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喜爱石路这个的角色,一个活生生的当代90后。有理想,有爱好,有行动,充满利己主义心思,同时善良和迷茫是她的底色。
影片结束后,为石路这个角色的结局感到可惜。她回归了家庭,得到了她曾经一直缺失的陪伴,但却也是再一次用牺牲自我的方式获得的。
不得不说石路事业线设计的很巧妙,如果没有弟弟科迪,她根本就没可能进入那家梦寐以求的设计公司,更不用谈意外之喜的返聘和结尾的放弃了。但最让人难过的是:你曾经爬上过高墙,但好像永远被困在墙内。
只能说或许石路追求的从来都不是事业上的野心,就是所谓的安全感。
她本可以脱胎换骨,成为另一个自己。
曾经被当作累赘送出国的她,曾经因为愤怒摔了一次又一次的模型,曾经在异国他乡做过最苦最累的工作,最后兜兜转转,还是回来了。可是在被迫选择下,为此付出的青春去哪里了?意难平。
可能也有人一样,更希望能看到这是石路最后一次成全父亲的“任性”,此后彻底与家庭决裂,在异国他乡成为一个有付出有追求的事业青年,过着孤独但高傲的自由生活。这样的结局也许在一部分人看来是悲哀的,像是她在朋友家聚餐那场戏一样,清高、孤僻,成为众矢之地,但或许这才是她原生家庭为她带来的“财富”——一个完全用不着牵挂的家庭。
愿被原生家庭伤害过的人,不要再陷入纠缠。
面对温情与家庭,再大的抱负只能让位。她原本那么优秀,却又欠了点火候。
但石路这个角色是具有现实色彩的,她的典型性反映在结局上:
广义上的和解,现实中的妥协。
她终究还是没能成全自己啊!活给了她爹,她弟,还有所谓的“亲情”。
最后再次表示,十分喜欢石路这个角色,饱满、真实,让人能够随着人物命运的起落带动情绪和思绪。
看完了电影《我是监护人》。
整体来说,拍摄手法成熟,情感细腻,演员表现也可圈可点,豆瓣不到6的分数肯定是给低了,应该是6分多。
接下来是一点吐槽。
爸爸给了那么多钱,为什么不雇佣一个保姆呢?
弟弟有一定英语基础,第一次讨论他病的时候,没问hcv 是啥意思,一直以为自己只是缺乏维生素,怎么后来突然开始追问hcv 是啥意思了?
姐姐去朋友家做客,朋友姐姐问她,为什么不活得轻松一点?给你,你怎么回答。你一般会说,啊,因为我的理想还没有完成之类的吧。结果姐姐说,因为我轻松的话,我就达不成今天的成就?敢问您,您取得了什么成就啊?马云也不敢说自己取得了什么成就吧,何况你只是一个还在试用期的实习生。
很多人都在吐槽爸爸在儿童保护组织那里的发言充满了虚伪,我也觉得,爸爸的观点就是,我知道你苦,但我就是不帮你。然后姐姐在那里哭得稀里哗啦。
这不和莎士比亚的《李尔王》的某种解读一样吗?语言是靠不住的,李尔王中,大女儿和二女儿用精美的语言骗了李尔王,这部电影中,爸爸用“真挚”的语言骗到了善良姐姐的眼泪。从这个角度来说,也算一个歪打正着的小设计,倒也不用过度吐槽。
尚语贤的第一部大女主戏,表现还不错。
女主角尚语贤饰演的女儿在美国学建筑专业,在毕业实习需要签证之际,男主父亲王砚辉送来了后妈的儿子来美国看病丙肝。这小子刚好有绿卡,刚好通过作为弟弟监护人的方式延期了实习签证。 但女主非常嫌弃这个弟弟,因为感觉是他抢走了她的家和她的爸爸,放养了一段时间后,这个弟弟无意中发现自己是被嫌弃的于是爆发情绪离家出走了,最后父亲匆忙赶来一起寻儿子。最后找的过程中,女主就突然升华了,一下就释怀了,然后也搞定了实习公司的项目任务要求,说服了弟弟回家,最后顺利的留在了美国上班。
片里的小孩演的很好,完全演出了我最厌恶的小孩的样子。 本来就想简单在春运路途上看个电影,结果还得跟着一起闹心,和《囧妈》里的妈一样的剧本和演技太真实导致的身理不适。 整体来说还是女主实在过于矫情了,一个人在国外最好的学校呆了十年,家里也有钱老爸开工厂,无非是缺少了一些父爱,就感觉吃了万千疾苦一样。
女主角还演过《老炮儿》的吴亦凡女朋友和《唐人街探案2》里面的女侦探kiko,果然浓妆之下就剩平平无奇。
