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向斯多葛魂大爆发的文德斯大爷敬礼!
刚开始我差点儿就以为文德斯大爷准备拍一部西西里岛的风光片了,各种滤镜、光影制造出的那种美仑美奂的效果贯穿始终啊,我LOST了。
哦~不是风光片啊,原来大爷他整个前半部分就是为了烘托气氛,营造出在这五光十色的现实中男猪脚的那份LOST的感觉啊!
看来文德斯大爷是准备讲故事的,但搞清楚了大爷的意图,我就又纳闷了,SHOOTING呢?
这场帕勒莫枪击案,大爷他到底什么准备SHOT哪个啊?
就看到摄影师男猪脚在那一个劲的SHOOTING,最后竟然连死神都被这哥们给SHOT出来了,那款式,居然还是《第七封印》中的那种西装革履式的大爷款(很明显,文德斯大爷是在向伯格曼致敬呢,这点不需要打字幕特别说明了)。
致敬款的死神登场之后,就SHOOT了一堆哲理,差点没把猪脚哥们也一块儿给SHOT了,我终于明白了该片那什么SHOOTING的在哪儿了,玩SHOOTING的还不止一个,唉~先入为主的被这忽悠翻译给SHOT中了,那什么枪击案的,就是个噱头,跟打出米拉·乔沃维奇这招牌是一样的,这位姐姐完全就是个龙套甲啊,文德斯大爷给镜头她怀孕的尊荣,其实是为了表现“生死并非对立”这一主旨,“死是为生打开了一扇门”他最后给致敬款的死神大爷的那个镜头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因为恐惧死亡,无法面对,所以才会LOST,那就正视吧,赋予生以真正的意义,真实的色彩。
尽管历史总是以螺旋上升的方式在重演,但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死亡却是绝无仅有的唯一,绝对不会有第二次的。
而文德斯大爷想说的,他已经在片中通过一个放羊大叔的嘴吐槽了,那就是:“凡事都有最后一次,但我们不知道,所以你做事的时候要像是最后一次做一样,做什么都要严阵以待,而不是只在乎自己”
看得出来,伯格曼和安东尼奥尼,这俩位泰斗级的大爷在同一天驾鹤给他的刺激挺大的,一下子就让他的斯多葛魂大爆发了,光是在片尾打个字幕致敬一下肯定是不够的,是要哲理的反思一下生与死的意义才对,《沉思录》那种调调文德斯大爷他玩的也不差的嘛!
2 ) 德国重低音
美死了!
这是我看的第四部德国电影,一个很大很大很关键的里程碑,第三部是Phantom Pain, 从此以后,对那个国家都开始刮目相看肃然起敬驻足侧目以及等等。当然也有之前若干年的耳闻积累,比如德国人对二战的态度,比如德式严谨,比如青岛残留的建筑,几十年后下水道都还是那么结实靠谱。比如德国的耳机,或者...男人?哈哈,跑题了。
每个画面,色彩、角度、转换,每一秒的配乐,男主角的表情(那个身材线条实在销魂)动作甚至抬头低头戴耳机摘耳机、甩相机、选角度拍照、转身、背影、斜挑上去的眉毛,意大利的古建筑,大树,羊群,一切都那么完美,连着音箱看,每次他戴上耳机,我都醉在某些富有弹性质感十足的旋律中(比如Portishead-The Rip, 比如Iron&Wine-Freedom Hangs Like Heaven),脑子里突然浮现几个字“德国重低音”,...完美而迷人的艺术品,虽然看到一半时我还在迷茫,但那些画面那些配乐带着深深的粘性将我牢牢吸住,感官享受第一、小心脏老是飘很远、白天黑夜都能带着对生命的满腔真诚走神的人怎么能抵抗这种吸引。
而最起码,我可以很瘪三地形容:这些德国电影看起来就像手里把玩一件质量上乘质感十足的物件,买一次用一辈子那种。
再说内容。题目有点大,自我的遗失,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究竟的追寻与探索,死亡对于生命的意义。看得出趴在树上睡觉的男人对生命是多么满怀真诚。
“你相信能看见的东西吗?”
“我只相信看不见的东西,上帝、爱情、生命...”
