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残酷现状中的浪漫情怀
从《童年的收音机》《格桑梅朵》,到《八十一枚金币》,导演韩赤飞的视线似乎总离不开成长中的儿童。无论是早先对大时代的追忆,还是近来对震后孤儿及留守儿童的关注,他用镜头讲述着,也证明了:孩子的成长,即依附于时代,也始终作用着时代。
影片伊始,镜头摇过村里老宅子屋顶上沉寂的瓦砾,在暗夜里唯一一处有光的角落定格,这场景,像北方的诸多村落一样,而它似乎也预示着,导演所讲述的故事,正是中国大地上无尽故事中的,一小个。
因为妈妈无意的睡前故事、因为真诚的白胡子爷爷、也因为奶奶善意的安慰,丫丫相信,只要集够了八十一枚“金币”,就可以拥有将外出务工的妈妈召唤回家的魔法。这里的“金币”,不过是我们惯常见到的五角硬币。因为期待,硬币在丫丫的眼中熠熠生辉。而在导演看来,丫丫虔诚、自立、善良、天真的品质,和这“金币”,一样,有着不寻常的魅力。
朴实平稳的固定镜头,卸去了创作者多余的主观干预,让整部影片更接近一种身处世外的客观记录。夜与白、村庄与旅游区、儿童与老人、留守与外出,它们同中国农村的建设迟缓与城市的发展迅速一样,对立却并存着。导演韩赤飞以一种“我不言情,却处处有情”的镜头语言,让整个故事充满了消融世俗的温情,甚至赋予了影片一份追逐梦想的浪漫情怀。在影片的结尾,导演艺术化的改编让集够了八十一枚“金币”的丫丫盼回了心心念念的母亲。这样“不够痛心”的结尾,让看惯了残酷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观众多少有些抱怨,然而在我看来,这正是导演韩赤飞的用心所在,他用美梦成真的完满肯定了丫丫的虔诚,小心地呵护着她身上如“金币”般可贵动人的美好品质。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千千万万的留守儿童们,依旧滞留在偏远闭塞的村落中,翘首盼望着父母的归来。导演韩赤飞着眼残酷现状时流露出的浪漫情怀,在片尾悠长的笛音中,触碰到我们的心酸,也敲打着整个中国的现状。
小时候在电视上看到,感动的不行,还写在了作文里,现在想起来,还是有触动
好像是中央台上播过的
关于留守儿童的成长,很温情的故事。
钱在这里变成了最纯真朴实的东西。
倔孩子。空瓶子,好心酸。
很感人,是啊,留守得蛋蛋,还有留守得爷爷也是希望自己得子女回来他们怎么办。希望好人一生平安。
咳嗽咳得上气不接下气,还能吹箫吹得气息绵延悠长的收破烂老爷爷……
温情的片子、这小祖宗……
小时候印象很深刻的电影
一部催人泪下的电影,真实地反映了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
眼睛哭肿了
配乐不太好
听到孩子们说着和年龄不相符的话就挺头晕的。。。
这样的电影多些,就不会说中国没好电影了!
好心酸啊
这部片子的情节,不单是记录。很难得的儿童题材电影。留守儿童的问题也是非常严重。现在很多的NGO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还是让我感到非常欣慰。例如 远程支教[支教中国2.0]对于留守儿童缺乏父母在身边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就是很好的解决方案。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了解一下类似的NGO
做案例的时候由于时间关系看了不到一半 很感人的儿童片 看到手头100万捐赠乡村幼儿园的公关案 100万怎么能买个妈妈回去呢
一个文艺范儿的儿童片,竟然把我看哭了。关注留守儿童问题固然可贵,但可贵的是,用了一颗与他们平等的纯真童心。有朋友说过,片子有没有用心做,到底是骗不了人的。
有点假,剧情简单,但留守儿童这个主题不错。生而不养。未为人父母也应该看看。
初中时候在电影频道看的,那时候很喜欢的一部电影,以至于现在还一直记着,特别喜欢电影的名字,很童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