的母亲形象,就算你很少看韩国的影视剧,可能只要看到她,都会有亲切感。
比较出名的电影有《强哲》、《再审》、《向日葵》等等。
今天柯本给大家介绍一部金海淑最新的韩国电影,同样,她在影片中也饰演了一位悲情的妈妈——
《成大器者》
又名《长大的家伙》
本文全程剧透,介意的小伙伴就此打住,想看完整电影的可以微信搜索“柯本说韩国电影”回复“成大器者”即可获取。
几乎在每一个男生年轻的时候,都有一个美妙的幻想,认为自己会成大器,长大之后会成为一个大人物。
即使眼下可能连大学都考不上;
或者只是一个高中都没有毕业在工厂里做着计件的工人。
奇强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1988年,奇强和母亲以及妹妹奇顺生活在一个普通的小镇上,偏僻到去首尔要三天的路程。
母亲开了一家小餐馆,勉强能养活两个孩子。
但是奇强却非常淘气,在学校里除了打架就是打架。
这天,奇强约着自己的两个同伴镇植和万福去偷大蒜,卖了钱之后就一起跑到歌舞厅里玩,但是很快便被警察抓住。
在警察局,奇强出于哥们儿义气,承认自己是主谋,将责任全部揽了下来。
于是,镇植和万福都被释放,奇强依然被拘留。
妈妈得知消息后,拿钱贿赂了负责的警察,并将自己餐馆后面的一块地赔给了被偷大蒜的人家,这才把奇强捞了出来。
奇强并没有因此吸取教训。
在和镇植喝完酒后,奇强偷了妈妈的存折,和无父无母的镇植一起跑到了首尔混生活。
两年时间过去。
奇强和镇植依然还是小混混,在一家当铺里工作。
然而卑微的工资哪里够他们平日里的开销。
一次喝完酒后,二人在一家房檐下撒尿,恰巧遇到喝醉的房主回来,三人发生争吵,奇强一拳打倒了房主。
刚准备逃跑的奇强突然发现房主手上戴了一块劳力士的手表,起了歹意,偷偷拿走了房主的手表和钱包。
突然有了钱的二人开始了疯狂的消费,并且一发不可收拾。
从最初的小偷小摸,到最后直接持刀抢劫。
这天,妹妹奇顺给奇强打来电话,说是妈妈生病在医院住院,需要用钱。
奇强找到镇植,说自己需要钱。
二人都是年轻人,一旦有了钱就开始花天酒地,哪里收得住手,怎么可能存得下钱。
于是二人找到了老板,老板给他们出了主意,让他们去抢劫一个帮派的头目。
奇强最初反对这个计划,然而经不住镇植的怂恿和金钱的诱惑,答应干这一票,然后就收手。
可是没想到的是,在抢劫的过程中,二人和黑帮的人搏斗在一起,镇植无意中被看到了脸,于是镇植用刀捅死了对方。
本来想逃跑的二人被老板出卖,直接被抓了进去。
不久,法庭审判结果出来。
镇植死刑。
奇强死刑。
刚进入监狱的奇强似乎已经看淡了生死,和牢头狱警等人天天对着干,经常被打得鼻青脸肿,长期被关押在小黑屋。
母亲知道儿子被判死刑的消息后,不顾女儿的反对,赶了三天的路程来了首尔监狱看儿子,但是由于奇强经常在监狱里惹事,狱警直接拒绝让奇强妈妈探监。
好在遇到一个好心的律师,告诉奇强妈妈,虽然奇强被判了死刑,但是如果妈妈写了请愿书,可以依靠法律,向法官倾诉感情,让法官酌情考虑,或许能让奇强免于死刑。
大概意思就是,让周围的邻居都写一封信,证实奇强本来是一个善良诚实的人,但因为瞬间的失误犯下了重大错误,所以恳求免除死刑。
但是奇强小时候没少淘气,同一个镇上的人都非常讨厌他,甚至现在还犯了杀人罪,不会有人同情奇强,更不要说为他写请愿书了。
奇强妈妈没有办法,只能自己写请愿书。
然而大字不识一个的妈妈怎么写得出一封感动法官的请愿书呢?
