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五脊六兽
在大一下半学期看的这部片子,是通过朋友介绍认识的。怎么说呢,有时候感觉这部片子能给刚步入大学的学生们上一堂简单粗暴的心理课,在你刚接触喝酒刚接触适应人流时候,迷茫、困惑、焦虑、慌张都是在晚上发生,到那时候喝酒就会变成一种解脱,然后你会跟着片子越陷越深,直到你把一瓶白牛二喝完,吐爽,浑浑噩噩躺在床上想一些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抑郁症?
也许是,在步入大学信息接触大多,失恋、各种名人的辍学、自由旅行年轻人会受到更不知所措的惊慌。
这种故事不是每个人都会有
有的也许就是在
2 ) 这部影片你值得一看!
首先,感谢导演免费把片子放到了网上,让我们这些伸手党坐享其成。看看我的标题还是很有良心的!(心虚地查了一下伸手党啥意思,不过我是心怀感激的)
导演在片中似乎想延续《草莓百分百》的记录风格,用简单粗暴的对话方式来询问片中演员们‘社会公平吗’,我觉得颇有违和感。
影片并没有一味的表现愤青无脑的对政府的批评指责,而是温和的解释了那些五毛们、主旋律导演怎么就背叛了理性,貌似心甘情愿的跪下来给X舔菊。不为别的,就为了混口饭吃。很无奈。我们这种对X不屑的态度也不知道能坚守多久,没准哪天就缴枪投降了。那个主旋律导演说的好,刚开始就忍了,结果后来忍习惯了。我们偶尔跪一次,结果次数多了我们也麻木了,甚至会觉得跪着也挺好。马頔扮演的角色不是从石头缝儿里蹦出来的,也有父母、家庭,不像一些电影里的主人公没爹没娘,了无牵挂。当马頔给他爹盖上被子的那一刻,内心是心酸的,填平了两代人,甚至是两种不同价值观的人心中的鸿沟。
此外,我们对于某些事的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关系也不是那么紧密,即我们也会做出我们所反对的事情。比如影片中那个打入到纯洁的人民警察队伍中的青年,请客去歌厅,让人老板开发票回去报销。而当场的那帮看什么都不顺的人也没有反对,后来居然来拿不交税当说辞找茬儿。我们这些平头百姓对政府不满的是什么?众罪之首是贪污腐败。而那只不过是我们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只不过是我们没占着便宜,没成为既得利益者。我们吃着X的还骂X,不是很地道。
后记
很不幸,我这篇评论很是失败。从下面的评论就可以看出,都他妈是问从哪下载!没法儿一起玩耍了!我要把评论删了,影片可以从奇艺上付费看,也可以自己去找下载。如果你财有余力,请看正版!
3 ) 扔了枷锁,才想起自己是个疯子
总有人认为对于表达的限制无异于对于人性的压抑,于是总有人愿意也敢于付出代价,冲破限制来进行毫无保留的表达,可悲的是这种表达最后往往成为了各种形式的辱骂。
记得高中时的语文老师说,高考作文就是戴着枷锁跳舞,所以我总认为,扔了枷锁,舞总会跳的更好。而这部《那些五脊六兽的日子》告诉我,疯狂的人只有背着枷锁才能跳舞,扔了枷锁,不过是剩下一地的放浪形骸。
