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鹰
  • 新浪
  • 猜你喜欢

     剧照

    三傻大闹宝莱坞 剧照 NO.1三傻大闹宝莱坞 剧照 NO.2三傻大闹宝莱坞 剧照 NO.3三傻大闹宝莱坞 剧照 NO.4三傻大闹宝莱坞 剧照 NO.5三傻大闹宝莱坞 剧照 NO.6三傻大闹宝莱坞 剧照 NO.13三傻大闹宝莱坞 剧照 NO.14三傻大闹宝莱坞 剧照 NO.15三傻大闹宝莱坞 剧照 NO.16三傻大闹宝莱坞 剧照 NO.17三傻大闹宝莱坞 剧照 NO.18三傻大闹宝莱坞 剧照 NO.19三傻大闹宝莱坞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1 16:24

    详细剧情

     长篇影评

     1 ) 平安无事

    看的是国语版,很久没有看到一部这么好的电影了
    一开始所有人都以为男主是一个高富帅,可以任性的追求自己的梦想,任性的做自己想做的,但原来不是的。他只是一个替身而已,但从男主的身上看到人无论你的身份是什么都可以活的很精彩的,不放弃自己的梦想、终会到达自己所先要的
    在影片中所显示的教学制度很令人反思,规规矩矩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只会把天才一个个的杀害。看到这里我就想起自己之前看到的园丁,一直以来很多人都把老师比喻为园丁,辛勤工作,保护好花园里的花花草草,但有一天看到园丁在修剪的时候,就想为什么一定要把各种植物修剪成园丁想要的形态,为什么不可以让它们自由的生长成自己想要的。不过想想无规不成圆,能在规矩里自由的成长,到最后校长的认可让我觉得园丁其实也是很希望花园里的花草可以茁壮生长成参天大树。
    在影片中看到他们3个的友情真的很感动,有时候友情比爱情更加的刻骨铭心。不愿背叛朋友而选择自杀这里真的太震惊了,现实生活中如果要面临这样的选择真的不知道要怎么办,这是很残酷的一件事,也幸好在朋友的帮助下痊愈了。人生真的太多意外了,自己想做的不要犹豫,不要为了别人而放弃自己的坚持,遇事心念平安无事,这是一句无敌的咒语。

     2 ) 校长“病毒”其实是个好人

    校长病毒可以定义为好人,他儿子进他们学校都被拒绝三次。 他不是不想让他儿子进,他非常希望他儿子能进去,可惜考不上,没办法的事。 他其实也有权利让他儿子进去,身为校长它却没有这么做,如果在XX国,压根不会这样。 他精力旺盛,老当益壮吧,不偏不倚、 双手写字、休息时间很短、争分夺秒、他也很喜欢他的学校,很照顾他的学生,虽然照顾的方法不太对 他所说的道理很有道理,虽然说的次数太多,连门童都能记住,但是无法否认,确实很有哲理。 他去学校的工具是辆很老的自行车,那么优秀的一所院校,身为校长没有公车和司机我觉得有点不可思议。 他唯一的缺点就是他的思想,他的思想被束缚着、他认同了这种束缚、连同他以往的教育、他也是个教育的牺牲品。 他就是个顽固的老好人。

     3 ) 经典台词

    1、一出生就有人告诉我们,生活是场赛跑,不跑快点就会惨遭蹂躏,哪怕是出生,我们都得和3亿个精子赛跑。 2、杜鹃从来不自己筑巢,他只在别人的巢里下蛋,要孵蛋的时候他们会怎样?他们会把其他的蛋从巢里挤出去,竞争结束了,他们的生命从谋杀开始,这就是大自然——要么竞争,要么死……”   3、你的朋友不及格,你感觉很糟;你的朋友考第一,你感觉更糟。   4、一种记录、分析、总结、组织、讨论及解释信息的、有插图或无插图的、硬抄或平装的、加套或不加套的,包含有前言、介绍、目录表、索引的用以增长知识、加深理解、提升并教育人类大脑的装置,该装置需要视觉、有触碰的感官形式使用。”(实际上是在说:书)   5、你们都陷入比赛中,就算你是第一,这种方式又有什么用?你的知识会增长吗?不会,增长的只有压力。这里不是大学,是高压锅……  6、即使马戏团的狮子也会因为怕鞭打而学会坐在椅子上,但你们会说这是‘良好的训练’,而不是‘良好的教育’。   7、死记硬背也许能让你通过大学4年,但会毁掉你接下来的40年。 8、心很脆弱,你得学会去哄他,不管遇到多大困难,告诉你的心‘一切顺利’。   9、为什么要把缺点公之于众呢?好比你缺铁,医生会给你开补铁药,但不会到电视上说你缺铁。  10、 追求卓越,成功就会追着你跑。

    11、“知道我为什么第一名吗?因为我热爱机械,工程学就是我的兴趣所在,知道你的兴趣吗?这就是你的兴趣……跟工程学说拜拜,跟摄影业结婚,发挥你的才能,想想迈克尔杰克逊的爸爸硬逼他成为拳击手,拳王阿里的爸爸非要他去唱歌,想想后果多可怕?”   12、你这么害怕明天,怎么能过好今天?   13、“我想说服你,爸。但不会以死相胁,爸,我做一名摄影家又会怎样呢?挣得少一点,房子小一点,车子小一点,但我会很快乐,会真正幸福。”   14、在人类行为学课上我们曾学过,你的朋友不及格,你感觉很糟;你的朋友拔尖,你感觉更糟。  15、为什么一生下来父母就帮我们决定我们长大要做什么,从来没人问我们想做什么。  16、他的脑子一定很值钱,因为从来都没被用过! 17、爱和战争中没有什么事是公平的。 18、“有位智者说...学习是为了完善人生,而非享乐人生,追求长处,成功就会在不经意间追上你……”    19、你要记着,信就拿在手上,计程车就在门口,只要一点勇气,你就能改变一生。 20、“轰如巨雷的屁是伟大的~ 浓淡相宜的屁是可以忍受的~ 轻如晨风的屁是可怕的~悄无生息的屁是让人致命的~”

