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闪电
  • 猜你喜欢

     剧照

    一江春水 2020 剧照 NO.1一江春水 2020 剧照 NO.2一江春水 2020 剧照 NO.3一江春水 2020 剧照 NO.4一江春水 2020 剧照 NO.5一江春水 2020 剧照 NO.6一江春水 2020 剧照 NO.13一江春水 2020 剧照 NO.14一江春水 2020 剧照 NO.15一江春水 2020 剧照 NO.16一江春水 2020 剧照 NO.17一江春水 2020 剧照 NO.18一江春水 2020 剧照 NO.19一江春水 2020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11-10 16:22

    详细剧情

    30多岁的蓉姐容颜姣好却一直未婚,靠着洗脚城按摩的工作独自一人在异乡抚养弟弟。叛逆的弟弟无心学业终日和女友静厮混,而此时,姐姐正面临着老板的哄骗利用,和客户田阿姨布置好的滔天陷阱……待风波平息,蓉姐终于守得云开时,静怀孕的消息再度打破蓉姐来之不易的平静生活……

     长篇影评

     1 ) 致我的《一江春水》

    豆瓣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演员李妍锡,很高兴来到这个大家庭!希望我们以后多多交流!

    说来实则有趣,当我第一次在朋友圈刷到《一江春水》的演员招募信息时,就觉得蓉姐这个人物非我莫属。于是我充满着无比的自信给剧组发了份个人资料。可是一周时间过去了,杳无音信。不甘心的我通过武汉的朋友要到了制片人的微信,添加后就开始毛遂自荐,把曾经拍摄过的一部武汉方言的获奖电影短片《冬泳》发给制片人看。这次成功了,制片人说导演要见你,来试戏吧。我舒了口气,因为只要给我试戏的机会,我就有信心拿到这个角色。

    试戏那天,我没有化妆,特地穿了件家里阿姨的衣服,整个形象会朴素一点,看过人物简介我想这样会更贴近人物,事实证明这的确是个聪明的做法。试戏内容很简单,就是你在公共场合碰见了一个熟人,你怕自己被认出来但又忍不住看他。心想这也太简单了吧?这还需要演吗?导演又说你可以不可以用方言来一段对话。演完后,我从导演的眼睛里看到了希望。那天离开的路上我就给我妈打了个电话,我说这个角色百分之九十是我了。

    没过多久是平安夜,通知我第二次去试戏。准确的说是帮小东搭戏,我心里想那十有八九就是我演蓉姐了,这次是来帮忙找小东的。依旧是那套衣服,依旧是素颜。唯一不同的是我的包上挂了个车钥匙。从中午一直帮忙搭戏到差不多6点的样子。来了好多小东,导演都不是太满意,也会询问我的意见。这时祝康笠进来了,陪伴他的还有他的经纪人,导演说你们再搭搭看。戏先不说,形象倒是有点搭。导演说像姐弟,于是给我们拍了张合照。

    第一次跟小东合影

    等祝康笠他们走后。导演问我怎么样?我说还行吧,年龄倒是蛮适合的。我就问导演:“为什么之前我发资料,连试戏的机会都不给我?”导演说“哎呀,年龄不合适啊?当时预想的要45岁啊。你太年轻了!”我就故意接着问“那为什么现在又决定用了我呢?”导演说“整个感觉都是对的,那只能根据你的实际情况改剧本呗,把年龄改小,所以小东的年龄感也得调整。”临走前导演突然问了句“你的车多少钱啊?”我当时懵了,说“怎么了?”导演接着说“我的意思是你能吃苦吗?你的车不便宜吧。”我信誓旦旦的说“您放心吧,我能吃苦,不为别的就为拍个好作品,向别人证明一下我李妍锡会演戏。”

    等到体验生活的时候我就傻眼了…我和导演提前到的十堰。他说因为你是姐姐,承担了生活的重担,所以你要提前来把屋子打扫干净,我们三要在这个屋子里住着,吃饭、洗衣、做饭、打扫卫生这些都是姐姐应该做的。就像剧情里的一样…当我来到了临时的家,我脑袋就嗡嗡作响。整个屋子就像一个小型垃圾场。

    当时拍摄时的家

    于是我们花费了三天时间把屋子打扫干净,导演仁慈的没有让我住在垃圾堆里,等屋子彻底收拾干净。我跟小东还有导演三人一起住进了我们这个临时的家。导演给我的任务就是每天要照顾小东的饮食起居,还要学会骑电瓶车。每个月给我们俩1000块生活费,如何像蓉姐那样精打细算三过日子。白天我们最多的时间就是做功课,把人物的前史想的明明白白,我和小东各自写了人物每一年发生的大事件,最后我们再把各自写的事件取舍后拼在一起。每天会排演剧本以外的前史部分的戏,从小东三岁开始演起,记得有一天演到我为了生活不得不把小东送走,又舍不得丢下他时。我哭的整个人都崩溃了,所以到我们后期实际拍摄时,很多都是一条过,这个家我们太熟悉了,我们之间的情感也是真实存在的。我们把所有的功课都做在了戏外,包括导演每天带我们观看是枝裕和导演的电影,看完各自谈观后感。导演说他要的就是这种生活流的东西,这种没有表演痕迹的表演。后期金花的加入,我和金花又一起去足疗店体验生活,学习按摩的手法。虽然累,但是真正的创作充满了快乐。

    足疗店学习按摩手法

    唯一让导演不太满意的就是关于学习电瓶车,我是个自我保护意识很强的人,每天练车要克服巨大的心理障碍。我问导演可以用替身骑上坡吗?导演很直接的拒绝了我。哈哈,在安全意识方面我真的挺矫情的。导演说“好演员为了把戏拍好,什么都愿意做,你没有尽全力,我对你非常不满意!”我心里想的是保命要紧,安全必须第一。实际拍摄时还是自己硬着头皮上了,这应该是我们在剧组唯一的分歧吧?人物的把握、情感的走向都是不谋而合的,合作起来非常顺畅。

    每天学骑电瓶车

    将近两个月体验生活的时间,我像蓉姐一样生活着,坐着当地的公交汽车在城市里的每一个角落转悠着。因为生活费的不足,我变得像蓉姐一样节省,有次和小东在街上遇到一个发传单的小姐姐,一张传单送一包纸巾。我拿着纸巾说“哇,又省了一块!”虽然这些细节电影里没有呈现,但是都刻在了人物里。记得有次去买鸡蛋,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抬头说“阿姨,你的蛋。”我当时激动的对导演发微信说:“导儿,竟然有人叫我阿姨了耶!”导演开心的说:“李妍锡同学你离蓉姐又近了一步!加油!”

