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我看到的
我看到
我们是应该有信仰,好让生命具有意义和方向,心中充满依靠和充实。
但是当我们理性面对世界的真相,我们无法给出简单的幻想图景,我们需要敢于面对和认识真实的复杂的未知世界。
虽然这个世界上有宗教作为信仰的标准答案,但是传统习俗的宗教是那么的简单、粗暴和荒谬。
我们是需要信仰,但我们需要一个好的信仰而不是廉价的盲从。
但是不管我们多么理性,可怜的我们依然面对无尽的黑暗和无知。
同时无法抑制我们自身汹涌的冲动和伤感,我们不可能像观察狐狸吃掉兔子那样平静理智的面对孩子的离去。
但即便如此,这样我们也不能选择廉价信仰,我们不选择放弃思想。
BTW,贾母是对的,不能用养鸽子的方法来挑选老婆。
BTW,大女儿和小女儿的争宠
BTW,水疗法、甘汞和放血,幸好我没有生活在那个时代
BTW,那个时代达尔文可以周游世界,华莱士就可以从东南亚寄信给本土,这是怎样的大英帝国
BTW,小猩猩的演技真是不错
BTW,从物理学的角度,进化论是生物界的薛定谔方程。
BTW,盎格鲁撒克逊人为什么可以统治地球,这个影片其实可以看出来很多东西。
2 ) 一个伟人的另一个视角
看的第一部传记类的电影,一开始有些看不懂,觉得略显枯燥,到了中间觉得还挺好看的!为达尔文对女儿的爱和对生物研究的坚持而感动,感觉这部电影更侧重于达尔文的情感,比较少描绘他的成功和事业。
感觉他的成功更多归功于家人吧,和他对科学的坚信。我想在那个时代的伟人,能冲破宗教信仰去相信科学,验证科学,并且写出举世闻名的著作,一定也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世人的不理解,宗教界的打压,家人的劝阻。可达尔文拒绝了上帝创造生物的说法,坚定了自己《物种起源》的理念,才让这一理论流传后世并千古留名。
获得成功必须要付出点代价的。
很好看的一部传记电影。
3 ) 《造物弄人》安妮的爸爸-达尔文
讲伟人就该这样讲,把他从神人的宝座上拉下来,推进凡人堆里,让人知道他也有喜怒哀乐,他也有儿女情长英雄气短的时候。这是宣传教育的好方式,与某些策略相似,欲擒故纵、假道伐虢,都是洞悉了心理,遵循了事理,借用技巧有效地达到了目的。
《造物弄人》改编自达尔文第三代玄孙兰道.凯恩斯的传记小说《安妮的盒子》,全片用达尔文的记述与回忆展开这位伟人的生活一角,即第一部长篇巨著《物种起源》诞生及撰写前,达尔文的情感与生活。
不觉乏味,是因注重了世俗化的故事情节,而不是从理论演讲稿的字里行间找伟人的形象。原著传记小说是影像的蓝本,但也不得不说乔恩.阿米尔是手艺精湛的工匠。他能一直用平常心分析真实人物的心理,不甘于停留在表面上,进而把握住传记电影忠实于真相的主心骨,并执导出让人感动又有所思考的影片,做足了功课,拍出精品想来是水到渠成的事。尤其,开场那段亦真亦幻的生物群舞,彩蝶纷飞,让人印象深刻。
看过此片,心中符号化的达尔文会有血有肉地走进脑海。不会再捧着表姐表弟近亲结婚的故事卖弄,也不会认为他是个长着聪明脑袋的怪物,会了解到他虽然爱生物爱科学,但他更爱妻子还有孩子们,他就像任何一个伟大的父亲,麻烦的丈夫,出色的劳动力,没有变异。
离世的小安妮出场与退场都经过了精心的编排,照相机的发明,为小女孩儿留下了最后的倩影。从此以后,安妮存在于虚幻里,化作一种精神力量伴随在达尔文的身边。当然,对于安妮的死因,也必须承认它在剧中起到彻底激化矛盾的事实。它贯穿始终,揭示从逃避到正视,达尔文陷入信仰基督教与研究生物科学的水火间,痛苦挣扎与勇敢战斗的过程。
