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色块切换皮肤

    我和厄尔以及将死的女孩

    剧情片美国2015

    主演:托马斯·曼  奥利维亚·库克  RJ·赛勒  尼克·奥弗曼  莫莉·香侬  乔·博恩瑟  康妮·布里登  凯瑟琳·休斯  马特·本内特  休·杰克曼  马萨姆·霍顿  鲍比·J·汤普森  切尔西·张  

    导演:阿方索·戈麦斯-雷洪

    播放地址

    猜你喜欢

     剧照

    我和厄尔以及将死的女孩 剧照 NO.1我和厄尔以及将死的女孩 剧照 NO.2我和厄尔以及将死的女孩 剧照 NO.3我和厄尔以及将死的女孩 剧照 NO.4我和厄尔以及将死的女孩 剧照 NO.5我和厄尔以及将死的女孩 剧照 NO.6我和厄尔以及将死的女孩 剧照 NO.13我和厄尔以及将死的女孩 剧照 NO.14我和厄尔以及将死的女孩 剧照 NO.15我和厄尔以及将死的女孩 剧照 NO.16我和厄尔以及将死的女孩 剧照 NO.17我和厄尔以及将死的女孩 剧照 NO.18我和厄尔以及将死的女孩 剧照 NO.19我和厄尔以及将死的女孩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26 16:41

    详细剧情

    高中生格雷戈(托马斯·曼 Thomas Mann 饰)性格善良却有点孤僻,他唯一的爱好是与死党厄尔(RJ·赛勒 RJ Cyler 饰)拍摄短片,改编他们喜爱经典电影,自娱自乐。有一天,格雷戈结识了身患白血病的女孩蕾切尔(奥利维亚·库克 Olivia Cooke 饰),乐观开朗的蕾切尔改变了格雷戈原有的世界,两人十分谈得来,格雷戈逐渐对蕾切尔萌生爱意,却不好意思说出口。就在此时,蕾切尔的病情加重,格雷戈意识到自己必须有所行动……

     长篇影评

     1 ) 你终于哭出来了

    看完电影时我只打了三星,因为当时觉得故事拍得实在是和男主性格一样的平淡寡味。可是当我想到毕业前几年的自己时,我又滚回来打了高分。

    第一次在影评里写自己。在大学毕业那段时间,我和男主一样,处于一种对周遭的生活怎么都热情不起来、甚至是冷漠的状态。毕业后我复习考研一次、回来找工作、换工作,不痛不痒地活着,蝇营而狗苟、迷茫又麻木。完全没有其他同学走出校园,立刻就业,迫不及待为未来打拼的激情。我对这种人人都觉得自然而然的新开始,充满着说不清的疑虑。疑虑是这样的:我要找工作,那我工作的意义是什么?赚钱。那我为什么要赚钱?活着。好,那我为什么活着?问题来了,原来,我找不到自己活着的意义。我这样对自己的生命、身边的生活没有一丝一毫的热爱和期待,又哪来为自己的未来去拼搏的热情。

    大学专业我不喜欢也不擅长,找到类似的工作,自然由内而外的不顺利。但彼时我也不知道我想做什么,或者除此之外我能做什么。家人不停地给压力,也有亲戚开始指责我自私,但我只是越来越纠结、越来越抑郁,有时候甚至深感绝望。

    我去读埃克哈特·托利,去跟基督传教士聊天,我甚至怕自己走向自杀去读心理学,偶尔进行一下自我心理干预。两年下来,对生活的意义,仿佛略有所悟,又仿佛仍然不知。

    后来我开始大量地看电影。直到前年看到真实事件改编的《素媛》时,好像一切都有了答案。9岁的素媛低着头说,现在终于知道奶奶那时候为什么总是喊“哎呦,要死了…要死了…”,因为那是人活在世的意义。我抱着那部电影把二十几年的眼泪都哭干了。这句话,那么轻飘飘地从那个受害小女孩嘴里说出来,却远远胜过我那几年在各种哲学著作、各大宗教教义里找到的答案。感谢编剧。

    到了今年,我找到了自己喜欢的工作,乐在其中的做着。开始自信,开始逐渐对生活有了热情,不再纠结,仍然有所迷茫,但不再麻木。我开始学吉他、开始试着画画、开始欣赏摄影作品,开始有了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开始对未来的生活,有了期待。

    像这部电影里,男主自始至终对周遭都麻木不仁,直到经历女主的死,他哭了。我知道,他终于活过来了。

    找到自己活着的意义,有什么能比经历一场或于生死的痛苦,更有效呢?

