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茫茫世间,孤单与孤单负负得正
周五的早场,入场的时候,遇见一对银发夫妻。同行十几米,仅因为用微笑回应到他们的缓行与目光。便与我聊起:我们是来看惠英红的,今天人真少......
嗯,工作日的缘故,就我们三。
娓娓道来的剧情架构,几处稍显故意的笑点设置,泪点到来的合情合理,有点硬的支线和结尾。
有亲不相亲,无亲却相近。人和人就是你帮帮我,我帮帮你。
老龄化社会大潮中的独居老人与经济下行阶段里努力生存的年轻人,生活中随处可找见参照的存在,放进电影里,用乐观和确幸包裹出明媚走向的结局。 让观者动容的同时,可以相对的被正能量感染一下,进而相信人间的美好,更用力而真诚的努力活着!
散场时分那对老夫妻认真与我道别,这两个小时同场观影的缘分,一如和片中旭与芬姨的相遇,人和人相遇的起点无非是一个微笑或者举手之劳的善良。搭配他们挽着彼此离场的背影,觉得比起IP大旗下的“魔幻现实主义”国片,这样的电影才是会让人有力量生活下去的存在。
没太有主角光环的旭,跟当下大部分年轻人一样。香港是座包容的城市,豪宅与露宿搭配得并不违和。想起之前听《hard image》(一档电影主题播客) 有一期,主播聊起过香港这座频频出现在电影里的城市。记得这一段:
香港的影视工作者,大多就是抱着“开工就好”的念头过着当下,跟他们聊城市历史或觉得香港怎样大多聊不下去。即使有名的电影人,微信朋友圈大多就是po:今天去哪开工;收工和兄弟去喝酒;我要去哪哪开工啦之类。猛的看来会觉得没追求与大志,但其实这便是一座市民城市的体现。不似当下的北上广理想与野心蔓延起的无限生机。
仔细想来还比较认同这个观点。
在我奇葩的观光经历里,遇过的更多是这部电影里的香港,平淡而尽力。
有次圣诞遇见跳楼,瞥见坠地的人脑补起很多剧情。当地的朋友一边拉走我一边说:可能只是不小心,哪有那么多故事。
我吐槽朋友无趣,他白眼我:你就是想太多。
遇过老人独自去买波鞋。两双有折上折,寻我们拼单,因为本就是打折的童鞋款买单时老人不熟悉的刷卡动作让收银妹子些些不耐烦。同行友人事后跟我吐槽那位年轻妹子的白目,“折下几十块对我们是没所谓,但老人家就可以买份糯米鸡什么就是一餐,她都一样工作有什么好翻白眼。”
“就年轻啊,还不能体会的那么细腻吧。”
片中,旭的人物变化过程被还原得真实不显突兀,纵然本性善良,但人性中的那些小恶与年轻的毛躁及偶遇的无奈,这些微小都在生活中照得见原形。即便经历了无家可归,有技能不瞎作,安心在各个后厨开工收工的旭,在香港这座城市里总是有办法生活下来的。
柴米油盐落到哪里都是相同的。
芬姨说我喜欢吃鸡蛋啊!
一直觉得鸡蛋是个有些年代特征的存在。如我奶奶,至今都还是只要我生病就鸡蛋水煮面,还一定是两个蛋。
这部电影还是乐观向的,让旭和芬姨都找到温暖,把社会救助体系放大。茫茫世间,孤单与孤单负负得正,相处的累计是可以超越血亲的。
影片呈现的阿兹海默症部分,惠英红诠释得很真,好像据说她母亲患有此症,拍片的心路连带起对母亲的爱与歉。两年前看《Still Alice 依然爱丽丝》时就脑补过如果阿兹海默症降临到我至亲。记得那年还跟好友讨论过: 全身都瘫痪只有脑袋清醒和只有脑袋不健康哪一种活得比较煎熬?(因为同期的《The Theory of Everything 万物理论》)
假设性的脑补只有后怕没有应对方案。
最后我们说:活就好好活,死就好好死。
扯远。
坐标南京,院线没有粤语中字可选,较遗憾。
配音版口形上的违和让强迫症有点难受。
粤语是剩余不多的背负着独特文化的方言存在,需要珍爱啊!!
