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是《the little death》,中文名《爱的那点性事》之后最符合个人笑点的一部电影,曾经和好多人沟通过那部电影,好像共鸣不是特别多。
让我看到高潮部分是片里插曲《big jet plane》播放的时候,很有逼格的民谣组合,最喜欢的是他们的《yellow brick road》。
回归电影本身,关于青春的题材,大家肯定看过不少,想要在台词和剧情上寻求突破的类似电影也看过很多,但唯独这部感人至深,猜测导演是个很懂年轻人的生活和成长经历的人,从下面几点说说我的理解:
1.自己以前也在国外读的高中,看到kim的时候就联想起了一帮曾经的ABC同学,个个长着白净的脸蛋却吊不到白人美眉。虽然他们比留学生沟通顺畅,文化背景贴近,但也常常被冷落。女主在猜测kim家里是做的小买卖那些简直笑尿了,因为大多数亚洲家庭真的不是餐馆就是dollar shop,要么开个洗衣店啊啥的就是这类似的个体户。
2.人生在最迷茫最叛逆愤怒的时候一定都想遇到一个mentor。片里的老师言语比女主的更mean,让她抓狂,却又让观众看的笑不停。这就是导演高明的地方,哪有那么多有耐心的老师每天睁大一双会传递信心给你的眼睛鼓励你啊?老子也有生活,有孩子,有家庭,想在课余没人的时候偷闲一下,上课播个电影打个酱油。你不是恨我吗,可是你又说不过我呀。导演并没有把他的每个出现庸俗化,我最多给你掰半个cookie,给donut店塞个小费,送你回家,做所有成年人会做的事情。
3.哥哥和闺蜜的部分也很巧妙,前期让观众自行带入,再到后面女主情绪高潮时一点点带观众走出误区。告诉她,作为一个正常人承受的也要很多。
4.本片搞笑的部分真的很多,而且深得我心。告诉老师头发处理的不错,念facebook 留言,和kim在游乐场那段,告诉哥哥妈妈去和牙医缠绵,在汉堡店告诉闺蜜给她爸爸打飞机,妈妈调整情绪回家真的开始吹头发了。。。
这是一部看了很爽的电影。17岁,回不去了,但是曾经是多么的美好!
再过十年,中国也拍不出这样好的青春片。我把这话放这儿,是因为中国大部分导演只喜欢看热闹,而不喜欢去探究平凡的人生。
那些追过郭敬明、韩寒的人都长大了,他们两个都当大导演了,却还是没有人为中国千千万万的苦逼孩子们拍出一部可以流着泪说:“这是我的青春”的电影。
十七岁的我们总以为自己是光芒四射的主角,穿最潮(土)的衣服,喝最烈的酒,日最野的狗。但是当青春逝去后,你最想的人是那个中二的自己。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看完后,只想说:我没在舞台上唱过歌,更没敢在全校开会的时候唱歌,我也没见过哪个同学敢这时候跳出来跟着一起唱歌。嗯,编剧你开心就好。
《匆匆那年》看完后,只想说:我没堕过胎,我同学也没堕过胎,我也没见过周围有哪个同学有过堕胎同居分手完了跑去法国实现逆袭成长的人生经历。嗯,编剧你开心就好。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里倒是有不少事做过,但唯一的区别是我没当过班花,我是看着班花跟男神一起偷偷早恋的同学甲。嗯,还是编剧你开心就好。
可是,真的很想看到一部电影,让我们这些平凡人也能做一次主角啊!
我们都曾经有过这种独属于青春期的孤独。不是万人迷的我们有着被忽视的痛苦,不是女神的我们也渴望被赞美一次也好,不够优秀的我们也想要被欣赏被理解,而这样用尽全力想要变得受欢迎的自己,却好似被整个世界嫌弃。
我们每个人都曾经有过这种独属于青春期的孤独和失落。《成长边缘》这部影片就是这样一部拍出了很多人难以启齿的秘密和让人流泪的心酸。
里面的女主角没有任何女主光环,反而干了很多羞耻的事,但每一件都有一种熟悉的感觉……
比如在公共场所上完大号后发现没有纸……
穿黑丝搭配运动鞋,随便套一件一周没洗的运动服,哦对了,头发也很邋遢,这个被老师当面吐槽过……
但如果是为了见男神呢,有男神待遇:专门洗个头!