    需要找寻自己活着的意义,才能正常活下去的人是不幸的。我希望所有不幸的人,早日……哭出来。

     2 ) 爱非终点,死亡亦不是

    张爱玲在《倾城之恋》里说,在这兵荒马乱的年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

    隐隐觉得,在面对某些重大的时刻,人的情感能得到最大的渲染。管他兵荒马乱,谁又在乎这倾国倾城。有你在身边就够了。想这爱,是浮世万千中能相互搀扶相互支撑,并排除万难走向终点的唯一。

    我倒觉得,爱,并非是拯救你出艰难处境的奇迹,也并不是你抵御这个世界所谓恶意的盔甲。而是,在我们成为一个完善独立人格的同时,锦上添花的一味甜。每个人都难逃孤独,只是面对未知的以后,谁都渴望有一个人并肩。

    在此之前,我看过活在当下,星运里的错,还有国内的分手合约,被偷走的那五年,滚蛋吧肿瘤君。可能相对这些温暖的故事,更喜欢像抗癌的我,绝命毒师这些稍微有些暗色的影片。一座城的倾倒,两个家族的争斗,以及现在最常见的癌症,在这些原本平静生活里突如其来的变故中,人们的感情也变得丰富满溢,我想珍惜这最后一刻与你在一起的时光,是这世界不公平,总有理由将你我分开。也是这般,给无数的影视作品一个很好的出入口,男女为彼此做尽了浪漫事,与苛刻冷酷的现实相比,这份爱如此高光又富满意义。因此,我总感觉,这是一种莫名的讨巧。平淡生活,更能现真情。试想,撤销了这些藩篱,两个人只不过是在某天回家的凉风傍晚,街角恰巧碰到。抬眼轻轻看,好像早早就认识了你。

    看过Me and Earl and the Dying Girl,心里多少有些暖意。很多人都把它定义为迷影版星运里的错,我觉得,可能不必跟星运里的错扯上关系。一个高三的大男孩,他内向有点害羞,迷恋电影,尽力与学校的社团保持合适的距离,他的生活也会混乱,也会伤心绝望,但是他却无比真实。他不去掩饰自己是被母亲逼迫才去跟Rachel做朋友,也在最后,切切实实走进了她的世界,感受她的喜怒哀乐。

    整个电影,都以明亮的色彩,欢快的方式将这个简单却不俗的故事娓娓道来,虽然在Rachel离世的那一刻,心里还是咯噔一下,但是,Greg心里早已背负起了她的内心世界,这个如花年纪里,有如小松鼠般活泼的女孩子。

    顶着粉红色假发的Rachel,让我想起迷失东京里的斯嘉丽约翰逊。而影片莫名让我难忘的一幕,是Rachel带着粉红色假发打开白色的房门,然后张大嘴巴满脸搞怪的样子。

    葬礼过后,Greg离开Rachel的家。从窗子我们看到他的背影,以及涂鸦的台阶。我愿在天上保佑你,未来即使平淡也可以幸福。不是为了感谢,不是为了肤浅的安全感,是在这段时间的陪伴里,你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认识了生活。想必你也会有同样的收获。那么,就请一并带上我的梦想,勇敢的生活吧。

    还好,这份感情超越友谊,但又没有刻意去深化所谓的爱情。

    这段时间,我也正好走到了相同的境地。生活中一位尊敬的长辈,被查出了癌症。她的家人,包括我,从一开始被这份情绪浸染的无比悲伤,到现在慢慢明白,有些事总应该顺其自然。起码现在可以每天陪伴,起码可以举起相机留下每一个开心的时刻。事实是,每一个人都将走向灭亡。活在当下,珍惜所爱,不是么。

    总会有很多人,觉得套上爱的名义去为别人做一些事情,是神圣而有意义的。也会觉得一句我爱你,仿佛是一生一世的约定。要知道,爱并不是所有一切的终点,生老病死同样不是。这些,只不过是浩瀚生活里,一个个小小的节点。你不能奢求所谓的爱情可以帮你排除万难,也不能永远沉浸在某人离世的悲伤中,你需要担负需要面对的,远比这些要沉重庞大的多。

