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色块切换皮肤

    路过未来

    剧情片大陆2017

    主演:杨子姗  尹昉  李勤勤  王婷  娜仁花  周波  陈雨锶  周云蓬  

    导演:李睿珺

    播放地址

    猜你喜欢

     剧照

    路过未来 剧照 NO.1路过未来 剧照 NO.2路过未来 剧照 NO.3路过未来 剧照 NO.4路过未来 剧照 NO.5路过未来 剧照 NO.6路过未来 剧照 NO.13路过未来 剧照 NO.14路过未来 剧照 NO.15路过未来 剧照 NO.16路过未来 剧照 NO.17路过未来 剧照 NO.18路过未来 剧照 NO.19路过未来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25 04:22

    详细剧情

      耀婷(杨子姗 饰)是在深圳出生长大的甘肃人,除了办理身份证外她再没去过甘肃。如今在深圳打工二十多年的父母决定返回甘肃农村老家生活,耀婷看到父母在村子里生活并不如意,她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把父母重新接回深圳生活。小混混新民(尹昉 饰)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她的生活......

     长篇影评

     1 ) 尹昉自述:我一直觉得自己没有演技

    尹昉32岁了。

    大部分看过他表演的观众都不相信这个数字。按照传统说法,他已过而立之年。

    但这个来自长沙的大龄青年充满了少年感,双眼稚气未脱。如果你近距离见过他,还能感受到他的紧张和局促。

    2010年,24岁的他被崔健选中主演《蓝色骨头》,摇滚教父评价他“潜力无限”。

    这份潜力在《火锅英雄》中是劫匪“孙悟空”,在《红海行动》中是战胜自己的狙击观察员,在《路过未来》中是异乡人新民。

    他在同一条道路上走出了两个方向,一个指向商业和大众,一个指向艺术和孤独。前者的成绩是2018年贺岁档票房第一,后者的成绩是2017年唯一入围戛纳的华语长片。

    蛇形前进,速度沉稳,也足够成功、足够引人注目。

    尹昉要成了。

    即将被资本和创作者争夺的他,仍然在思考“我究竟想要什么”。

    (以下为尹昉自述)

    11岁:我看到他们抽烟了,觉得他们会杀了我

    我小时候的概念是,抽烟的孩子肯定都是坏学生。

    刚上学的时候,11岁左右,晚上去厕所,就看见有大的孩子在那抽烟,我当时就吓得……给我吓得特别大的阴影,我觉得他们看见我看见他们抽烟了,他们会杀了我,小时候胆小到这种程度。

    而且他们可能除了抽烟,那种感觉也很痞,我就一直特别害怕,有时候晚上都不敢上厕所,害怕碰到他们,我觉得他们会把我谋杀,对那两个人的样子记忆特别深刻。

    后来偶然的机会就跟他们聊上天了,他可能看你小孩,就逗你两句,开始也是特别害怕,后来慢慢慢慢就放下这种戒备心了,就重新去认识他们,发现他们也是很好的人。

    尹昉(中)他旁边的女孩是刘诗诗,二人曾一同考进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的中央芭蕾舞团代培班

    可能我的这个经验比较夸张,但是我们生活中很多这种情况。

    我小时候还经常跟同学打架,不是因为我要打架,而是我觉得这个事情对,是非感和道德感特别强。包括对一些现象也好,事情也好,对人,就会觉得分得很清,好人、坏人。

    但是你慢慢长大,成长之后,看到的越来越多,看书也好,去旅行也好,你会更加去理解人性的各个层面。

    尤其我看一本书叫《正义之心》,对我启发挺大的,尤其是从表演上,它是给我一个思路,怎么去理解人和理解这种道德感。

    我的家教也没有多严,觉得整个家族吧,氛围特别好。小时候受我外婆的影响特别大,我觉得她是特别有慈悲心的人。她有一种大爱,不是说只是对你好,或者对自己的家人好,她对每个人好。

