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来
不涉及什么背景和时代,也不想涉及这些我不擅长的领域,单单从影片本身聊一聊。
摄影,也不知道那时候内地有没有兴起蒙太奇的概念,但总感觉这电影应该会是交叉蒙太奇的教材典范,更不用说里面出现的各类意向和对比,单单窗户和月亮这两个点都够说上很久很久。
导演对于张忠良的变化着墨很多,从纠结到同化,因为他曾经鄙夷过反思过,才显得这个角色更立体生动,也更可恶了。张忠良不忠也不良,他不忠在妻子,即便是蒙骗发妻再娶,还是没有让他收敛,他依旧偷情欺骗,甚至乐在其中。他不良在儿子母亲,他撕毁家书,在纸醉金迷间忘记了家人还在受苦,他嘴上说路遥信慢,实则满脑子都是如何享乐。
一个男人,三个女人,发妻贤惠孝顺,拉扯着儿子长大,又到城里做佣人补贴家用,她坚韧,但不够坚韧,她本来对生活重燃了些许希望,但还是在见证张忠良的堕落后彻底绝望。
玉珍被宠坏了,她骄纵,无理,善嫉,从没见证过战争的残酷,她是享乐主义的缩影,她听不见炮火,说着住别墅吃香喝辣的生活是在受苦。她愤怒,不在于张忠良抛妻弃子是个人渣,她愤怒在于张忠良犹豫了,没有立刻翻脸不认人只选自己。
表姐是个复杂的人物,我总感觉她时好时坏,她与张忠良纠缠不清,面对素芬也复杂多变,一种说法是表姐见过战争,对素芬有些许同情,但也受上流社会的影响,同情浮于表面,更多的还是见证玉珍吃瘪后的矛盾情绪,她暗爽,没有人能得到张忠良,她愤怒,张忠良不是良人不值得托付,她悲伤,自己也只是一枚棋她同情,素芬与婆婆的生活让她再次看到了另一个完全不同的悲惨世界。
表姐可以解读成正面角色,或者负面,再或者是一个复杂的灰色人物,但不管怎样,在当时那个年代,能写出现在看来还引人入胜的情节与人物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一江春水向东流在剧本扎实人物立体的同时还兼顾了画面的美感与各类隐喻对比桥段,真的真的很好看。
唯一的缺憾就是悲剧并不完全悲,素芬跳河,像是鱼骨头哽在喉头咽不下也吐不出来,还划拉的嗓子疼。
2 ) 当下人人都渴望成为张忠良
读了李翰祥《三十年细说从头》,因为其中一段陶金李丽华的情感八卦才看了这部电影,看完吓了一跳,距今72年前的故事和当下几乎完全一致啊,片中张忠良的人生轨迹基本是当下底层年轻人的梦想成功方式,你瞧瞧,开始是个热血大好青年,梦想破灭后被富家女包养,继而有车有房有事业开始声色犬马酒池肉林的醉生梦死生活,影片结束时张忠良那善良的母亲向一江春水发出这一切究竟是为什么的那绝望的眼神。听说这片的几位创作者和演员基本在解放后都死于非命,下场像片中的素芬一样凄惨。唉。编剧水平一流,演员其中演张忠良秘密夫人上官云珠的演技简直好的令人发指。
3 ) `
工厂经理 我不反对你们爱国 可是你在工厂里公开的呼吁给东北义勇军捐款这事要让日本人知道了提出一个不亲善的抗议 那我这个厂开的成吗?你这不是故意的给我找麻烦吗?
张忠良 经理 你放心吧 我自己做的事情自己当 绝不会连累经理你的 大不了坐牢枪毙
我这厂子不能让你搞垮了 我这里是工厂 我只要工人好好替我做工 不是请你来教他们捣蛋的 你知趣一点
张忠良 我们要做爸爸妈妈了 你怎么要不告诉我?妈知道肯定会高兴的 妈 你快过来
素芬 你别大喊大叫好不好?
好 不叫就不叫 妈
不来了
张忠良 为了下一代的小宝宝 我们这一代是牺牲定了 这孩子生下来那天正好是七七抗战 我们就叫他抗生好不好? 就是唯有抗战才能生存的意思
张忠良 你怎么还没睡啊?在做什么?
忠良妈 怕你路上冷啊 给你做件丝棉背心
素芬 老人家非得自个儿缝呢 你记得这首古诗吗?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张忠良 要不是为了抗战 我也不舍得离开你们啊 以后照顾妈和孩子的责任就交到你的身上了
素芬 你放心好了 我一定全心全力只等你胜利回来
张忠良 等我们打胜仗回来做了一等国国民 不是比现在幸福吗?
