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故事讲了:1304年的英国苏格兰几个贵族争国王头衔,不料英格兰的国王爱德华一世早就觊觎这里了,利用他们打乱仗的功夫占领了苏格兰。这下惹恼了苏格兰的贵族罗伯特·布鲁斯。他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豪气,自立为王。带领苏格兰人民,以少胜多,多次打败英军。终于使苏格兰获得了独立,建立了自己的国家。罗伯特·布鲁斯也被苏格兰人民尊敬的称为民族英雄的故事。
影片忠实的描述了那段历史。很少编造戏剧性场面。影片最出彩的地方,我感觉是对场景的拍摄。在沼泽地中的作战之后,人们满脸血污和泥浆,非常真实,让人深入画面。
对面珀斯真的好狗啊,那个贵族说今天是星期天(基督教圣日),明天才决斗,结果当天晚上就偷袭。而且还残暴地把支持的人民(即使是自己的同胞)都烧死。这是更大的罪在上帝面前。 这战争打得真惨烈,苏格兰王自己的兄弟被杀,死状还很惨。妻女被抓走,一座城堡的男人被杀死,女人被抓走。 罗伯特这妻子质量太高了吧,新婚之夜被冷漠,听到丈夫要谋反还依然支持他,哪怕自己本就出身望族。在阶下囚时,还那么努力保护非己出的继女,送去与修女学习圣经,得以活下去。 对面要是不是诚实人,那么骑士精神在战场上就不管用,也没必要对恶人讲仁义,是时候让他们见识什么才叫兵行诡道。既然他们率先违反决斗的约定,屠杀无辜同胞,那么在棕枝主日趁他们放下兵器时突袭他们也不是恶行。 对面英格兰的军队大白天还睡觉,只有2个值岗,这打战要是还不输那就没天理了。 不能打战的小孩子有宣传的作用,罗伯特对未成年的孩子说:去和你所有的朋友说:“我们快要夺回我们的国家了”,宣传效果棒棒的。 这王的身体语言,满分,一个拥抱对于赶来投奔的旧部下,如同冬天的暖火。 这皇后太勇敢坚毅了吧,这都阶下囚了,别人让签字离婚,还敢不签。 别告诉我3000骑兵对540步兵都干不赢,结果还真是干不赢,如果对面不撤退那么尸体堆起来的“硬土”也足够后面的人冲上去了,杀掉罗伯特,只是他们心不齐,第一波进攻失利就胆怯地逃跑,输了整场战役。 放那个战败的王回去和贵族们内斗是个好主意,因为如果把他杀了,那么很有可能继任的王很厉害,反而打不赢。这个战败王(即残暴,又自大疯狂,刚愎自用不会团结人)俘虏了也没用,因为没实权的他很快就被抛弃。把他打出心理阴影放回去是个不错选择。 给女人送花作为礼物,是个不错的选择,看皇后的笑容就知道了。
看完《法外之王》,跟N年前的《勇敢的心》有点像,故事是讲英格兰和苏格兰之间的电影,男主本来想用骑士精神来对抗英格兰的残暴统治,结果被偷袭大败……简直就是一部大制作的战争风光大片啊!
讲的是苏格兰英雄罗伯特·布鲁斯抵抗英国“鬼子”。“抗英神剧”《勇敢的心》经过了商业化改编,很多剧情不合乎事实,《法外之王》无论剧情,还是服装道具都高度还原。 我以前看《美国种族简史》,记得这样一个段子,欧洲各民族移民到北美的时候,苏格兰人拿着前膛枪,骑马驰骋,进攻印第安部落,英格兰人、德意志人等其他民族,待在安全的大后方,坐等摘桃子。 大约有25万苏格兰人去了北美殖民地。有意思的是,北美独立战争中,交战双方部队里都有大量苏格兰人。决定性战役约克镇之战中,第七十六高地团为英国战斗到最后一刻,而俘虏他们的敌军正是美籍苏格兰移民后代。 苏族士兵以顽强坚韧闻名,威灵顿公爵征伐印度时,第74高地团阵亡率达到惊人的92%。剿灭太平天国的洋枪队长戈登、平定1857年印度大起义的科林·坎贝尔将军、加拿大联邦之父约翰·麦克唐纳、澳大利亚开疆拓土的重要总督拉克兰·麦考利都来自这个民族。苏格兰人才是真正的战斗民族,比傻大粗俄国人厉害多了。
顺便推荐下我的公众号:小赵电影 ,可看剧
本文内容收集于维基百科英文版(因中文版的内容过少,如有翻译偏差,概不负责,如有补充和更正,欢迎留言,反正我懒,所以有错的地方一如既往的也懒得改)
在介绍电影之前,首先介绍一下背景知识。
电影中的情节主要发生在第一次苏格兰独立战争期间,具体时间发生在公元1296年到1328年之间。在1286年,由于当时统治苏格兰的国王亚历山大三世(King Alexander III)的辞世,随之产生了继承人的问题。而当时的第一继承人是亚历山大三世的孙女,玛格丽特(Margaret, Maid of Norway),可是这位继承人自出生就生活在挪威并且还只是一个孩子(人家还是个宝宝),因此当时苏格兰的领主成立了一个政府性的监护人制度,以待玛格丽特女王长大成人才可以亲政。但可惜的是,这位苏格兰还未曾见一面的“女王”在前往苏格兰的路上就得病去世了,时间是1290年的九月26日。经此位继承人的离世,苏格兰历时陷入了争夺苏格兰王位的内战危机,因为一帮、一群、一众的苏格兰领主都有获得苏格兰国王王位的资格(这里比较乱就不明说了,从玛格丽特是亚历山大三世的孙女、第一继承人且远在挪威的状态来看,其他这些拥有资格的领主基本上算是亚历山大三世的各种各样的八竿子打不着的远房亲戚)。
(2018年上映的另一部电影《Mary Queen of Scots》中也出现了类似的历史情节,即苏格兰的玛丽女王也是之前在法国遥控苏格兰,当她的丈夫,当时的法国国王 King Francis II 去世后,她才返回苏格兰去执政。电影中的历史时间大致在 8 December 1542 – 8 February 1587 之间。)
