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白色衬衫 白色夹竹桃
从前,我家住的四楼有一条长长的露天走廊,我常常倚在走廊的水泥栏看着楼下的马路和行人。有一天,走廊上多了一盆植物,比我还高,枝干象树一样,叶子又细又长。快到夏天的时候,它开花了,有点象桃花,比桃花大,纯白色,五瓣,看起来清澈又明媚。
我不知道为什么到现在还能记起那花的样子。那是二十多年前,那时侯我十几岁,是个无知的少年,常常想象地球之外的世界有多大,在黑暗的宇宙虚空之中,我觉得很孤独,偶尔想到死亡,便会全身颤粟起来,仿佛血管里流着冰凉的水。
阿斯特丽德说,所有人都问我为何从结尾做到开头,原因很简单,只有到了结尾,我才明白开头是什么意思。
很多年以后,我看了那部叫做《白色夹竹桃》的电影,它不是我的结尾,所以,我仍然不明白开头是什么意思。
电影里,15岁的阿斯特丽德有个艺术家母亲,英格丽特,毒死了弃她而去的情人,阿斯特丽德从此漂泊在别人的家庭,从一家到另一家,那也是成长的旅程……她好象带着妈妈的毒性,她想摆脱,又迷恋。
英格丽特用夹竹桃毒死了她的情人,她剪下正开着白色花朵的夹竹桃枝,慢慢的搅动玻璃杯里的牛奶。牛奶的颜色就象花瓣的颜色。枝上叶子翠绿。
扮演英格丽特的女演员是米雪儿菲佛,我不觉得她漂亮,但是,就象电影里的白色夹竹桃,第一眼你可能忽略过去,忍不住回头时,那美丽惊心动魄。这部电影还有一个名字,毒自美丽。植物学词典上说,夹竹桃富含多种强心甙,全身剧毒,干燥的夹竹桃3克就能致人死亡,主要表现为洋地黄中毒症状:1、恶心、呕吐、腹痛、腹泻。2、心律紊乱、心跳缓慢、不规则,最后出现室颤、晕厥、抽搐、昏迷、或心动过速、异位心律,死于循环衰竭。
白色夹竹桃到处都能生长,即便是在污染的环境里,二氧化碳,氯气,都不在意。医生说,为什么这些花有毒,因为他们不想让别人去养。英格丽特说,保持你自己,不要被别人改变。
英格丽特金色长发,面容清瘦,高颧骨,薄嘴唇,下巴很尖,危险在她的眼睛里。她第一次出现是在深夜的露台上,镜头随着阿斯特丽德穿过长廊,楼梯拐角,和疏影浓暗的夹竹桃叶子。英格丽特坐在露台边的石台上,远处是繁星灯火的城市,来自沙漠的热风吹拂她的长发飘起。这是吹风的最好地方,她说。
英格丽特最后一次出现是在法庭,在两个法警中间,她的眼风扫过阿斯特丽德,她穿一件纯白色衬衫,第一个纽扣是松开的,神情里什么也没有,却拽着你的目光不由自主地陷进去。阿斯特丽德跑到窗边,看着一身白衣的母亲走向囚车,好象一株白色夹竹桃走向属于她的旷野。
我无比地喜欢穿纯白色衬衫的女人,我想白衬衫代表单纯,代表一种坚持和拒绝的态度。上一次是在一部叫做《飞一般爱情小说》的电影中,一个开双层大巴的女司机,穿着白衬衫,第一个扣子没有系。深夜,她到外面吹风,抽烟,和唯一的一个乘客说话。她的声音淡淡的,说着往事和现在,就象说着风吹散的烟雾。但是,她没有英格丽特危险。
阿斯特丽德这样回忆母亲,“我不知道怎么描述和那么危险的人在一起的感觉,那是我最后一次感觉到安全感。”我想其实她很迷恋母亲,即使总表现出挣脱的姿态。而对我来说,喜欢就是喜欢,比如鹤顶红,孔雀胆,七心海棠,和穿纯白色衬衫的女人,我喜欢危险将临的感觉,喜欢品尝有毒的美丽,不在乎同归于尽,那是我知道的安全感——
你生命中最好的是哪一天?
