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带我去月球
(Spoiler Alert! 以下内容有剧情泄露,可能影响观看)
“郎在对门唱山歌哎/姐在房中织绫罗哎/哪一个/短命死的,发瘟死的,挨刀死的/唱的歌哎/这样好(哎)/唱得奴家脚粑手软,手软脚粑哎/踩不得云板,丢不得梭/绫罗不织,听山歌哎。”
如同电影片名,这首来自陕西安康紫阳的山歌贯穿了整部影片。歌里唱的是女人思慕情郎,它工整地对应了影片的人物关系,是爱,又是假意的恨。主人公刘小漾遭遇了两个男人,不管她是爱与不爱,她的生命都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和伤害。山歌与影片的爱情主线密不可分,像刘小漾第一次遇见冯冈,再到两个人的恋情升温以及最后的点题呼应,它都在恰当时刻出现。人面不在,山歌还唱。爱情逝去,余音却在绕梁。
事实上,最初听到这个片名,我把章明这部新片想象成了章家瑞拍的云南系列,估计是清清淡淡,再来点乡间民俗,玩一些歌舞情调。不想,《郎在对门唱山歌》展现了一段爱情残酷物语,有青春里的迷梦,更有成人后的残酷血腥。在上一部《怀孕》(亦称《结果》)作品中,有人打趣章明,他把本来几万块钱就可以打发的事,硬生生地做到了上百万的预算投资。《郎在对门唱山歌》也不例外,影片为百万级别的小成本电影提供了良好案例,这里头有政府投的钱,说起来跟去年刘杰《碧罗雪山》差不多。虽有公家介入,然而电影规避了为之粉刷门面的要求,片中出现了茶、山歌以及老城,这些固然可以看做形象工程的一部分,同时又跟影片产生了良好的化学反应。
纵然如此,如果单是结合紫阳的风土人情,再讲一段年轻男女的爱恋,《郎在对门唱山歌》依然显得规矩平常。在原著作者要求主线不变的要求下,章明把故事分成了泾渭分明的前后两段。剧本加入了醒目的年份提示,但在电影里,他在后期剪辑时觉得,观众如果能看出来,那是最好。如果看不出来,那也就算了,不去强求。话是这么说的,如果解读影片时漏掉这点(2009年到2014年),那么《郎在对门唱山歌》只是一部有点意思的作品,根本不值得长篇大论去分析。故意为之的强行断裂加上贴切的人物对白,上海电影节的评审团果断授予它最佳编剧奖。然而在电影节放映后,影片的跑调同样引发强烈的意见反弹。有人觉得它破坏了整体,有人觉得它断得惊为天人。也有人觉得,这分明就是一次意外,属于不可控的东西。
由于这次断裂,影片的焦点突然虚掉。而之前,它是用来反映刘小漾对冯冈的第一眼印象。人堆里寻寻觅觅,声先至,人再出。消失的五年里,它发生了什么——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一切都符合想象。爱情生活,都在继续。正因如此,《郎在对门唱山歌》坠入到一种不真实当中。这种不真实一直延续到尾声部分,它就变成了一双无形的手,把刘小漾强行推到危险的悬崖边,令她在这场爱情的游戏冒险中,无法全身而退。在前半段的爱情发展,他们之间是“尾随”,是男的背着女的,是男的弹琴女的练唱,打情骂趣,轻松愉快。后半段的爱情变奏中,男的试图帮女的洗去屈辱,他们入了山,好似患上了余光恐惧症。在结尾,《郎在对门唱山歌》再一次出现了虚焦和列车,这一段里不仅有冯冈旁白,表姐也开口说了话。总之,生活朝着另一个方向开动了。
