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真实的Asperger (泛自闭症状障碍)孩子——《x+y》中的Nathan,Luck与我身边的Zack
本片在烂番茄上是100%Fresh。多么难得。流畅自然,张弛有度,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短。鉴于我有与亚斯伯格症障碍的Zack同学长期相处的感悟经历与影片中许多地方重叠,故有此文。
1. 什么是亚斯伯格症
片中虽然没有明确说明Nathan与Luke有亚斯伯格症(Asperger Syndrome),但对于所有对自闭症及其谱系中的障碍症(这个是我根据英文Spectrum of Autism翻译的,也称泛自闭症障碍)中症状有所了解的人都能看出来,这个讲的就是Asperger。其实很多高智商的人都有Asperger:本片原型Daniel Lightwing(不仅参加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获奖,人家还普通话流利,娶了中国姑娘——多么重要的天才证据),《雨人》中可以精确计算保证牌桌永胜的汤姆汉克斯,朱德庸(据中文维基)。至于根据人物性格表现疑似的则有更多家喻户晓的名人:牛顿,爱因斯坦[注1],特斯拉,当代的扎克伯格(参见影片《社交网络》),还有Sheldon同学也很明显。
亚斯伯格也被称为高功能自闭障碍,因为时不时有高智商人物出现。中文维基亚斯伯格词条下饮用某学者说:“亞斯伯格基因所攜帶的各種能力,屢次在人類演化和文明發展帶來卓越貢獻。”
我知道并深入了解Asperger完全是因为认识了Zack。本来我真的没有听说过。只约略知道自闭症。Zack小学时被诊断出亚斯伯格障碍,片中Asperger孩子所经历的一切特殊的经历和感受,Zack都深有体会。典型的情景引起Zack深刻共鸣(出乎他的意料)以致于他再三跟我说创作者一定有Asperger的亲身体验。
Asperger最早是被当成自闭症孩子处理的。而这种症状之所以叫Asperger Syndromes(亦简作AS)是因为一位奥地利研究者在接触了无数被认为是自闭症的孩子后,发现很多孩子其实和别的自闭症孩子不太一样。他观察并记录了这一类孩子的共性,和自闭症的区别,从而提出对AS干预的方法也应与自闭症有重大区别。这一发现得到普遍认可后,AS便以他的名字命名为Asperger。
同样社交障碍,难以与人产生链接,但Asperger与自闭症的孩子却有重要区别:智力、语言、和认知能力上Asperger与普通孩子一样,甚至出现高智商的概率还稍高(暂无确凿数据及文献了,但本片显然也偏向这种理论)。人们慢慢发现,对AS的孩子及时干预,方法正确,他们是完全可以自理的,甚至在功能社交上看上去与常人无异(注意,是别人看不出来,不是说他们就真的和普通人的感受一样了)。自闭症的孩子除了同样具有社交障碍,情感障碍外,大多数情况下智商低于平均水平,语言理解能力差,认知能力发展较晚(甚至不能发展到平均水平),即使及时干预可能也难以看上去像普通孩子。所以Asperger也被称为高功能自闭症(High-functioning autism)。
Zack就是干预的很成功大AS例子(至少我觉得,也问过我很多美国朋友的意见)。最初认识的时候,我才到美国不到半年,还未摸到美国人基本性格的脉门,所以相处中虽然有时觉得他有点怪,但想到他是HomeSchool的,看上去跟十七八岁的少年差不多,与不同人群接触的经验较少,没有集中体验过同龄人的压力,情感和社交能力发展得晚也不奇怪。何况他还是美国人,我觉得奇怪的地方还可能是美国人的共性。总之,没想过他会被诊断为AS。以至于我知道他几年前货真价实的有严重障碍时非常震惊,非得大家给我举了无数个绝对不会发生在普通人身上的例子才行。Zack的小弟弟更严重,小时候动不动就癫痫发作。
AS主要特点及例子如下(我总结的,非官方,但我觉得易于理解——因为有体验,必须理论指导实践!):
拒绝肢体接触——片中Nathan不肯拉着妈妈的手(葬礼上不顾母亲的恳求跑开一个是因为肢体接触反射,同时也体现了他无法和普通人的情绪同步/共情)。相应的,Zack刚生下来就不要人抱。
无法读懂人的表情,尤其捕捉不到细微情感变化、各种非语言暗示——体现在片中就是Nathan跟人社交中表情一直茫然,焦虑时还会有点紧张,但没有普通人常有的微笑、悲痛、惊讶、担心(尤其是目睹坐在身旁驾驶座的父亲车祸重伤,Nathan的空白的表情和母亲的爆发式的悲痛形成鲜明对比)等复杂而细致的表情。