    当你在穿山越岭的另一边,
    我也不曾孤独。

     3 ) 不落俗套之处:“我”却成了那被拯救者

    《我和厄尔以及将死的女孩》(2015)是今年的一部赞誉度较高的美国电影。之所以如此,除了电影技术方面值得称道,以及它巧妙向经典致敬从而俘获众多影迷芳心等原因之外,最重要一点是因为它讲述了一个不落俗套的青春故事。

    当然,就本片而言,“不落俗套”并非指故事本身有多离奇,而是故事设定的讲述者是一个不落俗套的“我”——本片男一号格雷格(Gregory)。格雷格是名高三学生,擅长交际——他可使自己成为任何学生圈子中的一员,但他本性却是自我封闭的——不愿成为任何人的朋友,即使对他的死党厄尔(Earl),他也只是以“同事”相称。故事情节可谓简单至极,一句话即可概括,即格雷格被父母要求去帮助一个患了白血病的女同学蕾切尔(Rachel)。就这些元素——青春、一位得了绝症的女同学、帮助——来看,落入俗套的可能是格雷格在帮助蕾切尔的过程中产生爱情,并尽其所能去救助她的故事,然而,本故事并不如此顺应观众的俗套思维,“我”在影片中几次提醒观众这不是一个罗曼蒂克式的爱情故事,而出人意料之处还在于本应作为帮人者的“我”却成了一个被拯救者的角色。

    格雷格是如何被蕾切尔和厄尔拯救的呢?对格雷格矛盾性格最为了解的人当然是厄尔。厄尔向蕾切尔解读了格雷格矛盾性格形成的家庭原因,这为蕾切尔了解格雷格并试图帮助他提供了很好的切入点。另外,厄尔也经常用当头棒喝的方式让格雷格醒悟,这对于一个自卑、厌世又非常在意别人眼光的人是种有益的帮助。比如当他非常生气厄尔私自透露拍一部有关蕾切尔的电影时,他气势汹汹地跑来质问厄尔,厄尔的回答就直接针对他的性格弱点:“听好,没人会在意你……有个女孩看上你,你就来我这儿发牢骚……你以为真的有人关心你吗?……你把那女孩当作负担了……”当然,厄尔对格雷格的帮助并非本片重心,但他是故事情节展开的关键所在,因此是影片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对于蕾切尔,我们似乎明白了这个道理:对于绝症患者最大的帮助并非让他单纯接受帮助,而是让他从心理上觉得自己还是个有用的人。格雷格成了蕾切尔这种心理帮助的来源,虽然他对此未有真正的意识。格雷格性格弱点非常奇特,他像个隐于市的大隐者,在心理上拒绝跟任何人成为朋友。蕾切尔以接受他的帮助为由,首先成为了他的朋友。漂亮女生对于格雷格而言犹如洪水猛兽,他认为自己稍不注意便会像丛林中的花栗鼠被驼鹿踏得脑浆崩裂。蕾切尔便命令他陪她一起在学校食堂吃午饭,且有意选择跟漂亮女生坐在一起,虽然这让他非常尴尬,但蕾切尔成功地打破了他苦心经营了8年的“隐身术”,从此,他不得不面对女生以及和“仇家”周旋,正因为这样,才有了他后来的独创电影和与同学大打出手,显然,对于蕾切尔来说,造成这种局面也好过让他有意避世。他毫无理由地讨厌自己,因而拒绝申请大学,蕾切尔以癌症晚期病人的请求为由要挟让他当场申请了大学,即使后来出现波折,但这为蕾切尔进一步帮助他提供了基础。

    即使上述这些,也只能表明是蕾切尔在帮他由被动转为主动,但并不是他出于本意的主动。格雷格之所以不能积极主动面对一些人和事,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害怕承担责任。当麦迪逊(Madison)建议他为蕾切尔拍一部电影时,他只敢含糊其辞,害怕明确答应后的责任,更不敢直接告诉蕾切尔,虽以“不告诉为了给个惊喜”为由,其实就是害怕万一拍不成后不好交待。蕾切尔希望他可以积极主动地为她做一件事,那就是要求将有关她的电影完成。虽然这也可认为是一种“强迫”,但至少可以让他敢于面对责任,而且也扭转了他和厄尔一直通过模仿或“恶搞”经典影片来拍电影的路子,这让他首次独创性地拍摄了一部有关蕾切尔的电影。要不是因为蕾切尔的这一逼,他恐怕要一直“恶搞”下去,直到这一爱好被永久地放弃。

