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爱情像一阵风,来无影去无踪
看完《对风说爱你》,脑海渐渐浮现起一首歌,就是由陈百潭首唱的闽南语歌曲《爱情一阵风》,同样是感叹爱情被命运的捉弄:“爱情亲像一阵风,来无影去无踪,乎我笑容乎我悲伤,乎我怨叹在心中……”这种感觉很像影片中的亲情与感情,一道深深的海峡,不仅分离了骨肉,连那一缕缕的思念,也都无法再跨越这鸿沟,但人生的无奈竟然如斯,即使被流放到天边,也要心存执念度过一生,只是那些生之遗憾,却令主人公盛鹏至死都难合眼。
《对风说爱你》由台湾著名导演王童执导,他曾经用《稻草人》、《香蕉天堂》、《无言的山丘》三部电影,共同构构筑台湾近代史三部曲,而今次在《对风说爱你》中,带来的依然是四九年之后的台湾本岛生态,国民党败兵船渡来台之后,逐渐落地生根的故事。虽然片中的盛鹏、顺子、小范三兄弟穿越了炮火的生死线,却从来没有摆脱思乡的苦楚,即使根扎了下来,枝叶依然遥望着大陆的方向,那是一抹不时能狂暴起来的呐喊,那是一种会浓到化不开的离愁。
但是很明显,导演无意贩卖苦难,而是将三兄弟从废墟中救出的小男孩奉先,物化成为了全新的希望,让他在台湾岛落地、生根、发芽、成长,这不仅仅是三兄弟沉淀下来的牵绊,也是他们生存下去的动力,其实从故事开始我们就可以感觉得到,如果没有救护这个小孩子的一片赤诚之心,他们恐怕没有动力跑出战场,这是一场成就与被成就的互助。当然,最后,海峡两岸互通来往之后,确实也是已成老人的奉先,带着三兄弟的眷恋与思念,踏上了大陆的土地,这不是简单的互访,而是具有深层意义的两岸统一的前兆。
片名《对风说爱你》理解起来,更像一阵风,杨佑宁扮演的盛鹏,很好的诠释了这句话的要义,一边,他逃来前,在大陆已经结婚成家,妻子巧玲,是他最惦念的女人,他保留她的截至,他给她写一封封根本寄不出去的信……但是这种希望,却在时间的长河中,逐渐变成了绝望,这是任谁也无力摆脱的存在。但另一方面,从登船时就相遇的富家小姐邱香,又成了他一生难以摆脱却情深缘浅的存在,无论是一年、三年、十年、二十年,总能相遇,却总是擦肩,一边有大陆的原配巧玲在盛鹏内心的根深蒂固,一边也有盛鹏的无财无权无力的无奈,特别是在邱香的父亲被抓走以后,只能束手无策,放任分离。
影片的另一条线,莫过于面摊女阿玉。如果说邱香是一股清新的微风,那么阿玉则是一股火辣的旋风,她的爱情,从来都是炽热的,她与阿顺结婚,却被小范暗恋,多年之后,又表达了对盛鹏的爱意,她没有邱香的隐忍含蓄,虽然成为了三兄弟间的不稳定因素,但是却代表了一种燃烧的力量,给这个死气沉沉的家,带来了太多的生气,也给了成长中的奉先带来了如母爱般的关怀。
其实,整个故事,大致是由奉先串起,从他的童年流浪、被救,以至于到台湾后的童年、少年、青年时期,漫长的岁月,给了他太多的洗礼,无论是街头打架的,还是课堂罚站的,如同收养他的盛鹏一样,他与邱香的妹妹邱梅,也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缘,而这对缘分,最终拜堂成亲,相携白首。虽然在那个婚礼之后,盛鹏与邱香,一个是新郎的父亲,一个是新娘的姐姐,已经差了辈份,但当邱香问起那句:“你过得好吗?”的时候,还是会让人垂泪唏嘘时间的无情与命运的捉弄。
