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我为什么喜欢《秦俑》
俺到底为啥喜欢这部片子呢?以至于十多年过去了,再看这部片子我还是会泪流满面。
对此,我进行了深刻的反省。
To begin with,最吸引我的是张艺谋演的蒙天放。
yes,就是那张老树皮脸。选张艺谋作为本片的主演的原因,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导演选择他来演这部片子,绝对是英明神武的决定。不说当时,就是现在,扒拉扒拉中国影视圈内的男演员也没有比他更合适的了。
首先,张艺谋是陕西人,天生就长得兵马俑的模子,一打眼就是从黄土堆里爬出来的人。其次,他当时与巩俐姐姐正是火热的时候,感情戏都不用演,本色就行了。最后,他把蒙天放那种中国男人特有的坚毅,责任,执着,隐忍,拘谨,老实,才华,忠心全部呈现给了观众,征服了俺的心,我想这种气质只有具有同样性格的老谋子才有。姜文霸气有余拘谨不够,演秦始皇还差不多。陈宝国也不行,太细皮嫩肉了。李幼彬,和巩俐姐姐的激情戏恐怕会笑坏很多人。王志文,两个垂到嘴边的下眼袋怎么看怎么像纵欲过度。陈道明,心机太重了。张国立,感觉很花头,就不像结实朴实的西北汉子。张丰毅嘛,还凑合,但是又有点太硬朗了,还有点太帅了。
综上所述,张艺谋是最合适的人啦!
蒙天放,太男人了!我想只要是正常的女人,都会像冬儿一样义无反顾,不计后果地爱上他的。
第一,他善良。在那个万恶的旧社会,秦始皇为了统一思想,焚书坑儒。拿竹简当柴火烧,谁要是有书不上交,搜到了就连那人的脑袋一起往火坑里烧。但是,还是有很多知识份子,宁可性命不要,也要坚持自己所信奉的儒家思想,也要保证文化的传承。(古代的知识分子,真有骨气!有气节!鼓掌!!)蒙天放去上朝廷上班的路上,看见官兵正在抢书,杀人。他知道,以一己之力是无法阻止这一切的发生的,即使阻止也是徒劳的。但是,当他看到黑暗处躲着两个人,并且不远处地上有一本竹简。他默默地把竹简扔到黑暗处,并在他们身前站了一会,掩护他们,直到官兵走远,然后默默地离开。那两个人,有一个就是韩冬儿。
这折射出来了中国男人身上那种特有的善良:我不可以改变整个社会,但是我可以安静的帮助别人。没有路见不平一声吼的张扬,却透着一股侠义的真心。
第二,他很“大男子主义”。他的大男子主义,是正面的,是有魅力的。韩冬儿企图逃跑用发簪在他脸上留下血痕时候,他没有像其他男人那样,恼羞成怒,仗着身大力不亏,教训韩冬儿,只是轻轻的数了一句,不要再做傻事了。当他夜里与韩冬儿偶遇的时候,他忠实于自己的感情,没有怯懦的用仁义道德来压制这奔涌的人性,而是尽情地释放,尽情地去爱这个女人。
第三,他负责。当韩冬儿为了爱情跳水逃上岸,被押到他面前的时候。我曾经有过一刹那以当今社会思考方式猥琐的推测,他会不会为了活命而不承认,一刀杀了她?结果,蒙天放划开了冬儿身上的绳子,向所有上司同事下属宣布她是我的女人,同时,也将自己推向了死亡。还看什么《朱丽叶与罗密欧》啊,这不是比那感人嘛?如果,你认为这是他逼不得已而为之的,那么当秦始皇用硬币,给了他在一次生的权利的时候,他却毅然决然地在一次选择了死亡。或许,是他的愚忠,认为做了大逆不道的事,就应该非正常死亡,为秦始皇守陵赎罪。但我更愿意相信,他是不愿意让冬儿一个人走。他,要对她负责。
第四,他很有头脑。如果他没出这么一档子作风问题的事,估计《史记》上肯定会查到他的名字,当然我们还要假设这个人物真实存在。如果他在现在当一个外企的副总裁应该不成问题。他知道,什么时候该说什么话,并且很有职业道德。当秦始皇跟他讨论“真的还想再活500年”的时候,他尽臣责地规劝道,现在您的功绩已经空前绝后了,能不能活500年要顺其天意。秦始皇轻轻地说了一句:天下还有比我更好的皇帝吗?蒙天放立马半跪表示,誓死效忠始皇帝。多么懂得职场生存之道啊!比起那些梗着脖子骂皇上的进谏大臣招人喜欢多了。
一个女人,有这样一个几乎完美的男人爱着自己,一辈子还图什么啊!
