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欢

 剧照

匆匆那年 剧照 NO.1匆匆那年 剧照 NO.2匆匆那年 剧照 NO.3匆匆那年 剧照 NO.4匆匆那年 剧照 NO.5匆匆那年 剧照 NO.6匆匆那年 剧照 NO.13匆匆那年 剧照 NO.14匆匆那年 剧照 NO.15匆匆那年 剧照 NO.16匆匆那年 剧照 NO.17匆匆那年 剧照 NO.18匆匆那年 剧照 NO.19匆匆那年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24 20:38

详细剧情

时光流转,曾经美好的青春时代有如一场不真实的梦。她充满躁动、喜悦、悲伤与愤慨,她是远离着社会现实尔虞我诈的青春懵懂,傻了傻气的纯真涂抹下最为亮丽耀眼的色彩。而今回首往事,即使如梦般虚幻,却又让人唏嘘不已,感慨万千。只因偶然的机缘,早已过了而立之年的陈寻(彭于晏 饰)回想起那个曾经呼喊过千遍万遍的名字。遥远的学生时代,陈寻与让他心动的女孩方茴(倪妮 饰),以及乔燃(魏晨 饰)、林嘉茉(张子萱 饰)、赵烨(郑恺 饰)等一般死党行走在尘土飞扬的校园里。友情、爱情在诸多禁忌的年代里如野草般自由疯长,曾经那是他们所坚守笃定的一切,而这些又都被碾压得支离不堪。许下的誓言你还记得吗?  本片根据九夜茴的同名小说改编。

 长篇影评

 1 ) 那么请问,这是谁的青春?

       
    《致青春》火了之后,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商机,带动了一部又一部的青春系列电影并且票房纷纷过亿。其实仔细想想也觉得很正常,毕竟受众面广,谁还没个青春啊?我没钱我没势我没颜值,但我一定有过青春,这个是零门槛的。然后,80 90后的无病呻吟,70 60后的怀念过去,谁不想再去感受青春。

      那么重点来了,难道我们的青春就是逃课打架甚至流产吗?不,那只是其中一种青春而已,它存在,但不多。编剧为了剧情为了戏剧的矛盾冲突为了情节的张力来着重表达青春的不羁,这可以理解。但,当一部部打着青春棋子的电影里都充满着这些负能量青春时,那似乎就偏离了“青春”蕴含的美好。

      倪妮那发型以及故作迷离的眼神,彭于晏那一口台湾腔加突兀的下巴我就不吐槽了,但是当陈赫和郑恺出来时我分分钟以为回到了奔跑吧兄弟,感觉下一秒他两就要联手撕掉彭于晏这个渣男的名牌,然后大叫一声:彭于晏,OUT!然后全片,完。

       导演也是MV导演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啊。一大堆毫无必要的慢镜头、虚焦的夸张运用和白莲花一样矫情的拍摄角度,感觉下一秒这部MV的歌曲就要响起:等下一个天亮,把偷拍我看海的照片送我好吗。

     当彭于晏吃避孕套那里我只想说一句“要两个一起吃才是最好”。

     当两人各自找到炮友时我想说一句”你不懂我,我不怪你“。

     当他们在树上刻名字时我想说一句”把你的名字写在烟上吸进肺里“。
  
     当方茴人流拒绝麻药时我想说一句”我将身体的疼痛放大到极致来麻痹自己“

     当方茴人流完出来两人抱在一起时我想仰天长叹一句”请你俩坚定的做彼此的天使,别去祸害他们了!“

     哦,我真是非主流。但让我用七个字描述这部电影那就是:非主流,无病呻吟!