在苏格兰即将陷入内战的危机来临之时,电影中的其中一位配角闪亮登场(可惜只是配角)—— 英王爱德华一世,其实爱德华一世是被苏格兰的贵族邀请进入苏格兰担当裁决人针对苏格兰国王的选举,这基本可以理解为引狼入室,只可惜维基百科里没有写明是具体哪帮“袁绍再世”的苏格兰贵族邀请的爱德华一世。苏格兰和英格兰的恩怨就不一一列举了,最著名的恐怕是电影《勇敢的心》,其实《勇敢的心》中所述的历史背景跟本片是同一时期,当时电影中的苏格兰领主的各种勾心斗角,什么囊外必先安内的各种内斗历历在目。因此按照这帮苏格兰的领主们的争夺王位的热情,恐怕即使玛克丽特“女王”没有在前往苏格兰的路上死掉,也会在未来的成长过程出个小小的意外。(题外话:《勇敢的心》中的男主角其实帮助的那位比较窝囊废的国王就是本片中大书特书的布鲁斯,布鲁斯在成为苏格兰的国王之后被称为布鲁斯一世,名字也从Robert Bruce变成Robert the Bruce,这个the个人感觉就像“子”一样,比如孔子孟子,类似于一种尊称)
就在英王爱德华一世到达苏格兰,并且在选举苏格兰国王的仪式开始之前,爱德华一世这只饿狼直接就展露了对于苏格兰野心勃勃的一面,他要求所有的苏格兰领主必须尊称他为“苏格兰的至高无上的大人”(Lord Paramount of Scotland)。然后在之后的选举中,John Balliol被推举为苏格兰新的国王(这位国王真的是一个废物,简称 a weak king),因为爱德华一世不仅在背后鼓动其他反对这位“废物”的苏格兰新王,并且还强迫这位新国王去英国的法庭作为原告,至于告的什么就不知晓了。(从另一方面而言,其实当时竞选苏格兰国王的王位的最有利的竞争者是布鲁斯、Comyn(下文详表)还有John Balliol,只不过John的血缘继承顺位更靠前一些可能)
在1296年,这位苏格兰的“废物”新国王重新宣称他的国王地位,这次宣誓主权的主要原因是同年英法之间在进行战争(其实个人感觉英法在中世纪的整个战争,牵连出无数的著名人物,比如圣女贞德,主要的源头在于诺曼底公爵——即征服者威廉一世从诺曼底发兵进攻英国本土,进而成为英格兰的国王,以至于后面的英国国王一直认为英国的中心在欧洲大陆的诺曼底,而不是英伦三岛,所以致力于参与欧洲大陆的事务,首当其冲的就是与法国的争端,加上欧洲大陆的贵族都是亲戚,所以法王一旦离世,其他国家经常觊觎法王的王位),而这位苏格兰新国王宣布苏格兰拒绝帮助(其实更像是资助钱财和士兵)英国军队与法国的战争。因此,在同一年,爱德华一世率领大军入侵苏格兰,并在稍后的Dunbar战役中击败了苏格兰的军队,因为材料的有限,双方具体的伤亡数字不明(维基里没写),而作为战争的结果,英王爱德华一世迫使苏格兰的这位新国王John Balliol退位(其实这个废物一直当国王挺好的,完全是傀儡的特征,没必要退位),并且爱德华一世抓了1,800名苏格兰的贵族(有一些是在Dunbar战役中被俘的,好吧,苏格兰地方不大,贵族倒是不少),至此,苏格兰算是统治在英王爱德华一世的手中。
在之后的一些年里,苏格兰面对英格兰的统治一直存在不满,时而发生起义,其中最为成功的是在Stirling Bridge(桥)战役,成功的将英格兰队的军队赶出了苏格兰,指挥这场战役的是威廉·华莱士(William Wallace),他是苏格兰的一位爱国者,好像是一位领主,但不是lord,也不是nobles,而是landowner,因此感觉像是地位比较低的地主,或者是部落的族长(感觉电影《勇敢的心》就是以他为原形的)。在成功赶走英格兰入侵者之后,华莱士还策划并指挥了一系列的进攻英国本土的战役,但是好景不长,可以理解为被队友给卖了。在1298年一月,当时的法国国王菲利普四世宣布与英王爱德华一世停战,同时在停战协议里没有包含英国与苏格兰停战的条款,也就是法王直接把苏格兰卖给了英王,然后换取了停战。这里还有一个细节,在华莱士与英军作战的时候,英王爱德华一世并不在前线,他应该是在法国作战,而且英国其他的贵族也没有把华莱士放在眼里,当然这种傲慢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在英法停战协定签署之后,既然两位大佬之间停战了,那么大佬就该痛揍小兄弟(苏格兰)了,在1298年的七月份,英国军队进攻华莱士率领的苏格兰军队,因为苏格兰人寡不敌众,并且受制于英国的长弓手(longbowmen)的攻击(玩过帝国时代2的应该有所了解英格兰长弓手的强悍射程,在日后的英法百年战争中,法国的骑士团也深深地领教了英格兰长弓手的厉害——在莎士比亚的空王冠中有所描述),华莱士率领的苏格兰军队应该是被消灭殆尽,并且华莱士的荣誉尽失。客观的讲,因为华莱士在之前的战役中并没有正面对过英王爱德华一世,所以经此一役,算是给苏格兰人上了一课。(当然后面还是有人不信邪,选择与英格兰的军队硬对硬,“勇敢者”就是片中的主角布鲁斯)
在1299年,英王爱德华一世迫于法国和罗马教皇的压力,爱德华一世放了俘虏的之前被迫退位的苏格兰国王John Balliol(好吧,原来他被迫退位之后,一直被英国关押着)。同时教皇要求爱德华一世从苏格兰退兵,并与苏格兰和谈,但是英王爱德华一世没有理睬教皇的这一“无礼”要求,这里也侧面显示了那位废物的苏格兰前国王的废物之处,即使把他给放了:谅你也翻不出多大的水花,顺便卖罗马教皇个面子。同时,华莱士被派往欧洲大陆寻求他国(主要是法国)的帮助抗衡英国,而此时的苏格兰则成立了一个算是护国性质的摄政制度,由布鲁斯和另一位苏格兰的领主Comyn把持,主要原因也是因为布鲁斯和Comyn之间对于谁来当苏格兰国王互不相容,并且双方算得上是势均力敌(这一点在电影中也有所体现)。