2 ) 做人就係你幫下我,我幫下你
知道八月戲院無甚好戲,已立意近期不再浪費時間到影院觀影;結果朋友觀影后強烈推薦,忍不住在排得滿滿的檔期中,抽出兩小時,到戲院把這部並非大製作的電影看完。
故事簡單,就是一落魄青年和患上老人癡呆癥的包租婆產生了母子般感情的戲碼。外貌和周渝民有點相像的男主角,把尋父純良小青年的自卑乖張和真誠善良這種表現形式差異極大的性格,演繹得出乎意料地好。雖然有某些戲份較為誇張,但是對於新演員來說,也是可圈可點的表現。而女主芬姨,雖已是患上認知障礙的老年人,但是曾經是歌廳明星並且終身未嫁的身份,讓她還保留著少女的細膩情感,而惠英紅,把這種感情真實還原,不多不少。
家中也有患認知障礙的奶奶,想起如果我們是她的唯一,能早一點幫助一下她,大概她的記性也不至這麼快退化。我很害怕,她最終連我們也忘記。但細想回來,是不是正因為電影中的兩人,一開始是非親非故,在需要得到幫助時剛好遇上對方,才能產生這種連有血緣關係的親人之間也未必有的感情?正如奶奶和她的乾兒子。而我們,作為陪伴在旁的親人,認為對方會始終陪伴在旁,所以相互之間的要求,更為苛刻,以至於所有的一切,都被看作是應分,付出的人一直得不到肯定和回應,而索取的人也視為習慣,不再珍惜對方的付出。所以,我們或者可以換位思考一下:人一世,咪就係你幫下我,我幫下你。無論是親人,還是朋友,或是陌生人,只是一念。
而其他一些涉及到公益的副線,似有點雞肋,可有可無,當然,進入幫助中心令男主的心越來越柔軟,讓他品性中的純良成分終見天日,也是功德一樁。
希望大家都能遇到自己的幸運。
3 ) 《幸运是我》:一部暖心的港式温情小品
一早就看完了这部港式温情小品,应该如何形容心中的感动呢,像微风、像斜阳,暖暖的,很安静。
《幸运是我》由两度提名金像奖最佳编剧的罗耀辉执导,这一部也是他的导演处女作。
影片讲述了一个“桃姐”式的小人物故事,少年阿旭带着母亲的骨灰从广州到香港寻父,却遭到冷漠回应,后来,他因一盒鸡蛋结识了孤独老人芬姨,因为工作失意、无处可去,他便略施小计寄宿在了芬姨家里,从此,两个陌生人开始了同住屋檐下的生活。起初,芬姨古怪的脾气让阿旭难以理解,但在相处过程中,两个人逐渐成为彼此生命中重要的人。
影片主演的两人从陌生到互相理解,那种都市人之间难得的信任和关心,点亮了影片“幸运是我”的标题。对于小人物之间情感的书写让人想到《桃姐》,同住屋檐下的相处模式则让人想起《我们俩》。然而,由于更为相近的文化语境,《幸运是我》还是会被更多人拿来和《桃姐》作对比。
作为新导演的罗耀辉当然无法到达许鞍华《桃姐》的气定神闲,影片的镜头语言、故事、节奏相比于后者都稚嫩不少,但作为一部导演的处女作,我想说,它真的还不错。
据说,影片的原型是惠英红的妈妈,红姐在影片中佝偻着身子,弯着腰,化了很憔悴的妆容,还染了白发,就是要达到100%的还原度。
红姐说,做这一切只为向妈妈致歉。在片中,芬姨所患的“认知障碍症”在香港叫“脑退化症”,而它的真正名字叫:阿尔茨海默症,即老年痴呆症。
当年的红姐因为不了解脑退化症,以致于耽误了妈妈的病情,她现在很懊悔,想要通过影片向妈妈道歉,同时,也希望更多人去了解脑退化症,这是拍摄影片的第一层意思。
在影片中,两个陌生人由陌生到熟悉,再到相亲相爱,这种相遇的方式,在都市里很难得,也很幸运。想想也是,一个年轻少年,一个孤独老人,本无交集,更没有相互照顾的义务,但影片中,这一切都自然而然地展开了,芬姨接纳了阿旭的暴躁脾气,阿旭也包容了芬姨的坏记性,并在发现芬姨患有脑退化症后,对她进行无微不至的照顾。