但终究,老一辈没有完成的事情,小一辈帮着他们完成了,盛鹏与邱香有缘无份,但奉先却能随时抓住机会,不停追求,勇敢示爱,终于将邱香“泡”到手,“泡”成了相知相爱的妻子,这其实代表了两代人的爱情观,以及两代人在生活上的不同境遇,伤痛总要慢慢平复,伤口总要慢慢愈合,即使盛鹏会带着遗憾与后悔告别人世,但奉先无疑已经忘却了那些曾经的苦难,开启了全新的生活印记,有时候,爱情就像一阵风,虽然来无影去无踪,但风走过的地方,总是“春风吹又生”的野草滋生之地,那里有顽强的人们在发芽、开花,即使终将老去,也会留下新一代的希望。
2 ) 自行回避,弱而不折
都说本片故事平淡,清汤寡水。仔细一想,似不尽然。现成的路,热闹的路,他躲开不走。政治正确的路,他更不走。只往幽冷寂寥处走去。平淡是刻意为之。想想他刻意躲开的东西,我觉得本片还是很有滋味。
好比说,国共会战,历史频道多么热衷,他躲开不拍。没枪林弹雨,没尸山血海。看不到解放军,国军部队也不见踪影。从叙事一开始,就给三位男角定了调,他们只能是荒原上的战局弃子。好不容易追上大军,镜头立刻调度他们上船,完全不许逗留。三个乡下人没机会进城见识见识民国摩登。这就躲开了《太平轮》里佟大为和章子怡巧遇结缘那路爱情戏。晕船的人没来得及爬上甲板吹吹风,已经登岸抵台,从此故国青山连一发都谈不上了。镜头里上岸的军容绝非壮盛,但也没见穿草鞋背铁锅打补钉的。要是台湾教育部在本世纪初同时颁布了历史电影的课程纲要,这种拍法肯定不符标准。
来台湾之后,按说自当继续当兵吃饷,重编整训。以后住进眷村,就能立刻接上《宝岛一村》的热闹戏。他偏不。连长大哥申请伤退,二哥三弟开小差。跟老长官跟到底了。可台湾是个岛,开小差能逃去哪儿?给抓到弄不好就是枪毙。但也不教他们真给抓住,否则不成了控诉片?骂国民党逃到台湾还在抓兵。不当兵,那投奔同乡吧,来台湾的山东人可真不少,谁没同乡。三兄弟又偏不,尽管后来都拿到了退伍令,还是相互取暖。像在大陆摊上什么大事似的,息影绝游,从不跟别的外省人打交道,除了邱家也没见别人上门。只跟台湾本省人亲善。
片中的本省人,虽住台北市廛,仍然是《稻草人》里的草根百姓。没有知识分子,没有士绅,没有殖民摩登。更没人跟随本世纪的历史教科书一同开化成日治遗民。什么文化冲突,族群歧见,台片从《悲情城市》、《牯岭街》以来津津乐道多少年了,他大笔一挥,全躲开。唯一形迹近似的,只是一个头戴斗笠的本省人买了二哥一碗龙须面吃,吃完用闽南语骂了声「什么东西这么难吃!」扭头就走。但这是个中景,镜头不凑近捕捉二哥的表情,而本省人背对镜头, 从没露脸。本省人扭头走开,镜头也扭头走开。冲突有来而无往。情绪刚要上来,就给捂住拉走。
再看语言。片中人物尽管各说方言,语言交际的透明度高。没有互相听不懂的,当然也不存在台片流行的「鸡同鸭讲」方言笑料。日语更是全不见说。
若说本片回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健康写实片」传统,那也冤枉他。下层外省人的难民营生,本片暴露得很厉害,还有鼓励逃兵,教人行贿买退伍之嫌。虽然写实,可太不健康了。放当年绝非查禁就能完事。蓝营爱提的族群融合共同发展经济的大叙事?本片也不碰。柯佳嬿演的小玉都从电子工厂女工当上穿翻领套装的经理了,你老大哥还窝在巷子里卖牛肉面。前者的财富累积完全看不出后者的贡献。郭碧婷演的邱香(实在不像外省知识分子家庭的名字)后来成了阔太太,那是因夫而贵,无关族群融合,也不是白手起家。她夫家是不倒的外省势家当权派。外省人社会的阶级矛盾,本片回避得很干脆。同是落难之人,你乘车,我拉车,没有谁瞧不起谁。
