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是有错,但我们大家要一起好好教育他、开导他。”被这句话感动了,反观现在,大家几乎没有耐心和精力给别人改过的机会,习惯于贴标签、发泄怒火,人哪有那么黑白分明、是非分明?做错了事就要一辈子遭人唾弃么?还要好好想想。
改编话剧。开头处鞭挞的蒙太奇好,中间几处室内夜景拍的很美。有计划,有步骤,不要有勇无谋。最终解决问题的方式依旧是群体性,证据明显不足。胖子也能成为孩子王,题材很好,还有空间发挥。中国的“偷自行车的人”。
除了德先生和赛先生之外,原来还有个雷先生。。。
文华到后期也很左,浓浓的意识形态。不过叙事、剪辑、灯光、表演都很有生活质感。45年到50年代初是中国电影最好的时代!
鲁迅先生的翻译作品改编,和《偷自行车的人》类似的现实主义,西式叙事。反观现在的中国中产阶级视角,除了最底层的惨白,什么也不会表达了。
宣传片,黄佐临一直都挺一般的,碰上不好的剧本就更差了。
在新中国成立前后拍摄完成的电影,其主要立意,也是指向类似《白毛女》那样“旧中国把人变成鬼,新中国把鬼变成人”的宗旨。黄佐临先生对蒙太奇语言的运用显得从容而驾轻就熟,出色的场面调度与信息量极大的构图手法同样让人印象深刻。从旧上海底层民众之间的相互提防和“互害”式个人主义,到跟孙瑜导演的名作《大路》中的经典桥段非常类似的快乐工作与互帮互助的集体主义式场景收尾,导演与影片本身的价值判断不言自明。
脱胎于苏联原著,简单易懂又富于教育意义。黄佐临对蒙太奇的理解和运用真的好强啊,流畅又自然
影片拍摄于49年前 放映于49年后 影片叙事的缝合对应了以49年为节点的中国电影时间性变异,小牛偷表,表代表了都市富裕阶层的理性 权威 同时也代表着现代性的恐惧 焦虑和震惊。影片耐人寻味的一个片段是 被送到了教养院 经历了胆战心惊的小牛 趁院友熟睡之时 将金表埋在地下,金表被埋 实际上可看作小牛同“前”时间的诀别,在悉心教导下对“新”时间的拥抱。随着剧情推进,金表被挖出,带着笑容的小牛加入群体之中,在“劳动创造新世界,自力更生,团结就是力量”的歌声中影片结束。如果说黄佐临这部影片有意无意的 进行了关于49年节点上 时间革命的覆盖诀别对新时间的拥抱,那么一定程度上以49年为节点,时间在以后的革命话语下不再是焦虑 刺激下的存在,而是革命理性权威的指代,将过去的现代性时间托付给正统的未来。
3.5摄影运用很纯熟,最开始的抢车戏的快速蒙太奇和中断孩子渴望食物的叠影和幻想镜头都栩栩如生,可惜人物太脸谱化,虽然孩子的机灵狡猾更影片生动不少,看起来还是特别累,循循善诱的雷先生不断悉心教育坏孩子而终于让孩子走上善路并且控诉了恶人,这样的结局早是必然。
脱胎于前苏联戏剧,改编得体,对上海旧社会的写实性描写不亚于后来的意大利新写实主义电影。佐临的几处“表”的蒙太奇运用娴熟。在《夜店》里表现出挑的赵钱孙,演了回主角,稳重了很多,应该还有一些非职业演员作为调配。
很好的儿童片
想起两部:欧洲某个地方,偷自行车的人
故事还是比较复杂且具有充分的合理性的。开篇部分揭示了上海刚解放时瘪三文化的一面(以前听说过一点没想到这么严重,不是偷而是明抢了)音效有些粗糙不太注重环境音的收录和背影音乐的使用,很多时候显得空和突兀。沈杨的角色虽然讨厌但也算有层次了。还是程之演得好,可就连教化院中都没混上好人当当
这情节,现在拍不出来喽…
有点新现实主义内味
描写儿童的眼神,突然想起之前看过的《出生证明》Swiadectwo urodzenia (1961)
影片借用一块表,表达了流浪儿童的心路历程。在民国上海,流落儿童的社会问题显著,该片拍摄于1949年,也对建国之后怎么处理流浪儿童提出了命题。一块表把整个底层社会恶劣的生存环境以及上流社会的冷漠无情揭露开来,从而说明了,一个流浪儿的堕落是社会的责任,我们有义务让他们变好。
很好的故事,短小精炼又不失真,黄佐临的蒙太奇运用的恰到好处。从一只怀表引发出两个阶级斗争的更为宽广的故事。少年终于敢于放弃自己的私心,知错就改得到成长。坏人也得到该有的惩罚。有着向新政权工农阶层靠拢的信息。
因为是改编自当年苏联作家安德莱耶夫的同名小说,只是将故事背景搬到上海,将人物中国化,所以,影片还是留有一些前苏联的编造痕迹。黄佐临导演尽可能地采用批判现实主义手法,来体现作品的艺术风格……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牛是有错,但我们大家要一起好好教育他、开导他。”被这句话感动了,反观现在,大家几乎没有耐心和精力给别人改过的机会,习惯于贴标签、发泄怒火,人哪有那么黑白分明、是非分明?做错了事就要一辈子遭人唾弃么?还要好好想想。
改编话剧。开头处鞭挞的蒙太奇好,中间几处室内夜景拍的很美。有计划,有步骤,不要有勇无谋。最终解决问题的方式依旧是群体性,证据明显不足。胖子也能成为孩子王,题材很好,还有空间发挥。中国的“偷自行车的人”。
除了德先生和赛先生之外,原来还有个雷先生。。。
文华到后期也很左,浓浓的意识形态。不过叙事、剪辑、灯光、表演都很有生活质感。45年到50年代初是中国电影最好的时代!