有男神羞羞待遇:偷偷掀开裙子喷香水……(喂,暴露了
为了试衣服,把衣服丢的满地都是,差点把她妈气死。
可以想见,她妈肯定不太喜欢她。
更何况她还有一个处处比她优秀,比她受欢迎的哥哥,并且这哥哥从来不把她放在眼里……
喝醉酒后的娜丁,一边抱着马桶吐,一
最难过的时候,没有人可以陪伴,只能一个人落寞孤单坐在路边奶茶店喝一杯奶昔。
唯一能够理解她的父亲,在她十三岁的时候去世了。她眼睁睁看着上一秒还安慰她的父亲,下一秒就死在了自己眼前,甚至来不及告别。
中彩票一样的运气才交到唯一的好朋友,而这已经让女主觉得很满足了。
然而一夜之间却发生狗血的天翻地覆:我把你当我朋友,你却想当我嫂子???
这两件事对娜丁造成近乎毁灭性的打击。因为她再也没有一段亲密关系支撑她。她彻底变成了一座孤岛。
在她的世界里,没有人关心她,没有人爱她。
她不是没有试过融入,鼓起勇气跟着冷漠的哥哥和变成嫂子的好友出去后,却得到了这样的冷遇。而这种尴尬的感觉,却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感同身受。
去向老师寻求帮助,然而毫无效果,反而被刻薄的老师戳到了最痛处。
最绝望的时候,娜丁跪在洗手间,哭着说:上帝你是在折磨我吗?为什么让我这么不受欢迎?
真想抱抱那个伤心的姑娘,真想抱抱那个曾经的自己。
她无比渴望能够有人来爱她,就像笼中的困兽一样,四处冲撞却无能为力。面对这些不知所措,她唯一的办法就是攻击和愤怒,她拼命地说一些言不由衷的话伤害别人。
她看不懂周围的人到底在玩什么样的游戏规则,她一次次的撞到头破血流也弄不清楚怎么样才能变得受欢迎,她渴望爱,却不知道怎么样才能获得爱。
面对喜欢她的小哥,她脱口而出……
你想跟我做爱吗?
当她再也忍受不了这种被困在门外的感觉时,小宇宙爆发了!!!她鼓起勇气给心上人编了一条这样的告白:
忍不住想起了第一次磕磕绊绊告白的自己……
但是宇宙回应你的方式很神奇哟!先让你跌倒谷底,才会让你慢慢变好。
发了那么神经病的短信后,男神竟然应约了!
但是和男神的约会并不是她想象中的美好。她幻想的是和他手牵手的聊聊天散散步,而他却只想……
大约这就是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吧。娜丁这才认清楚,原来男神并不是自己心目中幻想的那个人,他对她来说就像一个陌生人,让她害怕。
但这一夜还没有完。她不想回家,只能去找毒舌老师。
但她发现想象中秃头单身没人爱的毒舌老师,事实上却有可爱的孩子和温暖的家。
那时候娜丁好像才发现原来世界和她想象中的不太一样。
而当哥哥找到她后,兄妹俩第一次爆发了正面冲突。哥哥忍不住说出了自己万人迷表面下掩藏的事实是什么,原来万人迷的哥哥也承受着和她一样痛苦。
这个世界的运行法则很奇怪。只有当你袒露内心真实的想法时,宇宙才会真的回应你。
而这也是哥哥为什么会和闺蜜相恋的原因。当派对的人群散后,哥哥褪掉了万人迷的外表,独自收拾残局时,是安抚完娜丁后的闺蜜主动帮他分担。
我们都会爱上那个见过我们真实自我的人,因为那才是我们内心深处渴望被人呵护的小孩。娜丁如此,娜丁的哥哥也是如此。
正如唐顿庄园里,老夫人对玛丽说出的话一样,用尽蛮力的冲撞后,与自己的亲人和解,与自己和解。
所谓的成长,就是和自己和解,和这个世界和解。
三年后重新经历一次Nadine的孤独、烦恼和情愫,我不再有一种抽离感,不再漂浮在空中,高高在上地俯看她的痛苦,然后对那看似幸运与平和的生活在她内心上投射的阴影不屑一顾。这一次我真切地觉得,她的糟糕和混乱是真实的,她的痛苦和烦恼也根本不是许多人眼中的无病呻吟。