1300年三月,英王爱德华一世召集英国全境(除威尔士)的骑士、领主和军队,之后率军入侵苏格兰。在期间,苏格兰与英国之间互有胜负,但是英国的胜利居多,同时,在上一段介绍的那个摄政制度里,摄政的成员接连辞职或被他人替代,布鲁斯也是辞职的其中一员,因其在指挥对英的战争中失利。而电影中最开始的被围攻的那座城堡(Castle of Stirling)始终是战争的焦点,期间反复易手。
电影时间点——正式开始
在1304年四月,英王爱德华一世率领大军又一次抵达Castle of Stirling的城下,并且携带了17座围城器械,在电影中有其中一座巨大的投石机(War Wolf,战狼?)的特写。
这里介绍一个侧面知识,在中世纪的欧洲,一般而言,围攻城堡的主要选择是围困,而不是直接攻城,一方面是因为直接强行攻城的话,进攻方的损失会非常巨大,比如防守方的兵力众多且一般中世纪的城堡的位置的地理位置都是十分的易守难攻——在城头扔一个苹果都能砸死人,而包围城堡的进攻一方的主要获胜的途径其实是围死对方,让防守方弹尽粮绝(主要是粮绝),或者就是谈判,用利诱换取守城方的投降,再者就是耍阴招,比如派细作给城里下毒、偷开城门或者刺杀守城将领等手段。所以在没有大型攻城器械的情况下,一般的围困更像是走个过场,进攻方真心实意的包围一下——在城堡外建立一道木墙(像城中城一样),防守方故作姿态的防守一下——在城头唱唱歌顺便高声嘲讽一下攻城方,大家一起等天时地利人和的变化,等待出现获胜的机会。因此,不得不着重介绍的是日后的(具体年代忘了)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因为当时的奥斯曼帝国率先在攻城时使用了火炮,轰击坚固的君士坦丁堡的城墙,并且打开了巨大的缺口(刺客信条在这里有所描写),才得以让奥斯曼帝国的军队成功攻占了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同时也宣告着“希腊火”式的中世纪的结束,以及火器时代的到来。而火炮的使用也宣告了城堡(Castle)这种中世纪的产物的没落,也正为如此,在日后的欧洲战争中,各大战役基本上都是野战,少有攻城战的发生。
就在英王爱德华一世在1304年围攻Castle of Stirling的同时,苏格兰的贵族,除了华莱士以外,全部向爱德华一世投降,包括布鲁斯,这个情景在电影中有所体现。(这里还有一个时间差,爱德华一世围攻城堡Stirling的时间发生在四月,因为在四月抵达,但是苏格兰领主们的投降发生在二月,可见真的很识时务)
但是在1304的六月11日,布鲁斯与华莱士签订了一个关于友情和联盟的协议——其实差不多像是拜把子,互不伤害对方的感觉。在同年稍晚,因为当时苏格兰领主们已经投降于英王,所以英国的议会派出了爱德华一世的侄子(Earl of Richmond)作为苏格兰的控制人,与此同时,华莱士也不幸的被英国捕捉,并在下一年的八月23日被绞死在伦敦(估计是伦敦塔)。电影中对这一篇幅有着极大的渲染和描写,但以个人之见,客观的讲,就当时苏格兰的内耗的情形来看,会有一部分的苏格兰领主并不喜欢瓦莱士,因为他的反抗英国的行为只会加剧苏格兰内战的危险。
在1305年的九月,因为英王爱德华一世十分的信任布鲁斯,因此授予他一座城堡(Castle at Kildrummy)。但在同年的十月份,罗比特·布鲁斯作为苏格兰的贵族,宣布他拥有获得苏格兰王位的权利。(这里也可以理解为啥英王爱德华一世的愤怒了,简直就是跟吃了苍蝇一样的感觉,前脚刚表彰完,后脚就被对方的“反叛”打脸)
虽然布鲁斯宣称他拥有苏格兰国王的资格,但是在上面的背景里有所介绍,像布鲁斯一样拥有资格的苏格兰贵族可能有一沓,反正大家都是亚历山大三世的远亲,谁怕谁。并且因为布鲁斯在支持英国和苏格兰的立场上经常徘徊(有点骑墙的感觉),他与其他苏格兰的领主们的关系弄得很僵。(估计大家也是想,谁知道这次他支持独立是真的还是在做戏)其中最著名的代表就是上文介绍的那个摄政制度的除布鲁斯以外的另一位领主Comyn(可以同时与布鲁斯共同摄政,可见地位之高)。
在1305年的夏天,Comyn与布鲁斯达成了一个秘密协定,Comyn放弃竞争苏格兰国王王位的要求,历史没有记载Comyn是否同意了这个协定,但是Comyn转身就把协定泄露给了英王爱德华一世却是真的。然后在1306年的二月,布鲁斯决定斩草除根,率先解决了“叛徒”Comyn。同时还有另一种截然不同的记载:Comyn的被杀只是布鲁斯为了争夺王位排除异己的手段而已,那个秘密协定根本就不存在。(如果真的有秘密协定,估计知道的人应该反省一下为什么知道这个秘密)。而在电影中,则采取了较为折中的方案——即有此秘密协定,Comyn还未将秘密泄露给英王爱德华一世,然后布鲁斯手段狠辣直接解决了Comyn,当然这种行为的代价,虽然布鲁斯没有在未来得到报应,但是他的儿子却是终其一生来偿还这个鲁莽的行为所需要付出的代价。
在铲除了最危险的竞争者Comyn的短短六个星期之后,布鲁斯终于登上了苏格兰国王的宝座——史称布鲁斯一世。
在1306年的六月,电影中布鲁斯第一次被击败的那场战役(Battle of Methven),在电影中描写的是布鲁斯与英军的统帅(de Valence)商定进行一对一决斗,英军统帅假意同意,并且坚持应该在第二天,因为当天是星期日。然后在当晚月黑风高之时,英国人不守伟德体育最新网站偷袭毫无防备的苏格兰军队,最后消灭了大部分的苏格兰人,只有布鲁斯和小部分部下逃脱。这里算是与真实的历史最离谱的其中一部分,也是本片分数非常低的一个原因,没有必要把英国人写的那么的卑鄙。真实的情况是,布鲁斯和Valence在某地约战(不是一对一单挑),Valence选择拒绝,布鲁斯认为Valence的拒绝是一个虚弱的表现,因此布鲁斯在稍后的扎营时并没有在营地周边放置侦查哨,而Valence如电影中所描述,机智的选择了夜袭,结果是布鲁斯率领的苏格兰军大败。(在烂番茄的评分中,本片只得到了63%的好评,平均得分只有6.2/10;在Metacritic的评分中也只得到了60/100的评分)
