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
  • 猜你喜欢

     剧照

    荒野 剧照 NO.1荒野 剧照 NO.2荒野 剧照 NO.3荒野 剧照 NO.4荒野 剧照 NO.5荒野 剧照 NO.6荒野 剧照 NO.13荒野 剧照 NO.14荒野 剧照 NO.15荒野 剧照 NO.16荒野 剧照 NO.17荒野 剧照 NO.18荒野 剧照 NO.19荒野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1 16:30

    详细剧情

    青年情侣亚历克斯(杰夫·鲁普 Jeff Roop 饰)和珍(梅西·帕瑞格兰 Missy Peregrym 饰)相约来到一处偏远的山区丛林度假,他选择了充满惊喜的黑脚线路,在远离城市喧嚣的静僻所在,他们品味到珍贵难得的快乐。然而凡事总无法达到完满,第一晚毫无心机的珍与陌生人布莱德(艾里克·巴弗尔 Eric Balfour 饰),让偶然撞见这一幕的亚历克斯心生不快。晚餐在尴尬压抑的气氛中完成,所幸他们最后总算送走了布莱德。只不过霉运似乎就此跟上了这对情侣,夜晚传来的恐怖声响,帐篷外被粗暴折断的树枝,以及因自身原因造成的各种突发状况,都将他们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长篇影评

     1 ) 为谁而活?

    看这个电影之前我没去了解过它要讲什么,更不知道它的原著,只知道导演是Sean Penn,但看的过程中能感觉出这是真实发生过的事情,因为这样的生活是如此精彩,现实感又如此之强,即使是天才如查理•考夫曼的脑袋也编不出来。

    故事讲的就是一个20岁的年轻人,抛弃亲人、远离社会,投入自然的怀抱,介绍剧情的文章很多,我就不赘述了,还是谈谈自己的感受。

    这样的电影,就是我为什么爱看电影(也包括书)的原因,人的经历如此的有限、平凡、单调,但电影能带来无穷的体验,搞笑的、离奇的、悲伤的、惆怅的,让平凡的自己时常扮演各种不平凡的角色,感受不同的人生,就像多活了几辈子。随着岁数的增长,愈加认识到自己只是一个“凡人”,只不过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个,那种失落感常让我无助。小时候总以为周围的人和事物都是为了自己而存在的,没有顾虑、没有苦恼,没有失眠、倒头就睡,现在我还有时会幻想周围的人都是上帝安排在我身边的演员,就像”The Truman Show”.

    我向往Alex那样的生活,抛弃身份、抛弃羁绊、回归自然,体验着生命的无限,不顾任何人的感受,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完完全全为自己而活。但我没有他的洒脱,我不能抛弃我的爸妈,他们养我不容易;我不能抛弃朋友,因为就像Alex最后写的,”Happiness only real when shared”;我不能抛弃工作,没有稳定的物质生活,我生存不下去。

    其实我还是为别人而活,至少是在很大程度上。我会为了彰显自己的品味,把最深奥的书放在书架上最显眼的地方;我会在豆瓣上给《游戏规则》打五星,虽然我看不懂;虽然我不会买名牌就为穿出来显摆(周围这样的人很多,我瞧不起),但我有时会把名牌的牌子遮住,我和他们又有什么分别?在乎的还是别人的看法。

    我到底是应该更多的为自己而活——徜徉在书和电影的精神海洋里自得其乐;还是为了别人的认可,花更多的时间(在我看来就是浪费生命)在赶酒场、打麻将这种交际场合里,以谋求更高的职位、更多的金钱、更多注视的眼光?身处北方的国企,想当官,独善其身是不可能的。同一年进单位的大学生,时常双休日就支个桌在寝室打麻将,还总邀我入局,我谎说不会,他们就说“有哪个局长不打麻将的?想当局长必须打麻将”,我笑笑说“我宁可不当”;我们所长一天三顿酒,高血压和糖尿病都已经上身,照样举杯不辍,“朋友”大都是在酒桌上认识的,这我有切身体会,但我面对酒局总是能躲就躲,去了也只喝一瓶啤酒,绝不多喝。如果参加工作前这个问题摆在我面前,答案毫无疑问是前者。但现实是残酷的——我想挣更多的钱,让积蓄都花在给我买房的爸妈过上更好的生活,实现我爸的汽车梦;我想有更高的地位,让我的成绩受到肯定,我的存在受到关注,我的意见受到重视。绝不希望混得不像样子,都没脸参加同学会;也不想一飞冲天,而丧失最后一批纯粹的朋友,同学的友谊。