同乡 替我们哀求哀求吧 我们陪您去 我们一辈子也忘不了您的好处啊
忠良爸 先生 我们的牛全都被征了 靠着我们可怜的人力耕好的田自从插秧以后天就没有下雨 大家自己吃都不够 你们可以去每家看看 大家让我来求求你们
日本鬼子 你的事情我很明白 你的儿子一个在做救护工作 一个在当游击队 你是他们的同党 你鼓动大家不交 你反对皇军 借你一条老命看你们交不交 把他拉出去吊死
(在忠良爸的尸体旁)日本鬼子 看 这就是抗日分子的结果 限你们明天把军米交出来 不交把你们一个个的吊死 不许哭 不许收尸 不然打死你们
王丽珍 我刚才是真的认不出你了 你一定吃了不少苦吧
张忠良 我当掉了所有东西 不但自己当成瘪三 还弄得家破人亡 家里来信说弟弟给逼上梁山 父亲也死的很惨 我的母亲也不知去向了
那么你来重庆?
我是来报道的 但我被俘虏过 所有的东西都丢了 他们就给我打起官腔来 我现在连住旅馆吃饭的钱都没有
温经理 啊 文艳你来了
何文艳 这个不要脸的女人是谁啊?你和他勾勾搭搭 你还有良心没有?
不要这样子好不好?我在坐牢
你这个死乌龟 我瞎了眼睛跟上了你这个没有良心的狗东西
好了好了 我都死到临头了你还吃这种短命醋
照你这么说难道都是我的错?
是我的错好不好? 你律师请好了吗?
你还叫我请律师?你怎么不叫那个不要脸的女人请律师?
他妈的 你也不想想老子当年给你花了多少钱?
你呀 就等着枪毙吧 要不就在这里住一辈子吧
张忠良 庞老就是有办法 把老温的存款户头名字都给改了
何文艳 现在我放心了 什么东西都是我们的了 丽珍要到上海来了 怎么办?她那么毒辣 又有老不死的干爹庞浩公做她的靠山 我拿她没办法
何文艳 好了好了 我当然不能让你为难的 她是你的抗战夫人 那我就做你的秘密夫人好了
素芬 我想来想去还是去帮人吧 您别难过 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忠良妈 要是人家知道我们张家的媳妇去帮人 将来忠良回来了还有什么脸见人啊
我想过了 我不说姓张 抗生刚才在那路口被脚踏车撞倒了
现在还很疼吗?
已经好一点了 已经干了 妈妈给你擦一擦 以后要小心一点 你晓得你弄伤了妈心里多难受啊 不要哭 等你爸回来了 你也就用不着再去卖报了
(曲月儿弯弯照九州 几家哟欢乐几家愁 几家夫妻团圆聚 几家哟流落在外头 几家高楼饮美酒 几家哟流落在街头)
忠良妈 这两块大骨头留着 明天我去菜市场拣些菜叶子 这样就又能吃好几天了
(素芬看见忠良 她一下子懵了摔碎了饮料杯)
庞浩公 你到底怎么回事啊?是不是生病了?
何文艳 我倒要问你 你为什么丢我的脸?为什么要摔我的东西呢?你才来了两天 我究竟有什么对不起你的地方? 你说啊
王丽珍 他跟你是什么关系?
忠良 你要我怎么办呢? 素芬
素芬 没有怎么样
我以为你早已死了
死了?死了倒好 我走
何文艳 忠良 你别走啊
这样会闹出事情来的
你就不怕我出事情吗?
我的母亲怎么样我也没有问她 我一定要去追她
客人 不得了丽珍晕过去了
我不管了
客人 那怎么行呢
天哪 我怎么办啊? 这不是要我的命吗
王丽珍 干爹 你得替我出这口气 我王丽珍不是好惹的
素芬 他不仅不想我们 而且恨不得我们已经死了
忠良妈 那么他在什么地方 走 走 你带我一块去找他去 我问你 你为什么丢了素芬母子 她八年里头养活你的妈 又给你养活一点点大的孩子 她没有辜负你吧?抗生冒着大风大雨去卖报差点被车给撞死
王丽珍 混账 你忘了你说的话了?你现在为什么不说你要和她离婚?你还想欺骗我吗?