从头到尾,她所渴望的都是被爱——是被看到,是被理解。爸爸在世时,他是唯一一个能理解她不合群的烦恼,并且能像朋友一样关心她的人。在她因为厌倦同学的欺凌不想去上学的时候,他不会像妈妈一样用蛮力拉她下车,而是温柔地表示理解,并且告诉她怎么用无伤大雅的方式“报复”那些欺负她的小朋友;在她剪坏了发型惨不忍睹抱怨自己的人生一无所有的时候,没有高高在上地指责她不知人间疾苦,而是温柔地对她说,你还有很多很多我的爱。
从小不合群被欺凌,又被哥哥的光芒衬托得像丑小鸭,她并不是充满能量、自信与爱的孩子。她深深地感觉到自卑、孤独,渴望被看见,渴望被理解,渴望被关爱。哥哥的存在让自己无时无刻感觉到自卑,而他又十分清楚她自卑和孤僻的软肋,常常利用她的软肋戳痛她。他们互相恶语相向,她一方面爱着他,一方面又恨他从未像她爱他那样爱过她——她曾经对他有那么强烈的保护欲,爸爸去世后他哭的枕头湿透,她看到后心如刀割,把湿透的枕头换给了自己。她多么渴望自己也能被理解,被看见,被保护,被爱,可是她常常感受不到。
而在她和哥哥的关系僵持着的时候,自己最好的也是唯一的好朋友,却背着自己和哥哥上床。她第一反应是把愤怒指向哥哥,并没有对好朋友恶语相向,而是在沉默之后对她说:你是我的朋友,我爱你,这不是你的错。她有满腔的愤怒,感觉自己被背叛,最好的朋友明明应该和自己在同一战线的,她却抛弃了她,选择了她的“敌人”。她或许无法判断这样的情绪是对是错,而一些观众事不关己地觉得是她自私、缺乏体谅和大度,而事实是,她真切地感觉到痛苦,她渴望被哥哥和朋友爱,爱她的人在做事之前不应该考虑她的感受吗,在伤害她之后不应该表示理解,表示歉意和忏悔吗;她感受到的却是:他们俩同时背叛了她,并且不曾努力去真正关心过她的感受。
她试图体谅好朋友,所以她问她,是不是你生我气,所以想报复我?——如果这样,那我可以理解的。她希望两个人心意相通,所以她需要澄清,需要解释。而她一方面疑惑不已,为好朋友伤害自己的行为找理由,一方面也渴望好朋友看到自己的痛苦,她需要被理解,需要好朋友知道:你这样做伤害了我。她急切渴望让好朋友看到自己的痛苦,想让她设身处地考虑一下自己的感受,在没有得到回应的时候,她愤怒不已,做了一些过分的类比。好朋友发火让她闭嘴。她立刻就愣住了,然后不知所措向朋友道歉。但好朋友依然没有做出任何解释,反而用邀请Nadine去自己和她哥哥的party的方式宣布了两人的情侣关系和自己的女主人身份。后面又在party上丢下Nadine,自顾自和她哥的朋友打成一片——甚至都没有想过拉她过来介绍一下,邀请她一起加入游戏。
这一系列相似的事情和感受这三年里我也真真切切一个不落地经历了,所以或许这也是和三年前比起来,我对这部电影有了更多共鸣,而不再嘲笑她的烦恼太过矫情的原因。的确,看过的一些国产青春片太追求那种大喜大悲,通过强行制造剧烈的冲突来放大那种轰轰烈烈生生死死的浪漫感,但人生也并不需要这些生死两隔两相分离物是人非来强行渲染悲伤底色,平凡人青春的痛苦与失意就蕴藏在这些琐碎里,这些渴望爱渴望理解而不得的痛苦里。
我无数次辗转反侧痛苦不已的那些事已尘埃落定,作为“受害者”我不曾获得任何理解、关爱,也不曾收到任何歉意,我早已不再计较那些事情,但有的信任一朝被摧毁,而他们又没有足够的诚意去修复,这信任也就难有重建之日了。设身处地想一想,那些指责Nadine过于自私的人,不过是把自己代入到她朋友的视角了吧,所以那么愤怒她不考虑一下朋友和哥哥“是真爱啊”—她当然会考虑,她是善良的人,是会在挣扎之后,把别人的感受放在自己之前的人。而她也只不过想要一点点体谅而已。为什么哥哥过着众星捧月的生活,却任凭别人把她当小丑,为什么妈妈从来只宠爱哥哥不喜欢自己,为什么好朋友和自己哥哥在一起,却从来没有真诚地表达过理解和歉意?她当然不是觉得他们真的都是故意伤害自己的,但他们也没有做出多少努力去看见她的痛苦、去修复他们的关系。诚然,这个故事里,妈妈和哥哥也有自己的烦恼和痛苦,好朋友也有自己的理由,甚至渣男也算渣,毕竟是Nadine先撩的他----我是说,最后Nadine看到了别人的suffering,但她的suffering也应当被看到啊。不能因为一个痛苦不能拿上台面大书特书就否认它的合法性。不应该一句“无病呻吟”“作”就否认了他们对她关爱的缺乏。所有的关系都需要双方的努力,这也绝对不是Nadine单方的问题。