    以上似乎足以证明格雷格是被蕾切尔拯救了。可能有人会说,这不能证明蕾切尔就有这些功利的意图。事实上,蕾切尔在格雷格申请大学受挫后写信到大学招生办替他说情,她便表达了她的助人意愿:“我希望这有用,因为这说明我死后还是有在天之灵的。”此外,按照本片结束时所表达的那位历史老师的观点,人的生命可以在他人的记忆中得以延续,而能做到如此,唯有展现你值得别人记住的东西——你为别人付出的爱。所以说蕾切尔是有意要成为施与帮助的人而非相反。格雷格最终也认识到他成为了被蕾切尔拯救的人。当他最后来到蕾切尔的房间泪流满面时,我想他应当认识到了这一点,他的眼泪决不仅仅因为痛失朋友,更多缘自这份爱。当然,电影似乎也通过影像暗示格雷格决不会辜负故人,当他带着蕾切尔的枕头和那本雕刻着他们共同记忆的书走出房间时,他的前方呈现了一座拾级而上的阶梯(桥?),这是否意味着格雷格在蕾切尔的帮助下正走向他新的人生?(文/石板栽花 2015年9月22日)


     4 ) 那年夏天当我从你的世界路过——北美新片《我与厄尔以及将死的女孩儿》漫谈

    那年夏天当我从你的世界路过 自从我们上学之后,想要交到一个朋友,也许不是难事,但是想认真交一个朋友,也许并不简单。如果每个十几岁的孩子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世界,那么与人分享自己的世界,或者进入别人的内心世界,都是一件需要缘分的事情,用大俗话讲,需要一个投缘的契机。而这部电影,就是为我们讲述了在一个不算契机的契机下,三个年轻人之间发生的故事。 这部由同名小说改编的《我和厄尔以及将死的女孩儿》,小说作者就是电影的改编编剧,首先这样长的电影名字延用,在青春片里面并不多见。然而作为一部关于年轻人的电影,这样的名字又并不突兀。直白的给到观众第一印象,就是主人公“我”和厄尔的一段友谊,以及“我”和一个将死的女孩儿之间的故事。这里导演和编剧都没有将故事升华到人生哲理,或者给这段经历归结一个存在的意义,只是给了我们一条线索,一条关于几个年轻人之间的关系链。 而整部电影就围绕着主人公Greg,为我们打开了三个年轻人的世界。也许17岁的年轻人对于大人们来说,时常是个难懂又奇葩的世界。与其说我们难以想象和理解他们的世界,不如说常常是我们“打开的方式不对”。而导演Alfonso Gomez-Rejon,用他的电影长篇处女作,为我们用最轻松,最欢乐的方式,从内到外展现了几个北美高中生的日常和内心世界。 首先从男主角开始,这个进入高中最后一年的17岁大男孩。他眼中的校园如同动物园+菜市场的混合体,他在不同的社团与大家保持着最基本的社交,在自己无处可躲时,只得和唯一的“朋友”厄尔一起,在“纹身帝”历史老师的办公室午休。而对他来说,女生突如其来的搭肩“Say Hi”,简直就是被雄壮的母鹿踩踏一般恐怖。而他的世界,每天除了被无聊的高中生活消磨,就是被自己的母亲和父亲教诲,直到他倒地不起,在地上滚来滚去,匍匐前进。 这部电影的主题其实并不新鲜,而这部电影的独特,大部分体现在导演对年轻人生活和内心的解读,以及将个人的解读,通过趣味的表现手法,让观众感受到共鸣。无论是学校里鸡飞狗跳的餐厅,还是对性感女神的形象比喻,以及对母亲如机关枪扫射一样,可置人于死地的唠叨进行具象化表现,这样的桥段在影片中比比皆是。 而电影无比奇趣的开打了男主角Greg的世界,只是这个故事引入的开始。接下来影片讲述的年轻人之间的关系才是重点。影片中很实际的交代了Greg起初并不想与人交朋友的性格。就像他和唯一的“朋友”厄尔,也不是真正意义上通过主动结识,而成为的“朋友”,他们只是从邻居,变成合作拍档。相信这一点对于年轻人和从那个时期走过的人来说,是个并不奇怪的事情。有的时候,我们往往不想别人进入自己的世界,同时更是对其他人的世界不感兴趣。 而影片中的男主角Greg却没有那么幸运,生生被母亲的唠叨逼到绝境,只能去请求邻居家得了绝症的女孩拯救自己。这样的开端简直是埋好了无数个笑料的雷,等着观众去一个一个踩爆。 而影片中,借由Greg和Earl的爱好,通篇的对经典电影的翻拍致敬,简直是为该片赚足了好感和额外加分。让每个观众和影迷都在无形中,与电影中的年轻人们拉近了距离。Greg和Earl自制电影的爱好,成为了他们标签,也成为了和将死的女孩Rachel拉近距离的关键。这一爱好的暴露来自于一次意外,意外的嗑药让Greg和Earl只能离开学校,逃到Rachel家避难。