兴趣狭窄以至偏执痴迷——Nathan对数学:我对任何事物的喜爱都不会超过数学。Zack则是小时候超级喜欢火车(和Sheldon一样吧),每次家门口有火车经过都必须要去看,如果他不去家里人就必须得有人替他去看。
不喜欢改变,喜欢重复——这个Nathan在影片中说出来了。一切都要按着预先设立的程序来。最好不要有意外,很少心血来潮,对你心血来潮的提议第一反应倾向于反对。比如影片中Nathan一定要吃质数的虾丸。Zack小时候喜欢什么歌就会无限单曲循环直到彻底受不了为止,喜欢一种颜色就只有这个颜色的衣服。
凡此种种。这些现象不是因为他们缺乏自制力,而是他们的感受异于常人。每个Asperger的人可能有区别,但总体来说,对我们来说很明显的(表情变化体现的情绪变化,微妙的暗示)体验,对他们来说冲击太小,无法进入处理系统。直接忽略掉。Nathan小时候可以跟爸爸交流,因为爸爸的表达方式更有逻辑性,更偏重于头脑中的理解而不是情感上的理解。即是说Nathan可以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来学习,而不必依靠我们所说的“直觉”。一个Asperger的孩子不能通过“直觉”理解父母无缘无故摔东西是因为生气了,或者某人说话声调微微提高是紧张或者恐惧的体现等。
若要让他们对这些细微的变化做出和常人相似的反应,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用逻辑性的语言(像写程序一样)告诉他们。他们通常对语言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都很强。某种程度上,他们的大脑运作方式和电脑很像:所以Nathan喜欢数学,扎克伯格写程序那么厉害,Zack会沉浸在原子物理的原理中。第一次去他家里过圣诞节的时候,他妈妈跟我讲,自闭症的孩子是用自己的方式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Asperger孩子是用自己的方式生活在我们的世界里。Zack跟我说小时候跟他弟弟(他家孩子中唯一一个正常的)一起玩儿,他弟弟生气了打了他一拳他都不知道为什么。现在对人的情绪识别是因为小时候父母一个一个教给他的(我总联想到微表情识别)。
另一方面,一旦事情进入他们的系统,比如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某个他们觉得有趣的事物上,其他的一切感官体验都成为背景音,而焦点中体验无比放大。比如Nathan在厨房被金鱼吸引,完全忘记了原来的任务,也听不见妈妈的叫喊。还有一个比较经典的特征,一般只要有电视等媒介可以提供更加集中的感官体验,对他们来说周围生活中的声音则十分容易被忽略。用我们能理解的方式类比,就是电视在冲你大喊,而旁边的人跟你说话的声音则是从房间的另一头微弱的飘过来。如果我们与AS孩子的自制力一样,同样的受到喜爱的游戏的诱惑,他们的感觉可能强于我们数倍。他们时时刻刻都经历着这种冲击,所以我们真的很难真正体会到“和大家一样”对他们来说有多么困难。
2. Nathan和Luke,同样系统,不一样的人生
说到片中主要人物Nathan,Zack几乎认为主演本人就有亚斯伯格症(说明演的是真好)。我觉得这部电影最重要的贡献,是它探讨了两种不同境遇和选择的Asperger孩子的成长体验:Nathan和Luke。这是影片非常精炼和深刻的地方。如果你深入了解一个Asperger的孩子,你会知道他们的孤独,彷徨,渴望融入群体却不能而产生的抗拒和(表现出来的)冷漠(例如片中Nathan在最后真正理解体验爱之前,只有负面情绪,没有细微的表情,只笑过几次)。Zack和Nathan的人生经历有很大不同。但是与Luke相比,Zack和Nathan都是幸运的那一类AS孩子——在无数人的共同努力之下,他们终于不再抗拒,而是与世界和解,用自己的方式与别人的情感理解和链接。Luke的故事则令人扼腕,他被限制在了自己的世界——一个逻辑的、实用主义的,没有情感的孤独世界中。
《X+Y》表现得如此真实丰满,因取材于BBC之前的纪录片改编的。而这个纪录片(好像叫Brilliant Young Mind),就是跟踪记录英国参加奥数的孩子们从进入训练,到最终比赛的全部过程。其中好多孩子都有Asperger。本片原型Daniel Lightwing 本人就是数学专业,还有一个Oriental Studies(我也不知道怎么翻译),反正他普通话流利。参赛过程中遇到了一个中国女孩,现在俩人已经是夫妻了。有原型,演员也好,自然值得一看。