我把断裂理解为章明对未来的一种想象,这个想象依附在了爱情身上,寄生在了古老却又隐约变动的紫阳县城。如果它是一种真实,那么章明多少有点悲观。如果它是一种不真实,那么当代年轻人的爱情出路又在何方?《郎在对门唱山歌》提供了暧昧的可能,我极力去联想,未来到底出现在哪里。它是开场天台上的对话,看似不经意,一堆人大谈重返月球,谁先谁后。它是高考志愿,是父亲跟刘小漾灌输的世俗观念,没有爱情与理想。未来也在观众的想象当中,它就是窗外的汉江水,波澜不惊,浩浩汤汤。那就是刘小漾读完了书,身边拥有着心爱的人,她简直顺利得不像话了。然而一到结局,我们回头来看,在传说中,吴刚可以到月球上去找到嫦娥,但刘小漾已经找不到心爱的人,找不回曾经的爱。所谓回去的路,其实根本不存在。对女性来说,冯冈和张学锋是两种可能。一个有才却穷酸,家中有重病的老母,清高以外有一种令人不悦的自卑和不自信,这也是很多人对该角色的负面评价。一个有势还深爱,父亲大人高高在上,滔滔不绝死缠烂打,结果同样令人感到无理跟厌恶,这也是刘小漾对他的绝对评价。
爱情以外,《郎在对门唱山歌》还展示了县城的人际关系网。从剧团到公安局、从副局长到县长,处处把中了时代的脉。因为在中国的县城生活,人就那么一圈,你跑来绕去,总是逃不出这个网,这个圈。再到县城以外的大学和军队,章明同样在进行对时代的预言。冯冈的被动,张学锋的侵略性,面对异性,他们都是一种武器。但从积极能动去分析,当返乡大学生在复员军人面前败下阵来,可以想见,这并不是一个偶然巧合。
片中的紫阳分为新老两部分,一部分是老城,也就是主场景。一部分是新城,看不大见。从《巫山云雨》、《秘语十七小时》到《结果》,章明持续关注着县城和小城市的命运,生活其中或者经过逗留,他们都袒露出私密的爱情和欲望。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章明的每部作品都会涉及秘密和床上戏,每段故事到了最后,它都会迎来戛然而止的尾声和定格,不知所趋。
细节上,《郎在对门唱山歌》做足了东西,刘小漾的家靠汉江边,开场就有狭窄场景和持续的空间切换,场面调度实在令人叫绝。从室内到天台再到江景,有里有外、有上有下,有个人有上下级更有一个大的群体。这几乎也揭示了,人不是孤立存在,尤其是在中国,它还牵涉到亲人,牵涉到背景和所处的群体。人物对白像刘小漾父亲,幽默风趣。官场的言语来回,哪怕是一个简单的儿女建议,一样耐人寻味。片中还对理想展开了辩论,我们可以把理想还原,它是山歌里的甜蜜,是不被世俗污秽浸染的美好,有爱就能唱出来。反过来的问题就是,歌从哪里来,如果是来自张学锋的爱,刘小漾到底有没有接受的可能。理想还是未完成的人生,只因县城生活的变化不大,像父亲就可以觉得,他可以预见女儿的未来。支撑起老城沿街楼房的木头们,后来搬钢琴,它们被挪被砍。钢琴既是刘小漾和冯冈爱情信物,更多的则还是一种理想,爱情或者人生。当钢琴被张学锋搬走,那也像是理想的动摇,它发生了位置上的移动,而且是在不知情的状况下。
县城的大桥连接起江两岸,这边的刘小漾望着那边的情郎。县城又作为一座桥梁,连接起了采集山歌的山村和更高文化象征的大城市。山歌的命运不知所踪,但在最远处,它是古老的歌谣,表达出原生态的情意,不加掩饰。大城市是结尾冯冈的去处,他终于要换另一种生活,不在刘小漾的预料。而刘小漾,她应该还是留在了县城。至于遥远的登月对话,它们在每年的中秋节都会发生,重搬上演。只是,有谁能真去得了月球。未来,也不过是一种可能。【第一财经日报】
感谢赛人老师
http://www.ziyangxian.gov.cn/wenhua/minge/2011/0628/571.html 紫阳民歌 _ 郎在对门唱山歌
http://www.zyga.gov.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539 李春平小说《郎在对门唱山歌》