TODAY。
就象阿斯特丽德说的,“……虽然这样,我还是觉得我在想着她,想尝试吹风的感觉,这是一个秘密的需求,就象一首我禁不住要哼的歌,或喜欢一个你永远得不到的人。”
我想象着那个穿纯白色衬衫的女人,和随便开在什么地方的白色夹竹桃。“决不要把夜晚交给男人。”她说,从不道歉,从不解释。
2 ) 白色夹竹桃:热风吹过圣安娜
文/祖乙
珍妮特·芬奇《白色夹竹桃》小说最后一段:
我再次闻到那个火烧午夜的焦味,
我想感受圣安娜风的炙热。
这是一个隐秘的渴望,
像我无法停止哼唱的一首歌,
或者像我永世不能拥有的某个亲爱的人。
无论我走到天涯海角,
我的罗盘总是指向西方,
我永远知道加利福尼亚的时间是几点。
《白色夹竹桃 White Oleander》电影改编自珍妮特·芬奇同名小说,艾莉森·洛曼饰演女儿阿斯特丽德,曾出演电影《大鱼》,米歇尔·菲弗出演母亲英格丽德。本片,导演运用女儿成年后回忆视角,摊开心灵深处无法完全愈合的伤口倒叙,再以现实的安宁把躁动锁进独白,给看客留下驱不走的一帧帧怅然。
牛奶缓缓倒入玻璃杯,夹竹桃插入杯中,迷幻的白,随后玻璃破碎的声音,画面混乱,镜头切到母亲被警察带走……这一幕,过了很久,伴随成长,始终活在阿斯特丽德的梦中。当然,她还记得那年秋天,沙漠热风来得猛烈,大地在午夜焦味四溢,故乡圣安娜小城,母亲拥着她,在高高的屋顶上,迎着风说笑……
两次探监,母亲对她说:“你在信里好像很惊讶,我在这里还是很漂亮。我们的美来自于我们的力量,它改变我们。因为别人给了你一点点注意,就把自己和他扯上关系。因为你是孤独的。孤独是人类的状况,没有人能填补那空虚。你能做最好的事就是了解你自己,了解你想要什么。别让那些畜生挡你的路。没有朋友生活更容易,也许。”
“永远不要留男人过夜,从不道歉,从不解释。你难道不会想一想吗?事情是怎么发生的?我养育了你,而不是宣扬圣经的垃圾养育了你。我让你自己思考,如果自主思考是邪恶的,那每个艺术家都是邪恶的。邪恶是狡猾的。一旦你认为它是什么,它就改变了它的形式。需要用一生的时间去学习了解它的本性。别忘了你是谁,你是我女儿,你是完美的。我生了你,就是要你自己独立思考。”
违背了自己所有准则,杀害情人入狱的英格丽德,注定将改变母女之间固有的轨迹。从此,阿斯特丽德开始了孤苦伶仃寄养生活,美丽的她常常遭受敌意,即便换了一家又一家,一段自我发现的历程。每个家庭都有对她来说不同危险,从中她也汲取了每个家庭的深刻经验教训,却怎么也逃不出身在狱中母亲的管束,通过书信以及探监。
当伤害来自父母,没有决裂,走不出控制,伪善的面具后是残忍的自私、嫉妒与占有。这点像极了现实生活里,以爱的名义强暴家人的精神,孩子们永远无需长大。所以我们不难发现,诸多拥有强势父母的家庭,子女往往懦弱卑贱,而生性叛逆倔强的子女往往拥有怯懦甚至于窝囊的父母。原生或是再生家庭皆是。个体人格成型往往是两极分化。好比物理定义上,事物之间的相互制衡与平行。