    16岁:后来学工商管理,因为它那时候最热门,是社会给的一个标准梦想

    小时候稀里糊涂学了舞蹈,11岁来北京就专业学了,其实我小时候跳舞还是有一点热情的。专业学了之后,尤其学芭蕾,很压制这个东西,所有的都是非常规范的,有绝对的标准。每天的训练非常枯燥,慢慢对这个东西就没有热情了。

    而且觉得特别煎熬,觉得时间过得特别慢,那个艺校学员班还有5年,看不到头。

    我就不想学了嘛,大学我就考了北师大,也是因为是个综合性大学,可以修双学位,就学了工商管理,下定决心要改行。

    其实对未来特别没有一个真正的想法,当时工商管理真的是最热门的专业,就觉得应该去抓住最好的,从商,能挣着钱。

    梦想就是考哈佛商学院,那是最标榜企业家的一个时期,好多成功学的书籍,对于成功的定义都是那个样子的,有一些企业家横空出世,像联想的柳传志。

    因为其实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就会觉得那是社会给的一个标准的梦想。

    考哈佛商学院其实特别遥远,我连英语都没有准备,但它一般都需要几年的工作经验,那就先累积,顺便在这个过程中学英语。

    18岁的尹昉

    06年大学毕业,我去了一次招聘会,投了5、6份简历,只被一家公司通知面试了。一个演艺公司,叫红樱束女子打击乐团。面试第二天就上班了,工资1500,后来涨到2000-2500。

    毕了业,我就没有再想过还会再去跳舞,问我学什么的,就说学工商管理的。当时想把跳舞这些事情忘掉,有时挺决裂的。

    工作后,生活也很难,觉得离我哈佛商学院的目标很远很远,特别的沮丧,特别的迷茫。

    一年半就辞职了,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就知道当下并不是我想要的,那段时间是最痛苦的。

    21岁:我很想再跳舞,我心里还是有感受的

    其实离开舞蹈之后,我还是很愿意去看舞蹈演出,2007年看了皮娜·鲍什(德国现代舞第一夫人)的《穆勒咖啡馆》。

    我之前没有正儿八经看过这样的现代舞,尤其是国外的。看了之后很震撼,我想那样去跳舞,它勾起了我一种想跳舞的愿望,但只是埋在心里,因为我觉得已经不可能了。

    辞了职之后我就去上上课、练练功,当时也不是想把舞蹈捡回来,就是想动一动,也不知道要干嘛,时间怎么去打发。

    后来就也是接触到一个在美国跳舞的华人,我觉得他的那种状态特别好,就是特别的真实和纯粹。

    我觉得,哦,这是一个舞者的状态!

    然后就让我很想,很想再跳舞。也是偶然的机会,2008年北京当代芭蕾舞团建团招新演员,我一个同学他非得拉着我陪他去,我就也递了一个简历,他们就安排了面试,需要展示肢体,我都扔了好久,虽然慢慢捡回了一点,但做一个职业舞者还有很大距离。

    其实我心里还是有感受的,提前一天给自己编了3分钟的舞蹈,然后就考上了,进了一个职业舞团。

    刚开始的时候,真的是跟别人差距挺大的,因为我考试的时候没有去呈现基本功,呈现的也是我比较擅长的,就把最好的、最有感受的呈现了。团长真的觉得特别好,眼前一亮,但一上班发现我练成这个德行,然后就慢慢练。

    24岁:我没有演技,我只是把角色背后的故事建构出来

    舞蹈和电影表演都有各自的限制吧,有互相补充的。

    舞蹈的表达会更抽象,而且我很喜欢、很追求抽象的东西。

    但是舞蹈又需要很具体的东西去支撑,而且它很少有具体的叙事和具体的人所面临的选择。更多地从自我对身体的探索,我跳舞这几年就越来越自我,越来越远离生活。

    电影表演是要去接触到不同的人生,不同的人面临的各种各样的处境。

    演《蓝色骨头》的时候全凭本能,也不知道该怎么样的去准备角色,就是拿到词知道这个戏凭着感觉演,慢慢地有了一些经验。

    《蓝色骨头》

    我一直觉得自己没有演技,没有表演技巧,但是我会找到一些方式和途径让我能顺利地进入角色,先把角色背后的故事构建出来,让我能在拍摄的时候,很顺畅地去经历角色所经历的事情。