     4 ) 砍去

    第一刀:砍去民主,种下强权的种子
    第二刀:砍去爱心,种下自私的种子
    第三刀:砍去诚实,种下说谎的种子
    第四刀:砍去冒险,种下平庸的种子
    第五刀:砍去守纪,种下违法的种子
    第六刀:砍去善良,种下恶行的种子
    第七刀:砍去自然,种下破坏的种子
    第八刀:砍去创新,种下机械的种子
    第九刀:砍去欣赏,种下嫉妒的种子
    第十刀:砍去竞争,种下仇恨的种子

    我们的家庭教育是磨灭儿童天性的,是把优秀儿童品质赶尽杀绝的钝化教育。是到了反思我们家庭教育的时候了。中国父母的身上藏着十把刀,父母往往在不知不觉 中使用这十把刀,使孩子天生纯真的品性一步步消失怠尽。

    第一刀:砍去民主,种下强权的种子

    中国的民主改革应该说已经取得了不小的进展。中国人习惯了在专制下生活。在传统的中国式家庭里父母也就是家里的皇帝。他们说一不二,强行决定孩子应该怎么 样,

    不能怎么着。现在的孩子估计都不会下跪了,但在家庭生活中我们有没有做到最基本的民主呢?比方说涉及孩子利益的事情父母有没有征求过孩子的意见?当家庭内 部出现争执的时候有没有采用民主的办法来解决问题?

    父母总是习惯于用简单粗暴的办法,以“都是为了你好”的名义来代替孩子做出决定。而这种行为就是一刀砍去了孩子脑子里的民主意识,而让他觉得强权就能战胜 一切。

    第二刀:砍去爱心,种下自私的种子

    当你为如何抚养年迈的父母而与你的兄弟撕破脸皮,为分父母的那点遗产又与你的姐妹大打出手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有一双惶恐的眼睛正疑惑地看着你的表演?

    当你看到小偷在撬邻居家的门,拉着儿子匆忙离去的时候,有没有发现儿子的另一只手握成了拳头?

    当女儿告诉你小区花园的水龙头坏了,你是提上工具就去修理或者立即给物业打电话,还是告诉她不要多管闲事?

    你假装没有看见公共汽车上站不稳的老人,当孩子想起身让座的时候,你却用眼神去制止他。

    你的这些表现是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家庭教育的一部分,你的每一个行为都在一刀刀砍去孩子的爱心,而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自私的种子。

    第三刀:砍去诚实,种下说谎的种子

    孩子一旦明白说谎就可以不挨揍、不挨骂,或者可以让皮肉之痛尽可能迟一些来临的时候,他就可能慢慢变成说谎专家。

    小孩子说谎都是被逼出来的。如果我们说实话可以得到实惠,那谁还愿意冒险去说谎呢?

    很多的孩子都有一个困惑----为什么大人可以说谎,而小孩就不能呢?小孩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说明他已经发觉了大人是经常说谎的。

    我们给孩子的解释往往是辩解说我们的谎言是“善意”的。但对孩子来讲,善意的也好,恶意的也罢,那都是谎言!

    第四刀:砍去冒险,种下平庸的种子

    孩子要下河游泳不是教会他怎样保证自己在水里的安全,而是简单地拒绝——理由当然是危险。

    孩子要登高也是安全的原因不被允许。

    孩子都十多岁了,还不敢一个人到门口小卖部去买瓶酱油,因为大街上是危险的。

    不会自己削苹果,因为刀子是危险的。

    二十岁的孩子还不会开火做饭,因为煤气是危险的。

    是啊!现在的社会有些乱,出门有危险,在家也不安全。但俺们就这样一直抱着,他们又如何能长大呢?一点点危险都不能经历的孩子肯定是平庸的。危险处处存 在,躲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教会孩子识别危险,处理危机!

    第五刀:砍去守纪,种下违法的种子

    孩子自己过马路很少会去闯红灯。孩子骑车也会规规矩矩地在自行车道里行驶。孩子在幼儿园的时候就背“红灯停,绿灯行”的口诀。可是当他们跟父母一起上街的 时候总是被大人拉扯着不走人行横道线,不走地下通道,也不走人行天桥,而是翻栏杆、横穿马路。

    大人的借口是我忙,赶时间。殊不知这一刀让孩子体会到的是规则是可以不遵守的,自己的利益大于规则的严肃性。有很多的人已经开上车了,车上带着孩子。脑子 里没有交通规则,眼睛里没有交通标志在街上横冲直撞。非得看到警察叔叔了才收敛一些。

    这就教会了孩子人治大于法制,在法规的执行者看不见的情况下,我们可以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肆意践踏法规。

    哪个人天生就是罪大恶极的呢?不都是从一些占小便宜开始一步步地走向违法的道路的吗?

    第六刀:砍去善良,种下恶行的种子

    古人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我们不愿意带着孩子去为灾区捐献衣物,因为我们交过税了,那是政府的事情。

    我们不给街角的乞丐一点施舍,因为他们肮脏。

    当孩子想给交不起学费又体弱多病的同学捐款的时候,你问他是不是学校规定必须做的,还问学校规定最少捐多少?你在一点一点砍去孩子身上善良的本性。

    买东西时别人多找了钱,你拖着孩子快速离开。

    同事得罪了你,你指使孩子偷偷拔掉他自行车的气门心。

    家里做饭少几棵大葱,你不去找邻居借,而是叫孩子到走廊去“拿”几根。你又一点点地在孩子身上播种着恶行的种子。

    第七刀:砍去自然,种下破坏的种子

    在公园游玩时你带着孩子去攀枝摘花。离开的时候孩子要带走垃圾你说不用管有清洁工干。为了让孩子高兴也不管栏杆上禁止的牌子向笼中的猴子投喂食物。喝完饮 料你随手扔瓶子,抽完烟你随地扔烟头。

    孩子的天性是热爱自然、喜欢动物的。我们却当着孩子的面杀掉了她喜欢的鱼,杀掉了她觉得可爱的鸡鸭。让伤心的孩子怎么也不愿意再吃这些动物了。

    我们在劝说孩子的时候用的是“万物为我所用”的逻辑。告诉孩子的是为了人类自己的生存,可以戕害一切的生灵!

