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鲁迅,你晚了一步
看到马陪小裁缝做手术,卖掉心爱的小提琴,27年后又回旧地寻她,觉得他真的是很够男人。不知道影片中的小裁缝为什么要喜欢罗明?
影片中有一段对白是这样的:
马:不如我们不要读巴尔扎克了。下次我给你念鲁迅的?文笔非常好。
小裁缝:不要。我最喜欢巴尔扎克。我哪里知道什么文笔不文笔的,反正我就是喜欢他,没办法。
不是说,巴尔扎克就一定好过鲁迅,只是,他早了一步,走入了小裁缝的心。所以,如果让小裁缝来做裁判,巴尔扎克和鲁迅PK,鲁迅一开始就输了。输得很不公平。
女人就是这样偏执,任她弱水三千,我怎么就觉得,唯有此瓢最好。
2 ) 有关《巴尔扎克与小裁缝》
七十年代的中国,上山下乡的知青,秀丽的湘西和崎岖的青石路,时代的背景像一面缓缓拉开的大幕,在一切尚未开始的时候就注定了属于那个年代的欣喜和哀愁。接着是罗明的闹钟和马剑铃的小提琴,会动的公鸡以及莫扎特永远想念毛主席,故事就这样在不安分中铺陈开来。
这样的地方是一定要有爱情的,有关年轻,有关死水般的生活,有关于那样一个时代。于是活泼开朗的小裁缝很快走入了他们的生活,为他们带来了光亮。但这却并不能够弥补精神生活的匮乏,知识青年对书籍的渴望永远都是反映那个时代的电影里所不可缺少的。王小波早就在《思维的乐趣里》这样写过的:插队的生活是艰苦的,吃不饱,水土不服,很多人得了病,但最大的痛苦是没有书看。于是那一箱“禁书”便成了他们生活里最大的乐趣,令少年与小裁缝幻想中的世界豁然开朗。它令少年觉得整个世界都变了,天空,星星,声音,光线,甚至连猪圈的气味都变了。每读完一本都宛如一次洗礼,一次新生。“爱情是理性的放纵,是伟大心灵的享受,严肃的享受。野蛮人只有情感,而文明人除了情感还有思想……”每一句都可以让那些灵动的心沸腾的吧,作为一种挣扎,更是对沉默生活的逃生。
故事的讲述并不缓慢。接下来的事情环环相扣。先是罗明与小裁缝短暂的分离,然后是剑铃对医生的哀求以及小裁缝强大的隐忍,一切都兀自发生着,按照它应有的顺序,用应有的声音和桥段。之后出现在画面里的是四十多岁的马剑铃,脸上已经没有了二十多年前的棱角,少了锐气,多了沧桑。不变的是他依然守候着那把象征灵魂和自由的提琴,奏着生命奔放的旋律。时间来到这里时,电影已是即将进入尾声,本以为画面里接着出现的会是罗明和小裁缝,依旧是那座山,那条路,当年的少年一个选择了理想,一个留守了爱情。然后是一场二十多年后的重逢。这样以后,时代的背景,理想和爱情便可穿成一条线了。然而导演笔锋一转却安排了小裁缝的离开。巴尔扎克改变了她,她需要寻找新的生活,于是走得绝然,连罗明和马剑铃也措手不及了。所剩下的只是对往事的回首,徒劳的找寻和永无休无止的思念。
影片反应了文革时代下乡插队的知识青年的生活面貌,小裁缝更是独立自主的女性的代表。三个演员都是自己所熟悉和喜欢的,只是刘烨的四川话说得着实有些蹩脚。另外稍有缺陷的是,影片对“小裁缝”的演绎有点有始无终,不够充分,像是脱了线的珠子,只是不知滚落的那头又是怎样一番景色了。
3 ) 我原害怕你离开我,但没有想到今日竟是我离开了你。
戴思杰终究是留过法的人,那种被拉丁民族的血与沙侵染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内心的淡漠,镇静,热情,清高,在影片最后的留法小提琴演奏家的形象里得到演绎。那种情感是复杂的,带着自我悲悯的惆怅和放不下架子的左右为难。
2002年的影片,今夜再看,不过如此,没想它竟获得那么多的奖。中法合拍的电影总是有一种混血儿的情调,例如在越南取景的《植物学家的中国女儿》,例如这部《巴尔扎克和小裁缝》,还有中英?中加?合拍的《面纱》,中国温婉清丽山水之下演绎的西方浪漫主义文学时代的爱情,似乎别有一种哀愁之美。