http://www.zyga.gov.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553 电影文学剧本《郎在对门唱山歌》
2 ) 不很喜欢,但也不狗血,是暧昧。
虽然很不喜欢影片最后传达的意识形态,这人活着就是得选择世俗?而世俗究竟多恶心影片又花了一半的时间去描绘,而所谓的世俗是什么呢?就是大众眼中的正常,想往上爬就要弄得满身腥,不光是自己,连孩子,孙子都要一起被卷进争名夺利的泥潭中。领导在下层立威,在上层拍马屁。
她爹说了,活着就要世俗,最后结局设计的也就是映衬了她爹的话。
说狗血的是看不懂结尾的暧昧,男主角为什么扔掉那作为证物的小块舌头?为什么那么久都没被发现和表姐的关系,结尾很唐突的被发现了?为什么非要在大白天搞?晚上女孩回家了搞不保险吗?他们究竟有没有关系?这些都是留给观众自己去思考的。这是男主最终的抉择,在他知道女主被强奸后,最终下了决心。就像他最初放弃北京的生活,回到家乡一样,是因为责任。而他,也不忍心为了自己安心读书,守在瘫痪母亲前多年的表姐。或许他也发现,这个张xx书记儿子对女主确实是真心地,觉得他们在一起,女孩也能活的不错,而表姐如果没了自己,可能就要孤独终老。所以才安排了这样一个结尾,他的心里我想是爱女主的,可为了世俗,最终选择了放弃自我。他最后的信,也道出了心声。可缺乏了些反抗精神。
影片有不俗的艺术性,调度也具备一定的意味性。可女主角还是单薄了些,大傻子张家儿子也变化快了些,一下就精明起来了。父亲和男主虽然处于配角地位,不过相对却比较饱满。还有就是影片的构图美学几乎从头到尾都没有涉及。
3 ) 一切都是为了理想――再看《郎在对门唱山歌》
爸,你听。对面山上,月亮下面,有人在唱山歌。——刘小漾
小时候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曲调多为欢快愉悦的紫阳民歌里,最经典的代表作是略显忧郁的《郎在对门唱山歌》。直至今日,我才能够想象出这首歌所唱的是怎样的一种情境。郎与姐之间隔着一条河,只有在山歌唱起的时候可以连通两人,而姐的心情郎并不知晓。这样充满女性视角的歌词描述或许在过去的千百年里获得了无数青年男女的共鸣,于是被时间淘洗成了经典。
从词来看,每一句都是极富特色的地道紫阳方言;从曲来看,完美契合了歌词所表达的意境。于是,这一段旋律听了20多年后才明白温婉背后的哀怨。
郎在对门欸
唱山歌哟喂
姐在房中喂
织绫罗欸
那个短命死的、挨刀死的、发瘟死的
唱的歌哟喂
好哇
唱的奴家脚趴手软、手软脚趴
踩不得云板
丢不得欸
梭欸
绫罗不织欸
听山歌喂
小说原著和电影亦名《郎在对门唱山歌》,女主人公刘小漾演绎了这首民歌的某一种可能。
2011年,电影首映,那个暑假,这部毫不起眼的小成本文艺电影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上获六项大奖。那一年,我18岁。
于是那一年听到各种评价。京津的同学说,这里好山好水好歌曲。家乡的土著说,这片子把紫阳拍的真破旧。或许是因为12岁就离开这民歌之乡,可以穿透半熟悉半陌生的场景,过滤那些曾经熟悉的面容,更专注地去看故事。没有初见的惊艳,也不会有专注于“地方宣传片”的得失之患。
影片开始,近乎六分半的长镜头里,除了主演,群演调动了几乎全县最精锐的文艺工作者。重点不在于此,往往悲剧故事都有一个热闹的开场。
天台宴会后,《郎在对门唱山歌》,男女无伴奏合唱。男主冯冈作为指挥首次出场,大学刚刚毕业,高大帅气文艺青年瞬间让同为学音乐的小漾注目。
“走,我们到前面去看看。”