那么政府呢?政治呢?也完全没影儿。老蒋去世、小蒋上台、断交、退出联合国这些头等大事,全不见说。也看不出哪个角色受过一丁点儿心理冲击。邱香的爸爸被穿黑西装(怎不穿中山装)的带走过,可几天之后就转危为安。也没像《牯岭街》里小四的爸爸性格大变。大家只是闷头过日子。
开放探亲这个大关目也躲开了。大哥二哥已经被编剧编死,没赶上。三弟上山种梨去了,多半下落不明,也被「不提也罢」。回乡断肠的老戏码,就这么轻巧地一笔勾销。之后世事如何,本片全不过问。像是一篇《推背图》,越推到近代,越疏懒寡淡,教人着急。不过,只要邱香的夫家不倒,转型经商比如说,那么李安儿子李淳演的小奉先总有姊夫可以仰仗,差不到哪儿去。这倒不待推背即可推知。
现成的官道他不走,热闹的大街他不去,游行的路线更躲开。可是一般观众对历史片另有期待。不期待他随俗,但也不想看他躲开。观众想看的,是看他闯进历史的官道,修桥铺路,或断桥炸路;躺在十字街头,任由家庭和社会的力量从身上碾过;然后爬起来一同游行,带头喊出最刺激的口号。这些路子都不走,观众期待落空了。另一方面,这些大叙事和小包袱,都经过几十年打磨而成熟,能用来解释历史、塑造社会,成为文化生产的模具。它们当然配备了众多典型人物、指标地景、核心冲突,早已是成熟的戏剧。想全躲开,另外为戏剧找出路,没杨德昌的手段,谈何容易。本片显然没走出一条张力足够的新路。
是才力菲薄?是老手颓唐?我觉得不好说。我觉得导演就是不想在他的电影里呈现冲突和悲情,就是想降低戏剧张力。平淡就是目的,这命题高于一切。原因不明。成效难说。不过,回避一切流行的政治话语,何尝不是另一种政治话语。而不表现冲突和悲情,刻意平淡,未必是无视于现实,倒可能是枉尺直寻地呼唤另一种现实。现实生活如果永远是冲突和悲情,台湾早垮了。想想这阵子的闹腾,就知道平淡过日子还是可贵。台湾怕是早已败光了福份。
拿暴力冲突当卖点的台片越来越多。本片只有一场暴力冲突戏,拍得很不错,也很节制。二哥三弟去菜市场做搬运工,大概因为饿得没力气,跌了一跤,砸了背篓里的西瓜。给工头和几个工人围住。对方都是南方人,但没听见台湾口音。一个广东口音的先开口骂道「没本事来混吃啊?」二哥答说「都是老乡,有话好说!」想讨饶。一个四川口音的接口骂道:「格老子的,谁是你老乡!」啪一声打二哥一耳光。于是五六个人围殴他们俩。到此都是远景。然后是一场中远景的混战。两兄弟被打翻在西瓜瓤里。双手抱头护身。众人还不放过。镜头拍他们的脚朝两兄弟猛踹。然后是小奉先赶紧跑回家,找他「大爸」赶来搭救。虽然只一条胳臂能打,但他拼了命。三两下打翻对方两个人,震慑住其他,然后慢慢拉起两兄弟,牵着小奉先,四个人彼此搀扶一瘸一拐地走向出口,外头是一片茫茫大雨,四人走进雨中消失。很有日本老武打片的味道。这段是远景。大哥在这场戏中基本没说话。他知道这种时候只能用拳头讲道理。这场戏证明了当年《策马入林》的宝刀未老。暴力冲突戏不是不会拍,不想拍而已。