     呀,忘了对这部电影里作为专业歌手的演员魏晨说一句:”你喜欢的是丁香花,而方茴是白莲花,所以你注定得不到她。真是委屈你这全片唯一的清流啦。“

    还有,何时能不再”绑架“青春。

 2 ) 谢谢帮我补足青春

1
周末去电影院看了《匆匆那年》,整个观影过程痛苦不堪,不是说这部影片有多么逻辑混乱、情结扯淡,或者实在烂到无以复加,但确实就是觉得别扭,无比的别扭。回来以后就想写点什么,却总也无从落手。
想来想去,还是写点我自己的故事吧,这样比较直接。不敢说我对这部电影有丁点儿的话语权,但作为小半个中国影视业的从业者,有些话真是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2
我和张一白算半个朋友。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和他有过几面之缘。几年前有位投资人想拍一部献礼片,找我写本子,说白了就是所谓“命题作文”。那会儿我对这行非常没有经验(当然现在也不算有),只写过一个电视剧剧本,当过两个小成本电影的剧本统筹,另外还独立写了两个电影剧本(不出你所料,这两个本子也是“命题作文”)。由于缺乏原创性,没啥想象力,失之理想,毫无理念,对所有的影视剧本也没有任何主观诉求,于是我就理所当然成了“命题作文”的合理人选。
在北三环团结湖附近约了一起吃饭,张一白也在,那回也是我第一次见识“二锅头掺红牛”的威力。他那时候不算非常大牌,但在中国电影圈已经是很有影响力的实力派导演了,别的不说,98年大热的电视剧《将爱情进行到底》恐怕没人不知道。坦白说,后来张导拍的几部电影,《开往春天的地铁》、《秘岸》等等,我都挺喜欢。
于我而言,我蛮佩服张一白,在国内导演中,他算是能坚持的了,起码一直坚持到拍摄电影版《将爱》——在此之前,他的理想化不容置疑,也绝对堪称第六代导演中探索性最强的一位。

3
既然算是半个朋友,当然不应该以最恶意的揣度来对应他——做不到两肋插刀,也不至于两面三刀。所以原打算以吐槽的心态来写这篇影评(应该是观后感),想了想还是尽力以我以为客观的角度来说两句吧。
我说《匆匆那年》让我感觉拧巴,不在于这个片子完整的故事性。它有没有故事?有,而且从单纯改编的角度说,做得还不错。脉络大致清晰,没有人看不懂。
那么问题就来了,看得懂并不代表看得进去。
有一类导演,他们总是鄙视观影者的智商,动辄就用俯瞰的眼神审视他们的“上帝”;还有一类导演,他们尊重观众的智商,在他们的理念中,“平等”是被提上议事日程的,但是他们却不尊重观者的感受,以为自己的审美趣好和价值观念是具有普世价值的,“凌驾”倒真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推销摊派”。张一白属于后者。

4
我个人蛮喜欢青春电影的,无论是欧美的、日韩的、港台的还是内地的,如果和青春嫁接,通常我都会去看上一眼,这是个人的趣味,更重要是我和大多数70末80初生人一样,该到了回忆、纪念和反思青春的年纪了。
九把刀的《那些年》上映以后,我在台北的电影院看了一次,回来以后又在线看了一版广电局审后的版本。那两次的体验就无比欢快且满足,所以也写了一篇观后感(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200198/)。坦率地说,从电影的角度看,《那些年》和《匆匆那年》其实别无二致,选取的体例相似,表现手法也类同。
《那些年》的故事中描写的也是一群80后的孩子的曾经的生活,台湾人的青春大概和我们不一样,但为什么我对那些故事更感同身受呢?因为那确实就是我们的青春。
而《匆匆那年》说的这些堕胎、谎言、友谊、虚妄、恋爱的理由、分手的因果,暧昧但谄媚、理想但纠结,所谓勇敢其实草率、所谓真诚其实装逼——这真的不是我们的生活,不是我们的身上发生过的,也不是我们的眼中亲见过的。
既然不是,你们凭什么用胶片这样描述我们?

5
这其实是一个蛮严重的问题,如果青春片也算是一个类型片,那么这两年真的是属于青春片的好年份。只要和青春沾个边儿,基本上收回投资成本就不算事了。但最好的时光不是被用来肆意消费的,更不应该成为为烂片遮羞的破裤衩。
即便我曾看过九夜茴的原著,我也再不想被导演在整个混沌且混乱不堪的故事中拴着项链转圈,除了郑恺扮演的角色,剩下的一水儿渣男渣女。你想说的无非就“那都是年轻时候发生的事”、“年轻时的事再也回不去了”、“你会后悔也没用”;要么就是“青春时都不懂爱”、“懂得爱了爱却分离了”;再往高了拔,“80后生人是相对最缺乏理想的一代”、“他们的生活就是混乱、虚妄、不自爱”、“即便再混乱那也是青春啊”、“回忆起那些混乱的青春,谁都可以付之一笑”.......
等等等等,林林总总、不一而足、汗牛充栋是罄竹难书......
现在再回到和《那些年》的对比,后者说的也是80后的校园生活,人家没有上床更没有堕胎,故事性就不丰满了?再换个维度看,《蓝色大门》整的是女基友的故事,怎么看起来还是那样生机勃勃,浑没有《匆匆那年》们的沉溺黯淡?
我个人觉得,两部影片——或者说两类影片(那些年、九降风、听说、蓝色大门、逆光飞翔等台湾青春电影;和致青春、匆匆那年、同桌的你、小时代系列等内地电影)最大的差别仍然是“态度”,或者索性更直白一些吧,最大的差别在于占两岸大多数人口基数的,其总体价值观和审美导向的差异。
有人说风格不同,台湾人走的是青涩风,日本人喜欢纯爱,而韩国青春片的社会思考更多一些,整体基调也更晦暗一些。内地拍不出《蓝色大门》,台湾人也拍不出《熔炉》《少年菀得》,所以内地青春片要的就是这“垮掉的一代”的范儿。这话部分有理,但是内地影人绝对不是没能力拍那些,就青春片而言,你要纯爱有张暖忻的《青春祭》,你要晦暗有吕乐的《十三棵泡桐树》,哪个又差了?
还有人说台湾影人拍青春片有传统,人家有杨德昌、侯孝贤,人家20年前就有《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有《风柜来的人》,有《黑暗之光》,我们有什么?
但其实我们也曾经有过非常非常好的青春电影,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伍仕贤的《独自等待》,贾樟柯的《站台》,即便将时间线定格在“校园”内,王小帅的《十七岁的单车》,高晓松的《那时花开》,那也是足以让人看得下去的。
60、70后的故事足够丰裕,沉重且跳脱,饱满而富张力,怎么现在开始轮到拍80后的青春,咱就只有堕胎这一条路了?