第二次,小漾家,冯冈作为音乐老师钢琴伴奏,小漾站在旁边唱《郎在对门唱山歌》。音乐里情感开始发酵,这时候的小漾,刚刚开始知晓歌里的故事,眼神满是爱慕,声音温柔而丰满。
在剧团排练的片段穿插出现好几次,每一次的歌声都是情绪的一个小结。刚毕业的意气风发契合婉转高亢的《送饭调》。影片里最后一次排练,小漾一动不动地站在中间,望着前排指挥冯冈却眼神空洞,此时所唱的《郎在对门唱山歌》,是无伴奏的慢板。这是这首歌第三次出现,也是从这里开始,悲剧色彩升温。
小漾与冯冈下乡挖掘民歌素材,《郎在对门唱山歌》主旋律第四次响起。夜晚小溪边,在她幻觉里,冯冈坐在水边弹钢琴,弹的正是这首曲子。
惊喜——欢愉——隐忧——悲凉。四次出现,四种心情。含蓄内敛的台词和表演,太符合歌词本身的的意境。
章明导演说,这个故事可以发生在中国任何一个小城。
而用一首歌去穿插整部电影,这个故事就只能发生在这首歌的诞生地。
同时,章明导演还强调,他想表达的内容,是小知识分子面对复杂现实的无力感。而这种无力感,任何时代里都存在。
“你真是辜负了爸爸的良苦用心。最不应该进剧团,在一个县城,当政府公务员,这是最好的选择了”
“我回来实现理想。我是实现了你的期望,就像你说的,振兴紫阳民歌。”
不管是为了民歌还是为了男主,小漾一直勇敢而倔强地坚持自己的选择。现实中,不乏小漾这样的姑娘。
“小漾,你以后慢慢就懂了,我们生活在人间,我们都是凡夫俗子。真正的人间生活,就是世俗的生活。为什么人一成熟,就世俗了呢。因为只有世俗的东西才是真正能使人成熟的东西。所以,凡是成熟的人,都是懂得世俗的人。”
“爸,你的意思是,成熟的人就是没有爱情的人了。”
“小漾,你能肯定地告诉我,你现在所拥有的,就是爱情吗。”
我曾经用这段对话问过我爹。他极力赞同小漾爸所说的内容。而当时的我,内心甚是震荡,因为我一直和小漾想的是一样的。
第一次看这部片子的时候,我上大一。今天,距离我大学毕业已经过去了快三个月。这四年间,我忘记了看过多少次这部电影,每成长到一个阶段,都能看出从前看不到的精妙。可能因为电影里充满着从小就听惯的旋律,也可能是自己的经历会演绎这首歌的另一种可能。所以每当片尾音乐响起,自己就会像那个夜晚蹲坐在河滩的小漾那样,倍感压抑与无力后,用歌声唱出所有的心情。
这部片子里的爱情,让我想到《大话西游》。曾有人评价,看《大话西游》有三层境界。第一层,笑到合不拢嘴,因为众多喜剧元素。第二层,笑了之后会流泪,因为爱情。第三层,沉默不语,悲从中来,不可断绝。大话西游想讲的,是一个关于爱的不对等的故事。因为不对等,往往制造悲剧。《郎在对门唱山歌》也是这样。
这部片子所讲的理想,仅存于少年以上青年未满。在今天,中国广大的中小城市甚至一些大城市里,谈论理想依然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似乎理想仅存于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因为要保证教育的正确性。所以至今众多年轻人宁可呼吸雾霾,宁可每日通勤三四个小时,也要拼着大城市的一张床而放弃小城市的一套房。用今日文艺界北漂的话说,北京恐怕是唯一一个谈论理想没有人会嘲笑你的地方。尽管论断太过绝对,不可否认的是,人群集中化已成为趋势,阶层固化正在加剧,而众多无力的小知识分子正在源源不断涌入北上广。
你的理想是什么。
这个问题我们有多少年没有想过了,或者因为眼前的忙碌而无心去想,再或者纵使想着,也因为害怕别人的嘲笑不敢大胆说出来。
所幸,我身边的朋友们大多都能够称得上理想青年。在尚未被现实摧毁前,勇敢而踏实地走自己想走的路。
“终我一生,不辜负爱与自由。”
于是,现在的我独居东海一隅,也能称得上是为了理想罢。