这场戏也的确拍出了一点儿新东西。它暗示了:四个北方人真正经常需要在生活上共同抵御的外侮,不是本省人,而是其他外省下阶层难民,尤其南方悍族。这是珍贵的视角。而他们在拼命抵抗吓阻进犯之后,踉跄消失进大雨中,正呼应了国府的撤退。有趣的是,三兄弟放弃了市场的工作和地盘之后不久,小奉先就在邱香家里尝到了南方帮派垄断运送的西瓜。更好玩的,是二哥虽然打输了市场里的四川人,却凭一碗川味牛肉面由胃到心征服了全台北的四川人。而那碗面所赖以香传十里的汤底,竟然是小奉先和小伙伴们(包括本省人)恶作剧的成果。本片不无促狭地告诉我们:川味有什么难,咱把重口味的调料乱七八糟全倒进锅里搅和搅和就成了川味,谁不会啊,平淡才是境界。
p.s. 再怎么说,青年演员的演技和装扮是硬伤。导演太好心了。换做是我,外省人角色全找大陆人演得了。
◎2015年8月24日后记:不是馋,只是突然想起本片有些戏的主角是食物。比如逃难时小奉先递上的馒头,比如船舱里邱家分享的饼乾。山东老乡在台北卖馒头,这家兄弟却学本省人卖面。二哥先是卖北方面导致了灾难性的失败(整场电影观众就是在这里笑得最大声),后来误打误撞作成了川味牛肉面竟然带来了意外的大成功。面摊是一家人经济支柱,也是情感纽带,一碗面让小奉先浪子回头。到了六〇年代后期,巷口出现了挂著红灯笼的日式拉面店。到了八〇年代,牛肉面店和大哥一起收摊(按当时常情应该是顶让出去)。食物传递了爱心,承载了乡愁,串起文化,连结亲情,在土地上繁衍,在岁月中变迁,最后易主,走味而消失,但不变的是温暖和沧桑。就像导演喜欢吃的那家已不在的潮汕牛肉面。啊,越想越有滋味,真是馋了。
3 ) 对台湾电影还是没有抵抗力啊
豆瓣的电影评价分数不高,可是看的人数还真的不少啊。大家众口难调,看完后说完自己的感受吧。
对台湾片一直都很喜欢,不管好片烂片,我似乎都会觉得不错。我喜欢台湾女孩说话的那种嗲嗲的腔调,我喜欢台湾的街道:繁体字的招牌,朴实的装修,温良的阿嬷和阿公;感觉好像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内心滚动的真情实意,让人觉得安心舒服;
盛鹏打下那一枪,他再也不敢回家,只能在心底默默的思念巧玲和还未出生的孩子。跟着部队仅剩下的三个人逃去了台湾,认识了邱香一家人。因为受伤的原因,退了役带着逃出来的顺子和小范走去一个贫民窟开始过起自己的日子。这辈子的盛鹏,因为战争和国共关系,没法享受家庭的温暖;一辈子只是在过着日子,带着领养的奉先生活;他不敢奢求重新遇到的爱情,同样因为政治的原因,自己的喜欢的人无法如愿和自己在一起;
这个时候,我真的理解那么一些,人真的只是为活着而活着。很多想要拥有的东西和很多失去的珍重的东西,这些似乎都是我们活下去的动力。可是有一些,天灾人祸,失去了一切。不还是要站起来,重新习惯,重新开始过日子吗?顺子的老婆不也如此?盛鹏不也如此?
失去纵然痛苦,可是还是要接受。
台湾以前对它的了解真的很少,从没有听老师讲过那段历史。后来,阅读到点滴。一大批GMD的军人跟着蒋介石逃去了那边生活,因为政治的原因很多的人再也没有回国家乡,再也没有见过自己的父母的最后一面。在内陆人的心中,他们不过时或者得死人而已;只能像怀念一个死人一样想念他们!