6
影片从主角到配角,没一个能让人喜欢,也没一个能让人记住,但这原本是一本不错的小说,群众基础还是有的。
好比说,一个新来的女生不说话,走的高冷的路线,结果两个最优秀的男生就开始疯狂喜欢她。怎么喜欢上的?你一点铺垫都不做,难道80后的青春都是弱智?
再好比说这个高冷女生和男主玩暧昧,男主被人打了以后她吼一句“我们分手吧”,好家伙男主就顶着青皮蛋傻乐“原来我们在一起了啊”,于是就真在一起了。难道80后的爱情趣味都是脑残?
再再好比说男主踩两只船玩暧昧,女主发现了不去说,自己臭屁着吼“打今儿起开始咱分手”,人家真分手了,你又哭爹喊娘得要复合,不和你复合就去找个人渣上床,彻底将高冷进行到底,这样女孩到底值得爱在哪里?我是没发现,难道80后的偏好都是重口?
再再再好比说男主在电影里前后5次提到“为了她我少做13分的大题”,当然中间要配合4次动力火车的《当》、3次《灌篮高手》配乐和2次陈赫飘逸的长发,他是在表现自己的爱情伟岸,还是烘托“我用13分爱你,就足够炫耀一生”的影片主题?这样的男孩又到底值得爱在哪里?我还是没发现,难道80后的帅小伙都是人渣?
我是真的很少看一部主打回忆的青春片,可以看到最后极端不喜欢每一位主角配角路人酱油的,这也是奇迹。一不小心还真的会以为张一白是企图用这部电影表现他70后之于80后的优越感呢。只能痛声疾呼:“我们80后的青春,真的不是这样的啊!”唯独一个郑恺的故事,和我们大部分人很接近,也仅此而已。
哪怕,你把魏晨在“快乐大本营”上给初恋女友打电话的那一幕拍成电影,都会好很多,因为这才是我们的青春。

7
类型片导演里面,张一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值得尊敬,比如他拍的《秘岸》,某种视角上看影片格局和贾樟柯的《小武》很像,但后者拍得更克制些。尽管《秘岸》的对白设计有硬伤,但镜头语言有新意,叙事独特,故事的张力也够,从中可以看出他的探索。
他开始消费中国电影工业,或者说他的沉沦始于《将爱》,而自我毁灭在于其监制的《杜拉拉》,这是大部分中国第五代、第六代导演们都曾经、正在和将来要做的事。
张一白是1973年生人,比我大7岁,他不是80后,严格意义上也沾不上那些70末生人的边儿。所以真正80后的生活他未必懂。
80后是这样的吗?
绝对扯淡。
当然,2014年有许多比这部影片更烂得多的电影,前几年只有更多。但是豆瓣评分似乎却比《匆匆那年》好一些,为啥呢?很简单,后者宣传公司的枪手少请了一些,软文少写了一些,新注册号评分少发了一些,仅此而已。
说起来可笑而且悲哀,假如这也算是一种风骨,我们不得不为此拍手叫好,因为烂着电影、圈着钱并承认烂着并继续圈着钱的电影人,当下居然还不多。别人还不如张一白。
说到这里,我了然了,这群人还能拍出好的青春电影?我反正呵呵,你随意。