    体验生活时的装扮

    令我印象深刻的有几场戏,第一个是片头推开门往外看的那场。我拍了不下三十条!打破了我拍戏条数的历史记录。我问导演要什么感觉?导演说要那种观众看不明白的感觉…我一听就乐了,看不明白是什么感觉?导演说似是而非的感觉。我就懵了,这到底是种什么状态呢?来来回回拍了好多条,导演说咱们就撞大运吧,撞上哪条是哪条。就是这么草率…哈哈

    还有就是小东给蓉姐洗脚那场,仿佛我就是蓉姐。看着自己一手带大的小东要离开自己去找寻自己的生活。有话不能说,又难掩 痛苦。眼泪止不住的往外掉,哭到抽泣。导演把后面那一截剪掉了,他说蓉姐这个时候不能哭。画面极其克制,导演也的确做了很好的选择。前面越压抑,才能成就最后那一场对着篝火默默流泪的戏。导演的审美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整个片子的审美和演员表演的层次。导演就像是一个画师,我只是他手中的一支画笔。通过我来向观众表达他的内心。也让我明白了什么叫做真正的表演,化有形为无形,不露痕迹的表演才是演技。

    小东一边按脚一边向蓉姐道别

    拍摄中唯一遇到的一次问题就是中途换了几个演员。由于重新选演员,花费了些时间。导致雪景和自首的戏份都是第二年冬天拍的。谁叫导演是个极其严苛的人呢?令人可喜的是当成片剪出来时,导演告诉我,每一次选择都做对了!片子出来的效果比想象中还要好!结尾那场哭戏一共就拍了两条,导演直接就说哭的有点层次,时间长一点。自由发挥啦!也许是融入这个人物太久太久,内心的压抑和委屈化作眼泪不停的往外冒。一条哭完了,导演说特别好!李老师要不要保一条?于是我们又哭了一条。果不其然导演还是用了第一条。在体验生活阶段导演让我看了大量影后张曼玉的电影,其中令人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清洁》里张曼玉扮演的角色面对自己许久未见的儿子那一场戏。眼神里有想抱儿子的冲动,又努力克制着自己的情绪,又有委屈无法向儿子诉说。短短几分钟,含着泪的眼睛演了好几个层次。当时就觉得好精彩,她的表演应该是我学习的一个标杆。包括《甜蜜蜜》里认尸豹哥,看到米老鼠纹身先笑后哭,《阮玲玉》里得知流言蜚语时一个人在屋子里崩溃的哭。都很深入人心,她的表演总是比别的演员多想了一层。所以在创作蓉姐的时候,每一个细节我都尽力让自己多想一层,表演上的层次感和精准度尽量做到位。既让观众看明白了人物的内心活动又让观众看不到表演的痕迹。

    在FIRST青年电影展拿到“最佳演员”的殊荣后,感觉身上的责任和压力变大了。下一个作品必须要比蓉姐塑造的更好才行。《一江春水》中学到的创作方法我将受益一生。

     2 ) 2022的第一篇影评(瞎写的)

    女主演技真不错。

    联想:血观音母女变姐妹,call me by your name最后一幕。

    在电影的前段,导演十分刻意地把置蓉蓉于各种困境之中,并使其孤立起来。电影中的蓉蓉一直像个女菩萨似的,她身上透露着一种普世的“善”,其实这恰恰是造成其所处困境的根源之一,这种“善意”表现在帮强哥收拾烂摊子(每况愈下的洗脚店)、对田婆婆的沉默(无论是知道真相前后都保持沉默)、对好姐妹的帮助(各种细节)、对“弟弟”也就是家人的爱(说实话导演是不是写了两套剧本,一本上写着姐弟,一本上写着母子啊)等等。导演对菩萨的特写可能是在暗示蓉蓉的行为就像菩萨一样,又或者说她的行为是一种信仰?某种毫无理由的、源于某种传统的习惯?就像她身上的“善”是过去大多数人所提倡的一样,从一出场蓉蓉身上就带着符合传统的“美”。

    而某种转变发生在静的“怀孕”之后,具体要说的话应该是在静和蓉蓉最后一次见面,虽然那段台词好尬,但应该是改变蓉蓉的原因之一,也为后面蓉蓉打破“善”的桎梏做铺垫吧。其实静就是年轻的蓉蓉,电影看到后面就会明白,就连静最后的选择都是和蓉蓉一模一样,当看完电影时发现,把蓉蓉和静看作是一个女性群体的“写实”,那整部电影可以构成一个闭环,而这或许才是真正意义上女性的困境。

    虽然蓉蓉身边有个好姐妹,“弟弟”也长大懂事了,但好姐妹终要有自己的家庭,“弟弟”早晚会离开自己,当蓉蓉终于意识到自己的孤独时,她直面了她这辈子最大的秘密与伤痛。蓉姐不自首我都忘记了这部电影的词条上有“犯罪”这一条了。其实不算普遍意义的犯罪,反过来理解的话其实受害人是蓉姐,是蓉姐的女性群体。

    在电影的尾声,蓉姐微笑面对恐惧,然后被现实狠狠耍了一道,当她回到姐姐身边,回到19年不曾回到的家,回到所有伤痛的起点,在那一刻,火苗中泪光闪烁,她或许意识到了,就算她再怎么努力,结局也不会更好,她已经不需要那“伪善”的口罩了,她接受了自己,顺着一江春水,一直勇敢的活下去。

    (对于结尾处的感受太主观了,我所看到的和感受到的其实只是我希望看到和感受到的,其实电影很多细节表达的很隐晦,现实是更残酷的,但我们都活着,还有力气看看电影,蛮好的)