爱情和生命看不见吗?我觉得能看见,在这些完美的画面中,还有,当你拥有它们的时候。(上帝?对不起我压根没觉得它是个什么玩意儿)
死神说“我被世人误解至深,要知道我不是一条死胡同,而是一扇门...”,没有他,人类怎样诠释自己对生命的热爱?就像他说的那样,他的面孔就是每个人的面孔,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自己刻画出来的死神,用来惧怕,或者眷恋生命,而不巧的是也许大多数人最后见了他老人家才会对生命有个不太瘪三的理解吧。
谁知道呢,反正你看看,咱有什么理由不解开心里各种的小九九,用爱和自由滋养起一颗大大的心,在迷茫和恐惧的时候问问自己:你在害怕什么?Go into the wildness of life, smile at the moment you find yourself there, with all the answers.
3 ) 《帕勒莫猎影》:疏离的诗意,直白的寓意
(芷宁写于2009年11月13日)
年少时听电影录音剪辑《德州巴黎》,记住了金斯基(当然,记住她也和80年代初国内公映了她主演的《苔丝》有关),同时,还记住了文德斯这个名字。再后来,因为盘点影视中的别样天使,关注了维姆·文德斯的《柏林天空下》,去年文德斯携《帕勒莫猎影》而来,再次吸引了影迷们的视线。
将片名《The Palermo Shooting》译为《帕勒莫枪击案》多少有点怪,Shooting,可以是射击、打猎,也可以是拍照,鉴于片中的“射击”来自于“死神”的透明弓箭,似乎和枪支不挨着,而男主角的职业是摄影师,在意大利的帕勒莫,他进行了一段特殊之旅,故而台译的《帕勒莫猎影》更为贴合。
影片通过摄影师的身心体悟所见所言来表达对死亡对时间的思索,其内涵不算深奥,更谈不上晦涩,很多东西都表达的直白而直接,就像文德斯一贯做的那样,他执导的影片通常都在探讨命题和被大众接受之间游走,而且火候把握得还行,没有奥义曲折深刻到令观众弃片暴走,也没有通俗成普片,文德斯用自己特有的镜头语汇,展开叙述,每到影片中后段,其特点会愈发鲜明,疏离而流浪,梳理并剖白,光影交织于思索的纹理间,虚空感和落地感同时袭来。
在《帕勒莫猎影》里,维姆·文德斯没有全“吃”老本,虽然所述命题是他一贯专注的宿命、死亡、时间、神话、爱情,但很多场景的表现手法都有年轻之感,并且浅显易懂。比如影片前半部分,男主角蜷缩在床时,身体与床的比例变换着,再如男主角仿佛缩小了一般呆坐在床头柜上……这些画面的运用有些许的“稚气”,却又在光影流转之间体现出一种洗练达意,从而形成一种微妙的新鲜感。
喜欢那像取景框一样的居室窗户,虽然那样的取景有一种将现实虚化又凝固的感觉。喜欢那所有窗户呈不规则状的方块公寓,仿佛一切能会有变化,而事实上,如同所有的钢筋混凝土一样,它暮气沉沉……所有这些景象都用来衬托男主去帕勒莫之前的工作生活状态,失落、迷失又疏离,还有,不在乎生命,却又惧怕死亡。
到达帕勒莫,新鲜的物事,街头的游荡,让男主角用另一种心情和视角来取景拍摄,甚至可以为了拍一只害羞的羊而守在街边,在遇到女主角之后,他的心态更是发生了改变。影片用不同的节奏和色调来表明这些改变,之前音乐耳机不离身,拘泥于自己的世界,孤独而自闭,之后有了悉心交流和观点共通,耳机消失了。镜头画面的改变更为明显,之前表述摄影师的生活,画面Fashion,却透着股子冷寂,之后在帕勒莫,色彩逐渐变得温润鲜活,整个镜头也转为恬然平静,特别是街头集市那段,具有生活的气息。
男主角和很多生活在都市的艺术男一样,有睡眠困扰,片中的睡眠仿佛是另一种思考,而梦境便是思考的内容。在帕勒莫街头,男主角很容易就陷入短暂的迷梦,而每个梦里都有死神参与。最后,当他终于看到死神的脸时,死神侃侃而谈,指责他对生命缺乏敬畏之心,表述死亡只是一个出口,每个人体内都存在着死神等观点,还捎带的嘲笑了自负的摄影师们看问题的角度和数码相机。