对于芬姨和阿旭,两人的相遇对彼此来说都是极大的幸运,所谓都市里的“小确幸”不过如此,你正好遇见了我,我也遇见你,真幸运,原来你也在这里,这是拍摄影片的第二层意思。
影片的宣传语是“幸运是我,因为有你”,电影中其实也通过芬姨讲到了“做人嘛,就是你帮我,我帮你”,这不只是一句经典鸡汤台词而已,而是在讲“幸运”也是一种轮回:起时助人,落时得助,幸运随来。
所以,你看,这部影片虽然在讲小人物的悲喜,格局也不大,却反映了很大的社会问题,既有关爱老年痴呆症患者的初衷,又有关照都市人之间冷漠隔阂的立意,甚至还有对于“幸运就是互相帮助”这一主旨的的巧妙表达,着实野心不小呢。
有人说,这几年港片已死;我说,不会。香港多得是警匪片、功夫片,繁荣好多年,然而,另一种透着文艺片气质的温情小品,虽然数量少,但却总会有惊人之作。
《岁月神偷》中朴素而感人的“一步难一步佳”,《可爱的你》中的“用生命影响生命”,更不必说《桃姐》,港片温情小品总有出路的原因,其实是在传达靠谱、感人的价值观。
《幸运是我》也不例外,当芬姨在街头寻找阿旭,阿旭对朋友说想起了自己的妈妈;当芬姨跟阿旭说“做人,就是你帮我,我帮你”;当阿旭选择了照顾芬姨,而不是一走了之;这一幕幕感人剧情的上演,让观众看到,原来香港也是一个如此温暖的城市。
《踏雪寻梅》的导演翁子光说“本片是近期港片中难得的诚恳和可喜之作”,是的,《幸运是我》的“诚恳”在于毫无卖弄做作之感,它细腻感人的情节,新颖、饱满的人物都让它成为今年非常难得的一部温情小品。
当一切都很好,这就是幸运。
(文/承泽明)原文发表于《南都娱乐周刊》2016年8月31日刊年度第32期
4 ) 《幸运是我》:如河川留给地形,是你予我的改变
前一阵母亲从老家过来陪我几周,家里没电视,怕她人生地不熟太无聊,就买了平板电脑给她玩。感觉现在电子产品的设计已经日臻便捷完善,音量、亮度、屏幕翻转都异常简单,只需要手指一拨一划。但令我讶然的是,粗略快速地教了她一遍基本操作后,母亲对如此简单的操作仍无法谙熟于心,抱着平板电脑像一块烫手的山芋,最后目光哀切地望着我说,还是给我找几本书看看吧。
她怕我气恼,我却真的气不打一处来。
花了钱买了高科技产品,母亲却像一个时代的弃儿,跟不上这个变化飞速的科技时代,我却再也没有耐心一遍遍教她,只剩埋怨。
这一幕,当阿旭给芬姨买了新的3D电视,芬姨最爱的亚视从频道2被换成了11的时候发生了惊人的吻合。老年人看了半辈子的电视,早已熟稔按到哪个键必定是哪个频道,你给她换了,她肯定要发火。而阿旭此刻的盛怒与我如出一辙——换了好的产品,你没一句赞扬,反倒怪我搅扰了你的习惯。这是新与旧的势不两立,也是编剧对生活细致入微体察后的产物。
霎时我就泪流满面,于是一部好的电影,总是能让你产生共情,而每个人都是在电影里看自己,审视自己的生活,大抵如此。
开头给阿旭抱着骨灰罐的手一次特写,奠定下全片人与人牵系不断的基调。阿旭打工因为牛河里有猫腻愤而离职,与女性朋友欢愉过后翻对方钱包赶人家走,走在路上帮陌生的芬姨捡拾橙子。寥寥几笔没有废戏,一个多面、矛盾的人物马上变得立体。他和我们诸多背井离乡的打工仔太相似了,没有人是纯净无暇的好,也没有人是彻头彻尾的恶,都不过是湮没在流光溢彩霓虹车流中的小人物。