    ——————分割线——————

    2022.1.1

    在澎湃新闻上看了一篇专访——《一江春水》导演高启盛:女性的沉默与坚强(作者:陈晨),补充一些内容。(上面写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果哪位豆油带着坚强的毅力看到这😂并感兴趣的可以去搜搜看)

    首先讲一下关于《一江春水》的排片,坐标江西南昌,1月7日上映,1月10日就已经没有排片了,期间排片的影院还很少,我是7号下班后看的23:00的场,不知道是国内这样还是只有南昌这样,感觉观影环境好差,可能都没几个人知道有这部片上映,就算知道了这片可能也下映了😔。

    然后回到电影上,通过文章了解到导演高启盛是编剧出身,不得不说《一江春水》的剧本确实牛,这让我想到了前段时间简·坎皮恩的《犬之力》,两部电影相似之处都在于对结尾的处理,他们的结尾的作用不仅在于对整部电影结构的反转,更是对电影角色的颠覆,这种处理方式能够让观众在抵达角色情感的过程中回溯整部影片。《一江春水》通过贴近大众生活的陈述,先让我看到了蓉姐作为一个外地打工人、作为一个独自抚养弟弟的姐姐、作为一个沉默隐忍的女性的一面,可能有些电影塑造角色到这一步就止住了,要开始戏剧冲突、上价值、音乐特写眼泪三件套了,然而高启盛导演并没有,他让蓉姐回到角色的起点,引出一场被误会的“谋杀”,引出一个陌生的原生家庭,引出一个被她藏了19年的秘密,结尾揭示的这种真实并没有打破前面生活化的陈述,反而让我窥见了蓉姐在沉默下蕴藏的坚强的女性力量,结尾处噼啪的火焰中,达到了从蓉姐的个人经验到现实的女性群体思考的过程。

    说完电影,再说演员,李妍锡真的太惊艳了。说实话,我很少在意演员的演技,因为我不懂,除非是特别差或特别好的我会提一嘴,而李妍锡在《一江春水》里的演技就属于特别好的那种。她克制、坚韧、愤怒、孤独,蓉姐这个角色被她演绎的太棒了,当然了,在专题文章中,高启盛说最后蓉姐的自陈没有拿到理想的效果,只能用镜头的一次分切作为妥协。我希望高启盛导演能继续创作电影也好、剧本也好,弥补他的那个“遗憾”,也希望李妍锡今后演绎更加精彩的银幕角色。

     3 ) 活着

    女主角一开始穿这新鞋

    在屋子里踱步,像是预示着方向的转换

    女主角一直在门里门外穿梭

    也是她心理活动层次

    她并不知晓她是否能走得出去那扇心门

    她和阿姨说我紫外线过敏

    所以戴口罩见不得光

    阿姨说我希望娶媳妇可以脸上有光

    所以彼此不合适

    这个细节很黑色幽默

    两个技师一起洗床单一起谈心

    另一个问你老是一个人会不会寂寞

    你能不能不和你姐住一起了

    你晚上一个人睡觉会怕黑吗

    其实都在讨论情感的需求和归宿

    姐你晚上睡不着的时候

    有没有想过换一种活法

    为自己而活

    我也不会别的觉得都差不多

    我和小东不是读书的料

    我只想有一份很好的工作

    可以赚很多很多钱

    这样就不用看别人的脸色活了

    这可能就是普世价值观

    为谁活怎么活

    何尝不是思来想去的问题

    我要回老家了

    搞得那么突然

    可能就不回来了

    搞得那么伤感干什么

    有什么事不是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

    一顿不行就两顿

    这瓶要干完

    算了算了别喝多了

    喝多了不是更好

    想起了宫二对叶问说

    我要回家了

    其实是气数已尽缘分断然

    果然吃完火锅女主角就自首了

    女主角在派出所自首

    独角戏的旁白

    让我想起了我喜欢的女演员安藤樱

    当事人不追究

    派出所便便不予立案

    围坐着篝火摘下口罩

    女主角独自流泪

    眼神光给的很到位

    无声的结尾

    燃烧和埋葬了一切

    映后谈导演说

    女主角真正绝望是因为

    不被所有人需要了

    钱财和弟弟包括自首

    因为考虑到观众的离场感受

    所以结局的绝望变成了希望

    戏中每个人都在痛苦中挣扎

    关怀普通人也是创作者渴望被关怀

     4 ) 短评加长版

    围绕单女主,靠友情线/亲情线连接其它人,讲述她周围的人们和她自己的故事(一开始以为是纯粹的爱情故事),涵盖老青少好几方的支线,几个小故事都很典型,意味着有用也老套。 作为底层社会的这些人,活着,谎言,不幸,才是生活的主旋律,每一刻都在暗中较劲博弈着。但总有一个戏剧性的时刻,稍不留神,一个个支线的崩塌就一层层地叠加,由人及己,由小到大,直至最后崩溃,所有人所有事似乎都在一瞬间都一团糟似的。 别人的苦难和不幸,她可以作为倾听者静静听着分担,但是她的苦难似乎从来没有人去分享,更多是一个人独自待着的身影,让人心痛。对于别人的欺骗 她发怒了,唱歌也算是一种发泄吧,收拾心情。(我觉得这也为之后的反转埋下伏笔了,她的个人特质和处事方式的原因,特别在她孤独的时候,总觉得她心里有很多事,如果没有后面的反转,也许会误以为她就是一个好好女士这样的人格,坏心情烂在肚子里的那种,但第二次的唱歌某种层面确实有点吓到人,事情似乎没那么简单)。 跌到谷底,是新生,于无声处。人没有那么脆弱不堪,即使周围的小天地小世界要毁灭她似的。 重复出现的设计很多,前后对比鲜明。 看完最后15分钟,也不能算是反转吧,算是一种倒叙的信息补充,如果把这一印象添加进入之前的已有故事,就会造成记忆的波荡,原本稳固的角色认知又动摇了。开始回忆之前剧情里,她和其他人确实有某种不一样的东西,不一样的特质,某种距离,像秘密一样的东西在她身上,所有人都被她吸引一样围绕在她身边。很难确定,没有这15分钟,平平稳稳地结束?亦或者走向平庸?有了这15分钟,似乎要重新定义看过的一个半小时,有种上当的不舒服感?需要慢慢接受,但也确实让人记住了,这部剧的某种尝试,像是有两个不同口味的故事同时存在。