说回电影,阿斯特丽德来到第一家寄样家庭,从女主人男友雷的身上感到了父爱,却因自己拥有母亲一样美丽的容貌被女主人误为勾引其男友,险些一枪毙命。康复后进孤儿中心,又因漂亮常被欺负,她剪掉金发,顶着一头狗啃发型,开始学会保护自己。
男孩保尔主动接近她,他们都喜欢画画。得不到母亲的认同,甚至告诉她无论如何都要靠自己走下去,不能靠男人。再次走进收养家庭,得到这家人的疼爱,尤其是过气明星养母克莱尔。可因母亲对养母的嫉妒,挑唆原本与丈夫有罅隙的克莱尔殉情自杀。克莱尔的死对阿斯特丽德打击很大,她认识到母亲的毒性非同凡响,主动请求被一名俄罗斯女贩收养,自甘堕落。母亲要求她为自己出庭作证,知道了有关自己的身世,她要求母亲放她走,看着母亲走上囚车……
阿斯特丽德这历经艰难和迷失、直至成熟,喜悦和真正自立的过程。暂不论贫瘠或荣华,就像绝大多数人一样,总要承担无法预料和不能控制的变故,每一步艰难生长拼贴的血肉,都是从大堆伤害中愈合,从大片的幸福中掠起,塑造成与人不同的种种人格。就像大哲小贤们所言,而人生终究是孤独的,在伪善的世上,需要穿上盔甲防护丑恶,张开双臂迎接朝阳,头脑清醒地避开猥亵,敏锐且迅捷地抓住转瞬即逝的美好。
当认识到世上除了父母真没任何人或物是可依,当在重重虚幻的景致里顿悟清醒,也会不愿承认地发觉只有让自己的双手变得坚定有力,才能减少与世界磨合的伤害。当被认为是弱者时,连最起码的悲悯也是经不起多次唾弃的,即使你拥有无可匹敌的信仰,梦想,甚或其他,一切坚硬的柔软的东西都会化为凉薄。做人难,难做人,谁不都是在夹缝中顽强存活,无论是成长中还是成年之后,人们在家庭也好,事业也好,无数次想逃遁,又都咬咬牙坚持挺了过去,直到生命以某种形式终结。
电影中的母亲,酷爱白色夹竹桃,也像夹竹桃花球一样风华绝代,恰似一朵极其标致的白色夹竹桃。她不仅仅是阿斯特丽德的母亲,更是妖冶、性感、魅力四射的艺术家英格丽德。导演彼得.考斯明斯金追随小说作者珍妮特·芬奇的构思,将她刻画为自私与自恋,傲慢与偏见至玩火自焚的人设;她注定是一个经验主义传授式的母亲;得不到就要毁掉对方的有毒情人;也非顽石般坚不可摧,起码在面对成年后的女儿时。
在母亲的阴影中,这是羁绊,也是想方设法的奔逃。阿斯特丽德终将遗承为如母亲那般的艺术家。因而,在导演看来,作为超越生活的艺术与艺术作品,它想说:爱的境界是放手,不是控制;是独立,不是孤立。
总有一天,你从窗外看,我会在那里。
3 ) stupid artist
浪漫主义艺术家如何让别人的生活随着她变成了一次又一次冒险。还畸形地教育孩子,并冠以艺术的美名。艺术家的智商还不如收养Astrid 的俄罗斯移民。 一个软弱,神经质,心理障碍,同时又心肠狠毒,自私自利的母亲。被所有人抛弃时,傻傻地赔上后半生来戏剧化地期待女儿转型。
荒谬的故事。权当它合理吧,对于一个不负责任的人,一个被冲昏头的人,有什么是不可能呢?!
4 ) 爱的捆绑
白色夹竹桃,美至极致习以毒素护身。这是自恃独立的生存之道,眼神清冷,下颚微扬。
女孩学习母亲的样子,双目不流露半分悲悯,语气轻蔑的反复练习:“You're not my type!”