这部电影总让我不由自主的想起那些美国关于“堕落的一代”的电影,只是这里的脏话不再是S和F打头的脏话,而是原汁原味京骂和国骂。唱民谣的马頔披上长发,在这部小成本而且永远不会公映的电影里,肆意而又毫无目的的活着,似乎也是由于这种肆意,他永远亢奋,永不停息的折腾。而《那些五脊六兽的日子》,毫不遮掩自己对于广电总局这道枷锁的鄙夷,从片头恶搞的龙标,到全篇的高潮处拿道具枪逼停广电总局的大巴,浓浓的不满似乎倾囊倒出,用这种戏讽与不恭说着自己的怀才不遇,像个孩子。
我相信这部电影的导演是有野心的,他想用肆意的生活和偏激但尖锐的话语来刺痛来惊醒,可悲的是,最后的最后只剩下一大堆无用的肆意和偏激,在不断地狂笑,看到的人都露出看疯子的猎奇目光,仅此而已了。
只有骨子里是舞者的人,扔掉了脖子上的枷锁,才会跳出漂亮的舞。而骨子里是疯子的人,只有在枷锁里才能把毫无意义的手舞足蹈压抑成舞姿,但事实是疯子永远不会甘心跳舞,成为取悦的对象。疯子从来不喜欢也不需要受众,对他们来说,疯魔一回,人生无悔。
这样看来,疯子们的故事,不在电影里招摇着的话,是个好故事。
4 ) 给张内咸一个面子
张内咸的作品从《待业青年》开始,就属于不会拍故事的。去掉那些装逼严重的剧情,《待业青年》完全值得称赞。《草莓百分百》里,故事的比重加大,采访的份额减少,电影反而傻逼了很多。直到这部《那些五脊六兽的日子》,张内咸才终于有了一点儿拍剧情片的姿态,至少人家开始改编剧本拍了。给这部电影四星推荐的原因,在于张内咸的明显进步。一个导演不怕作品烂,怕的就是一直烂下去而丝毫不进步。张内咸在这部新作里,总算开始塑造角色。马頔演技竟然还可以,一口京片子也让我找到了熟悉的京味儿电影的味道。似乎已经有很多年,北京人都看不到纯粹的北京味道电影了。片中那些角色的生活状态,想必让很多人想起了自己一段往昔。客串出演的串儿哥奉献出了目前最好的演技,宋东野基本上就是在演自己,谁在飞叶子谁是大傻逼。几个演员里我最喜欢的其实是戴眼镜儿的妇科大夫,丫长得特别像我的高中同学。掀桌子这个梗很独到,张内咸在喜剧创作上也有了一定的突破(当然是说笑)。影片最后拿把假枪劫持广电总局的公交车,是个剧情上的大亮点,可惜没处理好。那首变调版的《杀死那个石家庄人》真好,真是买把假枪(不过好像是偷的)。最后不得不称赞一下影片最后的吐槽儿,“我是个有证儿的精神病了”,神句神结尾啊。加油啊内咸。
2013年12月20日
5 ) 从有病的待业青年到有证的精神病患者
首先必须得要给个赞,任何一部电影能拍出来都是那么不容易。
在上学的时候,就常常听到张朋的名字,同学们谈论学校里出了这么一个人物,我一部不落地看完了他所有片子。从《待业青年》开始,他就形成的自己独特的风格,正如像何小沁总结的"边缘人,京味儿,半纪录,访谈,旁白,结构散",.而且这种风格一直保留到这部片子里。你可以说是张朋他的独特,也可以说是他没有突破的惯性。
很早看过预告片,非常劲!当时我还给我的同事看了一眼,他也觉得很酷,似乎看到了《天注定》的影子,一枪崩了这个社会。可惜这个如此有料的情节,没有很好的用在后面,当时我还以为是一个伏笔。太可惜!