     5 ) 温润的春水,小城的絮语 | 对话导演高启盛

    从FISRT青年电影展的国内首映,到"冬暖2021"的展映,再到1月7日影片在全国范围内的公映,「一江春水」在豆瓣的评分始终保持在7分以上。虽然整部影片是大量的冷静的固定镜头,也没有用到太多音乐辅助氛围,但从观影结束的第一分钟开始,就能带着观众一同思考导演在里面埋下的各种细节。

    导演高启盛说,电影的拍摄初衷,并非为着票房,也并非为着荣誉。只是希望看看自己的表达能否让自己满意,能否与观众达到某种程度的交流。也正如导演之意,影片在与大家见面之前,他便开始争取着每一次与观众交流的机会,希望聆听每一份建议与疑问。他说,影片其实也无需刻意解读,但是我们每个人心里都会有自己的思考与答案,那就很好了。

    影片结束后,再次登录豆瓣,看看大家后续的想法,才看见导演与李妍锡(女主角)、祝康笠(男主角)各自从自己的角度分享着电影的拍摄笔记。电影里是一小时四十分钟的细水长流,却也让人看到影片之外每个人付诸的真心和收获的默契。抛开女性视角的外衣,导演以自己的细腻表达着他的人文关怀,也希望这份独特的叙事能有更多的人来关注、驻留,以及参与到讨论之中。

    小杂志 x 高启盛talking after the film

    大家好,我是「巴塞电影」的内容主编、新浪微博的影评人Mr WG

    「一江春水」是导演的长片处女作,在今年第15届FIRST青年影展上入围了主竞赛单元,并且主演李妍锡拿下了最佳演员奖(不分男女),这部影片也在2022年的1月7日正式全国公映。 作为导演的第一部剧情长片,「一江春水」是没有女性凝视的,导演站在一个女性的视角来拍摄女性的困境,这在华语电影当中是很少见的,让我很惊艳。影片当中呈现了女性困境式的群像,您作为一个男性为什么会选择来拍女性题材?

    我一直都觉得,在很多文艺作品中表现女性的情感,对我而言是相对容易一点的事情。女性的情感比较细腻、丰富,层次会比较多,也与我自己的性格有点儿相近。可能跟其他的导演不太一样,但不是说明我有多好,我只是觉得不难。

    第二点,我在创作的时候,其实并没有想要去关注女性这个群体,我想表达的就是我自己而已。这里面的男男女女六个人,每个人都是我自己的一部分缩影。所以,我其实还是从自我出发,去创作这个剧本、拍摄这部电影。我只是把我身上很多不同的面、不同的性格放在了不同的人身上。 它不关乎男女,我关注的就是人本身,所以一开始是模糊了性别的。只不过我更容易将女性的情感表达出来,所以就选择了女性为主角。这是一个很私人的情感体验,但是相信很多观众也看到了共鸣。

    影片的编剧也是导演本人,实际上剧情是有反转的,但导演并没有刻意去设置悬念,可是最后会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里面有非常多伏笔做得非常好。蓉姐自首时自白的那段戏,演得非常好。弟弟的身份是有所变化的,其实前面的一些伏笔都安插好了。 所以想问导演,在做剧本的时候是怎么设计蓉姐这个人物,以及各个人物的命运是怎么安排的?

    首先从创作剧本的角度来说,我个人喜欢相对平实一点的故事,但是一定得有反转或者惊喜,不能一直平铺到底,否则观众可能会受不了。就像我们以前读莫泊桑那些小说一样,前面就是生活状态,但最后会有一个反转的结局,如果没有这样的结局,会觉得好像少点儿什么。

    当然,为了这个反转的结局,前面一定是需要有铺垫的,只是这个铺垫呢,不会太明显。就像影片里面出现的饺子一样,其实饺子在这个戏里面就只出现了那么一下,它只在画面的左下角一点点,然后就直接放进嘴里了,没有专门拍一个特写,我觉得没有必要。观众能读解到就是就读解到,读解不到也没有关系,就是一个故事而已、一个女人的命运而已,但是读解到了当然会有一种喜悦。

    只是这种做法,有人会喜欢,有人会不喜欢,有些人会觉得没有铺垫很突然。但实际上铺垫肯定是有的,只是从蓉姐这个人物的设置来说,她不可能很张扬地去把自己的事情跟任何人说,甚至(有些事)她连自己都没有去想过。所以,很多时候不是不铺垫,而是不应该铺垫。我觉得我不应该站在一个上帝视角去告诉观众(所有的故事),那不是我想要的,观众应该可以感受到很多。比如说,看到警察她立马就要躲起来,这是一个习惯性(行为),她不是害怕,是在生活状态中已经形成一种习惯了。

    ⛰️「一江春水」剧照

    这个就是叙事的魅力了,大家可以看到这个剧本的张力很好,那么这三个女性角色——蓉姐、静、田阿姨,她们之间是不是流动的?也就是说田阿姨可能代表着蓉姐的未来,静现在的经历实际上是蓉姐以前的经历,她们三个之间是不是也有彼此的串联?

    在创作的时候,其实我们不可能把每一个规划或者结构想得非常的清晰,它不是建一栋大楼要画设计图,每一处都会画得很仔细,想好各种环节要怎么安排。 这其实是一个很长的过程,要拍三个女人在三个不同年代经历类似的人生境遇,我不能说没有这样的安排,但是确实很多时候是灵感或者机缘巧合,而不是一开始就规划好了。但受过训练的编剧,一定会有一个意识去指挥你这样做,这在潜意识里其实是有的。

    昨天有一个苏州的观众,他说这个电影里有很多“门”的意象,一开始就是蓉姐推开了门,她把手伸到阳光底下比划了一下,包括她最后走进家门、走进公安局的门,以及从赵三强家里回到自己家也是开门,“门”的形象有很多,其实也代表了这个女人的生活。我说我在拍的时候根本没有想这些,你要回家不就得开门吗?你要进去哪儿,不就是要进门吗?但是潜意识里,确实形成了这样一个概念和象征符号。这个观众说的也没错,可能比我还要高明,能看到这一点。

    小东去找了静,他最后有没有找到静呢?从蓉姐在自述里推断,她14岁左右的时候,就一个人从东北往南,到了湖北把小东拉扯大,挺难的。那静和蓉的命运会有相似吗?