4 ) 【影评】六十年沧桑两岸不老情——谈谈影片《对风说爱你》
【影评】六十年沧桑两岸不老情——谈谈影片《对风说爱你》
作者:杜崇斌
这是个初冬的周末,一连几天的阴霾挥之不去,今天又下了点小雨,天气潮湿而阴冷。于是,上午就窝在家里看电影。
今天从网上看到的是一部台湾著名导演王童执导的影片《对风说爱你》,深受感动,几次感动得落泪。于是,忍不住就想写点文字,好记下自己的感触。
该片由台湾著名演员杨佑宁、郭碧婷、郭采洁等联袂领衔主演。
影片讲述的故事极具历史沧桑感。故事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末期国共两党内战结束后开始,一直到本世纪的2010年结束,时间跨度长达60多年。故事发生的地点主要为东北的战场和台湾两地。
可以说,影片讲述的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故事。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中几个典型的小人物的故事。
三个国民党的伤兵从烽火连天的战场上败逃,为了找食物,偶然从逃亡经过的小村庄里救下了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他们被败逃的军队用轮船一起送往台湾。后来他们在台湾艰难地活了下来,组成了一个特殊的家庭,这个小男孩分别管他们三个男人叫“大爸”、“二爸”、“三爸”。
在那艰难的乱世中,他们的互助、他们的关照、他们的友爱,他们的亲情与爱情,在伤病与生存的重重危机中,他们之间那淳朴的情谊感动得让人落泪。
就像随风飘落的蒲公英的命运一样,是那场战争让他们偶然走到了一起,虽然他们四个人毫无血缘关系,但他们之间表现的兄弟、父子般的家庭人伦亲情,却是如此得感人至深。那是一种让人心灵产生强烈震颤的暖融融的情感,那是一种亘古人世间绵延千载的生生不息的人性美与人情美。
影片的故事一波三折,看得人忧郁伤感而又荡气回肠。
“大爸”是在战场上受伤的连长盛鹏,他在参军前就结婚了,被迫来到台湾后一直思念海峡那边的妻儿,不断地写永远也寄不出去的信,那些信凝结着他一腔浓浓对妻儿的思念之情。由于他与生俱来的为人坦荡、吃苦耐劳、乐于助人和富于爱心的本性,台湾这边的富家女邱香等女性也对他产生了爱情。正当他与邱香热恋的时候,一场台湾的政治风波,将他们拆散了。
“二爸”顺子原是军队上的伙头军,来台湾后,为了一家生存和糊口,重操旧业,在街上开了个小面馆,从生意冷清到逐渐好转,再到赢得了爱情。看似幸福来敲门了,谁料想半夜邻居家发生了火灾,“二爸”因为挺身而出见义勇为抢救火灾中的孩子而不幸身亡。
盛奉先,这个偶然被从战火中救下的小男孩。他是不幸而又幸运的。在他三个“爸”的精心照顾和呵护下,他亲历而又见证了60年的风雨沧桑。在60年后,他终于完成了养父盛鹏的遗愿,回到了大陆找寻其养父的妻儿。但可悲的是,原来盛鹏当初苦苦思念的妻儿早已不幸亡故。
由于该片故事曲折,表演到位,将人世间的这种人性美与人情美演绎得淋漓尽致、感人至深。我认为,这是影片在艺术上最为成功的地方。
影片以小见大,以小人物的生存挣扎和情感历程映射大的政治主题。可以说,《对风说爱你》这部影片,精彩演绎了六十年沧桑海峡两岸同胞的不老情,极具历史沧桑感和史实凝重感,其积极的主题和骨肉同胞亲情爱情的演绎,对于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也有其积极意义。
2015年11月21日星期六23:55作于碧云天书斋