片中有一幕是天之骄子Isaac(各方面正常的天才,考试第一,智商碾压一众天才,又受大家欢迎。怎么会有这样的人!没天理)一幕中极为自然的对Nathan解释Luke说——Luke有社交障碍(socially awkward)又偏执痴迷(obsessive)。就跟我们安慰朋友,别理他,那人脑子有问题一样的语气。Nathan当时的心理活动一定很复杂——他很清楚他也如此。但因为不同的成长经历,两人对世界对他们的冲击的反应却截然不同。
先说Luke吧
虽然片中几乎没有怎么提到他的成长经历,除了说他父母从小一直告诉他他非常聪明,好好学习数学一定能出人头地(大概这么个意思,我懒得再看一遍去找)。根据我的推测(以及为了本文论述清晰,Luke同学就算不是也得是了),Luke摆在明面上的傲慢(也可以理解为Sheldon的正剧版),自我为中心,非要用自己的理论把别人逼到无路可走才停手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其实放在普通人身上,自我保护也是这样——不肯打扮。这样一来,就可以说不是因为没人喜欢我我才没对象的,而是因为我不打扮。强势傲慢难相处——不是因为大家不喜欢我我才没朋友,而是我不要朋友!归根结底,是他选择只用自己的天赋来碾压别人,以期赢得别人的尊重——Luke自我的价值全部建立在这个基础上。所以他觉得,只有他是最聪明的时候他才是有价值的。既然是最聪明的,那么他的缺陷,他的无助和格格不入,也就不那么重要了。前面也提到Luke自己说他父母从小就一直告诉他:他很聪明,要好好用自己的聪明。简单说(就是忽略很多其他因素,粗略的归纳),我把这种意识形态称为功利主义,或者实用主义。
什么是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呢?我听Luke独白说自己一直很聪明的时候觉得好耳熟。从小到大,学校的主旨是什么呢:好好学习,好好努力,才能去好的中学——才能去好的大学——才能找到好工作——一切就会好了。
能力+努力=结果=你的价值=幸福生活。
等你发现这个不成立的时候,新的公式出现了:
能力+拼命=钱=房子车子=好伴侣好生活。
没有好生活因为你不够努力,能力不足(各种能力,应酬能力,喝酒能力?)。再比如,学习好的孩子要学理科——因为好找工作。选专业——当老师有什么用?能赚钱吗?凡是“有什么用”这种问题,基本都是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下的问题。这种语境下,自然而然的,人就把自己的价值等同于自己的成就——一旦失利,成就上建立的自我价值就会整体崩塌。
Nathan其实也是有这种倾向的。对AS孩子来说,实用主义规则清晰,逻辑明确,直截了当效率高,因而很容易就把这种功利、实用的意识内化。结果就是把自己物化,无限逼自己,也无法承受失败。影片最后各国代表队进入国际数学奥林匹克剑桥考场的时候,Nathan妈妈说祝你好运。Nathan说,根本就没有运气这回事儿。不承认运气,那得把自己逼到什么程度?是不是挺吓人的?
所以Luke虽然被所有人排斥,他仍然相信自己有价值,他对自己的解释是——我本来就没有想让你们成为我的朋友,我的价值是我的天赋。他紧紧抓住他是天才这个标签。看上去他说这话的时候傲慢自我,可换个角度看,也是他在说服自己:不要动摇,你是有价值的,你不需要朋友,不需要理解,不需要爱。所以没有也不要紧。
于是得知没有入选最终的6人团队时,Luke崩溃了。Luke和Nathan选拔赛中成绩的差距微小,怎么能说不是运气?可是对Luke来说,既然没有胜利的果实,那么一切都失去了意义。最后的体现自己价值的支柱也倒下了,他的整个自我都崩溃了。有一小段比赛前大家都是如何应对压力的段落很有意思,其他人不说了(张梅就是非常正常的,去找情感依靠,跟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但Luke在看喜剧视频。他没有笑。但他反复的看。这是他缓解压力的方法,逃离现实世界,沉浸在一个与自己无关的世界中。