影片尽管是以那个特殊时代作为背景,但真正的主角其实只有那个深山里的女孩。大概我是迟钝,并看不出任何锐利的批判意味,即使有,在流水一般的莫扎特里也变得很淡很淡了。年轻的山里女孩,是有花一般的容颜与笑靥,她对她的离开,给出了全世界最牵强又最无法挽留的理由,是因为大文豪巴尔扎克。大概在思想如此开明的今日,也没有多少女孩能说出这样戏剧化的话,也大概是因为今日的开明与迅疾,我们已经失去了读巴尔扎克的时间。
我只是忽然想起17岁半的我,穿着高中的校服去法领馆面签,作为一个工科专业的交换生,为了确保面签结果,我本应该假惺惺地谈起绿色化学与核能使用的未来,可惜当年的我也是如此任性倔强,我说,我想去法国,学法语,是因为我太喜欢杜拉斯。
即使是今日,若不是与我的法文教授谈起,法国的年轻人中知道这位获得两次龚古尔文学奖的女作家也不多了,我开始读杜拉斯的《情人》的时候还是中学一年级,在老家祖父的书房里看到箱子里落尘的法国小说,翻开那本小说之前,西贡在我记忆里不过是幼年盛热之地,阳光毒辣,夏天之时都是青木瓜与各种热带水果的味道,直到那日,我翻开杜拉斯的文字,我便开始想象,若我也算是一个成长在热带国度的少女,那么我总该也是遇到这样一段奇情。文字的毒害作用甚大,于是,当与我同龄的女孩子还在韩国少女作家的小说中做着傲娇蛮横,与王子共舞的梦时,我已经在开始等待那个能与我在湄公河边邂逅的男子。
邂逅之后,便要像张爱玲说的那句:“能发生的关系都要发生”。
影片的最后,年轻的男孩子眼角带着泪光,他说,我那么爱你,你却一声不说就走了。
一个女人,一旦决绝便是一路到底的。都说女人是优柔寡断的动物,神经纤细如同植物细蕊,但一旦做出决定,花瓣包起花心,便很难再打开。法国影评人说,这是一部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电影,印证着大文豪巴尔扎克的那句“女人的美是无价之宝”,但要把美展现出来,孔雀开屏,是需要勇气的。我为何没有看得那么深刻,我只是觉得,他离开,她去堕胎,他在她疼痛万分的时刻拉《天鹅湖》,他为她卖掉他心爱的提琴,第一个他,和第二个他,或者,正如主人公自我的辩白,“只是我们爱的方式不一样而已”。爱得太久,忽然有一天,便发现自己不再爱了,所以,我一直都相信,女孩的离开,只是因为她不再爱了,巴尔扎克教会她,爱情不应该是这样子的。
他最终从法国里昂和图卢兹的国家剧院回到中国。他带回来一瓶香水。给一个他曾经相处的山里的女孩,或许,他已经不知道有什么可以给她了。
两个中年男人,各自功成名就,深夜伴着金黄威士忌畅谈,说起旧事,仍不禁有泪。辜负了谁都好,很幸运,他们都没有辜负那段苦难的青春。
那瓶来自法国的香水最终淹没在总归要来的三峡水中,在悠扬的提琴声中,贫瘠的青春才有一点点的馥郁,他带着香水回到了三峡,但她最终却带着巴尔扎克消失。一个女子的一生,传奇常常是因为爱情,不传奇也常常是因为爱情,女人的倔强和任性一旦发作便是一发不可收拾。
当我在法国的夜幕里看完这部电影,心怅然之。
我从前时常担心害怕你会离开我,但想不到今日,竟是我选择离开了你。
4 ) 长江底的Baby Doll
电影接近尾声的时候,马剑铃给小裁缝挑的香水是YSL Baby Doll,中文翻译:巴黎情窦,27年后的他在给那个27年前听着他念巴尔扎克的山里小裁缝挑礼物,然而故地重游,没有重逢,没有惊喜,没有人接过这个礼物。当长江水淹没凤凰村,属于巴尔扎克与小裁缝的故事早就结束了,再多缱绻不过怀恋。
“我爱你,说十遍”罗明笑着让小裁缝说的时候,马剑铃没有表情,他蹲在旁边。在可以爱小裁缝的时间,他一直是一个默默在旁边的姿态。他在电影里用第一人称自白,然而即使以如此接近观众的方式,他也从没说过,他爱小裁缝。