——————————————————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杜崇斌:西安人,毕业于西北大学汉语言文学系,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金融作协理事,诗人,西安市百名骨干艺术家之一,西北大学关学研究院特聘作家,现为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百人计划”签约作家,已出版长篇历史小说《大儒张载》、长篇儿童小说《追梦少年》等作品多部,发表各类文学作品200多万字,有散文作品入选中学语文课本。
QQ:416261639
E-mail:biyuntian-xian@163.com
5 ) 爷爷的那个年代
昨晚看了《对风说我爱你》这部影片,好几个瞬间仿佛被带回爷爷那个年代。很诧异多年以后我会如此牵挂一个从未谋面的亲人。而他在这个地方所留下的画面,也只有那张挂在厅堂的黑白遗像,我却想象出了那个拥有浅浅笑容的年轻男人的某个走路动作,某个思虑,某种心情。他在某个夜晚,是否也思念着台湾那边的亲人而辗转反侧;他在吃某个食物的瞬间,是否迸发出“啊,台湾那边也有”的雀跃心情;他在娶奶奶之前,是否也曾对初恋的情人念念不忘。
我会想。他在拥有第一个儿子之时是怎样的心情?他何时决定就此留在大陆里的这个艰苦村庄?还是他从未放弃落叶归根的期盼?在他弥留之际,是遗憾的心情多一些还是释然的心情多一些,亦或是疾病所带来的苦痛使他无法思考?爷爷离去时,我爸爸才三个多月。爷爷是否遗憾未多宠爱些他尚在襁褓的小儿子?他在离去之前,又对奶奶说了些什么呢?我曾问过奶奶,是否还记得爷爷。奶奶说四十多年了,早忘了,但记得他曾说:”苏家代代都有大学生。“
那个拥有些浅浅笑容的年轻人,在浅浅微笑时被时间定格的那个青俊男人,谢谢你给我们带来了生命。
6 ) 《对风说爱你》:《太平轮》续集
王童导演的新片《对风说爱你》,其实2011年就来过上海电影节,还走过当时的红地毯。那时这个项目刚在戛纳电影节宣布,名叫《海峡》,主演是任贤齐和上海戏剧学院的新人苑新雨。时间倏忽而过,四年之后,当年入围创投的《海峡》,变成了入围主竞赛单元的《对风说爱你》;而当年上海电影节红毯上站在导演身边的主演,并没出现在电影里。
任贤齐要演的那个角色,换成了杨佑宁来演;苑新雨则变成了郭采洁——当时的宣传说苑是杨紫琼的经纪公司“星城娱乐”力捧的内地新星,几年过去,她参演作品中知名度最高的,可能就是电视剧《华胥引》了。说这些,是想说人和电影都有自己的际遇,往往身不由己。从《海峡》到《对风说爱你》,过了这么久才拍出来,换了演员,这里头,应该有关于际遇的故事吧?而70多岁的王童还是把这电影做出来,执意要讲的,也是一个关于际遇的故事。
1949年,三个战败的国军士兵带着路上偶遇的孩子,坐船来到了台湾。这个关于际遇的故事,像是《太平轮》的续集,讲那些历史浪潮里的人海孤鸿,如何在海峡的另一边继续生活。影片的时间从1949到2010年,跨度很大,制作认真,但说实话,整部电影四平八稳得有些普通了。和吴宇森在《太平轮》里一样,曾经拍出《假如我是真的》、《稻草人》、《策马入林》等台湾电影名作的王童,在《对风说爱你》里,也显出了手法上的老气。一辈子拍电影,越到老手艺越淬炼得精湛,这样的导演,全世界也为数不多,同样需要际遇。
《对风说爱你》有很多小事,其实都有时代背景,比如老兵拿到垦田证,比如女主角的父亲被抓走,但对不熟悉台湾历史的观众来说,只看电影大概很难明白其中的纠葛——这是我的另一点不满足。这两年很喜欢看高晓松的谈话节目,从优酷的《晓说》到爱奇艺的《晓松奇谈》,《晓松奇谈》用了十几期,讲台湾从被清朝割让到国共内战、1949之后的故事,上述电影里的小事背景,里头都曾经深谈,感兴趣的不妨看看。其中某期,高晓松讲了个崔大师的故事,说的是一位习武之人,如何成为国共双方的特工,一路辗转直到落脚美国,孤独终老。这故事他也曾在《如丧》一书中写过,精彩程度和唏嘘之感都远胜《对风说爱你》。但此岸的我们,不知要到何时,才能拍出那样面对历史的电影。而彼岸的老导演王童捧出这样一部作品,让人不要忘记那曾经奔涌的大江大河,无论如何都是值得尊敬的。
支持时代姐妹花!