8
在《匆匆那年》中提到了新概念作文,提到了韩寒、郭敬明。所以我就说说他们两个。他们两个我都认识,现在他们是不是还记得我就不知道了。
认识郭敬明,是在2004年的北京图书秋交会上,那时他已经有了名气,但不像今日般风生水起,那会儿说话轻声细语,有些安静,不算偏激。我说挺喜欢你写的书的(那会儿我还不知道庄羽和她的《圈里圈外》),他会抬着头说谢谢,很简单地说谢谢。
现在他会异常客气地和你打招呼,稍稍低着头,但已经没有精力和你寒暄,然后正襟危坐地在东方卫视《中国梦之声》评委席上谈笑风生。郭敬明无疑是极端聪慧的一个人,所以他选择拍的电影也正是这种因为过度聪明而导致有些投机的类型。
认识韩寒要晚两年,那会儿我在北京主编一本杂志,有期杂志要做文化名人,通过好姐们吴虹飞的关系采访到了崔健,她那会儿还在《南方人物周刊》工作。想着崔健这么难做的都做到了,索性就搞搞大吧,于是又要到了韩寒的电话。电话拨过去,那头客气得很,比郭敬明还轻声细语,爽快地约在上海采访,思维照样活跃,言辞倒不犀利,期间还经常会心地发出大笑。对韩寒,第一印象比郭小四更好。后来他的电话再打就不通了,可能换手机了吧(所以不要再来问韩寒电话了)。
现在他们都去拍电影了,尽管我对他们印象都不错,并且也确实佩服他们,但我必须诚实地说,对他们的电影,我还是不敢苟同,难道中国电影的门槛就这么低?是个人都能拍吗?
《小时代》上映以后我没有写文章吐槽,实在是槽都不想吐,最大的问题和《匆匆那年》一样,小时代中发生的任何一个故事,你在哪一个正常的80后生人的身上看到过?你郭敬明自己体验过那种生活吗?既是完全的瞎编乱造,又如何代言我们的青春?
至于《后会无期》,我只想说,这是一部我很想为之欢呼叫好的电影,但这根本不能算是一个基本结构完备的电影。所有的一切想要表达的盲目、沧桑、萧索、体验、探寻和试图隐藏的意识形态,他的剧本结构,根本无法将其承载。
无论好的坏的,是不是电影的,可不可以有信心让人完整看完的,甚至自己睡了一觉就忘记拍到第几场的,一窝蜂地统统跑来拍电影——而这,正是我们当下的文化现状。

9
我始终认为,投资人、导演、编剧,你们中最少应该有一个人,是对自己所拍的青春片感同身受的。我一直说《那些年》拍得并不怎样,但回忆足够真诚,且饱含炽情,就是因为编剧导演对自己的故事感同身受,这很重要不是吗。
看看匆匆那年,古永锵感同身受的是他的微视频理想,还有这部影片能给他的投融资领域带来多少利好;
张一白感同身受的是票房是不是超过了《一生一世》,并且盘算着20年后他终于拍完了《将爱之将爱进行到死》《杜拉拉升职记之九》和《八生八世》以后,可以攒下足够的钱去追逐自己真正的电影理想;
很遗憾的是,对这影片唯一有所感悟的应该是编剧之一,也是《匆匆那年》原著小说的作者九夜茴,但作为本片排行老三的“编剧之一”,毫无疑问这一次她彻底丧失了话语权。

——————————

10
下面是一个题外话,和本片无关,可以跳过。
电影体裁会有一个类型趋势,这是由市场决定的,无论是电视剧还是电影,早先情景剧,后来历史战争、都市伦理、古装武侠,再后来谍战、清宫,曾流行过一阵体育,到现在终于流行抗日(当然抗日剧由市场决定的规律例外,因为审查制度对于抗日剧出奇得宽松,大多数投资人出于不让剧集无法上星播放的考虑,这才致使洛阳鬼子贵)。
市场决定流行类型,这很正常,如果你做过图书就会知道,几乎所有的出版社和书商考虑的最多的就是未来三五年内的热门题材,假如你能打包票告诉他在图书二渠道市场,明年流行盗墓小说,后年讲究人物传记,大后年唯玄幻武侠是从,那么你躺在家里年入百万不成问题。
很多年前,我对一个影视制作公司的老总说,未来几年势必流行青春剧,那时候《匆匆那年》小说才刚刚问世,竞相致青春的人不多,当时正在致青春的是林青霞而轮不到赵薇。
这很容易理解,电影市场消费的主力是80后,这群人正在步入他们的第一个三十岁关口,进去了以后,他们势必开始无比怀念自己的青春,这种现象在70后和60后身上是很难看到的。
80年代是中国最后一个文化思潮,70后生人来到30岁以后,他们怀念的是自己曾经无比波澜壮阔的理想化命题;60后生人来到30岁以后,他们怀念的是在戡乱中自我救赎和生存的物质化命题。他们不会花钱买票去看只有风花雪月和人流堕胎的感情化命题。
只有80后生人来到30岁以后——我们只能怀念那些狗血的,矫情的,自己觉得惊天动地海枯石烂,但其实真的一名不文的所谓爱情,我们觉得我们的青春就是爱情,以及点缀在爱情身旁的那些流行符号、审美趣味、歌曲、漫画、书籍、电影亦或网络春晚。
既然我们只能怀念这些个破东西了,你还指望他们能把这些破东西拍出怎样天花乱坠的美好瑰丽?
这才是问题的本质啊,我们原本就不配拥有好的承载青春的电影,所以是个导演就凑过来拍青春片是正常的,他们以如此的心态去描绘本不属于他们的青春,说是“贩卖青春片”委实轻了,而应该说是糟践——反正糟践的不是他们自己的东西,他们是无所谓。但是我们招谁惹谁了,你糟践我,我还要付钱给你?