女儿因为反感妈妈偏袒哥哥,也不肯帮她。
奇强妈妈只能找到了镇上的一个医生,教她识字写请愿书。
受不了折磨的奇强在监狱里上吊自杀,好在被及时赶来的狱警救了下来。
在和奇强同一个监室的还有另外一个死刑犯,李振英。
或许是同为死刑犯的原因,李振英帮助了奇强,劝阻牢头锤子大哥继续殴打奇强。
不知为何,在另一个死刑犯的开导下,奇强居然慢慢有了生气,慢慢活跃了起来。
然而没过多久,奇强和李振英在监室里聊天,李振英被狱警通知有人探视,被带走后就再也没有回来。
探视,对他们这样的人来说,就意味着执行死刑。
而第一次进监狱的奇强自然不知道这些,到了晚上还在等待着大哥回来,然而却得到李振英已经被执行死刑的消息。
伤心的奇强再次顶撞了预警,被关进了小黑屋。
奇强妈妈也收到了全国执行死刑的消息,以为奇强已经被执行死刑,想要到监狱看看,可是却再次病倒。
女儿也渐渐理解了妈妈,开始帮助妈妈去镇上求着大家写请愿书,而大家也被女儿磨得不耐烦,为奇强写了请愿书。
这天,奇强在监室内被通知有人探视。
奇强认为自己也将被执行死刑,慌得一比。
然而,这一次,是妈妈来到了监狱探望他。
奇强觉得自己即将被执行死刑,怕妈妈伤心,连话都不愿意都说几句,便离开了探监室。
回到监室后,狱警告诉奇强,妈妈申请了三次探监,但都被拒绝,这一次,是妈妈直接跑到所长室去闹,说死也不能这样回去,这才见到了奇强。
这一下,奇强觉得非常对不起妈妈。
不久,监狱的新所长为了庆祝自己上任,搞了一个活动,准备通过考试的方式,选出三个模范囚犯,可以有一次在监狱操场上单独和家人面对面吃饭的机会。
奇强得知消息之后,便努力看书,最终获得了这个机会,便兴奋地写信告诉妈妈,让妈妈来探监。
妈妈得知消息后也很开心,精心地为自己打扮一番,带上了奇强最爱吃的红豆粥,便踏上了去往首尔的路程。
由于女儿刚刚找到工作,不能请假,便没有同妈妈一起前往。
而奇强也在同监室大哥的帮助下,把自己打扮得精精神神,准备和妈妈见面。
然而和所有的悲情电影一样,奇强没有在监狱等到自己的妈妈,妈妈在去往首尔的火车上,由于心脏麻痹过世。
好在,妈妈是笑着走的。
最终,在妈妈请愿书的帮助下,法庭再次开庭重新审理了奇强的案子。
考虑到奇强没有直接参与杀人,二审奇强被判处无期徒刑,最终活着走出了监狱。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爱能抵得过母爱,纵使奇强犯下如此的罪,但妈妈依然爱着他,从来没有厌恨活着讨厌过奇强,甚至认为这一切,都是她自己的错。
因为,她是奇强的妈妈。
在柯本小的时候,也生活在一个非常小的小镇上。
在这个镇上,有着无数和奇强同样命运的男孩,甚至在柯本的朋友当中,也有这样的人存在,总是认为自己与众不同,出去闯肯定能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能成大器!
可是现实中的他们,大部分都和奇强一样,在犯下或大或小的罪行之后锒铛入狱。
好在,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有一个人站在背后,从来都不会嫌弃他们,愿意为他们放弃一切,包容他们,爱着他们。
那个人,叫做妈妈。
评分:5/10 在日本,《告白》中的森口老师,割弃掉善良慈悲的天性,母亲的愤怒引燃摧毁生命的炸弹; 在中国,《找到你》中的保姆孙芳,挣扎在凄风苦雨的底层,母亲的坚韧支撑绝望生活的希望; 在印度,《一个母亲的复仇》中的继母戴维琪,穿越过红衣染坊的洗礼,母亲的悲痛举起射向暴徒的手枪。 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一位名叫切尔西的年轻母亲,在现实生活中徒手掰开了一头美洲狮的下巴,从猛兽口中救出自己七岁的儿子,只因为“我有做母亲的本能”。 