    现实是无聊的,我妈只是因为过年停水两天,就干生气,扫了自己过年的兴致,其实只是到别的楼栋打了两天水而已,生活一切照旧。我身边也有很多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就吵到要分手的男女朋友,有这个必要么?当在这个世界上,陕北有人没学上、没水喝;非洲有人生下来就有艾滋病,而他只能天天无助的看着这个世界,任由苍蝇在他的脸上爬,这些事又算的了什么,我们不应该多想想怎么帮他们,少花些时间扯蛋么?我想成为Bill Gates,不是因为他有钱,是因为他要把钱都捐给别人,他有更大的能力改善世界。

    我想了一个问题:如果你的孩子是Alex,你会怎样?我们这一代20多岁人的父母,大都尝够了生活的艰辛,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作“人上人”,他们不会理解Alex的行为,只会把他看作幼稚的疯子,吃饱了撑的。我希望能更开放、自由地来抚养我的孩子,给他很多好书,让他挑爱看的读;让他打篮球、游泳、爬山,甚至陪他学吉他(也弥补我心中的缺憾);带他去贫困的农村,让他知道这个世界还有许多人活得很辛苦;鼓励他从小结交女朋友……直到他觉得和老爸混在一起很丢脸,我就放手让他选择自己的道路。但我也不希望他像Alex一样,毕竟在面对儿女问题时,父母总是保守的。我不希望他进娱乐圈,风险太大、人心丑陋;我不希望他是同性恋,虽然我不觉得有任何不对,但社会歧视的压力,我怕他难以承受。

    本片是改编自同名原著的,有人觉得电影不如书好。我不知道,因为我没看过原著,我也不想争论书和电影哪个更好。我想假如我先看的是书,也会对书更有感觉,因为重复的体验是乏味的。

    Alex的结局怎样其实并不重要。他或是回到一般人的生活,或是认那个老人当爷爷,或者如片中的结局,我都不在意,在意的——是他过程中的体验,我只能梦想的体验。

     2 ) 一个人的自由能有多大?

    电影开始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只是把Alex当成了一个不太专业的户外运动爱好者——在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阿拉斯加连冲锋衣裤、太阳镜和“沟太死”的高帮鞋都没有,居然还要好心的司机赠予一双涉水的胶皮靴子。各种举动类似于一次自发的野外求生训练。至于他离家出走的行为,在电影还没有给我们足够的解释之前,权且先当作一种年轻人渴望“在路上”的“凯鲁亚克式”冲动。毕竟,这种事儿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里并不新鲜,“流浪”也算是有历史和现在的一种文化现象。人有钱有闲到了一定程度,多多少少都会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存在的意义,甚至通过各种形式奋起的反抗一下,这也没什么稀奇。

    随后又发现,Alex的很多举动在固执己见的时候却又稍显幼稚,比如在拒绝父母提出要为他买一辆新车时,过于强烈的反对,不要就不要,干嘛疯子似的重复那么多遍things,things,things;比如在弃车徒步的开始,烧掉了手头剩余的现金,而后他在旅途中的遭遇也证明他并非不需要那些钱,而是一种急于跟过去撇清、留给自己一个干净起点的心态使然。这让我觉得虽然Alex的生活轨迹里没有提到一丝一毫的音乐元素,但却是切切实实符合着“摇滚精神”:要的东西也许没那么明确,即使明确也因为过于理想化而变得脆弱不堪,可是不想要的、反对的、急于划清界限的那些却永远那么旗帜鲜明。

    对于离开和流浪的解读,无外乎追寻和逃避。Alex自己的言行时刻在提醒着我们,他皈依的生活方式是忠于自己内心诉求的一种追寻。他认为自己有能力完成这种自由的人生,即使不知道它的终点在哪里;而与此同时妹妹的旁白则告诉我们,不管用怎样与众不同的人生哲学掩饰下的出走永远都有逃避的嫌疑,父母之间情感不和谐的阴影时时刻刻笼罩在这个理想主义者的心头,于是Alex用这样一种单边的武断的不希望被打扰的出走行为将噩梦的感觉甩给了他的父母。即使我们不把这当成有意的报复,即使我们不把道德的准绳拉得太高,当我们看到Alex的父亲颓然崩塌在马路中间老泪纵横的时候,当我们看到Alex的母亲一次次从梦魇里惊醒的时候,我们很难判断,究竟谁对谁的伤害更大一些?一个人的自由有多可贵?即使我们不愿意承认,可有些快乐的确是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一个人自由自我的同时,往往有另外一些人被默默的囚禁在提心吊胆之中。