2015.10.11
日本神奈川
4 ) 情、景结合的小城故事
这部影片拍摄于陕西安康的紫阳,婉转悠扬的紫阳民歌贯穿了整个故事。
这个故事无非是讲爱与被爱,是一个并不怎么突出的题材,但是放在紫阳水汽氤氲、烟雾朦胧的背景之下,就加上了“走”和“留”的深意。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的人物有不足之处,男主角的表现力不强,而“表姐”的形象前期木然呆滞,缺少为后来和男主角在一起的人物情感以及性格铺垫。
喜欢这部电影的原因是它其中贯穿的“紫阳基调”,在导演铺陈的一切事物中都能够感受到紫阳的纯美。有些情节也能够突破“爱情”这个局限,通过男女主角的情感发展来侧面表现出发展紫阳民歌的困境。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将爱情结合在山水小城之间的电影,男女主角始终围绕紫阳展开恋爱,而紫阳的风土人情也时刻影响着他们。
5 ) 这一次,鲁迅先生选择了朱安女士
标题只是开玩笑,确实有很多相似之处嘛,都是文艺范师生恋,屋里头的都是任劳任怨伺候老母亲的传统妇女。我是从冥王星时刻那边过来的,看完这个彻底迷上了章明。这么好的导演,咋这么不火呢?不应该只是被小众所欣赏的。章导的片子并不刻意晦涩,也不端着架子,比洪尚秀的可读性强,文艺片也可以说人话接地气,意趣盎然……
6 ) 简短的感受
为什么不是边城呢 唉 看到一半以为是边城的结构改的 特别激动 想到脑补的结尾都想哭 最后发现不是一个女人和两个好男孩儿的故事 而是一个女孩儿和两个渣男的故事 总之我认为剧作上 “理想“不够突出啊 如果是我想象的边城结尾还更能突出这山歌与理想 可能是我与导演的理解不一样吧 说真的 导演更现实一些(其实也蛮好的) 而我设想的后半部分更美一些 但说实话不管后面如何 和那谁酒后发生关系的时候我就觉得输了 不过为什么给四星呢 一个是演员演的还不错 二是这无导演感的调度其实挺难的 我以为比冥王星时刻要难一些 三是虽然这是个烂故事 但它挺真实的
唉 我真觉得后半段没什么意义 它唯一的意义就是把这首歌变得更有意味深长了(也将就) 但如果仅如此吧 唉 剧作的仔细也不大了 电影浪费了人物上 男主人和表姐一直到结束都有悬置的部分 很好!但是为什么带表姐去呢 我其实还是觉得 信息给的太少了
而且 查了下 果然 紫阳民歌是非遗 还是国家级的 想到自己家里也是非遗 想到我和县里的关系 我总感觉 真的很有可能 自己以后也会接这样的活 我会怎么拍呢 不管是地方特色还是自己家又或者是别人家的非遗 这片子给了我很多感触啊 想到前几天才问了章明老师问题 更是感慨了
7 ) 爱情和现实的断裂
(Spoiler Alert! 以下内容有小部分的剧情泄露,可能影响观看)
某位南方影评人打出了八分的高评价,某位京城国产片达人赞不绝口,然而与之对应的,某电影中心的节目总策划给了零分,cinephilia的竞赛片评分团更是有多人吐槽猛踩。如此诡异的现象并非故作巧合,它就发生在《郎在对门唱山歌》身上,这恐怕也是导演章明所没有想到的。要知道,在入围竞赛的三部华语片里头,它没有明星,基本没有宣传,大概是最没有话题的一部片子。如果说,《Hello!树先生》的语焉不详让很多人没看懂(两部影片都有故事上的断裂),那看过《郎在对门唱山歌》的观众,他们都宣称自己看得很明白。因此,不管《郎在对门唱山歌》上映与否,这般极端分化,大概也是会一直存在下去,但是评价体系的断裂,恰恰也是电影自身的一大特征。