那时,她带着单纯的崇敬活在母亲的阴影里。整个世界,这个女人是她的宗教与信仰。
若没有之后的转折,我想这个小女孩会成服于邪恶无穷尽的魅力中,变成另一株夹竹桃。
但是,在尝遍了伤害与被伤害的是是非非后,她只是收敛了锋芒化作一池平淡的水。
最爱阿斯特丽德的第一个造型。浅色衣裙,一点媚态现在眼眉间,金色的长发如丝柔软。
影片的最后,她重新留长了头发,结起麻花,日子重恢复平静,但已不是最初。
无法忘记遭受欺负后,她一刀刀剪断自己的长发,拿刀抵住他人下颚,学习如何强大。
无法忘记她眼神受伤的拒绝那个男孩真诚的邀约,她看清一身的毒素,她看清一切罪孽。
无法忘记她化浓妆去见母亲,如同敌人般坐在那个女人面前。她故意刺激她,这是惩罚。
一只圆,一场循环,皆是一个雷同的骗局。
成长粗暴,令她遍体鳞伤,直到有天伤口愈合结痂脱落,长出新的皮肤,才可获救赎。
影片中的谋杀、阴狠、死亡让人眼花缭乱。到最后却发现它所传达的是一个简单的道理。
想起江国香织的《神之船》。同样是相依为命的母女,同样是不同寻常的母亲。
草子随母亲不断的迁徙于各个城市,直到有天,草子选择停留在一处,过她自己的人生。
每一个母亲或许都面临过这样的时刻,孩子在某天突然的长大,大到好像再不需要你。
而英格丽德是自信骄傲的,她一直都坚信阿斯特丽德只会存活于属于她的世界里。
她用自己的毒素滋养小女孩,把她当成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豢养。
只是变故中太多人的出现,太多事的发生让这个小女孩离她越来越远。
克莱尔的出现教会阿斯特丽德什么是真正的爱,让她明白爱里的暴戾与占有都是扭曲的。
而克莱尔的死则让她剪断了那根捆绑的绳索,远远的逃离了母亲的枷锁。
但不知母亲终于放她走时阿斯特丽德复杂的心情里是否有不舍得。她只是流泪喃喃:“She let me go.”
再无法追随她的脚步去更魅惑的地域了。母亲选择再一次抛下自己独自前行,如同年幼。
然不论相距多远,她们的根部始终连接在一起,她们始终相爱。
岩井俊二的电影中,唯一无法看完的是《爱的捆绑》。尝试多遍,却总是放弃在半途。
爱里有焦灼,爱里有贪念,爱里有腐败的自虐,唯有一起堕落才可得最大的满足。
若唯有死才是永生,不如解除绳索让彼此保持清醒,让距离来消减爱的副作用。
喜爱《白色夹竹桃》,或许是因为它的积极,它是一场独立意志的养成志。
最后,阿斯特丽德成为了一朵染尽尘埃但柔软依然的水栀子。
而试着成为夹竹桃的那些日子,仍然萦绕于她的心间。
那朵最美的白色夹竹桃散发的激烈气息,依旧是她最多的爱,最大的留恋 ……
5 ) 美丽植物的背后
White Oleander,毒自美丽,美丽亦自毒。
我喜欢这部电影的味道,冷淡而疏离。就像最开始的照片作品,一张张面孔,看似完整,其实却缺失了幸福,欲语还休的表情背后是无处诉说的寂寞。寂寞的味道,就像夜开朝合的花,唯有梦短,才觉夜长。
Michelle Pfeiffer入木三分的表演,让我想起了亦舒的一部小说《阿修罗》。阿修罗,男性丑陋异常,女性美丽魅惑,倾倒众生。阿修罗性子执拗,刚烈,能力极大,凡与之接触,倘不蒙他喜悦,就必然遭殃。而Michelle饰演的单身母亲似乎也是如此,和师太小说不同的是,这位美丽的阿修罗最后皈依,舍弃了她的毒,付出了她的爱。
无疑,这是一部女性题材的电影,Astrid和她的母亲,一个个领养家庭中的女性成员,甚至连律师都是女性。然而,这只是表象,和表面上男性只是作为配角点缀本片正好相反,本片的光影背后恰恰剖析了男性对女性生活深刻而隐秘的影响。