在表现达尔文心灵孤独与质疑自我时,有条不紊地拍摄出了他的恍惚无助,无形中笼罩的恐惧气息,带着常人能理解的情绪,虽然那是伟人预见事实时短暂的怯懦,是科学家颠覆整个认知体系前的惊惧,但对旁观者而言没有理解上的障碍。
而达尔文的妻子艾玛,电影在刻画她时,则用一种超越从属地位的视角,把一个母亲、爱人、表姐、虔诚的基督教徒等多重身份的女人,以爱的名义有情有义地塑造了出来。而詹妮弗.康纳利会说话的眼神,随着波动的剧情,正好完美地诠释了这样一位女性。还有一妙处,也有隐喻的成分,艾玛最后向达尔文妥协时所说的话,恰好带出了当时政治宗教文化的影子,对科学界先锋人士及家人,远离上帝,得不到上帝的宽恕,绝不是值得炫耀、心安理得的事。
若说整部电影从头至尾都被悲伤、愤怒包裹着,其中小安妮最喜欢听的悲伤的故事,有关一个叫珍妮的红毛猩猩的故事,那段是最轻松快乐的片段。我知道那是严肃的实验论据,但画面生动活泼得只叫人心情愉快,不知不觉想起那个泼猴-孙大圣。
没有丰富的剧情悬念的传记电影,能讲出如此动人的故事,转化掉晦涩与愤怒,用温婉的节奏,像不惊动晨露的晓风,真是不容易。
4 ) 你已经杀死了上帝
这不是一部轻松的电影。女主角、达尔文的太太爱玛由詹妮弗·康纳利扮演,她从头到尾都没怎么露出笑容,全片中的表情基本上以眉头紧锁为主,即使接待客人的时候也很难舒展开,特别象西施当年为越国的命运终日忧愁的样子。其实往来达尔文家的没有白丁,他们中间包括那些后来进入教科书的鸿儒,象赫胥黎、显微镜的发明者胡克等人。那是达尔文1859年出版《物种起源》前夕。作为极为虔诚的基督教徒,爱玛很难接受这本书中的观点,她相信世界上的一切都由上帝安排。在电影中,赫胥黎的一句话证明爱玛并非杞人忧天。他对达尔文说,“先生,你已经杀死上帝。”
5 ) 几个角色的面孔
过去在看传记题材电影的时候,很少想过演员和实际历史人物长得像不像的问题。但是在《Creation》里,Paul Bettany的气质跟那张著名的水彩画上的年轻达尔文无疑是非常像的,那是一张苍白,贫弱但又固执的面孔,饱满光亮的额头,细密的金色鬓须,眼神执着,但目光并非咄咄逼人。电影里,达尔文的大女儿Annie这个角色,演员和真人也有着一种很灵动的联系,当然,照片上的小姑娘表情是严肃的。那个时代有着一种今天无法理解的严肃感。相比之下,Jennifer Connelly的长相跟画像中的Emma不怎么像,但是她的气质,那种迷人的坚强、稳重又明智的形象,足够让人觉得她就是那个最终做出了正确决定和勇敢牺牲的Emma。
其实,如果继续注意一下电影里另外的两个龙套角色,就能发现影片在重现历史的方式上有那么一种可敬的严肃态度。Joseph Dalton Hooker和Thomas Henry Huxley,就是电影开始不久跑来催促达尔文写书的那两个人,演员和真人也都有一点神韵上的相通。这种后人和前人的神貌相似自然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情,即使他们不像,这个小插曲也一样吸引人。胡克和赫胥黎都是生物/博物学界的重要人物,尤其是赫胥黎,成就和名气跟达尔文可以说是不相上下吧。匆匆来访,三言两语,咄咄逼人的质问,一筹莫展的踯躅,平静的乡间小径,竟这样参与了影响历史的宇宙进程。这种事情的发生是多么奇妙!