27年后,在上海机场站在罗明身边一起接马剑铃机的罗夫人,朱缨小嘴,皮肤白皙,她带着精致的眼镜,开着车自信的说她丈夫的成就,那个站在她身边的男孩会听话的叫叔叔。这个男孩,不是那个30年前马剑铃拉着小提琴掩护,小裁缝咬着牙,妇产科医生偷偷摸摸做掉的孩子。这个女人,也不是那个30年前偷偷拆了闹钟,在山洞里听他们念巴尔扎克,追着车让罗明早点回来的小裁缝。这个男孩在不停的长大,那个孩子永未降生,这个女人也许度过太多书,那个女人只爱巴尔扎克。
巴尔扎克,让她带着她的美丽,去了未知的远方,沉迷的是他们,觉醒的是她。她问过巴黎在哪,那时她情窦初开。
多么美好默契的爱情和友情,四季更迭,年轻的依然是长江,怀恋是长江底的Baby Doll。
5 ) 小裁缝的爱情
大约一年前就知道有这样一个电影,那时候叫《巴尔扎克与小裁缝》,法国片,讲的据说却是中国农村的事情。巴尔扎克与中国的小裁缝怎么扯得上边儿?当时是蛮有些好奇的。后来片子出来了,还代表法国参加了今年金球奖最佳外语片的角逐,然后就看到了现在手头这张名字改做《中国小裁缝》的盗版DVD。
也难怪,上个世纪70年代初的中国四川省,人性压抑,生计困难,山大沟深,识字的人翻几座山才找得到一个,而三个年轻人的思想和命运,竟因了巴尔扎克的小说彻底改变,这样一部向法兰西致敬的作品,怎会不受法国人礼遇?电影里的回忆者,当年暗恋小裁缝的少年,现在旅居巴黎的音乐家,颇有些像前年获了诺贝尔的高行健。
法兰西与一个四川山村的联系,是藏在鲁迅下面的巴尔扎克和福楼拜,山里有史以来第一件自治的纹胸,声音曼妙的vilion,小媳妇下摆宽宽的水手服,和一个毅然走出山去的漂亮小裁缝。不同的人在电影里看见不同的人生,在我眼里,那不是讲文学和人性,压抑和自由,而是一段感伤甜蜜的回忆,一个流淌着些怀旧情绪的爱情故事,是爱与不忍,是选择与放弃,当初少年的痛,在三十年后的夜风里,都化成了一丝惆怅,一杯乡愁。于是,它和个人记忆有关,和青春有关,和去国怀乡有关,可以被任何从那个年代出走的人换成多情少女与红楼梦,青衫少年和维特。
电影算不上多出色,但把灰色的中国故事拍出了一种中国银幕上少见的个性和文学气质,明显感觉得到一个中年人文艺的眼光和怀旧情绪化为氤氲的光线,笼着电视机前这小小的方寸之地。这就够了。导演戴思杰,又是一个在法国学艺的东方人,在他之前得到许多人偏爱的是把东方的唯美发挥到了极致的陈英雄和比特吕弗还特吕弗的蔡明亮。与其学美国人用金钱来堆砌电影的奢华,倒不如在卢米埃尔兄弟的光影里浸淫日久,汲得一点偶现的灵光。
主演是周迅、刘烨和因《金粉世家》最近人气正旺的陈坤,按理在国内应该是有票房的。但因为其中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又如此可堪回味,要公映,怕是难。我们自小就被电影、小说灌输的行为观念以及成人后按部就班的生活经验,与剧中不入经史的乡野气息颇有些距离,看这个中国故事,竟也有些猎奇的新鲜感。
这名字让我记起年轻时的母亲,那时身体还好,也是县城里的一个小裁缝,算来和父亲从中原迁到西北已整整50年了。在北京长大的侄女从小就颇有些叛逆的性格,跟我说起她父母的包办婚姻,忽然说,二爷爷和奶奶比她父母还要幸福,自由恋爱,又一起离家创造自己的生活。我一愣,蓦然觉得,对上一代人的事情,以前忽略了太多。
6 ) 水火相容
在澳洲的第二年,到了一个college 继续读英文,上高级英文的老师给我们看了一个电影,然后告诉我们影中的一些镜头/颜色是有一定含义的。
如盘旋而上的楼梯和上面拥挤的人群代表着压抑感,而少年主人公在蓝天草地间飞舞着是自由的象征。
第一次听到电影还有这种拍法,还真新奇!