Astrid 对男性有一种深切的依赖。在第一个领养家庭中,她自觉不自觉的追逐养母男友的脚步。这段关系短暂而暧昧,一方面,Astrid把其看成是父亲般的年长男性,而另一方面,这也是一个成熟男人对小女孩青春悸动的一种吸引。然而,同时,她又对男性有一种无名的排斥,因为男性总是能占据关心她的女性的心灵。这种排斥很明显的表现在第二个领养家庭中,Astrid刻意的疏远着养母的丈夫,似乎害怕第一个阴暗的故事再次发生。
Astrid的母亲杀死情人而入狱;Astrid的首个养母因为嫉妒和猜疑枪击了Astrid;Astrid第二个养母因为丈夫的抛弃而自杀。表面上看来,Astrid的母亲是一个成功坚强独立的艺术家,实际上,她却一直受男人的精神控制,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女性渐渐从男性的附属品中脱离出来,她们有了自己的事业,自己的好恶,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天地,似乎女人已经坚强到可以独立生活。然而事实真是如此么?导演便用这样一个故事委婉的给了我们答案。
寂寞是锥心刺骨的毒,因寂寞而生依赖。然,有了依赖就等于有了枷锁。并非说这样的锁就对男人不起作用,不过,毋庸置疑的是,这把锁更容易桎梏住女性。或许和生理有关,或许和社会轨迹有关,但这的确是事实。这不是什么弱女子鼓吹论,女性可以拥有独立的一切,精神上却依旧需要倚靠。
或许是我们修炼的还不够,但我却相信,女性拥有天赋的柔弱,适当的倚靠是美好而神圣的。就像那棵她家门口的夹竹桃,毒也只是为了保护自己美丽外表下脆弱的心。
另:影片尚且如此细腻,可想见原著会多么动人。深深期待原著……
6 ) 你又不是夹竹桃
小时候《黑猫警长》里有一集,讲某个小动物挂掉了,找了半天凶手,凶手原来是院子里的夹竹桃,题外话一下,其实以前好多动画片还是蛮科普的。
当时就觉得这花很漂亮,后来慢慢长大,知道玫瑰带刺,花蘑菇往往有毒,就形成了“美丽的东西就会自我保护”这个观念,在豆瓣看到有人说“夹竹桃只所以有毒,是不想给人养。”我英文不好,反正我看的电影里中文翻译没有这句话,不知道是不是作者自己总结出来的。这句话挺诗意的,而且容易往脑子里钻,但是我并不太喜欢这句话,因为,太拟人了,也太,怎么说呢,人类思维了,我不是夹竹桃,谁也不是夹竹桃,夹竹桃不会上网,更不会注册豆瓣,大抵也不会有“我不想给人养”这样的想法,就算它真有,也很难告知一位人类朋友。这些想法都是人为了表述观点和情感时,自己想出来的,就像说狐狸狡猾,熊却笨拙似的。所以,这样的话说也就说了,要是真觉得意味着什么,就弄错了。
另外,植物就是植物,就像鼠标就是鼠标一样,所谓“万物都有灵性有情感,所以要善待”,其实我很讨厌这说法,人善待万物,就善待万物好了。难道没灵性没情感的东西就不该被善待么?
难道所有美丽的东西都会自我保护么?
难道不美丽的东西就不用自我保护么?
成年之后我就对女人形容自己是什么蛇蝎啊毒品啊之类的玩意很反感,之所以有人会这么说自己,无非是想让别人觉得自己容易让人上瘾,有魅力,无法抗拒。文艺作品中常常创作出这样的角色,其目的就是为了让世人又爱又恨的,我以前也喜欢过这样的角色,慢慢地看过了,就觉得不舒服,觉得好像作者是在故意搞坏我的是非观似的,以前有个朋友告诉我,他看《大闹天宫》里印象最深的,就是孙悟空的爱憎分明。爱憎分明,多棒的一件事,喜欢的就是喜欢的,厌恶的就是厌恶的,别找借口,没有理由,又喜欢又讨厌?哇,这个情感太成人了,太复杂了。
人长大了,看事情就会看好多角度了,判断起来就困难了,比如电影里女主角的妈妈,她控制欲超强,几乎是在强奸自己闺女的大脑和思维方式,对女儿的养母毫无善意,甚至言语刺激引发她自杀,还因为失去了男友就删了他写的文章,最终弄死他。以上罪名,足可以让任何人讨厌她。但是,等等,她很美?她极有艺术天赋?她还特别坚强?
我想想我是不是还是会讨厌她呢?
