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 致:爱德华•诺顿40岁生日礼物(黑白四图)
爱德华•诺顿擅长在同一部电影作品中,分饰不同身份、性格迥异的双重角色。
尤以《一级恐惧/搏击会/大买卖/绿巨人》为著,游走于强悍和脆弱两个极端的双重性格。
爱德华•诺顿Edward Norton,他是谁?
他,他爷爷发明了shopping mall,也有人说他爷爷还发明了圆筒冰激凌;
他,他父亲曾任职于美国卡特总统班底的律师团,后投身于环保,在中国工作6年;
他,拥有耶鲁大学天文学和历史学的双学位,好莱坞中屈指可数的高学历;
他,96年处女作《一级恐惧》与理查·基尔演演对手戏,一鸣惊人;
他,出演的第一部作品《一级恐惧》,便获得金球奖最佳男配角奖和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奖的提名;
他,主演《美国X历史》,再度为年轻的他带来2年内的另一个奥斯卡提名;
他,面对纷至沓来的片约,他宣称“不吃商业片那一套”“不为工作而工作”。
他,在登陆好莱坞短短4年便自编自导自演;
他,花去将近1年的时间身体力行参与节省能源的公益行动;
他,代言意大利腕表和珠宝品牌Breil Milano;
他,投资的奥巴马竞选之路纪录片已被美国HBO电视台高价收购……
他,学习驾驶飞机、坚持写作、玩音乐;
他,不吸烟,不酗酒,甚至为了影片要求他吸烟而退出;
他,在母校耶鲁大学建立“中东和平者基金会”;
他,去探访在云南工作的父亲并为父亲制作的纪录片《中国云南名川》配音;
他,与BP公司合作推广“太阳能睦邻计划”,并亲身前往洛杉矶郊区贫困家庭……
爱德华•诺顿,他,高尚得好像来自另一个星球。
--------------------------------------------------------------------------------
近况1:爱德华•诺顿主演的新片《草叶》(Leaves of Grass)2009年即将上映,剧中他将扮演一对性格迥异、南辕北辙的双胞胎兄弟,这是他的强项。
近况2:心理惊悚片《石头》(Stone)正在拍摄,2010年上映,爱德华诺顿再度携手曾经合作过的《大买卖》(The Score)德罗伯特·德尼罗(Robert De Niro)。
--------------------------------------------------------------------------------
另一份生日大礼:Edward Norton10部电影中的AB角
链接
http://www.mtime.com/my/zhouliu/blog/2310301/Happy 40 birthday, Edward Norton!
From SATurday!
2 ) 山寨一个——归山记
斗战胜佛听到筋斗云带来的消息说,以前同生共死的孪生兄弟六耳猕猴被一箭穿心而死。尽管因为一心修行,佛祖已经许诺给他一个升格的机会,他还是决定先回去一趟。
独自一人回到阔别百年的花果山,一切还是跟原来一样,猴子们依旧贪得无厌,妖怪横行,一片混乱。他愤怒地发现六耳猕猴其实没死,诓他回来,一是让他见见马上老年痴呆的菩提老祖,二是要借他的长相声东击西扁牛魔王一顿。他只答应停留三天。
这三天带来了什么?