    接了《路过未来》,我当时也是跟李睿珺导演聊完了之后说,有没有体验生活的方式。当时更想在职业这块了解,他是不是认识试药的这类人(尹昉在《路过未来》中饰演一个找人试药的中间人),如果有这样的渠道或关系的话,我可以去跟他们接触接触。

    后来他就约了我,2016年,在北京夏天最热的一天,早上8点在十里堡地铁站,他说是人最多的一站,我们等了40分钟都上不去,差不多早高峰都过去了才挤上去,但也是人贴着人。

    其实我刚开始上班的时候有这样的经验,然后坐了一个多小时到了西苑,北京西北边,北大那块儿。因为导演在那生活了11年,包括他前面的《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都是在那完成的,他自己一个人在屋子里剪片,特别小的一个房间。然后他告诉我这边人的一些故事,他看到的,他自己怎么生活的。

    那天特别累,一直出汗,一直走。

    其实这一天能给这个角色多大帮助?没有那么明显、那么直接的一个作用。但我看到导演他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他为什么会写出这样一个剧本,他关心的人是什么,他为什么会用这种方式去讲这样的一个人的故事。

    从这里面你更加去理解导演,看到导演的视角,那我后面再做的工作是基于这个前提的,也会去用这样的方式。

    32岁:我享受关注,但不会去迎合粉丝的声音

    我觉得我这个人还是挺没有目标的,我没有那种想要去达到的一种结果或者是很具体的梦想。

    拿影帝的想法其实也会有,但不足以成为我做事情的动力,而且我觉得这种事情我实现了也不过如此,一步一步走来也有这种感觉。

    有时候会反思自己,我到底想要什么,我什么东西都去做,真正愿意去付出我所有精力、所有时间的事情到底是什么?

    我一直怀疑,想做有兴趣做的。我本身是一个好奇心特别强的人,我觉得我做事情最大的驱动力就是好奇心和探索欲。

    所以我就放弃目的性,纯粹去享受体验的过程。

    但也不是说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慢慢我觉得也走出了自己的一条路,有自己的节奏和方式,可能慢慢这个东西就清晰了。

    《红海行动》之后很多人关注到了我,有了很多女粉丝,你要说完全不享受,也不可能。人还是有虚荣心的,尤其是被关注、瞩目的这种虚荣心。

    小时候我喜欢的女生,我都追不到手,她们都不喜欢我。上大学的时候因为我很小,会被女生,尤其是大姐姐宠一些。

    慢慢的慢慢的我觉得自己有吸引力、有异性魅力的时候,应该是我做艺术的时候,我觉得是因为找到自己了,人的那种状态会更强大更自信了。

    但是我觉得在这个过程里面,你感受到了虚荣心的时候,会再去审视自己,其实更多的时候是在旁观,在看,就好像这是别人一样。

    我很难给自己规划一条路出来,我肯定不会去迎合粉丝的声音,因为我一直以来都是属于有自己判断和自己轨迹的人,如果我离开那个轨迹,我可能就没了,我就找不到自己所有的这些东西了。

    首先我觉得还是考虑作品本身的品质,不管它是商业片也好,艺术片也好。如果有的选的话,我肯定选我最喜欢的导演,然后是剧本和角色。

    站在最高处的肯定就是那几位,侯孝贤,然后王家卫,李安。贾樟柯也……喜欢,但我一直没有想过我去演他电影的状态,因为他前期都是用的他那个范畴的演员,我看的时候没法想象我演这样的角色会是怎么样的。

    但是包括现在很优秀的类型片导演,我觉得也是我在一个阶段特别愿意去尝试的,杜琪峰我也很喜欢。

    后记:

    尹昉仍然不适应“明星”这个身份。

    他是舞者、是演员,但他没有办法在我们面前扮演一个“明星”。

    接受采访时他偶尔会陷入表达困境,但绝不会将回答引向某个固定答案,也不会泛泛而谈,这本是很多受访者的惯用招式,但尹昉很有可能在一次采访中经历一段坎坷的自我剖析。

    记者们日常见到的“艺人包袱”与他几乎没有交集。他甚至不太习惯摆拍,你能在几张“失败”的成片中看到他努力隐藏自己的无措。

    少年感,因为他还是一块璞玉。

    这个认知让人在一瞬间的喜悦后,迅速陷入担忧。

    娱乐圈为所有即将成名的人,准备好的了诱惑和压力。当你成为演员、当你签约公司、当你拥有名气,你的自由度、选择权和心境都会发生不可思议的变化。大部分时候,这种的变化往往自己都无法察觉。

    少年感或许终会消失,但愿棱角会成长为锋芒。

    采访:法兰西胶片

    整理/撰文:空山

    摄影:血与冰激凌

    本文首发于毒舌电影APP

    后后记:真的是非常喜欢尹昉了,可惜当时的专访和看片时间冲突,没有面对面地见到他。后来他在上影节有一个论坛,我竟然也没有参加到,遗憾……

    当时看完采访实录,整颗心脏变得很柔软,有一种想要谈恋爱的感觉(特别帮他P了几张照片,遮住后面的杂物)。

    基于这种情感,第一次用了“自述”的写作方法,因为采访中有一条非常明显的时间线,他自己的表达既真诚也有许多可爱的地方。

    在杂志上见过几次这样的操作,似乎很简单,但其实有一种微妙的难度。原始素材决定你是否能用这种方法,文字剪辑决定最终的效果,要忍住修改采访者措辞的冲动,又要让文字流畅有起伏。

    第一次操作,只能说效果平平吧。

    对了,因为写这篇文章,还知道了“中年”的年龄定义。一直以为过了30岁就是中年,当时把尹昉写成“中年人”,不少粉丝都来纠正来着,感谢(囧)

     2 ) 路过未来,就是没有未来

    这一次,李睿珺太想讲现实了,以至于失去了对人物的塑造力,主角和人物关系有些难让人喜欢上,但是也正如导演所愿,我们感受到了那种出身就注定了的无力感。

    我的感觉是,导演要集中全部气力去突出社会问题,反而弱化了人物感情。其实我很想看到女主对父母、对妹妹、对朋友、对工友、对网友、对潜在恋人、对售楼男子,都表现出多一点点的温度和情绪。是想说,她因为身体原因或生存压力,已经自顾不暇了吗,KTV里的崩溃来的太靠后了一点,仅那一哭很难成为“扎心”的高潮点。

    之前的我,可能也会站在创作者的一边,说,为什么说扎心,为什么不能克制、平淡的表达呢?如果这就是导演的风格的话。

    可是现在我觉得,如果他不止满足于自我表达,而是要面对市场、面对不再对年轻导演多一分善意和宽容的观众时,就要拿出足够吸引人的作品来。而这个时代,要让人记住,要么刺激感官,要么一剑戳心。你到底是虐肉还是虐心。

    可能,李导还是善良的,也有可能,太大牌的演员限制了他。

    不恰当地做个对比

    正好昨晚跟戛纳回来的两位导演聊天,M老师一针见血的指出他们俩的剧本存在的问题,在一个平淡无事的大环境下,你要怎么讲故事才能产生剧情上的波动。永远不要因为太想涉及现实题材,而变成一则新闻,或一本小说。怎么能吸引大家看两个小时,要清晰地勾勒出轮廓来,而不能一味追求淡淡的风格或感觉。

    是枝裕和很多电影也来自于社会问题,为什么让人觉得除了展现问题,还有牢牢记住的点呢?大概就在于,他展现的还是生活本身,即使是被遗弃的孩子们,还是一分一秒在生活着,而不是为了剧情发展而做某些特定的举动,外界和他人的刺激当然必要,但最重要的是看得到人物应对这些刺激的变化。

    是枝裕和的电影里并不乏死亡,但是死亡会带给在世的人思考以及成长,在《路过未来》里,我不知道耀婷为什么必须要死,死了又能留下什么。

    不喜欢本片剧照的调色

    但是我还是愿意推荐朋友去看看《路过未来》,可能就像是是枝裕和在接受采访时说的那样,只要可以引发我们对当下这个时代的思考、关注到自身之外的他人的存在的片子,都应当被鼓励。