Second,影片的配乐。开篇伴随着大气的音乐,镜头一拉,宏伟的秦始皇陵施工现场展现在我们面前。当时我就心潮澎湃起来,秦始皇陵,中国人的骄傲啊!中间婉转幽灵的萧声,穿插在两人的邂逅,相恋,相爱中间,润色了整个爱情故事。当冬儿含笑扑向火海的时候,叶倩文那悲怆有力的声音响起,将这个影片推向高潮,我的泪水也随之决堤。后面还有一处,1930年代部分,当蒙天放和朱丽丽回到长城,他失意地将定情信物——冬儿的一双鞋,扔下长城的时候,古筝的旋律恰到好处地出现,苍凉其美,荡人心弦。影片的主题曲《焚心以火》,由叶倩文演唱,凄婉悲凉,令唱者动心,闻者流泪。前一段时间,我去K歌,在曲库里翻到了这首歌,拿出来唱了一遍,竟有些难以控制的激动。改片配乐获1994年第10届香港国际电影节最佳配乐奖。
Third,影片的情节。李碧华,香港鼎鼎有名的才女,总写一些非自然的故事,俺不大敢看。这个故事延续了上下三千年,三世的分分合合,缠绵绯恻。女人是了解女人的,于是她塑造了一个蒙天放这样一个男人,感动了所有女人的心。有两个情节,我的印象最为深刻。一个是,30年代部分,火车上,蒙天放知道了朱丽丽被判他。他打算越车赶往皇陵的时候,不忍心将朱丽丽一个人扔在火车上,于是,一把将她拖上马,两人纵马驰骋。另一个是,蒙天放为了救朱丽丽,骑上战马,宝剑出鞘,迎头向飞机冲去。一个字:帅!古英雄,披战衣,纵马,挥剑,救美。我想这就是每个小女孩心里的梦吧!
唯一一点不足,巩俐不适合演童女,她的眼神不够清澈,太多风情在里面了。表情太过坚毅,有点狠的味道。韩冬儿,换个身份就好了,比如说那个时候的女侠,歌伶什么的。Anyway,瑕不掩瑜。巩俐姐姐,最近又和大众见面了,怎么越来越漂亮了呢?不符合自然规律啊!
In conclusion,这是部不错的电影,值得一看再看,看了又看。
2 ) 《秦俑》轶事
《秦俑》在内地上映时的名字叫做《古今大战秦俑情》,1990年春天正式上映,好评如潮,取得了极佳的票房成绩。
这部电影是由一对香港夫妻的影业公司投资拍摄的, 创意来自于他们在加拿大读书的儿子,完全是有一天突发奇想,打了个越洋电话向父母提议,拍摄一个时光倒流的故事,而且还给出了框架:时光倒流的起点在秦朝,终点在现代,横跨中华历史三千年,以秦兵马俑坑为连结点。
夫妻俩觉得儿子这个创意相当天才,于是确立了选题,以导演酬金150万港币请来了香港导演程小东上马执导。 有趣的是,程小东是个文盲,不会写字,他拍电影从来不写分镜头剧本,所有的镜头都装在脑子里,拍出来的电影却从不乱章法。对此,好多导演都自叹弗如,有的导演这样来自我解嘲:“你知道为何程小东的电影那么好看,画面那么生动,因为他不识字,他不受文字描绘的局限,他天马行空,任意想像,在他的脑子里尽是画面,而我们脑中尽是文字。”
程小东接下任务后,找了香港的女电影编剧李碧华写剧本。李碧华擅写轮回、情缘,且风格奇诡。因为影片要打入国际市场,日本市场是敲门砖,剧本为迎合日本观众,添上了与日本有关的情节,如徐福方士领五百童男女东渡求仙药; 如冬儿再次轮回成为日本少女山口靖子。
在考虑选择男女主角时,程小东和李碧华建议,请张艺谋担任男主角。张艺谋是陕西人,外貌线条都很像秦俑人物,再加上他的名望,一定有号召力。
女主角则一定要由巩俐担任,而当时张艺谋与巩俐因《红高粱》结缘,是一对郎才女貌的情侣。制片方花了不少心力,先是说服了张艺谋参演,张艺谋同意后,巩俐当然也就不在话下了。