    Alex的信仰是:“快乐不是来源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帝将快乐放置于我们周围每一件事当中,人们灵魂的精髓来源于新的经历”。这话没错,只是不能绝对化,任何事物一旦被绝对化,即使不走向灭亡,也必然导致偏颇或者谬误。在Alex“泛物质化”的眼光里,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不过是——甚至还不如——这一路上的浮光掠影,与人生的终极意义并无关联,自然情感化,情感物质化,并且自由绝对化,于是再真诚的情感也无法打动并且软化那种挣脱的欲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也连同人与物质之间的关系一并,被他反对并抛弃了。在Alex沿途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群中虽然看似偶然而杂乱,实则基本上涵盖了人与人之间情感关系的全部类别:Jan和Rainey殷勤的友情,Tracy送上门的爱情,Ron给予他的亲情。可是这一切统统被Alex礼貌又断然的拒绝了,我不明白,这样一个看似充满智慧和勇气的人,为什么从来没有反思和怀疑过?在整个流浪的过程里,这些偶然发生擦肩而过的情感关系,即使不能完全扭转Alex那种摒弃了人的因素的,对“绝对自然”和“野性呼唤”的执着的追求和回应,至少也应该让他重新去审视自己过于笃信的人生哲学。

    一个人的自由能有多大?也许真的大不过他试图逃离的心魔。与错误的观念相比,偏执的坚持貌似正确的东西,更可能让人走上一条不归路。河对岸那顶Jan送给Alex的彩色毛线帽子再也拿不回来了,如果那帽子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美好的一面的话,这场景似乎隐喻着Alex自绝于人民的下场。最后的最后,已经皮包骨头的Alex用尽最后一点力气在纸上写下,“Happiness only real when shared(快乐拿出来分享,才是真的快乐)”,这话真的没错,即使不经历这么九九八十一难也知道这话没错。可是Alex在最后的时刻真的快乐么?如果真的快乐的话,为什么镜头闪回的不是那些栉风沐雨日出日落,不是他曾经路过的草原山川河流和海洋,而是父母那遥不可及的温暖怀抱?如果真的像Alex相信的那样,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那这段与众不同的经历又有什么分享的必要?如果人要不断改变对事物的看法来获得全新的体验,那小命儿都没了还体验个屁呢?谁也不知道Alex最后的两行泪水是恐惧、悔恨、还是分享了快乐之后功德圆满的激动和成就感?还是Ron留给他那句“when you forgive,you love(懂得原谅,才会有爱)”终于起了作用,让他在最后时刻体会到了一种别样的幸福。


    来自【蚌病生珠】 http://caotieou.com/?p=340
    豆瓣九点地址:http://9.douban.com/subject/9114912/

     3 ) 好故事,坏电影

    《走进荒野》根据Jon Krakauer 1996年的畅销同名传记小说改编,记录青年Christopher McCandless的自我放逐游走荒野的经历。故事本身对大众本应是充满启发性的,尽管普通人很难真如Christopher一样抛开世俗与责任几乎是任性的在追求自己的理想,但他的执着、乐观与勇敢仍然具有打动人心的魅力,是值得一读的励志型故事。
      
    演员出身的Sean Penn近年来逐步开始制片、编剧和导演。由他执导的这部电影确实有一些较为难得的看点,比如美国加州与阿拉斯加的俊秀风光;某些有趣的对话片段,比如Christopher在阿拉斯加荒原上狩猎失败饥饿得气急败坏在空地上大喊大叫的发泄;还比如影片的叙事手法——Christopher想办法筹集旅资向阿拉斯加出发的过程与他到达阿拉斯加荒野后的生活片段相互穿插对照等等。可一旦纵观全片,Sean Penn导演手法的幼稚和几乎可笑的MTV式镜头手法的运用却导致了剧情说服力的薄弱和整体情感的完全失败。
      