我想好了,她是个艺术家,但她道德上有问题,所以我觉得我还是讨厌她。
我真厌倦透了来评价这种出现在文艺作品中的美丽自以为是用保护自己当借口来破坏他人的所谓的坚强的女性了。
他们太千篇一律了,他们往往不是那种标准意义上的第一眼美女,但是他们拥有着摄人魂魄的气质,或者捉摸不透的神秘,他们都具有某一方面的才能(一般是艺术方面的),性格方面有点儿咄咄逼人,但周围就会有人说:“她没有恶意,她只是心直口快。”当她们做错了事,其实内心想的是“这帮鼠辈,我才不在乎你们呢,我是个天才。”但是旁人看到她们的无动于衷就会说:“哦她真坚强,遭遇了这么多事还能微笑的面对。”
废话,死的又不是她。她凭什么不坚强,如果她是该被同情的,那死者该如何对待?是不是所有人都该在心中暗暗的说:“虽然他死的很惨,但是没办法啊,谁让他抛弃那个女人呢,她可是个自尊心很强的女人啊,而且她那么爱他,她不能失去他啊~”
道德观已经被艺术作品颠覆了。
艺术作品一次又一次把丑的东西,包上美丽的壳,来迷惑世人,使人们对表象的重要性的肯定不断的升高,然后把丑陋本质弱化,使矛盾的天平一点点的平衡,这种早在几十年前根本不是矛盾的矛盾,到了21世纪,却成了不朽的课题。
真可笑啊。
无辜的夹竹桃,无辜的玫瑰,无辜的各种带毒带刺的小家伙们,被艺术家们反复利用,如果有一天真的有人可以和夹竹桃对话。
没准夹竹桃会说:“他妈的,我一直想摆在谁家阳台上当盆栽,我想毒死那个让我带毒的上帝。”
既然打了四星,前边又说了不满,总有些特别喜欢的地方要说说的。
我在十几岁的有段时间,对本我的坚持几乎达到了一种丧心病狂的地步,觉得周围的很多人和事情都是要改变我,同化我,给我洗脑的,我几乎觉得所有人都是敌人,虽然我没有伤害他们,但是我多少拒绝了他们的善意。
那个时期没有维持多久就过去了,因为我终于发现,把刺放在外面,是会被磨光的,人是谁,会成为谁,是要放在心里的东西。不用说给谁听,也不需要摆出样子,如果抗拒世界,抗拒改变,就会被摧毁,或者被世界磨平。坚持自己的内心,是一个很长远的计划,是需要持之以恒的自省,需要接纳和包容,需要走进他人和他人的生活,吸收属于自己的,不属于自己的就放在一边,不用销毁,因为那些都不重要,需要擦净眼睛去看世界,而不是不看。爱是一个很平易近人的情感,爱本身不伤人,爱人也不会伤人,伤害自己的,只是那些虚荣、仇恨和占有欲。
这是我喜欢那个女孩的原因。
她终于遵从了心灵,她拒绝别人认为,她是一棵夹竹桃。
7 ) 《白色夹竹桃》:心碎之后,会展翅翱翔
(芷宁写于2009年12月4日)
有时,成长很漫长,有时,又只是一瞬,某件事在成长的过程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当时并不明确,甚至很茫然,就像影片《白色夹竹桃(White Oleander)》中女儿阿斯特丽德所言的那样——“只有到了结尾,我才明白开头是什么意思。”最终,当一个人能完全脱离父母的影响,独立思考问题并做出正确的判断时,他已然成长,而这个学会独立思考的过程,或许漫长,又或许只需点燃导火线。
有人生来是完美主义者,又具有极强的控制欲,总希望子女按照自己的意志发展,一旦不按“剧本”演,就会极端情绪化。《白色夹竹桃》中的艺术家母亲英格丽德无疑是个完美主义者,她容貌美丽,气质出众,个性独立自信而坚强,她以艺术家的眼光和曾经情感不幸者的偏执,希望把女儿塑造成另一个她——独立思考,坚强而完美。同时,她又是极端纯粹主义者,不能接受女儿违背她的愿望和标准,即便她在高墙之内,也不断对女儿施加影响,殊不知,她的言行已经让饱经世事的女儿千疮百孔……
02年的《白色夹竹桃》,一部关于母女关系和女儿成长的影片,自看过之后,每逢“反刍期”,都会不由自主地从记忆中窜起,片段或整段会浮现眼前,于是再一次体悟阿斯特丽德于15到18岁之间的痛苦历程——母亲因谋杀入狱,阿斯特丽德辗转在一个个寄养家庭之间,在修养水准、价值观和处事方式迥异的家庭中,寻找着属于自己成长空间,而母亲的影响依旧无处不在,利用书信往来和探视时间,不断向女儿灌输着自己的理念和影响力。
