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好呀,这么年轻就能活在梦想里,如此这般地过一辈子。
大自然真好看,看到还有其他动物活着,并不只是像人、尤其像我这般悲惨的存活,就感觉稍微有点欣慰
尤其是其他动物,简单的社群关系,实在是太喜欢了。孩子所深深依赖的母亲,即使到孩子成年了,也不会离开,仍然希望在自己有情绪的时候得到安抚。在母亲老死之后,自己也很快丧失活下去的意志,然后病逝。就这么简单,没有理由继续了就死了。真好,我可真是太喜欢了。完全不用像人一样活得那么复杂,真好
上一次看的是两个人的科学研究,本来以为这次会看到一个人独居的野外观察天堂。没想到还是有爱情的,虽然只是人生中的一个阶段。嗯,不过这样也挺好的吧。
这个色调好有年代感。好漂亮。完全不是当下灰蒙蒙的我们可以仰望的。那个年代就有那样的独立女性和独立妈妈了。真好呀。
不过,过去那种虽然刚开头很艰苦,但是还有希望的年代,才称得上黄金年代呀。
从珍刚开始从事研究时说,自己从来没有想过要结婚,这不在自己的考虑范围内,她满脑子都是工作。到后来认识雨果,又自然而然的结婚生子。第一个想法是“真香”。后来仔细想想,这种自由而不拘束的人生又是多少人求之不得的呢?
珍和雨果的感情起源是因为工作,出现矛盾到离婚也是因为工作。毋庸置疑,珍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野外研究了。
珍和雨果感情出现矛盾的时候(两个人的工作异地,雨果想让珍和他一起去大草原),曾经给自己的妈妈写过信(电报?)咨询她的意见,她妈妈回复说:
“我亲爱的珍,没有不能失去的男人。对男人来说从来就没有心碎这回事,他们满脑子都是工作和他们的梦想。女人就是用来衬托的。 爱你的妈妈”
翻译过来可能就是“男人都是大猪蹄子!”珍从小和父亲的接触比较少,由此可以理解她对于自己另一半的要求和期望,更多的是从母亲还有黑猩猩那里得来的。
初中或者小学的时候就从教科书中了解过珍,但是现在看这个纪录片,又有一种完全不一样的感觉,看片子的角度都不一样。我觉的很大一部分程度上,是受到了一定的科学训练原因。
影片开头,珍开始去研究黑猩猩,我第一个想法就是前人的工作做到什么程度了呢。这里在影片中介绍的很好,几乎为零(好像有一个人做了为期三个月的调查,只看到过一两次黑猩猩,还有一个人试图把自己全身浇上黑猩猩的粪便来接近他们,但没说结果)。
珍没有受过大学教育,自己也说了刚开始缺乏科学训练,所以她的研究方法是有一定问题的,比如不应该给黑猩猩起名字,而应该用编号来代替,以免出现情感的因素。比如把自己的营地放好多香蕉来吸引他们,当时我就想到了会不会造成一些不可控的局面,比如抢夺,事实证明确实是这样。再后来黑猩猩集体得流行病而大规模死亡之后,珍的科研团队才规定了不许研究人员和黑猩猩有肢体接触。
影片在介绍研究黑猩猩的研究意义上一笔带过,我相信这是个很有意义的研究,可是在影片中并没有阐述的很清楚。科学需要讲故事,那么,为什么要研究黑猩猩呢?影片用珍的一生讲了一个很动听的故事,可是在科学意义的阐述上海不够明确。
一个小笑点:珍去非洲前说自己庆幸没有上过大学。后来又在这里建立了研究基地,培养了许多博士和博后。嗯,真香!
一个小感慨:科研活动其实是需要一定的营销手段的,比如珍自己上过国家地理杂志的封面,出门演讲也随身携带黑猩猩布偶,这都有助于个人品牌和个人影响力的加强,进而有助于自己的科研申请funding。
一个不理解的地方,记录片中,珍和她的学生们在野外所有的装扮都是短袖短裤,即便在丛林里走也是一样,可是一般在户外为了保护自己不都是长袖长裤吗?