现在这知识倒是给用上了。
还有出生在文革晚期的我自然对片中的背景有共鸣之处。
片中罗明头脑灵活,反应奇快,而他的小提琴手朋友马剑铃却很内向,不大说话,但二人都同时爱上了小裁缝。
热情如火的罗明第一次吻了小裁缝,也在池塘里夺去了小裁缝的第一次;
小裁缝的第一次的打胎,柔情似水的马剑铃用他心爱的小提琴支付了妇科医生。
最后小裁缝却离开她的故乡和她爱的人们下山去看她向往的天地,因为:
一个夺去,一个给予,也许她已发现该爱的是哪位,两爱只可取一,但任何一种选择都会伤人心。
小裁缝于是选择了离去,自然界本是女性有选择权的!
她已成熟了,虽然只是在短短的时间内。。。
二十多年马剑铃一直独身,与小提琴和音乐为伴,他心中只有一个她。
内向的他却一直穿着火红的上衣,与他的性格相映。
谁说水火不能相容!
注:
这是我写的第一篇影评,也是选自我博文。香水写的比较好一些,所以倒成了豆瓣第一篇影评。
莫扎特永远想念毛主席
罗明一脸倔强地修起钟表时简直与阿坤哥哥重叠了。本来以为马剑玲爱罗明(可能跟他讲那个“中国史书上第一个同性恋”故事有关),后来他发抖帮小裁缝吸毒,才知道他是爱着小裁缝的啊...用很幽默的方式讲了那段残酷的背景故事,影片结尾处泰坦尼克号既视感。
结尾的女性独立意识稍显突兀了,再加点铺垫会更好。陈坤本来也挺小受的,可是和刘烨摆在一起就一秒变小攻啦!刘烨童鞋真是万年受啊~周迅在这里真好看~啊,四川话,陈坤表示毫无压力,另两位童鞋就有囧了,特别是刘烨。。
原来刘烨爱的不是陈坤
每次看周迅的电影都让我很惊喜,她总是演的那么的浑然天成,陈坤和刘烨的组合给我一种意想不到的感觉。巴尔扎克的禁书,两个上山下乡的小伙子和一个不识字的小裁缝,最开始最依赖的小裁缝,到最后心灵的蜕变,她豁然开朗寻找新天地去了,可两个小伙子的心却被牢牢的困住了,一生不能释怀。
这是一个多么让人激动的组合啊...
在禁忌的年代与文学偷情。
虽然刘烨和周迅的四川话实在让人焦躁,但我喜欢这个故事啊,小裁缝走了,抛下罗明去见识美丽新世界了,终于没有落得知青返城自己在爱情里打落牙活血吞掉眼泪疙瘩的结局,她比谁都先走。
我亲爱的刘烨啊,你怎么就透露出这么一种背背气质呢
在学校看的,地方话版,还不错,周迅还是那么灵。
戲中的馬劍鈴及羅明有沒有同性情誼?
祖与占、朗读者。演员表现极好,周迅陈坤刘烨实在太动人了,周迅那滴溜溜的黑眼睛、陈坤那敏感的眼神、刘烨那鹿眼!“莫扎特想念毛主席”、用谷糠做了雪、连猪圈的味道都变了,为一本书去做堕胎手术,"我去抓一只凤凰山的鳖,给你老爹补身子,这样就好得快,他好得快你就能早回来了"
周迅同学就是天生的演员啊,四川话都说得那么好。
说我爱你。重复十次!
何尝不是中国版的《朗读者》……
中国版的祖与占,喜欢那个时候的陈坤和刘烨,身上还保留对艺术单纯的塑造,特别是后者,尽管两人同时出现的第一个场景我的反应是,看,毛和周。
把刘烨和陈坤摆在一起的画面还真是好看啊~
我把心给了你,身体给了他,情愿什么也不留下~
只能说刘烨的四川话说的黑恼火 好像外国人哦 陈坤是重庆人嘛 说的还是正宗啊~
刘烨拉小提琴的时候帅毙了.可惜現在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