在真实的历史中,布鲁斯的失败完全是因为个人指挥不当所致,自己只与很少的最忠于他的部下逃离战争,比刘皇叔稍强的是,他是带着老婆孩子一起跑的。但不幸的是稍后他的妻儿就被英军抓到,并被关了四年,同时他的兄弟也被抓,并被处死(being hanged, drawn, and quartered)。但幸运总是喜从天降,在同年的七月,一代雄主爱德华一世去世,接掌王位的是电影中的自大暴躁狂爱德华二世(Edward II)。(这里也与电影不一致,在电影中是布鲁斯率军出现,然后爱德华一世率领大军征讨,在路上去世,爱德华二世狂躁的赶鸭子上架,而且爱德华二世也没有那么的自大暴躁,所以请正视对手)
在1306年到1307年之间,布鲁斯并没有现身,他一直藏匿于秘密地点(具体地点不得而知)。直到1310年他才现身,有证据表明他不是一直无所事事,在1309年他获得了苏格兰北部的领主的支持。在获得有利的支持后,在1310年,布鲁斯致信爱德华二世寻求英国与苏格兰之间的停战与和平。显然,爱德华二世并没有接受,然后在之后的三年里,布鲁斯成功占领了三座被英军控制的城堡和港口。并且,布鲁斯不停的袭扰英军,却从不与英军正面作战(算是他终于吸取教训了,另一种解释也是因为军队实力不够与英军正面抗衡,这个也是当年袁绍要进攻曹操的时候,他的谋士最开始给袁绍的建议,不要集中全力进攻,光是骚扰就可以让曹操疲于应付,最终走向失败)。直到1314年的Bannockburn战场,布鲁斯终于正面与英军作战,当然战役的起因是苏格兰军对城堡Stirling的包围(怎么又是这座城堡!)。
(谢谢下面的留言更正)电影中的最后一幕是 Battle of Loudoun Hill ---- 发生于1307年的五月,战斗的双方是由布鲁斯所率领的苏格兰军和英军将领 Aymer de Valence率领的英军,苏格兰的人数在600人,英军大概有3,000人。布鲁斯通过使用矛兵在下坡(地形)重创没有组织性的英军骑士,这里也可见英军对于苏格兰的蔑视的程度(完全不进行有组织的攻击)。而最后英军付出了一百多人或者是几百人的伤亡。另外,我看影评里存疑的一点是布鲁斯放走了爱德华二世,关于这一点,应该是假的,原因是英王爱德华二世没有参加过这场战斗,所以本片的最后一幕,凡是涉及到爱德华二世的,基本属于演绎,以增添布鲁斯的大人大量的效果,而爱德华二世的“狗吃屎”和“狂吠”类的行为至少是没有出现在本次战役中。
—————————————————————————————————————————————
下面补充一些其他知识
在第一次苏格兰的独立战争中,最关键的一战是Battle of Bannockburn
Battle of Bannockburn战役,事件发生在1314年六月的23日和24日两天,英军由爱德华二世率领,人数在15,000到20,000之间,而布鲁斯率领的苏格兰军队差不多只有5,500到6,500人左右,以矛兵为主。至于具体的情节,可以阅读一下下面的维基百科里的词条,(因为战术术语比较多,战役的具体过程就不细表了)(P.S.看下面的地图可以看出Castle of Stirling又出现了,这座城堡简直就是苏格兰的第一次独立战争的缩影)
打不开链接或者懒得看的,可以看下面的两个图(上面是第一天,下面是第二天),红色的是爱德华二世率领的英军,蓝色的是布鲁斯率领的苏格兰军。在电影中的最开始的一幕,对于这座城堡的险要的地理位置有着一定的表现,通过高度可以看出,如果苏格兰军成功的攻占这座城堡,对于英国人在未来的入侵苏格兰的道路上会增添一个巨大的障碍,已故的英王爱德华一世通过使用17座巨大的攻城器械才得以攻下这座城堡的费劲过程还历历在目。
此战役的结果是爱德华二世被护卫拖走(也可能是自己主动逃跑,反正都是逃跑),而这种逃跑导致了恐慌在军队里的蔓延,最终导致被击败变成了溃败(当然这种逃跑是在第二天的战场失利后)。(从上面两个图会有一个疑问,为什么英军会白痴的从那个狭窄的区域进攻苏格兰军队,因为那里有两座桥,方便英军渡河,加上地图东北方向的河滩是沼泽地带,不利于渡河作战。)
爱德华二世最后是死于被臣子谋杀,起因一方面是因为与苏格兰的战争的失利,另一方是是因为爱德华二世与英国国内的一位地位非常高的领主的复仇之战,并且还有英法之战的战争的影响,最后各种因素叠加在一起导致爱德华二世的权利逐渐失去,最后被迫退位,然后是监禁和被杀。
最后,论本片的价值,个人认为最多是让人产生兴趣去重新了解一下苏格兰人反抗英国统治的独立战争,但是本片最多算是商业片,对于真实的历史纂改的地方太多,并且也过于丑化英国、同时把自己写的高大上,在通往苏格兰国王的道路上,布鲁斯是苏格兰得以的独立的英雄,但他的行为却也说不上多么的光辉高大。同时对于苏格兰在第一次独立后的隐患也没有多少描写。所以既不是历史片,也不算是纪录片,只是商业片。也正因为如此,才体现了电影《勇敢的心》的可敬之处,虽然是个人英雄主义十足,但对于苏格兰贵族之间的内斗、虚与委蛇的勾心斗角描写的十分精彩。