一个小发现:锂电池界的开山鼻祖姓Goodenough,珍姓Goodall(古道尔)。看来自信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 奔走的特蕾莎修女 ”,这是对珍妮·古道尔的赞誉,也是对她不平凡一生的敬意。
纪录片的形式,真实的拍摄影片加后期剪辑,配上契合的音乐,我们领略到不同于“动物世界”样式的非洲世界,领略珍妮·古道尔卓越的一生。
电影中讲,智力发达的人类,有义务保护地球其他生物,说的很棒,自然让人类站在食物链的顶端,也给了这个顶端所有者不同于简单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法则,而要承担更多的责任。
珍妮·古道尔在电影画面中,从青丝的靓丽年纪到白发苍苍的暮年,都展现出一种恬淡、温和、静谧之美,眼神中对这个自然由衷的爱意,纪录片中彰显的个人魅力,铺面而来。
她对黑猩猩的研究和爱,推动了她一生的事业,一件事,做到极致,成就非凡人生,珍妮·古道尔,一个非凡的女性。
Jane Goodall hasn't gone to unviersity for lack of funds but is no less a person than a scientist. Born in a pre-television age, she spent her childhood in the grassy garden and among the domestic animals, which foresees her indefatigable passion for chimpanzee studies in Gombe, Nigeria. As expected, observing chimps and recording data became Jane's daily routine until Hugo van Lawick, a photographer sent by National Geography, invaded her solitary life. They walked together, laughed together and struggled together. Jane found that chimps are as capable tool users as humans when pulling termites out of their dune with sticks. The news shocked the public and raised doubts about how Jane could carry out an independent research as a woman without a degree. Fortunately, suspicion died away and Jane won fame, funds and marriage at last. Jand and Hugo's son Grub was born on Serengeti plain, which, however, would saw the diverged ways they took. Hugo was eager to shoot films on wild life here while Jane couldn't help missing her chimps in Gombe. After Grub went back to Britain for education, Jane felt depressed but did not give up her work. The fight between chimps reminded her of the violence deeply rooted in human nature, and the declining number of chimps also urged her to draw the public's attention to this intelligent, social species. Jane's sunshine smiles and firm words are running through the forums around the world, where she has never hesitated to tell her stories with chimps.
在这部片子里,我看到了两名奋力与社会规训抗衡的女性。社会教育女孩们要乖巧听话,要为孩子和家庭付出,而很明显珍的母亲并不认同这一观念。她尽可能地支持女儿完成梦想,甚至选择在四五十岁的年纪陪同女儿远赴非洲—尽管那在当时的大多数人眼里是个不切实际的、艰苦的、错误的决定。
于是珍说出了“我从不以结婚、组建家庭作为人生目标,我从来没考虑过那种事情,我满脑子都是我要去非洲,要做我理想中的工作”这样的话。在这部片子之前,我对珍·古道尔一无所知,我以为她真的终身未婚。于是当影片对雨果的叙事开始时,尤其是看到珍为了孩子妥协,选择性地牺牲了很多科研时间,我很失落。