虽然《我是监护人》关注了许多当下社会话题,比如原生家庭、海外生活、姐弟关系,中西方文化差异等,但本质上所有的话题最后都回归到了个人成长上,这也使这部电影还是更具有文艺的调性。
因为是处女作,电影里的“个人”有导演自我投射的影子,所以,女性导演、美国留学、首部处女作这些元素都不可避免的被糅杂进了镜头语言中。
同样因为是处女作,导演敬然选择了自己更加熟悉也更好驾驭的题材,在纽约和北京两座城市之间,完成了一次亲情的对话。
这种将东方家庭关系推移到西方环境里做增减的作品,最早要追溯到90年代很红的一部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而导演敬然恰巧也是一位北京人。
这样的设定看似并没有新意,不过时隔30年的回望有一种明显的复古味道。比如,在石路与父亲发生冲突后,走在纽约的夜色里,摇曳的镜头,耳边如《Take Me Home, Country Roads》般的乡村民谣响起,有一种我们早已熟悉但正在被慢慢忘记的西方色调,以及蔓延着的离散情绪。
如果说30年前冷漠又物欲横流的纽约还让我们无比陌生,那么今天这种城市的节奏已经被中国的一线城市“追赶”,如果是我的话,会更愿意把它与深圳对比,所以,这故事已经不只是过往那种东西方的“异国”隔离,而是升级了“他乡”的味道,也让西方城市文化的底色不再具有那么大的冲击力,让我们更加熟悉在这种城市节奏下被裹挟前行的“异乡人”的举步维艰。
无疑,选择纽约,与导演自身的经历有关,而女性的身份只是一种性别的差异,并不应该建立在两性的极端对立上,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因为我所成长的城市自己没有经历过,身边人也没有遭遇过一丝一毫重男轻女的现象,我的城市是北京。所以,在我眼里,《我是监护人》中父亲的行为只是重组家庭里的一种移情,可以攻击成年人的责任感,但是并非性别的二元对立。
有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在《隐秘的角落》里,男孩朱朝阳的父亲朱永平也移情了自己新家庭的女儿朱晶晶,在我看来,两位父亲的本质是一样的。
不成熟的第一段婚姻,留下的只有责任,而又畏惧承担责任,造成子女内心的缺口,男孩选择了报复,女孩选择了自我和解,这可能算是两部片子部分表达了男女差距的地方。
之所以要厘清石路与父亲,或者弟弟之间的关系,是想抛开那些裹挟的素材,直抵故事的核心——东方的内敛,北方的坚韧,联合塑造出的一个要强、强势且吝啬表达情感的女孩内心自我成长与和解的故事。
我太熟悉这样的女生了,所以非常的能够共情,她是那种星辰大海里最暗淡的星和最不起眼的水滴,独立,自我,甚至带了一点决绝,电影里的石路就是如此。
16岁独自来到纽约留学,一呆就是8年。面对父亲对新家庭的移情,不是吵闹和骚扰,而是离别,隔断,即使吃再多的苦,也不妥协、服软,是有坚硬的外壳和柔软内心的人。所以会气愤亲人的疏离,也会内疚自己对亲人的利用。
电影用了很多外界推力来表现这个女孩的性格,在亲情线上是在利用基础上不得不照顾的同父异母的弟弟;在事业线上是为了进入世界知名建筑公司想尽办法的搞签证;在情感线上是为了解决弟弟带来的困局忐忑地接受在餐厅打工的同事的示好。
这些冲突自然是为戏剧服务的,而在这些冲突之下是在慢慢释出石路这样的一个女孩,是如何从与自我较劲、挣扎到最后释怀、和解的过程,她的身上是有导演影子的,所以,是一个非常完整且自洽的角色。
命运对石路公平吗?当然并不完全公平,可是如果只停留在对命运的抱怨和报复的情绪中,那么就是像《隐秘的角落》那样的悬疑风格,起伏而汹涌;而如果是《我是监护人》这样的现实风格,就会变得克制而平凡,最终演变成一个女性自我成长的故事。
如果你身边有石路这样的女生,请一定要好好珍惜,如果给予她“闪闪发光”的机会,她将会照耀星辰,汇聚大海。如果你是石路这样的女生,不必在意命运的不公,因为你自己可以成为自己的暖阳。