再说一点补充,布鲁斯在Bannockburn战役击败英王爱德华二世之后,又赢得了一系列的战斗,最后实现了苏格兰的重新独立。但是,结局在开始就已经显露,就是那位布鲁斯杀死的Comyn其实代表了苏格兰的另一派势力,而且这一派势力并不认同布鲁斯继承苏格兰国王王位的资格,同时也痛恨布鲁斯杀死了Comyn(估计也是痛恨他所使用的手段,而不是在战场上击败Comyn)。因此,在布鲁斯一世于1329年去世后,苏格兰的内战危机又一次展露,而这一次苏格兰的命运就不像布鲁斯在世时那么好运了。布鲁斯一世的儿子,苏格兰新的国王戴维二世(King David II)继位时还是一个孩子(好吧,又是一个孩子),当时只有五岁,因此苏格兰内部的反对派联合当时的英王爱德华三世,重新发动了对苏格兰的入侵(其实也算是苏格兰内战,并且反对派与英王爱德华三世联合),之后苏格兰的第二次独立战争开始,而这一次独立战争的结局是以苏格兰国王戴维二世赔偿给英国100,000merks的赎金,同时苏格兰应该算是英国的附属,其实戴维二世就算是英国的傀儡。至于这100,000 merks具体是多少钱,一个数据可以作为参考,当爱德华三世于1377年去世的时候,这笔赎金还差24,000 merks没有付清,而戴维二世是于1371年去世的(也就是说即使戴维二世去世了,苏格兰仍旧需要继续支付赎金给英国,而这因为戴维二世的“软骨头”,使得他在苏格兰失去民心)。之后苏格兰一直保持独立的状态,直到1707年英格兰和苏格兰王国签署了一个协议成立了大不列颠联合王国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P.S. 查了一下merks的价值,merk是苏格兰的银币,一直使用至17世纪,大概的价值在1merk苏格兰银币等于1英国先令,按照当时的价位换算,应该等于今天的3.55英镑,依旧是100,000merks的赔偿金等于今天的35万英磅。但是另外一个数据可以作为参考,即在1800年的英国,一个工人在纺织厂一周工作六天,才能拿到15先令。总之在14世纪的苏格兰和英国,在经济不够发达的地域,这比赔款是一笔巨款。(有兴趣的可以查查英国在当时的英法战争中的花销,越详细越好,可以更好的作为数据进行参考,以后有空我再添加)
最后说一下布鲁斯一世的王后Elizabeth de Burgh,布鲁斯总共有两任老婆,但在电影中那位是布鲁斯唯一的一位当他成为苏格兰国王的王后。而这位王后其实背景也是非常不简单,她是一位爱尔兰贵族的女儿,而这位贵族是英王爱德华一世的亲密好友以及盟友,正也是电影中为何爱德华二世在俘虏她之后,强迫她改嫁,并在被拒绝后选择囚禁她的原因——按照西游记的说法,这位Elizabeth是有背景的人。最后,这位王后在1326年七月去世,然后布鲁斯一世在18个月之后也随她而去。(而Elizabeth在布鲁斯一开始被击败后,她和布鲁斯的女儿是被Comyn的支持者所抓住的,之后交给了英王,从中可见布鲁斯在杀死Comyn后的后续影响有多么的严重。)
下面有惊吓有惊吓有惊吓,不要去看不要去看不要去看。
参考链接如下
First War of Scottish Independence
此骷髅为布鲁斯一世的头骨的石膏版的模型,一直不太懂西方人是如何看待这类头骨模型的展览的定位和意义,在英国游历的时候,也曾在博物馆里见到过一些英国著名人士(主要是国王、领主、著名的骑士)的头骨模型的展览。
告诉你别看你还看,被吓到了的话别怪我,看这空洞的眼神,是不是感觉有一种会陷入另一个空间的感觉。
首发于公众号“影探”
ID:ttyingtan
作者:探长
转载请注明出处
1995年,一部电影让梅尔·吉布森走上人生巅峰。
他自导自演的《勇敢的心》横扫奥斯卡10项提名,最终拿下包括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在内的5项大奖。
影片以英国历史上伟大的失败为结尾:领导苏格兰人民独立的威廉·华莱士被凌迟处死。
他最后一句撕裂心肺的“自由~~~”呐喊,成为许多人心中多年挥之不去的声音。
他死后,发生什么?
1305年8月23日,威廉·华莱士被长腿爱德华处死。
他的头颅被挂在伦敦桥上,尸体则被分成4块送往英格兰和苏格兰的4个地方,以警告那些试图造反的人。
但这并没有起到长腿爱德华设想的镇压效果。
相反,这更激起人民的反抗情绪。
就在此时,历史上另一个重要人物出现——罗伯特·布鲁斯。
而在现实中,他才是“勇敢的心”的原型。
这部无缝衔接《勇敢的心》的电影,就是《法外之王》。
罗伯特·布鲁斯(Robert Bruce)是谁?
一句话概括:他是领导苏格兰独立的人,他是历史上开明的国王。
在《勇敢的心》中,他背叛了英雄。
由于历史上背叛威廉·华莱士的叛徒后来被罗伯特重用,所以一些人猜测罗伯特背叛了华莱士。
但在现实中并非如此。
他和华莱士的恩怨充满争议,但他仍是苏格兰历史上最重要和最有威望的国王之一。
是他完成了威廉·华莱士的遗愿,击退了英格兰人的入侵,取得民族独立。
他是个虔诚的基督徒。
生前他希望自己的心脏能被带到圣城耶路撒冷。
他死后,心脏被做了防腐处理放入银制琉璃骨灰盒。
由他的挚友詹姆斯·道格拉斯携带踏上征途。
不料一向骁勇善战的道格拉斯陷入埋伏,被敌人包围。
突围无望,传说他取出盒中罗伯特的心脏,扔向前方,并高喊:
“冲啊!勇敢的心!就像以往汝惯常的那样,道格拉斯将追随汝或战死!”
Forward, brave heart, as ever thou were wont to do, and Douglas will follow thee or die!