    片中表现出来的主人公Christopher的性格几乎是没有发展变化的脸谱式,套用电影中人物的话来说,他简直就是“上帝”:拥有一切的智慧,他可以让流浪的吉普赛女人对他敞开心扉,为南Dakota州种玉米的农民开启视野的天窗,对偶遇的欧洲旅者阐述教化,对耄耋的老人给予最后的人生启迪,他简直无所不能无所畏惧,人人都爱他珍惜他。尽管用影像来展示这些个别片段等表面化的东西并不难,但故事的难处其实在于如何描绘Christopher的心路历程。童年的阴影固然可以解释他的与众不同愤世嫉俗;但从思想上的愤世嫉俗到行为上的离经叛道,这个中过程我想本应具有相当的启发性,甚至是比Christopher走进荒野的旅途本身更为有趣的思考。可对于这方面电影基本采取了回避的方式,仅从他妹妹的角度进行了某种猜测,更是几乎全部用话剧舞台旁白的方式来发出评论,实在缺乏可信度。
      
    在拍摄手法上,Sean Penn几乎采取了纯风光片的拍摄方式,某些细节甚至如同音乐电视一样过于煽情滥情。然而在叙事进程中,Sean Penn却又忽略了对于电影这一艺术表现手法来说“影像”的重要作用,或者说也许因为对影像本身的叙事潜力和存在意义有所怀疑,所以他采取了大段大段第三人旁白与主人公内心自白等赤裸裸的说教方式来向观众点出影片的“中心思想”。更可笑的是,影片采取了清晰的,模糊的,渐变渐弱,左突右撺等种种令人眼花缭乱的字幕方式——章节名称、日记内容——来不停提醒观众:大家看好啦,这就是本片的中心思想,不要告诉我你们都没看到哦。最后结果是影片的可信度说服力进一步下降,几乎流于煽情音乐电视水平了。
      
    假如抛开电影格局叙事手法等等技术性的东西来看,《走进荒野》最精彩的片段应该说是Christopher路遇退伍老人Ron Franz的经历,尤其二人登山的部分,Christopher性格中活泼勇敢的一面头一次被不强硬不做作的自然表现了出来。当然,饰演Ron的老演员的精湛演技也是这个片段出彩的重要原因。
      
    这部《走进荒野》,若按照风光片来看待应该还算有值得欣赏的看点;但除此之外,导演水平的幼稚与不停跳到幕前反复提醒观众注意中心思想的表现手法实在无法令人恭维,一个本应充满启发性的感性故事就这样变成了一部不入流的劣质电影,着实可惜。
      
      
      
      
    发表于《电影世界》杂志,转载请注明

     4 ) 【非影评】《Into the Wild》经典台词全集

         做了一回整理帝,因为这样美好的电影和经典的台词,不忍心就这样看过即过。认真整理了一下,与每一个爱这部电影被极端的理想主义感动的人分享。
       虽然你将永远活在24岁,但是你展现了无比伟大的人生,你在我心中占有最高的地位。

       便于阅读,分楼贴上来。

    1.
    There is a pleasure in the pathless woods;
    There is a rapture on the lonely shore;
    There is socity, where none intrudes,
    By the deep sea, and music in its roar:
    I love not man the less, but Nature more...
    -Lord Byron
    无径之林,常有情趣;
    无人之岸,几多惊喜;
    世外桃源,何处寻觅,
    聆听涛乐,须在海里:
    爱我爱你,更爱自然...
    -拜伦伯爵

    2.
    two years he walks the earth
    两年来他行走于这个世界
    no phone,no pool,no pets
    没有电话、游泳池,和宠物
    no cigarettes
    也没有烟
    ultimate freedom
    至高无上的自由
    an extremist,an aesthetic voyager.
    他是个极端主义者,是个唯美主义的漂泊者。
    whose home is the road.
    他以路为家。
    no longer to be poisoned by civilization.
    不再被文明社会所荼毒。
    he flees,
    他逃跑了,
    and walks alone upon the land of to become,
    然后行走在大地之上,
    lost in the wild.
    湮没在荒野之中。

    3.
    有些人认为他们注定得不到爱
    Some people feel like they don't deserve love.
    他们静静的走向没有感情的未来
    They walk away quietly into empty spaces,
    试图断绝和过去所有的联系
    Trying to close the gaps to the past.

    4.
    大海唯一可以给我们的就是无情的海浪
    "the sea's only gifts are harsh blows,
    有时候 海浪会来得很猛烈
    "and, occasionally, the chance to feel strong.
    现在 我对大海知之甚少
    "now, I don't know much about the sea,
    但我知道这就是它所存在的方式
    "but I do know that that's the way it is here.
    我还知道 活着是多么的重要
    "and I also know how important it is in life
    不必真的很强壮 却要觉得自己强壮
    "not necessarily to be strong, but to feel strong,
    哪怕只有一次 也要去证明自己
    "to measure yourself at least once,
    哪怕只有一次 也要最原生态中去发现自我
    "to find yourself at least once in the most ancient of human conditions,
    独自一人面对冰冷的石头
    "facing the blind, deaf stone alone
    只靠你的双手和大脑
    "with nothing to help you but your hands and your own head."