鲁迅先生的翻译作品改编,和《偷自行车的人》类似的现实主义,西式叙事。反观现在的中国中产阶级视角,除了最底层的惨白,什么也不会表达了。
宣传片,黄佐临一直都挺一般的,碰上不好的剧本就更差了。
在新中国成立前后拍摄完成的电影,其主要立意,也是指向类似《白毛女》那样“旧中国把人变成鬼,新中国把鬼变成人”的宗旨。黄佐临先生对蒙太奇语言的运用显得从容而驾轻就熟,出色的场面调度与信息量极大的构图手法同样让人印象深刻。从旧上海底层民众之间的相互提防和“互害”式个人主义,到跟孙瑜导演的名作《大路》中的经典桥段非常类似的快乐工作与互帮互助的集体主义式场景收尾,导演与影片本身的价值判断不言自明。
脱胎于苏联原著,简单易懂又富于教育意义。黄佐临对蒙太奇的理解和运用真的好强啊,流畅又自然
影片拍摄于49年前 放映于49年后 影片叙事的缝合对应了以49年为节点的中国电影时间性变异,小牛偷表,表代表了都市富裕阶层的理性 权威 同时也代表着现代性的恐惧 焦虑和震惊。影片耐人寻味的一个片段是 被送到了教养院 经历了胆战心惊的小牛 趁院友熟睡之时 将金表埋在地下,金表被埋 实际上可看作小牛同“前”时间的诀别,在悉心教导下对“新”时间的拥抱。随着剧情推进,金表被挖出,带着笑容的小牛加入群体之中,在“劳动创造新世界,自力更生,团结就是力量”的歌声中影片结束。如果说黄佐临这部影片有意无意的 进行了关于49年节点上 时间革命的覆盖诀别对新时间的拥抱,那么一定程度上以49年为节点,时间在以后的革命话语下不再是焦虑 刺激下的存在,而是革命理性权威的指代,将过去的现代性时间托付给正统的未来。
3.5摄影运用很纯熟,最开始的抢车戏的快速蒙太奇和中断孩子渴望食物的叠影和幻想镜头都栩栩如生,可惜人物太脸谱化,虽然孩子的机灵狡猾更影片生动不少,看起来还是特别累,循循善诱的雷先生不断悉心教育坏孩子而终于让孩子走上善路并且控诉了恶人,这样的结局早是必然。
脱胎于前苏联戏剧,改编得体,对上海旧社会的写实性描写不亚于后来的意大利新写实主义电影。佐临的几处“表”的蒙太奇运用娴熟。在《夜店》里表现出挑的赵钱孙,演了回主角,稳重了很多,应该还有一些非职业演员作为调配。
很好的儿童片
想起两部:欧洲某个地方,偷自行车的人
故事还是比较复杂且具有充分的合理性的。开篇部分揭示了上海刚解放时瘪三文化的一面(以前听说过一点没想到这么严重,不是偷而是明抢了)音效有些粗糙不太注重环境音的收录和背影音乐的使用,很多时候显得空和突兀。沈杨的角色虽然讨厌但也算有层次了。还是程之演得好,可就连教化院中都没混上好人当当
这情节,现在拍不出来喽…
有点新现实主义内味
描写儿童的眼神,突然想起之前看过的《出生证明》Swiadectwo urodzenia (1961)
影片借用一块表,表达了流浪儿童的心路历程。在民国上海,流落儿童的社会问题显著,该片拍摄于1949年,也对建国之后怎么处理流浪儿童提出了命题。一块表把整个底层社会恶劣的生存环境以及上流社会的冷漠无情揭露开来,从而说明了,一个流浪儿的堕落是社会的责任,我们有义务让他们变好。
很好的故事,短小精炼又不失真,黄佐临的蒙太奇运用的恰到好处。从一只怀表引发出两个阶级斗争的更为宽广的故事。少年终于敢于放弃自己的私心,知错就改得到成长。坏人也得到该有的惩罚。有着向新政权工农阶层靠拢的信息。
因为是改编自当年苏联作家安德莱耶夫的同名小说,只是将故事背景搬到上海,将人物中国化,所以,影片还是留有一些前苏联的编造痕迹。黄佐临导演尽可能地采用批判现实主义手法,来体现作品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