《郎在对门唱山歌》呈现出诡异的两段式,叙事文本和镜头语言彻底断裂。从片名进行判断,把它预想为爱情片并不为过。电影前半段呈现出校园纯爱的面貌,高中女生爱上了教音乐的家教老师。故事情节顺水推舟,风平浪静,波澜不惊。岂不料,电影后半段逆转直下,大洒狗血,在看似问题全无的二选一爱情中,女主人公刘小漾遭遇了尴尬的痛苦,坦露了难言的困境。
如果用一个更为稳妥的方式来评价,《郎在对门唱山歌》的大半段或者说三分之一段落都相当棒。分为老城和新城的紫阳,汉江穿流而过。影片选择了老城作为拍摄场景,石板路和老房子。有茶有歌,县城的风土人情,一下子就出来了。许多人觉得,如果按照那样的长镜头拍下去,影片必然会突破国产小清新的格局。开场部分的长镜头行云流水,摄像机在狭小空间和人群当中穿来走去。室内、天台以及江面三部分内容同时行进,交叉编排,人物关系交代得非常清楚,尤其是三位主角。但在后半段,镜头突然迟滞了,零碎混乱。原本张弛舒缓的情感关系,它像一根被拉长的橡皮筋,随时都有了断掉的可能。怎么办,往何处去,当《郎在对门唱山歌》抛出这两个问题,它就击中了我的内心。
如果对照文学剧本,《郎在对门唱山歌》有意识去提醒观众拍摄年份,事实上这个故事放在90年代末或者新世纪初也无不可。如果注意到片中的国庆阅兵和2009年12月24号这个日期,再过五年后,也就是2014到2015年。那么,就像镜头所体现的那样,电影里的爱情突然变得不真实起来。立足于当下,后半段的人物关系只是一种可能,现实里的爱情,正在进行当中。
早在《巫山云雨》时代,章明就对县城的未来感到难以想象。它究竟是被淹没,还是维持着不变的压抑。就这点来说,在《郎在对门唱山歌》里,章明继续保持着他对县城生活的关注,像公务员的家庭和年轻人的情感。里面男女择偶的观念,也完全跟上了时代。大学生、公务员、军人、剧团人员,他们组成了县城的人际关系网。然而,他们组合在一起,真会呈现出那样一个未来?总之,把电影后半段定义为一种未来并不是无端猜想。如果记得开头天台上的对话,几个人正在进行重返月球的讨论——关于未来的对话。书记做了总结陈词,那就是谁说了都不算,所以,关于三人爱情,某种意义上,电影说的也不算。
影片加入了很多关于理想的“生硬对白”,父亲教训刘小漾,说没有理想的爱情,只有世俗的生活。而刘小漾的理想是山歌,她觉得冯冈的理想也是,张学锋则说他的理想是刘小漾。如果把理想和爱情并列放在一起,我可以肯定,《郎在对门唱山歌》没有出现所有人理想中的那种爱情。在权势的渗透下,它变成了角力,变成了男人对女人的刺痛和伤害。讽刺的则是,电影片名散发出传统爱情故事的浓厚味道,什么郎妹一条心,手软心酥麻,后半段完全摧毁了这一切。《郎在对门唱山歌》有的只是残酷,爱情不值一提。父亲眼里,爱情是一笔生意算计,允许投资,这跟当下现实显然是同步发生。亲上亲,铁饭碗,要保障。至于酒后滚上了床、意外撞见偷情,这些在生活中屡见不鲜的段子,放到电影里好像失去了冲击力。然而如果是在生活中,尤其是县城的生活,撞上这么一位决绝的主人公,它还是具有爆炸影响的。
就像刘小漾觉得冯冈会到北京去追逐梦想,结果他还是跟表姐去了南方。这一南一北,其实是完全不同的选择,就像处于无法妥协的对立面。门对面,桥那头还有铁路的那一边。《郎在对门唱山歌》最有趣的地方也在这里,当观众纷纷以为故事应该朝某个既定方向发展,电影打破了这一切。反方向行进,出现了匪夷所思的断裂,自我解体。那四五年好像什么都没发生,有如酒后断片。刘小漾和冯冈关系稳定,张学锋也不知所踪。可时机一到,问题就迎来了大喷发。
如果更加细致去分析电影后半段,刘小漾几乎是被一步步逼去张学锋的家里。送一半,继续送;要走,继续喝。所有人都预料到要发生什么事情,结果它真的发生了。不过在某种场合下,它指向了一种不明所以。到底有没有发生,其实不重要了。或者就像朋友形容的那样:冯冈身上的情感秘闻,观众比导演憋得还辛苦。然而,《郎在对门唱山歌》并不需要故事悬念,而是提供了一种关于未来的可能。