芬姨照镜子揪了一缕额际的白发,仿佛隔着大银幕已经听到了一声岁月的叹息。这样的叹息贯穿了她孤老的后半生。孤独终老,这是对一个人最恶毒的诅咒之一,应验到她的身上时,每个人都只剩向命运乞讨一丝怜悯的份了。所以她与阿旭聊起刚刚搬走的女租客时,表面的云淡风轻掩藏不住即将重回孤独的黯然神伤。
导演是编剧出身,看得出剧作的巧思雕琢,铺陈了大量的细节。阿旭卖掉的古董椅、那个总也打不通的号码、冰箱里满满的鸡蛋、给弟弟买的玩具,几乎每处细节都行使了塑造人物酝酿情感的任务。芬姨也和大多数典型的独居老太太一样,唠叨、毒舌、脾气倔,却在发现阿旭消失顶着染了一半的头发满大街找寻、听说阿旭要搬走泪水涟涟哀求不要留她一人的时候,真实地反映出了一个被时代抛弃的老人,对生活的苦苦相求。
值得一提的是两位主角的演技,在这样一部几乎全凭人物撑持起的电影来说,演技显得尤为重要。同样是关注阿尔兹海默的奥斯卡作品《依然爱丽丝》里,几乎全是朱利安•摩尔的演技在闪耀,光芒盖过了所有人。金像奖影后惠英红奉献了完全不输奥斯卡影后的精湛演技,红姐特意强调,她不是在演芬姨,她真切地就把自己当成了芬姨。这个角色让她每一次的表演都想起年迈的母亲。而陈家乐也打破了颜值和演技成反比的刻板概念,对峙时眼神中的暗涌,相处时神态中的温情,尤其是在病房走廊情绪彻底爆发的那场哭戏,鼻涕都清晰可见,看得出在演技上下过工夫。
片子也并非完美,除了塑造两位主角之外,阿旭的朋友同事也都性格各异让人印象颇深。唯独备受诟病的刘雅瑟扮演负责爱情线的角色非常失败,最后的留信独白和绿色外套也显得刻意造作,毁了前面酝酿好的情绪。那种“曾经的相遇”因为是“人为”而显得虚假。倘若如《树大招风》三个悍匪酒店相遇的“天意”,或许更显得真实。
芬姨只习惯亚视的2频道,因为那是记忆的印记;阿旭的耳后胎记,那又是血缘的印记。甚至连陈家乐本人都不太清楚,那个明显的胎记是什么用意。在映后沙龙里,红姐代为解读了导演的意图,虽然阿旭被亲情所弃,但是这样一枚胎记,是父母与子女牵系的凭证,有了这样的证据,父与子才不应该是冷冰冰的毫无关联。而人与人之间同样如此,彼此相互牵系才能相遇、相识、相知。
看《幸运是我》不免让人联想起许鞍华的《桃姐》《天水围的日与夜》,一个同是人与人的感情,一个同是反映香港的庶民故事。在日本有山田洋次、是枝裕和、阪本顺治这样专注于表现庶民的生活题材的导演,《家族之苦》里普通家庭啼笑皆非的离婚闹剧、《步履不停》里寻常百姓背后不忍提及的过往、《团地》里日本小区街坊邻里的口耳相传的流言蜚语,因为将人与人的牵系展现得生动而显现出人性的多样,让观众有所代入。而反观当下盲目追求IP,把电影当项目来拍的国产影坛,观众对青春电影无感、对特效大片冷漠,究其原因还是没有以情动人。因此《幸运是我》这样一部在院线公映的影片就显得弥足珍贵,它可以让人审视自己的生活,代入自己的情感,像一盏浓酽的香茗,历久弥新,回味无穷。
阿旭曾经在福利中心看到母亲带着孩子而神伤,遇到芬姨之后人生有了亮色,两个人缺失的情感得到了相互补充,在大街上再看到别人相互抱怨,阿旭却涌起了暖人的微笑,这是一个成长与改变的过程。人与人之间的纪念物,从来都不只是我买来送你的3D电视、你给我煮的没放米的稀粥,甚至也不是我递给你的一盒鸡蛋、你赠予我的全部遗产。人与人最珍贵的纪念物,是你留在我身上的,如同河川留给地形的,那些你对我造成的改变。
5 ) 电影《幸运是我》:那一泓卑微的暖流