斗战胜佛不堪回首早年花天酒地的生活,也憎恨菩提老祖教给他法术却仍旧把他当成鲁钝的猴子,没教给他成为一个健全的人应有的知识与道德,更加无法忍受的是六耳猕猴无端地被器重并安于这样的生活。他只想找一条修行的路,让生活回归平静。
这个花果山留给他的回忆,全是他所急于抛弃的东西。
但是六耳猕猴却不是这么想的,这个酿酒好手最明白自己这个名声在外的兄弟缺少些什么。他从后山挖出深埋多年的蟠桃贡酒,他还找来了白骨精的妹妹(力大无比黑瘦精?),这个姑娘美丽、性感并且聪明。孙悟空一下子迷惑了,到底是不能抗拒诱惑还是什么,他自己也不明白。
六耳猕猴生性散漫爱自由,这次跟牛魔王翻跷是因为他准备组建自己的家庭,不能再冒着被天庭通缉的危险胡搅蛮缠。牛魔王震怒,却被早已做好准备的六耳猕猴与死党K.O,并且把现场做成像是反妖,反怪,反魔的三反人士报复社会的样子。
就在六耳猕猴以为一切天衣无缝的时候,斗战胜佛驾雾回乡时偶遇的一个乡党发现了一切。被家庭、事业、生活压力搞得快要精神错乱的这个乡党决定要敲这俩猴一笔,结果因为太紧张误杀了六耳猕猴,自己也被斗战胜佛突然爆发的狂暴状态秒杀。
斗战胜佛从兄弟的死里领悟了很多,这并不是最后。它决定把六耳猕猴的非法酒窖卖给接手牛魔王地盘的妖界老大(之前是牛魔王的喽啰),得来的钱用来贴补六耳猕猴遗孀的生活。但是这个喽啰贪心不足蛇吞象,买卖不成,恶从胆边生——从后面一箭把斗战胜佛射了个对穿。
死里逃生的斗战胜佛更确切地明白了生命和之前一切存在的可贵,(此时什么升格之类因为种种原因也浮云了……),他猛然觉得一切都像一个梦境,他从未离开过花果山,他热爱这里的一切,他还是以前那个衣不蔽体今朝醉的野猴子孙悟空:之前以为平行线般再不相接的过去与未来在现实的这一刻重合了。
最后,孙悟空和黑瘦精携手,迎来回归花果山后的第一场雨。
(完)
纯恶搞……并且把导演(兼编剧兼配角)这个角色忽略了,因为我实在不知道该把他怎么摆,整个剧里他都像一个局外人,自己和自己的理念相对,总是有些突兀吧。
最最后画蛇添足,拉扯剧里我喜欢的一句台词(大意):
“伊壁鸠鲁说,死不足忧,因为我们存在,死亡就不存在。所以我们真正畏惧的,是生命。”
3 ) 理性与感性的对撞
在Tim Blake Nelson的影片《草叶》(Leaves of Grass)中,爱德华·诺顿(Edward Norton)饰演布朗大学的古典哲学教授比尔·金凯德是个完全理性驱动的严谨学者。他一出场就引用柏拉图的名言,说情感是人类的本质弱点,我们必须长久自律,不懈地抑制之,不断排除那些使我们感到疑惑、弱化我们对周围世界认知的杂念。又说,幸福生活的平衡是从不存在的。一旦我们误以为获得了这种平衡,我们就是在假扮上帝,顷刻间便会灰飞烟灭。
生活中的金凯德教授的确在严格执行自己的信仰教条。他一心扑于学术,严词拒绝投怀送抱的年轻女学生,远离家乡小镇种植大麻为生的孪生兄弟布雷迪及早早就进敬老院虚度余生的母亲的负面影响。哈佛大学法学院也向他殷勤抛出橄榄枝,如日中天的金凯德教授简直就坐在幸福生活的平衡巅峰!可按照他所遵循的那套古典理论,下一步,他就该大下坡俯冲准备拥抱毁灭了。
带来毁灭的不是别人,正是研制出了无土水栽第七代优质大麻的弟弟布雷迪。这个与比尔同卵双生的家伙是理性的纯反面。他做事不考虑后果,是个意气用事的性情中人;他对学问圈里不主动创新而是就一个论点你说我说他说争来争去的研究风气不屑一顾;他在屋里装紫外灯,睡水床,听黑胶老唱片;他感想敢做,甚至曾想说服自己未来的老婆和她最好的女朋友搞3P!这么一个弟弟简直让比尔头痛欲裂;但他对奥克拉荷马州家乡小镇的短暂造访并非一塌糊涂,除了布雷迪所体现出的感性之疯狂,他还遇到了感性的美丽一面——中学老师、诗人珍妮特。
珍妮特对比尔吟诵惠特曼的《草叶集》,她把自由飞扬的真实情感看得比约定俗成的格律、规章更加重要。她对比尔“什么是真实”的答案也同时是她对《草叶集》的无上致敬:
那一夜
我扭动着自己长满锯齿的皮肤
啖噬着你的草叶
在幼虫的盲暗中
我知道那无毒
也没有爱的滋润
只有饥饿是最终的真实
珍妮特与比尔对同一问题的差异态度同时也就是感性与理性最大的差异。对学究比尔来说,古代先贤们总结出来的金科玉律为“真实”描绘出了唯一的形象,这个形象是严谨逻辑推理的结果,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高度概括与总结。真实是抽象的,通透的,清而深邃。但诗人珍妮特不这样认为,她说“也许真理就在我们面前,我们也正向它靠近,只是不知其具体方位;可一旦你认为自己对一切均已明了,那剩下的还有什么意义?”这与布雷迪对“神”的解释异曲同工:人与神是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现实中的人即使再了解神,再拼命努力,也永不可能达到神的高度,不可能掌控一切。
相对于比尔的抽象思维,感性的珍妮特在细节中寻找真实。她不总结规律,她用幼虫吞噬草叶的饥饿意象来再现真实。她也不规避生活。这个徒手抓鱼的姑娘让自己融入真实自然的一点一滴,细腻地感受水流、花草,还有周围的人与事。珍妮特与比尔是人之思维的优秀两极,一边是严格自律,勤奋精进;一边是敞开心扉,自由呼吸。当这两极彼此面对发生对撞时,擦出的火花无比绚烂。
感性的另一面,是比尔口中的“罪犯加超级烂人”布雷迪。但正是这个从不畏惧生活,不惜威胁自己及他人的生命,全凭感觉意气用事的家伙才终于让比尔明白,自己生命中最幸福、最自由的快乐时光,全都来自于那一段手足之情,来自于心,而不是脑。
与比尔-布雷迪这段矛盾复杂的兄弟情穿插的还有奥克拉荷马州图尔萨市的犹太小社区,有倾其所有支持以色列政府的慈善家大麻贩子,有诊所开不起来的疯狂牙医,还有越搞越糟的校园绯闻。导演Tim Blake Nelson把这些混乱却又彼此关联的小世界一股脑全呈现在屏幕之上,让比尔在从理性走向感性探索同时也带观众从有序奔向无序,让我们在荒谬的喜剧与沉重的悲剧之间对生活现实做一次全新的认知与体验。
最后,在理性与感性的一次次对立、碰撞与统一中,终被激发出的是“人类本质的弱点”——情感;但也正是这个不理智的、混乱的、不能解释的元素,才终于帮助我们在这些个支离破碎的世界中找到支点,让我们不再害怕地规避,不用愤怒地抛弃,也不必颓废地沉沦;而是去一点点地修复,一寸寸地改变,让我们在理性的思考与感性的认知间能够始终鼓起勇气,坚持信仰,呵护理想,从而始终看得见那充满诗意的,绿色的希望。
——“哪里有土,哪里有水,哪里就长着草。”
4 ) 《草叶》赏析与心理自我成长
电影《草叶》的整个故事情节围绕一堆双胞胎兄弟的生活展开,兄弟俩没有在一起成长,他们的人生轨道也是南辕北辙,一个是古典哲学的名校教授,一个是制造大麻为生的街头混混。在他们再次相见之后,两个人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天名校教授哥哥比尔接到弟弟布兰迪被谋杀的电话前往老家准备参加他的葬礼,出乎意料的是,布兰德活的好好的,他骗哥哥回来是为了帮他欠债的事情,结果两个人的人生因为谋杀案彻底改变。弟弟布兰迪杀害了毒贩老板,自己被人识破误杀死亡,哥哥比尔为了帮弟弟还债,差点被箭射死。
看完之后我被深深的触动了,这部电影最大的创意是把人的本我和超我以两个不同的人物角色塑造出来了,如此生动形象,并且完成了自我的整合。弟弟布兰迪代表的本我,追求自在洒脱的生活,人非常聪明把精力花在培育最好的大麻品种上面,也确实小有成就。为了帮朋友,不顾持刀的三名歹徒奋不顾身救出朋友。为了自己的妻儿铤而走险杀掉毒贩想让自己的生活步入正轨。哥哥比尔代表的超我,为了摆脱无力的对于未知事物的恐惧感,他拼命的学习专研成为哲学方面的专家,出了很多书,甚至是一年一本,而他自己孤身一人,照他的玩笑话没时间谈恋爱,跟自己的家人隔断了关系,从不来看望他的妈妈和哥哥。