期间三个人坐在台阶上吃冰棍聊天,这一刻,三个人成为了没有秘密的朋友。这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那个年纪,与最好的朋友一起轻描淡写的探讨某些事情,令人无限追忆。 而一个Greg本人并不愿意与人提起的事情,反而被大家知道,还被其他人要求制作一部关于Rachel的电影。这样的人际关系和任务制定,对于一个沉浸在自我创作世界的人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当Greg开始慢慢进入Rachel的世界,由于起初他是被动的进入Rachel的世界,他看事物的角度,不带有任何目的性,没有盲目的情感需求,没有刻意的讨好,反而可以没有负担的和Rachel相处。他眼中的Rachel,第一印象是个屋子里满地有着数不清数量的枕头的同年级同学而已。 他们一起看电影,一起聊天,一起排解压力。直到他们谈到未来,Greg的母亲给了他一本相当于大学黄页的书。认为他的未来就在其中,他应该好好甄选,决定自己的方向。而对于Greg来说,自己的未来又怎么可能在这本书里。而在Rachel看来,自己已经得了绝症,在即将消失的未来中,她的未来又在哪里。电影在观众不知不觉中,再次抛出了一个当下年轻人面对的棘手问题。而这个问题对两个角色来说,有着截然不同的思考。 而电影最后的解扣,也是极为的巧妙,相信也是这部电影在2014年美国圣丹斯电影节,同时捧得评审团大奖和观众选择奖的原因。这就意味无论什么层级的观影者,都为这部电影买了单。 故事的最后Rachel化身为一只奋力向上的小松鼠,隐藏在她房间墙纸的每一个小角落里。只有了解她的人,才可以看到她既微弱又独特的脚步。而在她每一本看过的书中,她也留下了自己的世界。也许书本对一个17岁的孩子来说是未来的选择,而对于即将消失的Rachel来说,这里也是一个当下的世界,有关于自己的内心世界,她所拥有的美好的友谊。 而Greg则从Rachel的房间,带走了那个性感的紫色绒毛抱枕,这是他们友谊开始的见证。就像Greg开头的自述说的,最终Rachel并没有从这个世界消失。虽然Rachel在看过他拍摄的电影之后的十个小时里,去世了。 这样的两个年轻人的世界,从陌生到产生交集,到彼此争吵,再到心灵的共鸣。最后,一个人的一部分,进驻到另一个人的内心,甚至影响他的未来,打开了他的未来,这样的关系甚至大于友谊。而Greg将永远带着Rachel的一部分继续生活下去,Earl也是一样。其实,进入一个人的世界,没有那么简单,也没有那么难。 最后谈谈那部,看了之后的人会死去的天马行空的短片。Greg从抗拒给Rachel拍摄短片,到开始着手拍摄,到觉得自己拍的根本都是垃圾,再到最后在毕业舞会那天,穿着西装革履,坐着加长版林肯没有开去毕业舞会,而是开去了医院看望Rachel。他对Rachel的友谊,已经不再是被迫的相识,别扭的调侃,无端的争吵,而是到达了真正的彼此理解和情感互通。他的短片里,前半段的人物特写慢镜头,是Rachel身边的人,包括单亲母亲,Earl和自己,从一个Rachel没有见到过的角度,黑白慢镜头,特写展示了每个人的状态,那样标志性的人物动态和神情,令人着迷。而后半段的色彩拼接动画,像是把年轻人脑子里的臆想, 变成糖果色的抽象世界。这里被有些人认为模仿了韦斯.安德森的手法,但是却不尽然。瑰丽的动画手法,并不是韦斯.安德森的首创,也不是所有的定格动画都是韦氏的风格。 影片结尾,随着Rachel瞪大的双眼,目不转睛的看着彩色的投影画面,渐渐走向另一个世界,Greg是悲痛的, 他走出了病房,所有的观众都在这个泪点沦陷。影片前四分之三都用来讲述青春的趣事,似乎在那个还不知悲伤的年纪里,记住的满是尴尬和搞笑的回忆。而Greg最后也对Rachel的离开释然,表现在经过Rachel的再次推荐后,他得到机会提交自己的短片作品时,他将自己为Rachel拍摄的短片封好,并附上说明写道:“看过这部电影的人会死。”,而影片也在这里戛然而止。 这部电影也许会成为本年度最受欢迎的青春题材电影,一个鲜活的展现了年轻人的世界,并且讲述年轻人世界之间的交叉关系。真实又不失趣味,温情又不显做作。的确是继《朱诺》《我和夏莫的500天》之后,该工作室的又一力作。 2015年7月5日 小玄儿记 ------------------------------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