后来Luke失败后,也在机房看同样的视频。第二天大家在一起钓鱼吃饭,他一个人被孤立,吃饭时他主动走过来向大家说了一番莫名其妙的话——所有人都不知道,这他在视频中找到的好笑的段落,他在努力想要逗大家笑,融入集体。可是大家都觉得非常突兀,莫名其妙。不是Luke不努力,是真的起点不一样,频率不一样。Luke的故事对Zack的冲击很大,他对Luke的孤独悲伤和崩溃深有体会,想一想若不是那么多爱他的人的不懈努力,这也有可能是他的故事。
可是,Luke的这个尝试也失败了。要知道,这是他从前绝对不会尝试的,因为他极端惧怕失败。AS孩子不会处理情绪,因为情绪没有逻辑性,不能被理性理解,不能被分析无法推演。所以Luke独自承受着巨大的情绪冲击无法排遣无人可说,就自残以转移痛苦。这个地方也引申一下,不要武断的说别人软弱,如Luke这样承受的痛苦,普通人可能永远不会感受到的。(所以现在看做普通人过小日子是不是挺好的?能力越强,风险越大)
[终于写完Luke了。伤神伤心。这样的孩子是一定有的。]
Nathan (同Zack一起说)
Luke经受的很多Nathan也是有的:无法和人链接,感受不到母亲努力的去爱他。不快乐。除了数学一无所有。抛开可能的性格差异(Nathan可能性格中强势的攻击的倾向不明显,更倾向于逃避)不说, 因素一多了就太难讨论了,本文的主旨也不是这个。
Nathan能够建立一个有感情的自我价值的关键就是他身边的这些人。片中详细讲了Nathan生命中重要的人和他的关系:他的父亲——虽然在本片开始的10分钟就因车祸(Nathan也在车中)故去,但Nathan对车祸场景的回忆,和父亲在一起的片段的回忆,对他的情感成长贯穿始终,对他最终找到自己的价值和情感意义,非常关键。他的母亲——Julie无法像Nathan爸爸一样用Nathan理解的语言跟他沟通,但她非常爱Nathan,一直一直非常努力的想要靠近他,要与他建立情感上的链接,最后还为了Nathan去学数学。
第三个人是他的辅导老师Humphrey。Humphrey本人同样极有天赋,但有肌肉硬化症(我没太细究,大致跟霍金的病差不多,身体慢慢僵化失去机能)。从发展天赋上来说,Humphery无论自己的境遇多么糟糕,始终坚持辅导Nathan,理解他。Nathan虽然没有了爸爸,但得此(非传统意义的)良师益友真的是十分幸运。Humphrey对自己的病十分恐惧,绝望。这些表现出来就是很愤青,用药物、酒精麻醉自己。同时他也害怕尝试,不肯试着好起来(大家都有这毛病,越是怕越是不敢尝试)。但他的这种不理世俗观点的态度,刚好对Nathan的颇为管用(他的方式和Julie的方式也是个对比,涉及如何干预的问题,本文先不讨论)。显然Humphery也非常关爱Nathan。
第四个人,就是中国女孩儿张梅(写了快六千字才写到她)。虽然着墨不多,但两个少年的互相喜欢让Nathan有了完全不同的情感体验,对Nathan最终突破自己的完全理性逻辑的世界非常重要(强调一下,不突破就是Luke那种或者一辈子迷茫)。AS不是没有情感,而是阈值不同,感受方式不同,处理方式也不同。只有能够处理情感了,AS才会有普通人的幸福(比如Zack啊!)。
为什么AS孩子不愿意去理解情感呢?跟我不参加奥数的原因一样,那么难那么费劲,我不去也一样挺好的啊……于是,我就(非常愿意)找理由觉得奥数不重要。。。同理,AS孩子也不会主动去追求情感——即使他们非常孤独,非常渴望爱,渴望理解(要知道理解他们还非常非常非常难,需要不断的努力)。Nathan身边的这4个人,却不离不弃的主动给予情感。主动,持续,即使没有回应也依然给予爱。很重要。
为什么Nathan最后能理解爱,理解情感,和妈妈和解,勇敢去追张梅呢?与这4个人给予的他主动的、无条件的爱和安全感非常重要。Zack的妈妈就是这样,你不让我抱我也非要抱,你的情绪先那么着吧我不管必须适应;你不理我我也要告诉你我爱你。而非血亲的爱,则首先需要正常的一方非常持久的努力,即使没有回应。他们是不会主动的。一开始即便有回应也很消极。比如Nathan和张梅的最初几次接触,非常被动。比如Zack的几个很重要的朋友,都是比他大,主动接近他,无条件的爱他,反复告诉他:不能每天穿绿色的衣服(他喜欢绿色),你要买新衣服,要用点香水,衬衫要扎进裤子里还是外面……别的我暂时想不起来了。总之,如果没人教他,他一辈子也不会自己去看时尚杂志,追求搭配,或者是跟人学的。含蓄提醒对他也是没用的。