按照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本我追求快乐原则,超我追求的是道德性的完美原则,两者走向极致都会出问题,自我必须在中间协调两者的关系,自我在自身和环境中调节,获得平衡达到人生和谐完整的过程。电影的结局是弟弟布兰迪死去了,他的个性终究导致他的命运的降临。而哥哥比尔在弟弟去世之后,错手杀人,然后不知道生活该怎么样进行,想要把生活补救回来,刺激之后回到他的本我状态。在跟死亡擦肩而过之后,他终于获得心灵上的自由,重获自我,跟心爱的人,平静的沐浴在雨中享受他原本害怕的雷雨闪电。
网上的评论有人写到:比尔被牵扯进一桩谋杀案,好日子再也没有了。看到这里我忍不住笑了,大众评价的好日子就是过着高级的生活,做着高级的工作,有着极高的名誉。这是外界看到的一种物质的价值观,殊不知内在的放松、心境的自由才是一个人真正需要的好日子。
5 ) Steve Earle--Lonely are the Free
《草叶》最后让我默默流泪的片尾曲,史蒂夫厄尔伴着古老的木棉吉他和嘶哑的嗓音--就像题目一样充满意义:孤独便是自由。
年龄慢慢增大,幸运的是烦恼也好像越来越少,不幸的是有时总觉得低落,一种细如抽丝的感觉不停地在脑海里晃来晃去。
不是每一部好电影都有让人共鸣的音乐,史蒂夫唱出来的。就像伤感时只想听王菲那种独一无二悠长深渊的声线,也有陈奕迅那种安静的感觉。仿佛唱给自己,作者心里的感觉,也是我在深夜时看完一部电影后的那种虚脱感的完美描述。
孤独。人类无法战胜的情感,是失去兄弟的那种孤独,是失去事业的那种孤独,是失去父母的那种孤独。摒去了世外的繁华喧闹,体验了生离死别的悲痛,孤独就会变成那种内心最深刻的感受,哪怕身在人群中,自己那种不被人体会的悲凉时刻油然而生。
这种嘶哑的嗓音,就像呆坐在KTV时,心里泛起的压抑和不安感。混沌不清的乡土式的英语就像无数吵杂的声音在耳朵里回响的感受。看草叶,就要听完这个结尾,听到整个房间都变暗,听到自己孤独的心跳声。
就像大麻那种缓缓侵入身体的感觉,想笑,更想放纵压抑。
6 ) 爱德华 诺顿真美呀
当初看《搏击俱乐部》记住了一个大卫芬奇,还有一个就是爱德华诺顿。布拉德皮特除了好青春好健康好阳光的《大河恋》里实在耀眼,之后的出现无论别人怎么说他帅,我就是毫无感觉,真是奇怪了哟。爱德华诺顿的帅估计是令很多人都要尖叫的吧,哈哈,我就是觉得他好美,真是美得令人看到了都会心里颤一颤。如果说一个人把令自己心动的东西(和人)画一个不断往外延伸的同心圆以表示深浅,那对我来说爱德华诺顿就一定是在最靠近圆心(圆心当然毋庸置疑是家人以及实实在在的挚爱)那一层里。
这部电影之前一直没有注意,看到它也纯属意外,就是看到这个封面好看所以才点进去的,但是一打开那就了不得啦,真要命,正在课堂上讲述古典哲学的爱德华诺顿实在是温文尔雅美好不可方物,声音好听极了,那一套装束也是忒符合作为老师的感觉啦,总之如果老师们果真都是那个样子那份气质,那么学生们不爱学习才会奇怪呢。哦,作为哥哥的老师名字叫比利。
后来看到同样是爱德华演的作为瘾君子与大麻种植者的欠了一屁股债的弟弟布兰迪,好一个颓废像,那个样子实在也令人讨厌(可见爱德华诺顿不仅长得好,演得也实在到位),我看他叫哥哥回家,说是自己死了,然后又让哥哥假扮他,我就很担心他会将比利拉下水,好端端一个有名气有影响有抱负的青年学者又被毒品侵害,真是万分担心呢,可是后来他杀了人又被那个多嘴多舌的磨叽犹太破产牙医追来,俩人发生冲突,然后自己被牙医打伤,哥哥又打死了牙医之后,倒在地上的他突然表情严肃,非常迫切地喊起比利的时候我的眼泪就流下来了,那个时候他的眼神再也不颓丧,好认真,他真的是个好兄弟,他告诉哥哥是自己杀死了牙医,然后将枪拿到了自己手里,后来他死了。