不同于《桃姐》的沉闷乏味,《幸运是我》在线性叙述的方式上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从黑白线条交织的片头伊始,拥着骨灰盒茫然独坐江边远眺的阿旭和颓然独居家中垂垂老矣吞云吐雾的芬姨就此步入观众的视野,约三分钟的黑白镜头呈现的是“过去种种,譬如昨日死”的不幸和无奈,之后,片名跃然纸上,进入正片,色彩回归到真实世界的斑斓,预示着“幸运”的悄然莅临,随即一段平凡却动人心弦的故事拉开帷幕。
一个是背井离乡父走母死的无助少年,一个是人老珠黄繁华落幕的孤独阿姨,他们之间本不会有任何的交集,却在命运无常的推波助澜中相依为命,不是母子胜似母子。如果不是电影中光与影的穿梭闪念,很难想象满头华发形容枯槁老态龙钟的芬姨曾是“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的当红歌女楚湘湘,这段经历颇有点像白居易《琵琶行》中所描绘的琵琶女,二者都有着大同小异的悲不自胜,因此“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惺惺相惜便顺理成章铸就了这样一段不可思议的关怀和心灵慰藉。
但芬姨的“悲”和琵琶女的“悲”又不尽相同,琵琶女的“悲”更多的是沉浸在对往昔琳琅岁月的缅怀中不可自拔,对比“商人重利轻别离”的冷漠现实而油然而生的一种不甘和控诉的“悲”,而芬姨的“悲”却并未过多沉浸在对往日风光无限的岁月中流连忘返的沉溺,更多只是一种对“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的些微遗憾。
芬姨虽然垂垂老矣,风光不再,如普通老太婆般平凡,生活拮据,但仍活得兢兢业业,一丝不苟, 从她买菜时讨价还价的细致入微,窗户坏了也不闻不问,一个人做饭吃饭却兴致勃勃,还慈祥地微笑,被阿旭喝了一口的汽水不舍得扔掉擦擦瓶嘴后又接着享用,以及喜欢画画且总爱画一些非比寻常的东西,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芬姨其实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她比琵琶女更乐观也更热情,只是偶尔因遗憾而吸烟排遣,如果没有遇到阿旭,她或许会将这个遗憾带到墓碑里久久不能安息。而这个遗憾就是她希望自己能有一个儿子,照顾陪伴她,直到生命终了。
芬姨的过去像一个绮丽又轰轰烈烈的梦,梦灭后世界早已翻新,她虽然未能逃脱“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的悲剧性宿命,但却因“幸运”而得到了一个善良的儿子阿旭,阿旭也因被父亲无情抛弃而“幸运”得到了一位贤婉的母亲芬姨。
命运交错间,相得益彰的靠近不仅温暖了两颗孤独抑郁的心,更牵连着越来越多的陌生人因仓促间的真诚而留下的永恒的温暖情谊。就像阿旭给当初还是陌生人的小月一件不以为意的外衣却在小月心中留下刻骨铭心的感激一样,虽然小月因有缘无分而离开了香港,二人也未能成为恋人,但真诚的帮助换来的情谊竟比世俗的男女之爱还要暖人心,彰显着高尚几许,看着夕阳下独自矗立的阿旭的身影和画面切换中小月与满头华发的外婆热情相拥的欣喜,谁又能否定眼前的一切不是一泓动人心弦的暖流和催人泪下的幸运呢?