看这个片子很多地方还是很有意思的,是一种来自热血冲动的执念带来了幽默,就是一股子冲劲,比如开始喝酒骂街那段,比如肖珊扮演的那个姑娘的角色,给了主角一种韦小宝的幻象。我喜欢这种可爱,这种幽默,这种执念。
不太喜欢主角太多的独白,因为等于把表现的手段完完全全交付给了一段仅仅只是有磁性的声音,就好像用很多大段的对话来表达某些看法,我会很出戏地觉得在听演讲,何况又是用意明显地讲道理,何况也不是《低俗小说》里那种背《圣经》的违和感。当然很多地方又很犀利,比如和“不仅残害了这一代,还要残害下一代”。比如如串哥的“这可不中啊”,又比如最后那个“有证的精神病患者”。
犀利的原因是在于应景、在于含蓄,不过这个片子很多地方都太过于热血太过于直白,好像是张朋借由这个片子,在抒发自己心中种种的不满,表达自己对影视贵圈张牙舞爪的看法。如果能隐忍点,或许更上一层楼。
演员嘛,除了马頔特别出彩,那股劲实在不可多得,其他平平,加上认识其中某位,无数次出戏。而且人物性格塑造没有很好,感觉记不住,好像人物的性格都是一个模式,人物的差异只是简单依靠不同的外貌特征来区分,体态稍微一重合,我就晕。但也可能是原著写的正是物以类聚的同类,这另说。
情节开始略拖沓,后来渐入佳境,结尾一招一式相当闪闪发光。
6 ) 请给我一把枪
叶子,请你也给我一把枪。我要学着玛蒂娜指向自己,杀死苍白的生活,杀死虚伪的梦想,杀死罪恶的青春,杀死真实的金属,杀死哭泣的民谣,也要杀死你,再杀死孤独的鸟,还有我。
在下着雪的北京看完了这部电影,不久老王就带我走过了每一个拍摄场景。
所以我的背景音乐不是安河桥,也不是LZSB乐队的主打,而是北京的冬天。
时间太长,长到已经忘记了绝大部分的片段,只记得叶子醒来总是不知道身边的姑娘是谁,只记得结尾坐在轮椅上的叶子一言不发真像个精神病。
他爸说:“带上吧,精神病是四级残废,政府有补贴。你总说政府不好,看看,政府这不对你挺好吗。”
我无法理解,但是我想起来发条橙里的我们可爱的阿历克斯,这样就可以让我稍微明白一点了。
政府总是对我们爱戴的,只是青春和梦想并没有那么善良,生活和人性更是险恶的一逼。
我无法想象马頔是如何从戏里走出来的,依然保持厚待每一个人。最终叶子还是成为了一个无名英雄,这显然不是坏事,总比他真的变成世人口中的精神病好。
这样一部电影,从头到尾没有一个镜头让成年人关注与共鸣,原谅我们吧,我们只是麻木了。
还带着青春光环的孩子们,切记不要看这部电影,带着你们的正能量远离叔叔阿姨们。
京骂教科书之:艹,他妈,你丫,傻逼用法案例详解
“你说 毛主席死了没?” “死了” “放屁 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没什么,就是烂片。
就好这一口我草
两个字:进化。从草莓百分百到那些五脊六兽的日子,张内咸作为说故事者一如既往的下流跋扈,作为导演却真正是脱胎换骨。叙事到画面都足够成熟丰满且有自己的骨气,看来金主给张内咸投个几千万拍部进院线的电影是不用担心了。张内咸这一帮人,加油吧!!
可喜的是这部片子终于不那么像学生作品而有那么点电影的意思了,可惜的是导演仍然在镜头后面喋喋不休。一部电影只需要讲好一个故事就行了,说得太多,还不如什么都不说。
“我们这代人已经完蛋操了,可是你们连下一代都不放过”
完全无共鸣
就是内匹野马,还是没草原。
其实吧,这帮人还得感谢广电总局,要不是有广电的存在,这部北京流氓纪录片也不会因此显得如此牛逼闪闪。
是我进步了,还是你退步了?
居然有宋冬野
想看裸体的马頔和宋冬野么?那就来看此片吧
每个人有自己的活法,想怎么评论别人也随你便。你要真觉得这社会太傻比,那就自己去做点牛比的事儿,但是你又没那本事。天天喷来喷去看着就烦
拍了一个精神病人的故事,却比日和附体的前作正常的多。还是能明显看到进步的地方,包括每次断片后不连续场景带来的虚幻感,之前访问穿插叙事的风格也被弱化。不过他的片也就那么回事吧,不如意的青年,操蛋的生活,傻逼的光锭总菊,一股脑泄愤的喊出来也只能煽动煽动热血小青年,缺乏更深的力量。
后半部分精彩
明明不是纪录片,也没有电影感,人家随便乱搞,咱也随便看看
活jb该你过不了审╮(╯▽╰)╭【窝是不是不该这么说话。。
拍个电影别老装逼
整体就像那戏谑的开头:戏谑调侃,嬉笑怒骂。广电总局,阳光灿烂的日子、五毛、民谣、强拆、烂片剧组、89等纷纷中枪。有点想法,但成果非常稚嫩、装逼和矫情。剧本差演技也差。很多桥段极其扯淡。什么都想做什么都做不好。豆瓣有人说得好:不是反动就一定动人,不是反党就一定高档。两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