离开母亲的日子,女儿遭遇了一段冷暖人生。第一个寄养家庭,让缺失父爱的阿斯特丽德寻到了一丝亦父亦友的“朦胧”,然而信教的善妒“养母”以一颗子弹将她的“朦胧”击碎,于是母亲的智慧言论让女儿放弃了上帝,她不需要圣经,只需要独立的个性与思考。
母女间的裂痕出现在寄养学校男生给予孤独女儿的理解和温暖,母亲以决绝的话语打碎了女儿短暂的甜蜜。母女间的激烈碰撞、控制与反控制,出现在母亲仅以书信和一次见面会谈就毁了女儿喜爱的克莱尔的生存斗志之后。此后,女儿经历了极力挣脱母亲影响力的煎熬期,从曾经的崇拜走向多重质疑再到完全颠覆,女儿改变的不只是形象,于是,母亲痛苦地看到眼前一身叛逆装扮的女儿,女儿却以交易的方式,让母亲说出失败的情路往事以换取她出庭说谎……
在这部痛苦而美丽电影里,叙事看似淡然,却处处充满了力量,让观众颇有亲历感,不管是否遭遇过那样的人生,其中的某些东西是共通的,如青春期的心理蜕变。而导演彼得·考斯明斯金拍摄该片的手法,也让影片氛围始终像一首哀婉的诗,有着“非同寻常的凄婉与美丽”(NW有线新闻的评语)。
这部女人电影中的女演员各个表演出色,饰演女儿的年轻的爱莉森·洛曼有很好的内心表现力,在片中,她准确地拿捏了阿斯特丽德在各种遭遇下的挣扎与纠结,即脆弱又坚强,在沉默或反击中暗涌着内在的力量,并最终完成了蜕变和升华。
此次似乎是米歇尔·菲佛与角色最合二为一的演出,就像UPN电视台评价的那样:“这很可能是米歇尔·菲佛一生中最难得的角色,和最伟大的演出。”而原著作者写英格丽德这个角色时,脑子里想的就是菲佛。菲佛在片中散发出独特的魅力,飘洒的金色长发,坚毅的下巴,洞悉的眼神,智慧而有力的言辞,无不刻画出这个人物的特色,仿佛一棵美丽孤傲且有毒的白色夹竹桃,也诠释了影片的另一个译名《毒自美丽》。英格丽德最终对女儿放手,着白衬衫的她被押解着离去,依旧金发飘洒,她依旧有魅力让观众和女儿目送她上车远去。
蕾妮·齐威格饰演的克莱尔是一个有事业追求却不成功内心脆弱的女人,当去监狱探望英格丽德时,后者几句话就点出了表象热情乐观的她内质的脆弱和敏感。影片继而给了齐威格一个中远景,克莱尔默默地坐回等待区,面容上流露着显而易见的失落和无措,令观众顿时明了,英格丽德点到了她的痛处,她已经不能再假装相安无事的生活,这为克莱尔的自杀以及阿斯特丽德和母亲的决裂打下了伏笔。齐威格的确是那种不浪费丁点镜头的演员。
影片首尾呼应,始于阿斯特丽德的工作室,也终于此。镜头依次扫过她收藏的那些值得纪念的箱子,上面所题的字样见证了一个少女的痛苦嬗变——伤心的露、悲痛的蜜、忧愁的水、痛苦的泪以及心脏的河流。
此时的阿斯特丽德恢复了她像母亲的外貌和装扮,金色的发辫,白色的衣衫,她已经不需要用外形上浓妆艳抹的反差来区隔自己,确立自己的独立。也已理解了母亲爱的方式,她也会时常想起母亲和白色夹竹桃,但她已经超脱,一如波士顿环球的评价——“心碎之后,会展翅翱翔”。
(该影评博客
http://nicolew.blog.hexun.com/41496280_d.html)
2008.07.19很多时候会想起曹雪芹说的那些,以为那就是女人最悲哀的终点,但如今我想经历过伤痛甚至毁灭的女人,最终还是会独自走出,向着更宽广而去
看了这电影,从头到尾都能感受到那种挣扎和成长的疼痛我们降临在这个世上,不论贫穷还是荣华,都是要承担一段无法预料和不能控制的生命。每一步都拼成我们自己的身体和生活。我们从一堆一堆的伤害中脱逃,从一片一片的幸福中经过。那些经历并不能灼伤我们的皮肤,却可以塑造我们的人格。
以母爱之美丽名义实施的控制与精神暴力。与这种自恋型、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母亲切断心理联系是件困难的事,单纯拉远物理距离并不足以摆脱纠缠,需以极强大的内心力量、划清心理边界才可自泥淖中起身。女儿有句反驳很精彩,直指要害:不!你并不想要我学会独立思考!你不过希望我学会像你那样思考!