6 ) 神说要有光
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
神说:“地要生出活物来,各从其类;牲畜、昆虫、野兽,各从其类”。于是神造出野兽,各从其类;牲畜,各从其类;地上一切昆虫,各从其类。
所以说被达尔文放在嘴里含着的样子奇特的甲虫也是从上帝那双神秘而万能的大手里蹦下来的。但是达尔文又把这甲虫捡起来,用一本巨著告诸世人:世界并非神创。
这部电影展示了在这部石破天惊的著作问世前,其作者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的创作过程和心路历程。这是一部将达尔文拉下神坛又将其去符号化的电影作品,我们看到的不再是一个在宗教神学包围中单打独斗的科学怪人形象,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爱家人,会哭泣的男人。
我将从以下三个角度来探讨这部电影中反映出来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和我的感想。
一、达尔文的学术研究
影片中多次出现达尔文院子里的木质鸽舍,这是达尔文请人在他伦敦郊外的达温宅造的,并有人专门看着这些鸽子,为达尔文不时提出来的要求对鸽子进行解剖等操作,或者有选择地让鸽子进行交配,观察其后代的变异,这是为了比较不同的鸽子在形态学上的差异,这对研究动物起源和动物分类是非常有帮助的。我知道十九世纪的英国有过一股鸽子热,有时女王也派鸽子参加信鸽大赛。达尔文的鸽舍最鼎盛时有上百只鸽子,他还很自豪地写信给朋友,邀请他们来自己家里看“全英国最好的鸽子”。出版商给在收到达尔文《物种起源》后给他回信,提到《物种起源》的书稿难懂而又缺乏证据,建议达尔文将其改成一本有关鸽子的通俗读物。 如果达尔文当时听从了编辑的意见,那我们现在看到的可能就是一本《鸽子起源》了。不过也可见这些鸽子对达尔文的在学术研究和休闲生活有多大的影响,。
达尔文的女儿安妮最喜欢听爸爸讲珍妮的故事,珍妮是伦敦动物园的一只大猩猩,达尔文观察它的表情,并发现这与自己第一个孩子出生时在襁褓里的一举一动尤其是面部表情都有着惊人地相似,我想这也是激发达尔文“人的起源是猩猩”的想法来由之一吧,在电影中,我看到珍妮穿着干净的衣服在达尔文的怀抱里像是他的女儿,达尔文和它握手,玩耍,丝毫不像现在的研究者们隔着玻璃窗远观动物就能发表一些看法,我认为只有达尔文这样的才是真正的学术研究。
电影中有一幕很和谐很美好的片段就是达尔文全家去海滩玩,他带着几个孩子看岩石,跟他们讲述沉淀在这里的沙粒是几百万年前这里发生过强烈暴风雨的迹象。在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就有举例说到“沿着由不很坚硬岩石所形成的海岸走走,并且注意看看它的陵削过程是有好处的”[ 达尔文:《物种起源》],这些记录无不展现着达尔文在日常生活中善于观察各种迹象并习惯记录,这些记录不但使他的学术著述更加丰富具有说服力,也成为了后人研究他的重要资料。也可见达尔文在科学研究方面涉猎之广。
二、达尔文对宗教和信仰的态度
谈到这个问题,就不得不先说一下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宗教气氛。哥伦布的航行和马丁· 路德宗教改革都意味着必须推翻有关创世、生命、宇宙和所有事物的来源和目的的整个框架,并提出一种全新的解释。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工业化的国家,经济的发展带来人们头脑思想的变化,教会也没有可能实行独裁统治,因此科学家们不会重蹈布鲁诺的惨剧。
在多重因素影响作用下,我简单地把达尔文对宗教的态度按照人生经历划分为以下几个时间段:
1、小时候的达尔文受传统思想教育,信奉圣经,还在剑桥大学修读神学成为牧师。