    小东能不能找到,他去哪儿找,我觉得没有交代的必要。人生就是这样,只要小东敢于走出家门、能担负起责任,就已经是胜利了。至于能不能找到,他们是否还有缘分,这个都已经不重要了。包括静到底是去了哪儿、做了什么样的事情,是成功了或飞蛾扑火般往外闯,都可以不用交代,去想象。生活里每个人的命运,都会有不同的可能,也给了观众无限的想象吧,你认为他怎么样都可以。

    您为什么把蓉姐的年龄设定得这么年轻?

    因为最早设定的是将近40岁,但是我选定李妍锡时候她就只有32岁,那就32岁。

    但是她32岁,离家出走时是19岁,这个年纪是不是有点过于年轻了?

    那才是一件悲剧啊!

    但是我觉得从逻辑上来说,如果是那么小的女孩子带着个孩子,应该是很显眼的,很难这么低调。

    低调也是一种逻辑,显眼也是这种逻辑,什么都可以是逻辑,所以我觉得没有绝对的。

    ⛰️「一江春水」剧照

    这个就是影片好的地方,它能给观众提供解读的空间。聊了文本之后,咱们聊回画面和声光。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导演用了很多固定机位,全篇是没有背景音乐的,在最后走字幕的时候,我们也能听到“哔哔啵啵”烧火的声音,这是现场收声。沉浸到这个片子的过程当中,我甚至会以为它是纪录片。

    这个问题就是从技术层面来说的,包括摄影、灯光,以及是否需要配乐。我是从2017年开始筹备这个项目,我在那个时候,更喜欢客观一点地看待问题,这个女人的故事虽然是编出来的,但是我还是希望能让它更生活、更真实、更贴近观众,所以我没有太刻意把我想表达的情绪强加给观众,所以摄影机都是不动的。如果让摄影机动也可以,但这就是另外一个影像风格了。

    我希望观众只是看到了一个大街上普普通通的女人,我们在擦肩而过的时候不会去注意她,但是她的背后也有秘密和隐私,有她的喜怒哀乐,这就是人生。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太多太多这样的人,都不会去留意。所以,我只是想把这么一个故事很简单很客观地呈现出来。

    你说影片没有配乐,其实一开始也想有音乐,想煽一下情,尤其是最后。曾经有发行方跟我说过,很多时候观众的离场感受很重要。在离场那一瞬间,如果他们觉得这个情感很舒服,就会有好评;如果觉得很压抑,可能就会不喜欢。基于这个原理,我们在配乐上纠结过,也找过老师做,但是都不合适。到最后,当我觉得表演和剧情,以及情绪氛围足够撑起画面的时候,就不需要配乐了,没有甚至比有还要好。我尽量做减法,包括表演也是。这只是客观地展现了一段感情,而不是一定要让你看到这个女人有多么的艰难、可悲,或者愚蠢。有的人说这个女人很可悲,有的人说她很蠢,都没有关系,每个人的三观经历都不同,读解的角度就不同。

    所以这也是对文本和情感表达的自信。影片中关于菩萨的座像,想请导演解释一下为什么会有这个菩萨的座像?

    影片里面蓉姐住的家,是我们租的一个真实的民房。我们在开拍之前体验生活,也住在这个房子里面。这个观音菩萨原本就是家里的一个陈设。我们把很多生活杂物都清理掉的时候,觉得这个观音菩萨在这个家出现是特别和谐的事情,包括家里的整个装修色调,我们没有做任何美术层面的改变。因为它已经足够好了,何必再去改变它们。

    第二也是因为我们没有钱,但是当我第一眼见到这个观音菩萨,觉得它呈现出的气质特别柔、特别美,特别能让人静下心来。那种美不是咱们世俗说的美,我看到它觉得质感像玉一样舒服,觉得它在这个家出现太合适了,所以就没有把他请出去。

    在电影里,蓉姐也确实需要有精神的寄托,让自己平静。所以菩萨就一直存在,但是我并没有拍蓉姐拜(菩萨)的画面。

    ⛰️剧组拍摄时租的房子|来源:李妍锡

    影片当中也出现了蓉姐一个人在岸边,看流水东去的形象,这和片名「一江春水」有什么联系吗?

    一开始这个剧本叫「蓉姐」,因为省事儿嘛,我挺不喜欢起名字的。但是我会觉得「蓉姐」这个名字的格局太小了。不是我有多大野心,想做一个多么牛逼的片子,我是觉得我想表现的不是蓉姐一个人,是围绕这个足疗店的很多人,包括小东、静等等。虽然小东从来没有在足疗店出现过,虽然静和蓉姐没有那么熟。

    我想描述的是一群普通人,他们有不同的职业,每个人都有自己生存的困境,每个人都在挣扎,每个人都在努力地改变,每个人都没有放弃生活,不论他做了什么样的举措,是对还是不对,是道德还是不道德。所以后来想叫什么呢?其实挺困难的。

    因为我们在郧县勘景的时候,那里有一条大江,也就是一开篇蓉姐下台阶的大江,不知道哪一天灵感突然来了,就叫「一江春水」吧。其实也没有什么特别规划好的,有时会怕大家去过度解读电影。

    之前有一个很年轻的小姑娘问我,“江水向东流,火车向西开,这是有什么意象吗?”因为火车碰巧开过了,我不是非要拍火车。包括蓉姐从田阿姨家下来时,有个火车的声音,那都不是后期配音,就是真的火车经过了。我不太喜欢故意加什么,除了她回到大山里时的乌鸦叫是加的,我想让它有点儿生气。那些羊的声音是本身旁边就有羊,只是我们录了然后放进去的。

    ⛰️「一江春水」剧照

    我也注意到电影的英文名叫「River ofSalvation」,Salvation是指救赎、自救。

    那个“救赎之河”是我找了一个美国同学起的,其实他起了个名字之后,我问是什么意思。他说是救赎意思,我觉得就这样,也没有什么特别。

    我看到电影的拍摄地点是湖北十堰,对吗?