     5 ) 无论如何,记得给自己留条回来的路

    IN TO THE WILD

         Run, wolf warrior, to ends eternal
      Through the wreckage of the death of the day
      Scent of silence under starlight spinning
      A captured beast within a human skin
      
      Are you searching for long lost landscapes
      Lit by flowers and crystal cascades?
      Where the lamb lies down with the lion
      Where the wolf is one with the wild
      
      Run, wolf warrior, through kingdoms' chaos
      Senseless cities and ghost towns towering
      Howl, O hunter, though few know you're crying
      Face upturned into that midnight moon
      
      Are you hunting for mystic mountains
      Where the air is like liquid laughter?
      Where the beasts inherit the earth
      Where the last again will be first
      
      Run, wolf warrior, to hide your hunger
      The rain will wash away the pains of the day
      In your eyes there are cold fires burning
      Tongues of flame that can never be tamed
      
      Are you running from Man's delusion
      Majestic madness and your exclusion
      To where the lamb lies down with the lion?
      
      Are you running down ancient pathways
      Through this dark and deserted land
      To where man is once more a child?
      
      Are you running to freedom's fortress
      By the side of wide open seas
      Where the wolf is one with the wild?
      
    《run, wolf warrior, run》,《wolf’rain》的这首主题曲一直很喜欢。
    我想,那些狼勇士们一直追寻的“乐园”——“Where the lamb lies down with the lion /Where the wolf is one with the wild/Where the air is like liquid laughter/Where the beasts inherit the earth /Where the last again will be first”……也就是Chris所希冀的梦想之地罢。
    实际上,自偷吃了智慧果的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园起,犯下原罪的人们就无时无刻不在寻觅着那失落的乐园。
    在工业文明将“诗意的栖居”破坏殆尽后,在“科学技术”已成为世间唯一的宗教迷信后,在“西方的没落”后,在物欲横流的人心迷失后,一批又一批敏感而又无所适从的文人和知识分子选择了逃离,选择了流浪,选择了沦落荒野,回归自然。
    杰克•伦敦在旷野中呼唤着、金斯伯格在纠结中嚎叫着、凯鲁亚克在路上流浪着……最终,82岁的托尔斯泰在垂垂暮年离家出走,与这个他憎恶和批判了一辈子的世界彻底决裂,并在那阴冷的秋夜,孤独地死在某荒凉的无名小站上。
    这一切,年轻的Chris都看在眼里,挂在嘴边,记在心头。
    有时候,也很冲动地想对这狗屁社会竖起中指说声“FUCK OFF”,然后拍拍屁股潇洒地一走了之,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丝云彩。
    也曾经对某些玩户外运动的朋友拍回的照片羡慕得一塌糊涂,照片里有明镜般的青空,有巍峨矗立远方的雪山,还有一个人坐在风尘仆仆的大包上,仰首眺望。与苍茫无尽的大地相比,人类显得如此渺小,如此应当忽略不计。
    所以当看到片中那个摆脱了一切束缚的男孩,在轻盈的旋律中,在流淌着阳光和青翠绿意的林间自由漫步时,泪水不禁差点喷薄而出。
    这是羡慕得无以复加的泪水。
    整部影片都充斥着绝美的音乐和景致,淳朴和亲切的人情,生存于流浪和自然中的嬉皮士和吉普赛流浪汉,同家里摩擦不断的暴力、冷漠而物质化的亲情、城市里那些刺耳的鸣笛声、那些冷漠粗暴的执法者,形成如此鲜明的对比,令所有人对那个敏感、聪慧、执着而勇敢的男孩寄予无限希望。
    “去追求梦想吧!”最了解他的妹妹,朴实的农场老大哥、河边偶遇的恋人、好心的旅行者夫妇、多情而美丽的女孩、孤独微笑着的老人、搭便车的司机……统统对他这样鼓励着。
    于是他走了,斩断一切,义无反顾,带着孤独漫步者的冥思和傲气,走向诗人们所歌颂的无人荒野。
    是的,他没有经验,不会打猎和存储猎物、甚至连野外植物也分辨不清,他没有装备,仅凭一双胶鞋便踏在白茫茫的阿拉斯加雪野中,连冲锋衣裤、太阳镜、高帮登山鞋、头灯……之类的基本用具也不屑携带。
    但不到最后一刻,我还不敢相信他竟真的死掉了。
    在领悟了宽容与爱,终于想到要与世人分享感动的时候,他却发现自己回不去了。
    在旷野中悟道,饮毛茹血的先知,在国家公园一辆废弃的巴士中微笑着合上双眼。
    笔记本上自得的“alone”终于变成无奈的“lonely”那一刻,多么悲哀。
    于是我开始反省,然后逐渐发现,在他偏执地将本需要的金钱烧成灰烬,顽固地拒绝父母和路人的忠告和关怀,一次次地逃离来自社会的任何规范和救助后,在他坚定地说出“我什么都不想要”,在他鲁莽而天真地趟过那条河后……结局其实早已注定。
    因为他没有给自己预留任何退路。
    理查德•扎克斯在《西方文明的另类历史》一书中,向我们揭发梭罗这位俨然已成神话的隐居者道,“这位自然之子在周末的时候还是要跑回家去,并且把家里装点心的坛子舔个干干净净。”事实可证,梭罗母亲和姐姐居住的康科德村离瓦尔登湖仅两英里,她们还每周六给他送来满篮的食物,很多朋友是那里的常客,甚至还有团体在梭罗的小木屋前举行过party。“就在梭罗隐居的时间里,这个被称为“寂寞之所”的地方,有阵子甚至一下挤进过25位访客。”
    但我并未因此而鄙夷梭罗的虚伪,无论如何,他活下来了,并给我们留下一本美妙绝伦流芳千古的《瓦尔登湖》。(Chris也绝未想到永居荒野,这个大男孩仅仅只想做一次冒险,然后写一本跟《瓦尔登湖》一样伟大的书罢了。)
    更何况,身体的隐居和心灵的隐居,实际上是两回事。