Nadine是善良的。她善良在她当她感受到朋友的情绪之时,就立刻抛下自己的委屈和愤怒,向朋友表示道歉。她是不忍看到别人痛苦的人,似乎每当至此,她都会忘记,明明自己也是一个受害者,明明自己并没有得到理应得到的关爱。
这是她的善良,也是她的弱点。
她从来不会因为一次伤害就否定一个人,她常常抱有希望,希望他们能够看到她作为受害者的痛苦。然而伤害她的人,包括她的哥哥、妈妈、好朋友——他们对她感受的视而不见,这一点到最后其实并未得到多么大的改善。并没有人告诉她,你很好,请你不要自卑,你很重要,你的感受也很重要,我明白你的痛苦,我很抱歉我伤害了你。
道歉的人,直到最后,都只有她一人而已。
哥哥似乎道歉了,他的“道歉”方式是通过展露自己的痛苦交给她一个台阶——毫不意外,Nadine开始觉得愧疚,觉得自己太过自私,却又一次忘记了:她的痛苦再一次被无视了。他没有正面回应她关于她自己太过自私没有考虑别人感受的道歉,没有回应她关于自己很糟糕厌恶自己的那一段话,而是给了她一个拥抱,却像是认可了她说的一切——认可了她一直是一个自私的糟糕的人。这个拥抱的意思不是“对不起”而是“我原谅你”。不是“我看见了你的痛苦”而是“你能明白我就好”。她可能压根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或者即便意识到也不重要,因为她对他的翻腾起的强烈共情和因此产生的自责,以及这很久没有拥有过的温柔,就足以让她将此当作最大的转机,不计前嫌,修复了和哥哥与好朋友的关系。让步的人是她,不是他们。正是因为她的让步,冲突在本可以更激烈的时候陡然化解。这当然是最好的,如果没有后知后觉的委屈悄然积累的话。
她去理解了他人的痛苦,但她的痛苦只是被覆盖、被淡忘,而施加伤害的人却并没有付出真切的努力去解决。我想,这些事情又怎么会真的毫无痕迹?她身边的人又到底有多爱她,又有多“会爱”?这样的失望和痛苦,或许还是会再浮现的吧,电影结局不过像是强行粉饰太平。
整部电影,她所渴望的是感情的联结,心意相通,彻底的信任、爱和理解——这也是为什么和暗恋的男生约会的时候,她满腔感情几欲落泪,告诉他,我有很多很多的话想要和你说,而当她发现这个人对情感联系毫无兴趣,只想和她发生肉体关系的时候的震惊、失望、恶心和愤怒。她坦诚自己有一个old soul,所以无法和同龄人做朋友,所以她喜欢跟中年秃顶老师讲话。这种心意相通也是无法从妈妈、哥哥和好朋友那里得到的。所以我悲观地想,他们很可能会和许许多多人一样,反复陷入互相消耗的循环——太多太多的亲情/爱情的和谐表面下面,是用多少的争吵、伤害、失望,才能换来短暂的和解,短暂的相亲相爱,然后很快又陷入下一个轮回。我想,她还是会自卑的,还是会渴望爱而得不到回应,还是会被视而不见,还是会感觉到不被理解,感觉到孤独和失望。
但是她善良,并且还很年轻。或许她会找到那个同样有着old soul,同样善良单纯的人,这个人或许就是亚裔小哥哥,或许是其他人;或许她在反复的失望之后会活得越来越透彻,逐渐找到自己,逐渐找到爱和理解的本质,逐渐找到自己的热情和使命,并在那些事物里找到快乐。我没来由地相信她,因为这一次我在她身上看到了自己。
(文/杨时旸)