    欢迎在 B 站或 Youtube 关注「小玄儿的深夜聊碟」

    //space.bilibili.com/1340064530

    每周五更新,目前可以观看

    #日本电影大师蓝光套装系列

    #台湾电影大师蓝光收藏系列

    #新老电影混剪系列

    未来还有更多CC必收蓝光套装系列

    感谢小伙伴们的支持!你们的每一个关注对我来说都弥足珍贵!

     5 ) 就爱这种调调 就要这么小清新

    “我刚刚咨询了医生”
    “他说你需要一种叫Greg的特效药”

    Greg和Rachel的缘分从前这句话开始。

    电影最后 伴随着Rachel温柔的声音,透过窗户上手绘的银色阶梯,微风中的Greg拿着书和枕头渐行渐远。
    阳光明媚,绿色葱茏。
    脑中不禁浮现出《这个杀手不太冷》里Leon和Mathilda拿着花盆和面包的经典画面。
    身上一阵酥麻,不沉重,不心痛,不压抑,不纠结,反而一片释然。轻松无比。Greg那时的感受也应如此吧。

    电影似乎一开始就注定要将小清新进行到底。
    如片名般简洁:Me and Earl and the Dying Girl.
    这是两个迷影少年和一位癌症少女的故事,青少年绝症题材。
    其实于我而言,不知从何时开始似乎对这种青春类型电影有些许抵触,大约是相似的情节看得太多太多,想要不落俗套都难 ,何谈惊喜。

    对,就是惊喜 。

    可一定要声明的是:
    这应该算是一部极小众的电影 ,谈不上有什么剧情,迷影元素和剧情也融合得不太好,实在称不上是奥斯卡标准化的好电影。比如若是让我父亲大人去看,他肯定是要无聊地睡着的。没有诺兰大神的Inception和Interstellar那么多的情节起伏和强烈的视觉冲击,也不像阿甘正传和霸王别姬讲述着一生的情怀与故事。我好怕你们带着太大的期望去看它 ,然后抱着满满的失望离开。

    可是 这青春片太对我胃口!
    整部电影充满了一种无以名状的快乐与悲伤,故事温和的基调并不会让你大喜,也不会让你大悲,就是一股淡淡的记忆深刻,让你回味,让你怀念。这些小小的感觉 ,让我无法抽离,再次勾起《one day》曾经给过的感觉,于是终于还是决定坐下写下一些感受。

    我想写给小众的你们。
    写给向往文艺的你们。
    写给小清新的你们。

    爱死了这种粉黄绿蓝调出来的色彩,有点韦斯安德森的味道,粘土定格画面乱入文艺到极致,恶搞电影海报可爱的不要不要的,男主低沉温柔的旁白好烧耳,女主大男子主义中夹杂着妩媚。
    这些无关剧情的画面细节着实打动了我。