    第八刀:砍去创新,种下机械的种子

    我们可怜的孩子在学校和父母的双重摧残下,已经不懂得什么是创新了。

    当孩子多问几个为什么的时候,我们或许会因为自己工作的劳累而懒得回答,或许就是他问的问题已经超出了我们的知识范围而敷衍塞责,或许你正在为麻将的不胡 牌而烦恼。

    而我们惯用的伎俩就是这个等你长大了就懂了!这个不要求掌握,你记住就行了!这个是不会考的!没有为什么!等等等等自以为聪明的说辞。殊不知已经让孩子慢 慢变成了考试动物,脑子机械化了,不会思考了。

    中国目前最大的悲哀是拥有知识但没有产权。这就是几十年应试教育的恶果。事实上应试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父母逼迫的结果。我们在为孩子选择学校的时候首要考 虑的不还是它的升学率吗?我们才不管孩子学到了什么知识,只要能上清华、北大就好!

    第九刀:砍去欣赏,种下嫉妒的种子

    孩子小的时候总会毫不掩饰对一个人或者一件东西的欣赏,会毫无顾及地表达出自己的喜爱。

    孩子告诉父母某某同学多么优秀的时候,父母总是拿孩子的短处去跟他崇拜的人进行比较,要么说看人家多聪明,多努力啊!哪儿像你这么懒啊!要么说要向他学习 啊,给父母争光!这种批评式的比较很容易挫伤孩子的积极性,极大地影响孩子的自尊心。

    当孩子不知天高地厚的时候会说我要比他还棒。可是一次次地超越不了自己欣赏的对象,又被父母奚落之后,孩子那良好的欣赏的心态就会变成糟糕的嫉妒心了。嫉 妒这个人生的一大公害就被我们天真的孩子学会了!

    第十刀:砍去竞争,种下仇恨的种子

    竞争本来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一个没有竞争的社会自然就失去了向上的冲劲。人都是在这个竞争的环境中生存的。人类本身就是在动物的竞争中优胜出来的,所以人 天生就有竞争意识。一个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就是失败者要学会握着优胜者的手真心地向他表示祝贺。

    我们都可能会在单位被同事超越,在生意场上被对手打败。回到家里我们不是客观地分析失败的原因,争取下次的胜利,更多的是找客观理由,辱骂竞争对手。别以 为你的孩子还小,还听不懂这些大人的事情。他已经从你的身上学会了仇恨超越他的人。学会了为考第一名而在成绩好的同学的水杯里加安眠药!

    反思吧!我们每个做父母的人都应该反思。当然这一切与社会大环境有关,与统治者有关。但如果我们自己能在培养我们的孩子方面,收起这些刀,让我们的孩子从 小学会真诚、善良、忍让,能够健康地茁壮成长。就能给我们的社会以希望。

     5 ) 政府只是把它建了起来,然后就撒手不管了——电影《三个傻瓜》外的印度理工学院(转载自南方周末)

         “我就是因为考不上印度理工,才到麻省理工来的。”一位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印度学生在开学时这样回答教授的提问,当时,教授看到新生里有一位来自印度,好奇地问:“你怎么会在这里?你的国家有印度理工学院,为什么不去那里呢?”
        这是在印度理工学院的校友中广为流传的一个段子。
        印度理工学院是印度最好的大学,印度人考这所学校比美国人考麻省理工学院要难很多——2010年报考印度理工的学生超过了45万,招收名额只有不到一万名,录取率为2%。相比之下,美国麻省理工学院2010年秋季的录取率是10%。这一录取比例相对于中国的清华、北大不足为奇,但印度理工却有其独到之处,成为世界级名校。它每年为印度的软件业输送大批人才;在美国硅谷,则聚集着大批印度理工毕业生。
        I、IT、IIT是印度的三个重要标识,I是指印度文化,IT指领先的印度IT产业,而IIT,就是印度理工学院。
        印度电影《三个傻瓜》中,三个“皇家理工学院”的大学生自称“三人帮”,经常在一起搞怪,以消解寂寞的校园生活。 (南方周末资料图片)
        原来吃肉不一定就是坏人
        印度理工学院的许多学生来自农村,一名农村男孩入校后才明白,原来吃肉的人也不一定就是坏人。这是他进入印度理工的第一课。
       《三个傻瓜》是一部根据印度畅销书作家奇坦·巴哈特的小说《五点人:在印度理工学院不要做的事情》改编的电影,讲述了三个不同家庭背景的印度男生在“皇家理工学院”的疯狂经历。2008年7月开拍,由拉库马·希拉尼指导。2009年圣诞节上映之后仅10天,票房便达到10亿卢比,随后成为宝莱坞历史上票房收入最高的电影。