11
你肯定会说,你丫说得那样溜,那么未来几年影视剧的流行类型是什么?有种你说一个啊。
我还真不是纯粹为吐槽而吐槽,假使你对这个领域深入研究过一阵,这个答案并不难找。2005年我在北京做图书,曾对21世纪出版社的社长提过,玄幻武侠小说纸质化,将是未来一个趋势,很荣幸,他采纳了我的意见,最后的结果也不差。
第一类仍然是青春片,并且必定从大荧幕大量转战电视屏幕,直到有一天终于消费完我们所有人的青春记忆,这才算完。
第二类是集中在院线的恐怖类型片,目前粗制滥造,未来势必继续粗制滥造。在欧美电影市场,恐怖片也是小众,但却有非常固定的收看人群,而且票房保障非常稳定,换言之就是只要你拍得不是太烂,那么拍一部恐怖片上院线,基本是不亏的。在国内,这个风头刚刚兴起,虽说大多幼稚,但我相信在未来三年中,出现一部较之目前所有国产恐怖片都好得多的此类类型片,并不是难事。而在此之前,你放心,投资恐怖片是很好的生意。
第三类集中在电视领域,具有时代印记的人物类传记改编故事片。这在最近几年已经有所尝试,比较成功的是段奕宏主演的电视剧《大时代》,当然还有不久前的《中国合伙人》。一方面,中国梦是上头说的,而目前除了改编几个马云柳传志王健林的故事,咱还真做不出旁的什么梦;另一方面,拍一拍大佬们曾经的打拼岁月,这也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怀念逝去青春的途径,兼具励志疗伤功效。投资吧,百赚不亏。
不要怪我没有给你分析了,未来的流行趋势,就这三大类,再赶着趟拍什么公路片、文革知青、铁岭医生、山东爱情故事、蜗居媳妇小姨子、泰囧韩囧日囧马尼拉囧,这些统统风险很大,投资须谨慎啊。

——————————

12
最后来个结尾吧。
朋友看了《早熟》、《匆匆那年》、《同桌的你》、《一生一世》、《致青春》,等等等等以后,QQ给我留了句言,他说:
“再不堕胎就老了......”
我回了句:“我没让女人堕过胎,是不是我的青春白过了?”
他说:“没事,这么多大导,都帮我们堕了。”
也算补足青春了。谢谢啊。

13
最后的最后,请大导们不要再请王菲唱主题曲了,但凡她唱过的,无一例外的,统统歇菜。话说你们不是一个个都挺迷信的吗?就不怕彼此毁了彼此吗?
拍一部烂片,毁的无非你自己的口碑;但赵薇张一白赵宝刚们一起拉着王菲拍烂片,毁掉的就是天后和属于我们的共同的时代了。

 3 ) 匆匆那年的青春絮语

你曾经在你的青春年华做过哪些惊天动地,让你足以铭记一生的事?陈寻说,他曾为了和一个女孩上同一所大学,高考放弃做物理最后一道13分的大题,在周围一群牛逼哄哄的答案里,他的话语显得那么朴素,甚至朴素得有些怪异,有些格格不入,却能让人咂摸出无比的苦涩和动人。

这是一部献给80年代人的青春作品,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这个年代的学生历经着与国家共同成长的理想与热情,他们对北京申奥成功有着发自内心的欣喜,对国家的发展满怀憧憬和忧患意识,他们的青春除了暗暗品味着比爱更美好的感情,也心系着家国天下,他们努力争取属于自己的荣耀,挥斥方遒,又尽情挥洒着汗水,当物质生活还未成为衡量一个人的标准时,他们的精神是欢愉的、高亢的。