Nathan还有很特殊的一个经历,就是车祸。这件事显然对他冲击巨大。但由于Asperger,他没有普通孩子应有的反应——没哭也看不出来悲伤。但是他一直一直在回想这件事。这就强迫他去面对情感,面对一件只能用情感解释的重要事件。故事的最后,因为上述所有因素同时作用,因为张梅离开而产生强烈的感受和对数学的感受(他理解的喜爱,实际上是比较理性的一种选择)对比,而努力了许久的妈妈终于用数学语言给他解释了感情,他一下子理解了自己最重要的情感——对至爱的父亲故去的巨大哀痛,对张梅的喜欢,失去张梅的痛心。若是没有这些巨大的决定性的情感,只用理性,如何解释撕心裂肺的悲剧和创伤?于是我们第一次看到爸爸去世后的Nathan哭泣,笑,握妈妈的手,茫然的表情被生动取代。离开火锅店(英国某城的中餐厅,他还特喜欢),去追张梅。
整个故事没有大起大落,没有故弄玄虚装腔作势。是一个特殊孩子的特殊的成长,与自己,与世界的和解。Zack的成长也是一样,浸透了无数人不求回报的爱和不断的努力,以至于她妈妈对他独立离开家的态度是一半是悲伤,一半是喜悦——终于独立了(也终于不是她的责任了)。
写了六千字,我要说的,同样的设定,不一样的结果,关键的变量就是爱。不是自私的,为了你爱我,为了你养我,为了你有成就我与有荣焉的爱,而是无论如何,我爱你,我努力理解你,靠近你的世界,给你看我的世界。
注1: 关于爱因斯坦我们还讨论了一下,Zack说没人给他诊断,但是他那么天才,就算性格奇怪不愿意搭理人大家也就当成是天才的怪癖就过去了
--------正文结束
文后再说两句:
亚斯伯格也有很多好的地方,我觉得特别有意思。。。一开始我总研究Zack 是怎么想问题的我觉得特别好玩(可能也就是这样才写了这么多)。然后我觉得跟我很像啊,我就跟他说我也有Asperger。他懒得理我。
最近发现,我觉得最珍贵的性格可能就是Asperger带来的。因为他们天然不擅社交,也就不容易受环境影响(所以能专注出神坚持莫名其妙的习惯无数年什么的),更加没有意愿去研究如何利用关系,如何逢场作戏。对他们来说运行程序进行社交是不得已。于是,保留了很多孩子一样的纯真和坚持。常常让我自叹弗如。
2 ) 数造天才
一般来说,《X加Y X+Y》(又译《数造天才》2014)这样的片子,注定是枯燥的,可此片看下来,倒津津有味。尼敦从小就有自闭症,看似什么都让父母操心,可医生告诉他们这是一个特别聪明的孩子。的确,尼敦从小就喜欢构造图形,尤其对数学天然地感兴趣。不幸的是尼敦小时,父亲就因车祸去世了。母亲茱莉含辛茹苦带他长大。
尼敦有幸遇到了数学老师洪马田。身残的洪马田患有多发性硬化症,行走多有不便,且给他带来人生的多重苦恼。数学奥林匹克这几十年向来是中国孩子的天下,尼敦作为英国学生的一员,要与中国学生作最后一搏。
训练营就设在台湾。与中国女学生张梅的朝夕相处,得益于她的鼓励,让尼敦性情改变不少,以至于最终让他放弃考试,在母亲的鼓励下,前往机场向张梅表白自己的爱,这也算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结晶吧。
电影并不在于输赢,着墨更多在于尼敦、洪老师、母亲与学生之间的心理刻画。让电影有了潺潺清流的可能,否则,一味地强调成败,总会乏味而死。同来的女生利碧嘉特立独行,有空总是弹钢琴,她与尼敦同弹钢琴的画面,也挺不错。给电影注入生命的神韵,这是一个导演所有倾注的。从这点上看,此片已算成功。
2015、9、14
3 ) 三分送给剧本的idea
女生不是不能主动;作为一部英国(还是美国?)方拍摄的电影,既然你要联系中国的背景,那肯定得选择一个传统的中国适龄段的女生性格啊。作为女生确实可以成为任何她想成为的人,做任何她想做的事,可是放在这里就会失去背景的真实性。不然观众得到的女主角就是一个生硬的亚裔角色,毫无生机也毫无底蕴;倘若这个时候的观众还认为他是中国女生,那婊这个形容就很贴切了
4 ) 天才 or 怪胎
自闭症,似乎,已成为一个被曲解和被神化了的疾病,被用滥在文学影视中,往往和高智商/各种天才特长配合,如同一个隐喻,迎合了那些中二症(“我遭人嫌只是因为太special”)或阿Q(“智商太高了一定会悲剧”)的心理。
不过,我不是自闭症家属,对这种美化没神马怨念。
故事前半段,很有点天朝励志片的味道。核心对话有:
男主妈妈:不要有压力,(考试)结果不重要;
男主:结果当然重要。
男主老师:无论(结果)怎样,你都是enjoy数学的,不是吗?
男主:(然后)就像你吗?(该教师很落魄)
很难想象一个自闭症患者有如此清晰功利的成败观,我默默想:这个英剧,到底要走向天朝的屌丝翻身记套路(只不过置换成自闭症)(流行模式 I),还是要走向米国“是坨屎都可以温暖我心”的煽情派大结局(流行模式 II)呢?