在游历途中,男主角遇到的人都有明显的寓意,如牧羊人,预示着宗教里的牧师。男主邂逅的一位用老相机拍了40年帕勒莫的老太,则仿佛一位开导者,两人在彩虹下交谈,她用镜头记录下的男主角离去面向远山的背影,这是该片个人最喜欢的定格。至于女主角,古壁画修复师,则似乎代表着爱情和复原。或许在文德斯看来,爱完全可以修补一颗迷失破碎的心。
而女主角独坐祖母故居于黑暗中哭泣的镜头,又似真正意义上对流逝对死亡的宣泄,她提早赶到故居独自承受独自排解的行为,似在表明,人生的很多问题需要当事人自己想明白,别人替代不了。顺便说一句,乔凡娜·梅索兹殴诺在《霍乱时期的爱情》中的表演,因为改编有偏失的缘故,令其演技不够凸显,在《帕勒莫猎影》里,这段哭戏很到位。
文德斯以此片向07年逝去的英格玛·伯格曼和安东尼奥尼致敬,在片中,能看到他向大师《第七封印》等片致敬的痕迹,不论死神,还是牧羊人,甚至包括时钟。
(该影评博客
http://nicolew.blog.hexun.com/40222658_d.html)
4 ) 从西装天使到西装死神,以及……
1
《柏林天空下》的“西装天使”着实惊艳。
这里,又一次,文德斯故技重拾,来了“西装死神”。
当然,这是向被死神带走的伯格曼致意,向《第七封印》致意。
同时,也缅怀了自己的西装天使。
其实,天使和死神,又有什么区别?
他们都穿着西装,以聆听人类的心声为消遣,还免不了被人类的生活诱惑。
天使要变人,死神要拍照。
2
那个扭曲的,漂浮的钟表,自然也是来自《野草莓》里的那个没有表针的钟表。
它们的时间都生病了。
3
“Shoot”。
这个词,懂点英语的电影人都喜欢拿来做点文字游戏。
它是“拍照”,也是“射击”。
彭浩翔因此玩出了《买凶拍人》(You shoot, I shoot),暴得大名。
这里,那个男人给死神拍照,死神也向他射出死之箭。
都是一个Shoot。
当然这个词,也让人想起《放大》。一个记者无意间Shot到了一次Shot。
死神在Shot了伯格曼的同时,也Shot了安东尼奥尼。
5 ) 当你拍照,死神来了
电影Shooting Palermo的中文译名《帕拉莫枪击案》是对观众的误导。Shooting这个动词在这里的确是双关的,它既可以是shooting a picture,拍照片,说的是主人公芬恩,也可以是shooting an arrow,射箭,那是电影里死神的象征。虽然开枪用得也是同一个词,shooting a gun,本片却与枪击案毫无关系,然而,开枪或射箭与摄影的动词是一个,微妙地讲出了“拍照”这一动作的攻击性。与之前的影评不同,我认为这部电影并非讨论讲死神、死亡,而是彻头彻尾在讲摄影,更确切地说是,在质疑摄影。
摄影师芬恩在片里是个呼风唤雨的名家,有自己的高科技工作室、豪华跑车、与名流明星的交情、与世界各地美术馆的长期合作⋯⋯但是,光就我们看见的他的表现,与一个普通业余摄影爱好者并无太大差异:首先是个器材控,他拥有各式各样老式新式相机,包括他的手机;最让他看起来像一个业余爱好者的,是当他来到古老神秘的西西里小城帕拉莫,作为一个游客,相机代替了他的眼睛。遇见了好风景,眼睛在上面停留的时间仅仅为做出要不要拍照这个决定那么长,拍下了,似乎一切就可以了,然后下个风景。美好的景象于是变为素材,文化、历史、风土人情似乎都可以是纸上影像,连那只门口的羊都看不下去了,芬恩一端起相机,它就逃进屋里。