青春总是和爱情、友情形影不离,像透过树叶空隙的阳光,跃动出星星点点的光圈,像是少艾时光中一丝朦胧的不确定,在这不确定中,挥洒着羞涩的喜悦与无边的迷惘。读书时候大体都有一个小团体,彼此之间有着最亲厚的情谊,可以像疯子一样笑着闹着,丝毫不以为意,未来显得笃定无比,大家一定会在一起,继续快意人生,然而分别总是那么错愕,也来得太快。当赵烨砸碎石膏的那一刻,像是宣告着他们友情的破裂,他们再也回不到对彼此毫无猜忌的自己了。

电影中出现的几个问题就像是对青春最残酷的拷问,你还记得她吗?你发过誓吗?你努力过吗?你后悔了吗?陈寻记得方茴,深深地记着方茴,在他离开校园,走向社会以后,方茴仍是他挥之不去的沉痛,让人感伤的是,当一个人作别青春,理想的热血被现实的冷酷浸泡若干年以后,真正怀念的是什么?陈寻记得背对着阳光的方茴的笑脸,记得中学时她留着短头发的样子,记得她从医院离开时踉跄的背影。年轻时容易轻许诺言,长大以后才觉永远难成永远。

陈寻和方茴的爱情仿佛并不让人觉得陌生,反而有种淡淡的遗憾。陈寻就像是我们学校的校草,帅气,阳光,有点小聪明,打篮球打得好,让人移不开眼睛。相比起来,方茴显得黯淡得多,她就像是一朵盛开在夜晚的昙花,清丽淡雅,安静美好,在封闭的高中里,陈寻能够始终追随着她的身影。但一旦来到大学,有了丰富的学校生活,出现了与他更意气相投的人,陈寻渐渐被另一个人打动,林嘉茉的话让我心酸:沈晓棠出现了,于是陈寻对方茴的喜欢就不再是喜欢了。

我心疼方茴,总感觉能看到她的内心世界,她一直是自卑的,像陈寻那样的美好,凭什么一直在她身边停留?她从小心翼翼到依恋得不可自拔,也注定了她日后的决绝。故事到这里也许和我们经历的青春没什么不同,有美好,也有渐行渐远,终成陌路的遗憾。我一直在想,如果不是方茴那么激烈地选择和另一个人做爱,陈寻还会不会记她记得那么深?他听到这个消息时是抑制不住的愤怒和痛楚,这是加注于两个人身上的伤口。方茴是骄傲的,她不想留一个心里有别人的陈寻,但她的骄傲敌不过心底的喜欢,不然不会借着酒醉求陈寻回来,只是他已经走得太远。陈寻说除了孩子,他们什么都有了。但他们也什么都没有了,以这样惨烈方式结束的青春,一辈子都会铭记在心。

《匆匆那年》里的青春有着最闪耀的地方,那就是纯粹坚守的爱情,让现实主义和实用主义全都黯然失色。我反复回味着结局,从原著,从电影里,试图抓到他们未来的一丝线索。对于电影的最后一个问题,陈寻的回答是肯定的,他不是对任何一个人做出这样的回答,而是从内心认清了自己的心意,他想要回到那个篮球赛场,让这一切以不一样的方式结束,这一幕让人热泪盈眶,而毫无疑问的是,方茴对他的感情也不见褪色。他们能重新在一起吗?看到最后视频中的方茴,我又不确定了,一袭红衣的她脸上尽是释然的温暖与爽朗,或许最好的结局还是默默在心底怀念对方?

人会成熟圆融,会日趋衰老,但青春在不知不觉中的美好会永远存留下来,不管是放下了还是放不下的东西,都在记忆深处熠熠生辉。

 4 ) 故事是故事/你们是你们

记得这部电影刚刚上映时就拖着闺密去看了,不得不承认,看之前对它是十分期待的,导演是张一白,演员有我青睐的彭于晏。 但也不得不承认这部电影的确让我们失望了。也许是剧版过于出色,让我们无法再接受全新的陈寻方茴,又或许是剧本不够精致,剧情的冲突显得过于突兀。 诚然,我们没有那样的青春,这部作品刻画的青春过于张扬与疯狂,而我们都是那样平凡的人。但在这里我不想过多批判,只想分享一个故事。 记得两人在路边摊爆发矛盾,石膏碎了一地时,闺密哭着凑过来搂住了我,我与闺蜜之间的相处关系很微妙,大多是我在分享她在听,她不愿意分享她的感情细节,也怕我说她幼稚。 但是我却清楚地记得,她说,我不想要和他分开,我不想和他分手。这是我第一次和她一起看电影她哭得比我还凶。 闺密的男朋友是我的小学同学,严格算的话也算得上我第一个有好感的人。我们的城市很小,翻来覆去就那么几个人,但也没存在小说里惊天动地的姐妹反目。 都说毕业了就该分手了,看着高中时与班主任家长斗智斗勇的情侣们一对对分手,我也倔强地认为他们会存在于常理之外,闺密和她男朋友高二在一起,到现在已经第五年了,也是异地的第三年。我很开心,无比为她开心。 我一直没敢跟她说,我希望你们好好的。 故事是故事,而你们是你们。