中国现在能有这种片也不错了,视角很好,不过海报什么鬼,这两个人一出来就打青春牌,喔漏,不负你妹啊不负,青春你妹啊青春。明明宣传点不应该是这个的。啧。
对于一个时代而言,有些大人物左右着时代的命运;也有些小人物的命运一直被时代所左右。这部电影就讲述着一些被时代所左右着的小人物和他们所折射出的大时代。通过对一个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家族”的描写,刻画出了因内战被迫客居台湾的人们的离乡、思乡之情。影片大段的留白让故事更深刻和富有回味。
完全明白那个时期的状况,望穿秋水,思念如海!超出想象的惊喜之作,感动不断的推动着剧情的发展,这是一部好听又好看的故事。PS:→_→郭采洁是因为这部电影才跟杨佑宁分手的吧。。。。。★★★☆
流水账啊。还不如直接让杨祐宁跟柯佳嬿谈恋爱
第一次看台湾(合拍片除外)拍的国共内战背景的文艺片,虽是以爱情为主题,却是时代的缩影,就像是看台湾的发展史,画面的年代感做得不错。
只能说这个题材真的不新鲜了,时间拉的越长就会越像编年史(liushuizhang),不停想起太平轮+悲情城市。美术(王童)不错,柯佳嬿不错。杨佑宁值一座金马影帝!配乐这尿性一听就是范宗沛,为什么一悲伤就得是提琴呢。|| 字幕太不严谨,干嘛/干麻交替出现,难受。
细细流长,慢慢道来,是我喜欢的电影类型,很感人,其实人的一生就是这么一点点的经历的,不会太轰轰烈烈,能拍成电影的就已经很有故事
什么鬼,以为自己是三丁目再世么?人家那是国民电影,这样滥情刻意政治正确的片子注定只能得差评
本片和《太平轮》完全不具可比性,倒是很像日本的《三丁目》系列,讲述小人物群像在大时代下的变迁。其实故事讲到1974年儿子大婚完留白就非常好了,结尾多两段延续到2010年的交待反而俗气毫无必要。挺好的作品在豆瓣只能打这点分,可惜了。
#2015SIFF#内地片名太坑爹,还是原名风中家族契合。有格局,有跨度,但这样的故事还是有些空中楼阁,离现在观众品味离市场都太远了。但是王童到底是大师,叙事稳健,全片一气呵成。只是演员都不太给力,过于年轻化,不具备当年杨贵媚那一代人的质感。
王童毕竟是美术出身,影片的年代感把握得比较准确,剧情确实有点电视剧式的滥觞,但导演还是有所克制了,至少没有陷入庸俗的剧情推进。没想到这居然是我看的王童导演的第一部影片,我买过很多张他的碟,还下载过他的大部分导演作品,但居然至今都没有看。
犹有风骨,传统循旧。
并没有觉得剧情狗血,反而我觉得这是一部很平淡的电影
断断续续看了几天,剧情非常无聊,大陆逃往台湾的人却一口台湾腔。不过里面三爸发狂说要回家回大陆那幕触动到了我,孤身一人去往人生地不熟的台湾,看似永远无法回家与亲人团聚的绝望,所以一同的战友变成了最亲的人。那时,台湾真的是我们的亲人啊,两岸都盼着对方。想想此时的境地,令人唏嘘。
给差评的估计都是商业电影狗
偶像演员还是很难撑起这几十年的跨度吧,除了服饰的变化,看下来都没太多时代感的代入,尤其是顺子死了三兄弟这条线断了之后,接下去的一年又一年,就像草草翻了几页一样敷衍…于是乎,最后真的也没什么唏嘘的感觉,不过全片最到位的还是戒指的几次使用。
想起和王童老師在走廊一道抽煙的日子。拍電影不容易,就算資深如他,在面對市場、資源、團隊問題的種種時,也不免呈現出尷尬。casting、服化道一系列的粗疏,讓觀影感受一直游離於故事之外,缺乏時代的質感
1.王童这次的作品少了黑色、幽默和讽刺,更多的都是在浓浓的温情和化不开的悲伤之中。在悲伤前,我的泪腺被磕磕碰碰,一次又一次;2.适合在影院观看的除了科幻大片,如此细腻温和的剧情片在影院观赏也是如此美妙的一件事。
跟《太平轮》一样,不是烂片,却拍的无比散漫温吞,观感比烂片还难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