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以自由的名义
故事发生在1954年秋天,美国巴尔的摩。一个少数族裔的白人男孩在教堂认识了一位黑人女孩。由于当时美国的种族歧视现象相当严重,二人之间的交往也就受到了种种限制。不过导演(兼编剧)勒文逊有意以一种波澜不惊的平静来展现现实与人物内心的矛盾,让人眼前一亮。 乍眼看来,影片反映的应该是一个很古老的主题:种族问题。影片其实讲述的是几个年轻人对爱情、梦想、平等与自由的向往追求。里面始终跃动着一股青春的活力(影片的精华即是几处跳舞的段落),贯穿其间的是传统与现在的对立,不同种族价值观念的冲突,年轻人对老一辈所持信条思想的怀疑和反抗,以及对青春和未来的迷惘。故事的结局颇为耐人寻味。 影片的动人之处还在于从里面我们可以看到自己年少时的影子(尤其是那些理想年代下的红孩子——七十年代),那时的少男少女们以一种相对温和的态度(区别于六十年代垮掉的一代,在中国则有异于红小兵式的疯狂)执着地追寻着自己的梦想。看完影片,我不由问自己:你还记得年少时的梦吗? 渐渐失落青春的人或许可以通过这部片子重温旧梦,嘘唏一番:想当年,我们闹革命的时候……
好像当时还有个译名:自由山庄。
2 ) barry levinson的半自传电影,巴尔迪摩的青春记忆
电影的名字翻成中文后,一下子变得极度狗血。“自由高地”听起来好像是高扬自由的道德高地,还有什么“飞扬的年代”,听起来更过分了。其实电影的名字只是来自于故事中主人公住的地方,叫liberty heights,根据洛杉矶rowland heights直译为罗兰岗的例子,我觉得liberty heights 应该直译为“李本岗”。不过谁会被这样的一个名字吸引呢。我想看这部电影初衷只是想看Ben Foster而已。
在影片的开头,Ben 和他的朋友在游泳池外,看着游泳池上的牌子:no jews,dogs,and coloreds. Ben和他的朋友离开了,讨论为什么Jew要放在狗的前面?我疑惑的是,谁能分辨犹太人和其他白人呢?就算是割礼,不是得脱了裤子才能看出来吗?我另一个疑惑的是,既然1954年巴尔的摩还能有这样的犹太人、有色人和狗不得入内的牌子,那么想来更早的时候中国租界公园里挂的“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可能非常大。后世有人说,根本就没有这样的牌子,是中国人自己杜撰的以符合反帝宣传;还有人说,牌子是有的,但是悬挂的目的不是如中国人所认为的侮辱华人,因为西方文化里狗和人有同样的地方。看了Liberty Heights,我可以确定两点:“华人与狗”的牌子一定有,而且一定是侮辱的意思。
毕业典礼时Ben kiss goodbye with Slyvia,让双方家长大为紧张,太搞笑了。Ben在Slyvia家里的那一幕也特别搞笑。看到这两个人在一起,就让我觉得好笑。那种纯爱的感觉不论在什么年代,在什么环境下都充满了美好,令人怀念。想起有人评价80年代的话,我们怀念那个时代不是因为那个时代充满理想,而是因为那时我们年轻。
Ben那个时候真可爱,真难以想象他后来能够演charlze prince那样的角色。我十分期望看他的messenger.
时代背景下的故事,很直白地展现了种族歧视的问题,还有就是那时候的本福实在太甜了。
@2016-07-11 22:12:26
其实我完全没有看进去
旧日的时光,在歌声中飞扬
全片都很理想积极,好几个冲突正常情况是见血收场但都被温柔化解。男主父亲的结局虽然入狱,但也没有让消极情绪成为最后的基调。然而,一堆熟脸还是遮掩不了流水账的本质。silvia真的是黑美人。演员后来没演戏不得不说是个可惜。
情绪在缓慢节奏中释放,结尾和开头相呼应,在那个特殊的时代里,种族歧视的故事天天在上演,犹太人和黑人互相之间还存有隔阂,最后是融合在一起的淡淡忧伤,就是有点太慢了,太容易让观者走神。好嫩的Adrien Brody,还有GA里的Alex和Webber~
没有看完整版,看的是52分钟的Ben Foster剪辑版,和完整版相比少了75分钟。整个电影的基调给我的感觉是单纯、有爱,波澜不惊又处处充满了对社会歧视的无力感,有时个人真的无力改变什么。最后拆掉牌子呼应主题,这就是我们向往的自由世界。很喜欢这种纯洁的片子。不得不说小鲜肉Ben真的太萌太可爱了。
这就是一部《犹太人在美国》。那个时候的Adrien Brody真的是清秀明媚啊。
好多熟脸啊。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前面不错,很巴瑞莱文森,后半程有点刻意了
每个镜头都在表现着歧视
人生大事寥寥,琐事无数。这个电影充满着一种复古的腔调。不过那个时代还是过去的好,过去了吗?并不完全过去了。如果我知道有些事情只能经历一次,我会更努力地记住它. Remember it better. 这部片子里年轻的AB年轻的本福斯特,真美好。
让我第一次注意到犹太人歧视的问题,原来他们不比黑人好太多。结局非常的伤感。配乐很有特点。整部电影怀旧气息浓重,感人而有深度。4.5星。
Barry Levinson第四部拍自己家乡巴尔的摩的片,这种比较私人的电影里能看到他对自己家乡的眷恋。据说他拍这部片是因为98年的《深海圆疑》被解读为反犹太主义(所以这部是来平反的?)也是很强的宿命感,Ben的父亲忠实勤恳,没想到以为没人会中的乐透点子,会让他被毒贩赖上并进了监狱。种族歧视、阶级、宗教把人们分得很开,对共产主义、摇滚乐的恐惧也明晃晃,单纯而受限制,反倒也给了那个年代的人很多发现新世界的机会,从cos希特勒到与Sylvia做朋友,又去黑人剧院看James Brown,Ben身上不是青春期反叛,也暗含着诸多的可能性。
脑洞大又很暖的一个片子。本福演了个叫本的小朋友ww. 里面两段感情戏都是简单又美好,真正的学院爱情,看得煎饺。本和Slyvia那段跳舞和吻都极其棒。顺说好多熟脸
很好的视角反映了美国的种族问题(犹太)。觉得这部可以算是Barry Levinson的经典作品。年少的Ben Foster演得不错。AB的角色发挥空间不大,但也表现得很好了。
本福旧作补完计划,为19岁小鲜肉本福也值了,跟黑人女孩的感情很美好
涉及种族的成长小故事,小小年纪受到死亡威胁也不听从摸女孩儿胸指令的毛茸茸正直可爱。
小清新~不少熟脸啊。其实到现在咱也不懂怎么区分犹太人,容貌上似乎也没有明显特征啊。Ben正太,囧天使客串,partner男主角之一客串,歌手应该也很有名吧
剧本太硬,各种事件堆砌痕迹太重,交集过渡不润滑不紧凑。现在紧盯BF,这么沉的片也开心地看了。BF很好,但过于早熟,行为举止已很社会化,是否和他早年辍学进入影视体制有关?或许就是心智早熟。犹太男孩和黑人女孩的部分真美好,从剧本到表演都好。中途才想到BF就是犹太人,对此我真是没概念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