——————————————
在男主毫无悬念地挤出第一道龙门后,故事进入第二阶段。此时,导演设置了一个做为男主人格补充、扩展和对比的形象——一个自负的、炫耀的、令人极度讨厌的自闭症二号Luke。一方面,男主这个单线条脑回路开始领悟到一些非功利价值观(譬如音乐,“美”、友情和爱情),对男主即将到来的三观突变进行了一定铺垫;另一方面,在男主以极微弱优势险胜晋级之后,Luke痛苦地袒露心声道:自己并不热爱数学,只是——
“If you are not gifted,you are just weird. ”
这应该就是本片的点题句了。
因为这其实暗示了对男主之前价值观的审视,和带着同情的否定。
只见男主面容抽动着,想必一定在内心默念“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吧~ 只是庆幸因为种种因素,他走上了另一条“温暖”大道罢了。
(不想被当怪胎就必须做“天才”;无能成“天才”就只能被抨击为怪胎。生活在非多元文化和压制个人主义的社会里的各种“小众”们,对这句话大概更有切齿之痛吧)
总之既然如此,导演大概就不会再往凤凰男翻身记的路上走了。可到底要怎样逆转情势呢?不禁好奇。
可惜,在第三部分,这个逆转,处理地非常草率而太过戏剧化。不过,总还是比天朝模式(I)要段数高些。加上上文所述的欲抑先扬的处理,也比那种一头到底普大喜奔的“爱情让我从此自我悦纳/摆脱自卑/停止奇葩/从此世界一片光明”等等桥段(II)来得多少含蓄些。
——————————
本片戳中我泪点的,其实是男主的妈妈。
特别是影片最后,男主说,爸爸做的一切都可以make sense,妈妈再也忍不住地脱口而出:”why?!“——为什么他可以,而我就不可以?!
此时我忍不住泪花闪闪鲁冰花了。不是觉得她可敬,而是觉得她既可怜,又可悲。
”为人父母“,或者说”生育“,在我的价值观里,是一个贬义词。看着电影中这个丧偶母亲百般用心、百般讨好地照顾这个儿子,而儿子又丝毫不领情的种种细节,与其说是夸张,不如说是某种写实;与其说是儿子冷血,不如说是母亲“咎由自取”。”为人父母“是一个投入多而收益少的职业,尤其是那些只有生活保姆责任,而无精神导师能力的”父母们“,费劲一生心血,也只能“造出”一个与自己无干、甚至彼此隔绝的精神实体,既像一个悲剧,又像一个讽刺。在个人价值的实现方面,”父母“这个职业,顶多可以作为一种兼职来调剂生活;但又有几个人能够不加班加点地来做呢?——毕竟,工作可以辞职,而造人却不可以回炉。到时候,也只能用“天伦之乐”来合理化一切牺牲了吧!
很欣慰地,虽然影片最后还是采取了媚俗的手段,给出了一个儿子开始不再把母亲拒之门外的happy ending,但毕竟,这主要是靠了爱情的力量(虽然这也很媚俗),而不是亲情的力量,所以,起码没有明确地传达出那种:子女=个人成就的洗脑价值观。 (毕竟不是天朝剧啊~)
(ps:男主对女主的好感不难理解:老爸的理解力+老妈的nice。可见人再nice智商不够或三观不合也还是没用的,入眼不入心。高冷逼格是不会对保姆或奶妈们有深刻回应的。)
——————————
不过,我承认上文里我有点过度解读的嫌疑。毕竟,影片中的单亲妈妈在育儿方面还是基本无可指摘的,不像天朝父老们那么极品。
(关于如何处理天朝国情可参见:
http://book.douban.com/review/7415188/)
因此这里我要对电影吐槽的反而是,为了凸显母子不合, 不惜运用另一大kitschy元素即“伊甸园情结”:男主爸爸的猝然离世成就了男主对完美父亲的执念。单亲催泪瓦弹+完美童年+不幸人生这个组合的配套设施一定还有:某天另一“天使”款款而降,主人公就此不再怨恋旧的守护神的骤然离去,而从此幸福嗨森一家人,一切心理顽疾也随之不治而愈。
虽然如此,“瑕不掩瑜”,我对这部电影还是很满意的。——否则,大家知道的,在电影院看到烂片最痛苦的,因为没法快进。
Cheers!