在大多文学故事里,母亲是温暖希望的代名词,然而在影视作品中,母亲却常常与痛楚相伴,她们孕育生命、能力超越上帝,却又置身孤独、漂泊无边苦海。即便摄影镜头可以把分娩的阵痛简化、把养育的繁重美化,但当自己的孩子身陷囹圄甚至面临死刑宣判时,身为母亲的噬心之痛却难以被淡化半分。 电影《成大器者》由倒叙的方式展开,以犯罪的儿子和救赎的母亲为双线叙事。虽然交叉的故事线会存在割裂和碎片感,但却更加凸显出母亲“无论何时都会原谅你”的主题。影片在描述母子深情之外还探讨了这样一个问题:“成大器”就是对母亲的报恩了吗。 影片伊始,儒雅温和的牧师来到监狱演讲,他面对的是一群无赖嬉笑的囚徒,犯人们起着哄想要激怒他,但牧师直接坦白自己曾经是杀人重犯反倒震惊了众人。时间回到1988年,正值反叛时期的高中生金奇强非常厌恶这座母亲赖以生存的海岛,他不愿在自家的饭店吃饭,宁可去杂草堆里和朋友们生火。母亲面对来喝酒的客人没什么好脸色,奇强也顺势把地上的易拉罐踢走发泄,这个细节不仅暗示奇强遗传了母亲火爆的性格,同时也为母子感情出现隙缝留下铺垫。 白天为朋友出头打架,晚上和朋友喝酒吹嘘,这就是金奇强在岛上的生活。为了筹钱去酒吧泡妞,三个问题少年连夜拔走了村民快要丰收的大蒜。当他们被警察不费吹灰之力就抓住之后,奇强依照惯例非常“大器”地承认自己是主谋,全然不知母亲为了不让自己坐牢而拿父亲留下的土地去交换。 这次风波之后,母亲被认为“管不好自己孩子”失了职,奇强却因为独自顶罪而被长辈称赞“会成大器”。在旁人不负责任的吹捧和怂恿之下,想要出人头地的奇强,终于在深夜偷走了母亲藏在衣柜里的钱卷,把那辆让他上下学的自行车推进海里,和朋友一起去了首尔闯荡。 一晃两年过去,想要“成大器”的奇强却成了小流氓。成年后的的朋友一身花色衬衫,总是夹着一只皮包,尽显精明世故;奇强却是一身黑色运动装,总是甩着两只手,依然是那个头脑简单看重义气的武夫。电视上播放着卢泰愚总统发动“与犯罪的战争”的新闻,奇强和朋友却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从意外偷走醉汉的手表钱包到桑拿房中蓄意偷盗储物柜,从用棒球棍偷袭路人抢劫到动用刀具打劫出租司机,当儿子每日流连在酒精之中,母亲埋头为他准备着爱吃的辣白菜;当儿子以为自己已经找到生命的意义,孱弱的母亲却在那座被他唾弃的小岛上濒临人生的尽头。 为了筹到给母亲治病的经费,奇强和朋友冒险接下了一单劫案,早已深陷在犯罪泥沼中的朋友杀了人,下单的东家便索性向警方出卖了这些年轻人。数罪并罚的奇强和朋友被判决死刑,绝望的他在监狱里和室友斗殴、冲撞狱警、用鲜血和自杀来宣泄着自己对人间的愤懑;这个时候,病重的母亲却细心地准备了满满的家常菜肴,乘船、长途汽车、转搭公交,花了三天时间才到达儿子的监狱。 从未踏出海岛一步的母亲,就这样辗转在一个又一个陌生的地域;平日里给客人上菜都很粗暴的母亲,却抱着给儿子的饭盒从未放下。当她好不容易才走进监狱的接待室,儿子却由于得罪了狱警而不能被探视。“如果我和他一起进监狱,他就不会辛苦了”,“我和我的儿子是共犯”,律师向母亲建议写请愿书可能会给奇强减刑,目不识丁的妈妈就这样在生命最后的时间里开始求助村民和学习写字。奚落和嘲讽,失望和孤独,病痛和思念,每一天都比监狱的刑罚更加沉重地砸向了母亲。 “即使这样,母亲也会原谅你,因为她爱你,没有条件的爱”狱友的话让奇强开始领悟这份自己一直叛逆抗拒的母爱。为了让儿子安心,有无神论的母亲成为忠实的信徒;为了让孩子重生,有无罪的母亲献出自己的全部。当奇强通过监狱的审查考核,真正可以让母亲骄傲地和他吃一顿午饭时,母亲却长眠在了来时的火车上。曾经豪言过“要让妈妈等着看”的儿子,最终懂得了母亲“人生不是非要成功不可”的夙愿。 母亲不需要“成大器”,她只渴望着与你的小幸福。 