最后比利企图帮弟弟办理后事,可是那个圈子恐怕也不是那么简单就可以理得清的吧,所以被一支箭射中,不过后来他还是活下来了,与那个同样好似与社会不合节的女教师手握着手靠在院子里的椅子上等待夏季的暴雨。母亲和弟媳抱着弟弟的刚出生的小孩,那个场景是温情的,所有人都和解了,好像他的心灵终于回归了。
似乎弟弟之前告诉母亲的“只有家中的什么人死了,他才会回来吧”就是一个伏笔,也许弟弟叫功成名就可是心灵没有归属感的哥哥回来是为了母亲,同样可能也有帮助哥哥寻找自我的意思,另外还想叫哥哥见证自己为了孩子的出生举行婚礼,结束债务,重新做人的想法,可是没想到自己果然是死了。
这部电影同我喜欢的其他电影一样也是跟人的某种心理状况有关的,或许也可以扯上宗教啊哲学啊什么的,可是这些方面我没什么涉猎几乎看不懂,但是心理方面来说又是跟童年阴影有关的个人成长,长大之后无论成就如何大,外人如何认可,自己都会活得很辛苦。然而总要死人之类的非常激烈的变动才能给主人公带来心灵上的彻底转变。这种刻意避免与自己的过去有关的行为和将自己包起来与外界隔绝的情形才会有所改变,或许是毁灭或许是温暖的回归,总之死亡也好,回归也好,都可以看做是一个全新的开始,新开始总是要有强大的力量才可以带来的,所以这样的安排实在也是合情合理。
爱德华诺顿的美在于他帅可是他不炫耀不轻浮,他有沉淀有自己的气质,他的眼睛里满含深情,若是忧郁那么作为观众的我们会觉得心脏都被拧起来了;如果他快乐欢笑,那么周围便瞬时变得好美好,好似阳光立马从窗帘后面透进来了一样。
美可以是一种力量,那种力量可以让粗鄙的被生活琐事所累的我们觉得心灵也美了起来,自己仿佛也轻盈了许多。
可是你知道,生活中真的好多琐事,那种美却是不食烟火味儿的,真让人好生难过。悲哀……
NORTON的片子都喜欢
其实这片子不错,看到最后5分钟才high得起来
without Edward, this is nothing.
要不是冲突衔接的有些僵硬就好了,而且由于个人特定时段因素加分了
4.5星。小有科恩兄弟之风采,诺顿的表演天衣无缝
宝刀从不老。
剧情三星诺顿五星,于是这是我在豆瓣的第800部电影。
一个模子, 两种性格, 在小镇上激烈的碰撞, 反射出的是亲情和对逃离故乡的思考. 诺顿演技太精湛了, 不过装说的爱尔兰口音还是有点不习惯.
在电脑上放了10天,终于还是看了,虽然没有字幕,我爱诺顿,他不是杀毒软件,
或许真理就在我们面前,我们也正在逐渐向他靠近,只是不知道它在哪里。一旦某天你觉得你看透了一切,那还有什么意义?
飞行员们肯定喜欢这个片吧我猜
77/100。立意和层次被《A Serious Man》甩出十条街不止。然而如果能有个稍微好点的剧本和像样的发行片商,摩根弗里曼或者杰里米莱纳的提名就肯定没戏啦~
爱德华诺顿演技突破之作!
就在比尔打算返回学校之际,他得知自己竟被卷入一起犹太毒枭(理查德·德莱福斯 Richard Dreyfuss 饰)谋杀案……
我他妈给诺顿的演技跪了。。能把萨兰登的气场压到低成这样。。
诺顿演的太好了
1-相较于开头,结尾过水了2-总有这样不喜欢的演员演出的佩片儿
配乐不错。故事没多么出彩的地方,无疑是Edward Norton的人格分裂进行到底而已。
Edward Norton分饰两角,redneck虽粗俗但是足够讲情谊,一些小笑料伴着兄弟的逝去而怀念自由无虑的日子
诺顿的个人表演。哥哥死掉的剧本处理方式不够好。和他在搏击俱乐部、美国X档案的表现还是有一定差距。狗日的,好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