张忠良 我有我的难处
放屁 我打死你这个狗东西 我告诉你 你别接近这种不要脸 贱骨头的女佣人
你怎么这么不讲理呢
我不讲理 我死给你看
素芬 妈早上到现在还没有吃饭 你去给妈买点吃的
支开忠良后 素芬跳江了
素芬的遗书:抗儿长大了 让他学叔叔的为人处事 您保重
忠良妈 可怜她是太贤惠了 现在就剩我们老的老 小的小 可怎么办啊?
旁观人:他妈的 现在这年头好人不长寿 坏人活千年
忠良妈 我们指望你回来可以过太平安逸的日子 想不到现在变成了一场梦
何文燕 人命关天 这可怎么办啊?
王丽珍 她自己找死 我们又没碰她一根毫毛
恐怕忠良从此变了心
他敢 干爹一句话 要他狗命
忠良妈 你爸被鬼子给吊死了 素芬又被你们给逼死了
王丽珍 快按喇叭催他回来
可怜的是我们还活着受罪啊
抗生 妈 妈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4 ) 炸弹理论的伦理情节剧使用
战争史诗 伦理情节剧
一个英雄的堕落与腐化
对时代的描写入木三分:
日本殖民 把人当牲口 囚禁 奴役 共产党游击队反抗
国民党社会:前方吃紧后方紧吃 懈怠的工作 失业 物价飞涨
抗日新闻纪录片的插入
双时空 平行 对比 结尾交叉重叠形成冲力
戏剧性max 票房max
剧作最牛逼的点在于人物空间关系的处理:利用人物信息差 让观众为角色哀叹
希区柯克炸弹理论在伦理情节剧中的使用
观众全知 人物未知信息 宿命感
三个夫人同一屋檐下却互相不知情
结尾爆雷(爆雷一刻 人物心里声音鼓掌雷声玻璃碎 变成闹剧)
(利用观众对于伦理关系的八卦乱情 窥探欲和中国传统伦理价值评判处理人物关系和人物性格 酒会桌下的脚像雷诺阿的《游戏规则》
上流社会的混乱 解放区的新气象 意识形态用伦理表现
结尾母亲的话没有留白(儒家传统说理)开放性结尾 鸣笛 江水东流(如果不想弱化悲剧性应该在跳江之后就截止)
5 ) 佩服素芬,但绝不会做素芬
素芬,一个中国传统文化认可的优秀媳妇。她的许多性格特点都让我们由心地佩服。勤劳能干,体贴丈夫,孝顺父母,爱护幼子,忍辱负重。她的美德不仅体现在对自己家人的爱护,更体现她在乱世中,仍拥有一颗“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仁慈之心。
但面对丈夫的背叛,她选择了解脱!僦她个人来说,这无疑是最快活的办法。可她这一举动是否真的有对自己的生命负责,是否有为她那一老一小的伴儿着想过!损人不利己的事,我们尚且知道不要去做!但损己不利人的,怎么僦偏偏那么不三思而后行呢?
等了那么多年,素芬都坚持下来了!除了凸显对那个男人回来的希望,也从侧面强调了:没有那个男人,素芬也可以维持下来!况且,那个小男人也慢慢长大了。素芬的死是个悲剧,是个不应该发生的事!
6 ) 好人不长命,坏人活千年
《一江春水向东流》3个多小时史诗电影,看到昨夜1点多,终于看完。在白杨、舒绣文和上官云珠围着陶金飙戏的高潮之后,白杨纵身一跃跳入黄浦江,滚滚长江向东流,故事结束了。结束的甚至有点唐突到让我出乎意料和依依不舍。也许导演正是故意留下一个未能讲完的故事,以后的事谁能说清楚呢,好人不长命,坏人活千年。
只是在两年之后,“活千年的坏人”被赶到了台湾和美国,可是好人依旧不能长命。
导演蔡楚生在1965年被文革害死,郑君里在1969年在文革监狱里得肝癌冤死,演员上官云珠在1968年含冤自杀,舒绣文在1969年含冤心脏病亡。整部电影的这些个主创里只有白银和陶金幸免于难,“活”过了1976年。因此,我一直认为,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电影带来的巨大伤害是野蛮、致命而无法原谅和补救的。
回到片子上来,此部电影创作于1947年,抗战胜利后2年。左翼进步导演从重庆、武汉等大后方纷纷迁回“沦陷区”上海,这一时期国统区电影创作又掀起一个新的高潮,中国电影初步成熟,以叙事性见长的“影戏”电影在好莱坞叙事经验和蒙太奇技巧不断成熟的运用下终于彻底占领主流统治地位。《一江春水向东流》正是“影戏”传统走向成熟的标志,亦是中国电影在艺术上走向成熟的一个里程碑。