最后还是要说说学院派和处女作的问题,显然,这部电影有匠气且过于规整了,还有太多上升的空间,但是那种细腻和克制的风格是值得肯定的,有许多人物情绪的表达和对光影的调度,非常值得在大银幕上感受,影院的效果会为氛围感增色不少。
而复古的味道一直是我个人经验主义里最敏感的一部分,配乐与镜头的衔接非常的丝滑。所以也很期待,脱离了个人际遇之后,这位新人导演是否还会在这样的风格下打磨出更加出色的作品。
这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华侨题材片。对标《刮痧》和《北京遇上西雅图》都算不上有什么特色。最有意思的便是导演的私货。这很有态度,值得一看。
比如女主去到墨西哥男友家,那段争吵,是非常有力的。女主完全认为自己拼搏的价值观是正确的,也确实从骨子里看不上这些“懒惰”的人。(这也是面对这样一个暖男男友一直没有明确表态的根本原因)虽然他们自己选择的生活方式无可厚非,但是在女主的角度,鄙视是正常的情绪和观点。凭什么瞧得起你们呢?对比中国人的疯狂工作生活,你们啃老的手确实不值得提倡和鼓吹。
最后并没有让女主回国走伟光正路线也是一个加分点,实实在在,不扯虚的。就是通过超级努力来追求名利,最后还成功了或者说上了一个台阶。片子里很多部分都赤裸裸的描写了面对机遇时,对待华人的不公。最后用你的原因一定是,洋人不愿干,或者实在啃不下来,没你不行了才会用你。有一线之路,他们都会尽量的踩你。个人觉得这既是导演的刻意,也是导演的客观。洋人可能从主观上不会这么想,这么做。但本能上,潜意识里排斥你是不可避免的。那个同期的傻白甜实习生直接就进项目了,而且能力还不行。就不用你,会飞也不用你飞,咋的吧?这才是常态。这个私货是很有态度的。也正是这些私货,成就了一个普通电影的价值。
在宾馆,一家三口相处时是冷色调,石路跟父亲单独相处时的暖色调更加显得她内心的孤单和难过 特写家里的杂乱镜头,表明石路为了生存和理想而没有时间去收拾垃圾 科迪的玩偶一开始被石路扯烂了,警察来碰,石路却不允许,最后把它缝好了,也表达出石路对科迪的接纳和喜爱 在出租车上的回头一眼也是代表她对过去的释怀和迎接新生的坚定
看完散场,特别留意了字幕里配乐那栏:Charles Monnet,嗯,加分。
观影于2020年上影节。在这样一部讲述留学生与家人亲情关系的电影中,我看不到爱,只能看到处处的“虚伪”。一家人的相互信任与原谅毫无说服力。女主角对同父异母弟弟的“关心”完全是为了签证利益,再加上熊孩子令人难忍的作闹,因此片尾突兀的“爱”就显得分外虚伪。同时,弟弟突然转变对女主的迎合依赖同样无法成立。父亲除了在儿童保护组织委员面前一番声泪俱下的自我检讨,没有表现出任何对女儿的关爱,因此父女的和解也是莫名虚伪的。女主为何48小时内不离开美国?新签证批下来有这么快吗?结尾彩蛋简直是画蛇添足的灾难,令人恶心。小男孩演员从头到尾都是一种台词腔调,真好奇他平常是不是这样说话。一星半
看过张子枫的《我的姐姐》后,再看这部,就知道尚语贤主演的这部电影的问题出在哪里了
新导演的处女作拍成这样不错。几个主角演得好,王砚辉不用说了,每个眼神,一个背影都是戏。连小朋友林静喆都演得很好。
2.5 拍得太平了,稳得就像电视剧,没什么亮点的电影,情绪不够配乐全片铺满。尽管是新人导演的片子,电影本身制作上的成熟还是值得肯定。
同题材来说,从故事到导演叙事到演员表演都很难得的不洒狗血,就那么淡淡的都能懂的情感和乡愁。云淡风起,有点高级。
早场万达个人包场观看。很少见院线上有如此写实的剧本(中国电影已经堕落到写实都如此困难),当然除了老生常谈的视听素养问题之外,关于反复横跳的阶级与民族立场和视角局限性更是不必多说,核心问题在女主视角的男性角色塑造上直接体现出来。外方演员部分都很职业敬业,小朋友那句对着儿童保护机构女领导的侮辱性“big fat fart”以及父亲完事转身对于儿子的一句“英语学得挺好啊”的夸赞是对于全片混乱立场的很好注解。贯穿全片的诸多人设,可能只有格里森同为实习生的贝拉和拉美一家人堪称最真实。