    这几天正巧在看波西洛的《万里任禅游》(原名《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在那人人迷茫和叛逆的60年代,同样行走于追寻心灵之旅的作者,在书中写下这样一段话:
    “有人封这种反科技的人为‘披头士’或是‘嘻皮’……所以他们厌恶科技,截至目前为止,还仅限于被动的排斥,尽可能地逃到郊外去,但情况不一定非如此被动不可。在摩托车维修方面我并不同意他们的看法,并不是我没有同情心,而是我认为他们的逃避和厌恶只是一种自欺的行为。佛陀或是耶稣坐在电脑和变速器的齿轮旁边修行,会像坐在山顶和莲花座上一样自在。”
    所以李泽厚感叹道:
    “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于四海之外”(《庄子•齐物论》)便是道,而非禅。“空山无人,花开水流”(苏轼)便是禅,而非道。“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是禅而非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却是道而非禅。(《华夏美学》)

    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这是无法否认的事实。如何不致迷失于这物欲横流的社会?上等办法可学波西洛、苏轼与王维,出去悟一圈“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再老实回家,中等办法可学梭罗、学陶渊明、学塞林格,逃离尘嚣,闭门山林,修身养性,下等办法至少也可效仿嬉皮士,去玩摇滚、流浪和先锋艺术(吸毒和滥交就免了)。
    但如果一昧将社会属性视作“原罪”全部抹杀,只求返归自然,那人与野兽何异?
    所谓“复乐园”,仅仅只是逃离社会,返归大自然这么简单么?

    《wolf’rain》的结尾是耐人寻味的,在那物质文明堕落的末世,在荒野中苦苦追寻着“乐园”的狼们,最终又被卷入六道轮回中,重归人间。
    “乐园”真的存在么?
    答案也许是否定的,所以抛下一切去寻找它的狼群、托尔斯泰和Chris都死了。
    当然,“乐园”也许就在人间,所以罗曼•罗兰说:“认清这个世界,然后爱它。”

    所以我对这部影片的总结陈词是:对这个世界,叛逆可以,逃离可以,但一定要做好充分思想准备,并且无论如何,要记得给自己留条回来的路。

     6 ) 歌颂的是精神,而非行为

        一个年轻人,家境优越,衣食无忧,名校毕业,前程似锦,这是多么令人羡慕的生活状态,本该抓住机会,成就事业,光宗耀祖,多么顺其自然的选择。可在带有传记色彩的《荒野生存》中,一名叫克里斯托弗的小屁孩,却脑子被驴踢了般的放弃这一切,自我流浪,独身前往阿拉斯加,结果营养不良,又食物中毒,虚弱而孤独的死去,这样的非主流人生选择,注定会引起争议。