6 ) 《幸运是我》:人生给予我的重创太多太多,我还是决定拥抱生活
在《幸运是我》播放结束后,灯亮了,没有一个人从座位上离开。直到片尾人员名单全部播放完毕大家才恋恋不舍的从椅子上站起来。在看的过程中我哭了,我旁边坐着一个二十出头的男人,他抬动手臂时看到他也在默默的擦泪。
没有大声的喧哗,没有刻意的表现,《幸运是我》像杯水,温暖又有力量。它“诚实”的描绘了香港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客观的表达了一个家庭的分离崩溃和温情陪伴的故事。从另一个角度上来看,电影想表达的主题有两个,一方面是得了“认知障碍”的芬姨所有的豁达人生观:“做人不就是你帮帮我,我帮帮你。”另一方面则是通过阿俊想表达出“世界以痛吻我,要我回报以歌。”这样的价值观。
正是因为有了清楚的价值观,故事便围绕着它的本性展开,它涵盖了亲情、尊敬、爱情、家庭这四层关系,最后在阿俊的努力追求下有了改变。电影中的男主角阿俊就是我们大多数年轻人的一个缩影,有着所有年轻人身上的特质:迷茫。近年来的香港电影很包容,他们愿意将镜头聚焦在小人物的身上,在焦虑的环境里,常处于歇斯底里的边缘,所以他们身上的意志和坚强往往更会让人产生共鸣。阿俊生活在压力非常大的环境之中,失去母亲,父亲有了新的家庭不管他,可是他没有放弃自己,他坚持,努力并且看上去乐在其中。因为他给人传递出的本能信息是:你只有努力生存才能更好的生活。
更惊讶于这部电影中惠英红一改打女形象出演患有认知障碍的芬姨。爸爸是惠英红的粉丝,每每提到他对“穆念慈”的情有独钟,妈妈还会吃醋。小时候陪着爸爸看电影爸爸会给我放早期她的电影。不过我和我爸总是在这上面产生分歧,因为我太小了看不懂就只能陪着爸爸看然后他给我讲。她一遍遍的说:“不是我不想记,我真的记不住,对不起啊,我记不住。”我眼泪再也止不住了,全片她一直发挥着影后水准,她很自然的让观众有代入感,能感同身受这点真的太难了。看电影的时候会自然而然的联想到自己的母亲。我看过她的专访,她的人生阅历也十分坎坷,正是她的经历才让有了这么扎实的演技,没有镜头里的距离感,引人共鸣。
电影中最动人的就是阿俊与芬姨相处的时光。阿俊对家的渴望是他童年成长的缺失,所以他和芬姨的日常生活更能打动人心。吃饭,睡觉这都是日常的小事,就是这么朴实的生活让我想到每次妈妈做好饭后也会问我她今天做的饭好不好吃,就算我应付的答一下好吃,妈妈的反应和芬姨一样,高兴的合不拢嘴告诉我多吃点。它会让你联想到生活,阿俊和芬姨顶嘴,两个人出门买菜,这些生活细节和对白就像活生生的从生活里扒出来的,看到芬姨发病的时候甚至我会怕,我的妈妈也会变老,也会不认得我吗?看到芬姨这么豁达的面对人生,心里更多的是感动。阿俊给芬姨换了电视,芬姨却想要以前的。阿俊对芬姨的不耐烦和发火的样子让我想起妈妈刚换智能手机的时候不懂操作,她会一遍遍的问我,问着问着我就很烦。但是妈妈还是努力学很快就学会了怎么给我发微信,看着阿俊不耐烦的样子,心里顿时有种对母亲的歉疚。
阿俊的情感爆发于医院里,他流着泪问芬姨:“为什么他连我的电话号码都没存?“当下被阿俊的真挚感动,人是感情动物。他对亲情的渴望非常强烈所以才会有一系列冲动的行为举动,这是人的本质。
导演没用什么炫技的镜头就是想平实的把故事讲好,唯一可惜的是结尾的剪接不太自然,看起来故事不是太完整,不过结尾芬姨的笑也给了我们一个想象的空间,这或许是美好的结局。
走出电影院,我拿出手机打给妈妈,简单寒暄几句挂断后,泣不成声。
粤语版。好几次跟自己说,这才是今年在内地电影院真正看到的,第一部能称之为“香港电影”的港片。几乎要放弃人生的年轻小伙,被动放弃人生的老阿姨,他们因为买鸡蛋相遇了。看亚视,调侃3D,打边炉的修车朋友,失败父亲钱小豪……有意思的细节不少。结尾大陆女操国语的总结陈词是败笔。
太不容易了,感觉好久没看到过这么好看的院线新片了。戏剧化范围内,对于情感的表达有层次,对社会关系的探讨依旧惹人深思。人物塑造赖于红姐强大的表演牛逼得不行。陈家乐亦表现亮眼,且帅。