电影中有很多大场面,全靠陕西拍摄地当地的书记帮忙,比如建陵那场戏,动用了2000多人,挖地挖了一个多月。只要是需要大批群演的场景,就由当地书记发动群众参加。那段时间,剧组每天需要2000名群众和500匹马,每天要用两三辆五吨卡车穿梭不息地运粮食和马料。摄制组出发到榆林拍摄时,就浩浩荡荡用了70辆大卡车。
美术道具方面也花了很多心血,单是做那些兵马俑,就用了两三个月时间,在各地动员的七八十家工厂,用石膏复制,花费不菲。钱主要都花在拍摄工作上了,剧组的人经常只能在风沙中吃馒头当伙食。
然而意外出现了。
1988年12月7日下午3:00,摄制组正在西安大雁塔拍摄张艺谋饰演的秦俑复活后来到二十世纪30年代社会的一场戏。谁料想,一辆老爷车突然失去控制,刹不住车,与迎面而来的另一辆汽车相撞,将张艺谋紧紧夹在车的中间。全场的人员都惊呆了,突然巩俐嚎啕大哭起来,狂呼“救命啊!救命!”当时所有的人都以为,张艺谋是死定了。
张艺谋随即被剧组送往附近的西安市红十字医院。经检查,是左小腿的腿骨折断,当即打上了石膏。因为是主要演员负伤,拍摄陷于停顿,只得将摄制组临时解散。本来说张艺谋的腿伤二十几天就能痊愈,但因为骨头接的不好,又重新来过,这样一共休息了两个月,摄制组也就停拍了两个月,经济损失高达200万港币。
3 ) 张艺谋大战巩俐
记得当时年纪小,中央6有天晚上一直在播这部电影的精彩片段:
巩俐一袭红衣奔向火海,回眸一笑颠倒众生。
然而那时我和表哥的关注点只在这电影武打过不过瘾上面,并且一致认为男主很丑。
巩俐古装扮相有点天然呆,多数都很仙,《天山童姥》里同样红衣飘飘的她,更是艳压林青霞和张敏。
男主老谋子从颜值来讲,差了点牌面。
沧桑,瘦削,干瘪的张艺谋,作为男主,得天独厚的大概只有淳朴了。
但整部电影看完,不得不承认,最出彩的,竟然是老谋子。
秦代的蒙将军忠心不二(姓蒙的都是这么忠心吗?),大概受片长所限,和冬儿的爱情火花,迸发进度有点跳跃,比较接受不了;
到了第二世,两个人发挥的就很稳定了。
尤其是老谋子,满身兵甲戴上一幅墨镜后,显得既现代又朋克,且丝毫没有违和感。
剧情来到民国,简直就是港式喜剧的典范了:
青春无限的于荣光作为当时业界大亨,杀人灭口也要开个私人飞机,飞机上让巩俐说句台词,
巩俐曰:给我一大笔钱,不然我就揭穿你们的秘密
直接把老于吓得枪都掉了……
医院里老谋子演技爆棚,把穿越人士的懵懂无知表现得淋漓尽致。
败笔是,长城上鞋子扔掉了,巩俐竟然可以瞬移,不仅捡了鞋子,干脆就要和自己看不起的土包子厮守一生了。
陵墓大战的戏以当年的拍摄水平来说,还是可圈可点的,秦始皇陵的设计也基本还原考古图,水银如果能流出黄河长江的曲线,会更有效果;
值得吐槽的还有于荣光仿佛抢了主角光环,金钟罩铁布衫就是打不死。
到了男女主最后一世,只剩下几分钟了,实在猜不到这么短的时间该怎样展开了,
幸好导演功力在,短短几分钟,也要来个一见惊情。
只见老谋子一身70年代社会主义劳动者服饰,从秦俑中缓缓转过身,俨然与秦俑融为了一体, 而且不用上妆。
等了那么多年,终于,这一世,又重逢了:眼前的日本姑娘一如当年初见。
那一眼,就是几辈子。
4 ) 时空的把戏
这应该是比较早的关于时空交错的电影了吧,第一次看,是CCTV6在放,初中的时候,多感的年龄,一下子被故事情节所吸引了.但吸引我的不仅仅是蒙天方与冬儿的前世爱情,其实我更喜欢朱莉莉的真性情,更是故事的构思,年代的更迭.在慢慢认识李碧华后之后,知道她是对时空 人物 爱恨情仇玩弄自如,欣赏她.