#siff2020# 坦白说工业层面的制作是挺成熟的,也有一定的完成度,但是观感很像是在看个什么mv,剧本也有比较多生硬的地方。最不太接受的可能还是这个故事吧,对于一切在家庭关系中,试图凭借一两场“虚伪”的忏悔就达成和解的片子,都没有太多好感。
小男孩好可爱啊!笑点、哭点都算得很准,不过这大概也是最大的缺点,即没有任何超出预期的东西,另外也没有制造出话题来。
有时候想想挺遗憾的,长大以后,对于自己的父母,从来都不曾试图抱他们一下。
2.5,觉得女主甚至比《我的姐姐》还惨,被非亲生的弟弟拖累着。忏悔 和解,仿佛像是在对自己的PUA。全片最爽的就是她是以自己的目的才决定当弟弟的监护人的。
后段眼泪就止不住,太好哭了。非常成熟的处女作,剧本扎实,几段冲突都处理的很好,虽然后段情感和戏剧冲突都有点满,但我还是很喜欢。虽然没有海外居住八年的经验,但对女主感同身受,尤其是和南美那家人冲突的片段,完全凸显了亚洲人死板严肃不社交不娱乐的通病(是我没错了),可是我们就是这样的人呐。片尾还好女主没有放弃美国的工作机会回北京不然就太那个啥了。我猜字幕出来后的结尾是为了过审才加的?见到了主创超开心!7.29@siff第九部,圆满结束siff
父女隔阂,和解的过程都折射出剧作的生硬与事件的失真,王砚辉的几场戏算是立得住,也无法挽回略膈应的片尾,尚语贤素颜演出还是挺有勇气的,插曲加一星。
低配版《我的姐姐》,低配版的意思就是除了王砚辉之外全方位环比的低。属于不进影院毫不遗憾的那一类(其实之前就有不祥之兆,有一个打五星的好评说真不明白豆瓣是怎么了,大家为什么喜欢风平浪静那么烂的片子却不喜欢这种平静有力的好片,我当时看了心里一咯噔:风平浪静虽然在故事创作上有槽点,但我真挺喜欢的啊。我错了,我应该相信直觉的)20211029光耀华纳国际影城
一星扣在女主刚割完的大双眼皮太出戏了(此处有张艺谋“想拍电影就千万别整容”以及郭敬明对孟子义说的:“你那网红脸叫美吗?”),还有一星扣在导演没能处理好这种“苦命姐姐被迫照顾熊孩子弟弟”的窒息关系,全程看的都高血压,弟弟全程表现出来像个没有教养的被宠坏的熊孩子。仅仅只是因为一次弟弟出走就扭转乾坤,工作突然也灵光乍现得到所有人认可了,美国签证也搞定了,紧张的家庭关系也好了。还是比较突兀,是个很好的题材,但作者仅仅是浅尝辄止。深刻的话题探讨地浅了,不怎么有说服力。总之,本身是个好本子,看开头是很感兴趣很像往后看的,但整体都稍显稚嫩吧,最后成果及格。希望看到更多TCK(Third Culture Kids)题材的作品。
看得我全程坐立难安,女主演的太让人出戏了。全程她的角色定位简直乱成一团。演技也很差,不知道怎么选出来的。这个剧本简直把中国人描绘的太狭隘了,美国人描绘的太完美了。剧本功底还是不够啊。这也是我全程如坐针毡的最大缘故吧。典型的留美中国女导演拍的。
作为一个与父亲关系极差的女儿,虽然经历迥异但感受相似。尚语贤的第一个大女主戏,素颜挺让人恍惚的,但表演撑住了,王砚辉老师太好了,急着给女儿辩解那段愣是看哭了@放映厅
弟弟像钢铁侠拥有了隐形的超能力,消失在这没有斯塔克大厦的纽约。姐姐像美国的老人显得多余,消失在那没有自己房间的北京。因为亏欠去的生日会不欢而散,因为利益换的监护权终被剥夺。想念尤金的墓碑,想念卖肉龙的四合院,也想念那开灯睡觉的房间。我修补好扯坏玩偶的耳朵,你修补好老家模型的裂痕。
同父异母姐弟在异国学会沟通与包容,父亲缺失的形象也在最后一刻重建,女儿与之达成和解,虽要离开美国,但拾回了亲情。剧情略显老套,几处地方拍的倒也有人情味。尚语贤的首次女主,以前的角色都太功能性了,这次有突破。
做为新人导演作品,这个完成度还是不错的,情感的表达也比较细腻,尚语贤的表演也立住了。PS:结尾一看就是强加的(女主必须回国),据说导演最早版本在机场就结束了,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