《成大器者》中极赋感染力的母亲由“国民妈妈”金海淑饰演,她厚重的演技包揽了影片全部的泪点,一出场便演绎出一位单身母亲的刚强和柔情——儿子只看见了母亲火爆的性格,却没有发现他每次转身后母亲凝望的眼神。在儿子初次被抓时,她走投无路只好向警察塞钱行贿,始终低垂着头却也能看见她慌张无措而扑闪的眼神,五官凝重成了一团,身体却不受控制地轻如草芥。 饰演儿子的孙湖俊一脸懵懂和无奈地走出警局,金海淑已经在走廊的另一头反复踱步了几次,她原本先是激动地向前探了一下身,眼里分明已经有泪花,这是“慈母”的天性;然后她克制地咬紧了嘴唇,“严父”的职责又让她忍住了打转的泪滴,双唇颤抖着把那些安慰的话语都吞下了喉咙;最后她只有如常凶狠地瞪了儿子一眼就转身走开。她只是一个早早没了丈夫的农家妇女,面对同村人的讥讽也不懂得还嘴,她知道自己和这座岛都已经留不住渐渐长大的孩子。这一连串细致的动作几乎都在瞬时间发生,初看时几乎感觉不到金海淑表演的痕迹,二刷时却又有令人惊羡的细节。 当不识字的母亲发现必须要填写表格才能探视儿子的时候,金海淑局促地站在等候室里,她的双眼虽然在快速地环视四周寻求帮助,肢体的转动却很紧张僵硬,她不时偷偷打量着一旁写字的男人,几次深深的呼吸是母亲反复试探的证明。然后她终于开口求助,每一个发音都充满了卑怯和愧疚,“抱歉,我不会写字”。 另一幕包含深情的场面来自母亲的第二次探视,儿子误以为自己将被带去行刑,一开门却发现苍老的母亲。金海淑缓缓起身,这场久别重逢的哭戏历经了四个由浅入深的层次:长久思念终于见到儿子,她激动地把手掌紧紧贴着玻璃,张着嘴巴却难以发出声音,只能哽咽着叫出儿子的名字,好像监狱的冷气都塞进了母亲的身体;然后她努力地小声叮嘱着琐碎,不断给儿子鼓励安慰,却难以掩饰嗓音中的呜咽;儿子不想让母亲再看见自己狼狈的模样急于离开,她迫切地把自己更加靠近玻璃,终于能够大声喊出话来,想要留下儿子的脚步;直到自己再也看不见他,她有力的喊叫变成痛苦的嘶吼直至卑微的哀求。虽然画面没有对准她,但观众分明可以感觉到这位母亲已经随着儿子的离开跌落在地。 《成大器者》中渐入歧途的儿子,不断被人吹捧着会闯出江湖天地;含辛茹苦的母亲,却始终生活在被践踏不尽职责的口舌地狱。大多数人都与影片中的村民一样,潜意识中形成了“育儿就是女人的天职”的信条,没有人会去理解养育儿女的过程,一旦结果出现偏差那就是母亲的无能,甚至连电影中母亲的小女儿都要在旁观者的点拨下才能懂得母亲的付出。因为这种“无条件的爱”,她早就把自己抢先变成了儿女的囚徒。 这位母亲就如同日剧《坡道上的母亲》一样,从儿子离家的那一刻开始,便深陷在自责的痛苦挣扎中,一者是自责支撑着她要救回儿子,另一个也是自责迫使着她放弃了女儿。母亲的天性是爱自己的孩子,而现实却往往需要这种天性做出诸多牺牲。 “妈妈不是看不起你,人生不是非要成功不可的”,母亲在港口轻声说道。如果能够重来一次,母亲不要牺牲自己,儿子无需追逐大器,就这样不必那么成功地长久生活在一起,大概才是母亲对着夕阳许下的报恩吧。
成大器者,中国古人的话~,意思就是这孩子以后一定会有出息。
电影采取了倒叙讲故事的形式。开场是一名优秀的牧师来来监狱里的犯人进行布道,感化教育这些穷凶极恶的犯人,结果下面的犯人并不买账,起哄的起哄,看笑话的看笑话。谁知,牧师话锋一转,他坦称许多年前他也是一名囚犯,而且还是名牌上标红名的囚犯。在韩国的监狱里,只有死刑犯是用红名的。这一下,下面的犯人老实了。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复杂,但是恃强凌弱是每个人骨子里的印记着的基因本能。看到有人比自己还要狠,自然下面的人就消停了;而且大家也很好奇,这个人干了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竟然是一个死囚犯。