最终道格拉斯战死,这个传说被后人称为“勇敢的心”。
《勇敢的心》为塑造英雄将这个传说嫁接在华莱士身上,《法外之王》则比较客观的呈现了罗伯特·布鲁斯这个人物。
这次的电影版权被Netflix买下,可以说是导演大卫·马肯兹(《赴汤蹈火》豆瓣8.0)和Netflix的强强联手。
片中不仅有长达12帧的派恩全裸镜头,开头长达9分钟的长镜头足以让人惊叹强大的场面调度。
高潮的战役场面宏大,现实且残酷。
Netflix放开了尺度,什么开膛破肚、爆头断腿都被一一再现。
如果仅仅是为了羞羞的尺度和血肉横飞的画面来观影,那可真是暴殄天物。
因为《法外之王》不仅制作精良,更呈现了英国历史上鲜为人知又跌宕起伏的英雄故事。
《法外之王》是在苏格兰拍摄的成本最高的电影。
为了呈现最真实的中世纪景观,剧组来到位于苏格兰古城爱丁堡。
单在克雷格米勒城堡(Craigmillar Castle),他们就花了整整3周的时间进行修复和改造。
大到石墙草屋,小到木柴牲畜,全部实景搭建。
而这只是其中之一。
除了景观,在习俗和服装上片子也非常考究。
在苏格兰,每当有重要的节日就会在地上铺上一层稻草,虽然至今也没能搞清这个习俗的意义,影片还是将这个小小的细节还原。
当时平民衣着朴素,以黑白灰三色为主,且必须长至遮住屁股(贵族不受限制)。
一般的战士多以皮衣为铠甲,能穿金属铠甲的都不是一般人。
《法外之王》比《勇敢的心》更忠于历史,许多场面在历史上都有记载。
比如长腿爱德华的儿子曾对着晚宴上的两只天鹅起誓。
全片在人物的塑造上让探长印象深刻,几乎每个角色都个性鲜明,短短几个镜头、几句台词角色就能立住。
比如许配给男主的伊丽莎白,面对蛮横征兵的英格兰军,别人都吓得不敢动,她却跑上前去,一把将士兵推开。
安静温柔外表下的独立、勇敢与无畏展露无遗。
悍将詹姆斯·道格拉斯勇猛到有些癫狂,打起架来有时像个疯子。
当他回到故土复仇时,几句画面感极强的台词,就让人感受到他狂傲笑容下隐藏着的思念与悲伤:
“我记得我的父母曾站在这个院子里,我的父亲在我母亲耳边细语,我不知道他说了什么,但一定很有趣,因为我的母亲笑个不停……”
这部电影如此用心,是因为Netflix想把他打造成一个三部曲。
威廉·华莱士之后,罗伯特·布鲁斯的战绩更加辉煌,故事更加曲折。
第一部《法外之王》只是讲述了罗伯特的崛起。
我们先从英国国旗说起。
众所周知,英国全称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
它由北爱尔兰+苏格兰+英格兰三部分组成(还有个威尔士),国旗也是由三部分组成。
但北边的苏格兰是个扛把子,千百年来,它都没有被“驯服”。
2014年,英国就苏格兰是否独立而进行公投,最终投票反对55.3%,赞成票44.7%。
苏格兰独立失败。
而700多年前,苏格兰独立迎来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时光。
1286年,在去探望新皇后准备造人的路上,苏格兰国王亚历山大三世因天气原因坠马身亡(一般猜测)。
他没有可继承王位的子嗣,苏格兰权贵为争王位乱成一团。
他们脑袋一抽,竟然请英格兰国王长腿爱德华做仲裁人。
爱德华可不甘心只仲裁一下,他趁机建立傀儡政权。
在13名王位候选人中他淘汰了所有对他不利的人选,其中就包括罗伯特·布鲁斯。
他选中约翰·巴里奥尔(John de Balliol)为苏格兰王,但约翰敛财暴政,不得民心,常有暴动。
爱德华火速出兵暴力镇压。
1297年,威廉·华莱士的妻子在英军的行动中被杀。
华莱士爆发,攻城屠将,一呼百应,罗伯特·布鲁斯也一度支持他。
但最终,在复杂的实力角逐中,华莱士被俘虏。
1305年,华莱士遭凌迟处死。
这就是《勇敢的心》中的故事,紧接着,《法外之王》的故事开始。
苏格兰的反抗势力不得不向爱德华低头,罗伯特也只好对他俯首称臣。
爱德华将华莱士的尸体挂街示众,以警示民众。
结果,苏格兰人民反抗情绪不降反升。
华莱士向往自由的星星之火,在许多人心里燃起熊熊火焰。
表面屈服的罗伯特终于下定决心反抗爱德华。
他迅速得到一些贵族支持,毕竟,无论看血缘还是资历,他都是最合适的国王继承人。
罗伯特先是在争吵中手刃了约翰·康明(John Comyn)。
他是罗伯特最大的国王竞争对手,而且得到爱德华支持。
然后,1306年,罗伯特在斯昆石上(Stone of Scone, 又称命运之石,加冕石)自行加冕为苏格兰王。
爱德华闻讯后立刻宣布将罗伯特逐出教会。
罗伯特因此成为不法之徒(outlaw),即任何人都不会向他提供庇护和帮助。
成为不法之徒的罗伯特屡战屡败。
现实中,他的三个兄弟被屠杀,妻女被抓去囚禁。
罗伯特远没有华莱士一般的勇猛,在爱德华的镇压下,他只有逃命的份儿。
最惨的时候,罗伯特身边只有40人。
>>>>蜘蛛结网
片中罗伯特后来领导人们和爱德华军队对战前,一个雨中的蜘蛛网镜头一闪而过。
这是对在英国流传百年的感人典故“蜘蛛结网”的致敬。
1306-1307年间,罗伯特在历史上消失。
传说他躲避在山洞里(一说为茅屋),七战七败让他精神颓废(一说为六次,总之很多次)。
一个雨天,他忽然看到一个蜘蛛在结网,每当蛛网快织好时,一阵风雨就将蛛网吹破。
而每一次,那只蜘蛛都从破的地方接着开始织,直到最后织成一个漂亮的蛛网。
罗伯特受到启发,他决心重返战场,和英格兰血拼到底。
>>>>劳登丘战役·Battle of Loudoun Hill
罗伯特带领部下打游击战,洗劫了英格兰控制的城堡。
苏格兰人民再次看到希望,他们慕名而来,只为跟随罗伯特为苏格兰战死。
1307年,罗伯特的军队在劳登丘迎战爱德华儿子率领的英格兰大军。
传说在10年前,威廉·华莱士曾在此击败英格兰军。
长腿爱德华并不是像电影中一样在参战前死亡,实际上战后他才亲自出征,在路上染上痢疾病逝。
但这次,罗伯特的军队只有600人,英格兰军足有3000人。
他的军队中,甚至有人赤脚上阵。
这一战,是整个苏格兰和英格兰局势的转折点。
至于怎么打的,探长不剧透,在这里探长只想说,这一战被呈现的可圈可点:
镜头从全景到近景,从整体到局部切换自如。
中远景浩浩荡荡,气势如虹;近景血肉横飞,残酷惨烈。
每个镜头都真实到叫人不禁发问:演员们还好吧?