    说说迷影部分吧,这是电影最大的亮点,不过同时也被认为脱离了主题。可其实,任性一点说,三个主人公对电影共同的热爱又何尝不是导演隐藏内心的主题呢?像我这样业余的电影爱好者,看到里面的自制小电影都会会心一笑,无法想象那些资深影迷那么那么激动的心情。
    电影里面的致敬经典太多太多 ,便不一一列举了。
    详见:http://www.zhihu.com/question/35827807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24325923/questions/58570/?from=subject
    导演Alfonso Gomez-Rejon,用他的电影长篇处女作,为我们用最轻松,最欢乐的方式,从内到外展现了几个北美高中生的日常和内心世界。很真实,很亲民。
    欣赏导演,是对电影多么的热爱才会以一部电影作品来致敬经典。
    羡慕导演,完美地诠释了拍电影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感叹Rachel,在生命的最后两小时看着拍给自己的红色绽放电影, 安静离开。

    很多人觉得,“前半段太讨巧了,后半段想收也收不回来了”。
    其实若是单纯把后半段拿来给我看,仍是会感动。电影90%的部分以Greg的视角去讲述故事,当Greg再次回到她房间时,看到书里精美的书雕,墙纸上手绘的松鼠,玻璃上的银色阶梯,那么那么多的小细节时,他哭了。

    电影终于还是以Rachel的视角做了Ending。

    只是当Greg发现Rachel的可爱时,她已离开。

    最后借用闺蜜的一句话:男女主角打死也不谈恋爱这一点深得我心。

     6 ) “我”

    不擅长社交高中生格雷格(托马斯·曼饰),与他唯一的朋友厄尔(RJ·塞勒饰)在格雷格妈妈的热心地“强迫”下与一个患白血病的女孩瑞切尔(奥利维亚·库克饰)交朋友,本怀着叛逆心情的格雷格却意外发现女孩与自己十分相投。然而,女孩的病愈加严重,这也影响到了格雷格的生活。作为电影发烧友的格雷格和厄尔绝对为瑞切尔拍一部电影

    那年轻生命的逝去,并没有成为电影悲情的基色,相反在《我和厄尔以及将死的女孩》中喜剧化手法的运用,一面将电影的乐趣行云流水的跃然于光影,一面用生命为媒介将温情沁人心脾,形成了一个迷人的青春,电影用青春的朝气与死亡的倒计时构筑了剧情的张力,那纯粹与孤独心灵的交融,在女孩瑞切尔离别世界最后的日子里找到了相互的慰藉,电影亦以此在最后形成了为人动容真挚的情感脉络,身患绝症的瑞切尔是不幸的,但相信因为她与格雷格和厄尔的相遇,生命中没有遗憾。

    这部片子的故事很有意思,因为它大部分的时间都没有呈现出很强的情感线,而是把它留到了最后。仅有的煽情瞬间,也是相对比较自然的流露。它最大程度地削弱了故事情节的情绪叠加作用,波澜不惊地讲了一个感人的小故事

     短评

    年度哭的最激烈的一部片子,自己都被吓到。从男孩进入女孩房间,开始回忆杀时,一切都绷不住了。跟青春年少的爱没什么关系,最催泪的是“即便一个人离开了这个世上,你仍有N种方法来了解TA。”想起了一些离别,一些往事,一些尘封在心底的柔软。然而你是被珍视过的那一个,也许已经足够。

    7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力荐
  • Michel Gondry × Jean-Pierre Jeunet × Wes Anderson + Earl的三白眼 + 朴赞郁的御用摄影 + Hugh Jackman

    11分钟前
  • 给我个电话亭,我要拯救地球!
  • 力荐
  • 今年圣丹斯大奖得主,有趣的白血病电影。平平淡淡不煽情,丰富的电影语言和各种向老片致敬;可惜前半部分拍得太欢脱,导致后半部分有点脱节。好在单凭男女主角打死不谈恋爱这个设定就已经把“星运里的错”pia到狗啃泥...(墙上的四百击海报送我啊!)

    14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 古灵精怪的镜头语言,加上将死女孩的故事,颇有些【韦斯·安德森】拍摄《星运里的错》的感觉。—— 好喜欢那些恶搞“电影”的小心思/迷影情节:《老年凯恩》《大开屁界》《罗斯玛丽的萝卜》《四百兄》《诺斯鼻拉图2》《吃货八部半》《狗屎男》《疯狂之鞋》《刨析汉堡》《迷路记》(字幕翻译真给力)!