为什么拍照?为什么热爱摄影?那个在公园草地上放羊的绅士牧羊人说,他喜欢时间过得慢。很显然,芬恩也喜欢,草地上那棵树是他的精神家园,而比躺在树上睡觉更慢的是,将时间凝固下来,即,摄影。而时间的凝固从另一层面上讲,你再也感觉不到时间的进行了,那是你死了。于是,对拍照,也就是对凝结时间的痴迷,为芬恩招来了死神。
死神对芬恩频频放箭,恐怖连连。芬恩不解,当他最后得以与死神对话时,忍不住问,为什么要选择他。死神答曰:“你先射我的。”一点都没错,只不过这里用来shoot的工具,不是弓箭,而是照相机。此般是要说,实际上,两者的特性是一样的:都是一者对另一者的单向动作,都是趁人不防备之时,都造成了时间的凝固:照片和死亡。
摄影和死亡的联系是很多评论家们(桑塔格、巴特、克里斯蒂安-麦茨等)达成共识的。除了上述提到的都是时间的停止以外,很多人用照片来怀念死者,照片于是成为了生死相隔的最重要媒介;另外,最基本一点就是摄影的性质与死亡相似:“静止和无声不仅是死亡的两个客观方面,而且是死亡的主要象征,是死亡的隐喻。”(麦茨:《摄影与恋物癖》)
而死神究竟想要杀死芬恩,还是仅仅意图阻止他拍照,其实很明显。一次箭打飞了他的相机,并在上面留了个大窟窿;另一次,他被箭射中倒入海中,然后人被救出,而相机永远留在了海底。最后芬恩与死神的正面交涉是这部电影的匪夷之处,我们能够确定的是,首先,死神存在于我们自己体内,芬恩对摄影对死亡的执着使他与内心的死神斗争;另外,死神诙谐评价数码相机:“不是你自己在找目标,而是它在控制你”,事实上,对于一切相机来说,取代了人眼“看风景”,难道也不是一种控制么?在摄影界也有所名气的文德斯这次通过这部影片反思了摄影。它究竟是带给我们更多、是我们感官的帮手?还是具有攻击性与毁灭性的?
当芬恩与死神对峙从而劫后余生时,他醒来,身边是异国恋人,他从前想要用相机捕捉她的美貌,而这次,他选择用眼睛看她,他似乎见到了从前未察觉的美。你以为只有在纸上留下复制才能珍惜美好的风景,而其实,当一个机器阻隔在你的眼睛和风景之间时,你已经失去了它。
6 ) 原声配乐一流!
鬼才知道文德斯导演从哪里找到这么丰富的音乐素材,再加上帕勒莫的美景,简直可以拿来当作西西里岛的旅行指南。剧情逻辑什么的就别提了,Wim Wenders的作品永远像是一首散文诗。这部探讨死亡的诗电影看到最后才得知是向两位大师伯格曼和安东尼奥尼致敬,不过我最感兴趣的仍然是帕勒莫这个古城,不仅是臭名昭著的黑手党老巢,还有一个耸人听闻的人骨修道院教堂…这些无疑也是我看这部电影的动力来源。
维姆·文德斯
9D-D9 电影结尾 字幕出:献给我们放映本电影那天 死去的两个人:英格玛.伯格曼、米切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拿相机的男人。
很哥特
只有面对死亡我们才能更好的活着
装逼片
ost好
蹦着米拉姐去的,结果只是孕妇客串而已,回归正题,真正害怕的是自己内心的恐惧,自己就成为死神的化身。然而战胜一切恐惧的还是自己。
matrix里的上帝
桑塔格之摄影与射击的误读
文德斯用图像解读世界
文德斯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才华自己还意识不到
三星半,门德斯的异想世界,本以为是个关于创作焦虑的电影,后面却转向了死亡与致敬。
超现实
加長版67廣告您好
文德斯旅程的又一个小标记,故事和【里斯本故事】有点像,只属于共享这些秘密的一小部分人
每个静帧都是大片,每个细节都是故事,除了剧情无聊以外,简直是文德斯的摄影神作!ps:妹岛的空间绝对的上镜
美轮美奂的makina胶片机广告片儿。
什么狗屁中文翻译片名...
文德斯绝对是资深ZB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