    中国让你最感兴趣的地方是什么? 是枝裕和:我想知道,当城市高速发展,人们在这个过程中的得到和失去,我对这一点非常感兴趣。在日本曾经的经济高速发展期,那时候的人们每天都在抬头看着上面的生活,却失去了很多很多脚下的东西。我在日本拍的电视纪录片题材,很大一部分都在探讨这种迷失——在城市快速发展中,我们失去了什么?抛弃了什么?忽视了什么?我很想知道这个问题在中国的答案。

     3 ) #电光幻影# 《路过未来》

    #电光幻影# 《路过未来》,灰蒙蒙的天埋下生活的尘埃,不停留的故事里,未来正摇摇欲坠。

    从未被要求出生的人们,用数十年的时间感受这一生的叙写,是什么样的色彩流转在最后的记忆里,总是在结局那一刻才明晓。我们以为的甜,会从浓烈化成清淡,我们感到的苦,会从冲击变作细腻,我们以为的种种情绪,都会在不可复制的记忆里刻下独有的纹路,而我们自己却成为了纹路的合作品,在宇宙里销声匿迹。留下过的所谓的痕迹,也许可以化作各种意义留存,但是我们自己再也不晓得了,再也不会晓得了。

    生活的味道最终是什么样的呢,大概很难用一种方向去叙述,感受得多了,遇见得久了,到了最后也就形容不上来了。抿抿味道,是浑浊的,不可定义的。

    《路过未来》被渲染的是一部很有力度的影片,但是真正上映后,平淡的感觉几乎辗转住了各种口碑。身临其境的感受了一次,却有点形容不上来那种情绪,像是真正的浑浊,带着焦虑,染过一点悲伤,留恋的是记忆里的一抹甜,还有柔柔的麦子香,可是被淡淡焦灼的气息覆盖住了原本的一切,仿佛知道点什么,又仿佛什么都不知道。就是在徘徊着,有目标无目的的流浪着。

    没有太多歇斯底里的剧情,大哭与大笑都极少出现,情绪最激动的那一回,大概是在医院里的躁动,在逝去的人面前的爆发,像是一支窗口,大多数时候都需要压抑着安静去生活的日子,只得了那么一个借口,终于可以冲着外面并不美好的风景,暴喊出来宣泄一下,继而又是沉默的一切,不是不出声,只是再没有力气,也没有意义,去大声的出声了。

    很多人生,只会苦上加苦,不想麻木,但也没有更多的意外和惊喜了。人生到了最后,就是一部等待残旧的书目,晃晃荡荡,但求平安。

    看得很压抑的一部电影,但是意外的满意,当人生的十字交叉走到悲哀的时候,一切平静如初。或者平静是最好的感受喜悦,也是最好的消化痛苦,不必选择。

    路过未来,之后呢,未来去了哪里。

    作者:小佛搞特

     4 ) 向前走已经精疲力尽,向后看故乡只剩苍凉

    在中国电影谱系里,讲述城市化进程中农村青年进城务工,而后悻悻离开城市回农村的电影不多,李睿珺的《路过未来》可能是一个特殊的样板。一方面,导演跳出了“安全区”,将视野拓宽,从之前的故乡甘肃延伸到了外来务工人员最多的深圳特区,投资上去,题材也更大了;另一方面他关注的是“工一代”和“工二代”的务工辛酸史,故乡与城市,两头不靠,作为夹心人,他们来来回回没有落脚之地,这是当下中国社会的一道缩影。

    古诗里说“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现代社会数以千万计的进城务工人员可能也有这样的尴尬,他们背井离乡,建设了一个接一个的现代化城市,修建了一幢幢高楼大厦,却最终没能成为城市一员,等到青春过去,气力耗尽,也不一定赚到钱,浑身伤痕累累,最后只能回到凋敝的故乡,那里早已房屋破败,田野荒芜,土地已经不再属于自己。