    影片得到的反馈几乎全是好评。印度影评人萨哈什·贾说:“《三个傻瓜》并非一部完美的艺术品。但它是生气勃勃的、激励人心的当代艺术品,浸染着某种精神。在一个学生会被他们不可能完成的课程逼得自杀的国度,《三个傻瓜》提供了希望。”
         透过网络,《三个傻瓜》在中国也被迅速传播,电影里虚构的“皇家理工”有极为浓烈的印度理工的影子。而在印度乃至全球,它都能称得上是一个现代神话。
        “印度理工学院神话”是许多印度人从十来岁起就被灌输的信念——考上了这所大学,他们的阶层、背景、社会关系都不再重要,仅凭一张毕业证就能立足社会。为了考进这所学校,孩子们起早贪黑,早上4点半就起床去上补习班,上完补习班之后上正课,正课结束之后,晚上还要补习。
        “想象一下,一个19岁的男生5年没看过电影,没读过一本课外书,没看过电视,甚至连女孩都没追过,这是怎样的一个人啊?”印度理工校友桑迪潘·德布在《印度理工学院的精英们》一书中写道。
    每一名想要进入印度理工学院的学生都要参加联合入学考试(JEE),它是专为印度理工学院设置的考试,只考理科,分别是数学、物理和化学。物理考卷中的题目常常需要用到微积分。三科分别设置淘汰线,仅仅总分合格是不够的,必须每科都同时高于各自的淘汰线。笔试通过了,还要参加长达五天的面试,并在此期间按笔试的排名顺序选择自己的专业。
        以前,许多人会连续多年报考印度理工学院,在已经入学的学生里,有60%的人都考了两到三次。2007年起,联合入学考试出台了新规定,每人最多只能考两次。
        招考的过程极为严格,就连印孚瑟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墨希都说自己无法把儿子弄进印度理工,“印孚瑟斯”是印度第一家纳斯达克上市公司,墨希被称为“印度比尔·盖茨”,他说:“印度理工没有腐败,这里完全凭本事吃饭。”他的儿子没考上印度理工,不得不遗憾地去念了美国加州理工。
        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万卡特拉曼·莱马克里斯南出生在印度,当年,他也没能通过联合入学考试,与印度理工擦肩而过。
        每一个考上印度理工学院的年轻人都是赛跑中的赢家,他们由此坚信 “无论何时、何地、任何事,你都可以做得到”。那些从印度理工毕业的学生,如果随后取得事业成功,这种优越感可能会持续一生;而对那些没有成就大业、以卖肥皂为生的毕业生而言,曾经考取印度理工的经历,可以称得上是他们的人生巅峰了。
        为了写作《印度理工学院的精英们》,桑迪潘·德布访问了许多印度理工的成功校友。他们普遍不记得自己当年究竟从课堂上学到了什么,他们的收获来自课堂之外。这些人最一致的说法是,在印度理工学到了如何与人相处,如何与最优秀的人竞争。
        许多学生在入校前从未离开过自己生活的村庄,大学生活让他们第一次接触到多元文化。一名小镇男孩在进入印度理工后发现,原来吃肉的人也不一定就是坏人。这是他进入印度理工的第一课。在家里,大人灌输给他一些价值观,但从来没有人为他做解释。
        影里,新生法兰刚刚进入学校时,多元的文化让他眼花缭乱。看看学生们用什么样五花八门的形式祈求考试通过就知道了。
        一方面,电影里那位刻板的教授反复强调的“竞争”也是印度理工学院的突出特点。新生们原本已是当地成绩最好的学生,他们进入大学才发现人外有人。有的同学每天下课就喝酒、吸大麻,考试的时候你却永远都超不过他。每年都有因经受不了这种打击而退学的新生。
        学院里考试的试题都是开放式的,没有ABCD的选项,教授们认为这样能够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要通过这些考试相当不易,仅仅是写答案就会写到手疼。《三个傻瓜》里,一位学生因为担心考试通不过而在宿舍电扇上上吊,这并不是虚构的场景,在过去五年里,有八名印度理工学生自杀,其中五名是在宿舍上吊。一个四人委员会在调查了最近的自杀事件之后,建议将学生宿舍的吊扇换为座扇,以避免学生上吊。
         这个学校的学生宿舍房间简陋,供水不足,厕所里满是爬虫。食堂里,鱼肉奇特的味道中混杂着肥皂的气味,而鸡肉则泛着类似于工业油脂的味道。铁质的餐盘虽已千疮百孔,却也堆得下各种“美味”。食物的质量与它的教育地位比起来显得非常不相称。桑迪潘说,在这里呆上几年,真就什么都吃过了。
        然而,六年的印度理工生活,也让德布明白,味觉只不过是主观的幻觉,印度理工的生活“教育我们在将来的职场中要绷紧神经,在疯狂而野蛮的社会中学会逆境生存”。
       《理工学院法案》无疑是印度政府通过的成功法案之一,它给予了理工学院完全的自主权。这在印度高等学府中是独树一帜的。委员会中少了政治掮客,大家开始了真正的、客观的讨论。