    18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 导演 麻烦把片子里男主拍的42部烂片寄给我 谢谢

    19分钟前
  • Jorrow
  • 推荐
  • 好喜欢Earl,好他妈抢戏,男友力爆棚

    23分钟前
  • 暂不受理
  • 推荐
  • 3.5 同样是癌症小清新,这部比去年的星运里的错还是强不少的,虽然几乎谈不上有剧情,但起码有很符合那个年龄高中生的可爱细节,不造作。里面的自制小电影相信看过原片的影迷都会会心一笑,什么 400 bros... 不过问题也在这里,总感觉他们并没有真正把迷影和剧情融起来

    28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 男主这种长相呆逼,悲观自嘲,又有趣到死的艺术小青年简直完美契合了我对另一半的所有幻想。

    30分钟前
  • Spring Xu
  • 力荐
  • 一生太短了,一生太长了

    33分钟前
  • 明安
  • 力荐
  • 雅致脱俗的绝症题材小清新青春片。1.海量迷影致敬,各种有爱恶搞海报,让人乐开怀;2.没有狗血桥段和过度煽情;3.不少跳切和大幅度镜头运动,灵动活泼;4.在观影中途安然逝去,是狂热影迷梦寐以求的死法;5.你仍能从逝者的人生学到新东西,并带着印记一路向前;6.书雕,壁纸上的松鼠,剪刀。(8.5/10)

    37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 奥斯卡颁奖季没戏,妙趣横生的小清新青春片,没有恋爱,没有堕胎,没有狗血,有的是一个男孩的生活和烦恼,以及一些聪明的创意和对经典文艺片的爱。做个高逼格的文艺影迷就是不一样,自觉与周围的世界格格不入,连生活都搞的这么可爱这么虐,看来日后只能以影会友了,认识一些品味相投的人。★★★☆

    40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 3.5 成功将一个青少年绝症题材拍得与众不同,前半段特别好,大量迷影元素很讨喜,故事最后的落脚点也不错。但或许有点太想独树一帜,各种耍小聪明的手段最终和故事本身产生脱节,成了讨巧的表面功夫,没有从实质上提升这个不落俗套的青春成长故事,挺可惜的。

    45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 前半段太讨巧,看得人心有戚戚飞到了天上,结果后半段想收也收不回来了,虽然终归是皮毛功夫,但耍得好也是好功夫;越看越觉得主创如果横下心来把片子彻底做成迷影类型或许更有奇效。

    50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 超喜欢,耍的小聪明一点也不过分,我照单全收。没有俗套的爱情,也没有拔高和升华,一切本该就是这样。

    54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 自述是操纵叙事的捷径,个性是设计风格的工具。太多操纵和设计留不住真情实感,以至憋足劲的情感暴发更像是冷场。此外把匹兹堡拍出糖果色是什么意思-05/07/15 at Regal Union Square Stadium 14 (adv)

    58分钟前
  • sheepfield
  • 还行
  • 影片大概只说了一件事,太过于迷恋电影,终究是要孤僻的

    1小时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 迷影少年与绝症少女的清水之交,然并卵,离去的终归离去,孤独的依旧孤独。

    1小时前
  • 芦哲峰
  • 还行
  • 袜条橙,现代启示花,下午四点半牛郎,赫尔佐格梦之负担一生黑……“她以为只要在树林里待得足够久,就可以变成一只松鼠”

    1小时前
  • kylegun
  • 力荐
  • “老妈逼他看望Rachel,Earl逼他给Rachel看自拍的小电影,Madison逼他给Rachel拍电影…” 生活里一系列的被动选择,看似无意却胜真心。你能听到后悔的北极熊咆哮声吗?2015《星运里的错》《王牌制片人》《心如折纸》,平淡、有趣而温暖。最后房间里的镜头有点催泪,《四百下》的桌面不能更赞!

    1小时前
  • 影志
  • 推荐
  • 果然是朴赞郁的御用摄影,几个手法无比眼熟,片尾看到名字就觉得肯定是他。孤僻男女是青春片一大杀器,最后影院里一片片抽泣声。

    1小时前
  • 西米子
  • 推荐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