    对,湖北十堰郧县。

    为什么会选择这个地方呢?

    导演您是陕西人呀,因为我们看到片中有一个足疗的客人,讲的就是陕西话。

    为什么我选择湖北,那就跟他有关了,这个客人扮演者就是我的一个合作伙伴,也是这个片子的制片人。因为他是陕西人,在武汉工作。小成本电影一定是需要有人支持的,这个支持是不计代价的,他能懂我要干嘛,不会就“为什么”“怎么干”浪费不必要的精力。

    所以我找到他,他也愿意帮我做。你看,他的名字在片尾字幕出现了很多次(就知道),他做了非常多事情。如果不是这样的话,这部电影是拍不出来的。小成本电影难就难在没有钱,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事实。他的资源都在十堰,那我们就去十堰拍了。

    导演很真性情。

    他们讲的武汉话是现学的吗?

    不是。除了静和姐姐两个演员,其他人都是武汉人。演员现学一种方言,会让电影效果大打折扣。如果演员碰巧的是上海人,那可能就是说上海话,如果是广州人那说广东话,这种真实的原生态的东西是我想要的。

    这部电影的演员都非常出色,不只是女主角,也包括小东、静,都非常好,这是选角方面还是在演员调教方面的成果?

    这其实包括了很多层面。

    选择演员我靠的是直觉。这个演员一进门,就大概能知道他是不是可以。就像相亲,那个人进来让你眼睛一亮,那你一定是喜欢他的。这不是指情爱上的喜欢,而是觉得他的气场和你想象中是一样的。李妍锡来试镜的时候,是非常普通的状态,穿着很普通的衣服,梳着很普通的发型,也没有化妆,然后她坐下来,怯生生的,和其他演员不太一样。我们知道,大部分演员的形体、神情、相貌、气质都比较出众,但(电影里)我不想要他们以一个“演员”的状态出现。李妍锡后来跟我说,她是穿着她们家保姆的衣服来的。因为她做了功课,知道蓉姐只是一个普通的按脚女工而已。

    ⛰️ 李妍锡拍摄前学习按摩技法|来源:李妍锡

    饰演静的演员,当时刚在武汉大学读大一,还没开始学表演。她往那儿一坐,不用演也不用开口,眼睛就在传达某种气质和状态,我就知道是她了。

    小东的角色(在选择时)相对困难一些。这个年纪的男孩子会演戏不多,试了好多好多,我想看到这个演员的一切可能性,包括情感的释放。但这对祝康笠(弟弟的扮演者)有点难,他给我感觉太过理性,情感很难释放出来。他不是没有(情绪),他觉得他心里已经“万马奔腾”了,但在我看来就是“呆若木鸡”。最后实在是没人可选(笑),再不决定要到冬天了,春天一过又得一年。

    我们三个在出租屋里体验了两个月的生活,磨合姐弟俩之间的默契。刚开始我每天都在训斥祝康笠,那时候对他太不满意了。有一天我告诉他,我已经给你买票了,你立刻就可以去火车站回武汉了。我不是在否定他,这是当时的状态。但他有一个特别好的特质,每到第二天早上,他蓬头垢面地起来后说:“哇,导演,我们再来吧!”就跟打了鸡血一样,我觉得这个好厉害。

    准备拍摄的时候,我们做了很多功课,比如最重要的撰写人物小传。我大概告诉了他们人物的成长经历,然后他们姐弟俩会有一个互相沟通的过程,再把大家都认定的大事件演一遍。比方说蓉姐养不活小东,要把他抛弃的时候。虽然这些戏在我的电影里不出现,但是我需要演员心里得有。这个功课说起来简单,但是其实做了蛮长时间,但最后祝康笠完成得非常好,还有很多姐弟俩之间临时的现场发挥。比如蓉姐在沙发上要打小东但没起来(的那个场景),以及在扔水漂的时候蓉姐差点滑倒,那都是现场真实发生的,但祝康笠没有出戏,立马就能接上话,我觉得这是演员很好的一个素质。

    他跟蓉姐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我当时就觉得会不会是情侣?

    我懂我懂,曾经有人说起过他们太像情侣了,但是我确实没有往那方面考虑,完全没有。

    他们当时在体验生活的时候,是不是产生了感情?

    实话实说么?没有,真的没有。

    但是就算没有感情,默契还是存在的。包括姐弟俩吃饭的时候,翘着二郎腿的姿势都是一样的。这些都是我们要求的,而且不是现场要求,是在生活中要养成这个习惯。我其实很想去培养他们俩的那种情感,但是没有那么容易,两个完全陌生的人一下子能产生很强烈的情感,那也蛮怪的。所以这是一个尺度的问题,但是演员最终呈现的效果是非常好的,这就行了。

    ⛰️「一江春水」剧照

    最后在回到北方老家的时候,姐姐是在喂鹿,我注意到镜头给了鹿一个特写,拍了鹿的眼睛,下一个镜头就切回到了姐姐的眼睛,我当时觉得这两双眼睛的眼神有点像,都很无辜,那这两双眼睛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没有什么关系,只是觉得鹿的眼神很干净,它在直视镜头。你认为它有什么象征就有什么象征,你认为它没有就没有。

    在一定程度上,鹿是这个部电影里我最刻意的一个元素,鹿在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它还是一种神圣、纯洁的象征,它能让电影有所升华。如果最后出现的是一群猪或者羊,效果会完全不一样。

    当我知道这个地方有鹿的时候,(就决定要拍摄它)。后来我们的制片人后悔了,因为(拍摄)鹿是要去沟通的,不是随便便便在大街上就能给你牵过来(拍摄)的。其实剧本里最后写道,蓉姐一个人在火堆边的时候,有一头受伤的小鹿卧在了她的脚下。后来,我想我们有没有电脑特技,不可能真的弄一个头颅,就算了。

    ⛰️「一江春水」剧照

    很想看到你下一部作品,会是关于什么的呢?

    下一部作品可能写男人吧,有观众说我是“厌男主义”,描写的全是“渣男”,我的下一个本子已经有了,写的一个男人的坚强。(笑)其实我的出发点都是人,没有男女,人的情感是共通的。

    您对票房有什么期待吗?