故事的情节是以线性结构展开的叙述的,按照时代的发展延续进行叙事,每个时代间又讲述了相对独立的故事情节,从而形成了立体式戏剧结构框架,让情节和时代融合在一起,形成高度的艺术概括。这些特点在之后的第四代导演谢晋的《芙蓉镇》和第五代导演张艺谋的《活着》中都有选择性地运用。随着时间的推移,电影技术和艺术的不断进步,他们的电影毕竟要比《一江春水向东流》更具表现潜力和挖掘力。这里便说明《一江春水向东流》依旧没摆脱郑正秋电影中强烈的戏剧冲突和直接指示性和展现性的顽疾。蔡楚生正是郑正秋的同乡和徒弟,他先后给郑正秋六部影片当过导演助理和副导演。而郑君里是在1940年才在重庆加入中国电影制片厂,这部影片中他更多的是学习了蔡楚生的电影理念和技巧。
说到演员的演技,白杨在十年前曾经主演了她的处女作《十字街头》(沈西苓导演),也许是话剧演员出生的缘故,白杨在十年后的电影里仍然摆脱不了话剧腔和夸张作做的姿态,在前一集的表演中甚至带有妖媚外放的情绪和姿态在里面,让人受不了。不过在最后和丈夫相见之时的歇斯底里和跳江之前和抗生交代的伤情离别,演出了真情,她的演技也许在那一刻才真正爆发了。
舒绣文演的角色容易把握,她的形象让我不由自主想起了一个人的名字------江青。无论外表、性格还是做事风格,似乎都和江青无比相似。也许江青在这部影片里看到了自己丑陋的一面,萌生了打倒舒秀文的意念吧。
真正出现亮点的是上官云珠,她的内敛闷骚,她的高贵风韵和优雅姿态,她的一瞥一笑,还有她对丈夫出轨时的坚强独立的愤怒,和十二年前死去的阮玲玉太像了。不得不承认,她还要比阮玲玉更加漂亮一些,她的登台演出让我感受到了真真切切的小资民国风情,妖华精明的民国富贵太太。上官云珠的演技也是后人观影者中评价最高,最多的。
在这部影片中,男主人公陶金的演技是真诚的,因此演的也很形象和生动,虽然他并不能像金焰、赵丹那样形成让我过目不忘的个性形象,虽然在情节中他到重庆的转变前前后后总感觉有一些唐突,但他在喝醉酒与老龚在小餐馆对话那一段,无论从表情、语言还是姿态,都表现出了巨大的张力,算是全片中他最精彩的一段,这里亦是他形象转变的关键一幕,他获得成功了。只是,我认为他的转变太快,观众们看到的是,战后的陶金真的变了,变得有点彻底不认识,变得找不回一点点抗战前高呼救国进步青年的影子。导演可能把握的过分了,但时代的悲哀在此。
好人不长命,坏人活千年。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这是这部影片中让我内心震撼的台词。
纵观中国电影百年,再联系到中国近代现代史,文化的繁荣、覆灭与再繁荣直到如今的虚假繁荣。我们欢呼过,绝望过,再希望过,又叹息过。
好片不长命,烂片臭千里。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原配夫人,抗战夫人,接收夫人,问君能有几多愁?前方吃紧,后方紧吃,民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春花秋月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往事知多少
时长太短,故事又太长,难免有些浮光掠影。不过依然充满野心
现代中国人家国之思 理应重读重拍 20171103二刷@天津百丽宫
远没有达到预期的水准,所谓史诗的尝试,实在是很容易沦为大号流水账的
当时爸爸是放映员 妈妈翘课去看电影 而那天 放的就是这部 也可以说爸爸妈妈就这样相识了 (*^__^*) 嘻……
叹服于一些细节的塑造,比如抗战胜利以后平头百姓只有反复确认才放心日本人是真的走了,比如佣人们恰如其分的嚼舌头。大环境下的人物命运这样的设置可以和乱世佳人对照,但缺少郝思嘉这样的核心人物把故事撑起来,另外修复的算还不错。
再不该错过的片子! 上官这姨太太演得真是绝了, 发狠都是媚态哎~~旗袍架子, 伟大的旗袍架子啊, 简直美得流眼泪!