    ——印度理工学院教授印地立桑

    ○各所学院一切教学,皆遵照为此制定之规章制度,由各学院或在学院之名下进行。

    ○由印度总统任各所学院督学。督学可任命一人或多人考察任一学院工作、问询校务并按督学要求作出报告。

    ○每个学院的校委会应该:

        就与学校管理和运行有关的问题作出决定;选定学校的教学课程;制定章程;选定和任命学术即其他岗位的工作人员;考虑、修改或取消条例;考虑及通过年度报告、年度账目和认为合适的次年预算,将它们与发展计划一起提交给理事会;行使其他本法案或者章程所赋予或推行的权力和义务。——节选自《理工学院法案》成功躲过官僚的干涉
        印度国会通过的 《印度理工学院法案》保证了它的自主权,学生课程由各个校区自行决定。曾有官员试图干涉校务,被告知有不能干涉的法案,这位官员看了法案后,恼羞成怒:“什么破法案!”但也无计可施。
        桑迪潘·德布1973年考入印度理工学院克勒格布尔分校,学习电子工程。后进入印度管理学院学习管理学。他的父亲似乎已经看到了德布当上印度实力雄厚的斯坦石油公司主席的那一天,但写作才是德布的第一爱好。
        德布转行进入新闻业,并在这个对他来说全新的行业中取得成功。他先后担任过印度最成功的杂志Outlook的执行主编和印度新锐新闻周刊Open主编。为了写作《印度理工学院的精英们》,德布花费了14个月时间,到世界各地寻访曾经就读于印度理工、如今已经事业有成的校友们,请他们讲述印度理工的日子与今日的成功之间的关系。德布为这本书取的副标题是“一所非凡印度大学的故事及其校友们如何重塑世界”。
        印度理工的织梦人是一位名叫埃德舍·戴拉尔的印度贵族。印度独立之前,他就意识到技术应用将会在独立的印度扮演重要的角色。他提出了印度技术进步的战略:培养世界一流的工程师群体,建立完善的研究基础设施,开创奖学金体系,最终使学生能够享受到世界上最好的研究生教育。
        1946年,由印度实业家纳里尼·蓝金·萨卡领导的21人委员会向当时的教育、健康和农业部提交了一份临时报告,提出了印度理工学院的最初蓝图。他们注意到,印度已有的学院的角色主要是向负责各省民用设施维护的政府部门输送工程师,为学生开设的也只是一些特定的工程科目,缺少数学、科学和人文科目;课堂上照本宣科,每年举行固定的学期考核,而非通过给予学生信任以促进其自主学习。萨卡等人提出了一份四年制本科课程的设计,前两年的课程包括一般工科科目以及科学、数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科目。他们一再强调应把重点放在学术研讨会、研修班和指导性研究,而非传统课程上。
    萨卡等人在报告上花了太多时间,以至于政府没有耐心等到他们的最终报告,便按照临时报告开始建设印度理工学院。
        印度理工学院在1950年代建校之初制定的教学目标中就包含了“基于教科书式的流程,但鼓励学生主动创新”。每个从印度理工走出去的学生都应当成为“有创新意识的工程师或科学家”。学院同时还特别强调劳动的传统,土木工程系的学生要自己挖坑、倒水泥,钣金车间里常常看到印度理工学生挥汗如雨。
        萨卡等人的方案从麻省理工借鉴了许多,但也做了大量修改。比如麻省理工的毕业论文需要准备120个小时,而印度理工的需要300个小时。
        以国际优秀大学的普遍水准衡量,印度理工学院的资源谈不上丰富,分校15所、学生3万多名,折合成美元,每年的经费约1.38亿美元。可是,在印度,它是个让羡慕嫉妒恨的“大户人家”,每年印度政府给其它几千所理工学院的补助,总和也不过区区438万美元,只是IIT的3%。
        1956年,印度国会通过《理工学院法案》,它使学院在很大程度上躲过了官僚体系的干涉,学生课程也由各个校区自行决定。“政府只是把它建了起来,然后就撒手不管了。而那些政府撒手的领域,基本上都做得很出色。”曾任印度利华公司副主席的印度理工校友R·歌帕拉说。“《理工学院法案》无疑是印度政府通过的成功法案之一,”印度理工学院教授印地立桑说:“它给予了理工学院完全的自主权。这在印度高等学府中是独树一帜的。委员会中少了政治掮客,大家开始了真正的、客观的讨论。所以,他们所做的决定远比那些具有双重标准的政客和官僚们参与时要客观合理得多。而且,由于缺少了政府官员的参与,委员会成员们的决定也越发具有责任感和客观实际。”
        1980年代期间,曾有一个部长尝试对理工学院指手画脚,其他官员告诫他根据法案的规定他不能这么做。而这位部长说:“把法案拿来。”通读法案后,他恼羞成怒地把它甩到一边,然后说:“什么破法案!”事实上,他是明白了自己无计可施。
        在2010年印度全国创新大赛中,五名优胜者有两名来自印度理工学院。在印度理工的历届校友中,包含了沃达丰的首席执行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首席经济学家、贝尔实验室首席科学家、天体物理学中褐矮星的发现者,以及不计其数在硅谷创业的人们。
    全世界排名前200的大学里,印度理工位于57;全球前100名理科大学中,印度理工排到33位。美国《新闻60分》在介绍印度理工学院的专题节目中曾说:“把哈佛、麻省理工和普林斯顿加在一起,你就开始知道印度理工在印度的位置了。”
        印度理工的校友不能忍受偏狭的目光。近年来,学校设置了许多苛刻的校规,不准在走廊上打板球,对男女生交往、作息时间都设置了巨细无遗的条款。有校友诘问:“在这一体制下,最终的产物只不过是那些对学院的学位和盖在学位证上的印章感兴趣的人。如果不是为了获取学位的要求,他(学生)甚至连一个学分的课程都不想登记。这还是教育吗?”
        德布说,印度理工学生的社区生活向来都有很强的包容性。在他们看来,除了愚蠢难以宽恕之外,其他一切都是可以接受的。从在公众面前裸体到午夜时分坐在树上,所有的事情都可以不去计较。事实上,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些怪癖,有一些奇思妙想。
    恶作剧是学生们体现创造力的途径之一。曾经出过这样一件事:学生A和B比邻而居。两人在家中度完周末,回到学校,却发现两个房间的位置被交换了,A的被换到了B的位置,而B则到了A的位置。每个房间的布局和物件的摆设都与原来的一模一样,惟一的不同只是一个房间的东西原封不动地被挪到另一个房间。当时A和B除了交换房间外,别无他法。
        一个喜欢在人前显富的富家子弟回到学校,发现他停在宿舍外的马鲁蒂800轿车不见了。他打开门,发现自己的车停在自己的房间里。原来车先是被人拆卸,然后又在他的房间里重新组装起来。
    德布曾有一名同学叫品克。品克在印度理工的日子里一直在追求高水平的物理学,下棋也很出色。除了这两样外,他对其他事情都嗤之以鼻。餐桌旁,大家在热烈谈论板球、电影,以及即将到来的竞赛,而品克则常常默不作声地坐在那里吃饭,向他周围那些“弱智”的人群投去轻蔑的目光,认为这些人总是在浪费时间担心这些俗事。
    一名同学曾问:“品克,难道你没有想过女人吗?”品克说他已经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如果他决定要孩子了,那么他会保留自己的精液,然后做一次变性手术,再用它们来使自己受孕,然后生下孩子,最后再做手术,恢复最初的男儿身。如果基因的繁殖最终是为了子嗣的产生,那么品克认为,完全没有必要为此去和另一个人保持密切的关系。
        许多年后德布才恍然大悟,一个男人可以通过变性手术成为女人,但这个新的“女人”是没有卵巢的,所以,他的同学品克的计划是不可能实现的。
        当品克快要毕业时,学校决定授予他校队运动员的称号。同学兴奋地告诉他,他会获此殊荣,请他一定要出席告别典礼。但是品克对此一点都不感兴趣,荣誉对他来说没有任何意义。“但是,品克,”这名同学请求他说,“我知道你讨厌这些世俗的东西,但是像这样的事情,在你的一生中,可能只有这么一次!人们在台下喊着你的名字,你在欢呼声中上台领奖,这样的事不会再有第二次!”“那么,他们在台下喊我的名字,但我并没有出现在那里,当然也不会走到台上领奖。这样的事情,同样也不可能再有第二次。”品克最终还是没有出席那场典礼。