    实话实说,没有对票房有特别的期待。2017年开始做这部电影的时候,我最大的目的就是看看自己对电影、对生活的认知,以及自己对电影技术的掌握到底是什么样的。在拍完之后已经我已经有了答案了,从这个角度来说它的使命已经完成了。

    电影拍摄是从2017年到2018年,再到2019年。在2018年拍完的时候已经到春天了,所以最后的雪景是2019年补的,等了一年才拍的雪景。从创作到送审、拿龙标的过程中,我确实没有想过,它能不能公映、是否参赛或者得奖,没有太去想名和利的事情。

    但是电影拍出来后,不仅有一部分人认可它,我自己对它也是认可的,是敢于把它拿出来给大家看的,这点很重要,所以这个层面上它已经完成它的任务了。我觉得我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同时,影片会在1月7日能全国上映,还有一个很不错的公司来做宣发,这对我来说完全是锦上添花的事情,非常开心。至于票房,能有多少钱就算多少吧。但是如果观众觉得好,还是希望多支持。因为观众不支持的话,可能所有的小成本电影都拍不了,中国的小成本电影可能会越来就越少,甚至看不到了。

    ⛰️“冬暖2021“「一江春水」交流现场来源:深圳华夏星光国际影城

    ---

    主持人简介 MrWG 著名影评人,新浪微博电影大V巴塞电影内容主编,香港电影资深研究者

    ---

    嘉宾高启盛

    主持MrWG

    主办方

    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

    内容整理

    小杂志LittleMagazine

    场地支持

    深圳华夏星光国际影城

    (深圳南山书城店) ---

    -关注我们-

    生活缝隙,皆温暖。

     6 ) 清水漂流

    春江漂流入小城混合端午的艾叶煮沸,最后汇合成千万个小城的地下水。影片平静,真诚,留下了一些有达内韵味但更加温润的影像,落在改开后半程,二十年。

    蓉姐的演员很灵,眉间一颗痣,静的时候舒展沉稳,动的时候极亲切,唱评剧时难得又是一种媚。某些角度很像咏梅,但更多的角度就是我们小时候邻居家一个话不多心肠好的阿姨。看她穿针织衫、羽绒服和皮鞋,会想到妈妈的衣柜,皮革羊毛都温柔敦厚。

    听导演说是因为她和弟弟的演员都讲会武汉话,所以想到用方言来拍,也能帮演员们入戏。武汉话是真正的“南腔北调”,北方官话的发音,西南方言的抑扬,历来是江湖,四方来讨生活,讨论出小城的絮语。

    不知道是不是有意为之(问导演也肯定是说“没这个意思”),镜头一直卡得很准,隔着一层层的门框只拍“上班前下班后”的生活,没有在按摩床上多费笔墨。仅有的一两场,金花给陕西工程商按脚,他操着一口方言说“你们这里的路和桥都是我承包建起来的”,没露脸,露一双脚,镜头切到贴着“建设十堰”巨幅标语的路和桥,在所有城镇都常见的荒凉彩色,似乎标语也是被承包的,空间被人的流动切开了,只露一双脚。还有许多随便的街景空镜也给人这种感觉。

    和《春江水暖》的共同问题是对年轻人的塑造比较乏力,静的几场对白突兀,也许有删减的问题。田阿姨的部分却很好,从历史突出重围又困在自身中,从小见过太多这样的老人,每位都是一出李尔王。

    导演说,可能中学读《红楼梦》,写女性有感觉,男性反而写不好,写着写着就变成了老中青三代女性的悲剧人生。要说这种悲剧美学其实很传统,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最后却是一定要投湖的。影片算不上女性主义,但你又如何真的谈论姐姐主义,阿姨主义,奶奶主义?不如一句“妈妈,洗脚。”我想导演是这个态度。

     短评

    女性角色都很立得住,不论是表演还是故事流。更认同这样的创作策略,先充分展示生活的样貌,再抽拔出力量来。

    4分钟前
  • 57
  • 推荐
  • 晕太喜欢了

    9分钟前
  • 一摸一样
  • 力荐
  • 极其令人动容的女性叙事,故事在湖北小城寥寥数年中完成了一场不动声色的循环。从数多年前得知怀孕缺席逃避的男性,到被女性单独抚养⻓大的弟弟,面对同样境况时选择勇敢承担之后,命运的循环圈就此断裂,而如此的断裂也使得女主⻆勇于承担自己当年试图杀掉男性的罪行,自首之后,发觉男性依旧“存活于世”,而”男性“以一种“缺席”的姿态影响了女性的一生。电影中的男性⻆色“赌博”、“欺骗”、“虚伪情谊”,面对事情时不断“逃避”,继而迈向新的失败。影片勾勒出“有毒男性气质”在现代社会的式微,而在对比之下,女性彼此互助、勇于面对的姿态也恰如一江春水般温和奔涌。

    14分钟前
  • Vivivizhu
  • 推荐
  • 很聪明的一部片子。点到即止,看破不说破。

    15分钟前
  • 寒狐传媒
  • 推荐
  • 这导演得挺大年纪了吧,刻板印象里的不上进小孩还停留在去游戏厅的阶段。

    17分钟前
  • 鲁镇周可儿
  • 还行
  • 人物状态和情感抓得太好太实。但剧情属实狗血得无甚必要。即便明白是想在片中的女性间构建一种轮回,蓉姐的遭遇和静一般无二,她又将回到老家继承自家姐姐的命运。只是这种轮回早已被蓉姐付出的努力打破:通过对儿子的培养,她让这世界少了一个渣男,也改变了静的未来。又何必在结尾再去强化这点呢?何况故事讲得太细太完整,就会消解人物背景的神秘,也让她不再有代表性。人,电影中的人,尤其是女人们,像在一江春水中漂流,是因为她们是人,是因为她们要生活,是因为生活本身就像不知流到哪里的水,而不是因为这些撕裂生活的烂人烂事。它本可以捕捉到生活,但它选择了戏剧性。