罗伯特的挚友詹姆斯·道格拉斯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猛,人称“黑道哥”(Black Douglas)。
这一战也能见识到他有多么勇猛与疯狂:
600人对3000人的劳登丘战役燃到让人心潮澎湃。
但这还只是大战前的一个小会战。
7年之后,罗伯特统帅的军队约7K-1W人,他们依旧食不果腹,赤脚光膀。
罗伯特和爱德华二世相遇在班诺克本(Bannocburn)。
此时,来讨伐罗伯特的英格兰军超过1.7万人。
战役耗时两天,罗伯特在第一天就用斧头将英格兰军大奖亨利·波鸿(Henry de Bohun)砍死。
最终,英格兰军伤亡9000余人,是英格兰700多年历史上伤亡最惨重的一次。
此后的10多年,英格兰再无力入侵苏格兰。
1320年,罗马教皇承认罗伯特的地位。
1328年,爱德华三世与罗伯特签订《北安顿普条约》,正式承认苏格兰王国独立主权。
此后的400年里,苏格兰一直独立。
1329年,罗伯特去世。
他的一生印证了那句话:每个人都会死,但不是每个人都活过。
罗伯特死后,关于他的“蜘蛛结网”和“勇敢的心”的故事,流传至今……
文/探长
(更多原创影评,微信搜索ttyingtan,或保存图片,然后扫描识别二维码关注,后台回复片名,一起来看片儿~)
这部影片应该和《勇敢的心》一起看。有人说这是《勇敢的心》的续集,也不为过。讲的都是在同一时期同一地域的两个故事。只是在《勇敢的心》里,演绎的成分更多一些,包括那颗心也是此心非彼心。而《法外之王》则是中规中矩的叙述着历史。
1304年的英国。苏格兰几个贵族争国王头衔,不料英格兰的国王爱德华一世早就觊觎这里了,利用他们打乱仗的功夫占领了苏格兰。这下惹恼了苏格兰的贵族罗伯特·布鲁斯。他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豪气,自立为王。带领苏格兰人民,以少胜多,多次打败英军。终于使苏格兰获得了独立,建立了自己的国家。罗伯特·布鲁斯也被苏格兰人民尊敬的称为民族英雄。
影片描述的就是布鲁斯带领苏格兰人民抗击英军的这段历史。在他起兵初期,势单力薄,没有多少人看好他,遇到英军屡战屡败,老婆也叫英军抓去。战败之后他带着残余的四十人逃到一个小岛上苟延残喘,慢慢集聚力量。据说此时的他看到一蜘蛛在风雨中结网,虽屡屡失败而不放弃,最后终于成功。于是大受鼓舞而决心东山再起。才有了后来的胜利。
一个伟人和常人最大的区别是前者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信念,而后者仅是鼠目寸光追求眼前的得失。在顺利的时候,任何人都懂得顺势而为实现自己的目的。而在逆境的时候,才是对一个伟人最大的考验。如二战初期的丘吉尔,如出潼关时的李自成,如红军长征时的毛泽东,如这部影片中的罗伯特·布鲁斯。他们的最后胜利来源于在逆境中得到的磨练,来源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影片中所塑造的布鲁斯就是这样一个锲而不舍的领袖。带领着一帮乌合之众用游击战的办法,今天骚扰一下英军,明天夺占一个城堡,历经十余年的战斗,直到班诺克本大捷才使英军认输。
再说正义性。纵观英伦三岛的历史,多是入侵者和原住民各部落的战争,罗马入侵,日耳曼入侵,丹麦入侵,这些不断的入侵伴随着杀戮和掠夺的同时,也促进了民族的同化和文明的进步。岂止是英国,在整个欧洲的中世纪,差不多都是充斥着野蛮和屠杀。国家形态仅仅是为了抵御外族入侵,各部落融合的需要才缓慢的逐步形成,这种国家形态只是一个概略的模糊的东西。人们互相之间的交往中,看到的仍然是高卢人、日耳曼人等族群,而不是国家。也许今天是法国人,明天就成了德国人,今天是乌克兰人,明天就成了波兰人。所以在欧洲人的意识中,对民族的认同远强于对国家的认同。如果文明发展初期的那种扩张是一种规律的话,那么判断其正义性的标准则是这种扩张是否得到人民的认可。对于英国,即便你是强大的,无论你采用任何手段,也不能剥夺任何一个民族的自由。罗伯特·布鲁斯之所以能够战胜强大的英格兰,关键是在于他得到了整个苏格兰民族的支持和赞同。虽然他最后所争取到的独立是短暂的,但是在历经近千年之后,这种民族间的纷争仍然在处处顽强的表现着。如威廉·华莱士所说:“你们可以拿走我们的生命,但是你们永远不能夺去我们的自由。”
影片忠实的描述了那段历史。很少杜撰的戏剧性场面。然而我看完电影之后,则面对着这样的问题:对罗伯特·布鲁斯也这个人物如何评价?我是这样看的:他是苏格兰的民族英雄,一个伟人。却不是一个高尚的人。他在带领人民与英国抗争的同时,也有过许多不堪的表现。例如,他曾经宣誓效忠英王,他曾经的教堂里手刃政敌,有史料说,抗英义士威廉·华莱士的被害也与他有关。在影片中,当道格拉斯来投奔他时,这样问他:“你是好人吗?”布鲁斯答道:“我试着做个好人 ”。看来布鲁斯自己也对自己是好是坏没有把握。人人都有两面性。一个名人在向大众展示自己的成就时,通常会下意识的掩盖自己的另一面。一个政治家或者政客,在为自己的信仰努力的过程中,道德往往是他不得不付出的代价。失信、背叛、无耻、荒淫无处不在,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当今的特朗普如果真的实现了他的“美国优先”的壮举之后,人们会忘记他和女模特上床的丑闻吗?即便他已经如数付清了嫖资。同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培根、陈独秀等等。