    在这一点上《路过未来》对现实的正视是勇气可嘉的,不管成色如何,有同情心和野心,它的善意与温情显而易见。

    这部社会属性极强的电影,就像一份社会调查报告,它有一个重要的社会学意义是,片子回顾了1980年代以来的打工潮的果实,历经父辈、子辈两代人的淘洗,第一批进城务工人员接近晚年,很多人还是没有着落,而“工二代”们身上依然背负的沉重生活压力,不得不面对更加残酷的生活,这群可能在宏大叙事里可能被忽略和漠视群体,终于被纪录和审视,我们会认真思考我们身边的这些人,重新看待自己的生活。

    天南海北的人们涌向沿海开放城市务工,目的只有一个“赚钱”,但是这其间要付出的代价,可能很多人都没仔细算过的,拍片之前,李睿珺做了系统分析,调查了很多样本才开拍这部片子。老一辈人从大西北来到深圳特区打工,在这里生儿育女,以为熬过自己这一代就能扎根,这个城市却拒绝了他们,老弱病残之际回乡,故乡却不能在容纳他们。第二代人,生在这里,长在这里,也无法安居,生在这里却不是本地人,是真正的“飘一代”。

    片中杨子珊饰演的女主角耀婷和尹昉饰演的新民,限于学历、技术、户籍等原因,虽然身为“工二代”,虽然已经在深圳生活了很多年,但依然只能在工厂流水线当工人,或者去工地上打打零工,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却买不起房子,随着经济形势变化还经常冒着工厂停工、裁员、失业的风险。为了赚钱他们当掮客,当“试药人”,马不停蹄奔波,也没能找到安身立命的地方,一旦重病,未来就被击垮。

    耀婷父亲、耀婷,在打工、试药过程中,身体已经衰败,尤其耀婷,年纪轻轻基本上已经掏空了身体。这其中,耀婷的工友李倩付出的代价是最大的,她每赚到一点钱,就要通过美容整形,修补自己,除了爱美,她天真善良,她想变得更加美丽,嫁一个有钱的人,结果死于整形医院的手术台,在进城务工中被物质生活异化,被金钱一点点俘虏,也是很多青年的写照,在心理上,贫瘠的故乡已经和他们绝缘,回不去,也不愿回去。

    深圳,打工之城,移民之都,不拒接任何人,也不挽留任何离开。无数人来来去去,能安顿下来的不多,不得不离开的那些人不管收获了什么,他们都早已疲惫不堪,浑身伤痕累累。耀婷、新民、王婷,是这群人里面的“失败者”,过去已经回不去,当下已经疲于应付,连好好生活都这么艰难,他们又怎么敢对未来做多大的美梦,又或者未来已经被提前透支,剩下的只是痛苦挣扎。

    《路过未来》中有一个小细节,新民租住的城中村房间窗外就是深圳著名的“世界之窗”,一边是和“世界接轨”的奇观公园,一边是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仅仅一墙之隔,真实生活与人造风景却毫不相干,新民的父辈修建了公园,然后在深圳去世,他用父亲残存的积蓄为他买一个公墓,父亲终于算“深圳人”了,自己还是“工二代”,在这个城市过着候鸟一般的生活,他们都是全球化时代的牺牲品,这像一个黑色童话。

    李睿珺是80后导演里比较平实、朴素的一位,孜孜不倦地拍着自己想拍的片子很少喧哗,片如其人,此前的片子,《老驴头》《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关注的都是故乡土地上的老人与小孩,都是亲人朋友本色演出,小成本,小题材,表现自然,感情真切,带着纪录片一般的真实质感,这是他片子的特征。

    《路过未来》获得了安乐影业1000余万的投资,到遥远城市关注不能落地生根的年轻人,第一次与专业演员合作,片子故事框架比较大,在叙事、剪辑等方面的取舍和驾驭上,有很多空间值得讨论,甚至部分段落拍得很笨拙,但是诚意是在的,他关心的是同一种人,他和他的主角一直在追寻一种农耕时代一样的安定稳妥的生活,这显然不存在了,电影里找不到,现实中也已消失。