幸运地是,当家庭与事业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当狡猾的丈夫要求妻子放弃自己的事业转而支持他的事业时,是母亲再次站出来支持女儿的梦想,于是珍放弃了婚姻,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与研究。这段源自母女之间的真实故事,恰好应证了虚拟影视剧里无数对“母女关系”“女性成功”的污名化,令人触动。
2018年6月24日的中午,依稀记得那天上海下着淅淅沥沥的细雨,我在环贸的百丽宫影城看了珍·古道尔的纪录片《珍》。
这部纪录片的素材取自国家地理为珍三十余年的职业生涯拍摄的100多个小时的影像资料,其中绝大多数都没有公开过,这部电影将其浓缩成90分钟的精华。
珍以在非洲的热带原始森林研究黑猩猩而出名。但在那个年代,这不仅是一件充满艰险挑战的事情,而珍自身的条件也让她很难被看好。她是一名女性,人们都不相信女性能够适应野外生存生活,更别提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其次,她没有接受正规的大学教育,获得相应的文凭,人们很容易就质疑她是否能胜任这样的研究工作。
但是,一个真正下定决心的人,那么任何困难和嚼舌根的流言蜚语都阻挡不了她。
幸运的是她遇到了考古学家和古生物学家路易斯·李奇,后者以研究东非大草原上的原始人而享誉学界,路易斯·李奇聘请珍做他的秘书和助理,帮助她掌握了基本的研究方法和初步的经验。并为她牵线搭桥,使得珍能够获得国家地理学会的资助,去往非洲坦桑尼亚的冈贝河国家公园的野生黑猩猩栖息地研究黑猩猩。她梦寐以求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不出意料,珍一开始的研究工作受挫了,一方面是非洲原始丛林艰险的自然条件需要她去适应,另一方面则是作为群居生物的黑猩猩极强的戒备心让她无法近距离观察和研究。但是珍最终凭借自己的耐心和对黑猩猩的热爱慢慢解决了这个问题,当黑猩猩接受她递过来的香蕉的时候,他们已经开始信赖这个姑娘了。
珍有了很多新发现,比如黑猩猩会尝试用细长的树枝来捕食蚂蚁,并通过模仿和习得在群体中普及开来,原来人不是唯一会使用工具的生物;此外,猩猩的族群也有了严格的等级划分,领头的猩猩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甚至能把看不顺眼的家伙驱逐出猩猩的族群。
这一系列鼓舞人心的发现使得国家地理学会加大了对珍的研究的资助,他们还特意聘请了野生动物摄影师雨果来拍摄记录珍的工作,这也是这部电影得以呈现在世人面前的前提。就像童话故事和民间传说里描述的那样,两个志趣相投的人走在了一起,共同度过了一生中最难忘的美好时光。从纪录片的片段来看,那可能是珍一辈子最快乐幸福的时刻。
但当珍的研究工作告一段落,以及他们的儿子路易斯出生后,家庭和事业的矛盾也接踵而至。珍想继续从事黑猩猩的研究工作,因为她知道还有很多事情尚待她去挖掘探索,还有很多问题没有得到解答。但留下来意味着她和雨果两个人将长期分居,且儿子路易斯很难得到相应的照顾。并没有两全的解决方案。
在一个好母亲/妻子和一个生物学家之间,珍陷入了挣扎之中,但为了儿时心中的梦想,她还是毅然决然选择了后者,她结束了和雨果之间长达十年的婚姻生活,并将儿子路易斯送回了英国上学,一年能够见到的日子屈指可数。
这个选择成了珍一生中的阴影。尽管那是一段真挚美好的爱情,他们曾如此幸福过,但这段感情既然束缚了双方各自追求向往的人生和职业目标,那么在一个恰当的时候戛然而止,似乎也是一个正确理性的选择。很多时候,美好的故事并不能善终,做出一个选择也就意味着放弃其他的可能性,这似乎总是人生的常态。
但是对于路易斯而言,破裂的家庭和母亲不在身边造成的创伤是难以弥合的,这或许是珍一生中最大的污点,因为他儿子对于黑猩猩充满了憎恶和痛恨,母子关系也再也无法修复和弥合。我理解并同情路易斯的不幸,他是真正活在母亲盛名阴影下的那个人,母亲似乎把一切的爱都给了黑猩猩而不是他这个亲生儿子,这似乎违背了人的天性。但珍何尝不是做过痛苦的挣扎呢,就像电影《特洛伊》里阿喀琉斯在儿女成群尽享天伦之乐和战死沙场垂名青史之间做出选择一样,珍顺从自己的内心,做出了这个看起来自私的选择。这成了我们可以诟病的一点,但我们也不应该对此攻讦,毕竟当事人经历的内心挣扎是我们无法去真正感受到的。
在近四十年的研究生涯结束后,珍·古道尔依然活跃在世界各地,成为一个社会活动家,宣传黑猩猩栖息地保护以及地球环境保护。 TV +出品的纪录片《亲爱的…》里面有一集就专门介绍了她近年来的活动以及为此鼓舞到的世界各地的人们。和做作喊着口号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的瑞典少女相比,珍·古道尔体现了她务实的一面。她知道要想保护黑猩猩的栖息地,首要之急就是解决非洲当地贫困人们的生存问题,为此她也采取了很多行动,包括面向青少年的根与芽环境教育项目,纪录片里很多青少年正是通过此参与到环境保护的实际行动中,比如巴厘岛中的两姐妹。
在功成名就之后,珍扮演着一个激励者的角色,她成为了这个时代的精神象征。有的人注定是要被做书立传的,珍·古道尔就是这样的人。