 5 ) 匆匆那年呵呵

  我去,这个电影刷新我青春片的认知,上床做爱什么的,根本没有那么疯狂,导演影片用的时间线可以加一分,所有演员的表演加一分,不能更多了,青春冲动的代价就是这个吗,导演想表现什么我也是不明白了,好好的电影为什么这么拍,还不如何炅的栀子花开,虽然平淡但是没有狗血和人流,感官上要好很多。
导演想表达淳朴的少年初恋,可是用错了地方,男主+一星女主减一星还好了,也就这样吧,主题曲再加一星,希望以后有改进。

 6 ) 电影里的少年少女不用念书,似乎年轻岁月哭哭笑笑就行。

1
张一白爷爷五百年前拍《夜上海》的时候还是个爱情片导演,现在……是一个人。

2
本片绝对是《致青春》亲姊妹,每个角色身上都有使不完的劲儿,爱啊哭啊笑啊撕啊~
(而且《致青春》是姊姊,因为它至少还算一个不那么完美的青春电影,而《匆匆那年》的后缀我不晓得是avi还是gif,或者……mp3?)

3
彭于晏波涛太汹涌,前后胸厚如城墙,穿白衬衫根本没有少年的单薄感,差评。

4
那个大学以后戏份的陈寻的小三,丫的是谁演的啊?
小三角色在道德上站不稳就算了,起码要让观众赏心悦目啊,起码找个脸蛋白嫩,锥子下巴,胳臂细长的美少女茶婊啊!那个背吉他的黑壮阿姨是个什么鬼?

5
彭于晏里面有句台词说:“做爱必须是两个相爱的人。”
丫的,谁告诉你的啊?这年头为什么要灌输这种白莲花观念啊!

6
魏晨在我印象里,不还算是芒果台的一个偶像男歌手吗?为什么在电影里和其他男主角一比,那脸怎么长得那么砢碜呢?
他出场了多少分钟,我在电影院就出戏了多少分钟。
跪求所有电影届的英雄好汉老少爷们儿,千万别再找他演电影了。

7

我没看过这什么原著小说,也不想看。
不过进场前,我和闺蜜押宝说:此片男主必劈腿,女主必堕胎,必有人高考落榜,必有人出国留学。
呵呵,全中。

8

求求导演们了,咱们中国的青春片能不能不揪着“打架”这一光辉情节不放啊!男主打,男主打,男主打完了男配打,男配打,男配打,男配打完了大家组团打。小菜馆里打,小菜馆里打,小菜馆里打完了溜冰场打……
不为了女人打打架,嘴上不挂点血,你都不好意思叫青春片男主角!!!

9

男主角是会弹吉他的种马,女主角高中时代是闷驴,大学时代是倔驴,标标准准的婊子配狗,最后没在一起天长地久,根本不合逻辑啊哈哈哈哈。

10

大家这么一群人红尘做伴潇潇洒洒撕一场,个个筋疲力尽,颠鸾倒凤,气喘吁吁,泪流满面……真的还念书吗?
一起退学直奔义乌小商品世界开启人生新大门得了~

[哈哈]

最后,说一下吼,给三星完全是因为里面两首歌,一首《当》,一首灌篮高手里的插曲《好想大声说喜欢你》实在非常戳中我,亏我还冒雨来看了提前点映,姑且算是看了一集怀旧音乐节目吧~

 短评

匆匆那年;三男两女;三个备胎;两个分开;全都活该。

5分钟前
  • Nissen
  • 较差
  • “永远不是以前,也不是以后,我们在一起的那些时光才是永远。” 攒SK的钱、没听到的那首歌、爱上一个名字笔画多的人、被安在一个车上的两备胎、好吃的套套泡泡糖、写满名字的石膏、说不起的对不起、物归原主的《会计学原理》…课表不一样,怎么在一起?“不悔梦归处,只恨太匆匆”

    6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 感觉电影制片公司之所以能一部接一部地贩卖青春,就是因为有一大群刚过二十几就在豆瓣、微博、人人、QQ空间呻吟感叹青春已不再的伪文青买单!