原来,牧师少年时不学好,因为琐事犯了错,结果跟一个朋友跑到汉城去谋生。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盗窃、抢劫来钱快,就陷入了犯罪的深渊。在这一条不归路上越走越远。后来为了想挣一笔快钱,他们甚至还黑吃黑地抢黑帮的钱,在动手过程中牧师的朋友用刀杀了一个黑帮的人。
杀人可是大事!警方也很重视,牧师和朋友很快被捉拿归案,在法院一审判决后被判处死刑。韩国的刑罚制度看电影里面跟中国很不一样。
在中国,死刑犯是重刑犯,他们一般是单独关押的,即使把他们跟普通犯人关在一起,狱警还要让普通犯人好好照顾死刑犯们,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要知道人的生命就只有一次,当一个人命都没有了,他还会怕谁呢?所以当看到普通犯人去欺负一个死刑犯人时,我心里不禁是哑然的,这可真是国情不一样,啥都不一样呢。
其次,在中国死刑犯人一般不会送交监狱。他们应该在看守所里等待最后的判决结果,不管是二审的还是最高院的死刑复核。但是韩国人是把在一审宣判之后,二审宣判之前,就把人犯送到监狱去。所以不同的国家,刑事法律制度真的还不一样。有机会的话,真想看看他们是怎么样的?
后来牧师没有被执行死刑,他最后还回到正常的社会里。当然他能够有这么好命,纯粹是他有一个好妈妈,一个好妹妹。(在现实中,这两者真的能发挥很大的作用吗?我是存疑的,当然这并不阻碍我去欣赏一部好的电影)
为了救他,他的母亲拼命求人写请愿书。也许是这样的行为感动了法官,最后从死刑改成了无期。后面肯定一次接着一次的减刑,无期犯要真正地回到正常社会里,在中国至少要二十多年。不管怎么说,漫长的服刑岁月让当年的青涩少年变成了一个沉稳的牧师。之所以他能够成为牧师,实在是因为他接受了前面那个被执行死刑的犯人给他留下了一本圣经。人在绝境中大多数都会畈依宗教。也许这个因缘,曾经以盗窃、抢劫为业的人变成了一名受人尊敬、劝人向善的牧师。
这位牧师回归社会可谓一帆风顺。犯下滔天大罪的人想要做回一个普通人没有那么容易!前段时间韩国电影《素媛》以为素材的真实强奸犯快要服刑期满要出狱了,这一报导一出结果就在韩国社会引起了轩然大波。甚至引发了各大电视台把犯人的真名和照相向社会予以公布的情况。在这样的背景下,这一名犯人想要平安地过完余生真的是困难。社会公众并没有因为他服刑而原谅了他。当一个人为社会所抛弃,监狱才是他最好的归宿,就像《肖申克的救赎》里的那位老人一样,离开监狱,他不能生存下去,最后用一根腰带自杀了。
生命还真的是无常呢!
再说一点题外话。
这本片子在中国的译名是《长大的孩子》,我当时并不知道这是一部讲死刑的电影,也许电影的本义确实也没有特别放在死刑上,而是更加关注孩子的成长问题以及渲染母爱的伟大。
难道是我看出了死刑的味道,因为自己的职业关系?:)
关于死刑的话题,一般都比较沉重,特别是在国际上日益兴起的废除死刑的浪潮。因为许多学者认为,死刑作为一种刑罚制度,在惩治犯罪方面没有人们一直都认为的显著效果,而公然地剥夺一个人的生命,则是违背人权的。
不得不说,在文明昌明的现在,“白左”思想确实比较多。曾经听过一个德人女白人,被伊斯兰人给强暴了,结果她没有恨那个施暴者,反而认为是自己的问题,是社会的问题,甚至公开为强奸犯们进行辩护。
这种人,我实在不知道在她的认知世界里,到底长着什么?人终究是还是有兽性的,不能因为人经过了千百年人类社会的进化,而忘记了这一点。
以血还血,以牙还牙,依然是我信奉的原则。对于坏人,真的不用去太同情他们。他们所受到的歧视以及痛苦,真的就是他们罪有应得的。
在这一点上,日本电影《信》就很能够反映日本人对于犯人的态度,那就是一个人犯了错,不仅是一个人接受惩罚,他的家族都要为此蒙羞,一辈子抬不起头来。
如韩国母亲这样理直气壮地找村民要求写请愿书,在《信》中反映出来的日本人善恶观简直是不可想像的事情。社会没有因为家庭成员犯罪来歧视整个家族就要谢天谢地了。还想要人宽恕,真是痴心妄想!