     5 ) 异乡人

    影片主要勾勒的是“异乡人”在大城市的生活状态。

    身为异乡人的我很有感触,影片里展现着他们每一个人的故事却在描绘着我和我周围的人的样子。最为感触的莫过于电影中耀婷和李倩两个女工的价值观,一个想通过不断的改头换面,嫁给本地人改变命运。一个想通过双手打拼羸得一纸房产证。 而我周围的人他们拼命努力着想在这所城市有一套自己的房子,子女能在这里读书上学成家,而我想拥有自己的店。

    当杨子姗在KTV里唱着李健的歌曲《异乡人》“不知不觉把他乡,当做了故乡……” 我哽咽了

    “不知不觉把他乡,当作了故乡” “故乡却已成他乡,偶尔你才敢回望”

     6 ) 深圳女子图鉴?

    素颜,抹黑粉,化雀斑,这样子的杨子姗让人耳目一新。《路过未来》是由李睿珺导演,杨子姗和尹昉主演的文艺片,讲述的是,孤独的异乡人行走在各自人生轨迹上,为了实现目标,有的辛勤付出,而有的却不择手段的故事。简介很清晰的告诉了我们这个故事的本质,换个词来说,其实这就是一部现实版的“深圳女子图鉴”。杨子姗饰演的就是这么一个在深圳打工的异乡人。本是跟随父母来到深圳的耀婷,却由于突如其来的变故不得不独自留在深圳,独自打拼。她想要在深圳扎根,想把父母接来养老,就必须要有一套房子,于是为了付首付,她拼了,不惜以身试药。就算如此,生活还是像奥特曼打小怪兽一样,摧残着她的意志力,让人深深的感受到自己对改变现状的无力和面对生活的弱小,这样的情节经历,是多么的现实而熟悉。每一个来到异乡打拼的人,肯定有过这样的体验。而更多人肯定也有过所谓“逃离北上广”的体验。不管是留下来打拼的还是选择逃离的,都能在这部影片里感同身受。导演是有一定实力的,他似乎很喜欢把一个故事讲述的面面俱到,而生活就是这样的,我感受到了这份用心。

     短评

    毁在了一点都不生活上。

    6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较差
  • 你完全可以说这是一部相当糟糕的作品 情节设置尴尬 表演牵强 甚至人物也不够可信 前段糟糕的让我坐立不安 但我还是对这部作品抱有极大的同情 李睿珺选择的是这样一个群体 一个我们随时可能因为生活无常而滑落至的群体 至少让我起了共鸣

    8分钟前
  • 番茄杀手
  • 推荐
  • 看这部影片有种特别的疏离感:你觉得离他们很远,但其实又很近,周围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背井离乡,在他乡又难以落脚,他们如候鸟,成为故乡和他乡的双重陌生人。当然,也有酸甜苦辣。导演用影像呈现了当下冒着气儿的现实中国:对整容的执念、农村土地流转、试药以及社会物化下的情感凉薄。3.5

    10分钟前
  • 方枪枪
  • 推荐
  • 别人都说艺术片难拍,票房又低……等等一些问题。其实我想说的是导演有信心去现实题材,那确实不容易,加上观众对影片的见解争执不一,背负了沉重的压力也要去保障片子的质量。说实话我个人还是喜欢这类似的片子,像这类似艺术就应推荐推荐,希望大家多去电影院观看。

    12分钟前
  • @追风筝的人
  • 推荐
  • 李睿珺这次拍得是年轻人,其实都是时代变化下容易被忽视掉的群体的生活状态。杨子姗与尹昉,在外漂泊追寻未来的异乡人身上,制造业转移,打工族新的生存危机。房价、试药等社会话题,束手束脚的情况下拍成这样已经不错了。城市与故乡哪里才是“家”?窗外大大的世界,内心割不断的迷茫

    13分钟前
  • 乌鸦火堂
  • 推荐
  • 不下雪的城市竖起了铁塔,没通过的好友想回到故乡。一座城市像这个国家的浮萍,两个人和这座城市一样无根。是为了生存孜孜不倦的工蚁,是向往美丽慕光而生的飞蝇。平地起高楼,攀到顶端却不是主人;奉献大半生,买到了墓地才算安家。造楼却住不起楼,生病且看不起病,走马过沙漠,那里没有雪只有沉默。