年轻时候标准英伦女孩面容,拘谨又闪闪发光,卡其短裤下长腿夺目(不怕蚊叮蛇咬植物割伤吗!)。并不知博士有过婚史(儿子英俊惊人),挣扎更近人情。Emory教授参与问答环节,上座率很高。过度渲染非洲之美、配乐和寂寞的画面里,有人为婚姻破裂哽咽,有人在猩猩死去时哭泣,都是没见过真正苦难的人。
好美,好好看。不仅是电影,还有这个人,这件事。
珍的妈妈才是最厉害的:没有什么男人是不可以被抛弃的
非常喜欢。开头拍摄珍的画面充满了爱意,果然是爱人所拍。黑猩猩带给了珍事业、爱人与孩子,最后也因为黑猩猩与爱人分开,孩子从未喜欢过黑猩猩,听到这里让人唏嘘。久居城市,已经忘记世界如此广阔,万物有灵且美。
对于熟悉古道尔博士的人来说,纪录片内容并没有新鲜之处,反而是那些私人化的影像与叙述更为动人。怎样才能过好一个女人的一生?怎样又是一个好的人生?年轻的简和年迈的简,在银幕上都有一种令人窒息的平静与满足感,美得那么动人。
她的眼睛,从二十多岁到七八十岁,一直没有变,是清澈年轻的,在野外风餐露宿也一直是年轻女子的模样。flo年老死去,小猩猩从此不吃不喝三周后也死了,这真让人难过。
电影里人猿泰山娶了叫珍的少女,现实中叫珍的姑娘住进贡贝成了泰山。镜头里恋母的猩猩三周后随母亲死亡,镜头外远离人迹的儿子逃不开母亲的庇护。爱猩猩至深的女人,拥有憎恨猩猩的儿子。懂得靠工具觅食的生物,死于赤手空拳的残杀。珍一直穿着绿衬衫,仿佛穿越半世纪,讲述着死亡是生命循环的一部分。
配乐很吵。开头很怪异,古铜色皮肤,刺眼的绿色丛林,卡其短裤。后来你知道了,这些确实是hugo拍出来的可以发社交媒体的好看影像。而作为纪录片,这个开头的假让人不爽。有两三个地方把古道尔做的各种数据图像快速剪辑似乎在证明是严肃的(rigorous)研究工作,但我甚至都不知道那些数据图像都记录了什么,给出了什么样的帮助/发现。也许导演认为这个作品就是关于古道尔这个人,而不是她的工作;但这些工作如何做,以及后来如何教学生,理应是一个研究者传记的一部分。影片展示的工作主要是观察和打字,似乎古道尔真的就是一个英国秘书。(也可能是hugo影像本身的男性视角)其他部分还行,虽然不深入,但我至少知道那些文字是古道尔自己的话。最有效的还是writing的影像。最有意思的是flow和古道尔母子的对照。
有些人很幸运,因为他们很早就发现了自己想做的事、并用尽一切办法和力量去追寻,珍·古道尔女士就是其中的一员。大自然是如此神奇,又如此神秘,人类应当谦卑地生活于其中,而不是凌驾于其他物种之上。
珍访问魔都市领导见,我做的翻译,有幸接触到本尊跟她那常年不离身的黑猩猩毛公仔,两个字形容:devoted, inspirational.电影节散场后听到身边两个mm讨论,为啥珍后来不跟前夫去serengeti,"换我就带儿子跟老公一起回英国生活啊,哎你说他们有钱不?"所以你不是她
古道尔。深深地沉溺于对梦想的追逐。
年度最美最治愈纪录片。导演也是科特柯本传记片导演,国家地理的人发现这100多小时被遗忘的历史资料后说,找那个导科特柯本纪录片的家伙来做这个片子吧。
“我想毫无保留地与他们生活在一起,就像杜立德医生;我想毫无畏惧的走进他们,就像泰山…” 珍·古道尔的《猩球崛起》+《动物世界》+《泰山》+《艺术家在场》…“当我盯着一只黑猩猩眼睛的时候,我知道我在盯着一个会思考的生命。”
影像资料非常珍贵,开天辟地的工作,而且有这样的决心当成终生事业。她妈妈对她的支持完全无条件,而且对男人跟女人的不同看的非常清楚,在她要离婚的时候。
9.2/10,SIFF18迄今为止最喜欢的纪录片!
非常珍贵的纪录片,能看到真是幸运。Jane的一生与她所研究的黑猩猩群体的命运交织在一起,能与自己的挚爱的事业相守一辈子真是美好,如今想要纯粹地做成一件事情,已经是奢侈了。最后还是忍不住要赞叹她的美貌,那双眼睛太活泼、太明亮了!
“男人都是可以甩掉的,没有男人会因此心碎……对男人来说,工作和梦想总是第一位,女人不过是他们的附属。”
珍问妈妈丈夫希望自己放弃研究去塞伦盖蒂陪他怎么办,妈妈回复她男人根本不会为了感情的事难过事业排在他们心里第一位——珍的妈妈太英明睿智了这个男的果然就把拍有前妻珍的美好影像不小心遗失了直到2015年才找到。也难怪本片一开始就把妈妈的形象首先树立起来,她真是影响了珍一辈子的人。
包场。很烦对动物的过度美化浪漫化倾向,比如前面讲母猩猩如何是个好母亲,结果养出一个很大了还不自立的小猩猩,最后母亲死了儿子也跟着一起死,这么不健康的依赖关系只说明这是个烂母亲好吗,烦躁(我对自然的观点类似赫尔佐格的“鸟儿在痛苦中尖叫”:混乱、暴力与无序)。于是我对她的整个研究都产生了怀疑:研究黑猩猩行为这么多年,竟然不认为最后的过度依赖说明母亲养育有问题?或者是因为投入太多主观感情无法客观评价?再一搜她确实因为给黑猩猩起名而非编号等一系列过于不客观的操作引发过争议。这个片使用archive footage的部分颜色有严重问题,过饱和成荧光色,尤其绿和橙红,泛滥到刺眼。还有配乐一起来我就:这是不是山寨Philip Glass,和《时时刻刻》的配乐简直像得不行,结果配乐就是他整的,笑死,有点出戏
“我亲爱的珍 男人都是可以甩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