        有些电影,人们会围绕它好不好看而争论,为剧情、表演之类烂不烂而争论,而《荒野生存》属于另一类,从剧情到表演,从摄影到音乐,从氛围到情感,它都有出色的表现,大家围绕的是对其主题和其中价值观的争论,如克里斯托弗的选择是否极端,是否负责,或者是否值得美化,值得歌颂。换个角度看吧,假设克里斯托弗放弃了优厚的生活,去一个发展中国家扶贫,然后意外死于车祸,或者流弹,或者奇怪的病症,那么恐怕会大范围一阵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赞扬;再换个角度,我们都知道宗教信仰下,有人愿意步行去圣地,一路上还不停磕头,其虔诚令人动容又让很多人难免不解,但是总体上,不解的人也会明白这是基于不同文化,从小生活的环境造成的。而克里斯托弗不同,他生长在世俗的,主流的环境下,自然让旁人会理所当然的首先用主流观念去评价他的行为,而他却选择一种异化的方式去体验自己的生活,没有作主流价值观下的“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相反,他显的很自我,或者说很自私,选择自我放逐,选择独行天涯。

        克里斯托弗为什么要选择自我放逐,为什么要一门心思往阿拉斯加跑?或许只有他本人清楚,而影片也只是大致揭示了些原因,比如其父母在孩子们成长阶段无休止的争吵。从我的角度看,我理解克里斯托弗的选择,我理解一切自主的并且“不作恶”的个人选择,克里斯托弗选择的是一条流浪之路,像一个极端的驴友一般,他一路穿行,结识了不同的人,有了不同的生活经历,比如这个出生优越的人也只有在这样的流浪中才会有在农场开收割机打工的经历。同时,他的选择确实伤了父母的心,但是在我看来,就像爹娘非要孩子上大学,他一门心思要搞摇滚一样,这样的分歧势必会让一方伤心和失望,这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常常可以愈合的伤口,从父权、孝道这些角度指责他是没有道理的。我很诧异一些人对这部电影和克里斯托弗行为的激烈反弹,他们说这部电影在美化死亡,说克里斯托弗其实后来如何恐惧想要离开阿拉斯加,甚至找来原型资料说半天,一副“你们被电影骗了的”架势。其实,这就像最近那“团长”制片方说看不懂“团长”的人应该先读读小说一般无聊,观众当然是就电影本身感知和讨论,提供些资料丰富讨论是对的,但是因此就产生优越感就有些扯淡了。

        这部电影究竟对克里斯托弗的行为是怎样的态度,它在主张自我放逐吗?它在美化死亡吗?我感觉,本片就是展示一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选择,同时揭示它的快乐与痛苦,揭示它可能的沉重代价。本片导演西恩潘曾经有过名言“如果太多的人喜欢你,那就说明你做错了一些事情。”,所以他选择这么个题材拍摄显的顺其自然,因为克里斯托弗的人生正是争议的人生,片中,西恩潘向我们展示了他的快乐,他一路上结识了不少朋友,包括一个爱慕他的女孩,在与他们的交往中他那么快乐,那么自由。同时,他的苦痛也在片中展示,在荒野中他无法有效获取事物,好不容易得到了,也无法保存,好不容易吃到嘴里了,还事物中毒,最好他虚弱的死去,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片让我想起了另一位狂人赫尔佐格的记录片《灰熊人》,片中同样有个人告别都市,来到荒野,他与熊为伴,并最终死在灰熊手中,同样的,他的选择充满争议,同样的被一些人认为极端。但是,我尊重他们,尊重这些年轻的生命,请一些人不要担心年轻人会大量效仿,放心,就主人公最后瘦的皮包骨死去的惨状也会让大家足够清醒。而西恩潘们所要真正表达的,并不是感召青年们也像克里斯托弗一样不要命,无准备的不顾一切,更多的是表现一种自由、独立、内省的精神,而我想这种精神对于一个人扩展生命的深度,总是有积极意义的。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88ec50825e318faa0df4d203.html

     短评

    看本片的目的来自于身边一个朋友的真实事件 这个电影影响了他现在和将来 也许我们应该放弃对别人的顾虑 考虑自己真实的目的地在哪里 这也许不是自私

    4分钟前
  • 冬贝与9-13刺青
  • 推荐
  • 假如爹娘不用我养活。

    9分钟前
  • 蛮爷
  • 推荐
  • He said,If you want something in life,reach out and grab it.而我想告诉你的是,这部电影真伟大。“我度过了快乐的一生。。。愿上帝保佑你们。”他死于24岁,而他的一生真的比许多人都精彩一万倍,因他按照了自己的意愿而活。