        2002年起,一项名为“超级三十”的助学计划在印度创办,这项计划专门针对那些在印度理工学院读书的贫穷学生,为他们提供免费接受教育及食宿的机会。来自比哈尔邦的农村学生纳根德拉(右)成为“超级三十”计划的幸运儿之一。 (东方IC/图)
    都出国,最终都回国
        印度理工的许多毕业生选择了飞往美国,对此该校一位教授持支持态度,他说:“我觉得我们所有的学生毕业后都应该出国,去美国、德国,或者其他更远的国家。但是他们最终都应该回到自己的祖国”,“因为这里的生活很艰难”。
        自1953年建校以来,大约有两万五千名印度理工校友定居在了美国。印度理工孟买校区的S.P.苏克哈特姆教授在他1990年代出版的《真正的人才外流》一书中说,根据他的研究统计,美国吸引印度理工毕业生的最主要因素包括“舒适的生活”、“追求一流科学技术的使命”、“强烈的正义感和公平竞争的意识”。而印度令他们移居海外的负面因素则包括:令人窒息麻木的官僚政治,脏、乱、拥挤的城市环境,缺乏一流的工作机会。德布认为这些结论时至今日仍然适用。
        “你愿意生活在何处?每个印度理工毕业生,不管愿不愿意,在其生命中的某些时候都得回答这一问题。”德布在他的书中写道。
    德布去访问了那些选择移民美国的校友,发现尽管他们过着类似群居的生活,做一些无足轻重的工作,但是在美国,供水和供电都是有保障的,而且还有一个相对清廉的政府,飞机能准时起飞,生活也舒适惬意。“美国的生活中的麻烦事要比在印度少得多。”印度理工学院教授印地立桑说。在印度,尽管印度理工毕业生大都属于收入最高的2%的人群,但是,断水和停电从来都是印度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无论是铁路售票处还是供电局,服务质量也都差很远。
    德布追问,有多少印度理工毕业生曾斗志昂扬,却在毕业后逐渐远离与生俱来的天分,最终选择一种安全、稳定和枯燥的工作,过着与常人无异的平凡生活?有多少人在学校里学习的是理性思考、摈弃偏见,但从来都不会分辨办公室政治中的细微差别,以致在偌大的办公楼中没有立足之地?
        也有一些印度理工毕业生成功抵御了美国诱惑而留在了印度,积极投身于印度工业的发展,却发现所有技术设计都是来自国外,明明知道它有缺陷却也无能为力,所能做的不过是对这些设备进行维护。
    印度理工的毕业生该何去何从?“社会已经倾其所能,将他所能给予的最好部分全都给了你,那么现在你就应该对社会有所回报。而且,你不能抱怨社会的现状,因为你所接受的精英教育就是为了让你能够驾驭和改善这一社会。”印度理工学院马德拉斯校区的阿斯克·胡恩教授说。
       美国Force.com副董事长安舒·沙玛在看完电影《三个傻瓜》后写了一篇博客,说这部电影让他想起了在印度理工学院克勒格布尔分校度过的日子。印度旧日的英雄是影星、板球手、自由斗士和政治家,“英雄观念的转变在电影中表现得很清楚”,沙玛写道,“电影中的‘英雄’是一个为学习而学习的孩子——去发现、去创造,鄙视印度延续了几十年的机械式学习,并致力于教育更多的小孩。”
        “我觉得我们所有的学生毕业后都应该出国,去美国、德国,或者其他更远的国家。但是他们最终都应该回到自己的祖国。”印地立桑说,“除非你特别聪明,在印度无处施展你的特殊才能,就像诺贝尔奖得主苏不拉曼扬·钱德拉塞卡那样。旅行可以增长见识,开阔眼界。这样的旅行有着悠久的历史,英国人在完成学业后都会进行一次欧洲大旅行。我常常问我的学生们:你们的生命中需要什么?他们常常回答说:挑战。那么,什么是挑战?他们回答:做一些艰难的事情。所以我常对他们说:那就留在印度吧,因为这里的生活很艰难。”
    【南方周末】本文网址:http://www.infzm.com/content/54811

     6 ) Aal izz well------《三傻大闹宝莱坞》VS《人在囧途》

        有识之士路过请原谅我把这两部电影放在一起比较,事情的起因是前几天我向别人推荐了一部除了名字翻译得恶俗,内容却属上乘的印度电影佳作《三傻大闹宝莱坞(three idiots)》,结果居然被贬成还不如《人在囧途》,对于此人的艺术欣赏水平我只能用影片里的一句话形容——剧情太复杂了,而且没有字幕,不适合你。此人我就不点名批评了,只在这里帮你分析一下剧情,让你了解到两部影片PK是完全没有悬念的事,顺便帮你上一堂影视欣赏的扫盲课。

    首先,作为喜剧片,在叙事手段上,两部影片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喜剧片发展至今,想在笑料上取得很大突破实在是很难的事。因此,一部优秀的喜剧片手段高明与否取决于对笑料的组织结构。

    《三傻》在全片的叙事结构上,采用了现在、过去两条叙事线索交替进行,互为解释。从而加强了影片的因果联系,增加了紧凑感。如果《三傻》采用顺叙的方式拍摄,结果就会成为《囧途》这种拖沓的电影。

    再说《囧途》,全片只有一条线索,一种节奏,镜头打一开始就感觉没离开过徐峥。这就不说了,还愣把“春运”和“小三”这两个八竿子打不到一起的主题牵强的放在一起讨论,估计是剧本内容不够硬加的。全片就是一个主人公不停倒霉的故事,这么多倒霉事凑在一起的几率得多低?虽然说无巧不成书,但是把一连串的没有前因后果的巧合毫无组织的机械拼凑在一起,就太脱离生活了吧。举个例子说吧,人踩到屎这种笑料够无聊了吧?但人连续踩到十耙屎难道就变得有趣了。这岂不荒唐?而且连续踩到十耙屎这种烂俗的剧情你信吗?当观众是傻子啊!《囧途》就是一部主人公不停踩到屎的闹剧,而且屎都是清一色的(全是交通问题),看开头就猜得到结尾。我想不通居然中国还有这么多人买账,票房还嗖嗖的,居然买到四千万,成本才五百万,作为商业片来说它成功得一塌糊涂,但演技派徐峥一世英名就砸这片子上了。

    第二,真正的幽默是含蓄的,不经意间就埋下伏笔,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包袱”,是笑料在细节层次上的组织结构。下面我们再来比较一下两片的“包袱”:

    《三傻》中伏笔比比皆是,我随便就能举出十几个:1,开学时“消音器”不会说印度语导致后来演讲时稿子被改了也发现不了(影片也顺便抨击了填鸭式的学习方式);2,开学时门口撒尿被电那一幕,结合“消音器”多次在野外随地小便,使最后“消音器”小便被电的发生得很自然;3,太空笔这个线索是影片的一个亮点,套用美苏航天局“太空笔-铅笔”的典故,使“病毒”和Rancho之争到和解以及后来Rancho签名这几幕一气呵成;4,“微薄的供奉”这个举动也是贯穿全片的一个笑料,虽然这种笑料略显粗俗,但是影片用几种不同情感的“供奉”完美的化解了这种粗俗感,给人一种辛酸的喜剧感;5,Rancho教“豪米”免费蹭课,由后来得知的Rancho小时候的蹭课经历回应;6,“病毒” 在开学典礼上说自己儿子三年都没考上工程师,又对自杀的那个学生说儿子死后的第一天他就恢复工作了,这两句话一开始可能没人注意,可是为后来得知他儿子是自杀的真相埋下了伏笔;7,Joy Lobo喜欢发明遥控直升机,最后发现他自杀也是通过遥控直升机; 8,Rancho说教育制度谋杀了Joy Lobo与pia说“病毒”谋杀了他儿子相互呼应; 9,“病毒”双手写字和午睡时修胡子的习惯,分别为后来双手写告状信和被迫履行诺言刮掉胡子埋下伏笔; 10,为瘫痪在床的Raju Rastogi报喜讯的Farhan用的是乒乓球室的电脑视频,而后来pia的姐姐生孩子那一幕也是用的这台电脑的视频作遥控指挥,两者小小的呼应一下; 11,Rancho在pia姐姐的婚礼现场急中生智说要发明一个电瓶供电的装置,并且以“病毒”的名字命名,就是被pia摔坏那一个,最后在生孩子那一幕发挥了供电作用; 12,此外,还有免费建议和薄荷酱等包袱层出不穷,就不一一列举了。

        第三,在影片立意上,两片的差距就更大了。

    《三傻》反映了许多印度的社会问题:教育制度,贫富差距,高校自杀率,医疗状况等等。当然,重点是教育制度。与此对应,通过主人公Rancho之口提出了“追求卓越,成功就会出其不意的找上门”的人生哲学和求学态度(与我们老祖先“追求而不强求”的人生哲学有异曲同工之妙),反击了功利的教育动机和机械的教育制度,以及励志性的口号“Aal izz well”。 “Aal izz well”来自于英文的“All is well”,意为一切都会顺利,一切都会好的意思。这种印式英语也为口号本身增加了喜剧和乐观的色彩。

    回过头来看看《囧途》反映了什么。春运,这是个社会问题,在他那儿就完全变成了单纯的交通问题,而且完全没有提出解决方案,甚至连思考都没有,只有反映没有探讨,就像单纯发牢骚一样。你丫是信访主任出身啊?农民工讨薪,这倒是解决了!怎么解决的?路上遇见老板了,跟老板整出了交情,老板被感化了。真有你的!那没遇见老板的农民工怎么办?纯粹一美化资本家,缓和阶级矛盾的政治宣传片!是资产阶级阵营投向我工农无产阶级的糖衣炮弹!然后是小三,连社会问题都不是,就是个社会现象,解决办法?丈夫良心发现,小三情节高尚的退出,资本家的情操再次得到升华。这太童话了吧?唬爹呢?

    看看人家印度在探讨制度问题的时候,我们在纠结什么?我们在现象上打转转!人家追求卓越,是一种聪明的理想主义;而我们崇尚王宝强的执拗,是一种傻不拉几的理想主义。“Aal izz well”不是盲目乐观,是贫民在印度贫富差距巨大的社会现实面前给自己打气的信念。Rancho和“王宝强”都扮演着单纯的角色。可人家推崇的是睿智的单纯,我们崇尚的是憨傻的单纯;(我就想不通王宝强在中国怎么这么受欢迎?一没长相二没演技的,他演的所有片子全部一个性格,就是本色演出,一个傻劲,连口音都不带改的。中国人就这么喜欢看二傻子学二傻子吗?)人家呼吁把未来掌握在自己手中(像Rancho),我们则期望老老实实的有一天会遇上贵人(像“王宝强”)。中国人看这种片子长大,这不是愚民误国吗?长此以往,友邻阿三要想灭了我天朝岂不易如反掌?

     最后,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三傻》的亮点吧,《囧途》就不用比了,因为完全没有。唯一跑错房间这一幕尚算巧妙,都是炒《虎口脱险》的冷饭:

    内容和立意上,前文已经讨论过,就不做赘述了;

    从风格上,“辛酸的喜剧感”是本片一大特色。一部满是自杀、贫穷、疾病和压力的片子却拍的完全没有沉重和压抑。这种用幽默化解痛苦的风格结合印度歌舞片的热闹正好承载了本片“aal izz well”的乐观精神;

    台词对白上,经典层出不穷。如刚才所说的“剧情太复杂了,而且没有字幕,不适合你。”以及“人类行为学第一课:朋友没及格。你觉得悲伤;朋友考第一,你觉得更悲伤。”这样的对白实在令人捧腹;

    镜头语言的应用上,花样也推陈出新。Rastogi跳楼时,让他的脚挂到台灯线,然后用台灯的运动代替跳楼的画面,效果比直接拍摄跳楼更悲壮;影片一到Rastogi的家时就变成黑白片,还故意整出劣质胶片的粗糙,这种幽默的方式化解了Rastogi家贫如洗的沉重感;大家兴奋的把遥控直升机升到Joy Lobo的窗前时却拍到他上吊的画面,巨大的感情反差给观众突然的震撼;

    桥段的设计也屡见特色。如生孩子那一幕Farhan要主任办公室的钥匙时,“病毒”和Rancho以相同的动作同时扔给他时便产生了喜剧感(Rancho的钥匙是偷的“病毒”的);歌舞部分的幽默桥段就更不用说了,这是宝莱坞的强项;

    同时本片在桥段的设计上也有很多实验性的探索。如,教授骂Rancho白痴,Rancho转身回来,都以为要跟教授争,但是他是回去拿书,并经典的诱导教授自己驳倒了自己的迂腐;“消音器”夺刀都以为要干过激的事,结果只为在墙上刻字挑战Rancho;Farhan父亲先说把作为儿子礼物的电脑还回去,却原来是换成照相机支持儿子最求自己的理想。“在细节上出人意料”打破了传统的许多桥段和套路,小小的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演技:“病毒”的演技可谓是已臻化境,把一个迂腐、偏执、严厉的父亲和老师演绎的淋漓精致;其他演员,如扮演Pia、Rancho和Rastogi的演员都有不俗表现,特别是前两者;在配角中,真的Rancho、Rastogi的母亲的扮演者的表现,令人眼前一亮。

    如此之多的亮点,不得不说《三傻》的创作团队确实是一个富有创造力和激情的团队。我就纳闷儿,同样是新近上映的商业片,人家为什么能把商业元素与艺术以及社会责任感结合得这么好?