    9分钟前
  • 衮雪
  • 很差
  • 陈赫一出来,这电影的基调就成了搞笑了。

    11分钟前
  • 小岩井
  • 还行
  • 还不错。灌篮高手和还珠格格的插曲不错,安西教练cosplay超赞。说真的,不喜欢方茴这种拧巴的性格。林嘉茉很漂亮~曾小贤你是负责来搞笑的吧,总感觉下一句台词就该是“好男人就是我,我就是曾小贤”

    15分钟前
  • 筱晗
  • 推荐
  • 如果这是一部3D电影,那最立体的大概是彭于晏的胸。

    19分钟前
  • 男娼起义
  • 较差
  • 比网剧版差那么多也好意思圈钱?

    21分钟前
  • red红
  • 很差
  • 并无特别之处的回忆,常常在回想之时被赋予了太多太多。就像电影里一样,调了色调,加了配乐,放了慢镜头。然而只有一件事是不变的,它们都会过去,全部都会。而且关键在于,你也不会在乎了。

    24分钟前
  • 小海
  • 推荐
  • 人物的认同感还是有的,就是逃脱不了国内青春片老气横秋的表现方式,真是三而竭。如果我们回忆青春真是如此沉重的话,那为何还要怀念它?

    29分钟前
  • 谢谢你们的鱼
  • 还行
  • 这部关于回忆的电影却仅剩了些许年代符号的拼贴。何况,这些符号出现的机会甚至还没有广告多。高中时期演员与角色年龄差距过大让影片缺乏基本的认同感,大学时期则只剩作死与琼瑶剧。这是一部对电影缺乏基本尊重的圈钱片,反复慢镜、抒情音乐与莫名其妙的伤感。打开广告,还是广告,不晓得在干什么

    32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很差
  • 现实中的女一女二是反过来的吧;中学生的你很傻很天真π_π

    34分钟前
  • shield
  • 还行
  • 当一部片子只剩一群没演技的当红小生谈着不着调的爱情,这样毫无内涵的青春片还有什么意思吗?我的青春是淡淡的且充满正能量的,是偶尔迷茫但认准方向就绝不回头的,不是一大堆慢镜、虚焦和怀旧金曲拼凑成的无病呻吟的青春。那些没事儿就怀旧、看个烂片也泪流满面的成年观众,你的青春是有多幼稚无聊。

    35分钟前
  • 李濛Lemon
  • 很差
  • 在豆瓣风低是正常的,因为这是一个贩卖情怀的电影。而你们还没老到有情怀的年纪。

    36分钟前
  • 十二
  • 推荐
  • 张一白从将爱(片段集锦)开始就无法完整拍电影,这次以最Low不堪的VCR主题问答来作为“影片”结构。试图照《同桌的你》画嫖,堆砌流行音乐MV集锦,加以标致面瘫化表演和鬼哭神嚎式对白,最终迷失在妇科医院手术桌上,还不用麻药!大概这年头不开房不堕胎都不好意思叫(青)春片。

    37分钟前
  • 水怪
  • 很差
  • 我总算明白为什么有人说看完哭了,因为心疼票钱。此剧一出又提升了同名网络剧的水平。

    39分钟前
  • 半块绿糖
  • 较差
  • 致我们终将堕胎的青春....

    40分钟前
  • 朝阳区陆依萍
  • 较差
  • 其实真的很一般,情节支离破碎的,可能因为电影没法承载长篇小说的故事?但电影《致青春》改编得很好啊,这部《匆匆那年》的改编其实挺失败的。虽然如此,我看的时候还是流干了眼泪,再次证明我只要在电影院里看悲伤爱情故事时听煽情配乐就会如条件反射般流泪,就像巴甫洛夫的狗……

    42分钟前
  • 丁小云
  • 还行
  • 先看的剧版,真心觉得影版没有剧版好,好多人都说不看剧版看不懂影版,稍微过度的商业化是我的感受,

    45分钟前
  • 八贝勒爷
  • 还行
  • 为什么青春电影里的女生都在堕胎?《致青春》里的阮莞堕胎,《同桌的你》里周冬雨堕胎,到了《匆匆那年》,方茴也毫不意外地堕胎去了。表达爱情的代价只有流产这一种选择方式么!

    50分钟前
  • ChelseaQinWang
  • 推荐
  • 青春可以肆意挥洒,可以无悔,但不要狗血好吗,跟他们的青春比起来,我仿佛过了一段漫长的童年

    51分钟前
  • 蓝下老婆
  • 还行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