娜丁气鼓鼓地走进教室,坐在椅子上,对着面前斜靠在椅背上正在午休的老师说,“我要死了,我准备自杀。”那位老师——由伍迪·哈里森扮演的一位沉默寡言的男人,对于青春期一惊一乍的学生们有着自己独到的判断和应对方式,他表情倦怠地应付了几句,让娜丁的发泄像是一拳打在了棉花上。他知道,娜丁说的不是真的,这个孩子只是像青春期的很多同龄人一样总有些戏剧化的言行。那些话,更像是想引人注意。这个场景,成为了《成长边缘》中最具象征意义的一幕——一个孩子站在成长的边缘,面对周遭突然降临的愈发剧烈的变化,不知所措。
其实,校园青春片是一种很难把握的类型,虽然它被认为是一种讨巧的设定,被大规模制作和贩卖,但实际上,这种类型的作品很难拍得令人称道。因为青春期的那段时间,一切都显得过于微妙,稍纵即逝的情绪与情感,如同漾起的水波,难以抓取和描摹,更何况,所有人都曾经历过那段时期,我们在其中挣扎,然后穿墙而过,电影的叙述就太容易露出破绽。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成长边缘》难得地显示出了一种妥帖和得当。
像几乎所有青春片一样,它有着固定的“套路”:娜丁从小就是个有些与众不同的孩子,内向又倔强,克里斯塔是她唯一的朋友。很小的时候,娜丁的父亲意外去世,这让原本就不愿与人交往的娜丁更加变得自我封闭。但娜丁有一个开朗又阳光的哥哥。进入青春期之后,娜丁原本觉得一切都会这样一成不变的走下去。但却发现,周遭的一切都开始抖动,那些隐隐的变化,让她深感不安。直到有一天,她发现自己唯一的闺蜜克里斯塔和自己的哥哥走到了一起。她瞬间觉得这世界已经不复原样。
在此之后,娜丁开始与“全世界”交恶——当然,她的全世界也不过就是那个唯一的闺蜜。在娜丁单向度的内心世界中,闺蜜和哥哥之间的恋情是一种对自己的“背叛”。从成年人的视角去审视,这观念可笑又滑稽,但对于一个青春期的孩子来说,她觉得这意味着自己被抛弃了。从本质上讲,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种从小内心惶恐的女孩如何建立自信的故事。她如何从自认为安全的心里堡垒中走出来,闯入真实世界。这足以激起广泛的共鸣,这几乎是从青春期跨越到成熟的一种原型。
《成长边缘》中的人物设定和关系设定非常有趣。娜丁虽然内向又有些古怪,但她绝不是那种令人讨厌的女孩,她幽默、风趣又带有一点无害的刻薄,她嘲讽周围那些装腔作势的女孩,也嘲讽自己那个大众情人般的哥哥。渐渐地就会发现,娜丁的这些“攻击性”不过是一种策略,她用否定他人来反向肯定自我。她的攻击性并非出于真正的自信,而是因为虚弱——那种处于变化的前夜,蠢蠢欲动却又不知所措的状态。
而娜丁的哥哥,他是那种可以在成长过程中切换自如的早熟者,看起来他在女孩之中左右逢迎,但实际上他一直是那个承担责任的人,相比于单亲母亲,他更像是家长,母亲每次手足无措都会下意识地给他打电话,无论如何,他都会去救场,直到有一天,他大声质问“你为什么每次都要给我打电话,你才是家长啊。”一个真正缺席的父亲,一个身体在场,但身份缺席的母亲,一个不得已时刻越位的哥哥,这就是娜丁的生存环境。而娜丁的那位老师,某种程度上说,成为了她精神上的父亲,娜丁每一次不知所措都会找到那位老师发泄,其实,那样的发泄更像是一种撒娇的变体,从小缺失被父亲宠溺的环节,老师成为了她的情感投射。他每次都坐在同一个位置上做着几乎同样的事——那成为了一种象征,一种安稳的,可以依靠的,永不会缺席的“父亲”。
娜丁对于原生家庭的接纳,对于爱情的寻找——从对一个渣男不明就里的爱到真的喜欢上一个阳光男孩,再到最终,接纳了闺蜜与哥哥的恋情。这是一个与世界和解也是与自己和解的完整过程。你仿佛能看到一个一直错位的齿轮,终于咬合了合适的位置。中途那些疼痛与寻找,就是成长。
我就说好莱坞怎么转性了,居然设计出这么可爱的亚裔男性角色,一翻出品公司——华谊兄弟...并不肤浅的校园青春电影,女主角有着一颗老灵魂,到哪儿都无法融入,直到她剥开自己那层厚厚的壳。笑点和尬点都不错,说到底谁的17岁不是大傻逼呢?