5 ) 有裂缝的地方,那是光照进来的路径。
好的电影总是会让人思考很多,给你不一样的思维角度。
每个人出生时,就是一座孤岛,什么时候都是。
每个人都是一个完美的自我平衡系统,如果系统与系统需要接触,那就需要裂缝。
从很多的电影里,我看到了被困在身体里的灵魂,被污染了的灵魂,美好的灵魂,还有阿斯伯格症候群,一个感知情感、表达情感与普通人稍显不同的灵魂。
有人说他们是天才,例如很多“星星的孩子”被称为富有天赋的孩子一样;有人说他们是奇怪的,因为他们的行为模式、讲出来的话总是对于普通人来说是不一样的。电影里的 Nathan 头脑里一直有小时候父亲陪伴的影像、车祸的影像。不断闪回不断重复,我想他不是不难过,只是他不懂那是难过,他不懂如何表达他的难过。当他懂得了的时候,他就感受到了痛。
因为无法轻易感知普通人的感知,所以他们可以专注的做事情,他们可以执着地重复做一件事,他们可以单纯的表达想法,他们可以更容易的到达天才的神坛。
看了电影后看了其他人的影评,然后看到了原型现女友的影评,了解了更真实的他们,知道了高智商可以拉高情商(有点像AI可以用数据的模式与人无障碍沟通一般),看到了一个更加活生生会思考,有自己事业感情,懂得学习做菜旅游爱考古的忠诚的有血有肉的人,很奇妙的感觉,好像身边人一样。谁能说一般人的表达方式就一定是对的,而他们的表达方式就一定是“错”的呢?(看了love deach robots里面有一集就描写了机器人们认为人类的表达等等的低等与无趣)
找到了网上的自测题,做了下,证明自己的确是凡人,哈哈哈哈哈。其实也是想看看如何评判为阿斯伯格,一般是是否难以与其他人建立流畅的表达沟通、行为举止是不是不会让人有异,与他人相处有否共情的能力,是否不会觉得难受,对于声音和图像是不是没有特别的感觉等等。我想到了童年和青少年时期,以前的我内向、不懂表达、不会沟通,遇到了问题喜欢逃避,也喜欢逃避人群。不懂别人的话外之音,不懂为什么说的和做的会不一样。但是这些都是可以通过后天努力去学习的技巧,虽然费了很多功夫,但随着经历的丰富,自然而然就变得“合群”又普通了。看了电影,突然觉得,除了天才和奇怪之外的第三种就是“普通”,普通把你淹没在人海里,变得谁也看不到你了。也许专注在某一方面,如今普通的自己会变得更加闪闪发光了吧,这到底是浪费了时间还是成熟了呢?
数学的美,和音乐、绘画、哲学等等是一样的。数学的简洁、工整、变化万千又可找到规律,其实它是很可爱的、纯真的。美丽是共通的,追寻美丽是很正常的。不同的是,金字塔尖的位置,总是少的可怜。《证人》里可以把所有看到的听到的完美背诵计数的善良女孩,《X+Y》里那些数学界的神童们,同样应该得到欣赏。
那些说可惜没拿金牌的,也许这正是我们中国教育下的思维模式。人生远比金牌重要的事有很多很多,更何况,天才不会因为没拿到金牌就变成凡人的。
演绎过《水形物语》的 莎莉·霍金斯 ,演绎起母亲也是如此的演技满满,母爱的光彩闪闪发光。ASA的演技依然很好,很难想象这么小的年纪演绎了那么多个性鲜明的角色,很会挑剧本,很有灵性的演员。
很多人说张梅很绿茶,这是别人的故事,匆匆几笔,你又怎么能了解她的所思所想呢?我只庆幸Nathan在如此有爱的环境中长大,真好。
X+Y,可以是男和女,可以是数学代码,可以是一种未知加上另一种未知,谁知道呢。
PS:1.说到“中国”和“台湾”字眼,我想我们需要努力的还有很多。
2.谢谢Nathan那么喜欢中国~
6 ) 一个青少年可能看不太明白的关于青少年的影片
整部片子的色调节奏还是很英伦的。慢悠悠的,也不用直白的对话戳破。重点事件全用背景音乐来烘托气氛。
看完了之后维基百科了下阿斯伯格综合症。不知道是维基总结的太好,还是导演是按着维基里的症状描述拍摄的,整个片子的前期把NATHAN的自闭症诠释的挺透彻。僵硬理解社会规范,图像记忆,单一兴趣,社交障碍,沟通障碍...
其中也用LUKE这个小孩来呈现了一个不一样的阿斯伯格综合症人群。总是说天才跟疯子(怪胎)只有一步之差,但个人感觉这两个似乎是有交集点的。片子里的LUKE因为性格问题,一开始就跟小伙伴不合。后来落选了之后,不仅大家更加看不起他(言语霸凌),自己父母从小对自己建立的特立独行的自信也瞬间崩盘。
这也恰好反映了现在社会的状况,我们容忍有天才的怪异行为,但若你不是天才,那对不起。可是这样似乎被人质疑的社会现象跟人类行为的倾向,或许已经是一个较为宽容的版本了。想想梵高,想想图灵...
剧中一群小孩在图书馆自习的时候,惹怒了LUKE,嘲笑LUKE有心理问题。当时ISSAC对NATHAN说,我们要改变自己的形态去适应社会的框框。NATHAN当时表情很微妙。我个人感觉他似乎有把这句话听到心里去,往后慢慢地开始跟张梅说话,接受张梅给他取的外号,上台解答题目,钓虾,跟大家一起吃虾...以至于最后他发现了父亲的离去和张梅的离开对他造成的影响。
其实当时看到NATHAN决定弃考,理由是因为对爱的迷惑不解以及执着的时候,我都有弃剧的冲动了。看到仅剩十分钟的进度条,才决定熬着看下去。不过或许也是剧情的需要,最终妈妈试图用NATHAN习惯的言语去解释给NATHAN听他所好奇的爱的时候,NATHAN也最终接受了自己的母亲,并选择给予她信任。看着NATHAN坐在驾驶座前排,握着母亲的手的时候,也可能是推向全剧的至高感动点。
总体来说,从一个没有专业知识的人的角度来看,整个片子所营造的氛围跟几个比较重大事件中的定格镜头很唯美。加上小鲜肉的出演,还是有那么一群观众的。
P.S. 我一直不明白英伦眼睛妹的设定的意义何在。感觉可有可无的角色。仅是为了三角恋,最终因嫉妒把NATHAN跟张梅的事情密告给中文都说不好的邓老师么?