    我不得不为他们喝彩!祝他们越走越远,祝印度电影重新崛起!

    而在篇末,我不免俗的要大声疾呼:中国拍喜剧的倒霉孩子们,别老盯着容易钱挣!少整点象《人在囧途》、《唐伯虎点秋香2》这样屎黄屎黄的烂片,多拍点象《疯狂的石头》、《疯狂的赛车》这样辉煌的经典,救救中国人满目疮痍的智商和幽默感吧!若能这样,衷心的,请您接受我们这点微薄的供奉吧!

     

    PS:强烈谴责此片片名的翻译,你的媚俗和《人在囧途》有一拼。

     短评

    阿米尔·汗你是个天才!!!

    9分钟前
  • 大力麦
  • 力荐
  • 一部讽刺社会现象的电影都可以拍的这么轻松,喜剧里还可以有这么多闪光的慧言慧语。情节确实太过随意,下一秒的夸张总是来的让人啼笑皆非,无可奈何中却仍旧乐呵呵的接着看下去。 末了的那段风光让我无比钟情!★★★★★

    12分钟前
  • Q。
  • 力荐
  • 我们有很多考试,可爸爸只有一个

    17分钟前
  • Suave
  • 力荐
  • 中国导演和中国教育者最应该看的电影!

    22分钟前
  • 透明
  • 力荐
  • 1.开始笑了,然后哭了,又笑了,又哭了,最后还是哭着笑了。2.可以看作是反映现当代发展中国家教育体制现状的电影一枚。3.印度的歌舞传统还是没有丢掉。4.当中国电影还在发愁的时候。印度已经开始继承并发展了自己的特长及特色。5.男主让我想起了印小天= =他笑的太用力了眼珠子都要飞出了

    27分钟前
  • Muggle、佑。
  • 力荐
  • 【温馨提示:请忽略这傻逼名字.不然你会错过一部好电影】1、病毒的鸟巢飞来了一只自由之鸟;2、Ta有没有告诉你,朋友就是给你一枚硬币教你自己独立做出选择的那个人.这个人才是你最大的财富 :)

    28分钟前
  • Piper
  • 推荐
  • 如果有一天你变成了奇怪的家伙,生活于恐惧和虚假之中,就念重生的咒语“All is well”,狠狠地给这个世界一脚!对鼓励别样人生价值和给人梦想的片子我是举双手赞成,何况从头到尾都拍得这么欢乐。台词:“朋友是男人最大的胸部”、“你这么害怕明天,又怎么能过好今天”。

    32分钟前
  • Lan~die
  • 推荐
  • 明明是喜剧,还哭了好几次

    33分钟前
  • 眠去
  • 力荐
  • 该片的中文翻译太烂了,差点就错过欣赏一部好作品了。兰彻一直在给大家灌输的一种理念就是:简单生活,遵从心声,为自己而活。 的确,他让朋友们重新认识了自己和所要坚定的方向。很喜欢片尾的那片湖泊,不知道是在哪里呢?

    35分钟前
  • 烨色正浓
  • 力荐
  • 看了这部电影是我2010年最幸运的一件事 力荐!

    39分钟前
  • 私喜
  • 力荐
  • 道理浅显但知易行难——试问有多少人在择业上能真正做到从心所欲?而填鸭式教育,在中印这样的人口大国,更是一百年都不会改变的基本法。节奏感很好的精良商业片。

    40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 这几个月来看过的最好的片——”做自己“,也许才是人生终极的成功。别总嘲笑印度人”阿三“,他们已经追上来了,无论经济、科技还是我们一贯认为只会跳舞唱歌的宝莱坞电影。盛赞!5+1星!

    43分钟前
  • 少年 遊
  • 力荐
  • 当你不断追求卓越,成功就会不知不觉追赶你。害怕明天,怎能过好今天呢?心很脆弱,我们要学会哄它。鸡不会知道蛋的前程。学习是为了完善人生,而非享乐人生。只为生命而感激。朋友失败,你难过,朋友成功,你更难过。一切顺利。

    47分钟前
  • 玲珑
  • 力荐
  • 近三个小时的片长,却没有一个多余的情节,剧情前后呼应之巧妙值得称奇。好电影不一定要苦大仇深,能真正愉悦观众,那也是一种巅峰。“做一名摄影家又会怎样呢?挣得少一点,房子小一点,车小一点,但我会很快乐,很幸福……紧跟你的天赋。” 温暖励志美妙如2010年的《天堂电影院》+《阿甘正传》

    49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 活在当下,不记得失,以无为之心做有为之事,你收获的会是比物质更珍贵永恒的生命体验。

    51分钟前
  • Quentin
  • 力荐
  • 三个白痴,这是讽刺,不过讽刺的是那些自以为是的观众。你绝对可以在将近3小时的电影中拼凑出好莱坞喜剧片的种种元素,并对这些老套的剧情不屑一顾,这没问题,这“三个白痴”明摆着一副受人奚落的姿态。但是你被耍了,这些桥段只不过是影片内核外的闪光弹,酣畅淋漓的绝对是你一直错过的东西——爱

    52分钟前
  • D I D A
  • 力荐
  • 很棒的印度电影,这当中一样的可以看到中印相似的教育体制与贫富阶层问题。轻松、暴笑、热泪中感受积极人生的力量。梦想与事业,做我们喜欢的事情,是成就的不变真理。

    54分钟前
  • 天问
  • 力荐
  • 它又吵又闹、又臭又长,但我想不出什么理由不给它五颗星。

    56分钟前
  • 妖灵妖
  • 力荐
  • 六星都不够。最后男主角戴眼镜那个形象好像吴彦祖!

    59分钟前
  • 朴九月
  • 力荐
  • 如果这辈子能有过wangdu这样的同学,也值了~

    1小时前
  • 易水寒
  • 力荐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