曾试想如果电影仅仅发生在古代,没有现代的发展,还会这么吸引人吗.是时空的小小把戏让我们记忆深刻吧.
5 ) 迷醉中殆尽
焚身以火/让火烧熔我
燃烧我心/喷出爱的颂歌
奋不顾身/投进爱的红火
我不愿意/让黄土地埋了我
让我写下诗
让千生都知道有个我
让万世都知道有个你
共享福祸
焚心以火/烫上爱的深烙
燃烧的心/黄土地埋不了我
第一次听见这首歌,我只有5岁。不通人世,却听得自己莫名的难过,太幼小,还会害怕,在夜里噩梦连连。
有时候人难过到极点,突然会有海阔天空的感觉,那种,空无一物的感觉。
到现在,还是不敢轻易去听《焚心以火》这首歌。想起那次偶然在公车上听到,忽然在众人面前泪如雨下的尴尬情景。
我这生最怕的就是在他人面前落泪,让别人知道自己心里的结。
从小我就没有安全感,好在够坚硬,所以很少落泪。
只有对着一些电影,一些编织的旧梦,忽然间变成一个在迷梦中的傻子。 如果没有《焚心以火》这首歌,我想自己不会在每一次偶然间看见那些画面时,泪水决堤般挡也挡不住。
主题曲升华了整部李碧华的作品。
爱的颂歌,悲壮而苍凉,在钢筋水泥的森林里,我再也找不到那种跨越生死的爱情。
对现实中的人已经不抱任何希望与不切实际的妄想,只是在某一瞬间忘记了一切,沉浸在这片刻自虐的快感里。
心里越是针锥般疼痛,那种奇妙的快乐就越来越强烈。
有人曾经对我说,不要在人生这个游戏里太认真,否则,万劫不复。
其实,谁不在梦想那个永恒的万劫不复,那个可以抛弃一切奔向熊熊烈火的决绝。
我不知道秦朝的痴男怨女是否真的存在过,其实也与21世纪的人无关。只是会在跳舞吧里混乱的电子音乐的轰炸之后,回到家里,听见这首《焚心以火》,泪如泉涌。
6 ) 不死金丹引发的前世今生
往好的方面分析,这部片子其实表达了一种非常理想化的爱情观,那就是真爱至上,超越一切,即便肉体已经灰飞烟灭,精神不死。在影片临近结尾处,秦始皇陵崩塌,朱丽丽却在此时完全回忆起了她的前世,这段悲剧性的情节,除了能赚取人眼泪之外,还起到了一个作用,就是在毁灭一切之中,孕育新生的希望,颇具佛家涅槃的意味。最好的东西,永远不是你得到的东西,而是你失去的一切,人类的本性注定了不可能停止于过去而将在不断缅怀的过程中走向未来,所以,即便蒙天放和朱丽丽的爱情故事是以悲剧收场,但他们还有下一次的轮回,这也算是电影能够给观众最好的安慰—— 一段永远不会在现实之中发生的永恒爱情。
爱情片中的悲情是美丽的,它以超现实的爱情为载体,得到了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它准确地把握了虚构和现实之间的审美尺度。它的创作来源于对现实的感悟,在现实的基础上加以适度的艺术夸张,就像是观众似曾相识的一场旧梦,取得了观众强烈的心理认同。“任何艺术,本质上都是诗……作为对现实的一种想象,艺术把生活诗化了”。[9]现实生活需要诗化的艺术,这正是超现实悲情模式存在的理由。
作为一种大众消费品,爱情片将诗化的悲剧人生搬进了屏幕,用镜头把生活中可能存在的人物和事件赋予了童话的色彩,建立了一个超现实的时空。这种以真实底色衬托的虚幻,为观众带来了无穷的审美愉悦。哥伦比亚大学应用社会学研究部的赫尔塔.赫佐格也曾提出:“很多观众从影视剧、广播剧中找到了一种发泄感情的方法,也就是有了哭的机会。他们为有了表达自己的某些反抗情绪的替代方式而欣喜,也因为从影视剧或广播剧中了解到别人也有苦恼而觉得轻松一些,从影视剧中人物的遭遇里他们的不快得到部分补偿,从而忘记了自己的苦恼。”这从某个方面解释了电影给观众带来的梦幻性。
差的方面,就是各种喜感,啊哈哈哈哈哈哈
有点囧,有点傻,很纯情,完全怀疑是程小东拿了钱,给热恋中的张艺谋、巩俐拍的MV。
你俩想谈恋爱也用不着拍个烂片让大家一起看吧?