    14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 难得在影院看到有这样贴近普通人生活的影片,所以加一星。人在困境中,绝望之水慢慢从脚淹到头,无力的挣扎到影片结束都没有解决。拍得很节制,不好融入,像是一个旁观者。KTV唱歌是一个情绪的爆发点。结尾的梦境让沉重的现实飞了起来,这点好。

    16分钟前
  • 邓安庆
  • 推荐
  • 导演有点想当然,很多东西都过于表面化符号化,故事和人物都缺乏打动人的地方。我不应该看完#每分钟120击#之后去看这部电影,都是写面临生活困境的年轻人,一对比真的感觉伤不起

    21分钟前
  • Upup haha
  • 较差
  • 李睿珺作者化的东西是甘肃,骆驼,马和沙漠,一种对家乡的追根溯源。思想内核和人为关怀有了,很遗憾影像上没有给人好感。这部其实也不错,大城市务工人员且活当下,在大气候稍一改变情况下随即便吞没的渺小感处理的很好。还有他拍出了房子、建筑工地对中国底层人的压榨,素材就很让人敬佩。[B]

    24分钟前
  • 帕拉
  • 推荐
  • 就算有再生之恩,吃不起饭也要买房,卖掉健康也要买房,这种孝顺逻辑让人害怕。

    29分钟前
  • Mumu
  • 还行
  • 留不下的城市,回不去的家乡,看不见的未来。聚焦8090这一代的城市漂泊青年迷茫、焦虑,李睿珺这一次极度写实,因此也放弃了艺术取舍,所以影片过于冗长,观影过程很难熬。

    34分钟前
  • 天马星
  • 还行
  • 深圳打工妹の焦虑日常:父母退休,妹妹上学,急需凑齐首付,身体又亮红灯…打工,发传单,有偿药性测试,温饱线打工族白描图;打工者进退两难的生存境况,医院挂号难看病贵,房价攀升,底层社会现实写照。日子虽然艰苦,人间尚有真情。不贩卖苦难,不施加同情,也不指明结局出路,只提供客观平实视角

    38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 3.5 这部片子的缺点是显而易见的:表演僵硬、节奏拖沓、符号化严重、场面调度滞涩…不一而足。但让人意识到电影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意识到我们这个国家还有如此令人心酸的现实。有些问题三年就能改,有些三十年也变不了,李睿君这部显然属于前者,值得鼓励。

    39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还行
  • 内容刻意,追求现实性而没有艺术性,无法超越审美上是阶级属性。

    44分钟前
  • 猜火车司机
  • 较差
  • 整体感觉比较旧,支持下小众导演吧,非常勉强三星。

    48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 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新一代异乡人在深圳的生活。

    53分钟前
  • 橘猫爱吃鱼
  • 推荐
  • 最饱满的是甘肃部分,城市空间拍的极其单薄,女性角色的动机都十分模糊。少了之前的灵气,多了三分刻意七分匠气。基本发展下去李睿珺可以去拍二线台的上星婆妈剧了

    55分钟前
  • 💛
  • 较差
  • 明明是年度最佳表演+直击社会现实的唯一入选戛纳华语片(2017),在这里却跟《前任3》一个评分,也真是很迷了🤔

    57分钟前
  • Riri
  • 推荐
  • 起码三次我都以为片子要结束了,结果又演了起来。

    58分钟前
  • 人気小圆头🔒
  • 还行
  • 2.5 宛如低配版的赵德胤拍了顾长卫的《微爱》。片子假装现实主义,实则空中楼阁。其实李的前两部也生硬刻意,只是城市背景更易暴露问题。不过,如果不拿“戛纳眼界”看,倒勉强算国内华语片环境下的诚意作品。罗列社会问题虽集中且套路(医院、工厂、看房、KTV 大排挡),但比起《暴裂无声》那种还是要对路些,至少传达出了如今普通年轻人“缓慢死亡的未来”。

    60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