    18分钟前
  • 消亡之人
  • 还行
  • 因为结尾的急转,开始觉得想要二刷,就好像你走到人生的某处转折,此前所有的过去都获得了另一种视角,都想用新的眼光再看一遍。很高兴国内的导演开始以非常中国的视角去拍电影了,一江春水,这是很中国的意象,映照着很中国的生命质地,静水流深。导演映后谈说,他本来是安排女主去自杀的,因为她什么都没有了。我却觉得前面大半部分点点滴滴你导演亲自呈现的都是她拥有的人和生活呀。现在的结尾是更好的,中国人无论过得如何,总是悲欣交集,春水东流到海,这一路怎么会空无一物呢。

    22分钟前
  • 林小熏
  • 推荐
  • #15th FIRST# 竞赛入围-最佳演员。7分。方言很到位,女主表演很不错,场景落在十堰(片中有台词提及“汽车厂”),以足疗店为中心展开了社会图景的分析(藏情节颇有些云块流的意思,比如片尾“姐姐”的东北口音带出的历史感)。女主角虽然半部片子是个被动角色,但少见地很有尊严,人物弧光完成的也不错(背叛三连击这种苦情戏的梗顺手还cue回《一江春水向东流》,好评)。构图花了挺大心思。不过,弟弟从人物到整条故事线都不太能说服我(更何况最后的底是个《十诫七》我滴妈呀);再加上(可能是为了过审而做的)结尾直接cos了一场安藤樱在《小偷家族》的名场面,就,有点露怯了……

    23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 從前半部分大量平實甚至有堆砌感的敘事上來看有點摸不清頭腦,無法判斷影片的走向和成色,但弟弟的女友說出“我懷孕了”四個字後,影片開始顯示出應有的後勁,結尾還是很有說服力的。如果是劇本創作,值得肯定,但現在影片這樣的結構和處理,就顯露出男性導演對女性角色的把握依然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另外,4:3的畫幅除了個別段落和構圖,對影片幫助並不大。

    27分钟前
  • 飛了
  • 还行
  • 前80分钟是一个洗脚妹细水长流的生活记录,看时会想,现在商业院线已经看不到这样鲜活的底层小人物日常生活了。到这还是个三星片,结尾20分钟卧槽,一下转到东北去了,才暗示出女主弟弟原来是儿子,前面的相处方式也就解释得通了,有点东西。两代人的未婚早孕,底层女性的悲剧群像,一部看完还可以回味的电影

    28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 影片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在于角色的刻画特别是各位女性角色的刻画,富有生活气息的同时又极有魅力,这才是真正该有的女主电影。不过觉得自首的戏不该那么拍,还是有点点让人出戏。虽然最后还是撕了一个五分吧嘻嘻。西宁挖宝成功✓

    29分钟前
  • 德派先生
  • 力荐
  • 一部反潮流的影片:一方面摒弃跟随式的、代入感的长镜头,用全程固定镜头凝视一个女性的种种遭遇,尽量保持留白、省略与不透明性,另一方面故意去展现某种越界的“姐弟”关系,最后回归母性之爱,达成对女性多重社会身份的反思,实际上是近些年来最深刻的女性主义作品之一。

    30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推荐
  • 55/100 一个遭遇接着一个遭遇,揭秘又揭秘之后…关于生活大道理的台词就可以直接抛出来了是吧,你们是不是对“自然的生活流”有什么大误会?女性苦难史的关怀不要去过度臆想。

    35分钟前
  • Pincent
  • 还行
  • 必须得说这片结尾的超级大反转设计是相当有想法的,这是剧作构想的最大发力点。这个反转的非比寻常在于,它不是通常国产片事关解谜之类的常规叙事反转套路。最有意思、最潜在的一个意图,应是要颠覆女主的形象,颠覆之前的叙事认知,因为最后的反转部分影像已经彻底分裂成了另一种质地的影像。这个思路做好了的话,确实相当生猛,有强烈超现实主义的意味。只是实际效果没有达到很理想的状态,前面的部分做得有点过分实,情节单调,导致的核心表达有点趋向于简单的告知隐匿的女性苦难。

    40分钟前
  • LOOK
  • 还行
  • 很朴素,没有什么文艺腔。女主演的很棒

    45分钟前
  • 春上村头🌲
  • 推荐
  • 可能是剧组穷去不了全国各地取景,导致影片有个奇怪的点,就是设定与取景地不符,人物设定应该是武汉,但取景地是十堰,最后回家的地方应该是东北,但取景地是神农架,但这不重要,因为开场武汉话出来我就沉浸进去了。影片最精彩的部分还是对女性生存状态的描摹,田阿姨照顾瘫痪的儿子活得不人不鬼,蓉姐被两个男人的谎言欺骗,静看似主动却也不得不选择逃离,女性要么被困在此地,要么逃往别处,无论哪种方式她们都没有办法活出自我。结尾的反转看似突兀但其实早有铺垫,相差十几岁的姐弟,不爱吃的东北饺子,以金花的名义存钱,都暗示了蓉姐的身份,她曾经是静,后来又活成了田阿姨,其实结尾还有一个被困在家乡十九年的姐姐。通过这些不同女性的命运,影片道出了一个无比悲哀残酷的现实:不论女性如何选择都殊途同归,因为社会不需要她们活出自我。

    48分钟前
  • 天马星
  • 力荐
  • 最后的反转,让整个电影从现实主义变成某种寓言故事。顺了一下倒也说得通。最终,指代的也从个体女性变成群体了,并试图做了女性群像。

    53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 剧情堆砌是实力体现,也是文本能力不足的表现,或许做减法太难,取舍太难,是有趣的叙事,多一星给女主

    54分钟前
  • 蒸戲号司机夫
  • 推荐
  • 一个虚无的十字架背负了19年…故事还算完整…细节呈现也不错…但我真的建议男导演就别瞎凑女性题材了,大部分男性导演对女性的困境的想象都太肤浅了,太流于形式了…

    56分钟前
  • 嗷呜
  • 还行
  • 谢谢导演,厌男情绪高涨,通篇坏男人和蠢女人😅这就是男导演拍女性题材吗?冲动愚蠢隐忍拜金…雀石看得人血往脑壳上涌,(还好影院没砖头)

    60分钟前
  • 尝尝电冰箱
  • 较差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