蛤蛤青少年的心情是天 不顺心就要自杀 一定要自杀 是十七岁的我吧 以为我一个人背负着全世界最悲惨的屎在身上 每时每刻都在恶心自己 但没有见到可爱的富亚裔 没有发过变态信息给crush 就是平平淡淡憋过了十七岁
青春的痛苦里都以为自己的suffer独一无二,其实早日认清自己早日和世界和解才是正途。自轻自贱只会爱上不喜欢自己的混蛋,走出来才知道还是高富帅好呀哈哈。
所有女主角跟历史老师一起的段落5星好评,所有女主角跟亚裔男生一起的段落4星好评。瞧瞧别人家的青春片,多么的真实平凡、情感入微,哪来国产青春片那么多狗血剧情。
觉着心里藏着老灵魂,热爱经典音乐、老电影和成熟的人,鄙视自己这一代,谈论着社交网站的无意义,但始终无能为力,离不开“讨厌”的亲朋,离不开手机。嘿,这就是成长中矛盾傻气的我们,一道小坎天翻地覆,一点欣喜自在得意。海莉把这个青春少女的心境吃很透,没一点惺惺作态,灵气十足
感觉剧本还是粗糙了点,而且看着看着就会犯尴尬症,大概是老了吧……顺便,没人觉得这故事里最闪亮的人物其实是Woody Harrelson那个嘛?
早慧的女孩破事儿多。海莉·斯坦菲尔德用六年的时间证明《大地惊雷》并非偶然。
女主作天作地最终也还是成长了-承认自己的loser本质然后与生活妥协。她的crush居然不是gay这不科学!!!
在套路中看到了足足的诚意,相当长一段时间没有这么完整舒服的校园青春片面世了。虽然剧情每一步的发展都不难猜到,但17岁的迷茫悸动,叛逆无助都借由女主生动的表演跃然荧幕;特别是当看到那个完全预料之中的结局的时候,你不会心一笑都难!
华谊兄弟出品(well-made,heartfelt 真实感极强 预告片太差 男主应该是在我有限的观影经历里 美国青春片里被塑造的最不stereotypical的亚裔了 好看身材好有钱偷偷搞动画电影awkwardly sweet
一个被惯坏的少女,浑身攻击性,还搞得全世界都爱着她、宠着她、忍着她、让着她。这不叫酷,也不叫有个性。中二无药医,只能自己在中二的大坑里栽跟头、碰个头破血流。也再次说明:如果你觉得所有人都傻逼,其实是你自己傻逼。如果你感到所有人都讨厌,其实是因为你讨厌自己。儿童期的小女主更可爱。
十几岁的我们,又丧又酷。你给我一记直拳,也请不要忘记给我一个拥抱。
Juno片新成员。特别传神特别动人,养女儿真是苦差事啊(女权主义者息怒)。六块腹肌的Asian movie nerd,这就有点不那么.....常见了。
伍迪哈里森角色设置好评。所谓成长就是不断认识到自己是一个傻逼的过程。
女主好灵的!又丧又酷。没有撕逼堕胎A睡了B、B睡了C的校园青春片真是一股清流。亚裔小哥身材好颜值高聪明风趣又有钱,非常不stereotypical的亚裔。女主的哥哥长得好像我一个date
结尾太过套路了,完全像假的,要是小作女被宠物店男孩奸杀,剩余韩裔富家男什么的全是濒死幻觉,片彩蛋从墓地里伸出一只手致敬《魔女嘉莉》还说得通……另外,司徒海登都31了还演高中生,谁说外国都是货真价实的青春片呢?
“你现在想和我做爱吗?”“好啊。”“我开玩笑的。”
谁说和《早餐俱乐部》和《壁画男孩》相提并论?也许青春都少不了自怨自艾,但整部片就女主一个人在闹情绪耍脾气也是够了,其他所有配角都如同木偶般按照固定程序来运行,看多了残酷青春再看这部确实很清流但清得都没鱼了,想当年《独领风骚》这种有腔调有内容的青春片是不是一去不复返了
You're right being like that but wrong for expecting the same from others.
除了并没有一个有趣有钱有才华还有八块腹肌的备胎,可以说完全是我们好笑女孩的悲情青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