2、22岁的时候,他开始了“贝格尔号”科学考察旅行,此间,达尔文收集了大量的一手生物、地质资料,并都记录下来。这次考察对达尔文的思想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他开始怀疑物种不变论。这种怀疑态度在达尔文成家生子之后变得越来越明显,他在很多方面流露出他对宗教的怀疑与不合作态度。电影中亦所表达:家人在饭前祷告,感谢上帝时,达尔文只是尴尬地坐在桌子一端拿着刀叉等待祷告结束;一家人去教堂做礼拜,所有人都在唱着赞美诗,只有达尔文一个人闭着嘴巴。
在爱女安妮生病(无确切记载,但据考证推测应该是肺结核,在当时属于无法医治的疾病)阶段,达尔文又对宗教展现了一些信仰,这主要表现在他向圣母祈祷,向上帝许诺,只要安妮能好起来便余生相信上帝。这一时段非常短暂,使我不得不怀疑此时的达尔文是否真的寄托了希望于上帝,还是受吓于水疗师告诉他的:除非你有信仰,否则世上的水都治不好你。
1851年,安妮最终还是离开了人世,这对达尔文的影响非常大。从此,他开始倾向怀疑主义。我们不能说达尔文从此没有了信仰,因为达尔文只是失去了宗教信仰,他还有别的精神寄托;也不能说达尔文就是一个无神论者,这一点他本人也是否认过的,但我觉得不可知论是对他的心思更为准确的描述。
随着哲学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达尔文的认识加深,也出现了很多对达尔文的信仰假设。比如说把进化论看做是一种基要主义的神学,或者是一种维护科学正统的工具,这些简化的符号化标题背后都有不同的推论和证据,我认为随着人文科学研究的玄学化,自然科学也无法避免这一趋势,但达尔文与《物种起源》带给我们的精神、物质财富是无可比拟的。
三、达尔文与家人
达尔文的妻子艾玛是比他年长一岁的表姐,有过10个孩子,其中3个夭折。有很多人把三个孩子夭折的惨剧归结到达尔文与艾玛的近亲婚姻。电影中的达尔文也想艾玛说过:“也许我们不应该结婚,因为我们的血缘太近了”。大女儿安妮10岁时死于肺结核,可是主治细菌感染的青霉素在大半个世纪后才被发现投入使用,当时的流行药品中都是汞、砷等重金属。另外电影中提到的一个治病方法就是水疗。据我研究发现水疗的几个基本作用就是促进血液循环、新陈代谢,降低疼痛感、消除水肿,这些对安妮的病症丝毫没有帮助作用。二女儿玛丽活了三个星期后死亡,当时的医学可以说是极度不发达,新生儿死亡可以说不是令人意外的事情。小儿子查尔斯在两岁的时候死于猩红热,猩红热在当时是一种常见的致命传染病,他的好友赫胥黎也有一个孩子死于猩红热。并且,达尔文的其他孩子都非常有作为,所以,我们不能单单看一个结论就把达尔文的婚姻称为败笔。在电影中最感动我的镜头就是达尔文将写好的《物种起源》书稿交给妻子艾玛处置,这位纯正的基督徒最后却让达尔文将书稿寄给出版社出版。那一句“愿上帝原谅我们”彻底让我感受到艾玛这个女人的伟大。这一句话不是对达尔文反对神创世界的讽刺,而恰恰让我们看到了教会一直宣扬着的神创论的松动和艾玛对达尔文的支持。
电影中反映最多的我想应该是达尔文与女儿安妮之间的感情。从片头开始就是达尔文不顾摄影师的责备给正在拍照的女儿讲故事;安妮因为在课堂上和老师争论恐龙的存在被罚跪至膝盖青紫时达尔文怒气冲冲地要去找老师理论。然而安妮死后,达尔文对安妮的思念充满了他的世界:还有爬到安妮照片里的蝎子,在福尔马林水里呐喊着爸爸的安妮的声音,将培养瓶击碎逃出来的小蝙蝠们……安妮粉红色的连衣裙在雾霾的巷子尽头消失,达尔文却始终找不到她。幻听和幻觉充斥着达尔文的生活,他痛苦不堪,又开始进行水疗,但是收效甚微。