阿斯特丽德是个孩子,却承受超过其能力的思想压力。成长史太残酷。
三段式的美国女性成长电影,情节还算铺陈有序,合情合理。对“爱”、“占有”与“独立”等概念的探讨也意犹未尽,充满睿智。
生活中所倚仗的爱如果没有了会怎样. 真正又能倚仗什么. 有时候真的要对自己好 因为真正拥有的也只有自己 而已.
白色的夹竹桃,美丽却有毒,就像人,往往以爱的名义去伤害最亲近的人。当爱已经变成一种束缚的时候,唯有挣脱,才能获得新的成长。
Loneliness is human condition,no one's ever goin 2 fill that space.The best u can do's know urself&what u want, don't let cow get in the way
该片是一部通过坎坷的人生遭遇来讲述成长历程的影片。它以敏锐的视角、跌宕的剧情、血肉丰满的角色为观众奉献了一个如此伤感而又凄美的故事。
如诗一样神秘隽永的笔触娓娓道来,起初不明所以,只沉浸在Alison Lohman柔软芬芳的美,直到一席谈话让我触摸到故事的内核,饱受遗弃之苦的母亲和因为她的偏狭而命运轮回的女儿在谅解和释怀中破茧重生,由彷徨到坚定,由激越到平和,只有这样才能面对鲜血淋漓的峥嵘岁月。
Alison演的实在是太棒了,无法言说~当我们在成长中身处逆境的时候,该如何抉择。
woman/mother and daughter/love or life . 在她那样的年轻岁月里 没有做好迎接一个完全需要自己付出投入的生命的准备,她在学习当好一个母亲。在她成长的道路中,在她的母亲学习的过程中,她失去认识父亲的机会,失去母亲的一些零碎记忆,质疑自己的爱。
荆棘丛生,美丽而独立。阿斯特丽德,阿斯特丽德。其实是一对多有爱的母女俩
由一对母女串起来一群女性影像,美且冷酷的米歇尔·菲佛,是这一个搞艺术的母亲,用自己近乎于苛刻的态度对待女儿,为了让女儿独立自强不惜伤害她身边的人,她的“毒”带着美、自信和嫉妒。最后与其互相伤害,不如各自放手。Claire自杀一段真心被震撼了。
finding the path is freaking hard
家庭教育。母亲对女儿的完全占有。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机能。AlisonLohman演少女美呆了。MF一如既往地美到夺命!Z老了。
Astrid babe, u r so beautiful. guess some people jut dont fit in the world.secretly wanting the feeling of wind? I do,2. dangerous but beatiful.MARK 4 forever inspiration.
阿斯特里德肯定让人印象深刻。不错的电影,压抑,但总感觉最后高潮不够。不够压抑,不够黑暗。。。
白色的夹竹桃,美是美但有毒。当伤害来自与自己的母亲,仅仅在《父母皆祸害》组里抱团取暖是不够的。没有决裂走不出母亲的控制,伪善的母爱面具后是最残忍的自私、嫉妒和占有。
占有欲强的母亲毁了几个家庭。最重要的是颠覆了女主角的三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