    11分钟前
  • 永无岛的绿子
  • 力荐
  • 有被感动到,这种不顾一切的勇气,还有沿途的风景。当然,虽然不知是逃避约束还是向往自由哪个成分比较大,但社会的法则和自然的法则,必须选择一个来遵循,否则生命真的不堪一击

    13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 为什么没有十星这个选项~~~~~~~~~~~~~~~~~~~~~~~~~~~~~~~~~~~~~~~~~~~~~~~~~这电影是我心目中境界最高的人生之一.

    17分钟前
  • 寂地
  • 力荐
  • 选择一种生活方式,来逃避社会——其实各人都有各人的方式和逻辑..为什么我们必须在社会中生,必须在大自然中带着浓密的胡须因为缺乏经验而死呢?在看这部片子的时候我想到了关于《荒野猎人》的一些点子,可以说它给了我百分之三十的关于背景设置的灵感,我喜欢它.不过这种在路上的反叛却无太多好感

    21分钟前
  • 文泽尔
  • 推荐
  • 先烧钱再去打工挣钱。。。可怜的傻子。。。

    24分钟前
  • momo
  • 推荐
  • 有钱人真是闲得蛋疼。P大点事就逃避社会流浪世界去了?

    27分钟前
  • Yolanda
  • 还行
  • “快乐拿出来分享,才是真正的快乐” Happiness only real when share. “克里斯知道我爱他足够深,深到可以忍受没有他的消息” 当你终于厌倦了用惩罚自己来惩罚爱你的人,也许应该明白活着并不需要一种主义,不需要一种世界观,只需要找到你的方法论。“To forgive is to love,to love is to live”

    28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 出门必备:本草纲目

    31分钟前
  • eris
  • 还行
  • 好比对着一个自杀了的人的尸体指斥他愚蠢,他就是想去自杀,他不想回来,不是想只体验生活,不是去你妈的户外运动。Kurt Cobain即使自杀了也永远是我的精神偶像,不理解何必破口大骂。

    35分钟前
  • Mona Lishark
  • 力荐
  • 原声、画面、剪辑、叙事都很棒,而从内容上看,这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对庸俗社会的一次挑战,死亡也掩盖不了其自己所喜欢的人生,这是一种选择。片中的死亡表面上是一场意外,但从更深的层次上看,主角的死是一种必然,是理想主义必然死于现实的象征。片末悔意推翻了之前价值观所造成的矛盾未处理好,败笔

    38分钟前
  • Comel
  • 推荐
  • 其实,虽然这也是一种信念,但是此人过于精神洁癖了

    41分钟前
  • 单线程青年
  • 还行
  • 看的时候我就想背着相机去旅行了,看完之后我就睡觉了。

    43分钟前
  • copymie
  • 力荐
  • 回归野蛮和追求自由差得远了,反社会抑郁边缘人值得同情,也可以理解,但没必要称颂,甚至被伪文青标榜为“浪漫”,就太可恶了

    48分钟前
  • 小徐师傅
  • 很差
  • 我想那么年轻,干净 ,那么寂寞地生活着。直到自己可以毫无防备的突然失踪在马路上的那一天。

    49分钟前
  • 眠去
  • 力荐
  • 最欣慰的是他完全按照自己的方式活出了想要的样子,最悲伤的是任何一种活法对我来说都变得毫无意义。就这么哭了一晚上。

    51分钟前
  • 后自愈
  • 推荐
  • 《荒野生存》是真正的圆寂电影,而大多数理想主义和励志电影都是在圆场,他就像没人心中一个不管不顾只为自己活或者只为自己死的梦

    56分钟前
  • 城南草木生
  • 力荐
  • 无法拒绝自己内心的人真是伟大又可怜

    58分钟前
  • 17950
  • 推荐
  • 置身旷野荒漠草原雪山,在探寻自然律动与寻找自我价值中皈依。大自然像那个从天而降的硬币,充满未知的惊喜与挑战。在神奇巴士里读着梭罗,在藕粉色的天空下静默,在波涛激流中搏击勇进,在奔腾的荒野里寻找自我。这是一首动听而激荡的歌,也是自由而无畏的诗。浩渺的自然渺小的我,遵从内心令人神往。

    59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