最后改变了达尔文这种困境的还是妻子艾玛,他们大吵一架,矛盾冲突关于现实,关于安妮,关于忏悔。但是时间总回不到过去,艾玛选择:即使是明天,我还是会嫁给你。达尔文终于振作起来,他开始给孩子们讲故事,和孩子们打成一片。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电影开始不久就有两个年轻人跑来达尔文家催促他写书,这两个人就是在历史上也赫赫有名的虎克和赫胥黎。我觉得这两个演员很好的表现出了他们对达尔文和进化论的期待,和真人有着神韵上的相通,这部电影在演员上还是很有严谨的精神的,演员们的出色演技也令人佩服。毕竟是电影作品,其科学严谨性还有待考察,我试着找出一些电影中关于时间安排和科学理论上册纰漏,只有几条线索,但还没有足够时间继续考察下去,不在此赘述。
电影在达尔文寄走书稿之后戛然而止,最终一幕是他带着女儿回家的背影,画面平静而安详,与那部书稿引起的革命相比照,展现达尔文作为丈夫,作为父亲,作为博学家的全面形象。
我想,创世纪可以这么改:神说:要有人,世界开始了进化。
7 ) 从传记了解伟人
突然想起了以前小时候看过的一部叫咪姆的动画,讲的是一个小小的咪姆带着小主人公穿越到每个奇迹发生的年代,了解每个科学家的生平,很了不起的一个东西,可惜找不到了。
其实想来,我们那个70年代,其实并不缺精神层面上的东西,有很多很好的东西留下太多好的记忆,至少从这方面来说是充实的。
电影本身,说得是达尔文走出丧女之痛的故事,但感觉上拍得有点断断续续,比如宗教,没有用大量的笔墨来描写这方面的冲突,其实原意应该是达尔文在女儿死后始终纠结于自己的观点遭到天谴,和爱妻的对其的那一丝恨意。
在上帝至上的氛围中长大,却要去从事违背自己信仰的事,这样的观点深入下去,可能影片最后的和谐就无解了,那我们看到的达尔文就无法作为一个感性的父亲和丈夫而存在,所以电影弱化了这段冲突,也始终给我有点偏柔弱的感觉。
有一本传记叫《达尔文,他的女儿与演化论》,不知道影片是不是改编至此,单从介绍来看应该是,对自己来说,看过一点严复的《天演论》,但据说这东西带着若干政治的见解在内从而有点偏离了《物种起源》的论点,多看书总是好的,但每一本都去看,会懒、会累,以后吧。
伟人也是人。先驱不是那么好当的。
Connelly还是有个总是跟不存在的人讲话的老公...Bettany还是跟小姑娘形影不离...还有好久不见的Ash~
Jennifer弹肖邦了!
do u have faith? 钢琴曲非常不错
4。5星 爱这画面
达尔文,达尔文您信仰与理性、真爱与真相之间的苦苦挣扎!
鲜明的英国特色,性格演员+文学气质。中段沉闷和琐碎了点
在十七世纪对抗上帝那部著作产生的经过以及孩子渴望被爱的心灵,水疗法
欧洲的观众可有百分之四十多的人不相信达尔文进化论这回事!仔细想想,悬啊!
达尔文出版《物种起源》的过程,伟人不容易;伟人也脆弱。。。
生命是美麗而多彩的,著美麗多彩的生命表像背後,有著看似殘酷的生存法則,卻也有著人對之溫情脈脈的關注。當你選擇了一種角度,也就擁有了一種態度,客觀或是主觀,都有一個參考的標準,選擇了什麽,卻又是主觀的。所以這世上的道理千千萬,有時證悟,有時迷惑,又怎麼能說得清楚呢?
亲情片……为啥每次看到这个夫妻档都觉得是PB硬要去搭老婆的车……虽然这男人没啥大前途,应该是个不错的老公>< ……Jennifer Connelly年纪大了瘦了比以前好看了……
现在想想也许不新奇,但当时他是第一个提出来的~
2010-02-15 看过。不适合当传记看,后人自行发挥太多。整体编剧不错,不少片断细腻有趣。只是英国电影怎么拍都是一个味道(不是这个味道则十有八九是大烂片),有些腻。看完想看 The Origin of Species,电影里引用了不少优美的章节。囧
上课。
分裂与重叠,现实与回忆,他的人生与她的人生。Bettany和Connelly的夫妻档。
逾越自我是最难的。看到了达尔文如此感性的一面
过犹不及
【地面电视台】MB,居然是部爱情片,片子看得我很纠结啊
你會相信這場關於進化論的狂想曲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