影片最出彩的地方,我感觉是对风景的拍摄。苏格兰高地起伏的山峦,细长蜿蜒的小路,巍峨的城堡。美极了!战争场面拍的也很好,冷兵器的厮杀比起现代战争更加激烈和残酷,真正的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在沼泽地中的作战之后,人们满脸血污和泥浆。非常真实。
本人评分:7.0。
除了不列颠天然的美景,全片毫无看点,派恩蹩脚的口音演苏格兰王?既没有演出贵族的贵气也演不出起义的英雄气概,开场8分钟的长镜头是炫技?从帐篷到帐篷,8分钟的长镜头就交代了本来一小段OS就能做到的事?布鲁斯要反抗,也没感染到观众,王后被迫退婚本来应该可以拍出情绪,平平淡淡就过去了,全片居然没几个特写镜头。。。。导演和演员都好像驾驭不了这种史诗剧,还不如上一个小成本制作《赴汤蹈火》
一直追权力的游戏,比较喜欢这类的片子,这部片子虽然比较短,但故事叙述清楚,人物设定饱满,服装道路精细,符合时代特征与历史实际,血腥的杀戮场面,生与死只在一念间,纵然世道如此,仍有人保留一颗衷心与尊严,为了朋友甘愿受死,为了家族荣誉可以委曲求全英勇作战,那是一个崇尚荣誉的时代,没有要挟,没有胁迫,胜败只取决于生死对决,没有太多阴谋狡诈,有权力的游戏的风格,甚是喜欢。片里有彩蛋,少儿不宜,不过也很好的反映了当时的风土人情。值得观看。
《法外之王》绝不是《勇敢的心》续集,二者可以类比为《三国志》与《三国演义》:《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极高,同时也歪曲了部分历史人物和事迹,章学诚评价之“乃七实三虚惑乱观者”;《三国志》取材精审,作者对史实经过认真的考订、慎重的选择,对于不可靠的资料进行了严格的审核。虽然《法外之王》达不到《三国志》的严谨程度,但比《勇敢的心》要真实太多,在后者中,民族英雄罗伯特·布鲁斯成了数次出卖威廉·华莱士的小人,还将其称号“勇敢的心”移花接木到华莱士身上,完全是对历史的亵渎。《法外之王》则为观众还原了一个真实的罗伯特·布鲁斯,他并不高喊“自由”,也没有那么崇高的志向,他识时务,知进退,明大局,懂借势——如《三国志》中的曹操般是一个智者、一代枭雄,但绝不是小人。
等了一个半小时,等这一场大战,好残酷,焦灼着,剥离开就像撕掉一层皮。挺好的,可是终究无法超越勇敢的心。
派派的口音。。。不过整体影响不大就是了
影片开头无缝对接1995年的《勇敢的心》,小惊喜;电影并没有像《勇敢的心》那样把重心放在个人传奇的塑造上,它更加写实、简洁,削弱了关于娱乐性方面的元素,少了一些拔地而起的热血澎湃的气势;剧中的女性角色发挥的作用有限,苏菲玛索在《勇敢的心》中的戏份和地位在本片中无人继承;最后的决战局部设计很激烈,但对比《勇敢的心》、《天国王朝》、《角斗士》、《最后的武士》等片,整体感觉还是粗糙了点儿。有没有人觉得道格拉斯抢了国王的主角光环。。。这两年的史诗大片不多,本片制作精良,服装道具考究,摄影也很不错,算是上乘佳作。
《勇敢的心》续集,每个角色都塑造的饱满立体,印象深刻,不管是最后的大战还是整体都制作精良。克里斯·派恩在《神奇女侠》里吹JJ比平均长度要长,在这里可以见识到。尺度很大,18岁以下请迅速撤离。
夜袭/河畔狼狈脱逃,狂暴游击逐城攻破,泥泞沼泽血肉模糊大决战。故事连贯性上有点不太好,但就动作场面而言还算有看头
今年不错的一部历史片了,故事讲的好,脉络清晰,跌宕起伏,节奏干脆。
不拍人民被压迫,一切战争都是权利斗争,而战争引发杀戮和仇恨。很多时候也无关乎正义与邪恶,因为胜者为王会美化历史。电影比较中规中矩。
好家伙,开场的8分钟长镜头真是太牛了!室内室外文戏武戏加放炮一气呵成!查了一下,这片居然是全4K的数字中间片制作,2160P的WEB视频画面美极了,期待能看到更清晰、暗部细节更好的UHD4K。
啧啧,Chris Pine果然是above average,可不是在女神面前瞎吹的哦。苏格兰风景真美,实景拍摄就是有质感,网飞好有钱。开场八九分钟的长镜也很厉害。苏格兰和英格兰几百年的unhappy marriage到现在也不消停。
没有龙我不习惯
小克全程一副星际旅行穿越回来的样子,选角失败!整体观感也就是个勉强撑着看完…3星不能更多了,谈不上震撼,和经典更是相去甚远~
节奏没把握好,前面过于流水化叙事,最后班诺克本战役勉强算个高潮,但放走爱德华二世那段显然是扯蛋的夸张
这乱的要死的剪辑和公共台水准的摄影真是太破坏观感了
用了正確的劍,沒有穿裙子,四星保底了。
奈飞的法外之王,近年来最好的古装剧,完全可以看作勇敢之心的续集(无缝衔接)。强推。昨天在N网上看了一遍,今天遇见影院有又看了一遍,这片子不在影院大规模放映实在可惜,银幕观感极好,开头8分半的长镜头就炸天了。我派派穿什么披肩都帅,快银胡子留的都快认不出了唯一的缺点可能是120分钟我都感觉太短了,完全不够看。#毕竟某人认为可以打9.5/10的电影
五星!必须五星!太对我胃口了,古装史诗战争题材电影没落的今天,时隔多年这部片子满足了我的所有要求。除了尺度略血腥,服装道具,画面摄影,配乐剪辑,故事情节,战争场面,历史感都有了。开场长镜头和王子授剑出征这两段映像非常深刻。结尾大战的场面上一次见是在权力的游戏私生子之战。
每场戏都处理得异常草率,动作场面毫无调度,历史常识又着实欠缺。总之跟《勇敢的心》差得太远。
1小时27分55秒。
那个所谓背叛了华莱士的人,其实跟英狗势不两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