芬姨看亚视只习惯二频道,那是记忆的印记;阿旭的耳后胎记,那是血缘的印记。人与人之间的纪念物,从来都不只是我买来送你的3D电视、你给我煮的没放米的稀粥,甚至也不是我递给你的一盒鸡蛋、你赠予我的全部遗产。人与人最珍贵的纪念物,是你留在我身上的,如同河川留给地形的,那些你对我造成的改变。
后半段比前半段演得好。一星给主题。喜欢 “我怎么舍得离开香港?” 这句台词。背景音乐不错。
不幸是没有排片。
她满街奔走寻他,好像他阿妈。他语气臭地关心她,好像她个仔。他终于删掉了生父的手机号,和她头偎一处,这两个孤独的人,幸运找到彼此,好像一对母子。
抱四星期待,获五星感触,其实幸运是我。红姐演技早已娴熟自若,此番再度突破,台词、动作与眼神都是满溢的戏。陈家乐与张继聪等人亦非常出彩。老年痴呆这个带有伤感性质的题材,处理得舒朗开阔、温馨暖人。最后一刻瞬息灿烂,仿如万物花开。大爱,希望锁定明年影后。
时至今日,还能看到这样细腻的港片,我觉得幸运是我才是。
陌生的幸福。真以为今年找不出什么好港片了,幸运碰到这一部。无法跟《天水围的日与夜》和《桃姐》比,但作为导演长片处女作,值得5星鼓励。群戏全部加分,尤其是红姐和陈家乐,不像演电影,而是真的在拿生活飙戏。“人生是有不同阶段的,没有可惜,只有珍惜” 人生苦乐,春风化雨。
和红姐聊了1个多小时后,再看一遍,反而觉得这样刚刚好....坐等红姐第三座金像奖最佳女主角!
喜欢由小人物串起的世间百态,以及电影传递的“生活就是你帮我,我帮你”的理想,虽然有些乌托邦,还是容易戳中习惯了冷漠的都市人。不刻意的煽情点到为止,有人说题材像《桃姐》,倒觉得更像《天水围的日与夜》,在点滴的生活琐事中,让人相信人与人之间,尚存一丝互相取暖的温馨。
温暖的港式小品,不刻意煽情却能做到以情动人。惠英红和陈家乐的表演都很优秀;剧本打磨的也够精致,节奏一张一弛拿捏的刚刚好,虽然是独居老人罹患阿茨海默的题材,却不沉重。作为导演处女作来讲完成度非常高,建议观赏粤语原声版。
两个陌生人相濡以沫的故事,对比人情淡漠的社会有一种细水长流的幸福。剧本跟天水围这样的生活流电影相比还是流于刻意,但欣慰的是香港电影终于又开始回归市井和涌现新人了。比哈特~
八月的最后一天,在电影院一把鼻涕一把泪的看了这部电影,好在竟然结局是美好的,恰到好处,没有虐心的生死离别。电影里每个角色都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人物,每个人都有着脆弱的善良的心,若非生活所迫,谁都不愿意做个没心没肺的人。
瑕不掩瑜,3.5升5星。导演对电影很真心,电影也回报以真心,也聪明,除去阿甘厨房乐器一段其余全拍到了该去拍的东西,在被摄人选择上言之有物,他成功将“我找到自己”这样的鸳鸯蝴蝶派升华主题的生命意义,知道在何时放出芬姨前史,与别片不同却是谋划有度,结尾也在危险中处理的不错,很自信。
一星给惠英红,演技真好;一星给题材。但是电影浪费了这个好题材,可惜了。
有佳句无佳章,整体有些细节既接地气又见真情,但有些地方导演处理起来又过于浮夸,没有很好的统筹起来。不像《桃姐》,其实更像《天水围》,属于普世上小人物的生存现状与窘迫。看好惠英红第三座影后,以及希望能拿第一座金马影后,她值得。
奶奶也有阿尔兹海默症,病发时和红姐演绎得非常相似,为此加一星,导演不煽情不洒狗血的想法也深得我心,剧情看似平淡,却可以回味很久,就像阿旭对芬姨的陪伴
难得的还是题材与话题性,在当下的香港,对底层的关注。不过总觉得有些遗憾,总有些过于戏剧性和夸张的地方,不是太舒服。
这部2017年度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获奖作品告诉大家,忘了什么使徒行者和反贪风暴之流,港片真的还没有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