Asa看到妈妈把薯条塞进鼻子的一刻表情变化太赞了,那种心结彻底打开后的澄亮,就不吐槽女主的演技和口音了,毕竟我是Asa的颜饭。
Asa咱能别老接这么奇葩的爱情片儿不。男女主完全木有火花不说那段床戏各种迷之尴尬都要溢出屏幕了。把女主全部台词脑内替换成【哔——】才能看下去。哪位好心人做一个Asa cut吧……
继《星际穿越》物理学家用引力解释爱以后,数学家们也不甘人后,用最简单的加减法就把事办了。
因为最强大脑来看的,节目中表现的好可爱!中文说的很棒,虽然最后输了,还是很喜欢他。就电影来说,非常讨厌女主,做作又婊,大半夜跑到男主房间,主动也不是这么个主动法吧。为什么男主不喜欢那个英国女生呢,不过他确实成长了。Asa好帅!演的好好,演出了自闭症天才的感觉。还很喜欢Sally和Alex!
作为电影原型人,得发表一下意见。电影故事和原来草稿差得很远。把大陆换成台湾属于政治问题。 另外还有30%左右的虚假内容;比如女主角。不过导演还是保留了大部分台词和真实感觉,所以自己无论看多少遍都很有感触。X+Y的中国因素有些做得不到位不精致,这一点我也早就发现了,所以也觉得惭愧。
想讲的太多,乱而不深入,不过少年是美的,说中文略萌。不喜欢华裔妹纸,替英伦眼镜妹可惜。
浪费了Asa的颜
我是男主就肯定喜欢那个英国女生。
我侄儿也是自闭症,但他不是天才,他的家庭充满了挣扎与痛苦。所以我比较庆幸这部电影没有拍成励志成功学美化神化自闭症的烂电影。片中最打动我的一句台词是:If you are not gifted,you are just weird.
我就纳闷你们这些说中国妹子是绿茶婊的人的人生是多么酸爽?难道喜欢上一个人主动就错了吗,就因为是女生的原因,主动一次就成了婊了吗,现在还是封建社会还是怎么的,是男生就是霸道总裁,是女生就是绿茶婊吗?女生表白权都没有了吗。
美丽的蓝眼睛真是人类世界的财富。不过Asa什么时候多了那么多脑残粉……
#伦敦电影节 青春片就是要有青春味儿,中国人也不都是数学大牛。这个由数学引发的故事最后还是被情感征服,不管是对父亲的思念,对母亲的理解,对质数的热爱,对世界的恐惧,又或是对初恋的朦胧,都被导演溶解在闪烁模糊的变幻交通灯画面里了。另,Asa的演绎深入浅出,非常动人!
没有asa可能就是烂片了
《雨果》的小孩长好看了~男女主互动有种细腻的甜。影片关于奥数的角度也不是太深刻,重点在刻画那些生了天才小孩的父母,那些混杂着骄傲和自卑的情感,还有被捧着长大,后来发现这世上许多人都强过你时信心的重塑或崩塌。另外感叹下今年中国丢掉的奥数冠军,这一代的小孩连传统优势都守护不了…
asa真是天生的演员 跟sally hawkins一起加一星 剧本材料太多大杂烩扣一星 男老师的演员在tiff现场对sally阿姨各种疯狂表白。。。。
薯条塞鼻子治愈系。嬉皮/精英两老师,辛酸老妈,奥数边缘人群,描写得都很好,只可惜华人演员段落彻底崩坏,拉低了整体观感
爱就是实数集.你的有理.无理.我全部包容.
为了个(婊气的)中国妹子连奥数金牌都不要了吗?出过牛顿霍金图灵的大不列颠连节操都懒得捡了。Asa Butterfield发育得好快啊,绝对根正苗红的文艺范少年~
原型的现女友在影评第一篇 知乎链接也是看得醉醉的 这女的还在电影条目问题里占坑自问自答。。。。
在Asa成年之际观看此片。配乐美妙得过分!Asa真男神,首讲中文,献银幕初吻令我忍俊不禁(我看还是他的初吻),各种少年姿态帅得我口水狂流,但他样子实在和女主擦不出火花。片中女主可谓有点不知羞耻般主动。不知为何就是很喜欢这种暧昧朦胧温甜的校园青春爱情片,因为和我实在太有共鸣了。[4.4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