毕竟在《成大器者》电影里,我也没有看到这个青年人对于自己之前反犯下的罪行有什么悔改之处。他最多就是反抗狱警和犯人对他的欺压而已。在看到母亲为他奔波而生的感动。
如果他是受冤入狱还则罢了。他可是真正的一个罪犯啊!
以自己的小私来对社会大众的公义,这真的好吗?尤其是他那个母亲,拼命想要保他一条命,母爱伟大是伟大,就是让人觉得用错了地方,一个糊涂蛋而已。
同时太自私了一点!
当然即使这样说,在片尾那样煽情的片段里,我承认我也被小小地感动了一把。有的电影技巧不论主题多少有争议,但一旦用出来,人的本能就会感动。这可真是纯为感动而感动啊!
最后,科普一点小知识:
韩国法律上仍保留死刑制度,但自1997年12月金泳三政府时期对23名罪犯执行死刑以后,至今没有执行死刑,被纳入“实际上已废除死刑的国家”行列。但在暂停执行死刑的1998年至2007年10年里,平均每年有800人因杀人罪而被送上法庭,杀人犯增加了32%。
这一点上,日韩都是一样的。死刑犯在他们国家就是牢底坐穿而已!
母爱是体现了 除此之外 没有别的了
成大器者,须知皆从苦中来 ,母亲说不用成功,看着你就很好,事情是发展超乎母亲的想象。
7.8/10 如果尾声处没有那段极其尴尬且格格不入的回忆毁片的话,其实还是愿意宽容的给这部电影给个高分的。不知是否因正逢节日,总之这部电影基本三分之二是哭着看过来的。演员真诚且用心的演技,配合上一个以悔改和爱意为中心的温暖故事,再搭配上一个遗憾的结尾,让观客极难冷静的去评价它。也许此片仍有不足,但观影时你会发现,自身不知何时泪眼婆娑,陷入故事无法自拔。
這是個好故事 但很想奉勸各位導演 讓觀眾「感動」來自於氣氛的渲染 剪輯方式和演員的表演 而不是大段尷尬的催淚對白(對 我就是在說結尾格格不入的回憶片段)。
与其说是一定能成大器这句话毁了他,还不如说是母亲的溺爱偏袒害了他,因母亲的离世而转变太生硬了
拍得很欠火候,但故事本身的意义已足够震撼。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爱能抵得过母爱。
溺爱过头的爱是残害
母爱是伟大的,没说错;慈母多败儿,也没错。电影是跟着哭了,但是传达给观众的点不是全部都能接受的。
来看浩俊了,难得一部非喜剧,可惜剧情是挺无聊的。。
母爱如海
剧情薄弱……
浪子回头的故事,虽然感觉这些情节见了也不少了,但一路看下来还是挺感动的。光我看过的金海淑老师也塑造了很多母亲的形象了,还是一如既往的打动人心。“因为她是你妈妈,所以会无条件的原谅你一如既往地爱你。”
妈妈和儿子的演技好~
真的应该看看…看完我都不敢犯罪了
对一个孩子过于褒扬也是一种害,终将酿成不可挽回的大错,需要一辈子去偿还。电影中儿子的沉沦简直就是一作再作,母亲却因为教育的失败用生命去买单,很沉痛的故事。
又一个母慈子不孝的故事。浪子回头了母却不在了。电影也只能是电影现实可不会像故事里的这么煽情。
论母爱的伟大和包容,论慈母多败儿,论泡菜重男轻女这么严重生什么女儿。首先母亲对儿子的爱和付出是让人动容的,但不得不说母亲的溺爱和无原则的维护恰恰是儿子“长歪”的种子,而众人一句句“成大器”成了儿子走向犯罪的养料;与对儿子的无底线维护形成对比的大概就是对女儿的敷衍和忽视了。最后一段爆发戏其实挺好哭的,但是总的来说,这种价值观不可取,这种母爱并不值得提倡。
成大器,里长说这话,我觉得更多的鼓励和打气。奇强自己希望成大器,一方面希望给母亲增光,一方面对人生有了奢望。虽然是煽情的,还是促动到了。母亲含笑离开了人世,也给儿子真正的第二次生命。
贴图完毕,转战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