第一次看时没想到内地能拍出这么现代的片子,后来了解到影片的编剧,导演,配乐都是香港人时,就更吃惊于在当时一部纯粹的香港片能找张艺谋和巩俐来主演~~
完全有理由怀疑张艺谋为了和巩俐拍亲热戏才亲自上阵的,不然以他那张老树枯皮的脸和小鸡仔身板怎么会想到来演个威武伟健的秦朝大将,我多年前看小说时可从没代入过这种形象。古不错,今就算了,巩俐只要不演农村妇女多半是美的。
看了《十三邀》对张艺谋的采访,二刷该片。还记得小时候看,被震到,觉得电影神奇又牛叉,到现在都还记得巩俐那身红衣,还有那曲【焚心似火 - 叶倩文】至今还记得旋律和歌词,到底是为什么能这样。
这两人当年要不分手,中国电影史会改写吧
还是不太大的时候跟我妈妈在电影院看的呢,就是觉得巩俐的古装很漂亮,不过张艺谋怎么看怎么觉得老。现在再看,还是觉得张艺谋厉害,虽然从来都没年轻过,但是二十几年来也没觉得怎么老,呵呵。
又名: 秦俑 / Qin yong导演: 程小东 (Siu-Tung Ching)主演: 张艺谋 / 巩俐上映年度: 1989制片国家/地区: 香港imdb链接: tt0098147
这是小时候在干休所礼堂看的,周围的爷爷奶奶们一直在小声低估同一句话:这丑了吧唧的男的怎么还不死啊。
这样的电影只属于那个特定年月,充满暖昧不清的时光余味,以前不曾有,以后也不会有了,巩俐与张艺谋程小东,香江与大陆,黄沾与叶倩文,一曲《焚身以火》……
英雄是不是就是这个套路走的?
二十年前,穿越鼻祖;二十年后,穿越成风。
盗墓穿越题材,先锋的很。制作精良,看样子是投了不少钱。老谋子真是长了一张兵马俑的脸,难怪找他来演,还有和巩俐当年的那些事也不用多说了,大家都知道的。另外,李碧华的套路感很强,颇有层叠推进回旋之感。这么一部挑不出大毛病的商业片,在豆瓣只有6.6分,啧啧~
秒杀一切《英雄》《十面埋伏》《菊花台》《三枪》
这片儿在我的童年造成了不可磨灭的误解 幼儿时期的我一直坚持认为兵马俑是活人敷上一层厚厚的泥浆做成的 残忍至极每次想到都浑身发冷 一次次锤打碰撞着我幼小脆弱的心灵……
有点前卫,有点华丽,有点夸张,有点二逼,还有点CULT。故事李碧华风格明显。一些场面还是很经典的。反派就很俗套了。巩俐演得不错,能把清纯动人的冬儿和媚俗做作的莉莉这两种反差极大的形象都演得活灵活现。张国师年轻时怎么跟现在一个样儿…一点儿都没变…我是说他现在长得年轻呢还是……==
冬儿奔向火场的那一幕拍得真美,人生一场真心爱过就不枉此生,冬儿将爱的寄托传递给了蒙将军,活下来的才是最苦的,离开的反而解脱了。
这么好看的片子居然分数这么低
张艺谋演兵马俑太像了!
轮回与转世,一次又一次。