鞭挞哥哥(KMT)的始乱终弃、腐化堕落,与之对照的是弟弟(游击队,CPC)的清廉正义。末尾还点题,呼吁后人应跟随弟弟。所以明线为抗日史,实则为反KMT。讽刺的是,跟剧中三位夫人的结局恰相反,现实中善终的是白杨,舒绣文和上官云珠却都殒身文革。
八年离乱的,不只是家与国,更是人心。三个多小时弹指一挥间,彼时上海与重庆的生活景象一罩,思想与腔调都走马入梦。一厢是典型的百姓悲歌,出路仿佛只好如此似的,还是另一厢耳濡目染的蚀骨,更见文人笔力,尽管口吻与思想宽度已随时代变更。上官云珠演得最精妙,陶金落拓时很帅,吴樾有点像他。
普通人在乱世的挣扎与选择。这不是一个陈世美的故事,而是一个生存的故事。
厚重的民族史诗,对战时战后各阶层的反映相当传神,张忠良的内心嬗变也具有典型意义,甚至挺古典,与文学名著比也不逊色。相较之下同期的《小城之春》从电影艺术的角度看也许很精湛,但人物的苦闷与纠葛更像无源之水。另,评论区张口闭口文G、讽C者颇多(不知道是中二还是小右),然而明眼人都知道当年的害人者恰恰多是精YQ贵,他们的存在更加证明了继续革M的必要与艰难。
这部电影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导演对于整个剧本的掌控能力。三个小时,有败笔,无赘言,体现的只有当时人民生活的现状。上座冠军自然要得。还是最爱史诗片啊。另:竟然能够如此露骨的讽刺党国在重庆的现状,可见当时审查较当下之宽。
siff #10. 在中国,这算是一部经典。有史诗之情,无史诗之气。流水账式剧情推进,舒绣文过度夸张的表演,长度只是因为塞剧情。悲剧与矛盾冲突的几场戏还是很经典。素芬与张忠良,这两个上一辈没可能不知道的名字。
经典老电影。其实就是“痴心女子负心汉”的故事。结合当时的环境,男猪脚忠良的转变,是时代的使然,亦是人性自身的本质使然。编剧给力,演员给力,拍摄手法给力,不愧为经典。三个小时,木有震撼,却是荡气回肠。
3.5星,蔡楚生受左翼电影人影响太大了,剧中人物有点脸谱化和单一性格了,只记录时代而人物的转变设计太生硬,也不丰满,相比同一时期的万家灯火和小城之春逊色许多。但其确实是难得一见的史诗气质的影片,这点不得不肯定。让人哀叹的是,文革期间,蔡楚生郑君里和上官云珠均未苟活于当时之乱世,讽刺
前半部讲国,叙事沉稳,不着过多色彩,未做详实剖析,如纪录片一般的敏锐观察与流畅展示,将那个复杂年代以含蓄、蕴藉兼磅礴、澎湃两个维度讲得明白、透彻,讲到中国人的心坎儿里,8+;后半部叙家,手法轻巧,力若千钧,完美且无限延展了有限内容的叙事空间,堪称老舍、巴金、曹禺的结合体,10!在那一刻,导演的表现有如神助吧,以我微薄的见识,能够用声画/声光电表现二十世纪初中国顶尖作家所绘所创世界的华语导演,屈指可数!请收下我的崇敬!导演的掌控稳如泰山,演员亦灿若繁花——素芬、忠良母持谨如横,忠良、丽珍、何文艳驾域从容,大开大合地拉展出两个维度的面目,甚至完美诠释了人魔转变的复杂,康生则带来了儿童的趣味与跳跃。啊,多宏大、细致的图卷,多美好的夜晚!月照华夏,今古同情,家国明暗,江水东流啊!
苦,陈世美,八年抗战,未了的结局
以为守得云开见月明,然滚滚江水终究载不动许多愁,女性悲苦的永恒命运与负心陈世美的经典形象,在银幕上与现实中反复演绎;多线并行穿插对照,情感张力加剧,左倾明显,笙歌漫舞与自发抗击的兄弟比照;同一片月色朗照九州,时代翻云覆雨,个人颠沛流离,从奋发到沉沦,心灵的极度毁损。
7.0;剪到两小时之内也绰绰有余,前半部分音乐滥用,后半部分明显出彩很多
中影史:时间跨度大,情节曲折动人脉络清晰,具高度概括性,多情节线索交织发展,构成一幅当时中国社会真实画卷,具强烈现实意义;对比手法、细节描写使影片写意与写实风格完美结合,演员表演真实自然,具浓烈生活气息;这部史诗巨作被认为是蔡楚生电影生涯中最重要的代表作,被誉为战后电影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