对于饱受争议的男主角,先不谈演技,私以为,学音乐的艺术生,就是他那样子。考虑他的家境出身和返乡就职,加上心里有鬼,若即若离的表现种种,片中的演绎方式,反而是准确合适的。再到女主角和几位男配,他们也有不错的发挥。出了电影院,众人热议男一号像某位影评人,而男二更绝,他分明就是上海电影节的某位工作人员。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这部电影真是一起完美案例。【新浪】
瑕不掩瑜。手持长镜很有镜头感,山歌穿插很有意蕴。文本前后的形成的对比很赞。
艺术让人发情,发情敌不过现实。说到底还是艺术败了
3.5 stars. 章明的穿衣品位真好
开场的长镜和调度真惊艳啊,后半段的狗血不能改变整体好印象,山水空蒙雾气缭绕,太适合这样的小城故事;影片塞进了太多关于理想的台词,其实从来没有理想,只有蒙尘纳垢的灰扑扑的现实,猥琐男主不如二逼男配醒目,这样的随波逐流终将遭到放逐。
唐三藏南下,猪八戒得手,紫阳民歌气息好。
一半现实,一半超现实,结构可与洪尚秀媲美;在现实与超现实之间是一列火车,超现实的结尾是另外一列火车,驶向未来也驶向未知;章明电影,有太多隐喻,越咂摸就越有味道。
民歌真不错啊。男主角声音好听,人有点锉,对不住了。
有意思。有人味儿。拍的不错。
真遗憾,看到一半猜中结局了。。
开场三四个2~4分钟调度复杂的长镜头把我震住了。无法相信这是当地县政府、宣传局和党委投拍的宣传片。虽然后期剧情狗血,但作为主旋律命题作文简直超额完成任务。水准不低。整部片子几乎都是手持摄影长镜头风格。虽泛滥但也流畅。那些打官腔的官员,尤其是谄媚的警察局长父亲演得太好了,男主反倒一般
前半段是真把我惊艳到了,不过后半段剧情走向就脱离了“轨道”,戏剧性削弱了现实意义,不过作为国产,已经很不错了
2011,11,3 百老汇电影中心
感谢章明导演,让我在一部电影的时间里至少看了五部电影。关于这部电影的类型,其实还可以加上悬疑、情色、剥削……说反戏剧性,其实还是很戏剧性。醉酒那场连着3、4次反高潮挺不错。
彪悍的长镜头在冰冷生硬矫情造作的一切面前,显得毫无意义。话语系统与演员调度仍停留在《巫山云雨》的八十年代,狗血而可笑。章明老师,如果这也是您处心积虑的长篇大作,那么我真的要怀疑每年导演系的学生短片不是学生自身的问题,而是导师的水平问题了。铁血汉子乡村少女与音乐屌丝的三角恋,狗血。
章明选演员还是不行啊...
这部电影之前正好研究了一下长镜头的问题,然后就看到它也确实是惊喜,不过男猪脚真心有一种试图装作很有演技但却把一个苦逼青年演出了一种很猥琐的感觉,是随便从大马路上拉过来的吗……
开头几分钟的长镜头,小惊艳了一把。本片大大宣传了紫阳民歌啊,哎,有木有哪个导演宣传下客家山哥哩。片子中的男银们个个都是超现实的,除了刘县长。男一号选角不好,看着就累。刘小漾啊,你让我郁闷为啥要跟一个不喜欢的男人单独喝酒?开头好喜欢你的马尾辨,想起我扎起马尾辨露出整个额头的岁月啊。
所有拿不稳摄像机的中国导演们,安息吧。
郎在对门哎,唱山歌喂,姐在房中哎,织绫罗喂,哪个短命死的,发瘟死的,挨刀死的,唱的歌谣哎,好哇,唱得奴家脚麻手软,手软脚麻,踩不得云板,丢不得哎,梭哎,绫罗不织哎,听山歌喂。
开场的长镜头+场面调度很惊艳,后半段则流于爱情片俗套,可惜了。女主确实演得好,男一号则完全不在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